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中从众心理的积极运用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中从众心理的积极运用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中从众心理的积极运用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中从众心理的积极运用

禅与心理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773265867.html,/ 禅与心理分析 文|申荷永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有了转折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若是说认知心理学早在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那里便已经有了伏笔,而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格式塔便已经属于认知心理学,或者说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实际是新行为主义从“S-R”(“刺激反应”)到“S-O-R”(刺激-中介-反应)的转变的话,那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却完全是心理学中一种新生力量的体现。尤其是其与传统精神分析的融合,充实了当代西方心理分析的发展。 但是,其实也并不尽然,在美国或西方心理学界属于全新的事物,恰恰是东方数千年之久的古老文明的一种再度体现,其中有着中国心宗禅学精神的投影。借助于禅宗的沉思与静坐,包括借助于道家的修身养性之哲学,禅与心理分析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文化。想我1984年入读心理学研究生,考虑硕士论文选题的时候,受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与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合著的《禅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影响,拟定为《禅宗与心理分析》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即是想借此题目和机会,来领会中国心宗禅学与心理分析的精要。 (一)静心与心理潜能 禅宗的静坐与静心功夫,经由日本禅的改造之后传入西方,顿时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与神往。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道家功夫,以及日本的禅法,一起融会在英文的颇富魅力的“Meditation”一词中。而“Meditation”以其“沉思”和“冥想”为名,以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为号召,很快便融入了心理学的发展之中。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的马斯洛(A. Maslow),早在50年代,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的初期,便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想法:“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马斯洛:《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霍夫曼编著,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4。】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年释迦默尼菩提树下悟道,顿时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当他经过一个村庄时,有位老乡见此人如此安然自若,神色怡然。于是便上前问他,你是天神下凡吗?释迦默尼说不是。那么你是普通人吗?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接着问,那么莫非你有魔法?释迦默尼仍然回答不是。这位老乡困惑不解,于是再问,那么你是谁呢?释迦默尼回答说,我是觉悟者。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理解之中,心理分析是具有一种广泛的含义,不仅仅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人性心理学,以及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同时也包括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超个人心理学。因为马斯洛,以及罗杰斯,也都是以从事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为主要工作的。而同时,众多的精神分析学家,如阿德勒、弗洛姆、霍妮、艾里克森,甚至是荣格即荣格学者等,也都是人本主义者。 作为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尤其是超个人心理学代表的托马斯·塔特(T.Tart),在一次国际超个人心理学会议上作报告时说,我想我愿意生活于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能够对于深层的精神本质有一种直接的体验和认识,而不是对它们仅仅具有观念和信仰。而这种超越性态度的获得,不是通过理论,而是一种超越自己普通的生物、心理和文化实体的结果,一种直接接触和体验作为我们真正本性的心智与爱的源泉。对于这么一种心理学的信念,塔特举了一个禅宗沉思的例子来说明:“但是我可以从相近的沉思传统中来做一个说明。我的朋友Young Shinzen是世界上最好的佛教领悟禅师之一。他曾经告诉我,对于在西方的禅师来说,都会有这样一种共同的经验,如果你有一百个新学生来学禅或习禅的新学生,那么他们大部分人都会告诉你他们被深深的打动了,都会认为沉思的实践应该成为他们生活重要

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最新)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先天的,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乐观就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高校学生组织接受赞助管理办法

**学校校级学生组织接受赞助管理办法(试行) 高校团委管理与指导下的校级学生组织通过商业运作或者吸收无偿赞助的方式来开展各类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日益成为高校特有的人文风景,为不断繁荣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营造优良育人环境,推进校风和学风建设做出了积极尝试和有益贡献。为进一步规范我校校级学生组织接受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赞助的行为,特制定《**学校校级学生组织接受赞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一、接受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赞助的对象 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经过团委或其委托部门批准成立并按期注册的校级学生社团。 二、学生社团接受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赞助并通过商业运作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宗旨 “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学生成才宣传企业形象合作互惠共赢” 三、赞助方式 1、现金、实物; 2、通过互惠合作形式资助学生组织开展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 3、通过无偿赞助的形式支持高校人才培养。 四、联系赞助及谈判代表 为避免学生组织无序拉取赞助,互相压低赞助额的混乱状况,学生组织与赞助方进行初步接触并了解初步合作意向后,一律由学生组织主席团成员及外联部成员组成谈判小组(校级学生社团由学生社团联合会外联部出一名学生干部,与初步联系赞助方的学生社团干部组成谈判小组),由谈判小组持经过团委审批同意的《**学校学生活动审批表》,与赞助方进行谈判。学生组织及任何学生个人不得单独与任何赞助单位私自达成赞助协议。 五、学生组织为赞助方提供的宣传和服务 1、学生组织在商业运作过程中可以为赞助方提供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服务,利用活动过程中一切有利于宣传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的载体,宣传企业产品、提高企业美誉、占领高校市场。但是,学生组织不得承担任何形式的销售任务 2、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所做的任何宣传品或宣传方式的内容、形式、时间、场所等有关协议内容都必须由有关学生组织或赞助方直接提交校团委批准。必要情况下,校团委还必须请示学校有关领导,并与宣传部、保卫处等有关部门进行

心理行为与文化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1.1 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 1 谁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D) A、孟子 B、孔子 C、王守仁 D、老子 2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具有惊叹世界多样性的能力,是探索世界意义的前提”,表现了(C)。 A、我们应该了解“异文化” B、我们应该从文化视角研究国际关系 C、用一种新的视角观察世界,看待世界

D、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3 《心理、行为与文化》的课程特点是(AB)。 A、从文化和心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的行为 B、比较文化的视野 C、采用的是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D、以几个小规模的文明社会为背景 4 《心理、行为与文化》这门课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5 学习《心理、行为与文化》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我们自己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2.1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 1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B)。 A、心理人类学 B、文化与人格学派 C、哥伦比亚讲座派 D、国民性研究 2 在二战时期,最具有国民性研究的作品是(C)。 A、《社会化研究领域指南》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菊花与刀》 D、《美国梦的挑战》 3 从许烺光的作品(D)出版后,心理文化学进入到“心理人类学”阶段。 A、《文化模式》 B、《种族:科学与政治》

C、《文化人类学新论》 D、《心理人类学》 4 哥伦比亚讲座派的代表人物有(ACD)。 A、林顿 B、博厄斯 C、卡迪那 D、克拉克洪 5 心理人类学主要研究那些内容?(ABCD) A、儿童社会化 B、知觉和认知 C、文化与人格 D、心理健康 6

以博厄斯为代表文化学派认为人的文化进化和人的种群有关系。(X) 7 文化与人格学派是人后天接触到的各种训练决定了人的性格和这个族群的文化性格。(√) 8 《菊花与刀》是一位日本作家描写日本人的文化性格的作品。(X) 9 国民性研究过分注重人幼年的肚面起眼,得出的负面结论较多。(√) 2.2 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义 1 科学和技术属于文化定义的(D)。 A、物质层面 B、精神层面 C、社会层面

从众心理

从众—社会心理现象之一 有朋友也说到这样一个现象,尽管自己对所持股票充满信心,但当看到很多的报道或身边的人抛售时,犹豫之后,还是将手中的股票抛掉了,但之后就对自己的此行为后悔不已。其实,这种现象就是近来很多分析师提到了一个心理名词—从众。 什么是从众,从众有哪些经典研究,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个体为什么从众,谁会从众,我们是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的。社会心理学家作了系统的研究。 一,从众的概念和内涵从众(COMFORMITY)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从众可以表现为顺从和接纳. 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顺从,主要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如果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就叫服从(OBEDIENCE).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接纳(ACCEPTANCE). 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顺从只是使自己符合某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为了心理平衡,顺从之后紧跟着接纳,因为人通常会赞成自己持续在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开始不愿意接受的工作安排,但随着过一段时间,我们会为自己找到各种可接纳的理由,并可能让自己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权威可以强使公众服从,但私底下的接纳却是另一件事情. 二,关于从众的经典研究 (一),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揭示了从众的

主要原因是暗示的作用.实验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暗示处处存在.例如我们可能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咳嗽,笑或打呵欠,他周围的人也好象被感染了;有如此行为;通常我们处在愉快的人中间会使我们有愉快感;同一工作群体中的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这都是暗示结果,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心境联结”. 还有另外一些有趣的现象,如经常与一个晃脚的人在一起,你也变得更会晃脚,你可能只是认为这是一种自动行为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从众,社灰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变色龙效应”. 当然暗示在现实中并不总是有趣的.例如,在听了劫机,自杀的新闻后,这类的事故也会迅速增加.在1962年8月,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报道得越厉害,以后的灾祸增加得就越多.如美国” 9.11”事件后,因为过多关注和报道的缘故,同期在世界范围内的自杀式劫机事件超过了有史以来的劫机事件. 在所有的人群中,心理学家发现,青少年是易感人群.所以模仿自杀行为更多是发生在青少年群体中. (二)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压力是从众的主要原因. (三)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他的实验虽然违背了道德伦理问题,但却发现了一种极端的从众现象-服从.并揭示了引起服从的原因.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我被深深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和消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 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 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一、播种幸福———教师的存在价值 通常, 幸福的人大多热衷于奉献, 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 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 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 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一直以来,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在学生犯了错误时总是大声训斥或冷脸相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生怕触怒了我,课后学生也不敢和我沟通,总是绕道走。这种不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曾经让我烦恼、反思,可一直没有找到良好的改善方法。读了这本书之后, 播种幸福

是教师存在的价值, 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 在接下来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快乐生活——教师的生活态度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 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 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和谐。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探究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探究 【摘要】高校学生组织文化是高校学生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产物,是学生组织的灵魂。不同高校又具备各自独特的学生组织文化。本调查以江苏大学为例,旨在通过对学生关于本土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感的研究,揭示当下学生组织文化的认同情况,为构建和谐的学生组织文化,增强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感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江苏大学学生对于本校学生组织文化的认同感较高,推广学生组织文化的工作仍需坚持。 【关键词】学生组织;组织文化;文化认同 一、引言 高校学生组织是促进学生成长、加速学生成熟、历练学生成才和奠定学生成功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意志品格、为国家、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组织文化是学生组织在为学校为同学服务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服务精神与文化意义的有机融合体,是学生组织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的高度概括。 探究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情况如何、文化认同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通过提升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文化认同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认同是如何形成的Phinney曾提出三种主要的论述,分别为:社会认同论(Social identity and the self)、涵化论(Accultural theory)(或称为文化交流论)、认同形成论(Identity formation theory)。社会认同论强调在种群交流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与其所属的族群文化会逐渐产生关联,从而建立一种正向积极的自我概念。该理论适合个人与群体间相互关系相关研究。涵化论(Accultural Theory)。该理论认为因为有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族群的界线才容易被突显,文化认同才容易形成。因此其适用于不同文化交流间的认同情况。认同形成论(Identity Formation Theory)。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文化认同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理论带有明显的自我优越性,存在极端倾向。 此外,关于文化认同的维度,目前尚无统一的看法。有学者依照心理学的认知原则,将文化认同区分为4个维度:认知的(Cognitive)、情感的(Affective)、知觉的(Perceptual)、行为的(Behavioral)。 整理近几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将文化认同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组织文化认同中的研究(武如飞【1】【2】,2011;杨曌【3】,2012.)甚少,本文借鉴Phinney的社会认同论、涵化论、认同形成论,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探究

论从众心理

论从众心理 心理是自然界中最神奇的东西,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的的确确存在并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心理是一种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作为一种智力高度发达的高等动物,其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远在自然界其他任何动物之上。正是因为我们人具有如此强大的思维能力,使得我们在做事情时往往会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在综合各个因素以及心理不同想法的斗争之后我们才会采取相应的进一步行动。人们内心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心理想法会驱使人们产生相应的不同的具体行为。人们的心理就如一股无形的推动力,推动着人们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或许这些事情并不是人们最初想要做的,甚至是人们在正常状况下不愿意做的事。在日常生活中,诸如贪小便宜心理、从众心理、消费心理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普遍,而其中,我认为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人们的从众心理。 那么,什么是从众心理呢? 所谓从众心理,就是指个人的行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多数人的做法往往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人们便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情况下是没错的。但是站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往往事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从而造成“盲目从众心理”。 例如,假如有一天你走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有一群人急匆匆的跑过去,其他人一位发生什么紧急情况,也都跟着跑。然后你也慌了,也跟着人群拼命的跑。最后发现他们最初的那帮人知识在赛跑而已。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至于从众心理的形成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好奇心的驱使 大家都知道,好奇心是人们内心最大的驱动力,它能够让那人么去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好奇心使人们产生了从众心理。怎么说?我拿一个我们大学校园中最为常见的一幅景象来说:摆摊。我自己亲身摆过摊,所以我又切身的体会。当你摆摊时站在那个阴暗的棚子下殷切的期盼有人过来光顾你时,往往没有人会理你。这很悲哀,也很凄凉。但是,聪明的我们总会有办法的。每当这时候我们就会发动我们一切尽可能人脉关系,拉他们过来捧场。当他们赶过来密密麻麻的站在我们的棚子前面时,神奇的事情便发生了:本来来来往往看都不看一眼的路人这时候都齐刷刷的凑过来看个究竟,看看到底什么东西那么热闹。而这时候,我们摆摊人员的工作便可以顺顺利利如火如荼的进行了。这就是好奇心驱使下产生的从众心理的力量。 二、避异心理的驱使 我这里所指的避异心理是指避免使自己成为同类中的异类,让自己跟随大众,宁愿与大家一起错也不愿承担自己成为异类而出丑的风险。我也举个例子来说吧。相信很多人都玩过这样的游戏:一个主持人在操控着这个游戏,他出一个问题,规定向左转或向右转为正确或错误,让台上的一群参加者做出选择。然后参加者们开始行动,如果向左或者向右的人势均力敌,那没问题。而一旦两者偏差太大,那一小部分人便会开始犹豫,心里嘀咕着:怎么大家都选正确(错误),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后感积极的力量——微笑

积极的力量 寒假里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一、播种幸福———教师的存在价值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那时,我刚从事教育工作只有半年并且担任了班主任,有时候真的茫然无措,不知道怎么去管理。所以我经常会板着脸,要树威信,直到有一天,我从孩子的日记中看到了:“郑老师极少笑,要是能够多一些微笑,就更美了。有时候想跟老师多说一句话都不敢”。当我们班得到流动红旗,获得“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时,杨老师的脸依然那么严肃,似乎这些荣誉的得来本来就是应该的;当我们做错了事,郑老师的脸还是那么严肃,但严肃中更多的是斥责。虽然我们知道郑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是她为什么总是不笑一笑呢?”当看到学生的这篇日记时,我感到有根无形的鞭子在抽打着我的心灵。我也何尝不想“一笑泯恩仇“呢?但是又很害怕一“笑“会让学生爬到我头上来,班级纪律就会松散。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惭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吝啬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快乐生活——教师的生活态度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来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和谐。 在上个学期,在课间做眼保健操的时候,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幼儿园上来,各方面都需要慢慢地调整和适应。因此他们在做眼操过程中,总是因为个别同学睁眼而扣分。为此,我也想过很多办法,各种软硬兼施的方法都有,甚至哪怕下节课不是我的课,我都会盯了再走。尽管这样,有时候还是眼睁睁,看着检查人员从我眼前因为某某睁眼扣分。所以,每当静下来的时候,也是很无奈,更多的是力不从心。当然,我也好几次因为这个情况,到了半夜也没睡好,慢慢地就陷入了焦虑当中,那段时间也是很不开心。 后来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心理分析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心理分析 【摘要】中国的人际关系与建立在西方观念基础上的西式人际关系是有较大差异的。从中西方交往的差异方面进行比较,以使我们了解哪些方面我国和西方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差异的主要方面是什么,便于我们知己知彼,才能避免中西方交往沟通过程中的误解和障碍,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心理卷入度行为方式自我表现人格特质 近些年,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们了解在文化背景相同的范围内,人们共处时很少产生交往沟通上的障碍;但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时,往往会出现误解或发生冲突,影响到交往与沟通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对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差异进行总结对于正在发展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际的操作价值。 东西方交往沟通中的差异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有几个方面如卷入度、行为方式、自我表现和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差异最为显著,下面将分别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心理卷入度差异 1、心理卷入度差异概述 交往沟通中的“卷入度”即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的心理卷入度,是指人为他人操心和受他人影响的程度。心理卷入程度过高是指个人在心理上与对方信息的关联程度过高。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有人会过分地关心对方的事情,朋友遇到困难了,他比朋友还忧心忡忡;朋友办事出现失误,他比朋友还内疚和自责等;心理卷入程度过低则相反。在东西方交往沟通的心理表现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人卷入度偏高而西方人卷入度偏低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由于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对方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如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如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个人行为动向如去什么地方、与谁交往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当然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 2、心理卷入度差异举例 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再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亦即人际心理卷入度高。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男或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

读书心得 读《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有感

假期间我参加《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共读活动,按照共读计划,每日坚持完成读书任务。不枯燥、不繁重,又总能引起心灵的触动,引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书中济群师傅说:因为在天堂没有痛苦和烦恼,所以也没有快乐和幸福,因为快乐和幸福是伴随着痛苦和烦恼而共生的,所有得道成佛之人都很快回到了人间普渡众生,帮助人们消除痛苦和烦恼,这样成佛这就能够分享快乐和幸福了。这段话也让我茅塞顿开,积极的心理学中所说的幸福来自每个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来自投入的工作和生活来自帮助他人的过程,当人们付出爱的时候就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感恩这份相遇,让我在舒适的假期还没结束,就冒雪参加会议,能不抱怨。 春节后的天气没有年前让人感觉舒适,尤其是接连的大雪变迁更给人不舒服的感觉,在这样的天气接到开会通知,如果是以往我会抱怨:怎么不坚持到开学呢?天气这么差,怎么一点不考虑老师的安全因素?这都比别人早上几天班呢,这么天冷的天等公交车真是受罪呀! 早晨打开门,雾蒙蒙的一片。路上是化了又结冰的路面,一不小心就会“吧唧”一下摔一个跟头。坐上行驶的公交车,看着车窗外行驶而过的树木,枝条上挂着毛茸茸的雪绒,把大地打扮得像浪漫的冰雪世界,我庆幸我有一个早起的机会看到这美丽的世界。 下了公交小心翼翼地踩着冻得滑溜的路面,迎面而来的大姐骑着自行车,“哎呦”一声惊叫,我连忙帮手扶起来并送上一句“小心”,开心地离去,抬头小小的雪梨飘洒在脸上凉凉的让人很舒服清爽。 会议开到12:00,下楼又被通知去修改数据,竟然也没有抱怨。一行人说说笑笑和赶着吃饭的人迎面而行,没有抱怨,没有愤怨。 有人说给镜子一缕阳光,它能反射出一片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反映出一个天堂。所以作为教师,每天都应该以阳光的心情,快乐的生活,只有自己充满阳光,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温暖的同时,感到自己生活是幸福的,当教师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尤其应该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研究报告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研究报告 科目:应用统计学 班级:10人力2班 姓名:周婧、贺周华 鲍季敏、胡冠龙 张军、于振康 王刚、韩国富 2012年 5 月

目录 一、导语 (2) 二、调查方法、对象及过程 (3) 三、结果及分析 (4) 1.大学生参加社团个数及主要原因 (4) 2.大学生参加社团类型及社团与专业相关程度 (5) 3.大学生了解并加入社团的途径以及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 (6) 4.大学生对社团缺陷的评价及建议 (8) 5.大学生对国内外社团差距的看法 (8) 四、建议对策 (10) 五、参考文献及数据出处 (11)

一、导语 社团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活动组织之一,对学校发展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有着巨大影响,优秀的社团能够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参与者的素质与能力,而质量较低的社团则实现不了这一目标。 近几年,中国校高社团发展迅速,数量激增,但质量参差不齐。因为在国内,学校的教学环境对社团组织水平有重要影响,这也造成了我国高校社团整体水平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因而尽可能地了解国内大学生对社团的看法及认识,从而针对他们的需求建立相应的社团文化机制,实现社团与个人、学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使中国高校的社团文化更具竞争力成为了现今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我们围绕高校学生社团文化这一主题向周围的同学展开了调研,对相关数据和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 从调查结果发现,约70%的大学生参加了社团,他们参加的社团数量多为一至三个。参加社团的主要动机80%集中在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上。大学生参加的社团种类分布较分散,比较受欢迎的有运动类、学术类、音美类及社工类,这与他们参加社团的动机相符合。近八成的社团参与者对社团活动抱有较积极或温和的参与态度,但仍有略高于20%的参与者对社团举办的活动不太满意。被调查者关于“参加社团活动是否实现了自己最初目的”的两种回答在数量上基本持平。在被调查者看来,使社团有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的前三位分别是: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团结的社团关系和高涨的热情,还有独特的社团文化。特殊技能、时尚潮流是他们所希望校园内能够出现的新社团内容。另外在国内社团与国外社团的比较上,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国内高校社团在自由度、社会实践效果、活动内容、成员积极性等方面与国外高校间存在明显差距。针对这些差距,他们所认可的两个主要解决途径是提高学生自身对社团活动的认识及获得来自学校和社会更多的支持。

从众心理

谁“偷”走了你口袋里的钱 ——从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分析广告现象 【摘要】 超市、商场的特卖区或促销区常常能够吸引消费者花费大量的经历和金钱。而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从众购物的心理,营造“大家都购买”的火爆气氛,激发消费者的冲动购买。 本文就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从众心理行为进行探析,分析从众消费行为产生的原因,同时对其所产生的利弊进行论证。希望商家在获得利润的同时,能够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利益。 【关键词】消费者从众心理从众行为促销

【正文】 这是一个周末,你想出门逛逛顺便买一支高露洁牙膏。于是,你叫上好友,一起来到了家附近的超市。这家超市规模大环境好,商品类型也多种多样,因此你们很喜欢来这里逛逛。首先,从超市入口电梯直接到二楼,二楼主营服装、文具和零食,而牙膏在超市的尽头。 经过服装区,你被一块广告牌吸引了,上面赫然写着“T恤亏本价,19元起”,周围围了一圈人,正在兴致盎然地摆弄着一件件T恤。女孩子总是觉得衣服不够的,更偏爱“便宜货”。你和好友不自觉地凑过去,也挑挑拣拣起来。看好一件衣服,觉得还不错,但你又犹豫了,问好友“我已经有几件T恤了,要不要买呢?”,好友说:“买呗,衣服总是要穿的,而且也便宜。”你一想觉得有道理,便买了一件(有可能是两件)。 经过食品区,促销人员热情地向你介绍一种新型薯片,并称“已经热销几千袋,库存不足,最后一天机会难得……”你抵不住销售小姐的热情,又想或许好吃,可以尝一尝,所以决定买一袋。这是促销人员又说,买两包送一包,这样更实惠。最后你抱着三袋薯片继续往前走。 终于到了日化用品区。你朝着高露洁牙膏走去,正在考虑买小号还是大号家庭装。超市导购告诉你说,今天云南白药牙膏打8折,效果也比高露洁好。你也认为为健康多花钱无可非议,因此安心地买了一支云南白药牙膏。刚要离开,导购小姐又温柔地问道,还需不需要牙刷呢?牙刷三个月就要换一次,多备些在家里,也不必下次专门来买。 最后,到收银柜付钱时,你花了比预计多10倍(甚至更多)的钱。后来,19元的T恤你仅穿过一次,新口味的薯片实在不敢恭维,云南白药牙膏或许也没有比高露洁效果更好,那一打牙刷也不知道放在哪个抽屉里了…… 你才发觉被超市的促销手段骗了,大呼上当,但日后你仍然做着这样的傻事,许许多多的消费者也做着同样的傻事。 “从众”是心理学名词,是指一个人的活动因受其他人的影响而趋向于其他人的活动的现象。从众心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活动,其成因可以追溯

品味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

品味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 摘要: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本文主要从塞利格曼的简介、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分析了积极心理学。 关键词: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积极情绪,幸福,内在动机,沉浸体验 1.前言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浪潮,补充完善了仅仅研究心理缺陷和病态的理论阶段。在美国,塞利格曼教授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这个新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与人的积极力量和幸福有关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时代的到来,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个人概况 马丁·塞利格曼(1942-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人。1942 年8 月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奥尔巴尼。1964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塞利格曼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同时也是该校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 年,塞利格曼以历史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据海格布鲁姆等2002 年数据统计显示,塞利格曼是20 世纪百名杰出心理学家之一。2006 年,塞利格曼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这一奖项是为在心理学理论和应用领域做出杰出贡献,推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科学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 3.研究方向与理论 3.1幸福 塞利格曼在2002年提出: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在这里,幸福和幸福感既包括积极的情绪,如喜悦或安详,也包括积极的状态,如沉浸或欣慰。 3.1.1.积极情绪:塞利格曼将积极情绪划分成三类:与过去有关的幸福、与现在有关的幸福和与将来有关的幸福。与将来有关的幸福包括乐观、希望、自信、信仰和信任。 3.1.2.幸福的作用:塞利格曼认为,积极情绪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更好的关系和显示更强生产力的机会。幸福的人们会高估他们的能力,对积极事件比对消极事件记得更多,但由于他们会运用一些重要策略,因此他们更擅长做生活的规划决策。 3.1.3.增进幸福:塞利格曼认为有必要对幸福的生活和好的生活作出明确的区分,幸福的生活可以通过策略去追求积极的情绪而获得。增进幸福的策略主要包含人际关系、环境、身体状况、生产力、休闲、习惯化、比较、对同等收益和损失、痛苦情绪等几大方面。 3.1. 4.幸福的人格研究:幸福的人们通常外向而乐观、有高自尊并且内控,与之相比,不幸

2017心理、行为与文化答案

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哪个学者提出应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A、顾颉刚 B、吴泽霖 C、吴文藻 D、费孝通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谁提出了“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A、卢梭 B、柏拉图 C、孟德斯鸠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多选题】下列选项属于这门课的学习目的的是()。 A、了解“异文化” B、为研究国际关系提供文化视角 C、具备看穿他人想法的能力 D、探索人类行为的心理逻辑 我的答案:AB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科学家还没有完全掌握关于人类的行为心理的知识。()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谁是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 A、马林诺夫斯基 B、布厄迪 C、弗雷泽 D、博厄斯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菊与刀》对()的国民性进行研究。 A、日本 B、中国 C、印度 D、韩国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国民性研究的初始目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菊花与刀》不属于社会学倾向的研究著作。() 我的答案:×得分:0.0分 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义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下列哪一选项属于心理人类学的研究范畴?() A、知觉和认知的文化差异 B、儿童的社会化问题 C、以上都是 D、人格与文化的关系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谁创造了人类学中的功能学派?() A、许烺光 B、费孝通 C、鸟居龙藏 D、马林诺夫斯基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也包括人的身体进化过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 世界上各种族群之间的差异不属于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我的答案:×得分:0.0分 文化与文明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文明的物质造物不包括()。 A、运河 B、机械 C、道路 D、社团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文明造物不包括()。 A、社会造物 B、物质造物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哪个地域,无论是哪个群体,都存在着一种心理,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下趋于一致。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了一本书,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是一部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勒庞在这本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与我们一直认为的群体观念大相径庭,我们之前总是认为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无所不能而又无坚不摧的,但在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联系之前所说的从众心理,也许现在的集体真的并不是一定有利的。在社会中,无论做什么事,都有着随大流的现象。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从众心理是人类的一个思维定式。思维上的从众定式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但一旦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就成了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而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盲目从众心理”往往占了大多数。因为在从众过程中,个人因为有背后的集体力量的支撑,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可接受的,尽管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或者是低于个人思想,但却可以被群众接受。比较典型的如聚众哄抢财物、集体盗墓、球迷闹事等等。这些

集体行为都是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模仿、感染而产生的。其实,当这些人们参与这类行为时,往往自身的想法比较模糊,甚至可能对周围的情况并不了解,只是受人蛊惑或受利益驱使,表现一种“出事大家顶”的责任分担心理。在前几天的新闻中还看到过这样的一幕,有人掉落了一些百元大钞,但迎来的不是众人帮忙拾起这一美好的向往,而是四周人一哄而上抢钱,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当只有一个人时,会害怕受到惩罚,会选择去帮忙拾起而不是抢夺,但当两个人,三个人,甚至一群人时,没有人再会去想自己是否会遭受惩罚,而只会想赶紧抢,再不抢就没有啦,因为在从众时,一切错误都可以被接受,正所谓法不责众。即使这时候有人想阻止,但更多的人为了不受伤害,我想更多的人会选择旁观,因为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而正是这样的人,特别容易被一些目的不纯的人来专门利用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生活中也的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能够引起轰动效应,使得群众竞相传播、议论。但更多的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社会中常有的炒作就是这一心理的实际应用。但是如果刚刚只是一些资本家利用这一心理来炒作自己的商品,来增加自己的名气。这也就算了,但是现在更多的是会有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以及喜欢“凑热闹”的心态来激发一些矛盾,甚至导致人民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在如今的这种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庸俗,浮躁的文化与价值观时时刻刻都充斥在我们的眼前,如果我们不加辨

积极心理学MOOC课答案

二十世纪末期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其发起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 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年度大会上,赛里格曼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首席提到过积极心理学思想,从此积极心理学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与消极心理学相对,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大层面: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同时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三大心理健康观分别是积极观、幸福观、预防观。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关注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人生阶段。积极心理学可以算做心理学领域的一门新开辟的领域,因为这个领域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事件。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巅峰和低谷,而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低谷。虽然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相比,积极心理学把挫折看得更加微小,但是也承认挫折的重要性。 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与糟糕的一面同等重要,因此需要得到心理学界同等程度的重视。积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是那些发生在生活正常轨道上的事件。有鉴于传统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的疾病和负面心理,积极心理学着重研究能使个人和社会繁盛的正面力量和美德,以帮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充实,组织机构更加昌盛卓越,社会更加和谐向上。此外,与以往对幸福的研究不同,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使用严谨的逻辑推论、实验研究等科学方法,其学术成果经同行评议和实证检验,被证明有效后才予以推广。因此,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幸福领域靠直觉和孤例论述的局面,而能够用科学的方法,为人类的幸福提供系统、完善的理论和应用建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