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2 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获奖名单

4 荡起动人的音乐旋律/ 唐凌

——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总结

缤纷舞台

7 以精品剧目服务人民/陈立群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全国演出月活动综述

11 中国交响乐之春:做就做成里程碑/赵忱刘淼

15 开放办赛扶持新人/沪文

——优秀评弹青年演员电视大赛圆满成功

理论求索

19 戏骨舞风曲情蹈韵/于平

——戏曲舞蹈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创作探讨

28 关注现实关爱农民/陈明

32 “真人真事戏”与“定向戏”/姚金成

36 繁荣发展儿童剧的思考/李庆成

调研之页

41 观众的欣赏需求对话剧创作的影响/刘平

——关于北京话剧演出市场的调查报告

动态信息

(54)全国艺术信息工作座谈会在赤峰召开/(27)精品工程优秀剧本评选即将开始/(54)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经验交流活动在黑吉辽蒙四省举行/(3)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即将举行/(10)全国昆曲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31)全国昆曲丑行、净行培训班在上海举办/(14)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舞台艺术片《程婴救孤》杀青/(55)文化部西部(青海)舞蹈杂技编导培训班圆满结业/(56)国家京剧院举办少儿京剧夏令营/(56)儿童剧《西游记》首演获得成功/(57)奥运会开幕式焰火总设计师蔡国强艺术回顾展开幕/(57)湖北省保护发展地方戏曲政策性文件出台/(59)湖北省举办全省艺术院校学生专业比赛/(60)“闽台京剧票友交流会”在福州举行/(60)福建京剧院进校园三年回顾/(62)江苏举办中青年专业编剧读书班/(63)辽宁芭蕾舞团十月将赴美国七城市巡演/(64)《齐风鲁韵·粉墨》“五个结合”谋突破

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获奖名单

独唱组

文华声乐节目表演一等奖(2名)

王庆爽总政歌舞团

谢一梅中国东方歌舞团

文华声乐节目表演二等奖(4名)

周晓琳总政歌舞团

石琳中央音乐学院

吴静中央民族乐团

关致京中央歌剧院

文华声乐节目表演三等奖(6名)

常思思中国音乐学院

郭芳芳个人

贾双辉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

李鳌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梁晓丽山西省运城市文工团

肖玛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文华声乐节目表演优秀奖(26名)

王凯中国音乐学院

尉金莹中国音乐学院

泽旺多吉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

程波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黄华桥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文工团

李振涛中国歌剧舞剧院

刘扬中央民族乐团

张喜秋齐齐哈尔大学

李超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文工团

张璋中央音乐学院

王莹黑龙江省文化厅

刘铁骊二炮文工团

李思音广东省歌舞剧院

王晓光东北师范大学

高鹏中国歌剧舞剧院

刘楠楠沈阳音乐学院

陈福来辽宁歌剧院

朱佳莉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陈万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剑华广西艺术学院

张灵珊江西省九江市文化局

劳布森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

吴晓芳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刘玲四川音乐学院

裴长佳中央民族乐团

郑璐南昌大学

重唱、声乐组合组

文华声乐节目表演一等奖(空缺)

文华声乐节目表演二等奖(空缺)

文华声乐节目表演三等奖(1个)

彝组合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

文华声乐节目表演优秀奖(3个)F·MAN组合湖北省歌剧舞剧院

部落组合深圳市群众艺术馆

E动力组合浙江省舟山市群众艺术馆

荡起动人的音乐旋律

——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总结

由文化部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29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于2008年6月24日至7月3日在哈尔滨市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众多优秀音乐艺术表演团体的高水平演出,与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音乐盛会。“哈夏”期间,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圆满举办。全国声乐比赛为“文华奖”中文华节目奖的组成部分,所颁奖项为文华声乐节目表演奖,旨在发现和推出优秀声乐艺术人才,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自1986年举办全国星海·聂耳声乐比赛始,文化部先后以中国民族声乐比赛、全国声乐比赛、全国声乐新人新作比赛、全国艺术歌曲比赛为名共举办了七届全国性声乐比赛,相继推出了吕继宏、韩延文、孙丽英、幺红、戴玉强、吴碧霞、柳红玲、艾尔肯、曲波、雷佳、尤泓斐等优秀声乐人才。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于6月25日-30日举行,7月1日晚进行了颁奖音乐会,哈尔滨,这座美丽的音乐之城,再一次回荡起了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

从报名情况来看,本届比赛报名非常踊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直艺术院团、院校、解放军各大军区及总政各院团、各种社会团体、机构等共1376名选手报名参赛。五月中旬,我们组织专家进行了认真严格的初选,为了保证评比的公正性,我们对报名选手的资料编号匿名进行了两轮选拔,最终共有146名选手进入复赛,其中独唱选手133个,重唱和组合节目13个。经过激烈的10场复赛和2场决赛,独唱组总政歌舞团王庆爽、中国东方歌舞团谢一梅获一等奖,总政歌舞团周晓琳、中央音乐学院石琳等4人获二等奖,中国音乐学院常思思等6人获三等奖,中国音乐学院王凯等26人获优秀奖;重唱和声乐组合一、二等奖空缺,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的彝组合获三等奖,湖北省歌剧舞剧院F·MAN 组合等3个组合获优秀奖。

一、与往届比赛相比,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呈现两大特点

1、从本届起,全国声乐比赛落户哈尔滨市,固定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举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自1961年创办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了28届,涌现了一大批观众熟悉的音乐家和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逐渐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性艺术活动,它不仅丰富了哈尔滨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建设,而且为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对推动全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96年起,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由文化部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现在文化部将全国声乐比赛这一重要音乐赛事放入哈夏中,目的正是在于不断打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这一品牌、提升这一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哈尔滨市具有深厚的音乐传统和丰富的举办大型活动的经验,也是全国声乐比赛的一个良好的举办地。同时,全国声乐比赛从往年的从三年一届调整为两年一届,为更好地培养和推出优秀人才,为广大青年声乐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提供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2、在比赛的方式上,与往届按美声、民族、通俗分组不同。本届比赛首次尝试不按唱法分组,着重检验和衡量歌手驾驭歌曲的综合能力,鼓励各类唱法的选手演唱多种风格的作品,发挥和拓展歌手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为丰富演唱形式,加强舞台的表现力和可视性,在比赛中首次增设了重唱和声乐组合,共设两个组别:独唱组、重唱和声乐组合组。

二、为今后更好地组织全国声乐比赛,更有助于优秀声乐人才的脱颖而出,使全国声乐比赛为繁荣我国声乐艺术事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比赛期间,我们组织专家就全国声乐比赛的赛事组织进行了研讨

之后,我们将综合有关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为今后全国声乐比赛的举办奠定良好的基础。

1、关于全国声乐比赛的定位。作为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性声乐赛事,全国声乐比赛具有很高的水准和专业性,具有政府赛事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所评选出的获奖者应代表我国青年声乐表演艺术人才的最高水平,并对今后整体声乐教学与表演起到示范与导向作用。

2、关于比赛的具体组织实施。第一,对于本届声乐大赛首次尝试不分唱法的形式,部分评委认为,这是从声乐发展趋势的大局出发所做的有益尝试,有利于选手、专家和观众打破固有意识藩篱,将如何更贴切地表现艺术作品作为评判演唱水平的主要准绳。但也有评委认为,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演唱方法在发声方法上各具特点,分组评选更有利于评判的准确。第二,对于选手演唱曲目的要求,建议在报名时设定参赛曲目范围,细化声部划分,扩大作品风格,加重中国作品分量,着重体现民族风格。同时,增加选手参赛的必备曲目数量,体现入围选手具备的较强艺术积淀。第三,在初选形式方面,一是可以录像带代替录音带,尽可能避免后期音效处理,增强初选结果的真实性;二是充分发挥各省、自治区文化厅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划定若干区域进行现场选拔,规定各省送选名额,可由文化部派出专家负责监督各区域选拔工作;第四,在现场复、决赛比赛时,可要求选手原声演唱,避免麦克、音响等电声设备改变演唱效果;在伴奏上,全部采用现场钢琴伴奏形式,最好由大赛提供固定伴奏人员,保证选手舞台表演时享有二度创作的自由空间。

3、关于比赛的奖励。在比赛名次、奖金设定等方面体现国家水准,增加对选手在专业方面的培养奖励力度。作为全国声乐比赛最高赛事,全国声乐比赛应保证评判的高水准,允许出现奖项空缺情况;在奖金、奖品设定方面,固定各奖项的奖金额度,奖品性质尽量贴近音乐艺术范畴,如奖品可为钢琴或作曲家的全套歌剧曲谱等。在评出获奖选手后,应为有实力有潜力的年轻选手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比如在文化部春节晚会等重要文艺活动中提供演出机会、举办获奖选手巡演,或推荐至各大歌剧院担任次年歌剧演出的重要角色,提供出国学习机会,申请直接进入国际声乐比赛半决赛或决赛的资格等。这些后续培养工作的展开,不但有利于通过比赛发现新人和推出新人,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赛事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比赛中。

4、关于比赛的宣传。比赛可与一些重要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合作,对比赛进行全方位的、较为详尽的报道。在决赛环节实现上星直播或转播,进一步提高赛事知名度,比赛过程应采用全程跟踪录像,在增加比赛公开性、透明度的同时,留存历史资料,有助于今后相关赛事的借鉴,还可进一步制作为音像产品推向市场等。

以精品剧目服务人民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全国演出月活动综述

陈立群

由文化部举办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全国演出月活动”于2008年4月20日至5月20日成功举办。

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一期)的五年来,已产生了50台精品剧目。它们代表了当前舞台艺术的最高最新成就。为了扩大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品牌效应,传播高雅艺术,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成果,今年1月,文化部向全国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和创作了精品剧目的剧团发出通知,在今年4至5月间举办“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全国演出月”活动,并将用约1000万元资金来补贴剧团的这次演出。

各地接到通知后,十分重视。不少省市的宣传部、文化厅为这次展演发了通知,要求有精品剧目的剧团要积极投入这次全国展演活动,面向基层,服务大众,使社会各类群体都能从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受益,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各地剧团纷纷响应,迅速制定演出计划,联系演出单位和演出场地。按照计划,参加展演的剧团,最多补贴20场,而不少剧团并不满足于这个场次,联系安排的演出单位多,场次也超过了20场,反映出这些院团把让更多群众看到精品剧目视为自己的责任。截至报名时间,全国共有37个剧团的37个精品剧目准备参加演出。包括了京剧、昆曲、各种地方戏、话剧、儿童剧、歌剧、舞剧、歌舞、杂技各表演品种。各地演出计划上报以后,经过精品工程办公室汇总核定,《全国演出月活动日程》在光明日报和中国文化报刊登。4月20日,演出月按计划在全国拉开序幕。至5月20日结束,根据各地剧团上报的实际执行情况,全国共有34个剧团按时进行了演出,总计演出433场。精品工程办公室统计后,分门别类合计拨款,共补贴剧团演出经费1082万元。

这次精品剧目演出月活动成绩突出,效果很好,反响热烈。

一、基层演出多,观众面广

这次演出,除部分精品剧目因场地限制,只能在固定剧场演出外,多数精品剧目都主动联系基层单位,送戏上门。包括工矿、县城村镇、大中小学校、军营、社区、旅游景点。比如,舞剧《大梦敦煌》到新疆哈密石油基地会展中心、甘肃金昌市金川集团公司工会中心演出;川剧《易胆大》到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温江中学演出;歌舞《八桂大歌》在广西的巡演,历时一个月,行程近万公里,在融安、融水、柳城、鹿寨、柳江、宜州等11县市演出20场,观众人数达3万人次;儿童剧《宝贝儿》深入山东历城、长清、商河、济阳等边远地区农村校园,为农村孩子演出;豫剧《铡刀下的红梅》到河南乡镇村民组为农民和居民演出;舞剧《红河谷》到部队、学校、乡镇文化广场演出;舞剧《一把酸枣》在平遥旅游景点演出。各地观看演出的观众有企业工人、农民、部队官兵、城乡在校学生、下岗职工、居民、机关干部、公司员工、进城务工农民、劳模、抗震救灾家庭和抗雪灾先进集体。

二、群众满意,反响热烈

眉户戏《迟开的玫瑰》10年来已演出500多场,风靡大江南北,收获无数赞誉。此次展演,盛况依旧。很多观众说,此前在电视上看过这个戏,早就期待着现场观看;还有的观众说,已经看过好几遍了,还想再看,想再次欣赏这部戏精湛的演出,重温那感人至深的情境。舞剧《大梦敦煌》8年来成功演出500余场,作为甘肃的文化名片,兰州观众家喻户晓,它拥有了逢演必看的忠实剧迷。在新疆哈密石油基地会展中心演出后,赞叹声、口哨声、掌

声响成一片。在敦煌的演出,国内外游客和专家学者无不惊叹舞台上对莫高窟文化瑰宝的成功还原。川剧《易胆大》到四川各高校演出后,师生与剧团领导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受演出感染的师生纷纷提问,询问传统艺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希望川剧今后能经常进校园,特别是精品剧目进高校,不仅能培养高素质的年轻观众,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提供了一条形象的渠道。舞剧《八桂大歌》在许多县城演出后,观众纷纷发表议论:想不到这么大的一个剧团能到县里来演出,想不到在家门口能看到如此精彩的精品演出,过去只是在报上看到宣传报道。豫剧《程婴救孤》在平顶山市为人代会代表演出两场,反响十分强烈,掌声数十次响起,演出结束后,代表们长时间鼓掌,演员们多次谢幕,代表仍不愿离开,纷纷伸出大拇指夸赞《程》剧是名副其实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京剧《华子良》在大学的每一场演出都是掌声如潮,喝彩声不断,没有一个观众中途退场。有位大学生看完演出说:劣质的作品都是一样的,好戏却各有各的不同。在滨海新区演出后,有位青年激动地说:没想到现代京剧会排得那么震撼、精彩,没想到全体演员的表演那么投入和到位。有一位中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在演员表演的过程中,我们的心一直随剧情而牵动,因敌人的恶毒而仇恨,因华子良的委屈而同情,为最后的结局而开心。儿童剧《红领巾》演出后,老师、家长们对举办展演活动表示了极大的赞同和感谢,他们认为孩子们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够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奉献,而且受到的教育会更加深刻,希望此类活动能够长久开展下去。越剧《陆游和唐琬》下乡演出,受到农村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说,精品剧目就是不一样,不仅剧本主题深刻,而且制作精美,演员表演精湛。他们还希望获奖精品剧目能多到农村来演出,与群众近距离接触,希望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将更多好戏送到群众中去,推广精品,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三、各级领导重视,剧团表现出色

各地党委、政府都把这次精品剧目演出月视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实际行动,不同于平时的剧团演出。除了下文件号召剧团积极参加演出外,很多地方领导还亲临现场观看演出,鼓舞剧团士气。四川省川剧院精品川剧高校巡演活动在西南交大正式拉开帷幕时,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在演出前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首演式,省人大秘书长、文化厅机关党委书记作了精彩现场讲话。无锡市政府给舞剧《红河谷》的演出拨款20万元作为补贴。儿童剧《宝贝儿》公益演出进校园活动是由济南市文化局、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市教育局和剧院具体组织实施的。眉户戏《迟开的玫瑰》在西安首场演出时,省委常委、省政协主席、省武警总队队长、省文化厅厅长出席观看。歌舞《八桂大歌》的演出由柳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确定为文化惠民公益巡演。

为搞好这次演出,各剧团演职员都全力以赴,克服了很多困难。天津京剧院提出“以精品意识呈现精品剧目”。为了适应各演出场所的不同条件,院里决定适当简化京剧《华子良》的灯光布景,同时要求舞台可以简化,演出不能减分。每一场演出,院领导都在现场协调工作。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趁着这次展演的机会,把话剧《商鞅》打造成青春版,全剧组演员基本都在30岁以下,平均年龄不超过26岁。年轻的新一代演员得到了锻炼的机会,观众也十分惊喜和欢迎。媒体赞扬“80后新人接棒演《商鞅》。”遵义杂技团为圆满完成此次演出任务,让在美国进行商演的演职人员停止延期演出,火速回国,参加杂技《依依山水情》的演出。无锡市歌舞团舞剧《红河谷》演出门票销售实行了低票价,10元的低价格让百姓真正了解主流文化的价值,此举在观众中反响强烈,每场上座率均达到95%以上,无锡各大媒体做出了高度赞扬和评价。武汉歌舞剧院舞剧《筑城记》也实行了低票价,定在50元至180元之间,满足了市民观众对高雅艺术演出的需求。苏州滑稽剧团在民工子弟学校演出《一二三,起步走》时,为了让来自四川、山东、安徽等地的孩子能够听得懂,演员们特地改用普通话说台词。

精品剧目全国演出月期间,正逢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此后举行的演出,很多剧团主动表示义演,将演出收入捐赠抗震救灾。在剧团的带动下,观众也参加到捐赠的行列。

各剧团都注重了媒体对此次演出月活动的报道宣传。各地媒体对精品剧目演出月作了许多报道,赞扬这次活动普及精品,惠及民众。天津京剧院邀请新闻媒体随行采访,及时发布消息;并进行网络实时报道,及时把演出录像和剧照上传到本院网站及天津文化信息网上;制作了海报、节目单等宣传品进行宣传;在大中专院校演出中,安排讲解老师,普及京剧知识。

中国交响乐之春:做就做成里程碑

赵忱刘淼

6月15日,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闭幕式演出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音乐总监邵恩的指挥下,以饱满的热情为听众送上了《奥林匹克号角》、钢琴协奏曲《黄河》、交响合唱曲《我的祖国》和交响诗《英雄生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和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等领导观看了闭幕式演出。此前,6月12日下午,由文化部艺术司、国家大剧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交响乐发展论坛”在北京菖蒲河公园幽静的东苑戏楼举行,论坛由国家大剧院音乐总监陈佐湟主持,吴祖强、卞祖善、关峡、谭利华、郭珊、郭文景、叶小纲、唐建平、李心草等音乐界专家及音乐评论界、媒介代表莅临论坛,就中国交响乐的普及、地方交响院团的生存之道、中国交响乐的原创作品和中国交响乐的舆论环境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交响乐的普及受到了与会专家的格外重视。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全程倾听了大家的发言,本报作为该论坛的媒体发起单位也对论坛上发出的种种呼吁给予了高度关注。

这个“春天”绝对空前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在演出季开始时曾撰文说,这个被称为“第一届”的“中国交响乐之春”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个空前的动议是由国家大剧院首倡的。这不仅可以看到国家大剧院所追求的艺术定位,而且可以看到他们所定位的艺术追求。

的确,这个“春天”是空前的:截至6月12日,来自各省市的28家交响乐团、28场交响音乐会、25场公开排练、31场管风琴音乐会、32场艺术家互动、32场交响乐讲座、64场音乐电影放映、90场室内乐、32场CD推介会,20余万人参与其中;郑小瑛、汤沐海、谭利华等31位老、中、青三代指挥家纷纷执棒。当陈佐湟一口气念出这些数字和名字时,脸上洋溢着笑容,声音里饱含欣慰。

“中国交响乐之春”不仅为地方乐团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提高的平台,更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各级地方政府对乐团建设的重视,为乐团解决了诸多长期以来困扰的难题。湖北、浙江、青岛、深圳等地的地方政府纷纷对当地交响乐团给予了大力的资金保障,有些省市甚至有望通过本次活动解决乐团独立建制的问题。浙江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副院长史染朱激动地说:“这次政府为我们一次性投了100万元,我们是实实在在从这项活动中受益,这种受益不仅仅是艺术上的锻炼,更有来自更深层面的支持,‘交响乐之春’真是为我们送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以西方形式叙中国情感

为了推进中国交响乐的创作,鼓励新人新作品,活动主办方对所有参演的交响乐团都做出了要求:每个乐团至少演出一首民族乐曲。于是,70位本土作曲家的92首原创交响乐作品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年龄在30岁以下的独奏音乐家登台18人次。

河北交响乐团带来了《英雄河北》,浙江交响乐团演奏笛子协奏曲《鹧鸪飞》,浙江本土作曲家王天明创作了以昆曲改编的交响曲《春闺怨》,辽宁歌剧院的原创歌剧《苍原》,安徽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主打当地民歌名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七仙女》、《花鼓灯》,山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更是将整场交响音乐会定位在了展示其地域特色上。不再只是贝多芬、莫扎特,中国交响乐用西方乐器和演奏形式,说出了自己的“语言”。

“我们要通过交响乐的形式、一种外国人听得懂的形式与国际交流,建立起中国真正的交响乐本土文化。”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谭利华这样说。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则认为,文化界特别是音乐界对于中国元素的理解不能太过狭隘,认为只有社会普遍认可的中国符号才能代表中国元素的观点会限制作曲家的思路

与才华。当代作曲家要展示自己的创作个性,以更深层次的理解来表现中国元素。

20万观众喜观春潮

中国交响乐的普及是论坛中被谈及频率最高的话题。“中国交响乐之春”演出季期间有许多关于交响乐普及的细节设计。演出期间,每日14时至18时,国家大剧院都会为公众提供各种音乐活动:公开排练、管风琴音乐会、观众与艺术家互动、交响乐讲座、音乐电影放映、室内乐演出等等。每天3000张的观摩券,让观众仅仅用40元就可以在大剧院的“交响乐乐园”里自在畅游一下午,令观众在轻松气氛中感受交响乐的魅力,了解交响乐的知识。在中国交响乐的这个春天里,国家大剧院每天下午几乎“人满为患”,有人抱怨艺术殿堂成了人的海洋,但是,畅游在海洋中的人们非常满足。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大剧院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先后吸引20万人次走进“春天”。这对于以往的中国交响乐市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谭利华、关峡等乐团领头人对此感慨万端。

陈佐湟诚恳地表示:“我听到有人反映大剧院观演秩序比较乱,环境比较嘈杂,也有些人就是来看大剧院的,不是来听音乐的,但是我们想想这有什么不好呢?就是光想来看看大剧院不也挺好吗,在看大剧院的过程当中,他还听到了一些排练,我相信有总比没有好。也只有通过这样的一种规模,才能够使这么多的人参与进来,没有他们,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只能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

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珊对交响乐的大众普及很有信心:“我看了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观众从头到尾一点声音都没有,这就是一个培养和普及的过程。后几场音乐会我就发现,乐章之间观众也不鼓掌了,安静了,还知道用掌声把指挥送到指挥台,北京观众已经开始会欣赏交响乐了。”

谭利华说:“交响乐长久以来都是弱势群体,但它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主流文化。因为它代表着整个国家的艺术欣赏水平,所以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向观众输送交响乐的知识、开辟新的欣赏形式,让交响乐成为观众真正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

由阶段性胜利铸长效品牌

关峡、卞祖善等人都认为:“中国交响乐之春”是一个平台,是一个擂台,在国家大剧院的悉心组织下,让整个交响乐事业来了一次总动员。其规模之大,跨度之久,参演乐团之多,参与人次之众在中国百年交响乐发展史上堪称之最,也树立了中国交响乐发展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中国交响乐事业面临的人才问题、普及问题、作品等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阶段性的解决,所有交响乐人增强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中国交响乐之春”是中国交响乐的阶段性胜利,在演出季的展演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指挥家李心草、作曲家陈怡、叶小纲等出于对交响乐之春的高度认同,积极为下一个“交响乐之春”进言。

首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已落下帷幕,此前由于受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一些计划中要参加“中国交响乐之春”的乐团未能如愿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国家大剧院将安排昆明交响乐团、新疆交响乐团、武汉交响乐团、贵州交响乐团等,于9月至10月参加国家大剧院秋季音乐会。汶川大地震之后,国家大剧院与成都交响乐团在全国哀悼日之后曾举办了一场义演音乐会,适时、适当地表达了“中国交响乐之春”组委会对灾区和灾区人民的拳拳爱心。陈平在热忱感谢与会专家对“中国交响乐之春”活动的大力支持后宣布:“中国交响乐之春”今后将作为一项大型主题活动持续下去,每两年举办一届,力争将“中国交响乐之春”打造成为一个优质的文化品牌,以期促进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激励音乐创作,加强艺术普及教育,培育良好的观赏文化。

开放办赛扶持新人

——优秀评弹青年演员电视大赛圆满成功

沪文

由文化部艺术司和江浙沪三地文化厅(局)联合主办的“评弹金榜”江浙沪优秀青年演员电视大赛,历时三个月,以“传承民族文化,扶持评弹新人”为主旨,采用社会赞助和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由于江浙沪三地35岁以下大部分评弹青年演员的积极备战参赛,演出比赛和赛事的电视转播引起观众的密切关注,比赛得到评弹界前辈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在社会上引起各方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好评,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此次大赛扩大了评弹艺术在社会的影响,提升了青年演员的知名度,对稳定评弹青年人才队伍、提升他们的事业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业内人士和网民纷纷表示,江浙沪文化部门联合主办的这次活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评弹金榜”是评弹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地在戏剧剧场和电视传媒间同步进行的、历时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青年演员选拔赛,被媒体称为“评弹界的青春盛会”。地方文化主管部门打破地域限制,以地方曲种为主体,覆盖江浙沪三地,实现了区域的文化联动。活动以青春为载体承载传统艺术的神韵,以现代包装手段展示评弹艺术的传统魅力,推出评弹新人新秀,特别是为无名小卒搭台唱戏,目的并不仅仅是举办一场一闪而过的评弹盛会,而真正在于选拔优秀的评弹艺术接班人,为他们创造成材的社会氛围和环境。通过比赛增强了青年演员对评弹事业的认知度,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艺术修养;通过电视传播手段拓宽了他们在观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稳定评弹界青年从业人员信心的作用。

纵观本次大赛,有以下的经验值得总结:

一、与时俱进,以现代视野,开放办赛,关注市场,创新赛制,适宜现代传媒的发展要求,积极寻求传统书场艺术的当代体现方式,扩大地方曲种的市场影响力

1、打破地域限制,打破评弹艺术团体之间的门户限制。开放办赛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组织之长,充分调度演员、剧团、媒体、老艺术家甚至观众的参与热情,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对该项目进行人力、物力上的支持,体现了政府扶持优秀民族艺术的政策导向。该项目作为我局首倡的2008年长三角地区文化联动的主要项目,得到文化部和江浙两省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说:“对于上海推动地方曲艺艺术发展的大局意识,以一方之力花大力气举办这样有远见的活动,文化部艺术司责无旁贷地要给予大力支持。”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赵和平、江苏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汪人元等领导,多次对我局在组织工作中,广泛征询江浙沪三地专家、院团对比赛规则的意见和建议,公开办赛、兼顾各方的细致和周到的安排表示衷心感谢,认为我们以艺术本体为主,寄望于青年的举措难能可贵。苏州市评弹学校校长邢晏芝在比赛结束后专程打电话说,大赛极大地扩大了评弹学校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肯定了评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代表全校师生对大赛组委会表示衷心感谢。

2、发挥剧场和电视媒体各自不同的优势,互相拾遗补缺。将评弹比较单一、固定的表演样式,通过剧场、演播厅不同的演出方式进行变化组合,既满足传统听众喜欢优秀传统书目的听书要求,又以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的悬念比赛方式,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审美多样性的需求。以剧场现场演出为主、电视转播为辅,配以媒体多方位宣传的运作手法,将评弹书场的有限容量极大地加以延伸和扩大,将传统艺术与现代传媒各自的优势完美结合,通过舞台演出和电视综艺手段的运用、包装,打造了传统艺术的优质的展示平台。通过大赛,凝聚了广大听众的热情,扩大了评弹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创造了剧场、媒体各自独立作战而无

法达到的影响,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对评弹艺术及电视戏曲节目的关注,从而推动了评弹新生代的脱颖而出。

这一场全力为青年演员打造的评弹盛会,声势浩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从4月的广泛动员、报名,5月江浙沪三地各自完成了初赛,三地推选了32名选手正式进入的演员培训,以及在电视演播厅举行的7场“评弹金榜”宣传专题节目,直到6月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的4场复赛、3场半决赛、1场决赛和1场颁奖晚会,每一阶段的安排都极大地吊住了听客的胃口,使得最终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的9场赛事,吸引了近7000人次的观众到现场观看,很多观众买了全套的套票。特别是决赛、颁奖晚会,剧场售票率达100%,逸夫舞台又出现了久违的加座。同时,决赛、颁奖晚会,电视转播的收视率高达到1.1,覆盖了110万观众,将原本狭小的评弹书场放大为座位近千人的剧场乃至银屏和网络,这个容量对于平时几十人的书场来说,其社会效应是无法比拟的。

3、开放办赛不仅体现在内容,也体现在赛制的安排。除评委现场公开亮分外,在复赛和半决赛中,每场演出现场随机抽取5位观众评委打分,极大地鼓励了观众的参与热情,热心的观众甚至在比赛结束的当晚就把评委的打分在网上公布,进行评议,对评委的表现进行再“打分”,为比赛创造了很好的公开透明的氛围。

紧紧扣住评弹艺术的本质,精心设置赛制和比赛内容,同时呼应时下观众对竞赛类节目的收视期待,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快速传播的特点,创造收视热点,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演员在观众中的知名度。无论是复赛、半决赛的15、20分钟以“说噱弹唱”优秀传统书目的内容为主,还是在决赛中增加了流派抽签演唱、评弹知识问答、听力测试题和才艺展示等赛制和比赛内容,既围绕着评弹艺术的本体,又增加了比赛的悬念和可看性,使比赛的内容得到观众、专家、演员的普遍认可。在现场演出中,观众气氛极其火爆热烈,9场演出迅速让上海的观众熟知了黄海华、张建珍、陈侃、陆锦花、周慧等青年演员的姓名和表演特点。进入“十佳”、年仅22岁的苏州评弹团的选手陆锦花被观众戏称为本次大赛的“黑马”。

二、关注青年,以老带新,扶持新人,通过比赛促使青年演员拜师学艺并互相切磋、学习、交流是本次大赛的目的之一,这也使大赛成为评弹界空前凝聚和团结的盛会这一场全力为青年演员打造的评弹盛会,通过前后历时三月反复递进的比赛、宣传及各种培训,使青年演员深刻地感受到:这次比赛,是政府文化部门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为他们创造的一次成才机会,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机遇。大赛期间,他们都放弃了其他一切杂务,精心准备参赛书目,认真拜师学艺。虽然不少青年演员是临阵磨枪,但通过名师的强化指导和训练,在各方面都有明显进步。王柏荫、杨乃珍、余红仙、张振华等前辈都对青年演员在整个比赛过程中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反复表示青年演员从初赛到决赛的进步使他们深感无比欣慰。

由于评弹演员平时大多各自独立演出,缺乏交流、比较,相互间比较闭塞,因此他们同时也视比赛为互相间学习的难得机会,各场间互相观摩、学习。上海新艺评弹团参赛演员陈睿琪虽然复赛就被淘汰,但自始至终每场比赛必到观看,他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

特别是颁奖晚会上,张振华和朱琳,江文兰与张建珍,余红仙与颜丽花,邢晏芝、邢晏春和孙可等一批老艺术家与获奖青年演员“老带新”的拼档阵容,获得了评弹观众的阵阵喝彩。在颁奖晚会上,青年演员向观众熟识的25位江浙沪评弹界老艺术家献花的场面更是感人至深,当观众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老艺术家们的崇高敬意的时候,无疑对青年演员进行了一次最生动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的教育。

现场观众在9场演出中所表现的热情更是出乎青年演员们意料,陆锦花、王承等青年演员纷纷表示,通过“评弹金榜”比赛,使他们了解了观众对传统评弹书目和流派的厚爱,了解了前辈艺术家对青年演员的殷切期待,了解了他们这一代所必须肩负的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坚定了他们从事评弹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他们将不辜负观众的期望,努力多到基层书场

演出,回报观众对他们的厚爱。

三、通过本次“评弹金榜”大赛,也凸显了目前评弹艺术发展中存在的以下问题,值得各地文化管理部门在今后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

一是部分青年演员迫于生存压力,长期在茶座唱开篇,不少青年演员嗓子条件好,唱工不俗,唱起各种流派也颇有几分神韵,但在“说噱弹唱”基本功中,明显地显露出唱工好、说表差的问题,说功欠佳成为制约很多青年演员继续发展的一个瓶颈。二是青年演员能说的书目太少,有的只能说有限的几个选段,一些演员从初赛到复赛、半决赛都是相同内容的一段书目,原因是青年演员自学校毕业工作后,就无辅导老师,缺乏名师辅导和优秀传统长篇的系统学习,业务停滞不前。一位业内人士甚至开玩笑说“还好决赛不要求说书了,不然恐怕有的选手就没书好说了。”三是评话演员人数稀少,进入32名的复赛演员中只有3位评话演员,本应比翼齐飞的“弹词”和“评话”,而今“评话”一羽不丰的现状使观众、专家都非常焦虑。四是如何在大赛结束后,继续为青年演员延伸辅导优秀传统书目,度身定制新书目,提升青年演员的艺术水平,同时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制度上建立扶持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真正达到为评弹艺术“出人、出书、走正路”之目的,也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评弹艺术团体切实需要落实和解决的问题。

戏骨舞风曲情蹈韵

——戏曲舞蹈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于平

戏曲舞蹈,是指戏曲艺术中用来“演故事”的肢体语言。王国维先生在定义“戏曲”艺术时,说“戏曲者,谓之以歌舞演故事也”。这说明,戏曲艺术中的舞蹈,是与歌唱一起作为“演故事”的手段而存在的。正如“演故事”的歌唱有“宣叙”和“咏叹”(套用歌剧艺术的说法)之分,舞蹈的“演故事”也可以分为“叙事”舞段和“抒情”舞段。而事实上,舞蹈从情感的抒发到事件的叙述,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蹈历史发展的终结形态

考察戏曲舞蹈的历史发展,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一个是舞蹈史的视角,一个是戏剧史的视角。

1、从中国舞蹈史的视角看戏曲舞蹈的发展。尽管早在这个远古时期我国就有“鸟兽跄跄,凤凰来仪”的舞蹈扮演和“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舞蹈叙述活动,但较为完备意义上的舞蹈戏剧活动最初应以周之《大武》和楚之《九歌》为代表。作为两种不同的舞蹈戏剧形态,《大武》代表着北方黄河流域的文化,体现出重情节叙述轻人物塑造的特征;代表着南方长江流域文化的《九歌》则相反,明显以重人物塑造轻情节叙述为特征。重情节叙述的《大武》,叙述的是武王伐纣、平定海内之事,读来俨然一段战争简史;而重人物塑造的《九歌》,塑造的是诸神灵动、慕恋相思之情,读来恰似一部爱情长诗。可以想象,在《大武》的情节叙述和《九歌》的人物塑造之间,舞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前者看重动作的语义内涵而后者看重动作的情感力量,前者可能更为具象而后者会相对抽象一些。

汉唐之际,舞蹈戏剧先是采风于民间后是化胡于西域,汉代的《东海黄公》和唐代的《踏摇娘》是典型代表。《东海黄公》的人兽相搏,还留有民间巫风的症候,是“角抵”之戏的延展;《踏摇娘》的“旦丑”相谑,却有着西域“苦中作乐”的气象。人兽相搏的《东海黄公》,演出的是人与自然的故事,黄公搏虎寓意着“人可胜天”但未必“人定胜天”。在人天之间如果一搏到底,悲剧结局将是不可避免的。“旦丑”相谑的《踏摇娘》,演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美妻遭丑夫虐待似乎倾诉着人间“良不敌暴”。但这时的“戏”更多了些“嬉”的成分,悲情的演出追求的是喜剧的效果。戏曲界认为“二小”、“三小”戏是戏曲的雏形,《踏摇娘》是典型的“二小”(小丑、小旦)戏,角色的性格定位折射出传统戏曲“戏者嬉也”的功能取向。

2、从中国戏曲史的视角看戏曲舞蹈的发展。半塘先生著《唐戏弄》,认为中国戏曲在宋元之前就已经得到高度发展。戏曲是周之戏礼、汉之戏象和唐之戏弄的必然走向,当然这一走向的确立和完备与蒙元王朝、满清王朝的建立是分不开的。其实,我们上述《东海黄公》和《踏摇娘》就分别是半塘先生所指“汉戏象”和“唐戏弄”的代表作。半塘先生从戏剧形态分析着眼,指出作为“戏象”的戏剧是假面和假形的表演,这种表演是有“做、打”无“唱、念”的表演,今日戏曲夸张的脸谱和逼真的武打在此中已现端倪。对于“戏弄”,半塘先生引谢家群文,指出“是一种带舞蹈比较多的调情小戏”。认为在表演上通常有两个特点:一是表演内容以男女调情为主,二是表演形态重载歌载舞。“戏弄”是一种男女两性相逗相悦的歌舞剧——并且,男丑逗女旦还可以说是其典型的表演形态。

“戏象”之前的“戏礼”,半塘先生认为在“蜡礼”中就已经包含着戏剧性的因素。“蜡礼”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一种典型的祭仪,其“祭神如神在”已经使祭仪活动成为了一个带有“假定性”的表演,更不用说“蜡礼”活动中还有祭祀者扮演“蜡”祭诸神的另一种“假定性”存在。如果视“戏礼”为中国戏曲的滥觞,那么可以认为戏曲在其发生之初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活动,这种活动对其“仪式”的规范,既为着神圣性也为着世俗性——或者说

是在“世俗”的可解读中营造“神圣”。这倒与后世戏曲表演规范的“程式”有异曲同工之处。由“戏礼”而“戏象”而“戏弄”,可见到戏曲由“礼”而“戏”的演进轨迹。这一演进轨迹的本质是由祭坛走向戏台,由祭礼走向嬉戏,由祭神走向娱人。但正如“祭神如神在”一样是把神请到世间,戏曲的“娱人引入行”是引人超脱世俗,是以通俗的方式引人进入脱俗的境地。

3、从戏曲舞蹈看中国古典舞蹈的终结形态。研究者认为,是昆曲最早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本范型。今日所谓的“戏曲舞蹈”,其基本范型来自昆曲。京剧艺术表演的“身段”作为昆曲范型的延展,也一并决定了今日“戏曲舞蹈”的形态。戏曲表演艺术家兼学者王萍先生说:“在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四功’中,不论哪一功都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在传统戏曲中,有不同行当的身段,有文和武不同性质的身段,有结合一定情节表演性的身段,有结合道具、服饰组成的身段,有通过武打、技巧构成的身段等等。‘身段’一词从字意上来讲,‘身’是指身体,‘段’当术解。简而言之,身段就是形体动的艺术……在身段中,把身体划分为‘两轴三面’:以腰为大轴,颈为小轴,头、胸、小腹为三面。在身体动势变化时,大轴运身(肢体),小轴运神(眼神),以‘两轴’支配‘三面’……形成以腰为轴,以腰为操纵上下身的总枢纽(《身段杂谈——身段·身法·韵律》,载《舞蹈》1978年第5期)。作为中国古典舞蹈历史发展终结形态的戏曲舞蹈,其“身段”从动态上可分为冲、移、伏、靠、拧、倾、长(音zh?觍ng)等7种动势,而这些动势的运行又遵循一定的动律,王萍先生认为主要有动静求圆律、含腆开合律、协调对比律、主动随动律、拧倾起伏律、翻转留身律和合聚用神律等等。

王萍通过身段的一个典型运动“拉山膀”(“山膀”是身段中两臂向旁平展的一个典型姿态,“拉山膀”是这一姿态形成的动态过程)来具体形象地阐发身段运动的规律。比如论及“动静求圆”规律,他说:“身段的‘求圆’,总起来讲是大圆套小圆,线圆落形圆,动静要求圆,势势都要圆。‘山膀’要求藏肘、扣腕、不霸肩。藏肘就是肘不要凸出,使手臂成弧形。这是大圆。扣腕指手掌腆而外撑,腕部亦成弧形。这就是大圆中套小圆。‘拉山膀’时所走弧线是线圆,静止如张弓是形圆……切掌时要以腕领动,使腕与掌形成圆;手掌翻转时要提腕做轴,圆腕活指,以中指尖向内划小圆,形成‘滚掌’。‘山膀’向外拉开时要求两弧并行,既要有向下的弧线,又要有向外推的弧线……这种‘求圆’的动势显得柔和含蓄,是身段的基本规律”(《身段杂谈——从“拉山膀”身法规律》,载《舞蹈》1978年第4期)。又比如论及“对比协调”规律,他说:“身段的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是劲道的对比协调;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是主衬的对比协调;除此之外还有顺序的协调……在身段中凡动势都有主要的动作和衬托的动作。‘拉山膀’的主动是手臂的开与合,这是实;圆腕、提腕、撑腕这三个衬动是虚。衬动不可过分夸张,但又不能缺少……身段动势有三个过程即起、行、止,每个过程有不同的劲道。‘拉山膀’时的提腕外拉的‘起’是顿起,逐渐展开的‘行’是柔劲,提腕后撑的‘止’是腕劲(柔韧徐缓的‘推山膀’和刚脆迅速的‘撑山膀’更有劲道的差异)……‘拉山膀’属于‘臂三节’的活动,顺序要协调。从‘臂三节’的关系来看,源动是根节的肩,次动是中节的肘,随动是梢节的腕,然后是‘腕三节’——腕、掌、指……‘拉山膀’时的动作顺序是先提腕,领掌梢节动;然后拽肘,中节跟;开肩,根节随。最后是腕撑、掌腆、指翘——‘腕三节’收”(同前)。从上述表述中我们基本上能看到戏曲舞蹈作为中国古典舞蹈历史发展终结形态的运动态势和基本法则。

二、戏曲舞蹈沉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戏曲舞蹈无疑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在其圆融、平和、协调、含蓄的动势中沉淀着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1、戏曲舞蹈基本形态体现出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融。中国古典舞蹈的基本形态植根于

农耕文明,这在甲骨文中那个“象人两袖舞形”的“舞”字中已给了我们鲜明的昭示。“象人两袖舞形”的“袖”,最初并不是衣服上遮蔽膀臂的部分及其延伸,而是在“衣”中裹“穗”——这个稻穗的“穗”的古字,恰恰又是以手(爪)摘穗(禾)之象。但即使在这种农耕文明舞蹈发生之初,它就不断与游牧文明的舞蹈相碰撞、相交融。最初是将古氐羌的“婆娑”之舞交融到本体的“翩跹”之舞中,尔后又是与以西域为代表的“胡乐”相碰撞。戏曲舞蹈的基本形态,一是明显有汉画像砖农耕文明舞蹈造像的遗存,二是明显受到蒙古族游牧文明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以为蒙古族舞蹈对戏曲以及戏曲舞蹈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蒙古族民俗舞中重故事情节的表现方式有助于戏曲表现所需要的富有“描述性”的动态语言;比如蒙古族喇嘛教乐舞“布扎”那戴面具的舞蹈强化了戏曲人物造型的脸谱;还比如“倒喇”中的“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影响了戏曲演奏的乐器构成……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对戏曲舞蹈基本形态的影响。

比较戏曲舞蹈与蒙古族舞蹈的体态风貌,至少可以看到五个共同点:其一,是梗脖立背,也即戏曲舞蹈体态中的“立项背”。这一体态可能源于头顶重物,即蒙古族“倒喇”表演中“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所升华的生活形象。头顶物而“项背立”是体态的必然。其二,是松肩扣肩,即戏曲舞蹈体态中的“肩松驰”。松肩扣肩与蒙古族的马背生活分不开,它是控马勒缰促成的人体运动的“动力定型”。其三,是提腹收臀,即戏曲舞蹈体态中的“腹实而胸空”。这也是马背生活的产物。乘马之所以叫“骑”不叫“坐”,就是力注双腿、提腹收臀以适应马步的波动。其四,是架肋圆膀。戏曲舞蹈中这类“霸王张弓”式的强硬动态似乎缺乏生活的依据,但却可以看到蒙古族马背生活中控马勒缰的影子,而且与其日常生活中提水(不是担水、背水也不是顶水)的动态相贴近——为不使水桶蹭着袍服且又方便使劲,担水者的“架肋”和“圆膀”势在必然。其五,是跨腿扣脚,也是我们在戏曲舞蹈中常见的端腿与扣脚。这种体态与蒙古族牧民常见的“O”型腿相关联,是马背生活中踩镫夹鞍的产物。在上述共同体态风貌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戏曲舞蹈中上到膀臂的种种造型(如虎抱头、顺风旗、提襟等),下至“圆场”的碎步疾行,以及立掌、曲肘、圆膀、双手反叉、膝行卧云、商羊腿、“海青”膀(波动)无不与蒙古族舞蹈风貌相一致。当然,还需提及的是,戏曲舞蹈、特别是以青衣为代表的旦角的舞蹈,也较多地受到农耕文明的影响——许多身段从动态到情态都显然是农耕文明日常生活陶塑而就。可以说,戏曲舞蹈以大武生和青衣为代表的两类阳刚和阴柔相映衬的舞风,体现的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融。

2、戏曲舞蹈基本形态体现出“圆流圆转”的运动时空观。舞蹈作为运动人体的呈现,必然体现出一定的时空特征,必然是一定时空意识的呈现。《庄子·桑庚楚》云:“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乎本剽者宙也”;所谓“宇宙”,便是无边际、无始终的空间和时间。戏曲舞蹈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人体运动时空观,其运动人体居然也对应着我们民族的宇宙观——对应着“大化”意识。中国传统哲学的“大化”意识指的是对宇宙运行根本规律的认识,它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反复其道”,二是“极则复反”。所谓“反复其道”,指的是宇宙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个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而“极则复反”,指的是宇宙运行是持续发展着的,发展的“无极限”是因在每一个“极限”又意味着重新开始。也可以说,“反复其道”的“道”,其实就是“极则复返”。这个“返”,不是同由“极”而退“返”,是从“极”复归其始,所谓“一元复始”。这种运动时空观,在中国文字表述中强调的是以“元”为始;而在中国身体文化中,“始”则包孕在“圆”之中——技击之道武术是如此,演艺之道舞蹈也是如此。欧阳予倩先生在《一得余杪》中说:“京戏的全部舞蹈动作可以说无一不是圆的,昆曲也是这样。我想说京戏在舞蹈动作方面承受了昆曲划圆圈的艺术,看来这也是中国古典舞蹈最显著的特点”。白云生先生在《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艺术》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补充,他说:“圆即浑圆,它本身就包括面上旋转律动的作用在内……虽然古典戏典内也有直的姿势,但它动作路线上都强调曲和圆”。也就是说,欧阳予倩强调的“划圆圈”和白云生强调

的“浑圆”,其实都包含着“反复其道”、“极则复反”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运动到达极致后的“复反”促成了运动变化规律的“反复”——“复反”而促成的“反复”呈现为“划圆”运动,这个“圆”的典型图式是“太极”。

3、戏典舞蹈基本体态体现出“得意忘形”的人体造美观。舞蹈的运动从物质媒体来看是人体的运动,确切地说,是人体的造美运动。不同民族的跳舞,不仅服从于一定的审美意识和造美理念,而且服从于一定的人体机能和人体构态。有学者进行中西舞蹈比较研究,认为“中人对美的欣赏偏重于人为之美,尤其对人体的观念更偏重于人为的服饰与内在品德的修养;西人趋向于自然美,尤其对人体美的欣赏有崇高的境界”(高棪《中西舞蹈比较研究》)。这种对于“人为的服饰”、对于“内在品德的修养”的重视,有人称为“约束的人体”或“遮蔽的文明“,我称之为“得意忘形”的人体造美观——是所谓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得意忘形”的人体造美观导致了人体的约束并决定了舞蹈的形态。如果对“约束的人”作做一简略的历史考察,这种约束主要体现在袖手、束腰、隆髻、缠足和裹胸五个方面。中国传统舞蹈对舞者的人体约束(或曰“修饰”)是从“袖手”开始的。战国末期韩非子的文章中曾引“鄙言”,说是“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善舞者袖长,说的是以袖蔽手且以袖为仪。这是远古巫风执穗而舞(“袖”的古字是“褎”,是“衣”中裹“■”——古“穗”字的含意字)和周代礼乐执羽而舞的演化。《诗经·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复,值其鹭羽”的描述说明了这一点;周礼“六小舞”中“人舞无所执,以袖为仪”的解释也说明了这一点。几乎与“袖手”同时,传统舞蹈对舞者的人体约束还表现为“束腰”。宋代王杼著《野客丛书》,搜罗了史籍中对“楚王好细腰”的记载,其中引《淮南子》“灵王好细腰,民有杀食而自饥者”后评说道:“人群好细腰,不过宫人,岂欲朝臣与国人皆细腰乎”?在人体造美观上,汉袭楚风,所以每每多“翘袖折腰之舞”。但“束腰”的人体造美,其实是远古生殖崇拜的隐喻——生殖崇拜崇拜女性的丰乳肥臀,“细腰”则是丰乳肥臀的隐匿性取向,与其相伴的“楚舞纤腰掌中轻”、“纤腰舞尽春杨柳”也说明了这一点。此后,对人体约束的关注点是“隆髻”,这在唐代被推崇备至。唐代女性不仅保留了以前各朝流传下来的风髻、近香髻、飞仙髻、同心髻、堕马髻、灵蛇髻、芙蓉髻、坐愁髻等,而且还时兴了反绾乐游髻、闹扫妆髻。因此,唐诗对舞蹈的描绘也多有语涉冠、髻。如张说《苏幕遮》的“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妓舞借人看”;白居易《骠国乐》的“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的“虹裳霞披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对“隆髻”的推崇,在乐舞表演中显然受到周边少数民族舞的影响,所谓“玉螺铜鼓”的伴奏、“绣装帕额”的装扮都是如此。就人体的约束而言,“缠足”似乎已将人体的选美导向了“病态”。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有“缠足”条,录有《道山新闻》一段记载,说是“李后主宫嫔窈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作品色瑞莲,令窈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这段记载明确告诉我们:“缠足”始于舞者,是舞者为“善其事”——“回旋有凌云之态”的“利其器”之举。但始于五代盛于清朝的“缠足”,由于某种特殊的文化心态,使这种为着人体造美的“缠足”变成了戕害人体的“残足”之举,所谓“仪容传夫窈窕,无取志淫;环佩叶而铿锵,惟期有节……逮好色之端渐起,致冶容之祸旋开:飞燕仙裙,冯侍郎留风不去;玉环绣袜,马嵬驿浸血犹香;洛女临波,子建增绵绵之慕;潘妃贴地,东亻昏步步之娇。矧夫学舞掌中,屑香室里,巧作折腰之步,翻成堕马之妆……然而,“掌中试舞,恍然睡柳飘来;台上留仙,只恐春风吹去。咏吴女之丽形如画,宛然蟾魄一钩;传太真之娇样堪怜,奚啼雀头三寸。争羡纤纤之雅步,谁哀上蹐蹐之销魂……不知一拇痛,而遍体为之不欢;更惜十尖损,而终生于焉永废。酷深于细腰之饿,虚甚于贯耳之伤”(载清代褚人获《坚瓠集》)。作为对人体的约束,这里的“贯耳”是与“隆髻”相伴的。请注意,我们传统的人体造美观,是服务于“无取志淫”、“惟期有节”的道德观念的,是反对为“好色”而“冶容”的。“缠足”之后的人体约束是“裹胸”,

这是进一步去除女性的“性感美”——笑不露齿、行不动裙的动态和平胸溜肩、细腰尖足的体态一并决定了我们传统舞蹈终结形态——戏曲舞蹈的造美观念。也或许正是在这一条件,京剧的男旦、越剧的女小生才觅到了用“舞”之地。

三、戏曲舞蹈演剧功能与动态设计的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意义上的戏曲舞蹈主要在两条路径上齐头并进。一方面是随着戏曲艺术的剧种扩张和题材拓展而前行,这其中又以“时装戏”和表现现实题材的现代戏成就显著;另一方面,中国当代民族舞蹈演剧化和系统化建设又全面汲取戏曲舞蹈的滋养,使戏曲舞蹈在“舞蹈的自律性”和“动态的表现力”方面都迅速进步。

1、以芭蕾为参照的当代民族舞蹈建设。中国当代民族舞蹈的建设,主要是舞蹈演剧功能及围绕这一功能的系统建设。由于我国演剧长期以来是以“唱念做打”手段综合的戏曲艺术独领风骚,以舞蹈为独立构剧手段的演剧形态如何构建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或许是西方独立的舞剧形态正是以芭蕾为代表,也或许我们新中国建国初期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新月”包围中唯独对前苏联开放,我们的当代民族舞蹈建设,正是以芭蕾、并且是以芭蕾俄罗斯学派为参照来进行的。新中国第一代民族舞蹈的建设者,从戏曲、最初主要是昆曲中习得“身段”并进而掌握“身法”,然后在苏联芭蕾专家的指导下,以芭蕾的框架——既是基本能力训练也是舞台艺术语言的框架来拆解并重新整合戏曲舞蹈身段的构件。应当说,这一整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对于以运动人体为表现手段的舞蹈艺术来说,戏曲构件纳入芭蕾框架,一是保证了器官逐级训练,二是促进了机能逐步增长,三是推动了人体健康发育,四是形成了空间有效拓展。

其实,经典芭蕾与戏曲舞蹈是有着明显形态差异的,在许多方面甚至是有着完全相悖的运动理念。第一,就重心比较而言,前者偏高而后者偏低,因而前者重以跳跃拓展高层空间而后者重以滚翻占据低层空间。第二,就体态比较而言,前者讲究外开、绷直、挺拔而后者讲究内敛、虚涵、稳沉,前者对应于“十字架”文化而后者对应于“太极图”文化。第三,就发力比较而言,前者重肢体末稍的推动而后者重躯干腰背的引领,前者在关节曲直中发力而后者在肌肉旋拧中发力。第四,就轨迹比较而言,前者关注离心力而后者关注向心力,前者以形圆动方为主而后者以形方动圆见长。第五,就整体比较而言,前者注重舞步的丰富性而后者注重身段的织体性,前者追求舞步变换的花色而后者注重身段延展的韵味。

照理说,在经典芭蕾和戏曲舞蹈的生长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有研究者指出,芭蕾的外开形态就与“骑士文化”分不开。发韧于意大利、发展于法兰西并发达于俄罗斯的芭蕾艺术,虽然是植根宫廷的贵族艺术,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工业革命所催生的都市化进程的影响。其趣味也由“骑士精神”而趋向“绅士风度”。戏曲舞蹈与蒙古族舞蹈(马背文化)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这我们已经做了较为充分的说明。但是,这种影响不能不在根深蒂固的农耕文明的土壤中消解与变异。虽然包括昆曲、京剧在内的戏曲舞蹈一度也主要受达官贵人审美趣味的左右,但这达官贵人的文化心态仍然是农耕文明所陶塑的。中国社会漫长的农耕文明历史和缓慢的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决定了戏曲舞蹈“眷恋大地”的审美理想。其形态与“憧憬天空”经典芭蕾不仅在历史根源而且在现实际遇上都有着难以调和的审美差异。

2、戏曲“时装戏”的挑战与现代编舞理念的借鉴。尽管缓慢,但当代中国毕竟坚定、坚决地踏上了工业化、都市化乃至电子化的“当代化”进程。并且,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一进程有明显提速。其实,自上一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京剧的京派和海派就有着步入都市的调节与改良,而面对着“百年皇城”和“十里洋场”的差异,梅派和麒派实现着各自的探索与创新。在谈戏曲舞蹈之时提及这一点,在于不论梅派、麒派的创新有多大差异,但二人都正视着舞台照明科技进步后,观众由“听戏”向“看戏”的兴趣迁移,都极大地丰富并强化着戏曲舞蹈——身段的表现力。与此同时或相近,许多地方戏也由乡村、小城镇步入

大城市,在奠定剧种形态基础的同时实现着乡民趣味向市民趣味的转换。由嵊州步入上海的越剧是如此,由唐山步入天津的评剧是如此,由黄梅步入安庆的黄梅戏还是如此。事实上,在这种都市化(最初应当是“城镇化”)的进程中,戏曲“时装戏”应运而生了,这方面以越剧艺术最为显著,评剧艺术也有明显的追求。相对于古装戏而言的时装戏,对于既往戏曲舞蹈的表现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原因之一在于戏曲舞蹈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古装服饰如水袖、搭带、翎子、髯口等的表现力,原因之二在于时装人物精神状态和形体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因之三还在于戏曲舞蹈擅长借助器物表现的“道具舞”也因古今器物使用的不同而失去了效力。

其实,中国当代民族舞蹈的建设之所以接受了芭蕾艺术整合中的形态变异,在于变异后的重心提升、舞姿舒展、语义抽象、组接流畅有助于应对“时装”的挑战也有助于在与声音语言剥离后的舞蹈本体功能的拓展。我曾著专文论及舞蹈在戏曲中的功能,认为主要体现在戏剧场景的虚拟性描述、戏剧唱腔的比拟性演述和戏剧行动的夸饰性表述这三个方面。面对“时装戏”的挑战(我认为“时装戏”对传统戏曲最大的挑战就在以“身段”为主体的戏曲舞蹈方面),我们的戏曲舞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演剧功能。在“时装戏”乃至现代戏(前者包含但并不包含于后者)的表现中,需要舞蹈营造场面氛围、外化人物心态、调和演剧节奏并推进戏剧情势。有鉴于此,我们的舞蹈设计也有必要借鉴现代编舞理念以实现戏曲舞蹈设计的“与时俱进”。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层面上的考虑:其一,在舞段编排层面,要从既往的“唱哪指哪”走向“主题变奏”。也即确定符合人物性格、事件情境的主题动作,对其进行或速度或幅度或力度或向度的变奏,以舞段而不是具体的动作来叙述。其二,在舞剧构图层面,要从既往的“对称平衡”走向“等重平衡”。这就是以舞台中轴线为中心点,平衡舞台两边的视觉要素——如舞者的多寡、动态的大小、区位的前后、光线的明暗等等。这种“不对称”而又“等重”的平衡本身就强化着对于戏剧冲突的叙述能力。其三,在舞群调度层面,要从既往的“线性运动”走向“织体构成”。作为织体构成的舞蹈设计,运用的是多声部的复调思维,这将充实戏曲舞蹈的表现力,有助于其叙述方式对矛盾的揭示和化解。当然,目前时装戏中对戏曲舞蹈的创新方式也可加以关注,比如运用新器物舞出新舞蹈,比如引入符合人物性格的时尚舞蹈元素等等。当然,借鉴当代编舞理念将使我们戏曲舞蹈从局部到全面、从孤立到联系地实现突破,我们将在提高舞蹈“演故事”功能的同时实现戏曲艺术的与时俱进。

关注现实关爱农民

陈明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现代戏创作和演出值得静下心来做一些思考和总结。我想,就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创作,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长期生活在基层,先后结交了众多农民朋友,非常熟悉农村生活,农民和农村馈赠给了我不竭的营养和不尽的启迪。平心而论,作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不论是剧作家还是小说家,不论是音乐家还是美术家,理应有雄心大志,创作出大气磅礴并能传留后世之作……但是,这不是我们基层作者的目标,因为基层作者受服务对象和人文地理的制约。基层作者一定要给自己定位:你是干什么的?你是为谁写戏?为什么样的剧团写戏?你的观众是谁?这个定位很重要。坦言之,一个县级剧团和省级团乃至国家级院团不在同一起跑线,不好对比,无力抗衡!它们的财力、实力、人才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国家的扶持政策都不一样。只有北京人艺才能出《雷雨》。国家级的大院团,包括一些有实力的省级院团,就应该承担起出精品的责任,或者说是凸现着国家戏剧形象的门面。那么,基层剧团干什么?我认为:应该关注现实,关注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基层。这除了和我个人的经历、情感有关,还因为我长期从事地方戏曲的剧本创作。中国的地方戏曲都是从田野里生长出来的,可谓草根文化。就论江苏的三大剧种之一的淮剧而言,从过去在乡村游走的草台班发展到进入上海大都市,经历了近二百年的风风雨雨。是农村和农民成全了这个剧种,养活了这个剧种,也成就了一大批淮剧艺术家。淮剧曾经有辉煌的过去,能够发展到今天,和农村、农民血肉关联。千万不能忘记生我养我的农村和农民!尊重农民,回报农民,每个有良知的艺术家都应该为之而努力。我们的戏剧舞台上,农村题材的作品虽然为数不少,但是真正得到农民欢迎的作品却不多。我想,问题大概出在大多数作品缺少对农村和农民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而是以同情的姿态表现农村和农民。小说界关于“底层写作”的讨论,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但这场讨论和创作实践似乎在向着“同情”的方位归结。所谓同情,就是对他人的怜悯。其实同情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不能走向极端。滥施同情就是故作矫情,就是作秀,甚至是对被同情方的一种无意识的伤害。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以尊重的姿态来展示农民和农村,我们和农民之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我长期在基层工作,深知农民致富无门、贫富悬殊加剧,看病难、读书难,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农村比较突出的问题。但是,他们更渴望尊重。实际上,同情的写作姿态,就是将自己与描绘对象拉远了距离。即使你是诚心诚意的,甚至并不视为和他们有距离,但终究越不过农民不欢迎这道“铁门坎”。如果这个门槛越过不去,你写什么也白搭,你得多少大奖也没有实际意义。

倘若以农民的眼光来打量这个变革的时代,以农民的情感来体味喜怒哀乐,就能真实地再现农村,再现农民的劳动、生活、情感。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戏剧舞台上的许多农民是化了妆的“脸谱”,难怪农民不欢迎这样做作的戏,也难怪我们的戏剧遭到了冷落。如果我们以真诚的姿态取代那些花哩胡哨的所谓艺术追求,不为那些急功近利所诱惑,我们的戏曲和农民之间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尊重。

戏剧遭遇冷落,尤其是现代戏遭受冷遇,未必完全是市场经济转化的结果。

还有一个尊重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的尊重,就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尊重。我以为:劳动是美的,劳动者更美,对美的发现就能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我们要以赞美劳动者的姿态,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在演出市场日渐疲软的今天,盐城市淮剧团赖以生存的途径就是注重现实题材的创作和演出。该团长期创作演出农村题材的现代戏,靠现代戏支撑并发展壮大。《鸡毛蒜皮》演了六百多场,《十品村官》演出七百多场。虽然每场收入最多三千元,每年却坚持演出三四百场。基层剧团创作的剧目,无论获得了什么大奖,都必须要在农村有演出市场。这就要求剧作者一定要考虑到剧团的综合实力,基层剧团是经

新闻专题报道怎样写

新闻专题报道怎样写(2007-11-20 22:18:48) 标签:知识/探索 所谓专题新闻,它既不是对一个固定人物的描述,也不是对一个独立事件的阐述,而是围绕一个主题,综合一个较大范围(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点面结合,反映全局。这种形式适用宣传各条战线的形势,某项工作的成就或者反映群众运动的声势、规模、特点、趋向。它纵览全局,有事实有分析,具有鲜明主题和指导性。 专题新闻在电视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在写作上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主要是由报道的内容和宣传形势的需要来决定。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专题新闻呢? 一、要善于分析材料。由于综合性新闻不受某一具体事物发展的局限,可以在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里,广泛地选用材料,游刃空间较大,所以,对大量的材料,作者一定要善于分析。如何进行分析?一是把杂乱纷繁的素材系统化。综合消息涉及的范围广、方面多,材料也就非常丰富。面对这大量的材料,作者一定要善于分析。恩格斯说过:“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我们写综合消息,要把材料分类排队,然后加以分析,弄清楚这材料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说明本质的,哪些是只说明现象的;哪些是新鲜的,哪些是陈旧的。要分析出这些材料之间有

些什么联系,能够说明一些什么问题,然后进行归纳、综合,提炼出大观点、小观点,使繁多的素材系统化。二是把报道的事实与全局联系起来。在分析材料的时候,把这些材料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起来,既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报道局部,又从报道局部反映全局。这里讲的局部,对综合消息所报道的范围来说,又是一个“全局”。比如说,我们综合一个我县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对这个县来说,是报道它的全局,但对全地区、全省来说,它又是一个局部。报道时不能只看到本县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在更大范围内的地位与作用,这样才能知道选择什么,突出什么,使报道具有针对性。也就避免了就农田水利建设谈农田水利建设,而要联系整个形势、任务等来报道。三是把好的和一般的各类事实进行归纳比较。在分析综合材料时,要突出综合性。专题新闻既不是对一人一事的报道,也不是面对庞杂的材料有闻必录,统统写进消息中,而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件,归纳综合成一个有机体。当然,这种综合,必须是围绕分析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对众多的单位或众多的事实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把好的和一般的各类事实进行归纳比较,实事求是地选材用材,使人们对事物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使之具有启发、提高受众认知作用。

新闻写作培训教程

1、新闻的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 ? 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 ? 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 ? 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 ? 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 ? 综合上述,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 ?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 新闻价值 ? 社会主义新闻学认为判定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指导性与思想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 (二)重要性与显著性:内容重要,社会影响大; ? (三)普遍性与迫切性:反映群众呼声,关注社会热点; ? (四)知识性与趣味性:传播高尚的、健康的、大众的知识与情趣; ? (五)时效性与真实性:坚持新闻的真,突出新闻的新。 ? 新闻写作基本原则 ?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党的宣传纪律; ?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 (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 3、要表现,不要陈述。 ?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 总之,新闻写作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快、活 2、消息的写作

人物报道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

人物报道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 王均瑶英年早逝,留下许多身前身后未了事,因而媒体了给予了相当篇幅的关注度。本文根据《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对王均瑶的报道,简单探讨以人物为核心的人物报道或是传记性报道的由浅入深的三个写作层次。 王均瑶逝世于2004年11月7日,和阿拉法特逝世的日子很接近,在部分程度上分流了媒体对其的关注度。《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04年11月15日的报纸上将其和阿拉法特的报道并行,《王均瑶撒手》,并配有三篇相关报道《王均瑶身前事》、《大厦股份要约收购有惊无险?》、《外资银行度身订制富豪身前生后事》,但在份量仍稍逊阿拉法特的报道一筹;而《经济观察报》因将报道重点放置在阿拉法特身上,所以关于王的详细报道则晚了整整一个星期,相关报道只有《一代温州商人的背影》一篇。 在时效上,《经济观察报》已经落后于《21世纪经济报道》,但从它报道的题目《一代温州商人的背影》可以读解出,它的报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王均瑶个人和他的均瑶集团的微观层面的报道,而是将新闻的外延扩散到以王均瑶为代表的一代温州商人的宏观层面,报道中具体记叙的是什么内容,我们无法从题目中进一步了解。 个人认为“新闻人物”(特指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是报道的主体)这一概念有三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层次,既是与当事人密切相关的一般信息,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的《王均瑶撒手》、《王均瑶身前事》,传递的是紧密围绕当事人王均瑶的信息; 第二层次:从当事人枝蔓出去的相关信息,附属于当事人的,或是其家人、其从事的事业的相关信息等,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的《大厦股份要约收购有惊无险?》就属于第二层次的新闻; 第三层次:以当事人为契机或是背景材料,着力于更深、广层面的相关信息,《21世纪经济报道》的《外资银行度身订制富豪身前生后事》与《经济观察报》的《一代温州商人的背影》就属于这一层次。 当然,这三个层次的也是随着时效性的逐步推延而由浅入深地运用的,当新闻人物处于新闻事件发生的最初阶段,是运用第一层次的最佳时机,大众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还保留有浓厚的兴趣;当大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随着事件的烟消云散渐渐淡忘时,第二、第三层次的运用就比较有利,假如再重复第一层次的信息,就难免重蹈覆辙,枯燥乏味,巧妙利用二、三层次的信息,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亦能写出精彩的报道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新闻专题报道分析

新闻专题报道分析

新闻专题报道分析 ——广州恒大夺取亚冠冠军 一场亚冠决赛的胜利,一个俱乐部赛事的夺魁,何以成为整个中国足球界的盛事,甚至刺激到了整个社会的兴奋点。如果仅仅用足球运动是世界第一大运动的说辞进行解释,恐怕是不够充分的。除却足球本身的魅力,足球与民族主义情绪的勾连非常值得注意。作为非战争时期的集体性对抗项目,22名队员和全场数万名球迷聚合在同一时空下,所碰撞和制造出的激情,折射的是一种民族共同体的想象。 北京时间11月9日,在亚冠决赛的次回合比赛中,广州恒大坐镇天河体育场1-1战平韩国球队首尔FC,虽然双方总比分战成3-3平,不过凭借客场进球优势恒大最终力压对手捧杯,这也是中国球队第一次问鼎亚冠冠军。 这一则新闻在近期也成为了各家媒体报道的重点,在广州恒大参加亚洲冠军联赛开始,就引来了媒体的强烈关注,24年后亚冠冠军又重新回到中国,全国人民在欢庆的同时,媒体也做出了不同的报道。 ·《新闻联播》 作为央视的头号栏目《新闻联播》对恒大亚冠之旅给予了特别关注,开创了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足球俱乐部的先河。 央视《新闻联播》重点关注了亚冠决赛次回合比赛,在《新闻联播》开播后的要闻介绍中,播音员王宁说道:“今晚8点,2013年亚洲足球联赛决赛次回合比赛将在广州打响,新闻联播将直播连线天河体育场的央视记者,届时本台多个频道将同时直播。”接着《新闻联播》以“广州恒大队今晚冲击亚冠冠军”为题进行了报道。随后李修平连线了现场记者刘建宏,李修平询问刘建宏现场的情况,但刘建宏表示电话断了,因此连线只能搁浅,李修平表示只能接下来进行报道。2分钟后央视再次连线刘建宏,刘建宏说:“首发阵容和第一回合相比有一个位置上的变化……”《新闻联播》介绍当晚的比赛以及连线刘建宏用时3分30秒。《新闻联播》用如此时长报道一场足球比赛无疑创造了报道历史。新闻频道及时报道恒大夺冠不足为奇,但是《新闻联播》能在重播时插入现

新闻报道的格式

新闻报道的格式 1,首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另一种是一个中外结合体——新华体。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2,首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个很个性化和组织化的行为,个人可以有个人的特点,一个报纸可以有自己的原则。但是有一点不能放弃,就是任何格式都要以最快、最简洁、最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格式去写,这是新闻报道的“真理”。 18大新闻专题采访策划书 ---关于18大未来5年建设,倾听民众心声街头采访策划书一、背景分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大会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采访报道主题:人民群众对18大的召开想法。 三、报道方式:街头采访 四、采访角度:从民众眼里看18大 五、采访对象:老人、年轻人

新闻专题报道怎样写

新闻专题报道怎样写

新闻专题报道怎样写(2007-11-20 22:18:48) 所谓专题新闻,它既不是对一个固定人物的描述,也不是对一个独立事件的阐述,而是围绕一个主题,综合一个较大范围(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点面结合,反映全局。这种形式适用宣传各条战线的形势,某项工作的成就或者反映群众运动的声势、规模、特点、趋向。它纵览全局,有事实有分析,具有鲜明主题和指导性。 专题新闻在电视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在写作上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主要是由报道的内容和宣传形势的需要来决定。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专题新闻呢? 一、要善于分析材料。由于综合性新闻不受某一具体事物发展的局限,可以在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里,广泛地选用材料,游刃空间较大,所以,对大量的材料,作者一定要善于分析。如何进行分析?一是把杂乱纷繁的素材系统化。综合消息涉及的范围广、方面多,材料也就非常丰富。面对这大量的材料,作者一定要善于分析。恩格斯说过:“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我们写综合消息,要把材料分类排队,然后加以分析,弄清

以用见闻式、感受式的写法来介绍全局的情况。三是要全面。专题新闻最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出现思想方法上片面性、绝对化,从而影响新闻的真实性。这是由于我们对材料的理解角度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也许我们主观上并不想说假话、说绝话,甚至选取的某一具体材料也确是客观的真实的,但由于思想方法上缺乏辩证法,所以说好一切都好,说坏一切都坏,结果导致以偏概全。因此,在写稿时,既要以事实概括,又不能以现象代替本质。说好的不可写成“足赤”、“完人”,坏的也不能概括为一无是处二、要善于精选典型事例。专题新闻对事实的选择,应力求有个性,有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有说服力,有指导性。一是在选择事实的时候,既要着重客观实际,又要对实际工作的艰苦性、复杂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既要抓住新问题,又要防止片面性;既要顾及事实的典型意义,又要考虑社会的客观效果。做到这些,通讯员写稿之前,就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反复分析比较,选择最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二是通过综合分析,提炼出新颖的主题。专题新闻

心得体会-集团公司新闻写作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范文

集团公司新闻写作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范文 我作为**中心的一员有幸参加了公司举办的新闻写作专题培训班。本期培训班特邀***资格认证培训专家**为学员们讲解新闻写作技巧及相关知识。**老师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及大量实例,从纸媒体到新媒体,从行业外到行业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如何写新闻、如何适应新媒体、如何做人物报道、如何做好新闻策划等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重点就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特点,专稿、调查报告、评论、新媒体的写作技巧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内容兼顾深度与广度,起到了开阔视野、强化技能、指明方向、解惑释疑的作用,使我对新闻写作有了更新的认识和见解。 对于初步接触新闻的我来说,一天的学习让我掌握了新闻写作的简单方法和技巧。再次让我明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没有丰富、详实的资料和信息,新闻写作就会空洞无物,缺乏生命力。所以要多搜集来自基层横向、纵向的线索和信息,多了解上级文件精神,多走、多听、多看、多问,多与领导、同事交流沟通。才能积累更多的新闻素材,不断充实自己的信息库。 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学习,使我明白新闻写作虽然不刻意追求文辞优美,但是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在提高自己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时刻关注公司发展,多了解公司和本单位年度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多上级文件精神,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思维,使自己新闻写作在不失真实性的前提下,又能表现文学性,增添新闻写作色彩。 最后,让我最受益颇深的是公司党委书记**讲的一个真实的案列,指出了企业新闻舆情控制处理的重要性,企业要有具备新闻舆情处理能力,能迅速处理和控制舆情对企业的影响。以后自己将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升自己对舆情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作为一名基层信息报道员,要以公司的发展为己任,深刻了解公司经营发展目标,深刻领会公司各项工作指导思路,结合基层实际,才能为公司的改革、发展、稳定起到积极的宣传。 1

人物访谈专题策划书范例

人物访谈专题策划书范例 一、被采访对象及本次节目观众 被采访者: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1班席亚荣同学。 节目观众:传媒学院众学生 二、采访主题 我的大学我的梦即:关于她对这次演讲比赛的体会,她在这一年多中参加的各类比赛活动的目的,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的规划,还有关于大学生如何在大学生活中过得更加精彩的一些建议。 三、采访活动的意义 此种访谈类节目有利于增强本学院不同年级学生的沟通交流,并且为低年级的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激励与督促作用。 四、采访方式 此次活动采取座谈形式,面对面双人采访。 五、采访时间,地点 选在一些比较轻松的环境场所,最好是学生大多数没课的时候进行。 六、采访前期工作 1、提前预约用电话的形式与被采访者保持联系,最好提前一周预约好。 2、采访前准备必须证件,器材。如照相机,录音笔,采访本,摄像机(如有条件)等。 七、采访过程

最重要的随机应变,根据采访时的具体情况。并且要因人而异。比如对于演讲比赛的,重在问他们是如何让自己在紧张中正常发挥,如何更好的处理学习与其他事情的关系的。她是如何发现自己的这个兴趣所在并坚持自己的理想的,如何一步步走下来的。在遇到困难事实如何克服的,等等。采访的问题可分为引导性问题,过渡性问题,尖锐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最后以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忠告结尾。 八、采访后期 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访谈问答记录,完成书面表达报告,并传给被采访者进行确认,保证修改无误,成文。 九、可行性分析及备注 可行性分析: 1、由于现在是大二生,所以相应的课不太多,空闲时间相对的充足,顾可行性较高。只要问题提法得当,善于取舍,此次采访易于实行。 2、此次访谈节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增强本学院不同年级学生的沟通交流,又能为低年级的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激励与督促作用。故可行,具有很大的群众基础。 备注: 采访时,以预备问题作为基本问题,也可即兴追问。

新闻专题报道

新闻专题报道——郑支良 新闻专题:是指与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话题相关的新闻集合,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又具有专题的详实和深度.故此称之为新闻专题。一般用来报道突发或者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新闻事件,通过深入挖掘,全方位的解读事件。往往会跟踪报道,具有延续性。常用于报纸、网络或者电视媒体。在报纸等纸类媒体中,新闻专题往往表现为整版、连期连刊集中报道某新闻事件或话题的相关信息;在网络媒体中,新闻专题通过网络连接来实现;在电视媒体中,新闻专题一般表现为深度报道,通常在某个时段内会分期连续报道。不过在目前的实际新闻操作中,新闻专题实际上成为广告的代名词,以深度报道名义所做的广告。 科技新闻: 定义: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谓科技事实可以是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可以是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也可以是科技工作者的成就、科技界的活动。这些科技事实经过报道、传播,才成为科技新闻。 种类 科技新闻有许多种类,常见的有科技消息、科技通讯、科技评论、科技人物专写、科技特写等。 特点 科技新闻具有以下特点: 1.新闻性,是指科技新闻内容要新,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新闻性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科技文体的主要特点。 2.科学性,是指科技新闻中报道、传播科学内容,且是真实的,表述准确,有科学根据。同时在报道、传播科学事实时,要注意向广大读者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性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 3.通俗性,是指科技新闻写作时,应用一定的科普写作技巧,语言要形象生动,巧用比喻和解释,还可以插入一些背景材料,便于广大读者接受和理解 作用 科技新闻的主要作用是及时传播科技消息,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同时,通过科技新闻报道,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宣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还通过科技新闻可以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文本结构 科技新闻中数量最多的是科技消息,其文本结构有以下五部分组成:1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反映新闻的主题; 2.导语,是开头部分可以一、二句话或一段话,概括内容,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3.主体,是科技消息内容的最重要部分,用具体、充分、典型的材料来展开导语,较详细地叙述新闻事实,使新闻的事实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更明确,使事实更清晰; 4.结语,为全文小结或指出事物发展趋势,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 5.背景,对新闻事实材料所作的解释、说明,用于丰富内容,深化主题,它是新闻的从属部分,无固定位置,可在主体之中,独立成段。 择写科技新闻注意点 择写科技新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由于科技新闻范围广、专业性强,采访科技新闻,事先要.做好准备,首先要明确报道思想,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同时要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熟悉有关资料,掌握报导信息。在此基础上拟订好采访提纲,包括采访对象、采访顺序、谈话题目、提问问题、采访方法。 2.要捕捉有新闻价值的科技事实、材料,如科技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新发明,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科技工作新成就及重大科技活动。在报道、传播这些有新闻价值的科技事实时,要用科学事实来说话,所报道、传播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有科学根据的。在报道科技成果时还须注意所报道的科技成果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并需经过专家鉴定。对于涉及保密内容的科技成果还需有关部门审查和批准。 3. 择写科技新闻要及时、迅速,使科技新闻能及时地报道、传播。由于报纸版面和广播播放时间的限制,科技新闻力求短小短小精悍,文字表达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写作培训新闻稿

写作培训新闻稿 篇一:新闻稿写作培训(打印) 社联新闻中心培训 一、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报道稿常出席的人物准确地点 1、字体字号间距等 标题:黑体小二eg:xx活动成功举办、圆满告罄,xx会议顺利召开副标题----- 暨xx 字体: 正文:仿宋 4号 页面:上下15cm 左右:25cm 行间距固定值23磅 2、常出席的人物 注意活动或会议出席的人物同等或并列职务的用顿号其余用逗号主持人写出来,有职位的老师或学生干部, 名字后不能出现老师二字 导员:学生工作办公室*** 大四辅导员梁佳煦大三辅导员刘祥朝 大二辅导员王朝大一辅导员王军政助理李志雨党总支书记 :任来成党总支副书记:王军政 院长:董良杰副院长:朱凤武王景力 分团委书记:刘祥朝分团委副书记:单庆伟 学生会主席:张程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姜立民

3、准确地点 导办:学生工作办公室工院二阶工院三阶 22教 大会议室小会议室 综合楼:中心教学楼 团委:学工楼 主楼:一号楼 一楼国报:学术报告厅 二楼国报:国际报告厅 4、学院 12个全称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5、 落款:社联新闻中心 ***,人名, 第一段:时间、地点,专业术语~要全称,、人物,注 意主次,、事件、目的,可省略, 第二段:活动内容,适当形容词描述~可借鉴优秀的 新闻稿, 第三段:意义,看下文~不同新闻稿有不同的要求~ 注意高度, 活动新闻稿怎么写 活动新闻稿~顾名思义~讲述活动的新闻稿~既然是新闻稿~那么就需要符合新闻的特征~在符合新闻的特点的情况下进行活动的描述~这才是真正的活动新闻稿~那么活动新闻稿应该怎么写呢, 活动新闻稿写作步骤

怎样做好人物报道 _1

怎样做好人物报道 人物报道的难点 在新闻报道诸样式里,调查性报道和人物报道也许是难度最大的两个。 为什么? 调查性报道,因其题材往往与反腐、揭黑、卫护公众利益等批评性内容有关,危险高,挖掘事实困难,调查难度大,因此对调查记者职业素质、对新闻理想的坚守、冲破难关的勇气提出很高要求。 人物报道同样是对记者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人心是如此复杂和细腻,而受访者往往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阅历丰富,识见广博,其真实想法也更为复杂隐蔽,如果采访记者的资历太浅,社会经验不足,不仅很难做到平等对话、获得受访者的尊重,也无从了解受访对象的真实内心世界。

何况出于自我防护的天性,受访者时常会做选择性发言,于己不利的部分,要么“无可奉告”,要么和记者打太极拳,“顾左右而言他”,其话语的真假虚实,人性的深幽灿烂,实在很难辨析洞察。 这还是指能做到面对面交流的人物报道。如果是调查性人物报道(这多见于事关公众利益、具有极大新闻价值的政治、商界或民间人物,这样的人物往往社会关系复杂,涉及地域多,时间跨度大,和重大的社会事件相关联),被报道者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若是政治人物,往往早已羁押在狱,根本采访不到,若是商界人物,更会躲避调查尚且来不及,遑论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因此,对记者而言,从事调查性人物报道的难度更大。《南方人物周刊》徐列认为:在以还原真相、逼近真实为原则的新闻报道中,人物报道是距离这种理想状态最遥远的一种报道文体。 从新闻报道的实务操作、写作的角度来看,这实在是件难事。新闻报道是

易碎品,是“遗憾的艺术”。何况,如果仅仅对受访者做数小时访问,然后成文发表,除了记录下其人当时的话语观点和言谈笑貌外,能多大程度上逼近其人内心,确实是个疑问。 1950年代,美国《纽约客》杂志为了采访海明威,曾专门派出一名女记者到古巴的海明威居住地,除了多次采访海明威,住在他家,一起出海打鱼,到酒吧喝酒,还遍访海明威的当地邻居、朋友,酒馆老板、水手、渔民,住在当地达半月之久,由此才写出一篇两万多字的报道。 选择以人物报道作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进入新闻性杂志领域的一个突破口,更多是在了解了中国的新闻生态环境、考察完中国新闻杂志市场后的一种审慎选择:《南方人物周刊》的主创人员都出自《南方周末》,有着关注现实的传统; 具备做一份以人物报道为特色的新闻性杂志的客观条件,受众面广(每个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一.专题报道可行性分析 1.题材分析 一座城市最能表现文化的是建筑,最能展现市井风俗的是老街。老街是城市文明延续的载体,人文市井的再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北京前门大街,上海新天地,天津津门,成都宽窄巷子是当今中国城市老街修旧如旧的代表,在“老”字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功夫,赚足人气,获足美誉,着实成为城市建设的标杆。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有着属于本地文化的细胞,在保护和传承上都有独特的想法。从上述四城打造的老街中,可以清晰地瞥见地域文化对城市文明发挥的决定作用。 2.受众分析 比较怀旧并关注老街历史文物保护的那部分人。 二.报道主题 走进城市老街 三.报道主旨 那些曾经在历史上熠熠闪光,带有浓厚民间风味的老街

古屋,历经数十载风霜雨雪侵蚀,伴随着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文明的告诉发展,那些在高楼靓丽外表下若隐若现的老街古屋显得愈加暗淡无光,并逐渐开始淡出大众视野。 本组成员立意做一个关于探寻老街历史沧桑味道的策划方案。走进老街,敲开一扇扇斑驳的木门,找寻老街蕴含的悠悠古韵,以及厚重的历史人文风貌。 四.报道目的 着眼于下关市具有代表性的老街古屋的兴衰更迭,以一些沉淀城市文化命脉并日渐淡出公众视野的街道与建筑为立足点。介绍城市老街风貌,将老街目前面临的种种现实性问题重现于大众眼前,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老街的保护与延续问题,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保护这些即将消逝在城市中的文化。 五.报道角度 1.就下关市龙尾街的历史起源、兴盛时期以及后来 破落的原因。 2.龙尾街街道周围老屋的历史,历经多少次更迭, 房子现在的用处,现居住的人口结构,生活居住条件,城市发展进程的推进对其的影响。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3篇精选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3篇精选 篇一:《忠县新闻》主题报道策划方案 一、背景。 近期,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副市长谭栖伟先后到忠县调研,对忠县经济社会发展作了一系列指示;我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县委书记刘贵忠,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熊世明在各种场合就忠县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新要求。《忠县新闻》将推出工业强县大家谈、工业强县民营富县进行时两个专栏,以新闻的形式唱响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二、节目形态。 工业强县大家谈为新闻访谈,访谈对象为工业经济领域有代表性人物,采访的地点一律不得在办公室,而应选择与访谈内容相关的地方,穿插一些工作性、生产性、图表、文件等镜头。访谈内容为现状如何、措施如何、目标如何,切忌大话、空话。每位采访对象一般设计两段同期声,之间作必要的转述、过渡。每条控制在2分钟左右。 工业强县民营富县进行时为新闻深度报道。要围绕特色做文章。重点报道我县十大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生产、销售、利税、就业、工人工资、技改、创新、发展规划、目标等,也可以报道一些民营企业、微型企业的发展情况。提倡从小处入手,细节入手,故事化开头,强调现在进行时,既有今年前9月的成就回顾,也有未来一段时间目标的展望,

采访生产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车间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提倡记者现场出镜采访、串接。每条稿件4分钟左右。后面配发100字左右编辑感言。 三、任务分解。 胡军华:(访谈)发改委、经信委 (深度)海螺水泥、东方农药 袁明琼:(访谈)园区办、汝溪镇 (深度)云河集团 黎晓华:(访谈)投促办 (深度)华亚拖拉机、星博化工 熊安英:(访谈)电力保障 (深度)金龙电子、金龙船业 马英杰:(访谈)乌杨镇 (深度)天地药业、海新运业 熊浩:(访谈)忠州镇 (深度)恒达玻璃、一胜特 外宣:(访谈)质监局、东溪镇 四、稿酬及奖惩: 访谈每条40-60元,差一条扣60元;深度报道每条60-100元,差一条扣100元。 篇二: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新闻报道策划就是指在确定了新闻线索或报道思想之后,对即将实施的新闻活动作深度、广度、厚度的综合分析,同时进行周密的安排部署,以使宣传报道达到最佳效果,产

新闻写作培训讲义

新闻写作培训 一、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定义) 1. 新闻的定义。 a. 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 b. 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且有价值的; c. 新闻必实)须是对事件(事的“报道”。 2. 新闻六要素=5W 1H。 既然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对“5W”事件What、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原因Why和“1H”How怎么样,如何/结果)的报道。5W 1H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原来我们上学时的教科书里只有新闻五要素,即5W。 a(新闻报道不是重复历史(旧闻) 过去的已知已发生的事实不是新闻,新闻是新近(近期)发生的未知事实,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如:比如3月份发生在车间的新闻,你4月份才去写,或者别人都知道了,你再写,就没有新闻报道的价值了。所以说,新闻必须要及时。 b(新闻稿件不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都是大家常见的,比如散文、诗歌、小说、剧本。文学作品讲究修饰、形容,甚至虚构、夸大;但新闻重真实、明晰(尽量少用形容词、心理描写、合理想像,多用动词)。新闻通讯是饭、文学作品是酒。

C(新闻不是公文 公文引经典,重重复,有倾向;新闻引“今典”,重差异,求平衡。新闻有新闻的结构、公文有公文的格式。 3. 新闻语言的应用和表述。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a.客观。 比如说,我们讲某某员工工作认真,某某领导身先士卒,则不如用一些事情把它反映出来,让读者去品味,而不一味去下结论。 b.确切。 比如,“近300人”比“几百人”,“300多米”比“几百厘米”要精确。 c.简练。 比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鼓舞下,在……的基础上”等等繁冗的句子都应尽量避免。本来就是一个简讯不要写成消息,本来是一个消息不要写成通讯。 d.朴实通俗。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稿件中有设备、工艺的特殊专用词,即使你写错了,我们编辑也看不出来,所以要求通讯员要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注释。 另外,在新闻语言表述中,还应该把握“两多两少”,即:“多用中性词,少用修饰语;多用陈述词,少用褒贬词”。 同时,新闻写作必须用第三者身份进行客观描述,而不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去下结论或发表感叹。我们经常看到许多通讯员经常用“我院、我校、我专业”等进行表述,这说明我们没有把自己当成通讯员,应该改为“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

电视人物专题报道的新突破

新闻实践--电视人物专题报道的新突破 孙利群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孕育着生生不息的新闻人物,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电视人物专题报道给人以激励和鼓舞,感染和启迪,一直是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形式。而不论是报道进典型人物还是凡人小事,只有让观众感到可信、可亲、可敬、可学,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而要收到这样的效果,电视工作者就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以创新的精神在题材选取、报道视角和拍摄手法上不断提升,努力寻求新的突破。 以时代眼光,捕捉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在增强感召力上求突破。电视人物专题如同报纸的人物通讯或特写,以报告新闻人物为主。而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轨迹,都有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因此,选好报道对象是做好人物专题的首要环节。我们初做人物专题节目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每次下去采访都经过反复比较,认真筛选,尽量选取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作为报道对象。但是,由于对采访来的大量素材缺乏提炼,制作出的节目往往是将好人好事平铺直叙,成了事例的罗列、过程的实录,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人物立不起来,观众反应平淡。 著名记者郭梅尼说得好:报道先进人物,事例不在多,有“神”则灵。这里说的“神”,是指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先进思想。一

部好的电视人物专题也应当通过生动的事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风貌来,以其思想情操去感染人、教育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采访中注意发现和捕捉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精心提炼出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特征的主题,并善于根据主题剪辑素材,充分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光彩。这样的人物专题,才能有感召他人的力量。 我们曾经拍摄过一部人物专题片,讲述的是一名退休回乡的老党员的故事。按说,一名退休人员的生活一般是比较平淡的。但我们在采访中却从这名老党员看似寻常的生活中发现了不寻常。这个老人退休后本可以在城市里安享舒适的晚年生活,但是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却只身回到农村老家,把所掌握的农业技术无偿地传授给乡亲,辛勤指导他们建大棚、种蔬菜、搞管理,帮助他们走上致富路。我们感到,在他身上体现了奋斗不息、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于是以此为主题,真实地拍摄下了他的感人事迹。这部人物专题片虽然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晚年生活,却使人从中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较强的社会反响。以平民视角表现人物与群众的“交融点”,在增强亲和力上求突破做好人物专题,要精心提炼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报道主题,以增强人物的感召力。但这样做,一定要从人物的事迹特点出发,反映人物本身具有的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精神,而绝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拔高。在具体报道中,则要以平民的视角,实事

新闻专题策划方案

新闻专题策划方案 【篇一:网站新闻专题策划书】 网站新闻专题策划书 策划人:黄莉 一、报道主题:高考加分“瘦身” 二、主题分析: 1.重要性:这一选题的大背景是高中生高考,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划分阶 层进行社会分流的重要手段。由于阶层固化,这个功能日益削弱, 但对于穷二代仍有意义!高考改变命运,高考创造未来。这个问题 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论在何时何种背景下进行讨论,都会有 新的内容和值得讨论的问题。 2.创新性:对于“高考加分规则”这样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大 多媒体都进行过相关的事件报道,甚至策划过新闻专题。最近高考 加分规则有变,所以此次主题设定为高考加分“瘦身”,跟进高考加 分的相关问题。 3.价值性:高考加分政策是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是为了弥补 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参加高考的学生拥有体育、文 艺等方面的专长,又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测试,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 一定的加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 高的一项措施。由于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引起社会的议论,有没 有取消的必要?而这个变化具体是什么具有探讨价值和借鉴意义。 三、专题内容: 1.图片新闻报道(有关高考“取消”和“反对取消”的漫画); 2.特别关注(教育部回应高考方案确定、全国人大代表炮轰高考加 分等相关报道); 3.高考加分政策(讨论高考加分有没有取消的必要性); 4.人们对于高考是否加分不同观点的热议(比如:加分政策本身就 体现不公平、加分过程就埋下特权的种子等观点); 5.我国不同地区对于“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 6.评论分析 四、版块设计: 布局: 五、材料分类: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篇一:《忠县新闻》主题报道策划方案 一、背景。 近期,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副市长谭栖伟先后到忠县调研,对忠县经济社会发展作了一系列指示;我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县委书记刘贵忠,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熊世明在各种场合就忠县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新要求。《忠县新闻》将推出“工业强县大家谈”、“工业强县民营富县进行时”两个专栏,以新闻的形式唱响“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二、节目形态。 “工业强县大家谈”为新闻访谈,访谈对象为工业经济领域有代表性人物,采访的地点一律不得在办公室,而应选择与访谈内容相关的地方,穿插一些工作性、生产性、图表、文件等镜头。访谈内容为现状如何、措施如何、目标如何,切忌大话、空话。每位采访对象一般设计两段同期声,之间作必要的转述、过渡。每条控制在2分钟左右。 “工业强县民营富县进行时”为新闻深度报道。要围绕特色做文章。重点报道我县十大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生产、销售、利税、就业、工人工资、技改、创新、发展规划、目标等,也可以报道一些民营企业、微型企业的发展情况。提倡从小处入手,细节入手,故事化开头,强调现在进行时,既有今年前9月的成就回顾,也有未来一段时间目标的展望,采访生产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车间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提倡记者现场出镜采访、串接。每条稿件4分钟左右。后面配发100字左右“编辑感言”。 三、任务分解。 胡军华:(访谈)发改委、经信委 (深度)海螺水泥、东方农药 袁明琼:(访谈)园区办、汝溪镇 (深度)云河集团 黎晓华:(访谈)投促办 (深度)华亚拖拉机、星博化工 熊安英:(访谈)电力保障 (深度)金龙电子、金龙船业 马英杰:(访谈)乌杨镇

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案例

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案例 网站新闻专题策划书 策划人:黄莉 一、报道主题:高考加分“瘦身” 二、主题分析: 1.重要性:这一选题的大背景是高中生高考,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划分阶 层进行社会分流的重要手段。由于阶层固化,这个功能日益削弱,但对于穷二代仍有意义!高考改变命运,高考创造未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论在何时何种背景下进行讨论,都会有新的内容和值得讨论的问题。 2.创新性:对于“高考加分规则”这样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大多媒体都进行过相关的事件报道,甚至策划过新闻专题。最近高考加分规则有变,所以此次主题设定为高考加分“瘦身”,跟进高考加分的相关问题。

3.价值性:高考加分政策是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参加高考的学生拥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专长,又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测试,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由于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引起社会的议论,有没有取消的必要?而这个变化具体是什么具有探讨价值和借鉴意义。 三、专题内容: 1.图片新闻报道(有关高考“取消”和“反对取消”的漫画); 2.特别关注( __回应高考方案确定、全国人大代表炮轰高考加分等相关报道); 3.高考加分政策(讨论高考加分有没有取消的必要性); 4.人们对于高考是否加分不同观点的热议(比如:加分政策本身就体现不公平、加分过程就埋下特权的种子等观点); 5.我国不同地区对于“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 6.评论分析

四、版块设计: 布局: 五、材料分类: 文字类:1.特别关注、评论分析、观点热议中的新闻;2.各地动态中的文章。 图片类:1.图片新闻中选取相关新闻图片(最好是有冲击力或者引人思考的)2.观点热议图片展现其对比关系,增加视觉美感,更直观。 例1。“海大火灾门”新闻专题策划书 一、选题分析: 1、题材分析:海大学生宿舍发生火灾属于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具有时效性、接近性。对其报道动作要迅速,以最快的速度把现场的情况传达给受众。为受众传达最新最全的消息。

新闻稿件写作培训

新闻稿件写作培训 新闻写作系列培训——如何写好消息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导语要立片言以居要但在写作时往往免不了出现各种问题常见问题称之为导语写作十忌: 一忌名称罗列式导语某一活动往往是由五六家单位主办的有的人在导语中将这些单位名称全部罗列出来使导语显得既罗嗦又臃肿.读者关心的是这场活动而不是主要单位如果非要出现可放到消息末尾 二忌为了式或目的式导语.即将新闻事实所要达到的目的放进导语里使导语膨胀沉重不堪重负 如为了迎接北京xx年奥运会为了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穿靴戴帽

新闻专题策划书

新闻专题策划书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新闻专题策划模板 例1。“海大火灾门”新闻专题策划书 一、选题分析: 1、题材分析:海大学生宿舍发生火灾属于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具有时效性、接近性。对其报道动作要迅速,以最快的速度把现场的情况传达给受众。为受众传达最新最全的消息。 2、角度分析:在报道这次火灾事件时,媒体工作者要客观、全面,不要成为某一方的代言人,其中包括学生、受害者、相关领导干部、官方代表。在报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对事件的跟踪报道,反思高校学生用电与学校限电的矛盾,捉住事件新动态来突破揭示事件的本质。 3、深度分析:这一类的高校火灾事件并不少见,为什么会屡屡见于报道。背后透漏的是什么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不善与失败高校学生的安全隐患到底有多大……我们设置本专题的目的不是报道海大的这次火灾本身,希望透过这次报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各高校应该引以为鉴,对存在于校园中的各种安全隐患要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在事件发生之前做好防备工作。 二、内容分析:本专题暂分为6个部分。 最新报道:采用追踪连续报道,以时间为维度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当前状态、未来趋向以短消息或通讯形式展示。在首页,每条消息以标题的形式展示。 事件细节:以文本的形式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发生了什么等新闻要素显示在专题首页,方便读者对事件的了解。

新闻图集:把与此事件有关的具有新闻性的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在专题首页。 视频报道:放置海大媒体对这个事件的视频报道。 类似事件:以高校为维度,将类似的新闻突发事件有选择性的放在专题首页。以图片加核心提示的形式链接下一级的新闻。 高校领导态度:收集一些针对发生火灾这一事件,一些学校领导做出的回应,发表的意见和做出的决策。还可以包括相关教育部门的态度和应对方案。 讨论区:讨论区分两部分,一个是‘评论’专栏,一个是‘灌水区’。‘评论’可以链接到与此事件相关的博客、评论文章等,‘灌水区’是浏览此专题的人留下的言论。讨论区为受众提供的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以意见态度为维度,受众可以对当事人的态度、相关领导部门的意见、社会反映等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等。 三、版面分析: 专题栏头的设计选择一张火灾现场照片做背景体现本事件灾难性。栏头采用的图片要准确、客观传达沉重的情绪、体现反思的情怀。栏头的文字用单一的黑体字。 四、形式设计: 专题的首页版式是“日”字型形式。栏头的左下方是‘最新消息’栏目;最新消息的右边是‘事件细节’;‘视频报道’在‘事件细节’的下方;‘新闻图集’是由小幅图片组成的,以通栏的形式放在整个专题的中间。‘类似事件’位于版面的左下方;讨论区在版面的右下角. 五、专题的实施和运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