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必背经典条文

中医必背经典条文

中医必背经典条文
中医必背经典条文

《黄帝内经》

素问

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

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荒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

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4、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善用针者,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沈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5、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6、经脉别论篇第二十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7、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8、咳论篇第三十八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9、痹论篇第四十三

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10、痿论篇第四十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灵枢

11、九针十二原第一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12、本神第八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

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3、经脉第十(经脉的循行是重点)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阳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14、天年第五十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

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15、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伤寒论》

(一)提纲证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二)欲解时

00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三)中风、伤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四)经典方药:

(1)桂枝类方: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2)麻黄类方: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汤主之。(麻黄八症)

葛根汤系列

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逆流挽舟法)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葛根加半夏汤生姜减一两加半夏半升太阳阳明合病下利0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大小青龙汤系列)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杏仁四十个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0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0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3)柴胡类方: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生姜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0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0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柴胡桂枝汤1/2+1/2 桂枝黄芩人参生姜芍药一两半炙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柴胡四两少阳兼表,太少俱轻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枳实四枚

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桂枝黄芩三两干姜炙甘草牡蛎二两栝蒌根四两少阳病兼水饮内结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4)承气汤类方

调胃承气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大黄四两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阳明腑实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

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下法辨证。

(5)四逆汤类方

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大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四两少阴阴盛格阳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葱九茎,或腹痛-葱+芍药二两,或干呕+生姜二两,或咽痛-芍药+桔梗一两,或利止脉不出者-桔梗+人参二两,通脉四逆汤主之。

白通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少阴阴盛戴阳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附子汤炮附子二两茯苓芍药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少阴寒湿身痛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

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6)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

0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遇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0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脾/肾阳虚水泛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一两,或小便利-茯苓,或下利-芍药+干姜二两,或呕者-附子+生姜至半斤,真武汤主之。少阴阳虚水泛

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阴伤有热,水气不利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7)炙甘草汤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8)泻心汤类方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黄芩人参干姜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寒热错杂痞呕利痞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炙甘草人参黄芩各三两干姜黄连一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水饮食滞痞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炙甘草四两半夏半升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脾胃虚弱,痞利俱甚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9)栀子豉汤类方

栀子豉汤汗吐下后热扰胸膈

0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10)大小陷胸汤

大陷胸汤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痰热互结于心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2)白虎汤类方

白虎汤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误治,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0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后热盛伤津转属阳明

(13)治黄类方

茵陈蒿汤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湿热发黄,热重湿轻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黄疸兼风寒束表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肝气犯胃,胃虚痰痞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少阴阴虚火旺不寐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吴茱萸汤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很全的中医药必背歌诀

四气、五味、六、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禁忌歌诀 中药性能歌 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四气歌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五味歌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六歌枳壳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中药七情歌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妊娠服药禁忌歌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第二章《中药学.各论》一、解表药解表辛散肌表邪,性温散寒凉散热。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荆防,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麻黄发汗治伤寒,风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卫

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紫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羌活祛风寒湿奇,外感头疼上肢痹。白芷通窍止额痛,燥湿止带消痈脓。细辛散寒通鼻窍,诸般寒痛肺饮消。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牛蒡透疹散风热,解毒利咽疗痄腮。桑叶清肺兼平肝,风热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根解肌治项强,透疹生津升清阳。二、清热药性寒清解虚实热,湿热疮毒及气血。清热泻火治气热,膏知寒石枯草决,鸭跖芦根密蒙葙,栀子花粉二竹叶。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白椿。清热解毒银花翘,野菊公英鱼腥草,青叶板蓝黛贯众,荞麦红藤败酱草,射干豆根穿心莲,白头齿苋地锦草,蚤拳慈姑土茯苓,熊胆漏芦白蔹勃,绿豆鸦蛋四季青,半边地丁蛇舌草。清热凉血生地玄,赤芍牛角紫牡丹。清虚热药地骨皮,银柴胡连青蒿薇。石膏解肌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降火虚热退,栀子泻火除烦躁,凉血通淋衄疸瘥,夏枯草清肝散结,消瘿瘰乌珠疼解,黄芩清肺除湿热,解毒凉血又安胎,黄连燥湿清心火,胃火痢疾疮毒瘥,黄柏入肾主下焦,燥湿泻火虚热疗,胆草燥湿泻肝胆,下焦湿热肝火炎,银花解毒散风热,痈肿毒痢卫营邪,连翘解毒散肿结,清心透散营卫邪,公英解毒消痈肿,乳痈肿痛功尤胜,板蓝根凉血解毒,尤善治毒壅咽喉,鱼腥草解毒排脓,尤善治痰热肺痈,射干解毒善祛痰,咽喉肿痛痰壅喘,白头翁解毒凉血,热毒血痢效尤捷,生地凉血养阴津,吐衄崩中热伤阴,玄参凉血且滋阴,解毒散结功效真,丹皮凉血散瘀血,外痈肿骨蒸热,赤芍凉血兼清肝,瘀滞肿痛经闭痊,青蒿透散阴分热,除蒸解暑截疟邪,地骨皮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精)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 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中医妇科方剂歌诀(修改稿)

附篇 妇科常用方剂歌诀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医师,基本上要掌握妇科常用方剂50首。为了帮助学者掌握妇科方面的方剂,我们选编了50首较常用的方剂,其中不乏夏桂成验方。凡在妇科进修或学习者,均需背熟,以资考核,并为临床应用。为此把它编成歌诀,以备背诵,并增功用、主治、方义、简释,以供背诵时参考。 目录 1. 先期汤 27. 血府逐瘀汤 2. 奇效四物汤 28. 逐瘀止崩汤 3. 清经散 29. 加味失笑散 4. 清热固经汤 30. 琥珀散(附:脱膜散) > 5. 保阴煎 31. 折冲饮 6. 倒经汤 32. 脱花煎 7. 益肾通经汤 33. 红藤败酱散 8. 抑肝和胃饮 34. 苍附导痰丸 9. 橘皮竹茹汤35. 启宫丸 10. 羚羊角散36. 全生白术散 11. 清魂散37. 千金鲤鱼汤 12. 侧柏樗皮丸38. 完带汤 【 13. 易黄汤39. 健固汤 14. 清心滋肾汤40. 两地汤 15. 温经汤41. 胶艾汤 16. 温经摄血汤42. 滋肾生肝饮 17. 过期饮43. 滋水清肝饮 18. 补肾促排卵汤44. 二仙汤 19. 开郁种玉汤45. 定经汤 20. 加味乌药汤46. 调肝汤 ! 21. 紫苏饮47. 毓麟珠 22. 天仙藤散48. 泰山磐石散 23. 泽兰汤49. 保产无忧散

24. 免怀汤50. 通乳丹 25. 佛手散51. 下乳涌泉散 26. 生化汤 1. 先期汤《女科证治准绳》 先期汤中用胶艾,三黄香附知母良; ! 先期量多血热尝,凉血固经效力强。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 主治:血热之月经先期量多。 方解:黄芩、黄柏、黄连、生地、知母清热凉营,当归、芍药、阿胶、甘草养血止血,香附调气,川芎调血,更加艾叶反佐,以免苦寒留瘀。 2. 奇效四物汤《校注妇人良方》 奇效方中用四物,胶艾黄芩共加入; 妇人崩中属血热,清热止血有奇功。 功用:清热养阴止血。 { 主治:治肝经虚热,血沸腾而崩久不止。 方解:四物汤养血,黄芩、阿胶清热养阴止血,艾叶反佐,用量宜小,以此配合,主要是清血中之火而达到止血之目的。 3.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清经散中黄柏用,青蒿茯苓与白芍; 熟地丹皮地骨皮,先期量多服之宜。 功用:滋水清火。 主治:水火俱旺经行先期量多。 方解:丹皮、青蒿、黄柏清热凉血泻火,地骨皮、熟地清虚热而生水,白芍敛阴,茯苓渗水宁心,总使火泻而水不伤。 @ 4. 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清经固经用栀芩,二地龟胶甘草需; 地榆棕藕及牡蛎,清热滋阴止血进。 功用:清热凉血,固经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崩症。 方解:该方系以李氏固经丸发展而来,方中生地、生藕节、生甘草、黄芩、焦山栀、地骨皮清热凉血,炙龟板、牡蛎、阿胶滋阴固经,陈棕炭、地榆固经止血。

中医入门歌诀

. 中医入门歌诀

. 第一章中医基本特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讲辨证,整体观念最要紧。 内脏有病体表现,情绪气候常是因, 不忘季节和水土,生活习惯亦要问。 七情变化是内因,六淫之气外因寻, 饮食起居房中事,创伤虫咬应关心。 五脏六腑各司职,功能特点要记清; 阴阳表里寒热分,虚实补泻原则定。 临证不忘精气神,脉因证治全面审, 笔者所以要强调,初学就该印象深。 第二节辨证论治 患者有病来求医,症状错杂应审辨, 症多法多方亦多,辨证论治是关键。 辨是鉴别和分析,症状归类为证言; 论是讨论和探讨,治含治则方药煎。 辨证首先求病因,病机病位要明验, 望闻问切四诊合,综合分析莫厌倦。 中医辨证最复杂,举些例子来体现。 病人主诉饮食伤,证见胃脘痛胀满, 病位应在肠胃间,食积气滞病机断, 消食宽中定治则,选方保和丸加减。 若见白悸晕诉,血虚应该是病源, 心主血脉脾统血,健脾养心归脾签。 辨证方法比较多,根据需要灵活选。 内科杂病八纲辨,脏腑辨证参其间; 六经辨证外感用,卫气营血瘟疫判; 三焦辨证也常用,温热杂病均可辨。 五种辨证常应用,八纲辨证是关键。 中西结合大发展,双辨论治更领先, 辨病治疗有指标,证型分类辨证联, 同病异治灵活用,异病同治有方选。 单方偏方亦治病,一方到底何用辨! 下面逐章来分析,步步深入自会演。 注:①归脾汤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一)阴阳的对立 中医学说谈阴阳,是谓物质两重性, 事物对立又统一,哲学理论矛盾性。 任何物质有属性,属性对立阴阳生, 昼夜寒热动与静,内外无形或有形, 上下来去迟与数,均为阴阳对立论。 天地万物之上下,天为阳来地为阴, 清阳上升积为天,地为浊阴下降成。 四时也有阴阳变,春夏为阳秋冬阴; 天有阴阳寒暑变,人有虚实阴阳分; 女属阴而男属阳,壮实为阳虚弱阴。 阴阳还可分阴阳,物质分割无止境; 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下午阴, 阴中之阴是半夜,阴中之阳天快明。 (二)阴阳的互根 阴根于阳阳根阴,阴阳互根学说生。 阳主杀,阴主藏,阴主长,阳主生, 阳主热蒸能化气,阴主寒凝能成形。 天气下降变成雨,地气上升聚成云, 阴在内而阳守外,阳卫外而阴后勤。 阳出于外阴得守,阴守于内阳布行, 阴阳相对有依靠,孤阴独阳均难存。 无阴无所阳,无阳无所阴, 无阴孤阳无所化,无阳独阴难运行, 阴阳互根生万物,生命活动永不停, 一旦阴阳有离决,生命终止命难存。 (三)阴阳的消长和转化 阴阳理论相对论,绝对静止不可能, 阴阳有消长,变化缓缓进, 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生, 春去夏来临,秋逝冬寒侵。 寒暑消长动不息,寒热更迭亦分明, 热甚转为阴,寒胜则热生, 阴极能变阳,阳极则变阴。 阴阳消长与变化,错综复杂要理顺。 阴阳不和四季乱,有春无秋不合情。 阴平阳秘邪不入,和平谐调得安宁。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四、喘证 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 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中医考研必背针灸歌诀

中医考研必背针灸歌诀 2015-11-29 中国中医考研 编辑/中国中医考研 十二经脉流注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 五输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真。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栖。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膀胱齐。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作。关冲液门中渚焦,三焦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记,中封曲泉属于肝。 原穴 肺原太渊大合谷,脾原太白胃冲阳。心原神门小腕骨,肾原太溪膀京骨。包原大陵焦阳池,肝原太冲胆丘墟。 络穴 肺络列缺大偏历,脾络公孙胃丰隆。心络通里小支正,肾络大钟膀飞扬。包络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 募穴 肺募中府太天枢,脾募章门胃中脘。心募巨阙小关元,肾募京门膀中极。包募膻中焦石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郄穴 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心郄阴郄小养老,肾郄水泉膀金门。阴郄郄门焦会宗,肝郄中都胆外丘。阴维筑宾阳阳交,阴窍交信阳跗阳。 八脉交会穴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窍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中脘,气会膻中血膈俞。 筋会大杼髓绝骨,筋会陵泉脉太渊。 下合穴 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三焦委中阳。 胆经阳陵胃三里,下合六穴腑可详。 经络主治诗 任督脏腑神志清,任泌殖壮身回阳。 督中昏热及头面,包心神志手阴胸。 肺经肺病及喉咙,包经心胃心心病。 手三阳经咽喉热,小肠焦经眼耳病。 大肠前头鼻口齿。三焦侧头胸胁病。 小肠后头肩胛神,足三阴前阴妇科。 脾经脾胃肝肝病,肾经肾肺咽喉病。 足三阳热眼神志,胃前口齿鼻咽肠。 胆侧头耳胸胁胆,膀后头背腰脏腑。 骨度分寸诗 前后发际十二寸,印堂前发际三寸。 大椎后发际三寸,印堂大椎十八寸。 两额发角为九寸,耳后两突亦九寸。 天突岐骨隔九寸,脐中岐骨是八寸。 脐中曲骨离五寸,两乳头间是八寸。 腋窝章门十二寸,胛骨后中隔三寸。 肩峰后正中八寸,肘纹肘尖是九寸。 肘尖腕纹十二寸,耻骨股骨十八寸。 胫髁内踝十三寸,股转腘横十九寸 腘横外踝十六寸,骨度分寸需牢记。 五输穴应用 五输阳木阴井金,脏井色荥输间甚。 音经满血胃取合。井心下满荥身热。 输重节痛经喘咳,合穴主逆气而泄。 现代井穴治神昏,荥热合穴六腑病。 本文由中国中医考研编辑整理,转载请保留版权说明。 中国中医考研 学习中医与备战考研,欢迎加入中国中医考研这个大家庭。长按下面二维码3秒选择识别即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

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

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中医内科歌诀整理

一、感冒 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二、咳嗽 寒三热桑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四、喘证 寒喘麻黄肺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七、肺胀 痰浊苏子痰热婢,水泛真苓肺肾平八、肺痿 肺痿虚热门清燥,虚寒甘姜生姜甘,上下麻升瘀都气 九、心悸 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瘀桃痰火黄连温 十、胸痹 胸痹淤血浊瓜夏,寒枳滞柴气阴脉,心肾阴天阳参附 十一、真心痛 真心瘀保寒当逆,虚阳脱逆人参汤 十二、不寐 不寐火龙痰热温,心胆安神心脾归,心肾不交六交泰 十三、头痛 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血虚头痛四物汤 十四、眩晕 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瘀通窍 十五、中风 中风风痰白丸子,风阳天麻阴风镇,痰 热桃仁痰火羚,痰浊涤痰脱参附。风痰 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 十六、癫狂 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瘀梦醒 十七、痫证 风定火涤瘀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十八、痴呆 痴海七福脾还少,痰浊涤痰瘀通窍 十九、胃痛 胃寒良食保肝柴,湿热清中瘀失丹,虚 寒黄建阴亏贯 二十、痞满 痞满食保痰二平,热朴肝柴虚补中,胃 阴不足益胃汤 二十一、呕吐 呕邪藿香食保与,痰夏肝气四七煎,气 香阳理胃阴麦 二十二、噎膈 痰启津沙瘀通幽,气虚阳微补运脾。 二十三、呃逆 呃寒丁火竹气五,阳理阴不足益胃 二十四、腹痛 腹痛寒良湿热承,饮食枳导肝郁柴, 瘀血少腹中小建 二十五、泄泻 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肝痛脾参苓,肾 阳虚衰四神丸 二十六、痢疾 痢疾湿芍疫毒白,寒湿正气噤口开,息 连阴驻真虚寒 二十七、便秘 热秘麻子气六磨,冷温气黄血润肠,阴 虚增液阳虚济 二十八、胁痛 胁痛郁柴瘀复元,湿热龙络一贯煎 二十九、黄疸 阳黄热茵湿苓露,胆大柴毒炽千角;阴 黄寒湿茵术附,脾虚湿滞芪建中; 后热茵苓肝柴六,气滞血瘀逍遥甲 三十、积聚 聚肝逍木食六磨,积滞柴瘀膈虚珍 三十一、鼓胀 气柴湿实热中消,阳附阴六瘀调营 三十二、疟疾 正柴温虎劳何人,寒姜冷金热清瘴 三十三、水肿 水肿风水越婢术,水浸胃皮湿盛疏,毒 麻脾实肾阳济,瘀水互结桃红五 三十四、淋证 热淋八石苇劳比,血蓟气沉膏萆清 三十五、癃闭 癃湿八正肺热清,滞沉浊挡脾中益,肾 阳济肾 三十六、关格 脾肾温茱肝肾杞,阳微参苏继痰涤 三十七、郁证 郁肝柴火丹逍遥,痰气郁结半夏朴,心 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脾肾阴天 三十八、血证 鼻热肺桑胃玉女,肝火龙胆气血归; 齿胃火清阴火味;咳燥桑肝泻阴合; 吐胃泻肝龙气归;便肠湿地气归脾,脾 胃虚寒黄土汤;下焦小蓟肾火知,脾不 统归肾不药;紫血热灰阴火茜,气不摄 血归脾汤 三十九、痰饮 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热沙,溢 支寒饮小青龙,饮退阳虚肾气丸 四十、消渴 上消消渴;中消:胃热玉女气阴术;下 消:肾阴六味阴阳匮 三十九、自汗、盗汗 肺屏风桂阴火六,心血归脾邪郁龙 四十、内伤发热 血归阴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 气郁丹栀瘀血府 四十一、虚劳 气虚:肺心脾肾,肺福四元; 血虚:心肝心物; 阴虚:肝心脾肺肾,补天益沙归; 阳虚:心脾肾,保附右 四十三、厥证 厥气实五虚生附,血实羚角虚独参,痰 厥选用导痰汤 四十四、痹证 行防痛乌着苡仁,热虎痰合虚独生 四十五、痿证 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圣俞 四十六、颤证 颤风阳天痰羚角,气血人参髓龟鹿,阳 气虚衰地黄饮 四十七、腰痛 寒湿姜苓湿热四,瘀身肾虚左右归

中医药必背歌诀

四气、五味、六陈、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禁忌歌诀 中药性能歌 中药主有几性能?四气五味及归经,还有升降与浮沉,有毒无毒统而称。四气歌 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解毒助阴又抑阳,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大法此为纲。五味歌 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中药七情歌 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互用功效添,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妊娠服药禁忌歌 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第二章《中药学.各论》 一、解表药 解表辛散肌表邪,性温散寒凉散热。发散风寒桂麻黄,香薷白芷苏荆防,苍耳辛荑藁本羌,细辛胡荽柽葱姜。发散风热蝉薄荷,牛蒡桑菊蔓荆葛,柴胡升麻淡豆豉,浮萍木贼风热瘥。麻黄发汗治伤寒,风水痹痛与咳喘。桂枝温卫善解肌,温经通脉化水气。紫苏散寒兼理气,风寒气滞两相宜。荆芥辛散肌表邪,感冒痒疹及出血。防风辛散表里风,胜湿疗痹止风痉。羌活祛风寒湿奇,外感头疼上肢痹。白芷通窍止额痛,燥湿止带消痈脓。细辛散寒通鼻窍,诸般寒痛肺饮消。薄荷清利头目咽,散热透疹又疏肝。牛蒡透疹散风热,解毒利咽疗痄腮。桑叶清肺兼平肝,风热燥咳目昏眩。菊花疏散外感热,明目平肝热毒解。柴胡解热又疏肝,升举阳气治下陷。葛根解肌治项强,透疹生津升清阳。二、清热药 性寒清解虚实热,湿热疮毒及气血。清热泻火治气热,膏知寒石枯草决,鸭跖芦根密蒙葙,栀子花粉二竹叶。清热燥湿连柏芩,胆草苦参秦白椿。清热解毒银花翘,野菊公英鱼腥草,青叶板蓝黛贯众,荞麦红藤败酱草,射干豆根穿心莲,白头齿苋地锦草,蚤拳慈姑土茯苓,熊胆漏芦白蔹勃,绿豆鸦蛋四季青,半边地丁蛇舌草。清热凉血生地玄,赤芍牛角紫牡丹。清虚热药地骨皮,银柴胡连青蒿薇。石膏解肌清肺胃,除烦止渴高热退,知母清胃又润肺,滋阴降火虚热退,栀子泻火除烦躁,凉血通淋衄疸瘥,夏枯草清肝散结,消瘿瘰乌珠疼解,黄芩清肺除湿热,解毒凉血又安胎,黄连燥湿清心火,胃火痢疾疮毒瘥,黄柏入肾主下焦,燥湿泻火虚热疗,胆草燥湿泻肝胆,下焦湿热肝火炎,银花解毒散风热,痈肿毒痢卫营邪,连翘解毒散肿结,清心透散营卫邪,

中医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 《内经》条文精选(4条) 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中医必背歌诀16473(参考文档)

发现运用+ 四小经典校对药性赋 第一章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 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 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 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 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 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 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 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 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 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 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 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 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 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肝心;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又闻 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 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 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茅根止血与吐衄; 石苇通淋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 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若乃 消肿满逐水于牵牛; 除毒热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 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出崩漏之疾; 香附子理气血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又况 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 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止嗽而骨蒸退; 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 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 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 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中医必背歌诀

如文档对你有用,请下载支持! 四小经典校对 药性赋 第一章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 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 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 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 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 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 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 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 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 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 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 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 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 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肝心;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又闻 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 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茅根止血与吐衄; 石苇通淋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 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若乃 消肿满逐水于牵牛; 除毒热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 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出崩漏之疾; 香附子理气血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又况 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 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止嗽而骨蒸退; 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 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 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 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 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第二章热性药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茇; 用发散以生姜。

中医最基础必背诵歌诀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 丁香莫与郁金 见,牙硝难合京 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喜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 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妊娠服药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 三棱芫花代赭麝, 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 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瓜甲,地胆茅根与蛰虫。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 蒌贝蔹芨攻乌, 中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 ,偏与牵牛不顺情; 牛膝薏苡与蜈蚣,

望色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闻声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问症 (出《景岳全书》。张心在增润之)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出《景岳全书》,张心在改订) 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其寒热多寡,以审阴阳,细辨真 假,问其汗之有无,以辨虚寒,以别虚实,) 三问头 身四问便,(问其头痛为邪甚,不痛为正虚,暴眩为 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亦以一身重痛为邪甚,软弱为正 虚。问其小便红白多 少,大便秘溏、清谷、清水,以别寒热虚实,) 五问 饮食六问胸(问饮食以察其胃气之强弱,问胸者兹胃 口而言也。浊气上 心下为痞气,七聋八 渴俱当辨, 其在少阳 与厥阴,杂病以聋为 重 者,以寒热虚实俱有渴。大抵以口中和,索水不欲饮 者为寒,口中热,引饮不休者为热,大渴谵语不大便 者为实,时欲饮水,饮亦不多,二便通利者为虚证,) 九问旧病十问问其身之部位以审经络, ,则胸满痛为结胸,不痛而胀连 (问聋者,伤寒以辨 ,不聋为轻也。问渴 寒、热,补泻之中 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妇人以经为主,问其有无迟 速,以探病情,兼察有孕与否。) 再添短语告儿科,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发表者:赵东奇1270人已访问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