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大学天文系课程介绍

南京大学天文系课程介绍

南京大学天文系课程介绍
南京大学天文系课程介绍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人才

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概况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其前身天文学系始建于1952年,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天文学专业院系。学院素以专业设置齐全、学历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而享有盛誉,在历届全国高校天文学科评比中均排名第一。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中心实验室、太阳塔实验室、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南京大学深空探测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目前拥有天文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包括天体物理学、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今年新增空间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从事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工作。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约30名,包括4名中科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7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5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近年来,学院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科研成果显著,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学院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和教学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人员交流联系和合作。在南京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支持下,学院正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天文学教学和科研中心。

2010年,南京大学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共同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建设“南京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园区”,即将开工建设的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办公大楼将坐落在该园区。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将是一幢集科研、实验、教学、学术活动于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将能够满足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未来20年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发展需要,并容纳多个研究中心,同时也是本学院教师与研究生科研、本科生实习的场所。

二、指导思想

培养的指导思想为: 按大理科设置基础课,以拓宽知识结构,加强天文实验课程建设和早期科研训练能力培养,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天文学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大理科人才”。

三、培养目标与思路

培养目标:

1.系统地掌握大理科通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受到较严

格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训练,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天文基础,具备较强的参与

国际竞争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2.掌握天文专业方向或空间科学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实测技术,具有初步的科学研

究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天文学或空间科学的最新发展有比较广泛的了解;

3. 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

4. 较熟练掌握英语,通过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

外文书刊, 熟悉文献检索和上网等其它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

培养思路:一、二年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15名拔尖生纳入匡亚明学院数理模块,按英才培养计划进行学习。其余同学在本系学习通识通修类课程。三、四年级进行专

业课程学习。

四、专业介绍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目前设有天文学专业以及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

天文学专业下面主要有两个学科方向: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

根据国际天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将适当加强在天文技术方

面的教学工作。数学和物理课程是本专业的重要知识基础,计算机知识是必不可

少的重要工具。另外,因为当前天文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本专业对学生的

英语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普通天文学》、《普

通天文学实习》、《天体力学基础》、《球面天文学》、《实测天体物理》、《实

测天体物理实习》、《理论天体物理》等。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从事空间科学和深空探

测等领域的工作。主要专业课程:《电路分析》、《电子电路基础》、《信号与

系统》、《控制理论基础》、《航天器轨道力学》、《空间天气学》、《行星科

学》、《空间天体测量》等。

五、课程模块设置与学分学时分配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课程体系分三大块。

(I)通识通修课程模块:一、二年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拔尖生纳入匡亚明学院的英才培养计划学习。其余学生在本系学习。一、二年级主要有通识通修类课程,

包括10门必修课程(50学分)以及其它一些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共需修满

不少于14个学分。

(II)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天文学专业包括6门学科平台课和7门专业核心课,共51个学分,为必修课程。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10门学科平台课和3门专业核

心课,共55个学分为必修课。主要供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III)开放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专业选修课、一级学科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加之参加早期科研训练外出实习、毕业论文一篇。毕业前必须完成150

个总学分。

在以上学分构成中,天文学专业有101个学分是必修的;空间科学与技术有105个学分是必修的。其余均为选修课程,这为学生依据个人的兴趣和条件,有

目的地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方便。

六、培养规格和途径

1.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设有天文学、空间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在一、二年

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15名拔尖学生纳入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的教学计划

以便于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理科人才。其余学生在本系学习。从三年级起学习天

文学、空间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的相应课程,此外可根据需要选修系里指定的数

学、力学或计算机应用等不同方向的课程,只要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

2. 优秀学生可以配备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并进行一些科研

工作,三年级后大部分同学可以到各天文台进行科研实习。高年级学生可以自行

设计早期科研训练项目并向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提出申请,系里审批后给予经费

支持。自三年级起, 优秀学生可以获得院里的奖学金(覆盖面50%以上)。优秀

生可以免试推荐研究生(30人以内比例为65%左右)

3.专业准入天文学专业与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好的数学、物理、计算机、英语等基础。允许非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学生转入本专业学习,

但一般应该在一、二年级转入。准入条件主要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

应用等方面,应修读过与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相应年级难易程度相当的相关课程,

并通过相应的转系考试(含笔试和面试)。转系事宜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进行,

通常在一、二年级下学期结束前完成,笔试内容主要为解答一份综合试卷,其中

包括数学、物理、英语等内容,难度与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相应年级同学的知识

程度相当。面试在笔试后进行。

4.专业准出本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数学、物理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和英语,并应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

天文学专业总学分为51分,具体:(1)完成以下基本学科平台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2)完成以下基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普通天文学》、《普通天文学实习》、《天体力学基础》、《球面天文学》、《实测天体物理》、《实测天体物理实习》、《理论天体物理》等。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总学分为55分,具体(1)完成以下基本学科平台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光学》、《电路分析》、《电子电路基础》、《普通天文学》、《普通天文学实习》、《球面天文学》;(2)完成以下基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基础》、《天体力学基础》、《航天器轨道力学》等。

5.多元化培养路径及建议。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本科毕业生预计有80%

左右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可取得免试推荐研究生的资格(30人以内比例为65%左右),另外20%左右的毕业生则选择直接就业。希望将来进行天体物理研究的同学,建议尽可能选修如下专业选修课程和一级学科选修课程:《宇宙学导论》、《星系物理》、《近代天文讲座》、《广义相对论基础》、《光学》、《早期科研训练实习》、《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处理》、《流体力学》、《数值计算方法》等。希望将来进行天体力学或天体测量学研究的同学,则应尽可能选修如下专业选修课程和一级学科选修课程:《近代天文讲座》、《广义相对论》、《航天动力学引论》、《光学》、《早期科研训练实习》、《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处理》、《数值计算方法》、《近代应用数学》。希望将来进行空间科学研究的同,建议尽可能选修如下专业选取修课程和一级学科选修课程:《行星科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空间天气学》、《空间天体测量》《早期科研训练实习》。取得免试推荐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资格的同学,应根据自己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在毕业前尽可能全部取得上述建议的相关方向的课程学分。选择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同学,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就业意愿,自由选读相应课程。我们鼓励所有学生在达到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跨院系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个性化发展。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学生总共必须修满150个学分,方能正常毕业。

6.其它院系的学生,如果辅修天文学专业或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原则上只要达到上述专业准出条件中的第(2)条的要求(即:完成基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即可授予其天文学专业的辅修学位。这里天文学专业的基本专业课程指的是:《普通天文学》、《普通天文学实习》、《天体力学基础》、《球面天文学》、《实测天体物理》、《实测天体物理实习》、《理论天体物理》

等。空间科学与技术的基本专业课程指:《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基础》、《天体力学基础》、《航天器轨道力学》等。

七、天文学专业教学计划

天文学专业详细教学计划见下面的表格,其中名称后面标注有*的课程,是

其它院系学生辅修天文学专业时,获得天文学专业的辅修学位所必须修读的课程。

专业的辅修学位所必须修读的课程。

八、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详细教学计划见下面的表格,其中名称后面标注有*的课程,是其它院系学生辅修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时,获得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的

得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辅修学位所必须修读的课程。

九、拔尖班教学计划

文学专业的辅修学位所必须修读的课程。

(2)一般情况下,上述教学计划中的一些重要基础或专业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星系物理》、《近代天文讲座》、《光学》、《早期科技训练实习》、《数据处理》、《Fortran语言与程序设计》、《流体力学》、《数值计算方法》、《广义相对论》等,英才班学生必须修读。

(3)标注为“拔尖班指选”的课程,拔尖班学生必须选修。

南京大学天文系课程介绍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人才 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概况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其前身天文学系始建于1952年,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天文学专业院系。学院素以专业设置齐全、学历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而享有盛誉,在历届全国高校天文学科评比中均排名第一。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中心实验室、太阳塔实验室、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南京大学深空探测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目前拥有天文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包括天体物理学、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今年新增空间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从事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工作。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约30名,包括4名中科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7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5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近年来,学院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科研成果显著,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学院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和教学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人员交流联系和合作。在南京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支持下,学院正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天文学教学和科研中心。 2010年,南京大学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共同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建设“南京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园区”,即将开工建设的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办公大楼将坐落在该园区。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将是一幢集科研、实验、教学、学术活动于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将能够满足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未来20年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发展需要,并容纳多个研究中心,同时也是本学院教师与研究生科研、本科生实习的场所。 二、指导思想 培养的指导思想为: 按大理科设置基础课,以拓宽知识结构,加强天文实验课程建设和早期科研训练能力培养,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天文学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大理科人才”。

南京大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南京大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2009 级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实施我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现就相关招生办法通知如下: 一、项目背景: 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同时为了大力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带动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在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实施“拔尖计划”,我校是首批11所高校之一。 二、项目目标: 在基础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本科生,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努力使受“拔尖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三、培养方式: 1.班级形式 不单独开班,学生插班进入各学科方向09基地班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首届“计算机科学基地班”。详细情况见附件六。 2.课程体系 依托基地班培养方案。(非基地班学生进入该“拔尖计划”,需补修基地班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程。) 3.特色培养 入选“拔尖计划”的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跨学科、跨年级选修课程和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在高年级阶段可自主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还可优先享受海外学习、境外实践、学术会议等国际交流机会。 4. 导师配备 “拔尖计划”班在本科四年内实行“双导师制”,按照5:1的生师比配备学术导师,30:1的生师比配备生涯导师,确保“拔尖计划”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 5. 学生考核 学校对“拔尖计划”班学生实施“柔性评估”与“奖励优秀”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考核侧重过程性、个性化,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发展潜力,高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快乐学习,灵活考核。考核内容以实验考核、科研课题考核为主,考核形式鼓励多样化。

南京大学:普通天文学

《普通天文学》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学号得分 ㈠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 1 从高温到低温,恒星光谱型的正确顺序是( b ): a. O A B F K G M b. O B A F G K M c. O K F M B A K d. A B C D E F G 2.主序星的质光关系是( b )。 a. 质量越大的恒星半径越大 b. 质量越大的恒星光度越高 c. 质量越大的恒星距离越远 d. 质量越大的恒星亮度越高 3.太阳目前的能源是(b )。 a. 引力能 b. 氢的热核聚变反应 c. 碳燃烧 d. 物质吸积 4.恒星A是9等星而恒星B是4等星,则( b )。 a. 恒星B比恒星A亮5倍 b. 恒星B比恒星A亮100倍 c. 恒星A比恒星B亮5倍 d. 恒星A比恒星B亮100倍 5.下列光谱型中哪一种对应的温度最高?( b ) a. A b. B c. G d. K 6.决定恒星演化的最重要的物理量是(d )。 a. 大小 b. 温度 c. 光度 d. 质量 7.下列关于恒星演化的论述哪一种是正确的?(a ) a. 质量越大的恒星演化得越快 b. 恒星演化过程中化学组成基本不变 c. 恒星的半径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减小

d. 大质量恒星经过超新星爆发形成行星状星云 8.太阳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是哪两种力在维持流体静力学平衡?( d ) a. 电荷斥力和气体压力 b. 电子简并压力和重力 c. 由转动引起的离心力和重力 d. 重力和向外的气体压力 9.双星系统中两颗子星的运动方式是( b )。 a.各自作圆轨道运动 b.围绕共同质心作椭圆轨道运动 c.相对于共同质心静止 d. 一颗子星绕另一颗子星作圆轨道运动 10.食双星是指( a )。 a. 从地球上看去,两颗子星周期性相互交食的双星 b. 由爆发引起光变的双星 c. 一颗子星正在吞食另一颗子星的双星 d. 由轨道运动造成谱线位移的双星 11. 利用双星的轨道运动可以测量恒星的( a )。 a. 质量 b. 半径 c. 光度 d. 温度 12. 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是( a )。 a. 氢 b. 氦 c. 碳d . 铁 13.什么是HII区?(a ) a. 电离氦区 b. 氢分子区 c. 电离氢区 d. 尘埃区 14. 星际红化是指( a )。 a. 星际尘埃对天体辐射中的短波吸收或散射得较厉害 b. 星际尘埃对天体辐射中的长波吸收或散射得较厉害 c. 星际气体对天体辐射中的短波吸收或散射得较厉害 d. 星际气体对天体辐射中的长波吸收或散射得较厉害 15. 下列哪一个量与亮度是一致的?( d ) a. 绝对星等

南大物理系2013年出国总结

Physics Enlightens the World ! 13 Fall NJU PHY 申请总结

目录 美国篇 (2) 1.王也 (2) 2.李全伟 (15) 3.许映茹 (35) 4.刘纵戈 (38) 5.李临舒 (44) 6.刘默函 (49) 7.陈才 (54) 8.邱宇 (57) 9.沙成岑(匡院约稿) (62) 欧洲篇 (68) 1.韩景涛 (68) 2.李立晨 (82) 3.赵腾 (87)

美国篇 1.王也 之前也读过无数篇前人的申请总结,一直在想我自己的总结会长什么样子呢。 嗯,终于也到了一切尘埃落定,该动笔的时候了。 在4月25日这天完稿,也算是给自己的22岁生日礼物吧。 今年似乎有点小年的感觉。经历了前年的大年以及去年的超级大年之后,今年申请形势终究有点降温。不止物理,一些申请小系情况更加惨淡。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还能拿到这样的结果已经算是很幸运了吧。在这里感谢肖敏老师和张春峰老师一年来的教诲和指导,感谢组里几位师兄师姐的帮助和陪伴。感谢帮我改PS和CV以及相互鼓励的哆啦A梦同学。感谢尧剑学长,薛飞学长以及许多许多被我QQ人人上各种“骚扰”过的学长学姐们。感谢许映茹,吴雯莉,阳彦俊,李临舒,刘纵戈,邱宇,刘默涵我们八个人在申请道路上各种七嘴八舌的讨论和PS互改,感谢王玉婷,孙言文,李全伟,李吉骜,宋宁强,李恺鹏,杨千里等等飞友。 本文主要对象是准备申请北美物理/应用物理PhD的同学。伟哥说我的总结会比较“接地气”,希望能给条件中等特别是GPA一般的同学一些参考~ 照例,先是硬件和申请结果 Education:南大物理系基地班6/57 General GPA:87.5 Major GPA: 89 TOEFL:R30+L27+S23+W24=104 GRE:V640+Q770+AW3.0,换算成新G是V162+Q161+AW3.0,属于数学比语文低一分的奇葩。

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暨

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暨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2016年度学术年会日程 (2017年3月26日-28日) 1.3月26日下午14:30-17:00学术委员会会议 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C厅 参会人员: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 实验室联合团队学术带头人(PI) 2.3月27日上午8:30-8:40大会开幕式 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B厅 参会人员:全体与会人员 3.3月27日上午8:40-11:50大会特邀报告 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B厅 参会人员:全体与会人员 4.3月27日下午14:00-18:00主题分会场报告 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厅、C厅 参会人员:全体与会人员 5.3月28日上午8:00-12:00主题分会场报告 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厅、B厅 参会人员:全体与会人员 6.3月27日下午-28日上午茶歇时间墙报交流 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BC厅 参会人员:全体与会人员

大会特邀报告 时间:3月27日上午8:20-11:50 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B厅主持人:张耀存、陆日宇

主题一:东亚气候变异的机理与可预测性 时间:3月27日下午14:00-18:05 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厅 主持人:任宏利、房佳蓓

主题二:气候系统模式研发与应用 时间:3月27日下午14:00-17:30 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C厅 主持人:包庆、杨犇

主题三:东亚及我国短期气候监测和预测关键技术 时间:3月28日上午8:00-12:00 地点:水秀苑大酒店二楼望湖A厅 主持人:高涛、李超凡

gps时钟驯服晶振在南京大学成功案例

gps时钟驯服晶振在南京大学成功案例 2017年10月初,西安同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gps 时钟驯服晶振在南京大学投入使用,这套驯服晶振已稳定运行数月,已将我公司纳为合格供应商。 一、时钟驯服晶振简介 时钟驯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卫星授时接收机提供的固定频率信号,与本地振荡器产生的振荡信号进行比对,获得频率差;再通过对本地振荡器的调节,使振荡频率与卫星的振荡频率基本一致,在频率调整过程中,还需要对本地振荡器的相位进行补偿,使本地振荡器输出的分频秒信号与接收机输出的秒信号差值在一定范围内.卫星授时接收机由于信号传输距离长,易受干扰等特点,其输出的1pps 具有一定的抖动,秒信号包含多种误差成分,如:卫星时钟误差:星历误差:电离层的附加延时误差:对流层的附加延时误差:多路径误差:接收机本身的误差。 采用GPS授时接收机对高稳晶振进行升级改造,研制高精度时间间隔计数器电路,测量GPS平均秒和高稳晶振分频秒之间的时差,采用驯服算法计算晶振的实时准确度,并通过电子频率控制的方式反馈调整高稳晶振的频率信号,从而提高频率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二、GPS驯服晶振 利用高精度的时间间隔测量方法测得GPS信号和本地秒信号的相位差,并经计算机处理后转换成频率差,然后通过高稳晶振的压控调谐对高稳晶振输出频率进行调整,由锁相环回路进行控制使高稳

晶振锁定到GPS时钟的准确度,从而完成对高稳晶振的驯服校频过程。 对输入本地频标和GPS秒脉冲信号的鉴相,通过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测量出两信号的相位差,并将转换为电压值。然后通过压控OCXO端口对高稳晶振进行压控调整,通过锁相环使本地频标锁定到GPS时钟上。 影响误差分析 其中主要影响是GPS引入误差。又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的误差: 1.1与GPS卫星相关的误差 1.1卫星星历误差 卫星星历误差是指卫星星历给出的卫星空间位置和卫星实际位置间的偏差,由于卫星空间位置是由地面监控系统根据卫星测轨结果计算求得的,所以又称为卫星轨道误差。它是一种起始数据误差,其大小取决于卫星跟踪站的数量及空间分布、观测值的数量及精度、轨道计算时所用的轨道模型及定轨软件的完善程度等。它是GPS测量的重要误差来源。 1.2卫星钟差 GPS卫星钟时间与标准时间之间的误差。主要起因于钟漂移、漂移预测偏差、卫星信号通道延迟及地面控制部分的检测与校正偏差等的综合结果。 1.3卫星信号发射天线相位中心误差 1.4相对论效应的影响

南京大学天文系课程介绍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概况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其前身天文学系始建于1952年,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天文学专业院系。学院素以专业设置齐全、学历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而享有盛誉,在历届全国高校天文学科评比中均排名第一。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中心实验室、太阳塔实验室、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南京大学深空探测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目前拥有天文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包括天体物理学、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今年新增空间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从事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工作。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约30名,包括4名中科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7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5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近年来,学院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科研成果显著,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学院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和教学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人员交流联系和合作。在南京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支持下,学院正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天文学教学和科研中心。 2010年,南京大学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共同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建设“南京天文与空间科学技术园区”,即将开工建设的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办公大楼将坐落在该园区。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将是一幢集科研、实验、教学、学术活动于一体的智能化建筑,将能够满足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未来20年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发展需要,并容纳多个研究中心,同时也是本学院教师与研究生科研、本科生实习的场所。 二、指导思想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研究生培养方案草稿

天文学一级学科(0704)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2年6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和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毕业后能够适应在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 2.硕士研究生要求掌握天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观测事实,了解本专业某一前 沿领域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或应用能力。 3.博士研究生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对研究领 域的现状、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二、学科方向 专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指导教师 天体物理高能天体物理 超新星遗迹戴子高、李向东、陈阳、 黄永锋、王祥玉 γ射线暴及其余辉 致密星 吸积与吸积盘 太阳物理与 日地空间物理 太阳活动区物理方成、丁明德、陈鹏飞 太阳磁流体力学 日地空间物理 空间天气学 天文光学新技术 天文光学新技术苏定强 光学/红外大望远镜 星系形成与演化 星系天文学顾秋生、罗新炼、陈燕梅、 王均智 星暴星系与活动星系核 分子云与恒星形成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天体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与太阳系动力学孙义燧、周礼勇、万晓生 太阳系外行星探测与形成周济林、张辉 航天动力学与控制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徐波、侯锡云 参考系基本理论参考系基本理论朱紫、张鸿 三、学制 硕士生学制为3年,博士生一般为3年,提前攻博生5年。对部分研究生的弹性学制管理按照《南京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及其补充规定执行。 四、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A、B、C、D四类,其中A类课程为全校公共课,B、

C和D类课程分别为一级学科课程、二级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全部课程见下表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学分任课教师10284A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A 2 硕士课程10284A004 自然辩证法 A 2 硕士课程10284A001 硕士英语 A 4 硕士课程10284X0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A 博士课程10284X003 博士英语 A 博士课程070401B01 磁流体力学 B 4 唐玉华、戴煜070402B01 非线性动力学引论 B 3 黎健、傅燕宁070402B02 轨道力学 B 4 侯锡云070401B02 天文文献阅读 B 2 陈鹏飞070401B03 广义相对论基础 B 3 王祥玉070401B04天体物理辐射理论 B 4 陈阳070401B05 恒星结构与演化 B 4 罗新炼070401B06 星系物理 B 3 顾秋生070401C01 宇宙学和星系形成 C 4 顾秋生组织070401C02 高等天文与天体物理学 C 4 李向东组织070401C03 星际介质物理学 C 4 陈阳070401C04 分子云与恒星形成 C 3 邱科平070401C05 星系形成与演化 C 3 施勇070401D01 高等量子力学 D 5 物理系070401D03 致密星物理 D 3 戴子高070401D04 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导论 D 3 紫台、吴德金070401D06 活动星系核 D 3 顾秋生、陈燕梅070401D07 计算天文 D 3 陈鹏飞070401D09 太阳活动区物理 D 3 丁明德070401D12 X射线双星 D 3 李向东070401D13 中子星物理 D 2 戴子高070401D14 等离子体动力论 D 3 紫台、黄光力070401D16 粒子天体物理前沿 D 2 王祥玉070401D17 宇宙学导论 D 2 王发印070401D18 空间天气学 D 3 丁明德、李川070402D01 航天动力学与控制 D 3 徐波070402D02 人造卫星精密定轨 D 3 汤靖师070402D03 天文参考系 D 3 朱紫070402D07 行星科学 D 3 周济林、张辉070402D10 线性系统控制 D 3 徐波070402D11 非线性系统控制 D 3 徐波 五、培养方式 1.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学位论文为辅 (1)硕士研究生须修满32学分,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数的课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