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罪名的确定

关于《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罪名的确定

关于《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罪名的确定

[摘要]《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没有规定该条的罪名,最高司法机关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导致基层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在确定该条的罪名时,应按罪名的判定和罪名的取定两个层次进行。在罪名的判定上,应以犯罪构成为依据,该条第一款和第二款从犯罪构成角度属于同一罪名。在罪名的取定上,罪名取定的直接根据是刑法的基本罪状,《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罪名应叫“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罪名确定;罪名判定;罪名取定

《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没有规定该条的罪名,最高司法机关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导致基层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一、罪名确定概述

罪名确定,是指对刑法分则有关条文规定的具体犯罪确定名称的问题,即如何运用恰当的概念表现刑法分则有关法条所规定、描述的具体犯罪的本质特征[1]。我国刑法在罪名确定问题上采取的是“暗含式”的立法模式,即具体的罪名在立法上不作规定,而是由最高司法机关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规定,而实践中最高司法机关关于罪名的司法解释往往落后于立法,导致基层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因此,最高司法机关应在立法出台的同时出台关于罪名规定的司法解释,以保障新法的顺利实施。我国刑法分则条文采用的是一条文数罪或数条文一罪的混杂式体例,这种立法体例使得确定刑法分则条文中的罪名个数直接关系到一罪与数罪或单处与并罚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确定刑法分则某一条文的罪名时,应先判定刑法分则条文中规定的行为是一罪名还是数罪名,即罪名的判定,这是罪名确定中第一层次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犯罪行为名称的取定,即罪名的取定,这是罪名确定中第二层次的问题。

二、《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罪名的判定

目前理论界关于本条的罪名有“两罪名说”和“一罪名说”。持“两罪名说”的学者占大多数,其中关于本罪罪名的表述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2];“出售、提供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罪”[3];“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窃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4]。持“一罪名说”的学者认为本罪的罪名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其主要理由如下:“两罪名说”增加不必要的罪名,其结果必然是增加了数罪并罚的可能性,违背“有利于被告人原则”的要求;从客观行为上看,无论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还是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其行为的本质特征都是“侵犯”;“遵循立法先例”的原则,刑法第219条在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方面规定了三种行为方式,但司法解释将刑法第219条确定为侵犯商业秘密罪[5]。

笔者认为,判定刑法分则某一条文是一罪名还是数罪名,首先应确定罪名判定的依据。按照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区分此罪和彼罪的标准是犯罪构成。因此,在判定刑法分则某一条文是一罪名还是数罪名时,应看刑法分则某一条文是符合一个犯罪构成还是数个犯罪构成。无论是从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还是从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来看,《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第一款和第二款属于相同的犯罪构成,应构成同一罪名。

(一)犯罪客体

目前,刑法理论中关于《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的犯罪客体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有的观点认为,本条的犯罪客体是国家的公民信息保护法规和公民个人信息不受侵犯权[6]。也有观点认为,身份信息犯罪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权和个人隐私权,而且更重要的是妨害了国家对信息的管理秩序。[7]笔者认为,《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第一款和第二款侵犯的犯罪客体相同,主要理由如下:(1)从本条入罪的立法背景来看,公民个人信息广为泄露,扰乱公民的正常生活,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对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个人隐私以及正常的工作、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立法机关将其纳入犯罪处理,有利于保护公民身份信息的安全和公民身份管理秩序,进而运用刑罚控制和打击利用公民身份信息进行的犯罪。由此可见,无论是第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还是第二款的规定,其主要客体均应是公民身份信息的安全。(2)虽然本条第一款中的单位或个人利用了某种程度的“公权力”,但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的没有利用“公权力”的行为的法定刑相同,按照罪行相适应原则,第一款和第二款的社会危害性也相同,说明立法机关的意图主要惩罚的不是滥用“公权力”的行为,而主要是保护公民身份信息的安全。

(二)犯罪客观方面

《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第一款规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

人,情节严重的;第二款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从第一款的规定来看,非法提供应包括有偿的提供和无偿的提供,将出售和非法提供并列本身不合理。无论是非法提供,还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因此,从本条的客观表现来看,第一款和第二款的在客观表现方面是一致的,即都是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

(三)犯罪主体

《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在履行职责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利用某种程度的“公权力”采取到的公民个人信息的国家机关或单位的工作人员或单位,而《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个人和单位[8]。

笔者认为,该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主体均为一般主体。犯罪特殊主体最主要的特征是行为人除具备犯罪主体的基本要件外,还具有特定的身份,刑法上研究的行为人的特定身份,是对决定刑事责任存在与否或影响刑事责任程度有意义的身份。[9]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之前,将本条第一款的主体限定为特殊主体是有一定理由的,因为第一款中的“违反国家规定”,目前只有在刑事诉讼法、邮政法、律师法、居民身份证法、反洗钱法、劳动争议仲裁法、行政许可法、公证法、人民银行法、保险法、电信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中作了相关的义务性规定,此时“等单位”目前只限定在利用某种程度的“公权力”采集到公民个人信息的国家机关或单位的工作人员或单位,而一旦正在酝酿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违反国家规定”范围也将作进一步扩大,此时“等单位”也将进一步扩大。同时,将该条第一款犯罪主体理解为一般主体也有利于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该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主体均应理解为一般主体。

(四)犯罪主观方面

在犯罪主观方面,《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第一款和第二款均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或应当知道非法提供或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会侵犯或者可能侵犯他人个人信息而非法提供给他人或非法获取。

三、《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罪名的取定

罪名取定的直接根据是刑法的基本罪状。罪名就是犯罪名称,是对具体犯罪本质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10]。罪名的取定是罪名确定的第二层次问题。在判定了《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构成一个罪名后,应在此基层上考虑犯罪行为名称的取定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罪状可以分为基本罪状和加重、减轻罪状,只有基本罪状才是罪名取定的根据,因为罪名取定是根据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具体犯罪本质或主要特征进行高度概括以确定该种犯罪名称的活动,而规定具体犯罪构

成特征的不是加重、减轻罪状,而是具有单独法定刑的基本罪状。以基本罪状为直接根据取定罪名,其主要理由如下:基本罪状和罪名的内容相同;基本罪状和罪名的功能相通,都揭示了犯罪的本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犯罪这一客观事物;正是通过对基本罪状所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的各种因素的概括,才产生了罪名。因此,罪名是由基本罪状决定的,离开基本罪状,罪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罪名取定的直接根据是刑法的基本罪状。按照我国刑法理论,《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的罪状应属叙明罪状,其表现方式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窃取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这些行为方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侵犯”了公民的个人信息。因此,概括《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的罪状,其罪名应叫“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四、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民个人信息遭到不当收集,甚至恶意使用、篡改,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旨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没有规定该条的罪名,最高司法机关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导致基层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最高司法机关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在确定该条的罪名时,应按罪名的判定和罪名的取定两个层次进行,在罪名的判定上,《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第一款和第二款属于同一罪名,在罪名的取定上,罪名取定的直接根据是刑法的基本罪状,《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应叫“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刑法各论的一般理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2:113.

[2]高铭暄,赵秉志,黄晓亮,袁彬.《刑法修正案(七)》罪名之研析(上)[N].法制日报,2009-3-18.

[3]侯国云,么惠君.《刑法修正案(七)》罪名如何确定[EB/OL].https://www.doczj.com/doc/7719285546.html,/criminal/Infor/showPage asp?pkD=25568.

[4]周道鸾.《刑法修正案(七)》罪名如何确定[EB/OL].https://www.doczj.com/doc/7719285546.html,/cp[9]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92.

[10]张明凯.刑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496.

对《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的解析

对《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的解析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将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入罪,既是预防与惩治犯罪的现实需要,又弥补了现行刑法规定之不足,更是践行人权保障的要求。司法实践中,我们应正确理解本条罪名、个人信息、行为情节严重、主体范围等的含义以及在刑法中适用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公民;个人信息;概念与构成特征 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修正案(七)》)第七条,将《刑法》第253条增加了一条:“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第二款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第三款明确单位也可以构成本罪:“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但由于相应的司法解释和配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司法机关在适用本条文时,迫切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本文试对对《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进行解析,我们应正确理解本条罪名、个人信息、行为情节严重、主体范围等的含义以及在刑法中适用的相关问题。 一、本条罪名的确定 (一)个人信息的内涵及认定 我国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尚未出台,导致学界对个人信息的定义存在着争议,主要有“隐私说”和“识别说”两种主要观点。“隐私说”认为,个人信息是指个人不愿向外透露的或是个人极为敏感而不愿他人知道的个人信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均采用此说。“识别说”认为,个人信息是指一切足以构成对个人进行识别的信息,如姓名、性别、身高、血型、住所、职业、财产及婚姻状况等都包括在内。所谓“识别”是指信息与信息本人存在某一客观确定的可能性,此说主要存在于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立法例。 2012年4月,工信部中国软件测评中心联合30多家单位起草的《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编制完成。《指南》中将个人信息分为一般信息和敏感信息。 当然,刑法所保护的“个人信息”并非泛指全部信息。笔者认为,至少以下几种个人信息在适用刑法时应予排除:(1)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公开的个人信息;(2)个人愿意公开的个人信息;(3)事先告之会公开的个人信息;(4)已被公众知晓的个人信息;(5)媒体调查属实的个人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4)

∙【法规标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发文字号】法释〔2009〕13号 ∙【颁布时间】2009-10-14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7719285546.html,/sfjs/show.php?file_id=138547 ∙【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 罪名的补充规定(四)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 (法释〔2009〕13号,2009年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4次会议、2009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已于2009年9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4次会议、2009年9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6日起施行。 二○○九年十月十四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七)》)的规定,现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作如下补充、修改: 刑法条文

罪名 第 151 条第 3 款 (《刑法修正案(七)》第 1 条) 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罪 (取消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罪名)第 180 条第 4 款 (《刑法修正案(七)》第 2 条第 2 款)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 第 201 条 (《刑法修正案(七)》第 3 条) 逃税罪 (取消偷税罪罪名) 第 224 条之一 (《刑法修正案(七)》第 4 条)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第 253 条之一第 1 款 (《刑法修正案(七)》第 7 条第 1 款)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

刑法修正案(七)法条全文及其解读

刑法修正案(七)法条全文及其解读 说明:1、解读参照指南针解读,条文根据刑法修正案(七)补齐,仅供学习交流,如有错误请指正。 2、可以直接将此打印出来,然后贴在指南针一月版的旁边进行学习,简化查找麻烦。 3.文中有【】处是新修改,不知罪名。因为根据常理一般是两高来确定罪名。比如以前非法传销是定非法经营罪,现在是对组织领导者处何罪不明,他放在合同诈骗罪中,不知道是否定【合同诈骗罪】?指南针解读是【组织领导传销罪】我不敢苟同。具体还要等两高解释或者有权解释。 第一百五十一条【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最;走私假币罪】走私武器、弹药、核材料或者伪造的货币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最;走私珍贵动物罪;走私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重金属或者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走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等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犯第一款、第二款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单位犯本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条各款的规定处罚。 【解读】扩大了走私对象范围,增加了“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 第一百八十条【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内幕信息的范围,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 知情人员的范围,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违反规定,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解读】1.增加了一种行为方式:“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 2.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违反规定,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注意一:行为主体是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注意二:增加了信息的范围,包括“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 第二百零一条【偷税罪】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偷税罪】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的理解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 的理解与适用 黄太云 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 一、将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三款修改为:“走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等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将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修改为:“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

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违反规定,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三、将刑法第二百零一条修改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四、在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五、将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三项修改为:“未经国家有关主管

关于《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罪名的确定

关于《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罪名的确定 [摘要]《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没有规定该条的罪名,最高司法机关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导致基层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在确定该条的罪名时,应按罪名的判定和罪名的取定两个层次进行。在罪名的判定上,应以犯罪构成为依据,该条第一款和第二款从犯罪构成角度属于同一罪名。在罪名的取定上,罪名取定的直接根据是刑法的基本罪状,《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罪名应叫“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罪名确定;罪名判定;罪名取定 《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没有规定该条的罪名,最高司法机关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导致基层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一、罪名确定概述 罪名确定,是指对刑法分则有关条文规定的具体犯罪确定名称的问题,即如何运用恰当的概念表现刑法分则有关法条所规定、描述的具体犯罪的本质特征[1]。我国刑法在罪名确定问题上采取的是“暗含式”的立法模式,即具体的罪名在立法上不作规定,而是由最高司法机关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规定,而实践中最高司法机关关于罪名的司法解释往往落后于立法,导致基层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因此,最高司法机关应在立法出台的同时出台关于罪名规定的司法解释,以保障新法的顺利实施。我国刑法分则条文采用的是一条文数罪或数条文一罪的混杂式体例,这种立法体例使得确定刑法分则条文中的罪名个数直接关系到一罪与数罪或单处与并罚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确定刑法分则某一条文的罪名时,应先判定刑法分则条文中规定的行为是一罪名还是数罪名,即罪名的判定,这是罪名确定中第一层次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犯罪行为名称的取定,即罪名的取定,这是罪名确定中第二层次的问题。

《刑法修正案(七)》内容解读(2009年4月8日).

《刑法修正案(七》内容解读(一 https://www.doczj.com/doc/7719285546.html,2009年 4月 8日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黄太云 2009年 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 (以下称修正案 (七 , 对刑法中涉及贪污贿赂犯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 侵犯公民权利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危害国防利益犯罪的一些条文作了修改, 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犯罪(文中所涉新罪名系作者为叙述方便而拟就,具体的正式罪名以将来司法解释确立的为准。为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修正案(七 ,理论部特设专栏,约请立法、司法部门的专家和法官就各个条文的立法背景、条文的主要内容等进行系统地解读。 一、修改了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 , 增加了“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罪” 的概括性规定 我国刑法分则在走私罪一节中对走私犯罪按走私对象的不同分别以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走私淫秽物品和走私普通应税货物、物品作了规定。在第一百五十一条中对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作了具体列举, 规定了走私核材料罪, 走私假币罪, 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等犯罪。 海关在查禁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的缉私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近年来我国古生物化石滥挖、滥采、贩卖情况趋于突出, 走私外流情况也日益严重, 这导致我国失去大量宝贵的地质遗产, 对科学研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海关办理古生物化石走私案件在法律上遇到的难题主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2005年12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的解释》 (简称《解释》 , 将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纳入文物范畴进行刑事保护, 但对于走私上述两类化石以外的、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无脊椎动物、古植物化石的行为很难适用《解释》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修正案七-黄太云

《刑法修正案(七)》内容解读(一)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黄太云 发布时间:2009-04-08来源:人民法院报 编者按: 200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称修正案(七)),对刑法中涉及贪污贿赂犯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侵犯公民权利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危害国防利益犯罪的一些条文作了修改,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犯罪(文中所涉新罪名系作者为叙述方便而拟就,具体的正式罪名以将来司法解释确立的为准)。为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修正案(七),理论部特设专栏,约请立法、司法部门的专家和法官就各个条文的立法背景、条文的主要内容等进行系统地解读。 一、修改了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增加了“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罪”的概括性规定 我国刑法分则在走私罪一节中对走私犯罪按走私对象的不同分别以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走私淫秽物品和走私普通应税货物、物品作了规定。在第一百五十一条中对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作了具体列举,规定了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等犯罪。 海关在查禁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的缉私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近年来我国古生物化石滥挖、滥采、贩卖情况趋于突出,走私外流情况也日益严重,这导致我国失去大量宝贵的地质遗产,对科学研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海关办理古生物化石走私案件在法律上遇到的难题主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2005年12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文物的规定适用于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的解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 【发文字号】法释〔2021〕2号 【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布日期】2021.02.26 【实施日期】2021.03.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已于2021年2月2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32次会议、2021年2月26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三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202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

(七) (法释〔2021〕2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十一)》),结合司法实践反映的情况,现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作如下补充、修改: 刑法条文罪名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二 (《刑法修正案(十 一)》第二条) 妨害安全驾驶罪 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二款 (《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三条) 强令、组织他人违章冒险作业罪(取消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罪名) 第一百三十四条之一 (《刑法修正案(十 一)》第四条) 危险作业罪 第一百四十一条 (《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五条) 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取消生产、销售假药罪罪名) 第一百四十二条 (《刑法修正案(十一)》第六条) 生产、销售、提供劣药罪(取消生产、销售劣药罪罪名) 第一百四十二条之一 (《刑法修正案(十 一)》第七条) 妨害药品管理罪 第一百六十条 (《刑法修正案(十一)》第八条) 欺诈发行证券罪 (取消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罪名)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的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的理解 与适用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1.02.27 •【分类】司法解释解读 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 共和国刑法〉 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的理解与适用 文 / 李静姜金良 李静系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干部、法学博士。 姜金良系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借调人员,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 究室副主任、法学博士。 目次

一、《罪名补充规定(七)》的制定背景与经过 二、《罪名补充规定(七)》关于罪名确定的主要考虑 三、《罪名补充规定(七)》的具体罪名确定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法释〔2021〕2号,以下简称《罪名补充规定(七)》),自2021年3月1日起与《刑法修正案(十一)》同步施行。《罪名补充规定(七)》的公布施行,对于统一规范办理相关刑事案件,确保修改后刑法的正确适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就《罪名补充规定(七)》的制定背景、罪名确定的主要考虑和具体罪名确定介绍如下。 一、《罪名补充规定(七)》的制定背景与经过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时代背景下对刑法作出的一次重要修改。《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根据新时代要求,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更加注重积极统筹发挥好刑法对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保护人民的重要功能,在涉未成年人、金融秩序、产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领域作出诸多重要修改,以适应现阶段预防和惩治犯罪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刑法对经济社会生活的规范保障和引领推动作用。

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全文及说明

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全文及说明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公布日期】2008.08.29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全文及说明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现将这部法律草案及草案说明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社会各界群众可以直接登陆中国人大网(https://www.doczj.com/doc/7719285546.html,)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直接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西交民巷23号,邮编:100805;信封上请注明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征集意见)。意见征集截止时间:2008年10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草案) 一、将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三款修改为:“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稀植物及其制品或者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将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修改为:“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

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在该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经营信息,违反规定,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交易活动,或者建议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三、将刑法第二百零一条修改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本条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并且接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曾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刑法修正案(七)法条全文及其解读 (1)

刑法修正案(七)法条全文及其解读 (1)

刑法修正案(七)法条全文及其解读 说明:1、解读参照指南针解读,条文根据刑法修正案(七)补齐,仅供学习交流,如有错误请指正。 2、可以直接将此打印出来,然后贴在指南针一月版的旁边进行学习,简化查找麻烦。 3.文中有【】处是新修改,不知罪名。因为根据常理一般是两高来确定罪名。比如以前非法传销是定非法经营罪,现在是对组织领导者处何罪不明,他放在合同诈骗罪中,不知道是否定【合同诈骗罪】?指南针解读是【组织领导传销罪】我不敢苟同。具体还要等两高解释或者有权解释。 第一百五十一条【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最;走私假币罪】走私武器、弹药、核材料或者伪造的货币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最;走私珍贵动物罪;走私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重金属或者国家禁止进出口的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走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等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

【偷税罪】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解读】1.行为方式概括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 2.增加一款出罪事由:“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目前我国《刑法》全部罪名一览表

目前我国《刑法》全部罪名一览表 原文地址:目前我国《刑法》全部罪名一览表作者:大理著名专家律师目前我国《刑法》全部罪名一览表(含修正案八) 【大理著名专家律师—马培杰律师】 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 1.背叛国家罪刑法第102条2.分裂国家罪刑法第103条第1款 3.煽动分裂国家罪刑法第103条第2款4.武装叛乱、暴乱罪刑法第104条5.颠覆国家政权罪刑法第105条第1款 6.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刑法第105条第2款 7.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刑法第107条 8.投敌叛变罪刑法第108条 9.叛逃罪刑法第109条 10.间谍罪刑法第110条 11.为境外窃取、剌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刑法第111条12.资敌罪刑法第112条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13.放火罪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 14.决水罪同上 15.爆炸罪同上 16.投放危险物质罪同上 17.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同上 18.失火罪刑法第115条第2款 19.过失决水罪同上 20.过失爆炸罪同上 21.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同上 22.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同上 23.破坏交通工具罪刑法第116条、第119条第1款 24.破坏交通设施罪刑法第117条、第119条第1款 25.破坏电力设备罪刑法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 26.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同上 27.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第119条第2款 28.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同上 29.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同上 30.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同上 31.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刑法第120条 32.资助恐怖活动罪刑法第120条之一,刑法修正案三 33.劫持航空器罪刑法第121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