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和应用综述

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和应用综述

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和应用综述
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和应用综述

编号

食品分离技术(综述)题目: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与应用综述食品学院营养与卫生学专业

班级食硕1005

学号s100109030

学生姓名张锦

二〇一一年一月

多不饱和脂肪酸功能与应用综述

摘要:概述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来源、营养和生理功能的相关研究,包括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阐述了膳食合理比例的n-6/n-3 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关键词: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生理功能

Abstract:The kinds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including n-6 and n-3 fatty acids, nature resources, nutrition 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are summarized. The balance intake n-6 and n-3 PUFA is important for keep health but not absolute amounts of PUFA.

Key words: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nutrition; biological functions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是指有2个或2个以上不饱和双键结构的脂肪酸,也称多烯脂肪酸。根据第一个不饱和键位置不同,可分为n-6、n-3两大类。n-6 PUFA包括亚油酸(linoleic acid C18: 2n-6, LA) 、γ-亚麻酸(gamma-linolenic acid C18:3 n-6 ,GLA)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C20:4 n-6, AA)等,n-3 PUFAs除α-亚麻酸(alfa-linolenic acid C18:3 n-3 ,LNA)外主要有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C20:5 n-3,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C22:6n-3,DHA)等长链PUFA。由于人类与其它哺乳类动物自身不能合成这些脂肪酸,必需由食物提供,所以称为必需脂肪酸。脊椎动物不能在离甲基端7 个碳原子之内形成双键。所以,动物体内所有的代谢转化不能改变n-6 或n-3 双键的甲基末端的分子数。因此一旦被消化,n-3 和n-6 脂肪酸不能相互转化这些脂肪酸是不可变的并且有不同的生物化学作用。

PUFA 对人体生理作用的研究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必需脂肪酸缺乏症的研究,其后沉寂了多年。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PGE)、白细胞三烯(leukotrienes LTB0、血栓烷素(thromboxanesTXB)等一系列PUFA代谢产物的研究取得极大的进展,PUFA 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其作用和功能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PUFA 摄入量呈负相关的现象,PUFA 开始成为以功能性食品为首的许多领域的热点,PUFA 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研究发现AA 和DHA 等长链PUFA 在脑功能、婴幼儿智力及视功能发育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为PUFA 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目前PUFA在医药、食品、精细化工、饲料等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发展极为迅速,已受到越来越多行业人士的关注。

1.PUFA的分类

PUFA按照n编号系统(也ω编号系统),即从甲基端开始第1个双键的位置不同,可分为n-3组、n-6组、n-7组、n-9组。每一组成员都可转化为多不饱和或链更长的脂肪酸,其中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是n-3组、n-6组。α-亚麻酸和亚油酸分别是n-3组、n-6组PUFA 的前体,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碳链延长和脱饱和作用衍化生成其它的PUFA。

n-3 PUFA同维生素、矿物质一样是人体的必需品,摄人不足容易导致心脏和大脑等重要

器官障碍。n-3 PUFA中对人体最重要的两种PUFA是EPA和DHA。EPA具有清理血管中的垃圾(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功能,俗称“血管清道夫”;DHA具有软化血管、健脑益智、改善视力的功效,俗称“脑黄金”。这两种必需脂肪酸对所有组织的正常功能运作都是必不可少的。n-6 PUFA不仅可以通过食物摄取,也可以在人体内合成,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来源

2.1 n-3 PUFA的主要来源

蔬菜油是LNA的主要来源,存在于绿色叶菜的叶绿体中,例如:马齿苋、菠菜、亚麻的种子、亚麻仁以及胡桃等,其中以亚麻籽油最富含α-亚麻酸(高达57%) ,其次是菜籽油、大豆油、小麦胚芽油(7% ~13%) 。其它来源包括一些坚果、种子、蔬菜和水果、蛋黄、禽肉[ 1 ]。

鱼是主要的EPA 和DHA 来源。在鱼肝与鱼体的脂肪中,n-3 PUFA 含量明显不同,例如鲤肝油中主要含维生素A 和D,含n-3 PUFA 较少(13%~ 22%) ,而鱼体脂肪中含n-3 PUFA 较多(25% ~59%)[ 2 ]。

海洋微生物以及一些藻类植物也是PUFA 的良好来源。用于生产PUFA 的藻种主要有: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紫球藻(Porphyridium) 、盐生微小绿藻(Nannochloropsis salina)、球等边金藻(Isochrysis) 、硅藻( Niatom )及异养的小球藻( Chlorella )、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菱形藻(Nitzschia)、卡德藻(Tetraselmis)和单衣藻(Chlamydomonas)等[ 3 ]。

2.2 n-6 PUFA的主要来源

蔬菜是重要的n-6系列脂肪酸的来源。在玉米、红花、大豆和葵花油中含有大量的最重要的n-6 脂肪酸LA,LA 在自然界中存在丰富,除了棕榈和可可种子之外,其他植物中的种子中都含有[ 4 ]。

3.PUFA的主要营养功能

3.1防治心血管疾病

在现代社会,以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日趋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但是在国外[ 5 ]和中国[ 6 ]流行病学都已证实鱼或P U F A的摄食可以促进人体胆固醇代谢、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防止脂质在肝脏和动脉壁沉淀和堆积,对心血管

疾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来自护士健康研究所的数据也显示摄食鱼类和PUFA能减少冠心病的风险以及致命冠心病等病症的发生[ 7 ]。

此外,Philippe Delerive[ 8 ]等研究了花生四烯酸(AA)和DHA对体外培养的心脏细胞的一些有益作用;Alexander Leaf[ 9 ]等研究了n-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阻止心脏猝死方面的作用;而Vittorio Schiano[ 10 ]等则研究了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末梢动脉疾病的影响。

3.2 抵抗炎症

血管在发生炎|生反应后会促使脂质在动脉壁上的沉积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为炎症介质前列腺素(PG)和血栓素(TxA2)主要来自体内组织细胞膜磷脂。在致炎因子刺激下,细胞膜磷脂分解生成花生四烯酸(AA),AA通过环加氧酶的作用生成PG和TxA2,通过脂加氧酶的作用生成羟基廿碳四烯酸和白三烯。这些炎症介质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吸收炎|生细胞,引起炎症反应。而n-3 PUFA能在血管的损伤面加强白细胞的作用,延缓血管损伤部位血管硬化的进程,从而降低炎症反应[ 11 ]。

3.3 抵抗癌症

许多文献指出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可能导致肿瘤发病率的提高,食物中脂肪的摄取与乳腺癌和结肠癌患者的死亡率呈高度正相关[ 12 ],相似结果亦在动物模型上体现。动物实验"表明,饱和脂肪酸(SFA)可刺激癌症发生的起始阶段,而PUFA以剂量相关的方式作用于促癌生成期。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以海洋鱼油为主要脂肪来源的格陵兰爱斯基摩人,其癌症发病率却明显低于其他人群,其原因认为是与食物中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有关。有建议指出,当n-6:n-3 PUFA<2:1时,n-3 PUFA有治疗乳腺癌的潜在性[ 13 ]。Noguchi等认为n-6 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可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并通过增加环氧酶和脂氧酶的催化从而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动物实验表明富含n-6 PUFAs的玉米油可促进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生[ 14 ]。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EPA 和DHA 则可以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和癌细胞的增殖,二者还有抑制直肠癌的作用,DHA 的抗癌作用更强。二者还可降低治疗胃癌、膀胱癌、子宫癌等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在高浓度时可抑制大肠膜上产生异常腺窝并抑制其生长。可见DHA 和EPA 对抑制肿痛的发生、转移及降低其生长速度均有重要作用。n-3 PUFA可能通过改变肿瘤细胞膜磷脂的组成,间接改变细胞内脂质第二信使的产生抑制n-6 PUFA在体内的代谢;同时改变了细胞表面的抗原性,使肿瘤细胞丧失免疫逃逸机制;并使化疗药物易于在肿瘤细胞内聚集,起到化疗增敏作用进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至于n-3 PUFA是通过第二信使途径,还是其他通路调节肿瘤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尚有待于研究。

在国外,Isabelle M. Berquin[ 15 ]等研究了n-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癌症的多靶向理论,David P. Rose[ 16 ]等认为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作为化学防癌物。

3.4 抗氧化

近年来在牛乳的脂肪中发现亚油酸的同系列物中有共轭不饱和键的结构,称为共轭亚油酸(CLA),这种脂肪酸的抗氧化功能在动物实验中已取得了正面效应。n-3 PUFA中的EPA 和DHA,前者除了具有降血脂、抗血栓及免疫调节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作用,n-3 PUFA 可显著降低使用环孢素A (CsA) 时肾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MDA是反映组织中氧自由基生成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3.5免疫调节作用

近几年研究发现,PUFA对淋巴系统和免疫功能都有影响。与淋巴系统相关的器官如脾脏、胸腺和肝脏的重量,明显受到日粮脂肪酸的饱和度以及浓度的影响。n-3与n-6 PUFA 在影响机体免疫机制方面发生竞争效应,日粮中n-3与n-6 PUFA比例也可能通过对免疫细胞和体液的调节来影响机体免疫反应。研究发现,免疫功能与日粮中的PUFA的含量呈二次曲线上升趋势,即在PUFA含量过高或过低时,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只有适量的供给才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17 ]。

此外,Cristina Lecchi[ 18 ]等研究了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山羊单核白细胞的体外免疫调节功能;James J. Pestka[ 19 ]等研究了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肾小球性肾炎的免疫介导作用。

3.6对视力和人脑发育的促进作用

PUFA(尤其DHA和AA)是人脑和视网膜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它的缺乏使得部分人群患有多种眼疾,同时也是造成儿童视力低下的根源。Lauriton等[ 20 ]证明在肌暂时缺血性萎缩动物模型中,亚麻酸能阻止神经死亡。PUFA能激活大脑中K十通道,对神经系统起保护作用,而饱和脂肪酸不能激活,不起保护作用。

John Paul[ 21 ]等还研究了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视网膜健康的影响。

3.7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n-3 PUFA可以调控一些与脂肪代谢相关酶的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动物研究表明饲喂富含20C 和22C的PUFA明显地提高脂肪较高速率的氧化相关的基因的表达。目前,已发现多种基因表达受到PUFA 的调节,如对编码脂肪酸合成酶、糖酵解酶、L- 丙酮酸激酶和白细胞介素等的基因表达的抑制,以及对编码脂肪酸氧化酶的基因表达的诱导[ 22 ]。

3.8其它研究

多不饱和脂肪酸除具有上述诸多功能外,国外很多学者还研究了它在其它许多方面的功能,大多以啮齿动物为实验对象。Fang-Hsuean Liao[ 23 ]等以仓鼠为实验对象,用不同比例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喂养,发现含60%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的膳食可阻止白色脂肪组织的蓄积;Lise Madsen[ 24 ]等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研究了使用多不饱和脂肪酸调节脂肪细胞的分化和功能。M.C. Kruger[ 25 ]等研究了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对骨细胞的影响;Bruce A. Watkins[ 26 ]等研究了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造骨细胞和骨新陈代谢的影响。Beth Levant[ 27 ]等研究了在给母鼠提供缺乏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膳食后,脑中DHA含量的变化及对母鼠神经系统造成的影响;Angel Catalá[ 28 ]研究了极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大脑松果体中的功能;Laura Kelly[ 29 ]等研究发现EPA和DHA对大龄老鼠脑中的海马状突起起到了保护作用;Rhian Edwards[ 30 ]等研究了n-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抑郁症患者膳食及其血红细胞细胞膜中的含量水平和一些相关影响、联系。

4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动物及其产品的应用

4.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家禽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至少应占总脂质摄人量的3%,最好为8%~23%,理想的n-6与n-3的比例应为4:1~10:1之间。在集约化饲养中,人们为提高畜禽生产水平而减少牧草的使用,大量使用谷物,导致畜禽脂肪中饱和脂肪酸越来越多。且工厂化饲养畜禽获得n-3 PUFA的机会很少,其饲粮中多补加富含n-6PUFA的植物油,致使畜禽产品中n-6PUFA与n-3PUFA的比例很高。为获得多不饱和脂肪酸平衡的畜禽产品,就要在

日粮中合理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

4.2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鱼类营养与饲料中的作用

在鱼类营养中,饲用的油脂是鱼类能量和必需脂肪酸(EFA)的来源,也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携带者。众所周知,EFA是维持动物正常组织细胞结构和生理机能所必需的,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仅能由特定前体物形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PUFA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且碳链为18个或更多个碳原子的脂肪酸(NRC,1993)。研究文献报道,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不能直接合成亚油酸(18:2n-6)、亚麻酸(18:3n-3)及碳元素更多的n-6和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对n-6和n-3族脂肪酸有绝对的饲用需求。但不同种类动物对PuFA的需要量差别很大(Sargent等,1995),脂类的营养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UFA的类型和含量(庄健隆,1987)。根据鱼类对EFA的不同需求,千岛新一(1985)把鱼分为淡水鱼型(虹鳟型和鲤鱼型)、海水鱼型和罗非鱼型。但是总体上说,鱼类需要的PUFA有n-6和n-3两种类型,其中主要包括18:2n-6、8:3n-3、二十碳五烯酸(20:5n-3,即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即DHA)。

4.3多不饱和脂肪酸强化蛋的生产

大量研究表明,对产蛋家禽的日粮进行营养调控,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n-3)的营养源可促进营养物质在蛋黄中的沉积,降低蛋黄中胆固醇含量,改善n-3与n-6PUFA的比例。Ziemiec等(2000)报道,蛋鸡日粮中添加8%双低油菜籽与不添加组相比,蛋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Van Elsmyk (1996)认为,用鲱鱼油饲喂产蛋鸡,蛋黄中EPA、DHA 含量显著升高。王利华等研究表明,日粮中n-6:n-3为5:l的试验组的每克蛋黄中胆固醇的含量较正常日粮组降低9.7%(p<0 05).故认为日粮中脂肪酸可以影响机体的脂肪代谢,通过改变日粮中n-6(葵花籽)与n-3脂肪酸(亚麻籽)的比例可降低蛋黄中胆固醇的含量。此外,Ederk(1998)报道,饲料中添加亚麻籽后鸡所产蛋的n-6与n-3的比例显著下降。日粮中添加CLA可显著增加蛋黄中CLA含量,但使鸡蛋中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下降,FAS显著升高,其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曾新福,2001)。总之,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蛋黄中的富集与组成取决于日粮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种类,饲料原料形态不同、家禽品种不同,也会影响多不饱和脂肪酸强化蛋的生产(臧建军等,2002)。

5. 人类膳食中PUFA的摄取量

成年人缺乏PUFA易导致各种疾病,原因主要有两点:成年人的饮食习惯在年轻的时候已经形成;另一点就是脂肪沉滞性动脉硬化等病症在青少年时代已经开始。据Zeev Harel 等[ 31 ]试验显示:大部分(89%)青少年知道吃鱼(主要含PUFA)是有利于健康的,许多(59%)青少年知道鱼的消费可以防止心脏疾病,只有29%的青少年了解n-3PUFA在减弱炎症方面的作用,25%的青少年了解PUFA防止癌症的潜在功能。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增加对PUFA 营养成分的了解是必要的。

目前,随着食用油消费量的增加渔业消费的降低和喂养动物肉禽鱼和蛋等产品均富含n-6 而缺乏n-3 脂肪酸,甚至人工栽培的蔬菜比野生的植物含有n-3系列的脂肪酸少,结果人类膳食中的n-6/n-3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如:美国现在的比例是16.74[ 32 ]英国为15.0[ 33 ]。n-6 脂肪酸摄食超量,会导致肥胖症、心血管疾病以及诱发肿瘤。而喜欢食富含n-3 PUFA 的海鱼的日本其比例是4.0[14],接近联合国卫生组织推荐的合理膳食摄入比例4~ 5 ,其患心血管疾病比率也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因此,在食品中强化n-3 PUFA 以维持合理的膳食比例是十分必要的。

[1] Simopoulos A P. Executive Summary. In: Dietary omega-3 and omega-6 fatty acids: Biological effects and Nutritional Essentiality. Series A: Life Sciences[M]. NewYork:PlenumPress, 1989. 391-402.

[2] Simopoulos A P. Health Effects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Seafoods[M]. Academic Press, 1986.

[3] 刘学铭, 梁世中. 微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J]. 中国油脂, 1999, 24(3): 46-50.

[4] Adam O. Linoleic and Linolenic Acids Intake.In:Dietary omega-3 and omega-6 fatty acids:Biological effects and Nutritional Essentiality[M]. Series A:Life Sciences. NewYork: Plenum-Press, 1989. 391-402.

[5] Pedersen J.I,et a1.Adipose tissue fatty acids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a case-control study.Eur J Clin Nutr,2000,54:618-625.

[6] Yuan J.M,et a1.Fish and shellfish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death from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ong men in shanghai,China.Am J Epidemiol,2001,154:809-816.

[7] Hu.F.B,Bronner L,et a1.Fish and omega-3 fatty acid intak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J Am Med Assoc,2002,287:1815—1821.

[8] Philippe Delerive,et a1.Hypoxia-Reoxygenation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odula Adrenergic Functions in Cultured Cardiomyocytes. J Mol Cell Cardiol 31, 377–386 (1999).

[9] Vittorio Schiano,et a1.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in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Effect on lipid pattern, disease severity, in?ammation pro?le,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Clinical Nutrition (2008) 27, 241-247.

[10] Alexander Leaf,et a1.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by n 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98 (2003) 355– 377.

[11] Kremer J.M,et a1.Effects of high—dose fish oil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after stopping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Clinical and immune correlates.Arthritis Rheum,1995,38:1107.

[12] Yvonne E.M,Dommels.et a1.Dietary n-6 and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results from cultured colon cells.animal models and human studies.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2002,12:233-244.

[13] Cowing B.E,Saker KE.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in mammary cancer.J Nutr,200l,131:1125—1128.

[14] Rose D P. Effects of dietary fatty acids on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evidence from in vitro experiments and animal studies[J]. Am J Clin Nutr, 1997, 66: 1513S-22S.

[15] Isabelle M. Berquin ,et a1.Multi-targeted therapy of cancer by omega-3 fatty acids. Cancer Letters 269 (2008) 363–377.

[16] David P. Rose,et a1.Omega-3 fatty acids as cancer chemopreventive agents.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83 (1999) 217–244.

[17] Kover,E.Wakenell,P.Klasing,K.C.Dietary fish oil or lofrin,a 5-lipoxyenase inhibitor,decrease the growth-suppressing effects of coccidiosis in broiler chicks.Poultry SCi,1997,76:1335-1363.

[18] Cristina Lecchi,et a1.In vitro modulation of caprine monocyte immune functions by n-3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he Veterinary Journal (2010).

[19] James J. Pestka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autoimmune-mediated glomerulonephritis. Prostaglandins, Leukotrienes and Essential Fatty Acids 82 (2010) 251–258.

[20] Lauritzen I,et a1.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re Potent neuroprotectors.EMBO Journal,2001.19 (8):1784-1793.

[21] John Paul ,et a1.The role of omega-3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of the retina. 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 24 (2005) 87–138.

[22] 额新春, 汪以真, 许梓荣. 动物脂肪酸合成酶(PAS)基因表达的调控[J]. 动物营养学报, 2002, 14(2):1-4.

[23] Fang-Hsuean Liao,et a1.Effects of different ratios of monounsaturated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o 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regulating body fat deposition in hamsters. Nutrition 26 (2010) 811–817.

[24] Lise Madsen,et a1.Regulation of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 by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740 (2005) 266– 286.

[25] M.C. Kruger,et a1.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Selected mechanisms of action on bone. 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 49 (2010) 438–449.

[26] Bruce A. Watkins,et a1.Modulatory effect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osteoblast function and bone metabolism. Prostaglandins, Leukotrienes and Essential Fatty Acids 68 (2003) 387–398.

[27] Beth Levant,et a1.Reduced Brain DHA Content After a Single Reproductive Cycle in Female Rats Fed a Diet De?cient in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BIOL PSYCHIATRY

2006;60:987–990.

[28] Angel Catalá. The function of very 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the pineal gland.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801 (2010) 95–99.

[29] Laura Kelly,et a1.The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EPA and DPA exert a protectiv

effect in the hippocampus of the aged rat. Neurobiology of Aging (2010).

[30] Rhian Edwards,et a1.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levels in the diet and in red blood cell membranes of depressed patien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48 (1998) 149–155.

[31] Zeev Harel M.D.,Suzanne Riggs M.D.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Adolescents:Knowledge and ConsumpNon.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1,28:10—15.

[32] Simopoulos A P. Overview of evolutionary aspects of omega-3 fatty acids in the diet[J]. World Rev Nutr, 1998, 83:1-11.

[33] Sanders T A B.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food chain in Europe[J]. Am J Clin Nutr, 2000, 71:176-S8.

麻醉药物基因组学进展

麻醉药物基因组学进展 本文对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 展实行综述。 药物基因组学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 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 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 受体、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麻醉 药物的作用。 基因多态性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对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 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 物转化等方面。与麻醉药物代谢相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 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基因多态性对药效动力学的影 响主要是受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使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发生差异。 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咪唑安定由CYP3A代谢,不同个体对咪 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地西泮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用药后镇静时间的延长。 吸入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 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相关。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 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丁酰胆碱酯酶是水解琥珀酰胆碱和美 维库铵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 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与用药后长时间窒息相关。 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μ-阿片受体是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 常见的基因多态性是A118G和G2172T。可待因和曲马多通过CYP2D6代

发酵法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

发酵法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 技术概况:多不饱和脂肪酸(PUSA)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且碳链长度为18~2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按照从甲基端开始第1个双键的位置不同,可分为ω-3和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ω-3同维生素、矿物质一样是人体的必需品,不足容易导致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障碍。 ω-3不饱和脂肪酸中对人体最重要的两种不饱和脂肪酸是DHA和EPA。EPA 是二十碳五烯酸的英文缩写,具有清理血管中的垃圾(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功能,俗称"血管清道夫"。DHA是二十二碳六烯酸的英文缩写,具有软化血管、健脑益智、改善视力的功效,俗称"脑黄金"。 主要功能: 1.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正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3.降低血液粘稠度,该善血液微循环。 4.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近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第四代功能性食品,即有效成份和生理功能清楚的功能性食品之一。它可以为人类提供必需的营养补充要素和预防心脏病、高血压、炎症及某些癌症等的药物。因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类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物质。过去人类主要从植物、动物中获取。由于人口骤增和资源减少,科学家想从微生物中获取。我们经过多年努力,已取效。 产品性能: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及药品,国外有大量动植物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产品进入我国市场。 市场前景及经济效益:投资5200万元,年产值2.27亿多元,利税1.4亿元。 几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1,α-亚麻酸(AIpha-linolenic acid,ALA),ALA的主要功能在于它是n-3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合成前体。 2,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是一类重要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化学信使物,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动物实验显示,DHA是视网膜正常发育和发挥其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大脑和神经组织中DHA含量远远高于机体其他组织,对神经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缺乏脂肪,和缺乏其它任何一种营养一样,都会造成身体的不适。脂肪经消化后,分解成甘油及各种脂肪酸。 根据结构不同,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双健个数的不同,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SA)两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按照从甲基端开始第1个双键的位置及功能不同,又分为ω-6系列和ω-3系列。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属ω-6系列,亚麻酸、DAH、EPA属ω-3系列,ω-3同维生素、矿物质一样是人体的必需品,不足容易导致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障碍。人体不能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必须从膳食中补充。 ω-3不饱和脂肪酸中对人体最重要的两种不饱和脂肪酸是DHA和EPA。EPA是二十碳五烯酸的英文缩写,具有清理血管中的垃圾(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功能,俗称"血管清道夫"。DHA是二十二碳六烯酸的英文缩写,具有软化血管、健脑益智、改善视力的功效,俗称"脑黄金"。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由寒冷地区的水生浮游植物合成,以食此类植物为生的深海鱼类(野鳕鱼、鲱鱼、鲑鱼等)的内脏中富含该类脂肪酸。1970年,两位丹麦的医学家霍巴哥和洁地伯哥经过研究确信:格陵兰岛上的居民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比丹麦本土上的居民少得多。格陵兰岛位于北冰洋,岛上居住的爱斯基摩人以捕鱼为主,他们喜欢吃鱼类食品。由于天气寒冷,他们极难吃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就医学常识来说,常吃动物脂肪而少食蔬菜和水果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寿命会缩短。但是事实恰恰相反,爱斯基摩人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在他们之中很难发现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脑血栓、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无独有偶,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同样也发生在日本的北海道岛上。当地渔民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其它区域,北海道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1/10。在我国,也有研究发现浙江舟山地区渔民血压水平较低。其实问题就在于上述这些人的膳食中以鱼类为主,鱼类富含长链的不饱和脂肪酸,这就是他们保持心血管健康的原因之一。 但是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不能像爱斯基摩人那样天天吃深海鱼,同时由于生产和加工方面的技术原因,使人对一些食品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吸收利用率很低,因此导致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严重缺乏,而饱和脂肪酸却大量积累。 主要功效 一、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正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使胆固醇细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3、是合成人体内前列腺素和凝血恶烷的前躯物质。 4、降低血液粘稠度,该善血液微循环。 5、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二、膳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盈缺和健康 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胆固醇增加,产生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脑血管病。 2、ω-3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和脑神经的重要营养成份,摄入不足将影响记忆力和思维力,对婴幼儿将影响智力发育,对老年人将产生老年痴呆症。 膳食中过多时,干扰人体对生长因子、细胞质、脂蛋白的合成,特别是ω-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过多将干扰人体对ω-3不饱和脂肪酸的利用,易诱发肿瘤。 三、推荐的日摄入量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评价食用油营养水平的重要依据。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中,ω-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较高,而亚麻油、苏紫油中ω-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由于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食用它们时应适量增加维生素E的摄入量。一般ω-6:ω-3应在4 -10:1,摄入量为摄入脂肪总量的50% -60% 。 四、食物来源 1、脂肪的热量密度(1克= 9卡路里)是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1克=4卡路里)的两倍。尽管橄榄油和菜籽油对健康有益,但它们的热量也很高(1汤匙=120卡路里)。此外,许多加工食品和快餐食品的脂肪含量也较高,尤其是饱和脂肪。 2、多不饱和脂肪存在于红花籽油、印加果油、茶油、橄榄油、阿甘油、芥花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大豆油中。而饱和脂肪存在于畜产品中,例如黄油、干酪、全脂奶、冰淇淋、奶油和肥肉,以及某些植物油(椰油、棕榈油和棕榈仁油)中。经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流域天然无污染的肥沃土壤中的印加果堪称世界植物营养“果王”,由此,印加果荣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印加果油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唯一含α-亚麻酸ω- 3、ω-6、ω-9三种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的纯天然植物,独一无二,高含量亚麻酸被誉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加油站”,是不可忽视的生命活力素和消除亚健康的理想产品。 五、含其的植物油 可滋泉巴马火麻油是大自然中唯一能溶解于水的油料,在所有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同时含有大量延缓衰老的维生素E、硒、锌、锰、锗,还含有被誉为“植物脑黄金”的α-亚麻酸(ALA)。巴马火麻对自然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目前只产于巴马北部的石山,产量稀少且价格昂贵。 巴马火麻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有效的抗衰老和抗辐射植物,当地称之为“长寿麻”或“不老油”。鉴于在美容养颜和抗衰老方面的潜在价值,1999年联合国粮油调查署考察巴马火麻后向全世界特别推荐巴马火麻油为“最有开发价值的植物油”。 沙棘籽油也是典型的不饱和酸植物油,在所有植物油中不饱酸种类及含量都相当高,同时富含天然稳定剂维生素E,天

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 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统称不饱和脂肪酸。 (一)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是家畜肉和乳类的脂肪,还有热带植物油(如棕榈油、椰子油等),其主要作用是为人体提供能量。它可以增加人体内的胆固醇和中性脂肪;但如果饱和脂肪摄入不足,会使人的血管变脆,易引发脑出血、贫血、易患肺结核和神经障碍等疾病。 (二)单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品为:橄榄油、芥花籽油、花生油等。它具有降低坏的胆固醇(LDL),提高好的胆固醇(HDL)比例的功效,所以,单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三)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虽然有降低胆固醇的效果,但它不管胆固醇好坏都一起降,且稳定性差,不适合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容易氧化形成自由基,加速细胞老化及癌症的产生。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其中亚油酸、亚麻酸为必需脂肪酸。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有:玉米油、黄豆油、葵花油等 对健康区别 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分别都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益处。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就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合成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A(二十碳五烯酸)、AA(花生四烯酸),它们在体内具有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阻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形成等功效,对心脑血管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等等。DHA亦可提高儿童的学习技能,增强记忆。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作用。虽然不饱和脂肪酸虽然益处很多,但易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因而产生自由基和活性氧等物质,对细胞和组织可造成一定的损伤。 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高是导致血胆固醇、甘油三脂、LDL-C升高的主要原因,继发引起动脉管腔狭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稳定性区别 饱和脂肪酸由于没有不饱和键,所以很稳定,不容易被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由于不饱和键增多,所以不稳定,容易被脂质过氧化反应。不适合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容易氧化形成自由基,加速细胞的老化和癌症的产生。) 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3.是合成人体内前列腺素所必需。 4.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 5.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学及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与展望

·944·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3年12月28日 第12卷 第12期 Chin J Mult Organ Dis Elderly, Vol.12, No.12, Dec 28, 2013 收稿日期: 2013?06?18; 修回日期: 2013?07?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1259,30570736/C03030201);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扶持基金(2012FC-TSYS-3042) 通信作者: 卢才义, E-mail: cylu2000@https://www.doczj.com/doc/783359399.html,; 尹 彤, E-mail: yintong2000@https://www.doczj.com/doc/783359399.html, ·综 述·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学及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与展望 张蓝宁,卢才义*,尹 彤*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 100853) 【摘 要】通过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 血栓形成和再发缺血事件的经典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尽管如此,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反应性和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除临床环境因素外,遗传变异是导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个体间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项大规模临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参与氯吡格雷代谢的关键酶——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与氯吡格雷治疗期间高血小板反应性及心血管一级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另外,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其他基因变异型也被证实可能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药物基因组学基因型检测指导氯吡格雷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能部分克服氯吡格雷治疗期间的高血小板反应性,但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争议,尚需深入研究以提供更有力的证据。除此之外,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型检测联合血小板功能监测共同指导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氯吡格雷;遗传药理学;CYP2C19;血小板反应性;心血管缺血事件;个体化医学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 】 10.3724/SP.J.1264.2013.00239 Pharmacogenomics and individualized therapy of clopidogrel: evidence and perspectives ZHANG Lan-Ning, LU Cai-Yi *, YIN Tong * (Institute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 】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with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is the standard care to prevent stent thrombosis and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or stent placement. However, there is a large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biological anti-platelet responsiveness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after clopidogrel treatment. Apart from clin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cently accumulated evidence strongly confirms the pivotal role of genetic factors for the variability of clopidogrel responsiveness. Several large-scale pharmacogenomic studies found that the loss-of-function alleles of CYP2C19 and the key enzyme in clopidogrel metabolism are the predominant genetic mediators of low clopidogrel responsiveness and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Other genetic polymorphisms related with clopidogrel metabolism may also contribute to the variability of clopidogrel efficacy. On the basis of these observations, it is still in controversy whether CYP2C19-genotype-guided individualized clopidogrel therapy could overcome the 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to clopidogrel.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genotyping and platelet function testing to guide the individualized clopidogrel therapy. 【Key words 】 clopidogrel; pharmacogenetics; CYP2C19; platelet function; cardiovascular ischemic events; individualized medicine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General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0971259, 30570736/C03030201) and the Supporting Fund of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 (2012FC-TSYS-3042). Corresponding author: LU Cai-Yi, E-mail: cylu2000@https://www.doczj.com/doc/783359399.html,; YIN Tong, E-mail: yintong2000@https://www.doczj.com/doc/783359399.html, 通过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氯吡格雷(clopidogrel )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和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发缺血事件的经典口服抗血小板药物[1,2], 但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和疗效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除临床环境因素外,基因多态性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多项大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安全性.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PUFA)是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且碳链长为18~2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是研究和开发功能性脂肪酸的主体和核心,主要包括亚油酸(LA)、γ-亚麻酸(GLA)、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其中,亚油酸及亚麻酸被公认为人体必需的脂肪酸(EA),在人体内可进一步衍化成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如AA、EPA、DHA等。 多不饱和脂防酸因其结构特点及在人体内代谢的相互转化方式不同,主要可分为ω-3、ω-6两个系列。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距羧基最远端的双键在倒数第3个碳原子上的称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在第6个碳原子上,则称为ω-6多不饱和脂肪酸[1]。 1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多不饱和脂肪酸不仅因为ω-6系列的亚油酸和ω- 3系列的亚麻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必需脂肪酸,更重要的是因为由它们在体内代谢转化或者特定食物资源中摄入的几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生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1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功能有明显影响。亚油酸的摄入量与血浆磷脂、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中的亚油酸含量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而且血小板的总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EPA,以及DHA与血浆甘油三酯、磷脂、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浓度呈显著相关性。在芬兰进行的两项研究发现,ADP诱导的血小板聚积与脂肪组织和血浆甘油三酯中的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血小板的亚油酸含量无相关关系。γ- 亚麻酸在临床上的试验结果表明有降血脂作用,对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的下降有效性在60%以上,而且,γ-亚油酸在体内转变成具有扩张血管作

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恶性肿瘤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渊电子版冤 圆园员员 年 员圆 月第 缘 卷第 远 期 悦 澡蚤 灶 粤 则 糟 澡 郧 藻 灶 杂怎则 早渊耘 造 藻 糟 贼 则 燥 灶蚤 糟耘 凿蚤 贼 蚤 燥 灶冤袁 阅 藻 糟 藻 皂 遭藻 则圆园员员袁 灾 燥 造 缘 晕 燥 援 远 窑讲座与综述窑 DOI: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1.06.016 作者单位:510080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外科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多脂的深海冷水鱼,人类很难完整地合成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 通过食物摄取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增加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取量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的发生尧发展,减轻 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恶病质症状, 减少体重丢失甚至增加体重遥 但近年来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异 议遥 人类约有 2/3 以上疾病的发生与膳食不当有关遥 越来越多的科研证据表明,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 病尧糖尿病尧肥胖症以及癌症等与膳食有着不解之缘遥 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超过 80%的患者的死亡原因 与上述几种疾病密不可分遥 血脂的含量与这些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而血脂的高低又受到膳食中脂类物 质的成分及人们摄入脂类物质量的影响遥 如今西化的膳食习惯,导致人们脂肪总摄入量大大增加,此外,膳 食中 n-6 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s)过量,n-3 PUFAs 严重不足,n-6/n-3 比例的失衡也是多种疾病发生 的潜在危险因素遥 目前,有关 n-3 PUFAs 对心血管疾病尧癌症尧肥胖尧糖尿病等疾病的预防作用的研究广泛 而深入,但环境对基因的作用如何,尤其是对于人体健康而言,膳食与基因存在怎样的相关性,彼此之间是 如何相互作用,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遥 现有的动物实验结果提示,膳食中脂肪的量和成份严重影响着动物 的健康,对于具有不同遗传背景以及遗传易感性的人群而言,膳食可能对基因发生的影响力,但目前尚无 明确定论遥 本文主要综述了 n-3 PUFAs 的膳食来源,在人体的代谢情况,及 n-3 PUFAs 在肿瘤防治尧临床 试验和治疗中的作用遥 一尧n-3尧n-6 PUFAs 的膳食来源 人体可以从头合成或从食物中摄取多种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遥 但哺乳动物缺乏合成 n-3尧n-6 PU鄄 FAs 的脱氢酶,因此这些必需脂肪酸只能从食物中摄取遥 陆生植物可以合成 n-6 系列 PUFAs 的第 1 个成员要要 要亚油酸(LA;18颐 2n-6)遥 几乎所有食用植物油如 玉米油尧 葵花油尧 红花油尧 橄榄油中 LA 的含量都很丰富遥 植物也能合成 n-3 系列 PUFAs 的第一个成 员要要 要琢 -亚麻酸(琢 -LNA,18颐 3 n-3),富含 琢 -LNA 的植物包括大豆尧核桃尧深绿色叶蔬菜如甘蓝尧菠菜尧椰 菜尧抱子甘蓝的种子等,一些油类如亚麻子油尧芥菜籽油尧菜籽油中,琢 -LNA 的含量也很丰富,同时也富含大 量 LA遥 膳食中的长链 n-3 PUFAs 主要以二十碳五烯酸(EPA,20颐 5 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2颐 6 n-3) 的形式储存于冷水鱼体内遥 鱼类可以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中摄取 EPA 和 DHA,不同种类尧栖息在不同 水域的鱼类,体内总脂肪及 n-3 PUFAs 的含量变化很大即便同一种类的鱼,生活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体内 n-3 PUFAs 含量的差异也很大遥 总之,深海冷水鱼如鲭鱼尧金枪鱼尧鲑鱼等,含 DHA 和 EPA 的量最高遥 人工 饲养的鱼类,喂食不同的饲料,其体内脂肪酸的组成也有显著区别遥 二尧n-3尧n-6 PUFAs 在人体内的代谢 虽然哺乳动物不能从头合成 n-3尧n-6 PUFAs,但哺乳动物细胞可以通过碳链的延长尧去饱和作用和逆 转等方式使 PUFAs 之间发生转化 [1] 遥 摄食后,LA 通过一系列氧化去饱和及碳链延长的交替作用被代谢,生 成花生四烯酸(AA,20颐 4 n-6)遥PUFAs 转化的主要代谢途径见图 1遥驻 6 途径负责 LA 转化为 AA,琢 -LNA 转化 为 EPA,这个步骤主要在肝脏细胞的内质网中进行遥驻 8 途径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可以生成 AA 与 EPA,但是 灶-猿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恶性肿瘤 杨婷 余红兰 石汉平 530 窑 窑

2020年山东民间音乐漫步研究论文

山东民间音乐漫步研究论文 按较为通行的标准,民间音乐主要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民间器乐五大类。在本文有限的篇幅中,我们对简称民歌的民间歌曲予以较多关注。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最直接、最现实的反映。马克思曾认为,“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总地说来,山东民歌具有朴实、淳厚、刚直、粗矿、诙谐的特点,表现出齐鲁大地质朴深醇的古风和山东民众豪放达观的性情。山东民歌数量极多。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收集、采录的各类山东民歌已近万首。这些歌曲题材广泛,从重大的政治风云到细小的日常生活,从风俗民情到自然景物,从生产劳作到儿童嬉戏等等,可谓包罗万象,蔚为大观。包括山东民歌在内,我国汉族民歌的体裁主要分为小调、号子、山歌三大类。这三大类别中的小调是山东民歌的主体,其数量接近山东民歌总数_.的80%。小调流传于山东各地,变体很多。以比较宽_泛的小调概念而论,山东民间小调既有细致抒情、生动形象的各种小曲,也有聊斋俚曲、鲁南五大调、蓬莱烧纸调、微山湖端公腔等大型套曲,还有说唱性的。 鲁西北弦歌、临清时调、鲁北杂八调等。就号子而言,其曲调一般是比较短小,沉稳有力,节奏鲜明,且曲调反复出现。基于山东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和诸多不同的劳作形式,山东号子种类繁多,以

海洋号子和黄河号子最具代表性,另有运河号子、搬运号子、建筑号子、矿工号子、挽水号子及其他零散的号子。山歌在山东较为少见。流传于胶东乳山、栖霞、文登一带山区和鲁中南日照、临沂等地山区的山歌,多是实用色彩较浓的“吆牛山歌”、“喊牛山歌”、“吆山歌”,又有“吆牛号”、“放羊号”等称谓。这些山歌大部分属于驱牛牧羊音调的旋律化,似喊似唱,气息悠长,曲调高昂,粗矿奔放,起伏跌宕,节奏比较自由。不过, 在胶东乳山、栖霞等地,有一些“吆山歌”基本上已摆脱了实用性功能的制约,着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风光,旋律性较强,歌唱色彩更浓,音乐表现性功能突出。 据统计,山东民间舞蹈有200余种,包括秧歌、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名闻全国。山东秧歌大部分集歌、舞、乐于一身。其歌曲部分多为小调,吸收、保存了大量民间歌曲,地方特色鲜明。器乐部分主要是打击乐,以锣鼓为基本伴奏乐器;其次是包括唢呐、笙、笛、管子等乐器的吹管乐,用以丰富音响,渲染热闹氛围,但吹管乐并非所有山东秧歌的必备部分。在某些秧歌小节目中,也可发现弦乐的加入。 山东民间器乐艺术兴盛已久,品种包括鼓吹乐、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和各种独奏乐等。其中,鼓吹乐是山东最大的乐种之一,

药物基因组学相关数据库

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 1、Drugbank 2、dgidb 3、pharmGKB 4、cancercommon 5、ChEMBL 6、mycancergenome 7、TTD 8、guidetopharmcology 9、clearityfoundation 10、CIViC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83359399.html,/#/home 11、DoCM https://www.doczj.com/doc/783359399.html,/ 1 Drugbank 药物和药物靶标资源库。DrugBank是一个独特的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资源,它结合了详细的药物(例如化学制品)数据和综合的药物靶点(即:蛋白质)信息。该数据库包含了超过4100个药物条目,包括超过800个FDA认可的小分子和生物技术药物,以及超过3200个试验性药物。此外,超过1.4万条蛋白质或药物靶序列被链接到这些药物条目。每个DrugCard条目包含超过80个数据域,其中一半信息致力于药物/化学制品数据,另一半致力于药物靶点和蛋白质数据。许多数据域超链接到其他数据库(KEGG、PubChem、ChEBI、Swiss-Prot和GenBank)和各种结构查看小应用程序。该数据库是完全可搜索的,支持大量的文本、序列、化学结构和关系查询搜索。DrugBank的潜在应用包括模拟药物靶点发现、药物设计、药物对接或筛选、药物代谢预测、药物

相互作用预测和普通药学教育。DrugBank可以在http://www.drugbank.ca 使用。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辅助的药物靶标的发现、药物设计、药物分子对接或筛选、药物活性和作用预测等。 在查询中,每一种药物对应1个DrugCard,即我们所得到的检索结果。每一个DrugCard都包含的数据信息分为药物、靶标和酶三部分。 药物信息包括了该药物的CAS号、商品名、分子式、分子量、SMILES、2D 和3D结构、logP、logS、pKa、熔点、吸收性、Caco-2细胞穿透性、药物类别和临床使用、性质描述、剂型与给药途径、半衰期、体内的生物转化、毒性、作用于哪些生物体、食物对服用的影响、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作用机理、代谢途径、药理学特征、与蛋白质的结合情况、溶解度、物质形态、同义词、关于合成的相关文献等,还与ChEBI、GenBank、PubChem等外部数据库有链接。 靶标的信息包括ID、名称、靶标基因的名称、蛋白质序列、残基数目、分子量、等电点、功能和活性、参与的代谢途径和反应、体内分布、靶标信号、跨膜区域、靶标基因序列及其在GenBank、HGNC等外部数据库中的ID和链接、参考文献,以及在GenBank和Swiss-Prot中的链接。 酶的信息包括名称、蛋白质序列、基因名称、在Swiss-Prot 等数据库中的链接。 在DrugBank的主界面上,在Browse菜单下可以浏览数据库的内容,其中PharmaBrowse为用户提供了分类浏览的功能。这为药剂师、医生以及寻找潜在药物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方便。在Search下拉菜单下,就是Drug Bank的4类检索方式。ChemQuery允许用户通过绘制结构图或书写SMILES、分子式进行结构搜索。在检索过程中还可以对搜索药物类型、分子量范围、搜索结果相似度、结果数量最大值等进行设置。TextQuery则为文本检索功能。文本检索支持逻辑运算符连接及在特定领域内搜索。例如,在“dextromethorphan”中检索混合物,可以键入“mixtures:dextromethorphan”,即用分号在后面输入领域,同时可以加入逻辑运算符,例如,在“dextrome thorphan”和“doxylamine”2个领域进行检索,可以键入“mixtures:dextromethorphan AND mixtures:doxylamine”。SeqSearch为用户提供了通过序列检索蛋白质的功能。Data Extractor是1

麻醉领域的个体化用药,药物基因组学(Evan Kharasch)

Pharmacogenetics in Anesthesia Evan D. Kharasch, M.D., Ph.D. St. Louis, Missouri 302 Page 1 Pharmacogenetics (or pharmacogenomics) aims to understand the inherited basis for variability in drug response. The promise of pharmacogenetics has been a change from “one drug and dose fits all” to individualized predictive medicine, or “the right drug at the right dose in the right patient”. Anesthesiology as a specialty played a key role in developing pharmacogenetics. Prolonged apnea after succinylcholine, thiopental-induced acute porphyria, and malignant hyperthermia were clinical problems of the 1960’s whose investigation helped craft the new science of pharmacogenetics. Today we perhaps take for granted the knowledge that they are genetically-based problems, due to variants in pseudocholinesterase, heme synthesis and the ryanodine receptor, respectively. This review will address basic principles of pharmacogenet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drugs used in anesthetic practice. The term pharmacogenetics was originally defined (1959) as “the role of genetics in drug response”. Since the science of pharmacokinetics (drug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evolved earlier than pharmacodynamics, early pharmacogenetic studies addressed mainly pharmaco-kinetics. Application (fusion) of the genomic revolution and associated technologies to pharmaco-genetics spawned pharmacogenomics. Pharmacogenetics has been used by some in a more narrow sense, to refer only to genetic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drug kinetics and dynamics (drug receptor actions), while pharmacogenomics has been used more broadly to refer to the application of genomic technologies (whole-genome or individual gene changes) to drug discover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pharmacologic response, and therapeutic outcome. Nonetheless, many consider this distinction unimportant and use the two terms interchangeably, as will this review. BASIC CONCEPTS A polymorphism is a discontinuous variation in a population (a bimodal or trimodal distribution). It is different than simple continuous variability (i.e. a unimod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even if quite wide). A genetic polymorphism is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discrete states (i.e. for a particular trait) within a population, which has an inherited difference. The complete human genome consists of approximately 3 billion base pairs, which encode approximately 30,000 genes. 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is a variation in the DNA sequence which occurs at a specific base. Polymorphisms are relatively common, occurring by definition in ≥1% of the population, while mutations are less common, occurring in <1%. Only 3% of DNA consists of sequences which code for protein (exons). Other portions of the DNA include promoter regions (near the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site), enhancer regions (which bind regulatory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 introns (DNA sequences which do not code for protein). After exons and introns are transcribed, the intronic mRNA is excised and the exonic mRNA is spliced together to form the final mature mRNA, which then undergoes translation into protein. SNPs are frequent, occurring in approximately 1:100-1:1000 bases. SNPs and mutations may occur in the coding or noncoding regions of the DNA. Since most occur in the latter, they are usually synonymous (or silent, having no effect on proteins), although intronic changes and promoter variants can change protein expression. Non-synonymous SNPs result in a change in an amino acid. A conservative change results in a similar amino acid that does not alter protein function, while a non-conservative change yields an amino acid which alters protein structure or function. These latter SNPs may be clinically significant. SNPs are not the only events which can cause RNA and protein changes; others are deletions, insertions, duplications, and splice variants, however these are not inherited. Multiple SNPs can occur in the DNA which encodes a particular protein. A haplotype is a set of closely linked alleles or DNA polymorphisms which are inherited together. While SNPs are important, haplotypes are more clinically relevant. Polymorphisms can be classified at the DNA locus (which depicts the normal “wild-type” and the altered base pair; for example the mu opioid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at base pair 118 which codes for changing an adenine nucleotide to a guanine is abbreviated as A118G, or 118 A>G); at polymorphism changes the amino acid at position 40

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及对策

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及对策 李立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临沂市文化主管部门把积极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作为经营文化的一个抓手,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丽,以曾子、荀子、王羲之、刘洪、诸葛亮、颜真卿、左宝贵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影响广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舞蹈和以泥玩具、木玩具、手绣、石刻、草、柳编艺术和民间美术等为重点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些都是历史和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音乐。沂蒙民间音乐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沂蒙民歌、鲁南五大调、民间器乐曲、劳动号子等。在民间音乐中,沂蒙民歌最具代表性。沂蒙民歌是沂蒙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加工、不断发展,其曲调、歌词都具有浓郁的沂蒙地域特色。1940年在费县马头崖诞生的一曲《沂蒙山小调》,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世人对沂蒙山的向往、敬仰和爱戴。 (二)民间舞蹈。仅目前挖掘、收集到的就有55种之多。分为秧歌、假形舞、灯舞、鼓舞四大类。其中有5种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如苍山的“猴呱哒鞭舞”,兰山的“大竹马舞”,临沭的“扑蝴蝶舞”,郯城的“双旱船舞”,河东的“龙灯扛搁”等。文艺工作者依据这些素材创作的舞蹈《揽秋》、《王祥卧鱼》、《缩绣荷包》、《乡土之花》、《醉鼓》、《砚池畅想》等先后在省级以上文艺比赛中获奖。其中,《揽秋》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比赛中获得银奖,《王祥卧鱼》在全国“丰收杯”民族民间舞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三)民间工艺。(1)泥玩具、木玩具。泥、木玩具是用泥、木、竹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玩具,以苍山小郭、河东褚庄的泥玩具,郯城樊埝的旋木玩具最著名。它们大都以夸张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为群众喜闻乐见。(2)手绣艺术。沂水高桥镇手绣艺术名闻遐迩。当地妇女用布头、彩线绣成的小鱼、荷花、小兔子、荷包、祺留、龙、凤等绣品惟妙惟肖。1996年,山东省文化厅正式命名我市沂水高桥为“山东民间刺绣艺术之乡”, 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石刻艺术。临沂自古就有制作赏石的传统,民间石刻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1996年,莒南县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民间石雕艺术之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