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核磁共振碳谱
- 格式:ppt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50
第三章核磁共振碳谱第三章核磁共振碳谱核磁共振氢谱是通过确定有机物分⼦中氢原⼦的位置,⽽间接推出结构的。
事实上,所⽤有机物分⼦都是以碳为⾻架构建的,如果能直接确定有机物分⼦中碳原⼦的位置,⽆疑是最好的办法。
由于13C 核的天然丰度仅仅是1H的1/100,因⽽灵敏度很低。
只有脉冲傅⽴叶核磁共振仪问世,碳谱才能⽤于常规测试。
核磁共振碳谱测定技术近30年来迅速发展和普及。
图9.10 ⼀甾类化合物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相⽐,核磁共振碳谱有许多优点:⾸先,氢谱的化学位移δ值很少超过10ppm,⽽碳谱的δ值可以超过200ppm,最⾼可达600ppm。
这样,复杂和分⼦量⾼达400的有机物分⼦结构的精细变化都可以从碳谱上分辨。
如图9.10是⼀个结构较复杂的甾类分⼦的核磁共振谱,其氢谱各峰重叠,根本⽆法分辨(上图)。
⽽碳碳谱则有24条清晰可见的谱线,⾮常容易分析(下图)。
其次,碳谱直接反映有机物碳的结构信息,对常见的>C=O,>C=C=C<,-N=C=O和-N=C=S等有机物官能团可以直接进⾏解析。
最后,利⽤核磁共振辅助技术,可以从碳谱上直接区分碳原⼦的级数(伯、仲、叔和季)。
这样不仅可以知道有机物分⼦结构中碳的位置,⽽且还能确定该位置碳原⼦被取代的状况。
当然,核磁共振碳谱也有许多缺点:主要是13C同位原⼦核在⾃然界中的丰度低,⽽且13C的磁极矩也只有1H的四分之⼀。
这样,碳谱测定不仅需要⾼灵敏度的核磁共振仪器,⽽且所测的有机样品量也增加。
另外,测定核磁共振碳谱的技术和费⽤也都⾼于氢谱。
因此,往往是先测定有机物样品的氢谱,若难以得到准确的结构信息再测定碳谱,⼀个有机物同时测定了氢谱和碳谱⼀般就可以推断其结构。
核磁共振碳谱测定的基准物质和氢谱⼀样仍为四甲基硅烷(TMS),但此时基准原⼦是TMS分⼦中的13C,⽽不是1H。
碳谱仍然需在溶液状态下测定,虽然溶剂中含有氢并不影响13C测定,但考虑到同⼀样品⼀般都要在测定碳谱前测定氢谱,所以仍然采⽤氘代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