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省略”与“倒装”现象专题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文言文倒装句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掌握文言文常见句式:倒装句2、在了解句式特点、用法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倒装句句式特点及用法的前提下,准确通顺翻译句子教学难点:倒装句的句型特点及用法的教学。
教学辅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前几节课我们复习了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方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来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文言文翻译的有关知识。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按照学者的总结,就是“信、达、雅”三字。
“信” 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 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二)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首先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翻译古文先应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再作翻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直译严密,才不会错过重点字词,导致失分。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
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能翻译得通俗明白。
文言文翻译考查的是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型,有关重点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虚词)方面的知识,我们在前几节课已作了复习,词语解释对于句子翻译固然重要,特殊句型方面的知识也不能忽略。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两种不能简单直译的句型——倒装句和省略句。
二、讲授新课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专题例释: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概念和类型。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的结构和特点。
3、培养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翻译文言文倒装句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倒装句的结构和特点。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文言文倒装句进行准确的翻译。
2、难点(1)理解宾语前置句中不同类型的语法规则和逻辑关系。
(2)区分定语后置句和正常语序的句子结构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举例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倒装句的特点和用法。
3、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文言文倒装句的识别和翻译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句子的语序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太一样。
比如“何陋之有”,按照我们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这种语序不同的句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倒装句。
(二)讲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概念文言文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的成分顺序发生了变化,与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不同。
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类型。
(三)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思是“拿什么”)“沛公安在?”(“安在”应理解为“在安”,意思是“在哪里”)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应理解为“不欺余”,意思是“不欺骗我”)“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为“莫肯顾我”,意思是“不肯顾念我”)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应理解为“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唯利是图”(“唯利是图”应理解为“唯图利”,意思是“只贪图利益”)(四)定语后置句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第一篇:文言文倒装句教案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式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学:练习导学阅读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将画线的句子特征作判断,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
”“孰最易?”曰:“鬼魅最易。
”“何为?““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1)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翻译:(2)不罄于前(句式:)翻译: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探:双主探究)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③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二、宾语前置(重点)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③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3.用“之”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过程与方法:梳理并归纳各类句式格式,并通过相关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相关句式的掌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辨析掌握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的方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归纳法、自主探究法一、初步感知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补)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二、合作探究(一)定语后置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古诗中的倒装与省略导学案编写人:林凯伟一、学习目标:1、能够指认出诗句中的倒装与省略现象2、利用合理联想和想象调整与补充,准确理解诗意。
二、学习重点:利用合理联想和想象调整与补充,准确理解诗意。
三、学习过程:(一)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倒装并调整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3、“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元稹《行宫》)以上诗句中的倒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5、“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上诗句中的倒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7、“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8、“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以上诗句中的倒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9、“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
10、“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以上诗句中的倒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我思考:诗句中的倒装有哪些情况(三)课堂巩固练习调整下列诗句的词语位置,说出诗句的意思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沾衣欲湿杏花,吹面不寒杨柳风。
5、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6、青海长远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8、“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四)关于倒装的补充1、诗句中的倒装可以是多元性、多层次地运用的。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诗句中倒装的作用①.扩大容量。
②.渲染气氛。
③.照顾对仗。
④.适应声律。
(五)指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内容1、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3、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小结:诗句中的省略常有哪些情况(六)反馈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2)学会通过关键词、语法结构等方法判断特殊句式。
2、难点(1)准确理解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法规则和翻译方法。
(2)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灵活运用特殊句式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文言文,让学生尝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引出特殊句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判断句(1)常见的判断句标志词,如“者……也”“乃”“为”“则”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无标志词的判断句,根据语意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1)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如“于”“为……所”“见……于”“被”等。
例如:“受制于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忠而被谤。
”(2)无标志词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3、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2)谓语的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例如:“投(之)以骨。
”(4)介词的省略例如:“林尽(于)水源。
”4、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即“操何”)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③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背景介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掌握这些句式对于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殊句式1.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是为了避免重复使用某些词语。
例如:•以德服人,不以暴制人。
(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组成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并列的意思,或者是为了强调句子中的某一部分。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两个并列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两个并列的句子)3. 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省略句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简化句子结构,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省略了“不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省略了“以德”)4.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在句子中使用名词或动词的-ing形式作为独立主格,表示一个与主句有关的补充说明。
在文言文中,独立主格结构的使用频率较高,常用于表达原因、结果、条件等。
例如:•吾闻其语而喜。
(独立主格结构为“其语”)•吾见其人而怒。
(独立主格结构为“其人”)三、练习题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倒装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以德服人,不以暴制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并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3.下列句子中,哪些是省略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句式类型,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能够准确识别各种文言文句式,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练习和讲解,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的特点和标志。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文言文句子进行准确的翻译。
2、难点(1)区分不同类型的倒装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2)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文句式结构和语法现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规律,使学生对各种句式有初步的了解。
2、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文言文句式的识别和翻译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一些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回顾之前学习过的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引出文言文句式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判断句(1)常见的判断句形式“……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 例:“夫战,勇气也。
”“……者,……” 例:“粟者,民之所种。
”用“乃”“则”“即”“皆”“非”等词表示判断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环滁皆山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被动句(1)有标志的被动句用“于”“受……于……”表示被动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用“为”“为……所……”表示被动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无标志的被动句例:“戍卒叫,函谷举。
”3、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古代诗歌中的“省略”与“倒装”导入: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 “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
一、省略现象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二、“倒装”现象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
文言倒装句之宾语前置句(教案)西安交大彬县阳光高级中学张敏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与掌握宾语前置句式的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列举一个现代汉语的句子,让学生明白现代汉语的句法成分。
(学生自己造句,并添加成分)引入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明确文言特殊句式是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的。
二初步探究1、提问:文言文特殊句式都有哪几类?明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2、倒装的意思是谁的位置颠倒了?都有哪些类型?PPT展示倒装句各成分的变化关系明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三合作探究学习归纳宾语前置句的几个特征。
1、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指名翻译,师生共同讨论句式特点。
明确:结论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完成练习题。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A、豫州今欲何至?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指名翻译,并让学生自己仿照结论一总结出规律二。
明确:结论二:【】中【】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句;代词)完成下列习题。
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C )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3、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夫晋,何厌之有?③、唯命是从④、唯利是图学生自己翻译,自己总结。
明确:结论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倒装句教案第一篇:倒装句教案《文言句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
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詹芳古诗中的倒装和省略讲稿古诗中的倒装和省略讲稿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学生詹芳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中的两种语法现象,倒装和省略。
说到语法呢,大家可能没什么好的印象,因为语法总是和枯燥联系在一起。
那我姑且换个说法吧,古诗中的两种特别的写作技巧。
我想这么说起来会有趣些,会多那么一点吸引力。
为什么可以换个说法呢,角度不同,自然说法也会随之改变。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诗句中的倒装和省略现象是与词句有关的语法现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其实就是写作方法和技巧。
我们首先来看“倒装”。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中,“倒装”被称为是效奇之法。
曰,“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
”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倒装”的大致特点,那就是,不按正常的语序组织词句,有意错乱词句的位置,追求一种不按常规出牌的新奇,旨在出奇制胜,用旧得新。
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新奇法呢,请大家先看两首耳熟能详的古诗,《悯农》和《春晓》。
《悯农》的第一句,“锄禾日当午。
”大家都能理解是,在正午太阳正中的时候锄禾。
凭语感我们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理解,它的语序当为“日当午锄禾”。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倒装现象。
同样的,《春晓》第二句“处处闻啼鸟。
”我们都不难理解是,到处都听到鸟叫声。
对,“闻”的是“鸟啼”,鸟叫的声音,,而不是“啼鸟”,在叫的鸟,。
这也就知道了它是“处处闻鸟啼”的倒装了。
没想到这些平时没有被我们在意的地方竟然深藏玄机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与“倒装”有关的具体内容。
倒装的出现形式有三种,倒词、倒句和倒叙。
倒词是颠倒同一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倒句则是相对于句与句之间而言,A句与B句调换顺序。
倒叙则是就内容和结构而言,类似我们写记叙文常用的倒叙方法。
我们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将“倒词”说开去。
此句诗中,“欲穷千里目”其实就是“目欲穷千里”的倒装。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现象,理解省略句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省略句的能力。
3. 通过分析经典古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2. 文言省略句的识别方法。
3. 经典古文省略句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省略句的定义、分类和识别方法。
2. 难点:经典古文省略句的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省略句的定义、分类和识别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文省略句,提高学生对省略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省略句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省略句的定义: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
3. 讲解省略句的分类:完全省略、部分省略、重复省略。
4. 讲解省略句的识别方法:上下文推断、语法分析、语境分析。
5.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古文省略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识别和理解。
6.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分析省略句案例,教师点评并解答疑惑。
7. 总结与拓展:总结省略句的特点和运用方法,拓展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言省略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即时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文言省略句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省略句,进一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
3. 结合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文言省略句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取一篇古文,找出其中的省略句,并分析其省略的部分。
2. 结合所学,尝试自己创作一句文言省略句,并解释其含义。
八、教学资源:1. 古文文本:选取含有省略句的经典古文作为教学资源。
古典诗词中的“省略”与“倒装”现象专题学案古典诗文
2013-10-01 1904
古典诗词中的“省略”与“倒装”现象专题学案
古典诗词中的“省略”与“倒装”现象专题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2、在学习中训练并提高辨析能力。
重点难点
1、能准确辨析古典诗词中的“省略”与“倒装”现象;
2、能够根据古典诗词中的“省略”与“倒装”现象进行鉴赏。
学习内容及过程
学习导入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 “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
一、省略现象
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二、“倒装”现象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
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
有时为了突出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色彩放在前面写。
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还有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
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诗句中省略和倒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个诗句中既有省略也有倒装。
如“水村山郭酒旗风”,省略了定语“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