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24 注意概述

23-24 注意概述

23-24 注意概述
23-24 注意概述

第23-24课时教案

课堂教学安排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布置任务:根据表格归纳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

类型目的意志原因例子

李辛:《经典中医概论》10

李辛:《经典中医概论》10 “正行”与“正业”我们每个人,生老病死就像荡秋千,生命的秋千,其实就是开阖。跟着天地的大节奏,与万物一起升降浮沉,开阖进退。生命力强一点的,可以去航海、环游世界,那是个大秋千;生命力弱一点的,在小心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也要跟着大节奏一起荡。但不管你是大英雄,还是小凡人,生老病死是躲不开的,对于病来说,医生的作用是什么?不是把眼光仅仅关注在把“病”消灭掉,重点是要关注在荡秋千的节律不要被破坏,病呢,只要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要让它破坏荡秋千的节奏就可以了。只要秋千能荡下去,生命的节律自然会把病带好,这种调整是很安全的,不会拆毁整座大厦。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有病就要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个家庭会完全忘记正常的生活,没有运动,没有生活,没有娱乐,没有恋爱,废寝忘食,什么都没有,只剩下整天跟病魔作斗争。这是什么?失常。也就是说你的秋千正在人为地停摆!这种情况,即使你有资源,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医生,也是没用的。一个人要康复,必须进入真实有序的正常生活中,与万物共浮沉、互交感的状态里,才能把病慢慢化掉。所以关于养生和调理,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找让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健康人也是这样,要在合

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以合适自己的方式,来做合适的事,这个就是养生。佛法里叫“正行”“正业”。2007年我在上海讲中医课,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台湾女孩子,她说:李医师,我现在觉得好恐怖,我原来下了班,都要去酒吧喝上几杯,学了中医,发现自己不再想去了,原来那帮朋友,也不想跟她们在一起了。她是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女孩子,初次见面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黑黑瘦瘦的,身心收得紧紧的,外面在笑,内在很紧张,睡不好,月经不调。她在一家知名的公司做市场宣传,每天的工作,是关心客户的需求和媒体的发布。学了中医,她开始留意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关注身体、心情的变化,每天打坐,慢慢变成一个有知有觉的人了。为什么她学了中医之后,就不想做市场宣传了?因为这个行业太开散了,开拓市场,就是有条件要开,没条件也要开,没有钱也要开,这样消耗的是人的精气神。大家都知道生活方式对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从事的行业,也很大的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这么说可能会打击很多行业,但这是很多临床医师发现的规律。比如金融行业,尤其是搞风投、股票、融资的,还有做媒体、设计、IT的,凡是高压、高速、高风险、无作息规律的行业的都是容易消耗的。比如你在中国做美国股票的,因为时差,你得半夜起来工作,还要经常参加两个国家同时开的skype电话会议,这样的作息都是颠倒的。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觉知到这些对自己身心的影响,

中医学毕业论文: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

针灸学经典理论的思维特点 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特色的基础。对《黄帝内经》所构建的针灸经典理论的深入理解,除在临床上实践体验外,尚有赖于思维方式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针灸疗法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所蕴涵的主要思维成分,并探讨对部分针灸理法的认识理解。 一、阴阳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认识方法、思维方式,贯穿于针灸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影响针灸基本理论内容形成的最大因素,也是针灸理论中反映最为明显、充分的认识方法。对经脉关系和作用的理解至关重要。在哲学研究者眼里亦是如此,“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根基。整套中医理论和中医学说史,离不开阴阳二字。” 阴阳学说的根本思想是整体的对立统一,形式是一分为二,活动特点是消长循环。经络的基本理论框架是阴阳,以阴阳划分经脉,不仅仅表示脉的分布区域有别,而且使得经脉之间建立起阴阳对应关系,阴脉阳脉构成经脉的整体。脉行气血,而脉分阴阳,所行之气依其脉的阴阳属性而有阴气阳气之别。脉气周行全身,无处不到,实际已经作为全身之气的代表或总括,阴脉之气和阳脉之气被视为身体整体之阴气和阳气。由此在理论上就解决了针刺经脉腧穴能够调整(机体)阴阳的原理/机制。实际上,对经脉进行阴阳的划分,就已经暗含经脉以阴阳的调整作用为整体自身调节的动力,可以说经脉的阴阳划分是

说明机体自身调整功能的基础。在阴阳理论影响下建立起诸多经脉理论内容,如经脉的作用,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十二经脉的连接方式及其循行走向,经别理论,表里关系,经脉数目。 马王堆古脉书中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尚未完全建立,经脉之间尚不能因脏腑关系形成关联,但由于有阴脉阳脉的划分,阴阳关系就成为经脉关系的基础,即阴阳对应体现为阴脉阳脉的对应,阴脉阳脉代表脉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即体表分布上的表里关系。《黄帝内经》中经脉与脏腑两种理论相互融合,使得经脉间的关系首先体现为脏腑关系,即脏腑的表里关系。经脉的阴阳对应关系也因此常常被视为基于脏腑角度的表里关系。 分析经脉的分布特点,经脉对称分布于肢体内外侧,内外侧的相对区域本身构成一种区域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以阴阳而言就是太阴对应阳明、厥阴对应少阳、少阴对应太阳。实际上,经脉的阴阳划分及命名,就是按照阴与阳的程度对应关系,它反映阴阳两方相反相成的关系,从阴阳经脉名称,就可直接意会肢体内外侧的经脉存在区域对应的关系。 经别理论说明表里关系,本质是阴阳对应关系。但对经别的解释,一般着眼于经别的循行“沟通”了表里两经,并以此“加强”了脏腑联系。然而,经别的循行等具体内容只是一种形式,无非是借以表达:肢体内外侧相对区域具有治疗效应的相关性这样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早已简单地体现为经脉的阴阳划分。与此类似的还有阴阳跷脉。《黄帝内经》中有一种仅用于针灸疗法的诊脉法,即人迎寸口脉法,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论述题及答案

内容介绍>> 1.从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原理论述阴阳消长基本形式及其指导意义。 2.何谓津液?津液是如何化生的?其具体过程如何? 3.津液的输布、排泄与哪些脏腑的功能活动相关?试分述之。 4.何谓津液?津液有何生理功能?试分述之。 5.何谓人体之气?其生成来源如何?其生成与哪些脏脏的生理活动相关?试分别说明之。 6.气的生理作用有哪些?试从生理和病理的角度论述之。 7.何谓气机?其基本形式如何?脏腑的气机运动有何特点? 8.气机的概念如何?为什么说脾胃是一身气机的枢纽? 9.宗气是如何生成的?其分布和功能如何? 10.试从生成、特性、分布及功能诸方面比较营卫二气的异同点。 11.血液是如何生成的?血液的正常运行方式及与脏腑的关系如何?试分述之。 12.血液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如何?血液有何生理功能? 13.气对血的作用如何?这种理论对临床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14.何谓“津血同源”?试从生理、病理及临床应用等不同角度论述之。 15.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6.怎样理解心主血? 17.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肺的主气功能与呼吸功能之间有何联系? 18.何谓脾主运化?其生理作用如何?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 19.何谓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0.何谓肾藏精?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如何?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21.试述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2.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肾主二便”? 23.试从生理病理论述肾与骨、髓、脑之间的关系。 24.试述心与脾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 25.肺与肾在病理上有何联系? 26.人体消化过程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这些脏腑的作用各如何? 27.中医学病因分类主要有哪几种?各包括哪些内容? 28.劳逸过度有何致病特点? 29.饮食失宜包括哪些方面?它有何致病特点? 30.结石有何致病特点? 31.瘀血有何致病特点? 32.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如何? 33.七情内伤有何致病特点? 34.何谓热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 35.何谓湿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 36.何谓寒邪?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何? 37.何谓风邪?试述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38.何谓扶正祛邪?试述扶正祛邪的临床应用。 参考答案 1.答: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是阴阳学说最基本的规律。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其内容及指导意义如下: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 (第10楼)第一节五脏 (第11楼)第二节六腑 (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17楼)第一节精 (第18楼)第二节气 (第19楼)第三节血 (第20楼)第四节津液 (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22楼)第五章经络 (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29楼)第六章体质 (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34楼)第七章病因 (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39楼)第八章病机 (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48楼)第一节养生 (第49楼)第二节预防 (第50楼)第三节治则 (第51楼)[附]五运六气 (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 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 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 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 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 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 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 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 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 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 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 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 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

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的发展。 3、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4、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它的学科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广义上说,包含着有目的地促使个性形成的一切影响的总和,是人形成的整个社会化过程。它既有专门组织的塑造、培养与学习,也有专门组织以外的非定型的、在社会、家庭中分散的随机地进行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历来主要是学校教育(指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在当代,随着教育观的改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学校教育外,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内。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阐明有关的教育原理,明确教育本质,并对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指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独立性。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没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和机构。 (2)贫乏性。表现在教育内容上只有简单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宗教观念、行为规范等等;另外还表现在教育方法上的单调性,即主要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口传身授。 (3)无阶级性。教育不分阶级,仅在教育内容、要求上有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原始社会教育尽管很原始,但使当时简单的社会经验得以保存、传递,是保障人和社会的延续和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 2、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指存在于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古代教育的特征有这样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产生,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2)有相对稳定、丰富的教育内容 我国在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而在封建社会,教育的

注意的一般概述

《普通心理学》教案注意的一般概述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注意的般概述 【课程】普通心理学 【教材】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注意的含义及种类 【教学重点】1.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注意的含义 (一)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不 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 (二)特征1.指向性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它对象,即心理活动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 2.集中性 人的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使人的心理活动离开无关事物,并且 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注意指向性是注意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集中性是注意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 (三)注意和意识 1.区别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 意识主要指心理内容或体验,与觉知更直接相关,包括觉知感和觉知内容。 2.联系 注意是通过感觉、已储存的记忆和其他认知过程对大量现有信息中有限信息的积极加工。既包括有意识加工,也包括无意识加工。 注意决定了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 在意识层面,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四)注意的功能 1.选择 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 激; 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 2.维持 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人们从外界获得的感知信息只有加以注意才能保持在意识中进行精致的加工。 3.调节和监督 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注意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 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 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五)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伴随着某些特殊的表情动作

第1章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第1章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动力:教育问题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拓展:教育学≠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教育科学(普通教育学、幼儿教育学、职业技能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二、教育学发展概况 (一)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A、核心:仁和礼 B、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 C、教育内容:文行忠信。重道德、人事、文事,轻科技和劳动。 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奠定儒家教育的基础。 D、教学原则:启发诱导(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 (2)孟子 A、性善论。 B、教育目的:明人伦。 C、重视个人的内在修为。 (3)荀子 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伪:道德 A、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B、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尊师: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序列。 道德二字合用最早开始于荀子《劝学篇》 (4)墨家 内容:兼爱、非攻为教; 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注重实用技术。 方法:强力而行。 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 价值:科技教育和思维能力训练。 突破“六艺之教”。 (5)道家 道法自然。提倡怀疑、用反、虚静等辩证法思想。 (6)《学记》——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选自《礼记》 A、教育功能: 社会功能: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个体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学记》) B、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豫时孙(循)摩: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幼儿注意的概述——讲义

你注意过今天遇到的第一个人,他的穿着吗?你注意过山竹一共有几瓣吗?为什么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些能注意到,而有些没有进入我们的注意呢?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学习或工作时,我们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会指向并集中在某一对象上。例如,我们听老师讲课时,并不是什么都看、都听、都记,而是有选择地去反映我们关注的对象。所以,我们把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特点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注意的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我们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都会有选择地倾注于某些事物。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处于注意状态时,我们会把心理活动贯注于某一事物,神经系统对某些刺激的兴奋增强,同时对其他无关刺激加以抑制。 例如,我们听老师讲课时,注意的指向性帮助我们将心理活动从当前出现的多种对象中选择并指向看黑板、听老师的讲话,注意的集中性会使我们的神经反应对黑板上文字的变化、老师的言语更加兴奋敏锐,同时对其他刺激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所以我们又称注意的第三大特点为非独立性。注意本身并不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它总是在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如通常所说的“注意看”、“注意听”、“注意想”。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是对外部环境的新异刺激不由自主做出的应答性反应。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和主体自身的状态。刺激物本身的新异性、相对强度、运动变化、对比关系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最重要原因。例如,大街上行人怪异的装扮。一般来说,刺激物的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但是这种强度是有相对性的。例如,人们在嘈杂的环境中窃窃私语不会被人听到,但是在安静的图书馆,悄悄话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与环境中相对静止的对象形成反差,如夜空中的闪电,就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日常生活中,人们容易注意大的声音、鲜艳的颜色,但有的时候还会受刺激物之间对比程度的影响。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就说明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与普通对象有明显差异的事物。 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的自身状态也有密切关系。自身的需要、兴趣、精神状态不同,对相同刺激的注意情况也会不一样。比如一家三口遇到路边在卖小猪佩奇的玩偶,小朋友拉着妈妈要去看,但爸爸却无心观看在玩手机。 综上,在现实生活中,刺激物的特性和主体自身的状态常常结合在一起,共同影响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又称为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有意注意的保持依赖于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有四点。一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活动目的越明确、越具体,个体的有意注意就越容易引起和维持。二要培养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的兴趣是直接兴趣,对活动目标和结果的兴趣是间接兴趣。无意注意通常由直接兴趣引起,而有意注意的引起需要培养间接兴趣。例如,对于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当认识到学习英语的好处及重要性时,便会凭借意志,刻苦背单词,这就是培养间接兴趣以引起有意注意。三要合理地组织活动。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同一目标的不同的类型活动结合起来,比如科学活动中将智力游戏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中医药理论本体研究概述

·100·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Mar.2010 Vol.17 No.3 ·综述·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 李兵,裘俭,张华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关键词:本体构建;中医药;综述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10)03-0100-02 本体(Ontology)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将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图书情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从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基于本体的中医药语言系统和应用系统三方面对中医药本体研究进行概述,并结合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展望。 1 本体与本体构建 1.1 本体的概念 本体是源于哲学的一个概念,原指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后衍生到语言、信息、知识系统等领域,被定义为“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目前,关于本体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但不外有两层含义:一是哲学领域的存在,是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二是延伸到特定领域之中,指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包括概念化、规范化、形式化和共享4个特征[1]。 从本体的内涵上看,综合不同学者的认识,本体大都被认为是信息、知识的底层构架工具,用于组织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是领域知识概念化、形式化的说明,也可以是特定领域内“人机交流”的语义基础,即提供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共识。按照领域依赖程度,本体可以分为顶层、领域、任务和应用本体4类;按照主题可分为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本体、领域本体、术语本体和任务本体。中医药本体主要用于描述中医领域知识的专门本体,是专业性本体,一般属于领域本体和知识表示本体。 1.2 本体构建工具与描述语言 在本体构建方面,一是利用已有的叙词表或术语词典进行改造;二是利用现有信息和领域专家从头做起,而以后者较常用。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方法包括Bemeras法(KACTUS法)、SENSUS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TOVE法)、Methontology 法等。Gruber[2]于1995年提出了本体构建的五条规则(明确性和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大单调可扩展性、最小承诺),但本体工程构建方法尚处于相对不成熟阶段。本体的构建工具也有很多,包括protégé、WebOnto、Ontolingua、OntoEdit、Ontosaurus、OntoEdit、IBM Ontology Management System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Z02037) 通讯作者:张华敏,E-mail:zhanghm@https://www.doczj.com/doc/779706241.html, 等,其中,protégé 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使用较为广泛的构建工具之一,目前已有4.0版本。 本体要对概念进行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须有相应的描述语言和建模元语(本体描述方法)。本体描述语言一般应具有良好定义的语法、语义,有效推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本体描述语言有很多,包括RDF和RDF-S、OIL、DAML、OWL、KIF、SHOE、XOL、OCML、Ontolingua、Cycl、Loom等。2004年,W3C发布了支持语义网的2个技术标准——RDF和OWL。OWL建立在RDF 基础之上,能够确切地表达词表中术语的含义和这些术语的关系,相对于RDF,OWL能够更好地表达语义[3]。Perez等[4]归纳出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即一个完整的本体应该具有类、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5个部分。 2 中医药本体研究 2.1 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 中医本体的构建是通过对中医概念的提取、关系的分析,将中医知识明确、规范地表达,以便于知识的共享和传承。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体构建的复杂。在分类上,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KI)课题中的中医本体的划分中就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术语、中医证、中医脉象、中医病机等30多个中医本体类。在NKI基础上还构建了中医舌诊本体和中医肝病本体[5];此外,中医概念的不规范和多重性使得其本体构建更加复杂。因此,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多是从其子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 在理论研究上,高氏等[6]认为,构建中医本体是在语义层次发掘中医知识的基础,并就中医顶层本体的概念及其与领域本体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 在构建过程中,一般采用protégé工具加OWL语言的模式,侯氏等[7]探讨了中医治则治法的逻辑框架,将中医治则治法分为治则、治疗性常体、治疗属性、治疗语义、治疗操作等大类,对各类概念进行细化,初步建立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本体,并讨论了其与中医顶层本体的关系。纪氏等[8]以针灸学为特定领域,探讨基于本体论的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初步建立针灸学领域本体框架模型。林氏等[9]构建了中医骨伤古籍小本体,解析了OWL表达的语义关系,尝试实现骨伤古籍语义检索系统,对其进行了系统功能演示及评价。 由于中医领域本体构建的复杂性,利用已有本体或叙词表进行改造而构建新的领域本体也是一种方法。如谷氏[10]通过实例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 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 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 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 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 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 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P11) 教育媒介是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有人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朱熹) 2.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3.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3.劳动起源说(苏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p14) (1)带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 (2)是教育科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3)是师范生的必修课程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p14:*(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 (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作为师范院校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p15) (一)教育的产生: 1、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 2、条件:劳动,语言 3、性质:非独立性、贫乏性、全民性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p20:(生产力奴隶制/脑体分工专职教师/标志—文字); 1、原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2、状况:创造了学校,产生了最早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3、时间:奴隶社会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萌芽阶段)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奴隶社会~17世纪)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萌芽阶段) 时间:奴隶社会以后,学校的产生,经验的总结 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韩愈、朱熹(中国)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代表作:《学记》(世界之最早的教育专著) 《演说术的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一、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doc

考点天人合一阴阳的基 本概念阴阳的划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 原文真题对比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2008-1 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人体 “春日浮”,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 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 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 2005-1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 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 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 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2001-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是指:【水火】 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2001-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左右】昼为阳 --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 夜为阴 -- 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2004-71 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阴中之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2004-72 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属:【阴中之阴】 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 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 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 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 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 2010-1/2003-1/1997-1/1992-2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 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制约(消长平衡)】 1997-100 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2002-2/1996-127下列治法,均以阴阳对立制约为依据:【①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②阴病治阳,阳病治阴;③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2007-1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 下”,说明了:【阴阳对立制约】 1990-79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依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 系】 2007-2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指阴阳何种关系失常:【互根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丶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的定义: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的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1)广义的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也有个体的个性化) (二)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 (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 (3)继承性。古与今——不同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 (6)生产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对象)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任务)的一门科学。 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技术,指导教育实践,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有关教育的思想和言论。教育学还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教育专著;《雄辩术原理》)古罗马昆体良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创立的过程 (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教育学”被作为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3)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4)德-特普拉,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5)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的发展及其教育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观点: (1)反对思辩教育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3)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4)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基本评价: (1)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忽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基本观点: (1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类似思辨)的理解的方法; (4)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人完整的人格。 (5)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基本评价: (1)突出了教育学学科的性质,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深刻启发。 (2)存在着一些缺陷:思辨气息太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定义;忽略了教育受制于政治、经济及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注意的概述

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一组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时间 一、导入 二、开始新课 观看图片思考:哪只小白兔吃到萝卜了? 教师展示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思考问题。 通过图片结合 问题,吸引学生注 意。 2分钟 【PPT 展示】 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上写着几个数字,请大家看完后回答出是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隐藏图片,教师继续提问: (1)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2)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 么? (3)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展示图片,并依次提问:(1)图上写着几个数字?(2)它们总和是多少? 学生根据提问活动。 这些是学生最初 观看图片时没有 注意的问题。 过渡:我们关注 某些东西都是要 有一定的选择性 和集中的,这就 是注意。 教师揭示本讲内 图片展示,带着问题,学生更容易理解新课内容。 40分钟

一、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1、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 2、特点 (1)指向性 (2)集中性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侧耳倾听、举目凝视 (2)无关动作停止——身体其他运动暂时停止 (3)呼吸变得轻缓——血液循环、呼吸等变化,甚至屏息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注意的一些主要功能,这些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选择功能 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任务相一致的各种事物或活动,避开或抑制那些无关影响,使指向的活动得以顺容。 教师讲解注意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听讲。 教师提问:人在注意的时候有什么表现? 活动:教师展示3张图片,并提问: 教师小结:根据目标和任务,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13)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 得(13)

中医经典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总结。 这学期能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我非常高兴,因为学习中医离不开经典,经典是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而《内经》是学习中医的的必读之作。《内经》可称为源泉,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中医的《内经》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来源,每个人读经典,读出不同学派,不同心得。“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此阐述了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人体阴阳,遵循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有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劳逸适度,才会形神俱调,尽享自然寿命。我们要与大自然亲近,遵循自然规

律,时时想到天人合一。我们作为现代人,要注重自我养生及养生知识的推广。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人的精气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五七时阳明脉衰,此时女性的胃气并不衰败,为到五七时女性的气血减少,不能濡养颜面,故面始焦。现代的美容养颜不可违背规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是谓真寒假热;热极生寒,是谓真热假寒。寒气生浊,本在下,却上逆上焦,阻滞气机,致气机不通,故(月真)胀。热气生清,本在上,却下陷下焦,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