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城市现如今以一种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在发展,昨天这里还是一片平地,眨眼间就建起一座新楼,再过一阵子,楼里又住满了各式各样行色匆匆的人。彼此都不认识,却遵循着同样的快节奏,整齐而有秩序。

而在这个南宁青瓦房古村落,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大的院子,正面对着一条流过整个村庄的小河,孩子们从村头跑到村尾,远处田野里泛着金色的麦浪。大家都认识,都互相照顾。

青瓦房古村落位于南宁西乡塘区石埠下灵村,从江北大道尽头左转沿邕江大堤走一小段就到了。一到达这里,你就能感觉出和繁忙的都市完全不一样的气氛。

青瓦房古村落最大的看点,就是这些经历了明清时期和民国时代好不容易完整保存下来的徽式老宅建筑群。这些老房子据当地人说是原先的村民搬迁后保留下来的,经过景区的统一修缮,才变成如今的样子。

大部分已改为民宿,有很多还带独立的院子,方便客人休息、赏景。漫步在村子里,处处青砖青瓦,再走几步,又见小桥流水。这些孤独的岭南建筑和农家房舍带着十足的历史原味,向着游人扑面而来。

石桥、翠竹倒映在湖水里,好像又生成了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偶尔有人划着船经过,打破这片刻的平静,思绪随着涟漪散得很远。看的越久,越觉得历史和现在的界限模糊了起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你好像分不清现在是现代还是民国了。

岭南的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看看眼前的岭南民居,虽然大体上呈现出低调、内敛,却又饱含着轻盈规整的美感。俏皮的檐角,充满了设计的巧思。

明朗的淡色浅色使建筑减少了厚重感,带来了轻巧的直观感受。虽然建筑整体色调以黑灰白为主,偶尔也会设计一些精彩的小细节。例如这面古墙上的荷花浮雕,色彩鲜艳、造型别致,远远看来,你竟不知这荷花是长在下面的石槽里还是长在了墙上。

清幽的院落,起伏的院墙,石磨装饰的池塘,让你一下子穿越回过去。村子并不大,一会便走完了。岭南园林深深的贯彻“移步换景、以小见大”的园林精粹。去老村里转转,住住老房子,在院子里喝喝茶、发发呆,听听风吹过竹林的声音。如果运气再好点,遇到一场雨,南方的感觉就更足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时刻绷着一根弦,那就来青瓦房吧。踩在斑驳的石板路上,四面八方包围你的是鸟叫虫鸣,你一定会重新找回自己的。

什么是岭南建筑

什么是岭南建筑 那么什么是岭南建筑的呢?以下带来关于什么是岭南建筑的历史,具体内容供以参考。 一、岭南建筑历史 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从发展历程上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先秦时期的岭南建筑初步形成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体系。宋元时期是广东大规模开发的时期,这时的岭南民居建筑开始出现鲜

明的地方特色。广州光孝寺大殿后石栏杆望柱头石狮,为南宋遗构,雄健威严。 明清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建筑种类扩展,建筑布局趋向大型组群,建筑装饰达到高超的水平。广州在很长时间是我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较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建筑以及用欧洲人物形象、罗马字钟、大理石柱为建筑装饰,采用套色玻璃等进口材料。 直至清末,在岭南兴建了一批西式建筑,有教堂及附属的医院、学校、育婴堂等,如广州石室是远东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清末,钢材等建筑材料和近代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1905年建成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早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之一。 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

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综观清末、民国时期在建筑发展上的突破,留下了一批显示这一时期成就的建筑范例,为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岭南建筑风水 岭南建筑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岭南建筑注重骑楼、天井、屏风。有利于遮阳避雨,吸收阳光,可以净化空气,吸纳好的气体,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从岭南建筑的特点来看,客家民居、西关大屋为什么要有天井,一个是通气,取得一线阳光,最关键是如果有火,人在天井处可以逃避、逃生,前面要有水,水可以救火。通过屏风是可以掩盖了室内室外的区别。岭南建筑有骑楼。南方高温多雨,骑楼可以遮阳、可以避雨。

岭南民间文化

《岭南民间文化》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 1、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 2、广府、古越 3、四 4、茶楼 5、客家 6、西晋 7、福佬 8、五指山区、骆越 9、西瓯、骆越 10、四月初八 二、选择题 1、 B 2、 A 3、 C 4、 A 5、 B 6、 D 7、 A 8、 D 9、 B 10、B 三、简答题 1、简述广府民系的特点。(8分) 答: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2、简述客家民系特点 答: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简述岭南民俗有哪些主要特色。 答: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三: (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中西撞击的火花。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习礼仪,使 人从中领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日常生活、饮食、服饰、人际交往等方面,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构成了峙南民俗的显著特色。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童 歌”也是这样,“游花街”更是这样,那轻快活泼的调子,就象花街上播放的广东音乐一样清新明秀,轻微淡远,在人们面前展示一幅明媚阳光沐浴着春天万物的面卷,使人轻松舒坦,又催人奋发,这正是岭南民俗的主旋律。 (3)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春节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分 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广州的茶楼,与其说是饮食天堂,还不如说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4、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主要袭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的位差。 (2)文化交融方式的位差。 (3)文化核心的位差。 四、论述题 1、岭南文化有哪些特质?试述之。 答:岭南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 第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例如,广东音乐大胆采用了外来乐器,以其音域宽广丰厚,旋律优美嘹亮而逗人喜爱;饮誉世界的粤菜的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在文化思想方面,他们极为主张“博考各国民族之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广东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从广府民居看岭南建筑文化

从广府民居看岭南建筑文化 摘要:岭南有着优秀的建筑文化,有很多令人赞叹不已的建筑,他们体现了岭南人们的智慧。而这一切的最好体现莫过在这片土地的民居,他们与这片土地的人们息息相关,他记录这片土地人民的生活的一切。本文通过讲述广府民居的特色与他的一些历史,来欣赏岭南建筑文化。 关键词:广府民居;岭南建筑;保护;特点 岭南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又打造了许多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例如广州西关大屋、广东清代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开平碉楼、三水大旗头村、从化钱岗村、深圳大鹏所城等等。 我们先来说说岭南建筑的文化吧。专家学者认为:岭南建筑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这些建筑文化特征都可以在不同的建筑中的到体现。例如广东清代的四大名园体现了多元文化;广州的骑楼体现了海洋文化;还有广州的十三行体现了商业文化等等。 但我认为人所居住的地方是最能体现出该地域的建筑特点和建筑文化,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文化的创作者。所以下面我们从广府民居来领略岭南建筑的文化。 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跟粤东的客家建筑、潮汕建筑有很大的区别。广府民居就是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广府建筑主要包括广州、南海、顺德地区的建筑。 这里我们有必要讲述一下广府这一词的意义。广府,是汉族之下的一个民系,是以雅语为母语,有着自己独特文化、风俗,说古代汉语语言,拥有特色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有地位的人家一镬耳火墙为特色。砌墙的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建造这种镬耳火墙的目的是来显示其富有与气量。这可以说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岭南建筑依然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的。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出现骑楼。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还有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西关大屋,它也是各种文化综合的一种产物。 由于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 广府风格的古民居通常是一个家庭几人至数十人居住。如何能让住在里面的一个大家庭感到舒服,这是广府民居建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想其他的民居也一定是这样的。所以广府民居通常符合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其次就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体现出的防潮、防晒的特点。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岭南人民建造了适合居住的

岭南建筑文化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摘要 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 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现代岭南新建筑的特点宁变勿仿宁今勿古因借环境融为一体群体布局组合空间室内设计丰富多彩景园文脉推陈出新神似之路殊途同归。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和传统江浙、徽派、四合院等建筑文化共同构成中华建筑文化。在现在提及岭南大多算人会联想到广东地区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容。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通过其形态、风格、价值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形象表征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广东建筑

大体上可以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三种风格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跟粤东的客家建筑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 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出现骑楼。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潮汕建筑有很大的区别。广州骑楼 “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广州有骑楼。”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 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两米左右。这样 便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这就是骑楼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民国七年 1918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当时骑楼主要集中在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城市现如今以一种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在发展,昨天这里还是一片平地,眨眼间就建起一座新楼,再过一阵子,楼里又住满了各式各样行色匆匆的人。彼此都不认识,却遵循着同样的快节奏,整齐而有秩序。 而在这个南宁青瓦房古村落,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大的院子,正面对着一条流过整个村庄的小河,孩子们从村头跑到村尾,远处田野里泛着金色的麦浪。大家都认识,都互相照顾。 青瓦房古村落位于南宁西乡塘区石埠下灵村,从江北大道尽头左转沿邕江大堤走一小段就到了。一到达这里,你就能感觉出和繁忙的都市完全不一样的气氛。 青瓦房古村落最大的看点,就是这些经历了明清时期和民国时代好不容易完整保存下来的徽式老宅建筑群。这些老房子据当地人说是原先的村民搬迁后保留下来的,经过景区的统一修缮,才变成如今的样子。

大部分已改为民宿,有很多还带独立的院子,方便客人休息、赏景。漫步在村子里,处处青砖青瓦,再走几步,又见小桥流水。这些孤独的岭南建筑和农家房舍带着十足的历史原味,向着游人扑面而来。 石桥、翠竹倒映在湖水里,好像又生成了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偶尔有人划着船经过,打破这片刻的平静,思绪随着涟漪散得很远。看的越久,越觉得历史和现在的界限模糊了起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你好像分不清现在是现代还是民国了。 岭南的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看看眼前的岭南民居,虽然大体上呈现出低调、内敛,却又饱含着轻盈规整的美感。俏皮的檐角,充满了设计的巧思。

明朗的淡色浅色使建筑减少了厚重感,带来了轻巧的直观感受。虽然建筑整体色调以黑灰白为主,偶尔也会设计一些精彩的小细节。例如这面古墙上的荷花浮雕,色彩鲜艳、造型别致,远远看来,你竟不知这荷花是长在下面的石槽里还是长在了墙上。 清幽的院落,起伏的院墙,石磨装饰的池塘,让你一下子穿越回过去。村子并不大,一会便走完了。岭南园林深深的贯彻“移步换景、以小见大”的园林精粹。去老村里转转,住住老房子,在院子里喝喝茶、发发呆,听听风吹过竹林的声音。如果运气再好点,遇到一场雨,南方的感觉就更足了。

浅析岭南传统建筑与园林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77574003.html, 浅析岭南传统建筑与园林特色 作者:朱新雨;刘会丽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18期 摘要: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使得岭南建筑和园林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同时岭南建筑也处于不断的演化和吸收改进中。充满强劲的生命力。在建筑形式,材料,构造和装饰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着重从岭南民居的布局、空间、和建构三个方面浅析岭南传统建筑和园林的独特魅力。 Abstract: The compatibility,pragmatic,and secular of Lingnan culture makes Lingna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retain the ancient system as well as integrate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 At the same time,Lingnan's architecture is in continuous evolution and improvement. In the architectural forms,materials,construction and decoration also be fully reflecte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ayout,space and construction of Lingnan traditional building and gardens and describes Lingnan's unique charm. 关键词:岭南人文;布局;空间;建构 Key words: Lingnan humanities;layout;spac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37-01 1岭南传统建筑的选址 岭南地区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的水系,水在聚落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岭南聚落多临近河流、湖泊;而丘陵地区则依山而建,力求依山傍水,利于防御,形成良好的居住自然环境。由于岭南独特的气候特征使得岭南民居聚落、移民和历史变迁等要素的影响,岭南民居聚落可分为三种类型: 1.1 以路巷为骨架的梳式布局,村内的巷道呈纵横排列,间有少量的横向联系的交通,整个道 路系统成梳篦状。民居位于网格体系之中,平面形式以及形态结构都在统一的模式下形成,这种布局非常适合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 梳式聚落中,建筑单元彼此独立,整体布局密集,单体建筑相同,整个聚落基本是在同一构型的基础上根据适当的增筑而成。在聚落前建池塘以聚水,形成面向水塘的总体布局,其总体布局为南面开放,北侧封闭,前低后高,加上水塘调节,促进空气流通,冬暖夏凉。 1.2 位于丘陵地区的围拢屋和土楼等类型的客家聚落,则主要以山作为依托,有防御特征。内部存在两套系统,宗族礼法的厅堂系统,小家庭生活的居住系统。两套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围合内向的空间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对外封闭性和对内中心性。

岭南建筑的历史形态及当代演进的分析

岭南建筑的历史形态及当代演进的分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建筑发展同样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史诗,不同地域又书写着这部史诗的不同篇章。基于背山面海的岭南独特地域发展起来的岭南建筑,亦是中华建筑文化史上绚丽的一枝,它融汇中西,扎根地域文化,勇于创新,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成就卓越,在中国建筑发展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乐章。 1.岭南建筑概况 1.1岭南建筑的基本定义 岭南派建筑即岭南建筑,其名称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实践的发展与特色明显的广东新建筑的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 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 1958 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在 1958 年《建筑学报》第 10 期上发表了题为《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的学术论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的特点。这不仅开启了岭南派建筑理论研究的先声,也成为岭南建筑的学名渊源,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指出“在所有岭南的建筑中,只有那些具有岭南文化的主导精神和统一风格的建筑,或者说,只有那些具有岭南文化地域性格的建筑,才称得上岭南建筑。” 1.2岭南建筑的形成背景 要探讨岭南建筑的历史形态和当代演进,就必须先了解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就先得从岭南这块独特地域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进行理解和认识。 1.2.1 自然环境特征 岭南位于中国南方,因在南岭(又称五岭)之南得称,一般是指南岭山脉以南,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广西省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还有香港和澳门。岭南地形复杂,背靠五岭,面向南海,与海南岛隔琼州海峡相望。广东境内,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还有岛屿及漫长的海岸线。岭南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日照充分,气候温暖,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全年适宜植物生长。 复杂的地理条件,是造成岭南建筑形制上多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先民的居住建筑中,需要重视防风、防雨、防腐、防洪,甚至于防毒虫猛兽等多方面的要求。干栏式建筑成为岭南地区早期主要的建筑形式,林木茂盛则为建造干栏式木建筑提供了物质条件。以后发展起来的岭南建筑,不论是木、石、砖构,都十分注意抗击自然袭扰功能。为适应山地、丘陵、平原等复杂的地形而造成了多种形制的建筑。由于背靠南岭面向大海的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位置,使岭南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状态和素质。 1.2.2 人文环境特征 岭南先民属百越民族,秦统一岭南,开始了中原文化为主的岭北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入。明清时期,岭南封建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鸦片战争以后,岭南成为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地区,广东成了我国最早出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方。岭南的历史进程,决定了岭南建筑相应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兴建堡城塞嶂;明清时期营建卫城所城、炮台烽燧;烈士陵园、纪念碑等建筑表明了近代岭南的觉醒和斗争之激烈。 岭南人文以广府、客家和福佬三大民系为主体,由于广东有着与海外文化交流的远久历史,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近代社会的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加上澳门、香港沦于西方殖民统治之后迅速西化,传教士首先进入广东内地,还有众多的华侨在接受和传播西方文化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使岭南率先接受西方近代的思想和先进技术,岭南文化从总体上呈现出开放的、兼容的特性。 百越民族迷信巫术、多神崇拜的民俗流风使得岭南庙宇建筑庞杂繁多;为维系聚族而居的移民

岭南民居建筑代表

岭南民居建筑代表—锅耳屋艺术风格之研究 来源于《美术学报》(广州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徐玉苗,张甘霖 (广东佛山《魅浴》杂志美编,景德镇陶瓷学院) 摘要:岭南传统建筑代表之一锅耳屋,其建筑结构与艺术体系虽然早已成熟,但是自古以来很少见诸著录,而以建筑细部为主线者更是凤毛麟角。本文将从艺术学的视角研究锅耳屋,以锅耳屋的建筑结构和艺术风格为主要开展内容,结合到当地拍摄的相关照片材料对其进行特写,使读者对岭南传统建筑锅耳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本文以真实的图片和专业的参考文献资料为依据,突出锅耳屋的科学性、艺术性、史料性,展示它在岭南建筑体系上的位置。当然,我们了解传统建筑的同时,对文物的保护与继承发展也进行了思考与探讨。关键词:岭南建筑锅耳屋结构布局艺术风格 锅耳屋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出现于岭南一带的民居建筑特色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家庙、第府、文塔建筑实物中,以讲究地理风水和风俗观念为思想依据结合科学的规划布局都集中反映着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与表现风格。因此,独特的外型建造、多样的艺术手法装饰、丰富的装饰题材、讲究的科学的布局规划等等的多方面内容都对现代探寻研究古代建筑历史文脉有着深厚的价值意义:一是历史价值,了解岭南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二是艺术价值,当地人民生活方式、情感爱好、审美观等,反映当时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以文艺的门类来分,有关文学的有匾章、楹联、题字,有关艺术的有

绘画、书法、雕饰、陈设(家具),还有实用艺术的装饰、装修、纹样、图案、色彩等。三是科学价值,首先是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一个事物证明,同时它为今天的建筑技术研究提供借鉴。这三方面的内容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当地自然环境,它们构成了当地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正是为岭南风格创造实践基础。 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全国进入“斗、批、改”阶段,到处喊着“破四旧”口号,导致锅耳屋受到历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还有近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对古建筑的拆改和损害,现今在广东省还保存相对完好的锅耳屋群已经不多,目前发现有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佛山市三水区大旗头村、佛山市顺德区碧江金楼、四会市威整镇奇石河景区、佛山禅城区福贤路东华里、广州从化太平镇钱岗古村等地方。我们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和古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如何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在此期望现今社会对这些岭南特色的古建筑予以更加重视和保护。 建筑是人类永恒的史书或凝固的文化,由于自然条件、气候、温湿状况、经济基础、社会需要和人工技巧等各种因素,使中华建筑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的同时,形成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如粤闽赣山区和朴实的客家人居住的土楼;黄土高坡文化和中原大地上出现的窑洞;皖南清秀飘逸的徽派建筑“马头墙”;还有体现着富庶的南粤和实用的岭南文化的特色建筑“锅耳屋”。 在岭南,锅耳屋是传统民居建筑中最经常看到的一种,它经过历代建筑匠师在自然环境、乡土资源、宗教思想、风水观念和传统文化等各方面条件影响下不断创造的结果,以高超的雕刻和绘画艺术增添建筑物的外形美,体现了岭南建筑的传统特征。 锅耳屋的屋面之上砌筑有锅耳状的硬山墙,故称此类民居建筑为“锅耳屋”。但一直以来对于锅耳屋一词的由来都众说纷纭。因此,为进一步探索和了解锅耳屋,试对锅耳屋的名称、构造、风格等方面作如下探析: 一、锅耳屋名称说 1、象形说 据民间普遍的一个说法①:锅耳屋的屋顶是硬山式,两侧的风火山墙高出正脊许多,民间就觉得山墙的形状好像家里铁锅的两个锅耳,所以人们称这种屋顶为锅耳屋顶,因此这种类型的房屋也有了一个通俗的名字叫作“锅耳屋”了。 2、谐音说 根据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教授考证,提出普通话的“鳌鱼”与广东粤语方言的“镬耳”发音相近,其轮廓也十分接近,中间拱凸,前后缓收,线条柔美,且“镬耳”叫起来比“鳌鱼”顺口易懂。故以讹传讹,由“鳌鱼”变成了“镬耳”,但普通话中“镬耳”又很难上口,音随意变,讲普通话的人根据其实际含义又把“镬耳”变成了“锅耳”,因而现在有“锅耳墙”之说。② 3、综合说 在中国传统建筑里,主要都是以木结构为基础,古人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就根据风水学五行当中水克火的道理,鳌鱼为水中生灵,在建筑上修建意味深远的鳌鱼墙。那为什么选择鳌鱼这个图腾呢?曾经《淮南子?览冥篇》中对鳌鱼记载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之说。也就是说,共工氏头撞不周山后,一根天柱断了,另外三根也已毁坏,女娲担心天要塌下来,赶紧抓住了一条很大很大的鳌鱼,砍下它的四条腿,图一鳌鱼石雕 墩在地球的四个角上,化作四条天柱,把天顶着,故有鳌鱼顶天负地之说。在古代龙象征天子,除了皇帝其他人都不可以使用关于龙为题材的物品,官宦和上等阶层为了区别于平常老百姓,就选择了一种介于龙与鱼之间的神物——鳌鱼。而屋脊两侧高出的山墙为鳌鱼(见图一)翘起的嘴巴,简化的建造又巧合地使其像官帽两耳的造型,后引申为“独占鳌头”的意思。因此,鳌鱼这独特形象的硬山顶山墙设计在富有吉祥寓意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展现古人的身份地位,实为一举数得。锅耳屋这种具有珠三角地区特色的“鳌鱼山墙”,其“锅耳屋”名字的由来就正如民间象形说所述,只是一个在百姓日常生活交流中既亲切又通俗平常的代名词。后来民国时期锅耳屋在岭南民居中被广泛采纳,但也大多为地主阶层所建,成了岭南建筑的代表。 二、古屋遗韵——天人合一、身心合一 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襟山带海。五岭雄峙其北,浩瀚的南海绕其南;阴那山、莲花山、罗浮山、十万大山、六万大山虎踞东西。境内的珠江为封闭式、向心状的水系。这样的山河态势,历史时期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岭南历史地理的发展影响极其深刻。此外,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岭南形成了炎热、潮湿、日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特殊的地域环境铸就了独特的岭南建筑,始终体现着岭南文化特色。 因为岭南潮湿炎热且多蚊患,木材容易腐烂蛀蚀,故柱础逐渐加高隔开潮气,易受风吹雨打的檐柱也由木质改为更加经久耐用的蚝壳、砖石等。而据说用这种蚝壳材料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③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岭南建筑基本特色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 【正文】 岭南建筑在封建社会中期以前,较多地受到中原文化、楚文化的渗透,后期较多地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粤东一带还较多地受到闽、赣文化的浸润。在此过程中,岭南建筑逐渐也形成了自身风格特色,既区别于中原和北方建筑的凝重鲜艳又区别于江南建筑之秀逸清纯,总体来说,岭南建筑的风格是轻巧通透。所谓轻巧,一是体量较小,普遍不及中原或江南建筑的宏敞高大。以古塔为例,在广东高度居前列的广州六榕花塔,就比同时代的河北料敌塔、江苏北寺塔矮小。二是一般来说外表不够北方建筑之威严,也不及江南建筑之俊逸。无论是屋顶的曲线、檐角的举翘。门面的布局、颜色的涂饰,只要作一比较,可以感受到岭南建筑的特色。以颜色为例,北方之古建筑喜上下均着重彩,金碧辉煌,显得雍容华贵,江南建筑喜用素色黑色,寺墙则大面积涂以黄色,颜色清纯,与水乡环境十分谐调。岭南建筑色调较为灰浊,重在屋脊、檐下、墙头、梁架等重点部位上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际功能有关。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筑通常是灰麻石勒脚、灰青砖墙面,灰瓦屋面,只有屋脊和山墙才饰以较鲜艳夺目的灰塑、陶塑。在屋檐与屋面交界处常施以黑色边线,画上白色卷草,便轮廓醒目。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丰富立面变化,表现建筑造型的节奏和韵律感。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通风透气,既有利于建筑材料的防潮防虫,延长寿命,更着眼于长夏无冬的气候条件下,居住活动的舒适凉快。岭南建筑注重从整体环境设计来达到降温效应。为使空气流通,采用前低后高、巷里对直来兜风入室,所谓“露白”,加强通风采光。在祠堂、居宅向大型化发展的情况下,竖向各路建筑之间以青云巷相隔,既通风、防火又方便出入,横向各进之间,不隔以围墙,而是通过厅堂上的屏风?扇,达到形式上分隔。就是照壁、砖砌窗花也都做成通雕以利空气对流。有的厅堂门口采用通雕门罩,厅内设挂落、落地罩、博古罩等来分隔空间范围,达到分而不隔。木构建筑很少吊天花,多采用彻上露明造,让建筑的上部通风透气,木材尽量外露,有利于防白蚁、防腐,而且有尽可能大的空间。与北方相比,庭院规模都显得很窄小紧凑,有的山墙还做成很高的风火山墙,其目的在于减少日光的照射,降低室内的温度。庭院内厅多为敞厅,门窗多朝向天井,普通人家的天井也有花台、水地或花木、莲缸,四季常青,静镇幽雅,更有利于降温调节气候。 岭南建筑的共性是轻巧、通透,岭南各地建筑却异彩纷呈,并非一个模式,民居就各有特征。粤中一带流行三间两廊,以此为基本单位并联扩大为多进多路大型院落;客家民居以围楼大屋、五凤楼闻名于世;潮汕民居则有“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可大可小。还有壮族、瑶族楼居,黎族船形茅屋等。这些民居形式多样,但作一比较,就可以发现其共性。即使像外部极端封闭的客家围屋,其内部也是相当通敞的。黎族的船形屋,选择建在椰林丛中,厚实的草、泥墙,可以挡住阳光,草顶几乎垂至地面,又保护了泥墙不受雨水冲刷。屋架为干栏式,下部架空,楼板疏隙,星体直穿而过,泥墙与草顶之间留有空隙,因此;船形屋虽不高,又没有窗子,但感觉凉快,适宜高温多湿且时有台风的气候。作为普通民居最基本的结构,广府民居三间两廊、潮汕民居下山虎、客家民居锁头式屋和围屋标准式的三堂二横,它们的平面布局大同小异,其实都是三合院结构,只不过大门开法不同:锁头屋、三间两廊开在侧面,下山虎开在正面。这种正面一堂二内,全宅为三合院的民居模式,至迟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从岭南出土汉墓陶屋明器,可知当时的屋式有曲尺形。日字形、三合式等,结构多样,配置灵活,最终普遍采纳的是三合院式为基本格式,当与这种格局的实用,既封闭又通透有关。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有宽阔的大院子,广东人却将大院落分成很多小的院子,这样可减少曝晒,争取更多的遮荫面,房间与院落之间有更紧密的联系,也适于人口密集宜耕地少的环境,在气候炎热、生活空间狭窄中也能求得安静与

鮀东古村——岭南民居建筑文化

鮀东古村——岭南民居建筑文化 鮀东古村位于汕头市的西北部,桑浦山南麓,区域面积10余平方公里。这里环境优美,依山临海,有江水绕村郭,有国道环村寨。该村寨现常住人口约1 4000人,父氏有庄、陈、林、余、林、王、罗、黄、赖、蔡、郑、许、谢、翁、吴、芮、江、温、沈、邱、刘、倪共22个姓氏,八百多年来和睦相处。 鮀东古村古称鮀浦市,创于南宋嘉定年间,是一个设政府行政机构的埠头市集,多姓聚族而居。汕头埠崛起之后,鮀浦市其商业作用消失,成为纯农庄落,称鮀浦市乡。 新中国成立后,桑浦山南麓片区(含鮀浦市乡、莲洲乡、莲塘乡、举登乡、溪东乡、西陇乡、大井乡、大场乡等16个自然庄落)先后设鮀浦区、鮀浦人民公社、鮀浦镇(先后属澄海县、汕头市郊、汕头市升平区管辖),于是,原鮀浦市乡之“鮀浦”名字“出让”,先后称为鮀东乡、鮀东大队、鮀东村等。 1996年,鮀浦镇撤镇划分成几个街道,而后又再分分合合,当尘埃落定之时,鮀浦、鮀东均成为历史地名。古时的鮀浦,21世纪以前的鮀东,今成为汕头市金平区鮀江街道辖下的桥头、木坑、云露、夏趾四个社区居委会。

然而,分治多年的这四个居委的多数村民,对外仍自称是“鮀东人”。这其中除了传统烙印之外,更主要的是有一根“文化之绳”把他们串在一起。每年的几个大节日,几个居委都要错开时间举办谜会,全鮀东的爱好者都跑来当猜众,全鮀东的几位“上档次”的谜人都不分“居委籍”参加创作当主台人。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六桥头居委赛龙舟,全鮀东万人空巷看龙舟,至于同好的私人交往,更是过往甚密。 “鮀东”,永远是这个片区14000多人口的文化认同,这个古村落的文化生活圈子历数百年而至今不变,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是全鮀东的扫墓日,农历二月十七日,是全鮀东的游神赛会日。此外,正月初十木坑片的木坑圣王祭祀日,正月十三云露片区的三山国王祭祀日,五月十六的桥头片区晏公祭祀日,都是全鮀东古村人参与的节庆日。 鮀东人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名扬四乡六里的是:桥头“弦”,云露“棋”,木坑“谜”,夏趾“字”,还有市级“非遗”项目的骆驼舞,赛龙舟,等等。鮀东开展的文化活动参与面广,是全鮀东人民的“众乐乐”。这个古村落,有一个名叫“鮀东书画社”的民间组织,是这个古村落文化一体化同村化的标志。 鮀东古村自古重视教育,自明代就创设文昌祠教书育人,后又有明代进土陈思谦开设“石城斋”讲学,自清朝至民国村中的学堂有:大巷祠学堂、陈氏外祠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 摘要: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现代岭南新建筑的特点:宁变勿仿,宁今勿古;因借环境,融为一体;群体布局,组合空间;室内设计,丰富多彩;景园文脉,推陈出新;神似之路;殊途同归。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和传统江浙、徽派、四合院等建筑文化共同构成中华建筑文化。在现在,提及岭南大多算人会联想到广东地区,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容。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建筑通过其形态、风格、价值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形象表征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 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 广东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三种风格,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跟粤东的客家建筑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 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 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出现骑楼。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与潮汕建筑有很大的区别。 广州骑楼 “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广州有骑楼。”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两米左右。这样,便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这就是骑楼,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民国七年(1918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当时,骑楼主要集中在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等商业街道,以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这一带商业繁华,骑楼式建筑空间高敞,代表者有如新亚酒店、新华酒店等,1934年建成的爱群大酒店,首层也是典型的骑楼形式。骑楼堪称是广东人的民间智慧的产物,不是专业建筑人员的发明。若从民俗的角度看骑楼,或许还能洞悉广东人独特的“骑楼哲学”。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

岭南(潮汕)七大民居

岭南七大潮汕古民居 潮州许驸马府潮州已略黄公祠潮安从熙公祠澄海陈慈黉故居潮阳明安里潮安龙湖古寨潮阳波美村 另外较出名的潮汕民居有:澄海莲下镇“蔡氏岳祖祠”、潮州下东平路“莼园”、饶平三饶镇“道韵楼”(不过这个一般算做客家土楼)、普宁洪阳镇“德安里”、揭阳“丁府”(丁日昌)、潮阳沙陇镇“东里方寨”、揭西棉湖镇“郭氏大楼”、潮阳贵屿镇“黄门第”、潮阳谷饶镇“梅祖家祠”、揭阳梅云镇“彭园”、潮阳峡山镇“缵绪堂”等。 “下山虎”又叫“跑狮”,是潮汕民居中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建筑单元。因屋顶是硬山顶式,后高前低,状如下山的老虎而得名。它大都中轴线布局,一厅两房,天井两侧有厢房与大房相接,并有小门将其与中厅两侧的大房相连。 “四点金”是在“下山虎”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它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天井两边还各有一间被称为八尺房的厨房和一间厝手房,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昔日只有殷富显达的富贾或才建得起。传说明嘉靖年间,有“国舅”之称的潮阳人陈恍进京拜见世宗皇帝,因忽闻雷雨而钻入桌下。皇上惊问何故,陈答曰家乡民居皆用草、泥所建,下雨时只有躲在桌下才免淋湿衣衫。皇上大笑,于是御赐潮州可按京城四合院式修建民宅,自此潮汕民居才有了这种与北京四合院相似的“四点金”。 后来,从“四点金”又衍生出“四厅会”、“四喷水”、“四点金加厝包”,以及由两座四点金合并与扩充的“百凤朝阳”,由八座“四点金”簇拥一座大祠堂的“九龙吐珠”,乃至“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的更大规模的“驷马拖车”建筑模式。有的家庙后边还建有成片的“下山虎”或“四点金”,宅院前则辟有广场,挖有风水池塘,广场两边还开有“龙虎门”,犹如一个自成体系的大庄园,自然这种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 潮汕古民居另一特点就是极其注重建筑装饰,不仅装饰的工艺手法、类型多,有金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嵌瓷、彩画等等;而且装饰的范围广——屋脊山墙、门窗户扇,到廊柱檐下、石木部件,只要能修饰的地方几乎都装点起来。“潮州厝,皇宫起”,这句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民谚,犹如画龙点睛般描绘出几与皇宫媲美的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和独特风格,闻名岭南,饮誉中国。 一、“府第式的最早形制”潮州许驸马府 潮汕古民居的建筑模式,大多出自明清时期,但是追根寻源,却始于宋代,其唯一的代表作就是坐落在潮州市中心的许驸马府——许珏,潮州人,北宋年间因祖荫而成为宋仁宗的近卫武官,授左班殿直,后娶宋英宗长女德安郡主为妻,当了当朝驸马,而他在潮州的府第,也自然被称为驸马府了。 许驸马府的主人许珏出身于潮州一个显宦家族,其曾祖父许申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10年)真宗南巡东封,召试第一,赐进士及第,任韶州知州、刑部郎中;祖父许因曾为英宗皇帝太子时的老师;而其父许闻诲也曾官至卫尉寺丞通议大夫。许珏初以祖荫得为宋仁宗近卫武官,授左班殿直,后出任宾州知州和广南西路兵马都监,屯广南防边(统管广东、广西和云南),并封武功大夫。宋元佑六年(1092年),许珏被哲宗罢任谪戍儋州,时德安郡主已逝潮州。如今在潮州桥东的洗马桥,仍保存有许驸马及皇姬郡主赵氏的合葬墓。许驸马府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年),距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数代,

客家民居的发展变化

客家民居的发展变化 南迁的客家人,传承着黄河流域的建筑文化。不过,客家民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在建筑形式和功能方面也有各种变化。例如,“走马楼”的出现便是其中一例。 “走马楼”是当今广东、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区常见的建筑形式。它多倚山而建,其形式有一字形、曲尺形、凹字形。其中的凹字形走马楼,显然是由方形土楼演变而来。这是因为客家人在当地站稳脚跟,反客为主了。于是,他们便将高层、庞大、防范严密的土楼,改成了低矮、小巧和灵活开放的走马楼了。 走马楼形式虽多,但共同特点是:在二楼外部,用木料(今有用钢筋混凝土的)架设一条长长的外伸悬空的骑楼式走廊。同时,走马楼的二层多为卧室、仓库,一层则用作厨房、农具杂物间、牛栏猪圈、厕所和加工粮食的碓房。这种房屋结构和居住习惯,与古代南方百越人,以及今日西南一些兄弟民族所居住的“干栏”式房屋相似。显然,这是客家人南迁后吸收南方土著民居的优点,以适应岭南地区多山、潮湿和多虫蛇兽害等自然环境。 客家华侨在海外生活中,既恪守中华传统习俗,又努力吸收外国文化。这在民居建筑中的表现是出现在侨乡的一种被称为“中西混合式”的民居。60多年前建的梅县白宫的“联芳楼”,便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从外表看,“联芳楼”是一幢西洋风格的建筑:在两层楼上,高耸着三座穹顶的钟塔;正面的30多条柱子,20扇拱形窗户以及墙面、墙角、墙边,都装饰着精美的欧化浮雕和绘画……然而,穿过西式门楼进去一看,屋内是“三堂四横”的殿堂式围屋。走廊的柱子和楼梯地面的装饰,也是星星、云彩、牡丹、凤凰等中国民族图案。 近十几年来,客家民居建筑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结构,布局、装饰也愈来愈精致,既有花样翻新的走马楼,又有外国式的洋楼,还有设计精巧、装饰华丽、美观舒适的别墅式民居,真可谓百花齐放。

岭南七大民居

岭南(潮汕)七大古民居 姓名:高兴丽 指导老师:杨诗源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方向)年级:2013级 学号:131007050

岭南(潮汕)七大古民居 高兴丽 131007050 潮州许驸马府、潮州已略黄公祠、潮安从熙公祠、澄海陈慈黉故居、潮阳明安里、潮安龙湖古寨、潮阳波美村。 另外较出名的潮汕民居有:澄海莲下镇“蔡氏岳祖祠”、潮州下东平路“莼园”、饶平三饶镇“道韵楼”(不过这个一般算做客家土楼)、普宁洪阳镇“德安里”、揭阳“丁府”(丁日昌)、潮阳沙陇镇“东里方寨”、揭西棉湖镇“郭氏大楼”、潮阳贵屿镇“黄门第”、潮阳谷饶镇“梅祖家祠”、揭阳梅云镇“彭园”、潮阳峡山镇“缵绪堂”等。 “下山虎”又叫“跑狮”,是潮汕民居中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建筑单元。因屋顶是硬山顶式,后高前低,状如下山的老虎而得名。它大都中轴线布局,一厅两房,天井两侧有厢房与大房相接,并有小门将其与中厅两侧的大房相连。 “四点金”是在“下山虎”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它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天井两边还各有一间被称为八尺房的厨房和一间厝手房,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昔日只有殷富显达的富贾或才建得起。传说明嘉靖年间,有“国舅”之称的潮阳人陈恍进京拜见世宗皇帝,因忽闻雷雨而钻入桌下。皇上惊问何故,陈答曰家乡民居皆用草、泥所建,下雨时只有躲在桌下才免淋湿衣衫。皇上大笑,于是御赐潮州可按京城四合院式修建民宅,自此潮汕民居才有了这种与北京四合院相似的“四点金”。 后来,从“四点金”又衍生出“四厅会”、“四喷水”、“四点金加厝包”,以及由两座四点金合并与扩充的“百凤朝阳”,由八座“四点金”簇拥一座大祠堂的“九龙吐珠”,乃至“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的更大规模的“驷马拖车”建筑模式。有的家庙后边还建有成片的“下山虎”或“四点金”,宅院前则辟有广场,挖有风水池塘,广场两边还开有“龙虎门”,犹如一个自成体系的大庄园,自然这种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 潮汕古民居另一特点就是极其注重建筑装饰,不仅装饰的工艺手法、类型多,有金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嵌瓷、彩画等等;而且装饰的范围广——屋脊山墙、门窗户扇,到廊柱檐下、石木部件,只要能修饰的地方几乎都装点起来。“潮州厝,皇宫起”,这句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民谚,犹如画龙点睛般描绘出几与皇宫媲美的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和独特风格,闻名岭南,饮誉中国。 一、“府第式的最早形制”潮州许驸马府 潮汕古民居的建筑模式,大多出自明清时期,但是追根寻源,却始于宋代,其唯一的代表作就是坐落在潮州市中心的许驸马府——许珏,潮州人,北宋年间因祖荫而成为宋仁宗的近卫武官,授左班殿直,后娶宋英宗长女德安郡主为妻,当了当朝驸马,而他在潮州的府第,也自然被称为驸马府了。 许驸马府的主人许珏出身于潮州一个显宦家族,其曾祖父许申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10年)真宗南巡东封,召试第一,赐进士及第,任韶州知州、刑部郎中;祖父许因曾为英宗皇帝太子时的老师;而其父许闻诲也曾官至卫尉寺丞通议大夫。许珏初以祖荫得为宋仁宗近卫武官,授左班殿直,后出任宾州知州和广南西路兵马都监,屯广南防边(统管广东、广西和云南),并封武功大夫。宋元佑六年(1092年),许珏被哲宗罢任谪戍儋州,时德安郡主已逝潮州。如今在潮州桥东的洗马桥,仍保存有许驸马及皇姬郡主赵氏的合葬墓。许驸马府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年),距今已有94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数代,多次修建,但仍保存着宋代建筑的基础格局,被专家认为是现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初形制。它坐北向南,占地24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方正规矩,结构严谨,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宅院。其中主体建筑三进五间,面阔41.8米、进深48.2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