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第七册全册教案西师版

小学数学第七册全册教案西师版

小学数学第七册全册教案(西师版)

衔接内容、四则混合运算

第1课时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展示台展示例1、例2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展示第1页上的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书第2页上的“试一试”。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多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书第2页中间的“试一试”。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下面的“议一议”“试一试”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第3页课堂活动。

⑴先让学生说一说。

⑵正确计算。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第2课时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

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 205÷5×2-23+55 25×18

-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

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

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议一议”。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第6页第5题。

第3课时用两步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第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

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

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 400-20×213÷(102-99)(120-63)×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第3题。

出示第3题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

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4)即时练习。

2、教学书6页上的第4题。

出示第4题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与3、4题类型的题让学生练习。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书第6页第7题。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6页中的习题及。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四则混合运算

的顺序是怎样的吗?

指导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书第6页上的第6、8题。

1、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运算顺序。

2、第8题。

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再列算式。

全班交流。

三、全课小结

对本节课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一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第1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

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

“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

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

提问: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

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1题

第2课时: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10页例1、例2,“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读一读。

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8。

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5920000和3280000。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

(2)、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

(3)指导学生讨论第14页的“想一想”。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

(1)、读一读。

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2050006和10002008这两个数。(采用个别读和全班齐读形式)

(2)、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读307000490和1800020000这两个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

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时纠正错误的读法。

(3)、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

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或连

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读一读”中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2、3、4题。

第3课时: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2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里填上﹤或﹥。

290()300 456()480

3700()3720 2223()2229

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

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教

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

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写作:

四亿零三百万零二写作:

三千万零三写作: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和1010101

73544和四、全课小结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5题

北师大版第七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温度_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第七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温度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4—85温度。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调查气温的活动过程,从中积累感性认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课前准备:教师事先布置学生,对全国各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全国各大城市的温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温度”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一、探索新知。 1、引入负数。 师:谁能说一说你的调查方法与调查结果? 指名汇报调查结果。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调查方法和结果: 生1:我晚上看了天气预报,并记录了北京的最高温度是5°c,最低的温度是零下2°c。 生2:我看报纸,发现哈尔滨的最高温度是零上3°c,最低温度

是零下12°c,我还发现零下12度写成—12°c。 生3:我上网查询,发现青岛的最高温度是6°c,最低温度是0°c。 …… 师: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并记录了一些城市的温度。刚才小林发现零下12°c写成—12°c。谁还有类似的发现? (学生自由发言,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师:谁能说一说—12°c代表什么意思? 教师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12°c表示零下12度,或者表示比0度还低12度。 师:你们回答的很好,—12°c是一个负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负数,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2、认识负数的读写法。 (1)举例说明。 师:谁能说一说—2°c表示什么?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2°c表示零下2度,即比0度还要低2度。 教师说明—2°c的写法:零下2度比0度还要低2度,可以用—2°c表示(教师边说明边板书—2°c),让学生在课练本上写一遍 学生学完后,教师进一步说明—2°c的读法:—2°c读作零下2摄氏度,或者负2摄氏度(让学生自己读两遍)

小学数学第七册全册教案西师版

小学数学第七册全册教案(西师版) 衔接内容、四则混合运算 第1课时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展示台展示例1、例2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展示第1页上的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书第2页上的“试一试”。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多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书第2页中间的“试一试”。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下面的“议一议”“试一试”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第3页课堂活动。 ⑴先让学生说一说。 ⑵正确计算。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第2课时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6,7的加减法》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6,7的加减法》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节课《6,7的加减法》,主要内容是介绍6和7的加减法。学生已经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于10以内的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在本节课中,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6和7的认识,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6和7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6和7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6和7的加减法运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6和7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于6和7的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老师出示6个苹果和7个橙子,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 2. 学生回答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6和7的加减法,我们将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学习。” 第二环节:引入新知 1. 老师出示一个数轴,上面标有0到10的数字,引导学生找到6和7所在的位置。 -老师指着数轴上的位置说:“这里是0,这里是1,一直数下去,你们能找到6和7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鼓励他们指着数轴上的位置说出数字6和7。 2. 老师出示6个小球和7个小球,让学生分别用小球在数轴

西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最新西师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7,6加几》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究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根据一幅图中两个已知数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并理解这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的组成游戏。 2、完成数的组成和口算。 二、情境导入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许多果树都会在这个季节收获果实。秋天有许多同学喜爱的水果,你喜欢什么水果?就让我们一起去果园看一看吧。 三、互动新授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例1图。 看图提出数学问题:有7筐苹果,5筐梨,一共有几筐水果?指生列出算式。(7+5或5+7)猜测,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会不会是一样的呢?为什么?让生经历用小棒来感知过程。 小结:这两个算式算的都是水果的筐数,所以是相同的结果。 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7+5=12 总结算法: 方法1:从7起往下数5个。 方法2:摆学具。 方法3:凑十。 方法4:凑十。 方法5:把7看做10。 10+5=1515-3=12 归纳:知道了这两个算式会有同一个结果,我们计算出了一个,就知道另一个的结果。

2、对应练习 这里还有几个果子,让我们来摘一摘吧!(出示算式) 7+4=()6+7=()7+7=() 生独立练习。 指生说出你是怎样算的。 用7+4=11还能算出哪道加法算式? 小结:4+7,因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自己举出两个加数是7的算式,要求和相同。 如: 7+6=136+7=137+5=125+7=12 3、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例2图。 看图提出数学问题。 猪八戒有5朵花,孙悟空有6朵花,它们共有多少朵花?指生列示。 5+6和6+5。 独立计算,并把算法与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总结方法: 方法1:从6起往下数5个。 方法2:摆学具。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而不是概念性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形成初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概念。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西师版小学一班级数学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西师版小学一班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习爱好,培育学生用数学进行沟通、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8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

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平稳呢?(因为它们都有平平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老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沟通。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平面,正方体也有6个平面,圆柱有两个平面,球没有平面。 (2)汇报沟通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顺序去数)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案 教案标题: 探索图形的平移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 理解图形的平移概念,能够描述和判断图形相对于指定方向和距离的平移情况。 2. 进一步应用平移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与平移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 1. 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平移概念,如书架上的书的调整,橱柜上的盘子的移动等,以激发学生对平移的兴趣和理解。 2. 导入“改变图形的位置” 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前后的变化。 3. 进行具体的教学示范,包括向右/左平移、向上/下平移等不同方向以及不同距离的平移情况。 4. 继续讨论实际生活中的平移问题,并让学生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如平移家具、调整物品摆放等。 5. 引入相对位置的概念,学生能够判断图形经过平移后与其他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6. 引导学生在图中绘制指定平移路径的图形。 教学步骤:

1. 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图形变化,比较平移和旋转的差异。 2. 引导学生讨论实际生活中平移的例子,并激发学生思考平移对图 形的影响。 3. 使用教具或黑板上绘制简单的图形,并引导学生描述图形平移的 特点。 4. 向学生展示不同方向和距离的平移示范,并让学生模仿跟随。 5. 学生结对活动,解决实际生活中涉及平移的问题,并向全班展示 他们的解决方案。 6. 引导学生思考平移后图形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尝试描述和比 较不同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 7. 学生练习绘制指定平移路径的图形,并与同桌分享他们的解决过 程和答案。 8.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 思考。 9. 布置相应的作业或练习,巩固学生关于平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平移概念的理解和对应用 的运用。 2.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分组展示,评估他们解决平移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西师版教案

小学数学西师版教案 教案标题:小学数学西师版教案 教案目标: 1. 熟悉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2. 掌握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加法与减法运算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兴趣; - 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的相关知识,如数的大小比较等。 2. 概念讲解(10分钟) -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加法与减法的概念; -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 - 通过示例演示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步骤。 3.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 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进行加法与减法运算的练习; -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 引导学生总结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律。 4. 拓展与应用(15分钟) - 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分享学生的解决思路和答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 归纳与总结(5分钟) -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 -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6. 作业布置(5分钟) - 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掌握程度; -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 2. 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册或工作纸,评估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鼓励学生主动反思和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资源: 1.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 2. 实物或图片展示加法与减法的概念; 3. 练习册或工作纸; 4. 拓展性问题的设计。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是否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进行个别化的辅导; 3.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案框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数字编码西师大版 (3)

《数字编码》教学设计 学段:小学学科:数学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从了解身份证号码的含义入手,引导学生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并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感受数字编码的意义和简单方法,体会数字编码简洁性、规范性。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P26~P28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字编码的意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编排方法。 2、能进行简单的编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数字编码的意义;探索用数字进行编码的方法。 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用数字进行编码的方法。 2、培养概括、逻辑推理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单、学生收集身份证号码以及其它编码信息。 前置作业: 一、请小朋友收集家人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相关的知识! 爸爸: 妈妈: 二、填空:(1)身份证号码共有()位。 (2)我的身份证号码是: ()()()() 三、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编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与家长交流、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以及身份证号码中包含的信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还认识我吗?(挥手)我是龙凤桥小学的生答:陈老师。上课前,我们先来轻松一下,好吗?课件出示轻松搞笑短片。 师:好玩吗?(好玩)但是,这些危险动作我们可不要去模仿哦! 好的,我们休息一会,准备上课。 一、游戏导入新课(3分钟) (一)游戏 1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师:老师出示1,男生起立,老师出示2,女生起立,男生坐下。调整一下位置,注意安全。准备好了吗?师出示口令:1、2、1、师:简单吗?(简单) 2师:加点难度敢不敢?老师要在1前面加一个组数3,出示31,第3组的男生起立;出示32,第3组的女生起立。想一想,你自己应该是哪两个数字?游戏开始!(课件依次出示81 42 61 72 32)请坐! (二)揭示课题 1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手势语言:右手指向屏幕32)这里的32表示32个同学吗?(不是)表示第32个同学吗?(不是)这个32表示?师:看来,数字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表示特定的信息,这就是来编码。板书的同时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字编码》。 2手指板书说: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我想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数字编码?怎样进行数字编码?数字编码有什么作用?……)教师强调:为什么编、怎样编、有什么作用。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以身份证号码为例来研究数字编码。 【设计意图:以游戏方式展开,调动学生的兴趣,粗略感知编码,并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可以轻松自然地直奔主题。】 二、认识身份证(23分钟) (一)同桌交流 提问:课前我们收集了身份证号码,了解了它的相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收集的号码,同桌放在一起,比一比,把你知道的说给同学听。 (二)对比猜想、交流质疑 1认识身份编码的组成:课件出示只保留号码的身份证 师:从身份证号码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一: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全册

---------------------------------------------------------------最新资料推荐------------------------------------------------------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 四则混合运算 ........................................................ ....................................................... 1第二单元: 多位数的认识 ........................................................ ....................................................... 5第三单元: 多位数的加减法 ........................................................ ................................................. 15第四单元: 角 ........................................................ ........................................................... .............. 27第五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 ..................................... 34第六单元: 1 / 3

小学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共3课时(西师版可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初步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乘法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些什么? 2.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问题。 3.解决问题 谁能解决这第一个问题?(1)每层楼有9扇窗户, 3层楼共有多少扇窗户?(共27扇窗户。)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再抽学生说一说怎么解决其他问题的,同步在相应的问题后面板书算式。 预设:9+9+9=27;9×3=27。 4.感知“几个几”

观察上面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为什么用的加法?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其余的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3.设置认知矛盾,引出课题 (课件展示主题图中3位同学踢毽的情境) 每组有几人踢毽? 课件出示很多组同学踢毽(展示部分) 如果有这样的100组同学同时踢毽,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呢? (学生列算式) 列完了吗?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简便方法? 4.揭示课题 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在数学上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想学习这种方法吗?(停留片刻)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乘法),乘法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今天只是初步认识。(完善板书: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构建,理解意义 1.教学例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1)出示第2页例1的植树情境图。 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追问学生解决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步板书。 (2)揭示联系引出乘法算式。 像这样求4个8相加是多少,除了可以用连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用8×4或者4×8来表示。 板书: 8×4读作:8乘4 4×8读作:4乘8 想一想,8×4等于多少?4×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叫乘号。 4+4+4+4+4+4+4+4=32用乘法应怎样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第七册七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探索规律-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 1.【答题】两个数相除,商50余3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那么所得的商和余数是(). A. 商5余3 B. 商50余3 C. 商5余 30 D. 商50余300 【答案】D 【分析】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但余数相应地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解答】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商仍然是50,因为被除数乘10,所以余数也相应地乘10,为300.选D. 2.【答题】下面()的商与算式31÷3的商相同. A.31÷30 B.310÷30 C.310÷3 【答案】B 【分析】根据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据此解答. 【解答】解:根据商不变性质,可知与算式31÷3的商相同的是310÷30,这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商不变.故选:B.

3.【答题】5800除以60的商是96,余数是(). A.4 B.40 C.400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 【解答】把5800÷60变为580÷6=96……4,商相同,余数对应缩小到原来的,原式的余数为4×10=40.选B. 4.【答题】将除法算式192÷12的除数减去8,要使商不变,应把被除数减去(). A.8 B.128 C.80 【答案】B 【分析】根据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可知:除数减去8,为12-8=4,即除数缩小12÷4=3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缩小3倍,由此解答.此题考查了商不变性质,应明确只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才不变. 【解答】解:除法算式192÷12的除数减去8,为12-8=4,即除数缩小12÷4=3倍,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研、教改力度,以吃透教材、探究教法、稳步推进、和谐开展为宗旨,深化开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整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加大对新老师的培养指导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步教育质量。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让学生经历探究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去完善对乘除法运算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认识比以及百分数意义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络,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进步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才能。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和考虑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外表积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让学生联络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详细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能根据指定的可能性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二〕数学考虑方面 1.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开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探究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的根本性质,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可以主动联络已有的知识经历进展观察和操作,比拟和分析^p ,猜测和验证,归纳和推理等活动,进一步开展合情合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才能。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在本册数学书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应用才能。 2.能在理解体积含义及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根底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与别人交流的重要性,进步合作交流的才能。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表达,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创新意识,锻炼理论才能。 二、本册教材教学重难点:

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多数的数学创造是直觉的结果,对事实多少有点儿直接的知觉或快速是知道,而与任何冗长的或情势的推理进程无关。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 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控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控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控解方程的一样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运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控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控解方程的一样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知道方程的意义,掌控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爱好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让学生在操作、视察、交换等活动中感 知安稳,自主体验,积存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知道概念作铺垫。并且不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安稳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 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爱好的激发,知识 的体验,更有潜伏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知道方程的意义,掌控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视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 系列活动去知道方程的意义,掌控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 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锤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 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 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进程,如剥 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营养。 三、自学摸索,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摸索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授为主的教 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 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摸索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 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靠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推敲,在教学解方程的一样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 采取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控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换,重视评判

西师版二年级教案

西师版二年级教案 篇一:最新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 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标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学具:6根小棒和18个小圆片。 教学流程: 一、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加法算式。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几个几” 课件演示“校园情境图”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看到教学楼上有许多窗子,我想问一共有多少扇窗户。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一共有27扇窗户。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2:我是一扇一扇数的。 学生3:我是一层一层数的。每层有9扇,一共3层(按学生数的方式闪动画面),9+9+9=27(扇)。 (教师板书算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可能会说出:树的棵数:5+5=10(棵)。参加接力赛人数:8+8+8=24(人)。花的盆数:9+9=18(盆)。坐跷跷板的人数:4+4+4=12(人)或2+2+2+2+2+2=12(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以上算式) 2初步体会“几个几” 教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1:都是加法。 学生2: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教师:在“9+9+9=27”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学生:相同的加数是9,有3个9。教师:这个算式可以说是几个几相加?学生:是3个9相加。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2,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看看愉快的数学之旅又将带我们到哪些新的站点呢?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教师: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回答)你们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它们都是些什么算式?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连加算式或分数乘法算式) 这些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有的是加法算式,有的是乘法算式,但这些数都与分数有关。 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展示,并配上声音: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 学生列式:5+5+5+55×4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的4倍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意义。 展示例1的情境图:每人吃15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 学生尝试列式:15+15+15+1515×4或4×15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思相同吗?(4个15是多少;15的4倍是多少?) 2.利用意义探索计算法则。 (1)教师:15×4该怎样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得出: 15×4表示4个15相加,4个15就是45。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 经受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详细情景中探究发觉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 理解并把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培育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学问和应用数学学问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 在详细情景中探究发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例如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相互沟通。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看板书,思索: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看这些算式,你发觉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索后沟通) 教师:假如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例如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索,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沟通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展观看、比拟,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看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测,全班沟通。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转变了运算挨次。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假如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沟通,说出依据。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熟悉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洁图形中的线段。 3、培育学生的观看、分析概括的力量。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分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洁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把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具预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看的特别认真,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刚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讨论直的线。(板书:线的熟

悉) 二、探究活动,猎取新知 1、熟悉直线 同学们,笔直的线里也学问! 电脑出示铁轨图,引导学生观看 师:图中画的是铁轨,铁轨很长,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 (直线有什么特征? 直没有端点无限) 2、熟悉线段 电脑出示公路中的斑马线,引导学生观看 公路中的斑马线大约有多长?(师:不管是几米,他都有肯定的长度,都可以度量出来,像这样的线叫做线段,它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你能不能画一条线来表示它? (1)画一画 (2)说一说 (线段有什么特征? 直两个端点有限) 3、熟悉射线 电脑出示夜景图,学生观看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 (1)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 (射线有什么特征? 直有一个端点无限) 4、比拟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图形端点个数延长状况与直线的关系 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线段两个端点不能延长是直线的一局部 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是直线的一局部 5、认一认、说一说 (电脑出示各种直线、线段、射线) 6、线的读法 (1)直线一条直线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直线AB,也可以把字母倒过来读作直线BA。假如用一个小写字母l表示直线,它还可以读作:直线 l (2)线段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 B (3)射线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 (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思索:“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长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长)

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全册教案 一、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及迁移能力。 3.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探索数学奥秘的旅行列车又将我们带到哪里呢? 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单元主题图) 2.仔细观察主题图,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同学们,要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就要用到分数乘法的知识。从今天起,我们就来研究和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①课件展示4人吃饼的情景图: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 学生列式: 5×4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学生反馈:表示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或5的4倍是多少? (2)感悟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①课件展示例1的情景图:每人吃5 1 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 让学生思考,然后尝试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 51×4或4×5 1

②追问:能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这样的乘法算式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③再引导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义。51×4表示4个5 1 相加的和是多少? (3)对比整数乘法和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思考一下,5×4和51 ×4所表示的意义,有什么感受?(学生答略) (4)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5 1 ×4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在练习本上尝试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汇报,并让学生自己说计算的依据,最后掌握大家认为较好的方法。 ②全班汇报: 预设1:我是根据乘法的意义算的,51×4=51+51+51+51=5 1111+++=54 。 预设2:51×4表示4个51的和,4个51是54,所以51×4=541⨯=54 。 预设3:51×4就是4×51,所以4×51=5 14⨯=54 。 总结: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生2和生3的方法相对简单一些,同学们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和简单的方法进行运用。 (5)试一试。 教材第2页例1的试一试。 2.教学例2。 (1)出示:8 3 ×2。 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让学生思考,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然后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去板书。 预设1:83×2=823⨯=86 。 预设2:83×2=823⨯=86=43 。 预设3:83×2=83×2=4 3 。 接下来让学生评价三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并形成统一意见:第一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没有约分,最后结果应约成最简分数。第二、三种方法的计算都对!可以先计算,再约分。也可以先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再按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但第三种计算方

新版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附教学计划(全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书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己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内容: 走进数学世界: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良好的认知感,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有理数:理解有理数、数轴、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减、乘 、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认识科学记数法,了解近似数的意义。会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整式的加减:了解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掌握单项式系数与次数及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区别,并能按某个字母的升、降序排列;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法运算。 图形的初步认识:认识并会画立体图形以及其展开图,了解几何体、平面、直线、点等几何概念,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认识角并能比较角的大小,会计算角的和、差,掌握余角、互为补角、同角(等角)及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圆规和直尺准确的画出线段和角。 相交线与平行线:了解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会识别;会作平行线,并且学会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第一课时 一、课题§1.1 数学伴我们成长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 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 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难点: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四、教学手段 交互一体机、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1)与学生一起来说说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与数学接得更近。 (2)让学生说出家里头与别人不一样的地砖。 二、板书课题。 三、导学 激发训练: (1) 1、一个长方形,长19cm,宽18cm,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分割成若干个边长为整数的小正方形,那么这些小正方形最少有多少个?如何分割? 2、在操场上,小华遇到小冯,交谈中顺便问道:“你们班有多少学生?”小冯说:“如果我们班上的学生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能变两个,然后再来这么多学生的 4 1 ,再加上班上学生的 4 1 ,最后连你也算过去,就该有100个了.”那么小冯班上有多少学生? 答案:36 (2)P4 购物中的数学 (3)引导学生多去课外找到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也充满数学的气息。 七、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1、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的是. 答案:7个,边长从大到 小依次为11、8、 7、5、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