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专题研究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专题研究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专题研究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专题研究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

专题研究

一、服务业概述

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在社会转型升级进程中,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上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增长点。因此,深刻认识服务业的发展规律、状况、特点,分析服务业发展优势,把握服务业发展方向,对于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部门,其核心是现代生产者服务,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政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现代服务业有别于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

从产业性质看,产品具有无形态性、中间消耗性以及经验性商品而非搜寻性商品的特征,是现代服务业的三个重要产业特性;从企业战略活动的方向看,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和泛化,生产者服务逐步从企业价值链中分离出来,成为增值最大、也最具战略性的高级环节;从产业的市场结构看,由于其供给多是“量体裁衣”式的“订制化”生产,因而差异性极强、替代性较差,产业竞争呈现出垄断竞争的特征;从生产要素和产出性质看,由于其提供者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专家组,且多以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要投入,因而其产出中包含密集的知识要素,可以说是生产者服务将日益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导入了商品生产过程;从空间载体看,生产者服务具有高度的空间集聚特性,因而是调整城市功能以及增强城市辐射功能的重要手段。

二、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1.新的生产性服务业类型不断涌现

生产性服务业在许多国家大都市区的大规模迅猛发展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服务化的产物。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99)指出“工业革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金融、运输和通信等服务业的发展”。不可否认,不同类别的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差异,不同性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不断深化和细分,在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行业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会计、审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资产评估、环境评估和房地产评估等专业中介服务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创生和涌现,并在聚集和配置区域资源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预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型生产性服务行业出现,新的生产性服务业类型的不断涌现是维持和提高区域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2.服务外包化

服务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将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委托给专业服务商,由他们进行合作、管理并提供企业所需的信息技术服务。目前服务外包发展的状况是发达国家对外服务外包的范围和规模正在不断扩展,发展中国家接受服务外包的规模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成为服务外包的主要客户和承接者。这种服务外包现象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它公司;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为了给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是服务企业为了开拓东道国市场和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国际转移[11]。鉴于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追求低成本和高利润等原因以及年龄结构变化和科技人员短缺等问题,这些因素会推动国际性服务外包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由此形成一个以生产性服务外包为载体的全球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可以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商务模式,服务外包将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3.生产层级化、发展集聚化

从国际层面上分析,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大城市的中心区都已由过去的“工业中心”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在全球范围生产性服务业在世界城市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性,如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大都市,在区域范围生产性服务业在大都市地区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性,其集聚化程度要明显高于规模较小的城市。而在世界的大都市地区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大多呈现出集聚化发展的趋势,尤其在大都市的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一系列的群落,生产性服务业有在大都市核心区不断增长和集中发展并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在城市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又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或中央商务区(CBD)内(如伦敦金融街),或者是受区位条件的影响(特别是交通条件、大学研究机构),并高度集聚于城市的某一个或若干个点上,或者集聚于某一条或几条带状区域内,如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以及我国的北京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北京金融街金融业集群、上海陆家嘴金融业集群等,都市中心区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由此在集聚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层级化特征的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分布态势,即在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的控制上体现为全球城市——国家城市——地区城市——中小城市发展程度和空间水平等级差异明显的格局。

2 / 17

4.服务协同,融合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领域,中期的管理、融资领域以及后期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渗透,不断趋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而且生产性服务业也只能在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在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和企业生产向多元化和单一化两个方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融合发展将成为产业深化的必然选择。协同与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制造与服务功能相互叠加,将使一些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性功能和收入占据主导地位,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服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与融合发展,研发、采购、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占产业链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随着区域内的产业融合的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将通过特定空间上的集群式发展来实现协同发展与融合发展的要求。

三、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不协调之处

1.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步伐需进一步协调

加入WTO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已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其中,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分销等服务部门均已向外资开放。相对于对外开放而言,我国服务业的对内开放却明显不足。

近几年来,虽然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改善,但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是:地方、部门观念转变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当的限制,民营企业的行业准入问题还存在着“玻璃门”现象,即“看得见、进不去”,或者即使费尽周折进去了,由于垄断企业的非市场化操作,民营企业还是无力抗衡。另外,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老问题,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但由于金融机构还是按照自己的规矩开展业务,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任重而道远。

总体来看,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仍以国有投资为主导。从制造业的情况看,近年来私人控股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上升迅速,由2004年的14.2%上升到2006年的51.4%。2006年私人控股企业首次成为制造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最高的类型。

与制造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仍以国有投资为主。2004年以来国有控股投资比例有所下降,由76.7%下降到2006年的62.3%,同期私人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14%上升到30.4%。但从服务业内部看,多数行业依然是国有投资主导,主要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设施,教育、卫生以及文化体育领域等。特别是在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私人控股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甚至低于外资企业。从2006年的数据看,私人投资比例比较高的行业只有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在服务业的其他领域均是国有投资为主导。

3 / 17

2.服务业吸引外资与服务贸易国际收支平衡间的不协调

与制造业相比,中国服务业吸引外资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入世后,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提升。从全球500强在中国投资设立的企业来说有两种趋势:一方面服务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非服务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企业中,从事商业、金融保险、资产管理、研发、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业务的也越来越多。

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分销服务业、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建筑业及金融服务业等领域。据初步测算,2006年中国境内非金融领域外国附属机构境内销售收入达到913.2亿美元,同比增长23.5%。

从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来看,服务业对外开放在促进服务贸易扩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服务贸易逆差,而且未来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吸引外资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有可能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从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的作用看,近年来我国外资企业服务贸易跨境收支规模不断扩大。2001-2006年,外资企业服务贸易收支总额从115亿美元增长到480亿美元,增长了3倍多。服务贸易收入从44亿美元上升到254亿美元,年均增速为41.9%。服务贸易支出从2001年的71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26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6%。

从外资企业跨境服务贸易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通信业、制造业外资企业的服务贸易构成了外资企业跨境服务贸易的主体。2001-2006年,外资企业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通信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跨境服务贸易进口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增长迅速。外商制造业企业跨境服务贸易逆差有扩大趋势。这说明我国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导致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

目前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趋势正在加快,跨国公司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最重要的载体。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已成为国家直接投资的主流之一,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转移趋势尤为明显,流向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也在明显增加。以OECD国家为例,其FDI中服务业投资的总额明显高于制造业投资总额,而且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领域。特别是大型跨国服务企业以其质量高、创新快等优势,创造出新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占据了行业的高端和主要市场份额。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一国生产性服务的发达程度往往决定了服务贸易发展快慢与份额大小。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内部结构也有所改善,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但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根据《2006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5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为47.06%。而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大约在70%以上。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我国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我国以金融、综合研究和科学技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全

4 / 17

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只有40%,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我国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发展也比较缓慢,份额偏低。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两个:一是由于体制和政策等原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高于制造业,市场化程度偏低。银行、保险、电信、铁路、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仍保持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二是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不高,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企业偏多,多数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这些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其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外向化特征。外资制造业产业链向本地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而制造业保持大规模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本地生产性服务业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的情况下,必然有部分服务由进口来替代,这是我国服务贸易长期保持较大逆差的主要原因。

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新兴业态不断涌现,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的关键之一。本文通过对当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1.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1)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就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到了“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并把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归类到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是“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是与生产者息息相关的,对整个经济的结构、效益、质量都有着巨大影响的多个服务业门类的集合体,符合当代经济运行所要求的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力等特征。

(2)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

生产性服务业又名生产者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 用以支撑生产、流通、分配、科研等制造业生产活动的服务行业总称,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的相互传递、管理等活动,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的特点,与制造业升级高度相关,呈现互为促进发展的特征。

5 / 17

(3)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除了具有服务业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其中中间投入性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它是指生产者对生产性服务的消费不是最终消费,而是为了生产并创造更大价值而进行的中间性消费,这是生产性服务业与一般服务业的最大区别,也是生产性服务业之所以重要的最大原因。

生产性服务业的第二大特征是产业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依赖,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制造业的结构变革给生产性服务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制造业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第三是人力和知识的高度密集性。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以是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这是与传统服务业有很大的不同;第四个是集聚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类似,都具有集聚经济特征。

(4)生产性服务业的意义与作用

现代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个经济运行体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首先,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全方面地支撑制造业各环节,现代化生产中研发、采购、存储、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阶段占据了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大部分过程,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的环节其实只占很少部分,因而专业的研发机构、物流公司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的很多环节中都可以提供便利并起到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第二,生产性服务业还可以促进产业互相适应,改善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三,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满足了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需求。最后,城市集散、管理、服务和创新等功能都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越发达,城市的能级水平就越高。可以预见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必将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源泉,并在深化分工、提供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继农业、制造业之后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现实意义

(5)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前,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于工业,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低下和结构的非优化,形成了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的非良性循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推动服务业供给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并逐步将经济增长纳入三次产业协调带动的轨道;二是有利于推动需求结构的改善,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效率的提高将有利于减少经济增长对高资本积累和出口的依赖,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有益于改变目前投资率和出口率畸高、消费率偏低的局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需求为主导方向转变。

(6)有利于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培植动态竞争优势

我市在国际产业链条中仍处于低端环节,加工贸易占比达到65%以上,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直接获益相对较少。其原因在于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服务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和市

6 / 17

场营销能力控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取得了支配权。我市如能尽快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将有利于逐步改变这一局面,推动我市从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静态比较优势模式向发挥人力资源综合优势和培育人力资本的动态竞争优势模式转变,不断向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环节攀升,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

(7)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向两端延伸目前,制造业正面临创新不足和附加值低下的现实矛盾,不仅面临内部资源、环境等条件制约,也面临日益增加的外部摩擦。从生产性服务的特殊功能出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对我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延伸制造产业链具有关键的意义:现代制造业已经广泛融入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份,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有直接的决定作用;现代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都是企业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如电子商务)为制造业企业辅助性生产服务活动从产前、产中、产后中剥离提供良好的产业载体,是产业创新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8)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不断挖掘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二是创新和效率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升级,将大大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投入的依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的对比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偏低,1995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1.2%,而同期美国为72.0%,英国为67.5%,法国为72.6%,意大利为66.4%,日本为64.9%,差距十分明显。到2005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0.2%,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9.0%,而同期的美国增长率为4%,英国为8.4%,法国为4.4%,日本为5.0%,由此可知,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明显得到很大提高。分析其原因在于:一是我国服务业产值的基数小,但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比较快;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急剧膨胀,这带动了全球大批跨国生产性服务公司到我国发展业务,而本地化的生产性服务公司也适应各种需求而竞相成立。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一[10]。

7 / 17

表1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的对比(1995-2005年)

国家名称服务业占GDP比重(%)增长率(%)

1995年2005年

美国72.0 76.0 4.0

英国67.5 75.9 8.4

加拿大66.4 66.7 0.3

澳大利亚67.8 68.9 1.1 法国72.6 77.0 4.4

德国66.6 69.7 3.1

意大利66.4 71.2 4.8

西班牙66.1 67.4 1.3

日本64.9 69.9 5.0

韩国51.8 56.3 4.5

中国31.2 40.2 9.0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整理数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年鉴-2006》

与发达国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明显不同,我国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上,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足,这导致了我国服务业还处于较低层次,发展的潜力还有待深入挖掘。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工业化进程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被动适应工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不充分,难以支撑制造业升级需求,成为制约区域产业提升的重要因素。

(1)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从服务业行业结构看,传统产业仍占大半江山。2011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900.02亿元,其中传统服务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公共管理等)占比已经超过50%。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一直居服务业增加值之首,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1.5%;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8%,以上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达到48.3%。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354.9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39.4%;同时,新兴的科技含量高的生产性服务行业比较缺乏,如信息、科研服务两个行业增加值只占服务业的5.7%。

(2)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高达91.0%,增幅远远高于服务业以及全社会投资增幅,但占

8 / 17

整个服务业投资额的比重仅为19.0%,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投资产业的层次仍然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础改造和商务服务业,2011年两个行业投资分别占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34.5%和44.2%,而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高科技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明显不足,难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后劲。

(3)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不够。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在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限制,国外资本在服务业的投资远远小于其制造业投资,长期以来,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部利用外资的比重始终在90%以上,服务业外资近年来有较大增长,但总体规模仍然远逊于制造业,导致了服务业外向程度偏低。2006—2011年间,全市累计批准服务业外资项目861个,累计注册外资57.67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35.4%和31.7%;且项目规模偏小,平均每个服务业项目合同利用外资仅670万美元,低于754万美元的全市平均水平。

(4)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一般都是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其产品价值体现在服务的输送和知识产权上。生产性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从事生产性服务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层次总体还较低,对2011年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4个行业近900家限上单位的就业人数学历情况做统计,大专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约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不足40%。个别行业如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更低,大专以下学历人员占比在70%以上,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5.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强大促进作用,多方面、多视角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1)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用地方面,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在用地价格上给予优惠。融资方面,要建立民营企业互保联保机制,完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扩大融资渠道,帮助大型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筹资融资,调动民间资本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积极性。财政方面,通过税收调整,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的税负水平,加强财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把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倾斜,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大贴息或补助力度。

(2)强化产业关联,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空间;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关键,有利于降低中间服务成本,提升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立足于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及时更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努力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积极推行制造业“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引导

9 / 17

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融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规范服务业竞争秩序,降低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二、三产业的融合与“无缝链接”。

(3)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具有资源共享、规模经济的特点,可以为服务经济拓展新的空间,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外部经济。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和服务创新。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吸引人才,扩大就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后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担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微型CBD,能够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综合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立足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科学合理地布局不同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形成特定服务行业、企业集聚式发展的新格局。要进一步落实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扶持政策,促进集聚区规模不断扩大,尽早尽快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4)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准入制度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存在普遍问题是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引入竞争机制是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除了少数关系国家安全和有特殊要求的行业需要有严格的进入限制外,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原则上都应放开,并废除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差别待遇。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时要与各项配套改革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国有企事业改革发展结合起来,破除阻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推进服务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五、生活性服务业的概念、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研究

1.生活性服务业的概念

生活性服务业也称民生性服务业或消费者服务业,它是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服务业(最终需求性服务业),它涵盖范围很广,涉及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生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其产品、服务用于解决购买者生活中( 非生产中) 的各种需求。生活性服务业是连接物质、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载体,物质、精神产品只有

10 / 17

经过生活性服务业才能被人们所消费。其发展可以体现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生活内容的改善和充实,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它涵盖范围很广,涉及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洗染服务、理发及美容保健服务、洗浴服务、婚姻服务、摄影扩印服务、修理和维护、清洁服务等等。生活性服务业是劳动力密集性行业,在促进消费、吸纳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生活性服务业的特征

一般而言,民生性服务业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 同时性。是指服务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几乎是并存的;在有些情况下,生产过程略早于消费过程。

(2) 波动性。是指服务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对同一服务,因提供者、企业、时间、地点、环境等不同而产生差异。

(3) 服务价值感知的主观和差异性。不同消费者对同一个消费性服务的理解、认知和满意程度是多样的。

(4) 消费服务的全程性和难以预测性。服务的满意度主要是取决于消费行为全过程的心理感知。由于消费性服务业独特的特征,在分析消费性服务业时企业应多加关注服务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这对于消费性服务类企业至关重要。

(5) 行业的微利性。由于民生性服务业的知识含量低、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面对的又是最终的消费者,这样行业整体的利润较低,创造的税收较低,这也是很多学者、政府部门容易对其忽略,在政策上倾斜不够的原因,同时也是众多企业不愿加大投入,运行艰难的症结所在。

(6) 行业的社会福利性。民生性服务业虽然微利,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似乎并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显著,但是却是涉及便民、惠民以及增加就业最多的行业,具有较强的社会福利性,因此,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也需要企业对此的投入和不断改进。

3.生活性服务业国内外状况

生活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从时间上来看,服务业比重的增加20世纪90年代要快于80年代,特别是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情况更加明显。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这些发达国家,其服务业产出比重近年来已经上升到接近或达到70%,这些原来以制造业闻名的国家,现在却是以服务业为经济的绝对主体和动力源泉。相比于这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比重相对要小得多,并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对本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这主要表现在许多制造企业的专业服务呈外包趋势,制造业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生活服务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1 / 17

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一些同等条件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生活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是比较落后的。从服务业的发展总量来看,同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是很低的,中国至2010年的服务业比重还只有43%,可见其落后的程度。纵观世界各国数据,可以观察到一个普遍规律:当人均GDP增加时,服务业所占比重也随之增加。

4.当前生活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社会认知观念偏颇管理机制相对滞后

生活性服务业各业态中,除住宿餐饮业在人们心中视为独立行业地位外,其余家政服务业、洗染业、美发美容业、沐浴业、人像摄影业、维修服务业和废旧回收业在社会上尚未形成独立行业意识,甚至对于其中一些行业持有色眼镜看待。如长期以来公众普遍对沐浴行业认知度低,甚至部分人把沐浴行业与色情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一些政府部门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落后,对行业经营范围采用过时规章进行管理。1992年公安部《关于创造更好的治安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报告》(公发[1992]19号文件)中明确规定,禁止异性按摩,这个30多年前的文件目前还在沿用,而目前遍布全国的足疗企业中异性足疗按摩既成事实,“禁止异性按摩”有待于修改为“禁止色情按摩”。工商部门对于沐浴企业注册登记范围套用20年前的规章,不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如我国企业营业执照注册经营范围中只有“盲人按摩”,没有“按摩”项目,就连足浴企业只能以“美容美发”登记,无法登记“按摩”、“足浴”、“修脚”、“SPA”等服务项目,因此严重影响了沐浴行业的发展。

根据国办发〔2007〕39号,虽成立有“全国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但五年来,全国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实际发挥的部际协调机制作用似乎力度尚不够大,迄今为止,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尚未出台,除餐饮业外其他生活性服务业全国发展规划尚无从谈起。部分省市成立了服务业综合管理部门,但机构设置形式各异,一些设在商务厅,一些设在发改委,各地服务业管理机制不统一,全国只有上海市、四川省等少量省市制订有省一级的服务业发展规划。长期以来社会对生活性服务业重视不足,各城市对于生活服务业发展普遍缺乏统筹规划,突出表现生活服务业态空间布局不合理,高中低档的生活性服务场所发展比例不够协调,一些大城市高档的餐馆、浴场、美容会馆扎堆,无序重复建设、盲目恶性竞争现象严重,而早点门店、大众浴池、社区理发室等大众化生活服务网点发展明显不足,占本行业企业总数的比例过小,城市近郊区、新建社区等居民区生活服务企业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生活服务需求。

管理机制不顺还表现在政府管理职能交叉,如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涉13政府部门,商务部门主管食品流通行业,工信部管理食品工业行业,工商部门监管流通环节,食药监管局监管消费环节,公安机关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等,多头管理导致管理成本增加,行业管理低效,以至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部分地方政府对于生活服务业行业归属管理不清,如深圳等城市尚未明确沐浴业主管部门为商务主管部门,将沐浴企业归类到文化娱乐业,由文化部门进行行业管理。

(2)物价上涨压力增大经营成本显著上升

12 / 17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剧,肉、菜、米、面、油等农副产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部分城市水价抬升,直接对生活性服务企业运营造成很大压力。随着生活性服务业用工量的不断增大,生活性服务业出现招工难的境况,从业人员工资不断上涨,企业为员工依法缴纳的社保基金支出也大幅增长,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幅攀升。

国务院办公厅关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明确的“2008年底前基本实现商业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用水价格基本实现与工业用水价格同价”迄今尚未落到实处。生活服务性企业用水、用电价格相对于工业企业偏高,增加了生活服务企业经营成本。

生活服务业POS机银行刷卡成本过高。国内银行刷卡费率因行业而异,生活性服务业的餐饮、宾馆、沐浴等为2%,百货、房地产、汽车为1%,机票、客货运、加油站为0.5% 。餐饮、宾馆、沐浴等生活服务企业刷卡费率居于最高档2%,是客货运、加油站等服务业的4倍。一些大的餐饮、酒店、浴场因此每年多付给银行刷卡费达数百万元。过高的银行刷卡费率与国际惯例相悖。世界各国银行并非对所有的服务项目都收费,恰恰相反,它们面向普通大众客户的日常基本服务多为免费。

(3)专业人才队伍薄弱从业人员流动过频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人员短缺、人员流动性过高依然是影响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国餐饮从业人员超过2200万人,但获得职业经理人资格的管理者不足万人,其它生活服务行业专业人才更显匮乏。近年餐饮、沐浴、美发美容等行业快速发展,对专业技工和管理人员需求旺盛,生活性服务业专业人才流动性显著增强,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现的“招工荒”波及生活性服务业,“招工难”成了生活服务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我国生活服务业相关学历教育体系、国家人社部的培训考核体系,不适应当前生活服务业市场发展需要。我国美发美容从业人员,大部分由短期专业培训机构培养,少数由店内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这些初级培训远远不能满足行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知识匮乏和专业知识不足直接影响到行业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服务水准,关系到企业乃至全行业能否稳定健康发展。

(4)学科建设概念朦胧理论研究十分薄弱

生活性服务业学科建设理论几乎为空白,除餐饮业、家政服务有少数院校开设本科专业外,其余生活服务行业几乎没有正规院校开设学科专业,生活服务企业用工主要靠企业自行培训上岗。生活服务业现有理论成果多为实操性的技能书籍,没有学科建设理论方面的成果,美发美容业、沐浴业、洗染业、人像摄影业、维修服务业和废旧回收业等服务业态的行业概念在社会上刚萌芽,其专业学科的概念还是空白。目前国家教育部学科分类中,没有设立服务贸易学科,生活性服务业学科建设更是无从谈起。生活性服务业理论研究的杂志期刊载体严重匮乏:正式期刊仅有住宿业的《中国酒店》、《饭店世界》、《酒店培训与服务》和餐饮业《餐饮世界》,其中C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一个没有;而美容美发、家政、沐浴、洗染、家电维修、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甚至连“内刊”(具有内部报刊准印证)也没有。

13 / 17

(5)财税环境不够宽松税负过重贷款困难

服务业营业税弊端明显,对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一是服务业营业税的税赋平均比工业增值税要高,因此服务业税赋高于制造业,不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利于服务品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重组;三是营业税出口不退税,而增值税出口可以全额退税,尽管目前营业税中有一部分是出口免税,但免税与退税差别还是很大;四是生活性服务业营业税率高于其他服务行业,生活性服务业税率为5%,而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均营业税率为3%,使得生活服务企业相对成本过高。

生活性服务业贷款难,因为银行贷款通常需要抵押,而生活服务企业没有多少固定资产可供抵押。如中小餐饮企业很多没有固定资产,经营场所是租赁来的,不能进入资产负债表,最多的实物资产是低值易耗品,应收应付款项多,按照普通的信用评级和授信要求,这些企业难以获取贷款。

5.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服务行业规划科学引导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应抓紧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积极并实事求是地制定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重点,优化网点布局,逐步形成覆盖面广、结构合理、便利安全的生活服务网络体系。经济较发达地区可适当提高发展目标,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或修订相关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把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

(2)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年11月采用)中的家庭服务、洗浴服务列为居民服务业的行业属性,各级政府要将家庭服务、洗浴服务归属于商务主管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正确处理好加强行业管理与促进行业发展的关系。

及时修改完善沐浴业相关法规。针对现有行业管理法律法规过时、陈旧等问题,建议公安部门修改过时的违禁条款,如将“禁止异性按摩”修改为“禁止色情按摩”。同时更改工商登记经营范围目录,增加足浴、搓澡、刮痧、修脚、拔罐等项目。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生活服务业管理法规标准,对于现行生活服务业管理法规标准要认真贯彻执行,并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开展行业管理、营销、技术、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促进生活服务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行“从业人员实名制”、“星级管理”管理制度。人员流动频繁的沐浴、美发美容等行业从业人员要统一配带“个人信息卡”,实行“星级管理”。

(3)制定复合扶持政策创造宽松发展环境

14 / 17

建议国务院服务业领导小组真抓实干,争取2012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服务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生活性服务业用地的比例,在大中城市重点打造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和15分钟便民服务圈,让居民洗澡、理发、购买生活日用品、家电维修、废旧回收之类的居家日常生活需求在15分钟内得以满足。

生活性服务企业多属于小微企业,各地金融机构应切实贯彻银监会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的通知精神,加大对生活服务企业信贷支持,在机构准入、资本补充、资本占用、不良贷款容忍度和贷款收费等方面,实施具体的差别化监管和激励政策。建议将生活性服务业企业的店名、商标、消费者中的声誉等无形资产以及稳定的现金流,纳入授信的范围。对于特殊的无形资产,可采用“桥隧模式”引进第四方(业界投资者:包括风险投资者和上下游企业),事实证明这是对担保、抵押不足的最有效补充。

建议尽快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制改革,在餐饮、沐浴、住宿、美发美容、洗染等生活性服务业实施增值税,则这些行业的原材料成本可以实行抵扣,其服务出口也按照增值税予以出口退税。银行应客观认识“国际惯例”,尽快调整服务收费的思路和做法,建议对生活性服务业银行卡刷卡费率调低至0.5%。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在节能专项资金中设立生活服务业节能减排资金,引导支持生活服务企业加快节能减排设备的更新和改造。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推广采用合同能源管理,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推进节能减排,转变生活服务业发展方式。

(4)重视推进学科建设努力壮大人才队伍

建议商务部有关司局会同行业协会每年举办中国服务业发展论坛,内设服务贸易学科建设研讨会,官产学研共同探讨,邀请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撰写服务贸易学科建设论文,界定服务贸易的概念(可以考虑拓展服务贸易概念外延,使之不仅指国际服务贸易,还包括国内服务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称为国际服务贸易),探讨服务贸易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定位、学科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研讨会形成综合成果,报教育部学科建设主管司局,争取教育部将服务贸易学纳入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当前教育部正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征求修改意见,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可抓紧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具书面意见,建议增设服务贸易二级学科,据此有关高校可以自设特殊专业:如餐饮服务管理、住宿服务管理、沐浴服务管理、家政服务管理、人像摄影服务管理、美容美发管理专业、洗染服务管理、维修服务管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这些专业初创伊始走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先培养专科学生,后培养本科生,稳步推进学科建设,为生活性服务业提供人才支撑。

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密切相关。商务部和各省市商务厅应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在机构设置、研究环境、人才待遇、课题立项、研究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要加强研究载体的建设,积极创办生活服务行业杂志期刊,使之成为生活服务理论研究、行业交流的平台。住宿餐饮业现有公开刊物,要争取进入CSSCI核心期刊目录;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行业现有内部刊物,应争取刊号公开发行;沐浴业、洗染等行业内暂时没有任何刊物的,行业协会要积极创办内部刊物。刊物建设可走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

15 / 17

办刊道路。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从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出发,生活服务国家级行业协会要建立各行业国家级专业培训中心,国家商贸服务引导资金对于生活服务培训予以一定的资助;各城市引导品牌生活服务企业与相关院校合作办学,建立行业教育培训基地,城市服务业引导资金对于培训予以补助。各行业协会尽快制定从业人员培训大纲,组建专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加大对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育一批生活性服务技能大师。同时,强化职业资质认证管理,要求从事生活性服务业的各类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6.生活服务业在城镇化中的作用——成为城镇化突破口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国正在推进的城镇化均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生活资料供应和城市生态维护,更加需要大量稳定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村转移人口能够“留得住、活得好”,真正实现市民化。而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或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改革开放30年间,虽然大量农村富余人员转变为农民工,支撑了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但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差,极易受到外部冲击。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迫切需要从传统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随着制造业工艺升级,现代科技加快应用,以简单劳动为主要特征的低端需求将进一步下降,直接影响到未来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农民工就业市场可能持续萎缩。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量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提供给农村转移人口。否则,即使有更多农村转移人口获得市民身份,也可能因失业而造成生存环境恶化,在没有农村土地作为最后生存保障的情况下,极易形成城市“贫民窟”。

由于生活性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门槛低,再就业周期短,可吸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就业。

据测算,2010年,全国生活性服务业总收入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从业人员近7300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9%。调查表明,大多数生活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来自农村地区。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逐年提高,需求潜力巨大。比如家政、餐饮、美发等服务行业可让工作生活快节奏的城市居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本职工作,享受美好生活。

但也应该看到,当前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对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业态布局不合理,档次比例不协调,无序建设较为突出,多头管理且效率低;二是经营成本高。物价上涨明显推升生活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工资,且营业税率较高,政策优惠较少,增加了服务性企业经营压力;三是监管不足。生活性服务业大多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准入门槛过低,监管不足或缺位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16 / 17

为顺利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应该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作为突破口;根据城市发展情况,确定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加强生活性服务业管理,整合相关部门和职能,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并强化外部监管;切实加强政策扶持,提供优惠财税政策,扶持行业发展。

从根本上说,只有让农村转移人口“留得住、活得好”,才是城镇化的终极目标。六、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我国改革和发展都已进入关键阶段,服务业将呈现快速发展的局面。我们一定要顺应这一大趋势,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作为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面临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尤为必要。要积极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有机融合;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消除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不断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要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及其他面向民生的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要加快推进服务领域的各项改革,加快建立公开公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并完善对服务业的调查和统计,特别是加强对新型服务领域或行业的统计监测,更好地反映服务业的发展和结构变化,为优化经济结构提供更好的服务与支持。

17 / 17

(2020)养老产业统计分类

一、分类目的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科学界定养老产业统计范围,准确反映养 老产业发展状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养 老产业的决策部署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制定本分类。 二、概念界定和分类范围 养老产业,是以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 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等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养老及 相关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包括专门为养老或老年人提供产品的活动,以及 适合老年人的养老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活动。本分类将养老产业范围确定为: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老年健康促进与社会参与,老年社会保障,养老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养老金融服务,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养老公共管理,其他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及 相关产品制造,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和租赁,养老设施建设等12个大类。 三、编制原则 (一)以国家相关法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为指导。本分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 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和推 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 划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 务发展的意见》以及各细分领域政策文件提出的重点任务为指导,确定养老产业的基本范围。(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是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养老产业特征相关活动的再分类。 (三)突出养老服务和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及相关产品供给状况。本分类以反映我国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及相关产品供给为基础,充分考虑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等养老产业发 展政策要求和养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涵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涉及养老产业的全部内容。 四、结构与编码 本分类采用线分类法和分层次编码方法,将养老产业划分为三层,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编码表示。第一层为大类,用2位数字表示,共有12个大类;第二层为中类,用3位数字表示,前两位为大类代码,共有51个中类;第三层为小类,用4位数字表示,前三位为中类代码,共有79个小类。 本分类代码结构: ×× × × (数字)小类顺序码 小类代码 (数字)中类顺序码 中类代码 (数字)大类代码 五、有关说明

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推动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的支撑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部署要求,把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消费、保健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把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推进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个性化、高品质发展,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经济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和不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消费引领,强化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作用,挖掘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发展。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强分类指导、示范带动,引导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城带乡,着力改变农村生活性服务业落后面貌,促进城乡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供给,推动新型消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服务内容创新,开发适合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潜在服务需求。 坚持质量为本,提升品质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坚持质量第一、诚信经营,打造服务品牌。 坚持绿色发展,转变消费方式。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服务过程和消费方式绿色化、环保化。科学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二、主要任务

《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

《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 修订说明 一、修订背景 2017年6月30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正式颁布。8月29日,国家统计局印发《关于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的通知》(国统字〔2017〕142号),规定从2017年统计年报和2018年定期统计报表起统一使用新分类标准。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以下简称原分类)已不能满足当前统计工作需要,有必要对其进行修订。 二、修订主要内容 本次修订延续了2015版的分类原则、方法和框架,根据新旧国民经济行业的对应关系,充分考虑与生活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的衔接性,对原分类进行了结构调整和行业编码的对应转换,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 (一)总体结构调整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以下称本分类)中大类共有10个,与原分类保持一致;中类共有35个,比原分类增加1个;小类共有171个,比原分类增加36个。 (二)大类调整情况。 本分类对原分类中“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等3个大类名称

进行了变更,变更后名称分别为:“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 (三)中类调整情况。 本分类新增了1个中类“通用航空生产服务”;并对原分类中“企业管理与法律服务”“农林牧渔服务”“开采辅助服务”等3个中类名称进行了变更,变更后名称分别为:“组织管理和综合管理服务”“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四)小类调整情况。 为体现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状况,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行业小类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细化,本分类部分小类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具体内容如下。 1.拆分。 依据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行业小类拆分情况,本分类新增了35个小类,名称及对应的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分别是:工业设计服务(7491),新能源技术推广服务(7515),三维(3D)打印技术推广服务(7517),创业空间服务(7540),工程监理服务(7482),通用仓储(5920),低温仓储(5930),危险品仓储(594),中药材仓储(5960),其他生产活动寄递服务(6090*),生产性数字内容服务(6571、6572*、6579*),互联网生产服务平台(6431),互联网科技创新平台(6433),互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 新华网北京11月22日电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第一个全面、系统的政策性文件,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规模、品质和效益的总体部署。 《指导意见》明确,要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性服务需要为主线,大力倡导崇尚绿色环保、讲求质量品质、注重文化内涵的生活消费理念,创新政策支持,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坚持消费引领,强化市场主导;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发展;坚持创新供给,推动新型消费;坚持质量为本,提升品质水平;坚持绿色发展,转变消费方式。 《指导意见》指出,要围绕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的普遍关注和迫切期待,着力解决供给、需求、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扩大服务消费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居民和家庭、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贴近服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领域,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在推动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生活性服务业其他领域的引导和支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 《指导意见》强调,要围绕激发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活力和保障居民放心消费,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 一、分类目的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简称“三新”)的要求,为科学界定“三新”活动范围,满足统计上监测“三新”经济活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需要,制定本分类。 二、分类范围 本分类的范围包括:现代农林牧渔业、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活动、节能环保活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现代技术服务与创新创业服务、现代生产性服务活动、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现代综合管理活动。 三、分类原则 (一)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三新”的有关要求为指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文件中有关“三新”活动的阐述,确定“三新”活动的范围和分类。 (二)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7)》(试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分类(2018)》《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等

相关统计分类标准,重点体现先进制造业、互联网+、创新创业、跨界综合管理等“三新”活动。 (三)以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对其中符合“三新”特征的有关活动进行再分类。 (四)注重实际可操作性,立足现行统计制度和方法,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以保证统计部门能够采集到“三新”活动的数据。 四、结构和编码 本分类采用线分类法和分层次编码方法,将“三新”活动划分为三层,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编码表示。第一层为大类,用2位数字表示,共有9个大类;第二层为中类,用4位数字表示,共有63个中类;第三层为小类,用6位数字表示,共有353个小类。 本分类代码结构: ×××××× (数字)小类顺序码 小类代码 (数字)中类顺序码 中类代码 (数字)大类代码 五、有关说明 (一)本分类建立了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对应关系,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中仅部分活动属于“三新”统计分类的,行业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 消费结构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服务 【发文字号】黔府办发[2016]30号 【发布部门】贵州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08.16 【实施日期】2016.08.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实施方案的通 知 (黔府办发〔2016〕3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16日

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 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推动全省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17年,全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增加值达到205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80亿元左右。到2020年,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活性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在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中的占比达到3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760亿元、年均增长11.5%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生命全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且极富贵州特色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更加完善,健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 1.实施“百院建设、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五大工程,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均衡、能力适应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贵州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统计分类

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统计分类 一、目的和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的要求,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制定了《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统计分类》。本统计分类的制定,旨在规范北京市信息服务业标准,为开展信息服务业监测、研究和评价工作提供科学、统一的分类依据。 二、概念和范围 信息服务业是指以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输送、存储、传播、使用并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本分类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个行业门类、6个行业大类、17个行业中类和28个行业小类。根据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和活动性质,将信息服务业划分为信息传输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三大领域。 三、分类原则 1.政策性 本分类参考了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有关提法,力求与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性文件保持一致。 2.衔接性 本分类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

规定》相衔接,分类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包含在国家统计局规定的信息产业中。 3.可比性 本分类参考了联合国相关分类标准和国内其他地区提出的信息服务业统计办法,力求与国际国内有关标准相衔接,有利于北京市信息服务业与国内各省市及国际间进行横向对比研究。 4.操作性 本分类以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为基础,结合统计工作调查实际,注重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有利于信息服务业统计数据的收集、开发和监测。 四、分类方法 以信息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为依据,参考联合国“信息业”、“信息与通讯技术”分类标准和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结合信息服务业相关主要活动和过程,采用定性的方法,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属于信息服务业的行业纳入本分类范围,并对行业小类进行了重新组合。 五、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统计分类表

生活性服务业统计分类

生活性服务业统计分类 (试行) 一、分类目的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6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85号)要求,为界定生活性服务业范围,建立各地区、各部门生活性服务业统计调查监测体系,制定本分类。 二、生活性服务业界定与范围 生活性服务业是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服务活动。生活性服务业分类的范围包括十二大领域: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居民零售和互联网销售服务,居民出行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居民住房服务,其他生活性服务等。 三、编制原则 (一)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中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为指导,进一步明确生活性服务业的范围及分类。 (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是对国民经济行业分

类中符合生活性服务业特征有关活动的再分类。 (三)以面向居民个人的服务活动为分类的主要依据。本分类的小类类别均为向居民个人提供消费、保障的服务,以及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的服务。 四、结构和编码 本分类采用线分类法和分层次编码方法,将生活性服务业划分为三层,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编码表示。第一层为大类,用2位数字表示,共有12个大类;第二层为中类,用3位数字表示,前两位为大类代码,共有47个中类;第三层为小类,用4位数字表示,前三位为中类代码,共有153个小类。 本分类代码结构: ×××× (数字)小类顺序码 小类代码 (数字)中类顺序码 中类代码 (数字)大类代码 五、有关说明 (一)本分类建立了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对应关系。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行业类别仅部分活动属于生活性服务业的,行业分类代码用“*”做标记。 (二)本分类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具体范围和说明,参见《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

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

健康产业统计分类() 一、分类目的 为加快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科学界定健康产业的统计范围,准确反映健康产业发展状况,依据《“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等有关健康产业发展要求,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制定本分类。 二、概念界定和分类范围 健康产业是指以医疗卫生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 本分类将健康产业范围确定为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事务、健康环境管理与科研技术服务,健康人才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健康促进服务,健康保障与金融服务,智慧健康技术服务,药品及其他健康产品流通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服务,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健康用品、器材与智能设备制造,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和采集等个大类。 三、编制原则 (一)以国务院有关文件为指导。本分类以《“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和各细分领域政策文件提出的重点任务为指导,确定健康产业的基本范围。 (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是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

健康产业特征相关活动的再分类。 (三)保留了《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的主体内容。结合我国健康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和健康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补充健康产业所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内容,丰富调整健康服务业内容。 (四)以国际标准为参考。本分类在充分考虑我国健康产业特点和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吸收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统计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编制的《卫生核算体系》中医疗卫生服务的分类方法,借鉴了泛美卫生组织()《卫生卫星账户手册》的分类方法。 四、结构和编码 本分类采用线分类法和分层次编码方法,将健康产业划分为三层,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编码表示。第一层为大类,用位数字表示,共有个大类;第二层为中类,用位数字表示,前两位为大类代码,共有个中类;第三层为小类,用位数字表示,前三位为中类代码,共有个小类。 本分类代码结构: ×××× (数字)小类顺序码 小类代码 (数字)中类顺序码 中类代码

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为推动全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性服务需要为主线,坚持大力倡导崇尚绿色环保、讲求质量品质、注重文化内涵的生活消费理念,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为全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主要任务及推进措施 (一)健康服务。(省卫生计生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1.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研究制定全省区域卫生规划、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不得以规划

未公布为由拒绝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或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按照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设置和设备配置均不低于全省医院总量31%的比例,预留规划空间。允许公立医院丰富的城市在保障资产安全、医疗质量安全且具备相应管理能力的前提下,可选择部分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改制试点。 2.促进检查检验诊断医疗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区域性检查检验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和病理诊断中心。支持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等第三方健康服务调查评价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将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等检查项目委托给其他医疗机构或第三方专业机构。 3.加快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康复护理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合作、有序衔接的多元化康复护理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护理机构,发展精神卫生、儿童、妇产、老年病等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 4.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全省三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治未病”中心,在二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治未病”科;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 5.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大力发展各

上海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研究方案

上海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研究 一、上海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瓶颈分析 (一)生活性服务业的概念内涵 1、生活性服务业的概念 生活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柱产业。它直接面向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其产品、服务用于解决购买者生活中的各种需求。生活性服务业是连接物质、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载体,物质、精神产品只有经过生活性服务业才能被人们所消费。国家《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62号)明确提出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业、旅游业、健康服务业、法律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体育产业、养老服务业、房地产业等9大类。 2、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1)社区商业模式 社区商业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日常生活服务。社区商业中心是由相对集中的社区服务网点组成的集聚商业、餐饮、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卫生等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服务业综合体。社区商业的典型特征是拥有大型超市主力店、餐饮、洗染、摄影、美容、健身等休闲设施以及儿童教育、音乐培训、舞蹈培训等教育设施。社区商业中心占地

面积大、服务范围广、业态齐全,能够满足社区居民“一站式”购物和消费需求,其发展需要政府在社区开发时进行统一规划,并对进驻的各类商贸服务企业的资质有较高要求。同时,社区商业发展要求政府对一些微利型的便民业态,如生鲜超市、快餐店、大众浴池等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2)集聚区发展模式 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模式主要体现为生活服务街区,如美食一条街、摄影一条街等。我国发展较早具有一定规模和成效的主要是餐饮集聚区。这种集聚区模式将一些本地特色品牌企业聚集在一起,一方面对餐饮企业可以产生集聚效应,有利于通过相互学习和竞争,促进餐饮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将美食与歌舞、婚庆、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更好地方便消费者就餐,而且形成了餐饮服务经济产业链,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这种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模式发展的条件,一是需要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和定位;二是需要政府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三是在运营方式上,政府委托企业经营和管理,通过“政府+市场”的手段合力促进其发展。 (3)融合嵌入式 与社区商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模式不同,融合嵌入式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在一起。例如,在中央商务区或总部经济区,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作为配套服务,与金融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一、分类目的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号,简称《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号,简称《规划》)的要求,为界定生产性服务业范围,建立各地区、各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调查监测体系,特制定本分类。 二、分类范围 本分类的范围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 三、编制原则 (一)以国务院《指导意见》为指导。本分类按照《指导意见》和《规划》的有关要求,确定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 (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是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生产性服务业特征有关活动的再分类。 (三)以数据可获得性为划分主要依据。本分类的类别选取充分考虑统计数据的可获取,以保证统计部门能够采集到生产性服务业的数据。 四、结构和编码 本分类采用线分类法和分层次编码方法,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三层,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编码表示。第一层为大类,用位数字表示,共有个大类;第二层为中类,用位数字表示,共有个中类;第三层为小类,用位数字表示,共有个小类。 本分类代码结构: 五、有关说明 (一)本分类建立了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对应关系。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行业类别仅部分活动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代码用“*”做标记;当一个行业类别属于两个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代码用“**”做标记。 (二)本分类在说明栏中,对《指导意见》强调的重点工作,以及带“*”和“**”行业类别的内容作了解释。 (三)本分类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具体范围和说明,参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 六、生产性服务业分类表

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

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2012-09-10 内容摘要: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正确比较和评判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本文比较了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我国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关于服务业的统计分类与美国《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关于服务业的统计口径则小于美国。按美国服务业统计口径调整后,近几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增加3~4个百分点,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约增加0.5个百分点。 关键词:服务业,行业分类,统计口径 服务业的规模与水平提高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我国已经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由于各国对服务业的分类和统计口径不尽相同,影响了对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的正确比较和评判。鉴于此,本文对中美服务业的统计分类和口径进行了比较,找出了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美国服务业统计分类 美国产业分类经历了《标准产业分类体系》到《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过程。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1997年,美国所发布的经济调查数据是以联邦预算管理办公室开发和维护的《标准产业分类体系》作为产业分类的标准。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和国际可比性的需要,1997年,美国联邦预算管理办公室宣布用新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取代《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一)本国的《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央统计委员会[①1939年后,由美国联邦预算局(现美国联邦预算管理办公室的前身)负责产业分类体系的有关工作。]设立了一个跨部门的产业分类委员会,力求开发一套可供多部门使用、加工和数据比较的标准产业目录。1938年,产业分类委员会公布了制造业产业分类体系,第二年公布了非制造业(主要是服务业)产业分类体系。 1938~1939年公布的最初《标准产业分类体系》,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变化年,美国分别对制造业标准产业分类和非制造业标准产业1949年和1945进行了多次修订。. 分类进行了修订。1957年的修订把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合并到一起,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美国《标准产业分类体系》。此后,每隔10到15年都对《标准产业分类体系》重新修订。1987年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6个部门,分别为:(1)交通运输、电力、天然气和公共卫生服务业(含水、热力和冷气供应,废弃物回收处理);(2)批发业;(3)零售业;(4)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5)服务业;(6)公共管理。 (二)与国际接轨的《北美产业分类体系》 1997年后,美国采用《北美产业分类体系》进行产业统计,至2011年共颁布了三个版本:1997年版、2002年修订版和2007年修订版。 1993年,美国经济分析局、劳工统计普查局、管理预算署、农业部、运输部等单位和机构在美国联邦预算管理办公室的主导下成立了美国经济分类政策委员会,与加拿大统计局、墨西哥国家统计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北美产业分类体系》。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体系》正式作为美国统计机构使用的产业分类体系公布。《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将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国别产业五层,在门类层次上与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以下简称《国际标准产业分类》)[②1948年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正式通过,由联合国统计署负责修订。1989年修订了第3版,最新版本是2006年修订的第4版。]具有可比性。 1997年版《北美产业分类体系》中,服务业包括16个门类、63个大类(见表1)。2002年版和2007年版《北美产业分类体系》关于服务业部分同样包括16个门类,大类略有调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1997年版《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分类层次、类别数量等较之前各版《标准产业分类体系》增多,但后面的版本对前面的版本是兼容的,各版本的产业分类能够相互转换,统计数据具有连续性。这无疑为统计分析和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便利。

市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市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7-2019) 为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推动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快市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根据市政府《关于印发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盐政办发〔2016〕82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 就加快市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制定以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为重点,着力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扩大服务消费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盐城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19年,全市生活性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空间布局;生活性服务业总

产值年均增速达11%左右;服务消费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5%左右。叫响生态湿地旅游、盐城老字号、沿海会展和赛事等“盐城服务”品牌;便民服务、创新服务更加快捷、舒适。 三、重点行动 (一)服务平台优化行动。 1.合理布局市区商业网点。结合城市布局规划,构筑科学合理、功能完备、结构清晰、辐射力强的“一主三副七次”的商业网点格局。建军路商业中心重点建设集时尚消费、品质商业、高端服务、主题文化、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市级商业主中心。城南核心区商务商贸中心围绕紫薇广场、金鹰天地等载体,构筑集购物、休闲、商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市级商业副中心。河东商业中心重点打造各种业态齐全,体现高端引领的城市商业副中心。大丰城区商业中心重点发展万嘉城市综合体、红星美凯龙等相关商贸业态,成为盐城市沿海地区的重要商业副中心。同时,加快建设城北片区、火车站片区、城南片区、西南片区、河东北部片区、高新片区、环保片区等7个片区商业中心。 2.强化集聚区示范引领。按照集中集聚发展的原则,重点推进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健康美容等集聚区建设。重点推动中华麋鹿园、大纵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荷兰花海、大丰日月湖旅游度假区、大洋湾、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等旅游功能建设及重点景区提档升级,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生

服务业分类

服务业的概念界定和基本分类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自1985年以来实施的三次产业分类标准,第三产业内部又被划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门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动类,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类,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地质普查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类,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研、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类,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从以上分类可见服务领域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第三产业与服务业 三次产业是从经济体系的供给角度进行的分类。即三次产业分类的逻辑过程是,下游产业的发展单向地依赖于上游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第一产业提供的原料,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产品供应。根据2003年5月我国新颁布的产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8 2002),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又称为广义服务业。从概念

上讲,第三产业是指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具体来讲,根据新标准,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服务业是与农业、工业相对应的概念。服务业同农业、制造业的划分,是以经济体系的需求分类为基础的,它同农业、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而不仅仅是单向依赖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同时使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两个概念,两者内涵基本相同。在我国,“服务业”是同与国际通用概念一致的称谓,近年来,中央正式文件和政府主管部门也主要使用“服务业”这个概念。 二、市场型服务业与非市场型服务业 市场型服务业指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和价格水平的服务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体育、娱乐业等。 非市场服务业指政府较大程度地利用行政手段和直接调控措施干预价格水平、市场准入、提供的规模和竞争行为的服务业。非市场型服务业包括垄断性服务行业、事业性服务行业、公共服务行业等。 三、公共服务业与私人服务 公共服务是依托社会公共设施或公共部门、公共资源为居民

现代服务业包括哪些

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国家统计局在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分类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 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 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特征 现代服务业具有“两新四高”的时代特征。一新:新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二新:新服务模式——现代服务业是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四高: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优点,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四是集群性。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集群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行业集群和空间上的集群。现代服务业初步发展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 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上。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起到了政策支持和促进作用。当前,国内许多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正蓄势待发,沈阳市的现代服务业也正在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提高,到2006年 达到47.3%。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不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能级 为集聚人气、满足群众需求和完善新城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区委第二调研课题组) 根据区委四届十二次全会总体部署和年度调研工作安排,按照市政府《上海市加快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JD新城初步确立长三角地区综合性节点城市地位”的定位要求,课题组围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能级开展专题调研,形成本报告。 一、发展现状 生活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其产品、服务用于解决购买者生活中的各种需求。生活性服务业一般包括商贸流通、旅游休闲、餐饮住宿、娱乐健身、社区服务、文教卫生等行业。 (一)发展特点 近年来,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全区上下牢牢抓住迎办世博、轨道交通11号线开通运营以及JD新城开发建设等重大机遇,立足转型谋发展,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着力推动“两个融合”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综合贡献不断显现。2010年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14.6%;实现三产增加值278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及其他生活性服务业

为178.5亿元,占比达64.2%。除扩大消费,生活性服务业对民生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助推作用也愈发凸显。 二是发展规模日益壮大。限额以上商业企业1统计显示,2010年末全区有大型卖场9家,连锁服务企业185家,百货零售5家,购物中心1家,专业市场52家,标准化菜市场58家,星级饭店15家,餐饮企业39家,新农村商业网点(惠民超市)63家;有各类医疗机构145家,各类体育场地1361片,中小学校55所,可满足全区近150万常住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需求。 三是功能布局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区(JD老城区、曹安商贸区等)、镇(安亭墨玉路、马陆弘基广场等)以及居住区(新农村商业网点)三级生活性服务业布局,培育了5条市级商业特色街(州桥老街、南翔老街等)和1个市级商业示范社区(真新丰庄路),东方商厦、罗宾森广场、沃尔玛、欧尚等一批中高档生活性服务业项目先后开业运营,初步形成了可满足市民多元化、综合性消费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 四是引领性项目逐步集聚。新光百货、保利剧院、瑞金医院、东方肝胆医院以及高星级酒店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加快在重点区域布局建设,为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能级注入了强劲动力。京东商城、凡客诚品、新蛋贸易等国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落户JD,网上购物等新兴业态正逐步改变传统生活消费方式,极大丰富着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内涵。 1限额以上商业企业:指批发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零售业500万元、餐饮业100万元以上企业

国家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分类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 (试行) 一、分类目的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简称“三新”)的要求,为科学界定“三新”活动范围,满足统计上观察、测算“三新”经济活动发展规模、结构和质量等需要,制定本分类。 二、分类范围 本分类的范围包括:现代农林牧渔业、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活动、节能环保活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新技术与双创服务活动、现代生产性服务活动、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现代综合管理活动。 三、编制原则 (一)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三新”的有关要求为指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文件中有关“三新”活动的阐述为依据,确定“三新”活动的范围和分类。

(二)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修订版、《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分类(2013)》《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等相关分类,重点体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跨界综合管理等“三新”活动。 (三)以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为基础,对其中符合“三新”特征的有关活动进行再分类。 (四)注重实际可操作性,立足现行统计制度和方法,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以保证统计部门能够采集到“三新”活动的数据。 四、结构和编码 本分类采用线分类法和分层次编码方法,将“三新”活动划分为三层,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编码表示。第一层为大类,用2位数字表示,共有9个大类;第二层为中类,用4位数字表示,共有50个中类;第三层为小类,用6位数字表示,共有278个小类。 本分类代码结构: ×××××× (数字)小类顺序码 小类代码 (数字)中类顺序码 中类代码 (数字)大类代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