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高中地理习题_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 (1)

湘教版高中地理习题_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 (1)

湘教版高中地理习题_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 (1)
湘教版高中地理习题_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 (1)

2010-2011届xxx 中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

试卷副标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试范围:xxx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 铅笔填写

2.提前5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I 卷

第I 卷的注释(点击第I 卷卷标进行修改) 一、选择题

1.绿草如菌、水蓝天阔、鸟飞鱼游,这曾是人们向往的青海湖,但由于周边环境恶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已是满目疮痍,容颜受损。据此回答下题。

专家们发出这样的警告: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青海湖的湟鱼会“黄”,鸟岛会“倒”,

青海湖将在青藏高原上被“彻底蒸发”,从而变成又一个“罗布泊”。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

A .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B .要大力发展民族经济

C .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 .要坚持以人为本

2.7.关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方案,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是第一位的 ②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④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 ★保密 〓〓〓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密--------------封--------------线--------------内--------------请--------------不--------------要--------------答--------------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11.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公众应该做的事情是()

A.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

B.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次性筷子、杯子、快餐盒、打火机等

C.选购无氟冰箱、节能荧光灯等

D.绝对不用一次性物品,包括注射器

4.14.下列论述:①竭泽而渔;②焚薮而田;③斩伐养长;④菹泽草莱。

其中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15.下列关于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有( )

①人口数量增长迅速;②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利用率高;③环境问题集中在城市,农村尚未发现;④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27.下列说法,符合可持续发展含义的是()

A.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今天的收入

B.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现在和将来应给社会上所有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

C.为了避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现代人应减少和节制需求

D.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7.某英国公司打算在印度孟买建一化工厂,回答29—31题:

29.这一思路反映了()

A.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B.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C.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好的投资环境

30.这种行为最主要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

31.读图4—3,若从孟买环保考虑,较合理的布局是()

8.“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此行为违背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的:

A生物循环原则 B 公平性原则 C 持续性原则 D 共同性原则

图4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

9.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流程()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D.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

10.该技术是工厂管理者主动与科研机构联系,请科技人员帮助设计的。此过程属于()A.等级扩散 B.传染扩散 C.迁移扩散 D.刺激扩散

11.下列几种经济发展模式中,正确的是

A.追求利润----盲目发展----损害环境

B.先发展----后治理----再积累

C.先积累----后发展----再治理

D.边发展----边积累----边治理

12.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最主要人类活动是()

A.过度放牧

B.樵采

C.毁林开荒

D.营造宫殿

13.读下面四幅图,完成(1)—(2)题。

(1)四图中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

(2)四图中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未提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作用的图是()读“某地径流、水蚀统计图”,完成19~20题。

14.该地

A.雨水下渗逐年减少

B.地表破坏愈加严重

C.河流含沙量居高不下

D.植被逐年增加

15.产生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湖

C.退耕还牧

D.毁林开荒

16.下列主张和观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可持续发展重在经济的持续发展

B.发达国家应当限制消费

C.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唯一目标就是发展

D.在保护全球环境时,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下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

17.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

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C.经济发展指标保持在相同水平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18.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A.1985~1990年

B.1990~1995年

C.1995~2000年

D.2000~2005年19.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是

A.控制城市规模

B.控制人口规模

C.控制经济规模

D.控制资源开采规模

20.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2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回答题。

1.图中M代表

A.物质和能量B.废弃物C.人类社会D.环境

2.可以用图中箭头1表示的是

A.滑坡、泥石流B.地震、海啸C.台风、寒潮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3.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要有箭头2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1、箭头2表示的人类活动力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使其协调

21.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正确的叙述是()

①开垦红壤地区的荒山荒坡②使用一次性筷子

③垃圾分类回收利用④骑车工作和购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体现了下列哪一种人地关系的思想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可持续发展论

D.人定胜天

23.近年来我国的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据此完成题。1.这种行为有违于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2.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导致气候异常B.石油污染的结果

C.修筑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3.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休渔” B.改革渔具,加密渔网渔眼

C.提高捕捞技术,实行远洋捕捞D.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据此,回答下面试题。

24.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A.北方的退耕还草 B.南方的树林间种菜

C.海南一年种植三次水稻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25.清洁生产是工业生产中实施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下列有关清洁生产说法正确的是

A.在洁净的环境下进行工业生产

B.利用清洁的能源和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清洁的产品

C.在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实施污染控制

D.不产生任何污染的生产过程

读“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试题。

26.该区域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和谐协调发展

27.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①草原退化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28.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体现在我国

A. 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 B.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增速减慢

C.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依然十分严重 D.人地关系日趋和谐,生态环境优美

29.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的

A.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B.围湖造田,发展耕作业

C.把山地和丘陵开辟成梯田

D.中国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

读“源消耗的历史与现状示意图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资源、能源消耗的历史与现状示意图”。据此回答(l)一(2)题。

①农地面积(107平方千米)②人口数量(亿人)③能源消耗(亿吨)④淡水消耗量(×l000立方千米)⑤氟利昂排出量(万吨)⑥二氧化碳排出量(ppm)

30.二战后,随着人日数量的增长,能源消耗量、淡水消耗量、氟利昂排出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都大幅度上升,其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是

A.能源消耗量B.淡水消耗量

C.氟利昂排出量D.二氧化碳排出量

31.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关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其基本建设用地的增多②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引起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引起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面积增加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

3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口数量的增多

C.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加大

D.人类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33.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污染造成的,如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读材料完成下面试题。

1.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成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A.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

B.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

C.水源枯竭,物种减少

D.物种减少,水土流失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A.人们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

B.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

D.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

3.下列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②退耕还林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④围湖造田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4.以下可以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乱砍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大量开采地热

D.任意排放污水

5.下列环境问题主要不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是()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B.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升高

C.臭氧层越来越薄

D.厄尔尼诺现象

34.解决人类环境矛盾的惟一的办法是

A.从环境中尽可能多的索取,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B.为了保护环境,停止社会发展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D.让下一代去解决这个矛盾

35.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开始有了科学的萌芽时期是

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

C.18世纪后的工业革命时期D.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现代化时期

36.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

B.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可持续发展论

C.天人相关论、人定胜天、地理环境决定论、可持续发展论

D.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论、天人相关论

37.以下主张和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观念的是

A.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B.发达国家应当停止过度消费

C.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环境保护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试题。

材料一绿色和平组织于2006年8月17日发表的报告显示,在美国被人废弃的电脑等电器,严重污染了中国和印度的环境。因为这些废弃物含有大量毒素,被废置在了多个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

材料二近年来,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1.材料一说明美国违反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所有原则

2.材料二说明了

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的国家和地区②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③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9.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

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D.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

甜菜性喜温室,在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生长良好,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之一,图5是我国某地区甜菜制糖厂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试题。

40.据材料推测,该厂最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B.东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4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图示流程()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C.提高了糖的产量和质量

D.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42.我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 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B.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 烧草为灰,取灰肥田

43.绿色食品指()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44.只有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实行清洁生产、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等,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据此完成下题。(1)“十五”期间,我国重点开发环境无害化技术,实行清洁生产的目的是()

A.将污染预防控制在生产全过程中

B.主要控制生产产品的无污染

C.防止原料、燃料的污染

D.减少产品最终报废处理过程中的污染

(2)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A.低毒少害,节约资源

B.高质高能,技术先进

C.减少废料

D.省时省力,净化环境

45.下列叙述中,你认为与“绿色奥运”的理念相符的是()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规划建设的重要位置

B.到2008年奥运会时,每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都有天气预报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和自律意识

D.到2008年,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都将使用清洁燃料

第II卷

第II卷的注释(点击第II卷卷标进行修改)

二、综合题

46.阅读资料和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图9),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清洁生产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采用清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制造清洁的产品。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减缓资源的耗竭。(2)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1)清洁生产的目的是、。

(2)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选择填空)。

A、回收分解废旧电池

B、生产无氟冰箱

C、农村使用沼气做能源

D、水产品加工

(3)读图9,在产品生产到产品废弃处理过程中,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环节有

(答出三点即可)

(4)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看,清洁生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和原则。

47.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8.读“某高原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幅________的景观图。这里地表形态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

种景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民居形式是__________,而图中的民居形式则是_______,只在_______高原上常常能见到,故此图的_______与_________是不一致的。

(3)图中所示高原位于我国______________(大自然区)的___________(经济地带),所处的温度带主要是__________,跨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干湿区。

49.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 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表示_______________。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走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50.根据下表完成有关要求。

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

(1)在下图中画出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原因的对比柱状图,纵轴表示各种原因所占的百分比,横轴表示各种原因,自己设计图例。

(2)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哺乳动物,

鸟类。

(3)人们应该怎么样保护珍稀动植物:。

51.下面是“某年欧洲降水pH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是(把代表选定国家的字母填在空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西班牙

B.瑞典

C.德国

D.冰岛

E.意大利

(2)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读图及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材料二:1999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江泽民指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__持续发展、_________持续发展和_______持续发展。 (3)孤立地追求经济发展,必然导致________,如果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势必会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潜伏着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以________为基础,保持____________是国家和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

三、填空题

四、判断题

五、双选题

▍参考答案或解析(仅供参考)

1、可持续发展概念ID=324

C

2、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ID=3077:B

3、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ID=3081:C

4、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ID=3084:D

5、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ID=3085:C

6、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ID=3096:B

7、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ID=3098:BA D

8、可持续发展ID=3206

C

9—10、2010年襄樊五中高三5月调研测试ID=23493

9.D

10.B

11、可持续发展内涵ID=8017

D

12、水土流失治理ID=8809

C

1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ID=9729

(1)D(2)B

14—15、高三寒假训练题ID=7154

14.D

15.A

16、2010年聊城三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ID=25031

D

17—18、2010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期末考试ID=25151

17.B

18.C

19、石家庄市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地理A卷ID=25578 B

20、江苏省南京六中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一地理ID=25786

1.C

2. D

3.C

21、2010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期末考试ID=26001

C

22、2010年黑龙江哈三中高一期末考试ID=26499

D

23、东山中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题ID=26647

1.C

2.D

3.A

24—25、2010年河南许昌六校高一期末联考ID=27108

24.D

25.C

26—28、2010年海门中学高一期末考试ID=27351

26.B

27.A

28.C

29、2010年安徽合肥八中高一期末考试ID=28016

D

30—3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ID=13798

30.C

31.D

32、人类对环境的影响ID=14767

A

33、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测试ID=16576

1.B

2.B

3.D

4.D

5.D

34、区域可持续发展ID=16909

C

35、河北省正定中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考试地理试题ID=18961 B

36、河北省正定中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考试地理试题ID=18962 A

37、2010浙江杭州七校联考ID=21272

D

38、2010年银川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地理ID=21545

1.A

2.D

39、2010河南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人与环境ID=22603

B

40—41、2011届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高三学情调研考试地理卷ID=30629

40.B

41.B

42、2011届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地理试题ID=32155

A

4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ID=9753

D

44、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ID=9711

(1)A(2)A

45、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ID=9713

D

46、2010年北京市育园中学高二分班考试ID=30546

(1)资源的综合利用、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

(2)A、C

(3)资源摄取、原料加工、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等

(4)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4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ID=4211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脆弱。(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48、水土流失治理ID=8813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2)窑洞蒙古包内蒙古自然景观民居

(3)东部季风区中部和西部地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

49、2010年甘肃康县一中高一期末考试ID=29707

(1)物质和能量 (2分) 废弃物(2分)

(2)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 (2分) 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2分)

(3)可持续发展(2分)

50、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九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卷ID=44777

(1)略

(2)栖息地丧失,偷猎栖息地丧失

(3)禁止捕猎,建立自然保护区

5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ID=9727

(1)B C

(2)工业废气中含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3)腐蚀建筑物,损坏文物古迹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林木死亡;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死亡

5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ID=9777

(1)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

(2)生态经济社会

(3)经济崩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高速经济发展的现象环境破坏生态危机 (4)生态持续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性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模拟卷(一)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题2分)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 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地区的星球温度适中,适宜生命存在 B.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这一地区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这一地区星球有适宜呼吸的大气 【答案】B 【解析】“金发姑娘区”就是指类似于地球的适合生命形成的环境。 A. 这一地区的星球距离绕转恒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适宜生命存在,A项说法正确; B. 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只是生命形成条件之一,不能满足生命的形成,B项说法错误; C. 这一地区各大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比较安全,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进化,C项说法正确; D. 这一地区星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宜呼吸的大气,适合生命形成,D项说法正确。 2.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B.稳定的光照——适中的日地距离 C.适宜的温度——安全的宇宙环境 D.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答案】D 【解析】根据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 A. 液态水——地球适宜的温度,A项错误; B. 稳定的光照——太阳辐射较稳定,B项错误; C. 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C项错误; D. 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万有引力吸附空气分子,形成大气层,D项正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宇宙的概念、明白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2、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4、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2、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地、人系统。 3、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绪论,知道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第四单元)。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遵从:宇宙——太阳系——地球,这一顺序,学习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问题]关于宇宙您了解多少(随便说)?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尸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即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寻宇宙的奥秘。 一、宇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在逐渐地深入。

关于对宇宙的认识,建议:如果有时间,读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 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天体, 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天体: [问题]会看到哪些天体(随便说)? 这些天体在其物质组成,大小,质量,温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观察图1—1—1中的天体: A猎户座星云是一块巨大的暗星云中的一部分,这里不断诞生着新星球。猎户座上这块美丽的星云,为我们揭开恒星诞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 蟹状星云:这是一个超新星的遗迹,好像是一只螃蟹,所以,我们就叫他蟹状星云。它是9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来的星云物质。在星云的边缘,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集中的绿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细丝,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超新星爆发中被喷射出来的。 《宋会要》中记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B太阳: C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D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E彗星:1997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 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1994年7月17日至22日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彗星撞地球》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五)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五)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综合检测(五) 一、选择题 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 2.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3.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 )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减缓变暖趋势 解析:第1题,华北平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第2题,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第3题,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减轻风沙危害。 答案:1.C 2.A 3.B 4.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气候类型有( ) ①地中海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温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自然植被,②④对。 答案:D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A.西部B.东部 C.南部D.北部 6.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解析:第5题,图示南部地区干旱指数最小,说明水分条件最好,植被覆盖率最高。第6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旱指数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呈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 答案:5.C 6.A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7~8题。 7.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湘教版必修1

新课改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二、湘教版地理学科的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是“活动”板块,这些“活动”板块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凸显了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 1、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往往是学生可观察、可感受、可操作和可评价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新课标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1.宇宙 ?知识 宇宙中物质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 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重点:)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 ?知识 地 地 ?:地 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行星 地 普通?性: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 分类及各自成员 地 特殊性:地 上有生命存在 中心天体:太阳 地 上有生?命存在 ?因: ①宇宙环境 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②地 自身 因:适宜 日地距;适宜 体积与质量 3.太阳 能量来源及其对地 重大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 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 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 影响 光 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 标志降水与黑子数 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 磁场,引起磁暴 色 层耀斑最强烈 太阳活动显示 ◆注: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5.地 自转 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6.地 自 ?产生 现 ?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一 昼夜更替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二 地方时产生 (太阳高度 概念:昼半 和夜半 太阳高度?晨昏线上 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 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每15经度地方时差小时) 地 自转产生 现 之三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 影响 南半 左偏;北半 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7.地 公转 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自西向东?)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 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 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 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体现自转和公转 关系第1 黄赤交角 ?大小:23°26〃 画图注意:画出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 轨道倾角 关系 黄赤交角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 置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 时间分配变化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编写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特点分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地理教材应选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的教学内容,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到的地理问题、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利的地理素材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已通过教育部核审,于2004 年在国家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试用,并逐步推广至全国其他省市地区使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既有与其他版本相同的共性特点,又有区别于其他教材的独特的特点。 学校地理教材的表层系统有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地理作业(活动)系统三部分构成的,之所以称之为表层系统,是因为它表现在教材编写的形式上。褚亚平教授是最早提出“学科教材构成的三系统”问题的,如图3—1 对后来学者研究地理教材提供了一条明确的思路。 第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特点 课文系统是地理教科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事实材料的表述,阅读材料的介绍,地理学习信息的指导以及图例注释等。 1.1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复杂多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新课标教材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从不同的类型上转换课文系统的呈现形式,使其更有效的为学生所使用。 (1)从图3—2 课文系统的类型图上可以看到根据课文的表述形态可以把课文系统分为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 叙述式课文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课文内容,主要是以正文以及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用来阐述地理概念、解释地理现象和描述地理事物。例如:《地理Ⅱ》在讲《人口合理容量》一节时是这样描述的: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湘教版必修

知识点大全 活动单一 必修一知识储备 一地球 1.地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 2. 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 (1)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 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之和180,一个为东经,一个为西经; 纬度值相等,南北纬相反。 (2)东西经的判断:经度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为东经,相反为西经。 (3) 自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自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4)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相对方向),同一纬线上的两点,若经度差小于180。则东西方向不变; 若经度差大于180。,则东变西,西变东。 3.地球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1)同一经线上、赤道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Km,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 (2)其他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S=111千米×相隔经度数×COSα(α表示该点的纬度) (3)两地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断: ①若两地经度相差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过极点为最短航程(劣弧)。 ②若两地经度相差不等于180°(此时往往讨论同纬度的两地):在哪个半球先往哪个方向偏。二地图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2.比例尺的缩放 ①比例尺的放大:若将原比例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若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②比例尺的缩放:若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若将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③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将原图的比例尺扩大(或缩小)N倍,则图幅面积就是原图的N2(或1/ N2)倍。 三.等高线地形图 1.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 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地形的判别: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 高原:海拔高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3.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等高线图:凸高为谷,凸低为脊。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4.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 <(n+1)d【n 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 为等高距】崖顶的计算公式:H大≤H顶<H大+d 崖底的计算公式:H小-d<H≤H 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1湘教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湘教版)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教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对教材“正文”的剖析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正文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

湘教版高一地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目标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知识结构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自主学习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重难点释疑 1、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在众多的天体形式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质形式。 2、宇宙是运动的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排列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体、太阳虽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典题精练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2.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 A.风筝B.河外星系C.空中飞行的飞机D.彗星和流星体 3.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4.以行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总星系 5.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是天体系统示意图,总星系指图,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相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填字母),其中心天体是。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发生的变化

高中地理教材对比 ——以湘教版为例本次对比的主要是2004湘教版教材和2019湘教版教材,侧重于章节主要内容发生的变化,未发生变化的内容未在文中提及,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新旧教材变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总体比较粗略。 对于2004版教材,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三旅游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而2019版教材则演变成了必修一、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选择性必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从教材安排上来看,依然是五本教材,但其中的章节分布及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知识从必修部分变成选择性必修部分专门列了出来,因为不选择地理的学生将不再学习这部分内容,未单独标注出来的知识章节可能发生变化,但仍旧保留在了原书中) 2004版必修一发生的变化: 1.原1.3“地球的运动”——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内容,并拆 分为1.1地球的自转和1.2地球的公转两节内容。 2.原1.4“地球的圈层结构”加入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如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震源深度、等震线、震级、烈度等知识。 3.原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选择性必修一 2.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容无较大变化。 4.原2.2“地球表面形态”——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 的变化”,详细地介绍了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与地表

形态。而2019版必修一第二章内容为“地球表面形态”,划分为2.1“流水地貌”(加入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风成地貌”(加入了风化活动的危害与防治),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都与水有关)。 5.原2.3“大气环境”——2019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加入了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3.2“大气受热过程”,3.3“大气热力环流”,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包含了大气的水平运动),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重点强调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3.3“天气系统”。 6.原2.4“水循环和洋流”——2019版必修一第四章“地球上的水”,4.1“水循环”(加入了原4.4中洪涝灾害的防治部分内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新增了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和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新增4.3“海洋与人类”(海洋资源、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陆地水和洋流”,新增了4.1“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和4.3“海-气相互作用”,4.2“洋流”。 7.原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2019版必修一1.4“地球的演化”(新增了地球的演化史),原4.2中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安排成了这一节的活动内容。 8.原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版必修一5.2

地理湘教版高中目录 必修一至三

地理湘教版高中目录必修一至三 湘教版地理 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第四节数字地球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Ⅲ知识点过关(一) 备课人:李远清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 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 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 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 现代遥感优点: 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 测。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5、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 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7.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 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 段 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 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 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 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 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 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 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 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 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 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 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 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 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 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 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 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 于区域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习题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2.结合实例,学会判断自然灾害。(难点) 3.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重点 )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自然灾害的概念 阅读教材P 2~P 4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灾害 (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2)分类???自然灾害: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如地震、 台风等人为灾害: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如交通 事故等 2.自然灾害 (1)概念: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属性 ①自然属性: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②社会属性:自然变异活动只有在超过一定的限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 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

正误判断: (1)2016年2月6日凌晨台湾高雄市发生的6.7级地震属于自然灾害。() (2)2015年8月18日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属于自然灾害。() (3)2016年1月24日暴风雪袭击美国致17人丧生,11个州进入紧急状态属于自然灾害。() 【提示】(1)√地震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2)×危险品仓库爆炸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 (3)√暴风雪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教材整理2自然灾害的特点 阅读教材P4第2段~P8,完成下列问题。 1.意义: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特点 (1)广泛性与区域性 ①分布范围很广。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①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且出现增加的趋势。 ②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①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②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 ①自然灾害发生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②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5)危害具有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Ⅲ笔记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 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1.3 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