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精)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精)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精)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精)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而这种增加的主因又是过量使用化石燃料和滥伐森林。化石燃料,其实就是古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然后封存在地下的碳,我们把这些碳都挖出来,再次排放到空气中,当然会导致气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对自

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迎接挑战。

首先要全面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各项节能降耗措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加强依法管理、完善激励政策和动员全民参与,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逐步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核电建设。继续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煤层气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甲烷排放,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和城市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防止低生育水平反弹,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其次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选育抗逆品种,治理草原退化和

土地荒漠化。加强对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节水力度,建设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监测能力、海洋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加强对各类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及时发布信息,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及其衍生灾害。

五、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

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投入力度,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

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开发全球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等,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战略和方案研究,为制

定政策和对外谈判提供支撑。加强气候变化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首中非友好关系是中非老一代领导人亲手培育起来的,凝聚了双方长期的心血和智慧。中国对非洲的鼎力支持,世人有目共睹:非洲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得到了新中国的大力支持;上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至今仍在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中非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非洲10国进行了友好访问,给中非合作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对非关系中,中国十分注重平等合作、互利双赢。在政治上双方彼此信赖、相互支持。在50年的合作中,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不干涉内政,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并不断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配合,共同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经济上,双方也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随着双边贸易额从1956年的1200万美元发展到2005年的近400亿美元,双方经济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化,贸易结构也在不断得到优化。中非经济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经济全球化向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中非合作是透明、开放和包容的合作。50年来,国际风云不断变幻,中非各自情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非友好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在中非合作的累累硕果面前,诬蔑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谬论定会不攻自破。

? ;先要加强政府间的合作,政治上平等的对待,不要像欧美那样以人权、民主为借

口给人家乱扣帽子,干涉别国内政,这点中国政府目前做的还不错;其次,经济上要求互补,比如中国对资源的需要逐渐增大,非洲各国又都比较穷,生产技术等相对落后,中国可以将自己在经济发展上面的经验提供给他们,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个人到当地开办工厂,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改善生活,同时得到他们的自然资源(需要明确的是,中国企业与个人的能力与素质一定要过硬,不要想国内搞些豆腐渣工程以及为了利益做些不道德的事情),这样既给予,又可得;文化上,加强两国的交流,可以模仿西方人士传授基督教的方式,但是这个一定要循序渐进,慢慢的让当地居民对中国及其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到向往,杜绝重蹈西方在伊斯兰世界的覆辙。

警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人类史上最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716015178.html, 警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人类史上最高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中职周刊》2019年第14期 日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莫纳罗亚气象台的传感器监测到一个惊人数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已经超过415ppm,即CO2质量超过整个大气质量的万分之4.15,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當地时间11日上午,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位于夏威夷的莫纳罗亚气象台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数据415.26ppm。 气象学家埃里克·霍尔萨斯在社交网站“推特”上表示,人类历史上地球大气中的CO2浓度首次超过415ppm,“这不仅是有记录的历史中的第一次,也不仅是一万年前农业文明出现后的第一次,而是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后的第一次。我们从未见识过这样的地球。” 事实上,早在4月,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威利特等人就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大气中CO2浓度已经达到了300万年前的水平。而直立行走的人类,200万年前才刚刚出现。 近年来,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在迅速上升。一直跟踪CO2浓度变化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拉尔夫·基林表示,其平均增长率仍处于历史高位。今年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3ppm,而近些年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2.5ppm。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到下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浓度或飙升至5600万年前的水平。 NOAA把CO2比作“砖”,将地球比作散发热量的壁炉。大气中过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将吸收陆地和海洋散发的热量,使地球的热量循环失去了平衡,令平均气温上升。 更可怕的是,随着气温升高的还有地球的“脾气”。201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认为,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化将使地球表面的大气波动更为剧烈,高温、干旱、酷寒等极端天气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来源:《科技日报》)

温室气体不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二氧化碳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前沿 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 学生姓名:李白 学号: 1513091004 指导老师:韦保仁

温室气体不一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摘要:本文通过IPCC的全球气候报告的内容分析和对温室气体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收集了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得出:全球气候变暖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温室气体排放,应从自然和人类两者的相互作用着眼,科学分析,广泛调研,实事求是来破解全球气候难题。 关键词:IPCC 温室气体气溶胶冰期 1.前言 1.1IPCC的全球气候评估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趋势的愈发明显,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 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全面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原因、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潜在影响,以及人类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IPCC是一个政府间机构,它向UNEP和WMO所有成员国开放,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1] IPCC 下设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 致力于回答全球变暖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第二工作组负责气候变化影响与对策研究;第三工作组主要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的社会经济分析工作。IPCC 先后于1990 年、1996 年、2001 、2007和2013 年完成了5次评估报告。现将历次报告内容简述于下:[2] IPCC在1990年发布了第一评估报告。报告中主要说明了,在过去一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cm;温室气体(主要 指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1750~1800年)的20mL·m-3上升到353 mL·m-3。 第二次评估报告( SAR, 1996) 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解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提供科学技术信息。报告指出人类健康、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程度和速度是敏感的, 其不利影响有一些是不可逆的,而又有一些影响是有利的, 因此社会的各个不同部分会遇到不同的变化, 其适应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教案 化学一班申伟静郝冬丽冬冬徐亚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简单方法; 2、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老师讲解理解二氧化碳在整个环境中作用。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学习掌握如何使用针筒和使用玻璃仪器要注意事项; 3、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同学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围绕探究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实验,学习定量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含量的方法,认识空气中二氧化碳组成及表示方法,增进对二氧化碳的理解。增加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已知 1、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关于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学生通过对实验前的预习掌握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了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4、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保护环境重要意义。 未知 1、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不规操作,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还可能损坏仪器。 2、学生在生活中虽然知道环保知识,但付诸实践上仍然不知如何做。 3、学生缺少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变化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都需要一直观察严谨的态度。 四,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实验步骤 难点:实验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学会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通过教学讲解实验操作知道测量二氧化碳含量的原理二,实验原理 向滴有酚酞的氨水入CO2: CO2 + 2NH3H2O === (NH4)2CO3 CO2 + (NH4)2CO3 + H2O === 2NH4HCO3 pH==8 溶液红色无色 计算公式 N1x ==0.033%N2 三,实验步骤: 1, ,2,装药品:10ml带有酚酞的稀氨水溶液(已配好)3,抽气 4,排气,重复操作,记录次数N,记录在下表 N1是实验室抽气的次数 N2是空旷地点抽气的次数

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

大气CO: 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 大气co:浓度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co:浓度增加会促进植物叶 及叶面积较早并迅速地生长发育(俞满源,2003; 康绍忠,1996),增大叶面积指数(LAl)或单 株叶面积,提高单位叶面积干重,增加叶的厚度、维管组织和输导组织的数量,以及栅栏层的数量(林金星等,1996)。水分胁迫下CO:浓度增加可改善和补偿环境胁迫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CentrittoM. , 1999)。 CO:浓度增加还可以提高 茎长度、直径和木材密度,使管胞壁增厚,减小管胞腔直径。CO:浓度增加还能促进 植物的根系生长,提高生根频率,增加根量和根长(stuianl 等,1993;王为民等,2000),这种变化有利于植物在水分胁迫下吸收水分而保持水合作用。 随着大气CO: 浓度的增加,植物叶片的气孔密度会逐渐减少(欧志英等,2003; 蒋高明等,1997)。气孔密度减少的一种直接的生理影响可能是导致气孔导度长期而不可逆的下 降。因此,植物对C02 浓度增加在长期的解剖构造上调整可能是通过改 变气孔密度来刺激光合作用对C02 的吸收,降低蒸腾失水,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同时,CO:浓度增加也会引起气孔部分关闭而导致气孔导度下降,从而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丧失。研究表明,CO: 浓度加增加加会导致植物蒸腾速率减少34%,水分利 用效率提高30 一60%(高素华,郭建平,2004;张小全,2000;林舜华等,1997; 王森等,2000;杨金艳,2004;田大伦等,2004)。可以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大气COZ 浓度 增加对植物生长最有利的影响之一。 大气CO: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1.1 大气COZ 浓度增加对叶生长的影响大气C02 浓度增加会促进植物叶及叶面积较早并迅速地 生长发育,增大叶面积指数(LAI)或单株叶面积(陈平平,2002),提高单位叶面积干重,增 加叶的厚度、维管组织和输导组织的数量,以及栅栏层的数量。康绍忠(19%)在人工控制CO:条件下进行春小麦试验发现,CO:浓度增加1倍则春小麦叶面积增加17.6%,株高增加 20.8%。林金星等(19%)证明CO:浓度增加使大豆叶下表面覆盖大量星状角质蜡层,叶肉增加栅栏组织且叶片厚度增厚。osbomeC.P.(2000)等对地中海地区气候变暖 下灌木植物研究发现,CO:浓度增加其叶面积指数增加7%,净原初产量增加25%。 Morison和Gifford(1984)在研究16种农作物和园艺植物时发现,CO:浓度增加使 所有植物(水稻和棉花除外)的叶面积平均增加了40%。Jones等(1984)观察到C02 浓度增加使大豆的LAI 提高30%。这种总叶面积的增大可能是叶或枝条总数量的增加,也可能是单个叶面积的增大所致,而这种单个叶面积的增大可能是细胞数量增多的结果,或是通过改变细胞壁特性提高细胞伸长速率的结果。例如,在CO:浓度增 加条件下3Od 时植株鲜重、株高和单叶面积分别增加了292%、12.8%和 2.39%(李永华, 2005);高CO:浓度下生长的凤梨植株的株高、叶面积、鲜重和干重均高于对照,处理90d 时分别为对照的120.19%、119.22%、177.91%和161.04%(王精明, 2004)。由于CO:浓度增加可以使植物固定更多的COZ,因而为其叶肉组织提供了更 多的建造材料,特别是更大的细胞膨压(平Pt),使叶细胞在较长时期内有较高的伸长 速率,提高了叶面积生长。人们发现CO:浓度增加不仅可以增大叶面积、LAI,也可 以增加叶的厚度、维管组织和输导组织的数量,以及栅栏层的数量。这种叶肉层的增加可以提高植物对光合活性辐射(队R)的吸收而提高净光合速率。但是,也有人发现美国白栋(Quercusalba)的叶面积对co:浓度增加并没有反应,甚至有人发现一种北极的常绿灌木(Ledumpalustre)、北美鹅掌揪(LiriodendrontutiP 沙ra)和欧洲栗(Casta neasativa)的总叶面积减少了,认为可能是光抑制的结果。在所有情况下,CO:浓度增加可以提高单位叶面积干重,这可能是由于淀粉含量或额外细胞层增多的 缘故。CO:浓度增加不仅影响叶的生长,同时也影响叶的发育(李吉跃,1997)。

GBT 17904-xxxx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90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Hygienic standard for carbon dioxide in indoor air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控制和改善室内二氧化碳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为《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的修订标准。 本修订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修订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 本修订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东群、王秦、徐业林、王志强、杨旭。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标准值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空气的监测和评价,不适用于生产性场所的室内环境。 2、标准内容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规定为≤0.09%(1800mg/ m3)。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用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8204.24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 4、监测检验方法 本标准的监测检验方法见GB/T 18204.2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受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委托,对现行的《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进行修订。 2、标准修订的目的意义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受居室容积、吸烟和燃料燃烧等因素影响,与室内通风和人员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常,常用来表征室内新鲜空气多少或通风程度强弱,同时也反映了室内可能存在的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普遍提高,居室的燃料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 近年来国内的监测资料表明,各类不同房屋的通风条件、单位面积人口差异很大,直接与之相关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因此会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在通风或排风良好的房屋,无论是住房还是公共场所,其室内空气中CO2浓度都比较容易达到540~1080mg/m3这样的较低水平[1, 2]。 广东、贵州、湖南、浙江、辽宁、宁夏、甘肃等省[3-13]的一些地市环保、卫生等部门也进行了针对居室和宾馆、图书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资料,已有的资料表明虽然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很大,但基本都在1800mg/m3以下,较高浓度多出现在大型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 本次修订该标准,除了查阅文献资料外,我们选择了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的安徽省,进行了集中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工作。资料收集为2004年至2008年,从统计结果来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共测定794次,均值为0.061%,其中超过《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标准值38份,超标率为4.79%。2008年进行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场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差别不大,其中办公场所测定270次,均值为0.057%、城市居民居室内测定176次,均值为0.056%,城镇居民居室内测定180次,均值为0.052%,各监测值均未超标。本次现场监测安徽省内城市居民居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1980年代调查

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研究

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研究年代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50本世纪的急剧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中最主要和最直接月联合国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6年1992的变化。为保护全球气候,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66约热内卢召开,全世界月发表的《京都议定书》12年1997》,我国也是缔约国之一;此外,(UNFCCC)的温室气体限排减排任)个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15国家1规定了各附件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过程或”源“将温室气体UNFCCC务和时间表。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汇“活动;温室气体过程、活动或机制。为减缓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引起的一系列全球变化问题,同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一样,温室气体的吸收过程及吸收汇的概念也人“的问题,关心是否有一些”汇“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最近国际社会特别关注并且可使其得到增强,以部分抵销温室气体的排放。京都会议对此问题进”为汇的概念、范围及计算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广泛征”汇“行了讨论,并对温室气体也将着手编写一个有关土(IPCC)求了各国的意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与森林的特别报告,以

详细规范其中的一些科学问题。,一是因为有关的一些科学问题还不十分清楚,”汇“国际社会关注温室气体如温室气体汇的定义、类型及范围等;二是因为这还与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措1施有密切关系,也直接影响到各国新的温室气体清单的准确编制,并对附件年承诺期期间温室气体限排减排目标的完成会有重要影响。2012~2008国家在正是由于在温室气体汇的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疑问和不统一,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其成为科学上亟待明确的问题。本文就这几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 展及热点问题作一综述。温室气体汇的定义、种类及方法学问题 1认为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温室气体汇很重要,并对其做了定义。UNFCCC相同;一些国家”人为汇“与”汇“的意见都不一致,有的国家认为,”汇“但各国对指南中的定义;另外一些国家则认为应由议定书或公约成员国IPCC则建议遵照的定义也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其仅特指”人为汇“作出规定。而且关于(COP)会议与管理森林有关的所有活动,如造林、再造林和毁林等;另外一些国家则认为,其仅指一些直接的活动,如植树造林、林地施肥、放牧等。年修正指南1996在(IPCC)关于人为汇的种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中将类,即:森林和其他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讲课讲稿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2010-04-06| 【大中小】【打印】【关闭】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小组在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很少提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有利影响。在“大气组成和辐射强迫的变化”(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nstituents and in Radiative Forcing)一章中,AR4提到了如下几点(IPCC,2007-I,p.186): (1)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以通过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给植物“施肥”,在20世纪,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植被的盖度和植物的叶面积(Cramer et al., 2001)。关于植物叶面积、生物量和潜在光合作用的一项遥感产品指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升高已经得到了证实(Zhou et al.,2001),包括气候变化本身在内的其他因素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植被盖度和叶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地球表面的反照率,这将抵消由于采伐森林带来的反照率的增加。但这个过程的辐射强迫还没有评估,同时对这些效应也缺乏科学的研究。(2)在“在气候系统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间的耦合”(Couplings Between Changes in the Climate System and Biogeochemistry)一章中,有单独的一段用来解释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的作用。这一段的结论是:目前还不清楚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果到底有多强。(3)由第二工作小组完成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Impacts, Adaptation andVulnerability)报告中的第5章——“食物、纤维和森林产品”(Food, Fibre and Forest Products)研究了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对作物的产量和植物利用矿物质和水的效率的影响,但是这一章低估了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 益处,相反夸大了由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温度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可能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方泰中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 平衡及其原因,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思考与探索问题。 2、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 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并学会综合信息并进行分析交流,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通过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 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难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连线指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在活动纸上的连线,帮助学生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 平衡及其原因。 活动器材:ppt课件、活动纸 活动二: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中二氧 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2、通过观看教学录象“温室效应”,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 境的影响。 3、通过对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活动器材:教学录象“温室效应”,活动纸,课前查找资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 活动三:设计方案:保护环境,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我们能做些什么? 活动目标:通过设计方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 活动器材:活动纸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化 摘要 一. 温室效应导致有全球气候变暖 二.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 对温带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2 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 对沿海湿地和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4 对鸟类种群的影响 2. 温室气体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变化 关键字:多样性、CO2、全球性气候变暖 引言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热点问题,是在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正文 一.温室效应导致有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层中CO2、CH4和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湿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即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以CO2为主,约占60%左右。温室气体浓度愈高,近地表的温度就愈高。没有温室气体,地球上的温度就会降到很低。亿万年来,地球一直受益于温室效应,因为温室效应创造了一个适宜生物栖息的环境。 然而,人类活动使温室效应日益加剧,以至于影响气候。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源与能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古物然的燃烧所排放的大量CO2含量增加。据测算,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为240亿吨。 甲烷等微量气体也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而升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不久前公布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联合国机构还预测,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至700亿吨,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二.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将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因为生命体无法承受这种快速相加的巨大变化。 2.1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性气候变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过去的200万年中,地球就经历了10个暖、冷交替的循环。在暖期,两极的冰帽融化,海平面比现今要高,物种分布向极地延伸,并迁移到高海拔地区。相反,在变新华通讯社过程中,冰帽扩大,海平面下降,物种向着赤道的方向和低海拔地区移动。无疑,许多物种会在这个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方泰中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平衡及其原因,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思考与探索问题。 2、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并学会综合信息并进行分析交流,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通过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难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连线指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在活动纸上的连线,帮助学生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平衡及其原因。 活动器材:ppt 课件、活动纸 活动二: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活动目标: 1、 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中二氧 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2、 通过观看教学录象“温室效应”,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 境的影响。 3、 通过对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活动器材:教学录象“温室效应”,活动纸,课前查找资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 影响” 活动三:设计方案:保护环境,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我们能做些什么? 活动目标:通过设计方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 活动器材:活动纸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2010-04-06| 【大中小】【打印】【关闭】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小组在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很少提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有利影响。在“大气组成和辐射强迫的变化”(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nstituents and in Radiative Forcing)一章中,AR4提到了如下几点(IPCC,2007-I,p.186): (1)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以通过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给植物“施肥”,在20世纪,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植被的盖度和植物的叶面积(Cramer et al., 2001)。关于植物叶面积、生物量和潜在光合作用的一项遥感产品指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升高已经得到了证实(Zhou et al.,2001),包括气候变化本身在内的其他因素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植被盖度和叶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地球表面的反照率,这将抵消由于采伐森林带来的反照率的增加。但这个过程的辐射强迫还没有评估,同时对这些效应也缺乏科学的研究。(2)在“在气候系统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间的耦合”(Couplings Between Changes in the Climate System and Biogeochemistry)一章中,有单独的一段用来解释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的作用。这一段的结论是:目前还不清楚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果到底有多强。(3)由第二工作小组完成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Impacts, Adaptation andVulnerability)报告中的第5章——“食物、纤维和森林产品”(Food, Fibre and Forest Products)研究了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对作物的产量和植物利用矿物质和水的效率的影响,但是这一章低估了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益处,相反夸大了由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温度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带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教案 化学一班申伟静郝冬丽张冬冬徐亚辉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简单方法; 2、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老师讲解理解二氧化碳在整个环境中作用。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学习掌握如何使用针筒和使用玻璃仪器要注意事项; 3、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同学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围绕探究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实验,学习定量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含量的方法,认识空气中二氧化碳组成及表示方法,增进对二氧化碳的理解。增加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已知 1、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关于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学生通过对实验前的预习掌握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

法。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了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4、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保护环境重要意义。 未知 1、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不规范操作,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还可能损坏仪器。 2、学生在生活中虽然知道环保知识,但付诸实践上仍然不知如何做。 3、学生缺少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变化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都需要一直观察严谨的态度。四,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实验步骤 难点:实验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环 节教师活动预想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前一段时间日本的核辐射 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中国的一些城市也 依次检测到碘-131微量辐射。核安全检测空局利用的是手势核素检测仪检测到的微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元素。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我们来测引入新课。 碘-131这种微量元素含量大家怎么测呢,让学生通过自主、合 气这个问题放在实验室来进行试验是不是与作学习,了解探究实 以往的实验不一样了呢,这个实验我们提验步骤、方法和原理, 出的是一个问题。那是因为今天我们的实齐声回答: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解决中验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探究式实问题的能力。 验

城市与气候变化关系

尽管城市只占地球表面面积的2%,但它的温室气体排放却占总量的70%。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以下简称人居署)最新发表的《城市与气候变化:2011全球人类住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城市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污染者。当然,城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只是大多数政府都低估了这一作用的重要性。 《报告》指出,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以一种危险的方式汇聚,严重威胁世界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稳定。《报告》旨在使各国政府以及所有对城市发展和气候变化感兴趣的人进一步了解城市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各城市正在如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报告》确认了有发展前景的减缓和适应措施,从而保障城市以一种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的方式向前发展。 ■城市怎么影响气候变化? □消费是温室气体重要来源 人居署执行主任克洛斯(JoanClos)说:“《报告》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城市向大气层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占总量的70%。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城市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不仅来源于生产环节,同时城市的消费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报告》指出,城市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其主要来源与化石燃料的消耗有关,包括用于发电、交通、商业和居民建筑的照明、烹饪、取暖及制冷,还有工业生产和废物处理的能源供应。如果以生产类数据为基础进行测算,那么由城市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占比例为40%~70%。如果是以消费类数据为基础,即无论生产地在哪里,由城市居民消费所有产品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占比例则高达60% ~70%。 1950年~2011年,全球城市人口增长了5倍,2010年,世界人口有一半居住在城市。2010年~2020年,全球人口增长的95%将是城市居民。当一些城市呈现收缩态势时,许多中心城区却见证了快速且基本上毫无控制的人口增长,创造了快速城市化的基本模式。这种增长模式大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并集中在非正式居住区和贫民区内。 《报告》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时,增长最快的城市地区也是预备措施最少的区域。这些区域通常存在严重的管理欠缺、基础设施不足以及经济和社会分化。 ■气候变化对城市有何影响? □很大部分将由城市贫民来承担 克洛斯表示,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了解气候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将变得更加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给城市及其不断增长的人口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克洛斯表示,随着气候变化的推动力不断积聚,对城市地区的威胁也变得越来越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些影响中的很大部分将由城市贫民来承担。消除贫困并降低沿海和其他地区的死亡率当然绝不仅限于贫困人口,但富裕人口却因政治和经济优势以及保险的介入而得到更好的保护。 他指出,要减缓气候变化并应对因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了解造成全球城市增长的推动因素很重要。 克洛斯说:“温室气体向大气中的排放同富裕、繁荣和我们延续目前生活方式的经济模式有关。这意味着,如果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增长相互并行,将会排放更多温室气体。问题是,这种状态不可持续。我们不应忘记的是:我们有必要改变我们的能源消费方式。如果考虑到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预测性数字,将碳作为能源的基础,我们将使这个星球的能力变得难以持续。” 《报告》指出,如果城市无视目前和未来对资源的需求以及气候变化对未来的影响而快速扩张,城市中的居民及其财产将遭遇具有广泛的破坏性和损害性的灾害风险。这些影响远远超过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等气候变化现象带给我们的实际风险。 气候变化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各城市的供水、生态系统商品和服务、能源供给、工业和服务。还可能扰乱当地经济并让城市居民遭受财产和生计损失,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可能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 ■如何应对挑战? □转变能源消费模式 克洛斯表示,减缓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目前主要集中在5个重点行业:城市发展与设计、建筑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和碳封存。他指出,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2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的简单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酚酞是酸碱溶液的指示剂,其范围在8.2-10.0,酚酞遇碱变红,遇酸或中性溶液显无色。 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滴加少量酚酞,并向其中通入空气以吸收二氧化碳,其反应为: CO2+2NaOH=Na2CO3+H2O NaCO3+CO2+H2O=2NaHCO3 随着二氧化碳的通入,溶液的颜色逐渐退去,当PH降至8左右时溶液中颜色完全退去。根据此原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通入二氧化碳,通过通入不同的体积的空气,对比之下可以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三实验用品 仪器和材料:带双孔橡皮塞的大试管一支,500ml烧杯一只,洗耳球一个,玻璃棒药品:氢氧化钠固体,酚酞指示剂,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称取2g氢氧化钠固体于烧杯中,加500ml蒸馏水溶解配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2-3滴酚酞指示剂待用 2如图组装耗装置: 3取10mlNaOH溶液于试管中,在测定地点用洗耳球注入空气。用力振荡几十秒钟使之充分反应。 重复上述操作,振荡。如此反复进行直到颜色褪去为止。记录操作的次数为N1 4.用同样的方法在空旷地段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记录操作次数为N2 5将测定的数据记录于下表中,并用空旷地段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体积分数以0.033%计)作为比较标准,计算出各测定地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 计算公式为:N1x=0.033%N2 把实验得到的数据记入下表

参考 五.注意事项 1.把洗耳球里的空气注入试管中时,注意不要把里面的溶液倒吸进入洗耳球中 2.取样地点的选择:取样地点必须是除二氧化碳以外没有其他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等排放的地方。因此取其地点可以是学校操场.山顶.学校通风较好的教室等等。 3.试验中所用的酚酞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必须取自统一瓶中。

GBT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G B T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90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Hygienic standard for carbon dioxide in indoor air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控制和改善室内二氧化碳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为《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的修订标准。 本修订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修订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 本修订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东群、王秦、徐业林、王志强、杨旭。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标准值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空气的监测和评价,不适用于生产性场所的室内环境。 2、标准内容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规定为≤%(1800mg/ m3)。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用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 4、监测检验方法 本标准的监测检验方法见GB/T 。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受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委托,对现行的《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进行修订。 2、标准修订的目的意义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受居室容积、吸烟和燃料燃烧等因素影响,与室内通风和人员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常,常用来表征室内新鲜空气多少或通风程度强弱,同时也反映了室内可能存在的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普遍提高,居室的燃料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 近年来国内的监测资料表明,各类不同房屋的通风条件、单位面积人口差异很大,直接与之相关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因此会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在通风或排风良好的房屋,无论是住房还是公共场所,其室内空气中CO2浓度都比较容易达到 540~1080mg/m3这样的较低水平[1, 2]。

5月大气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图

5月大气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图 9月28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站(NASA'sEarthObservatory)今日公布了一张卫星测绘地图,展示了大气二氧化碳目前的全球分布状况。 几乎所有关于全球变暖的讨论都以二氧化碳开始或结束。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对地球具有保温作用,没有它们,地球的平均温度将为下降至摄氏-18度。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人类一直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这些被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高了地球的温度,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既不是最强有力的,也不是最丰富的温室气体,但它是一个最负责改变全球气温。鉴于气候和碳之间的密切联系,研究人员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着紧密的跟踪。第一个独立观测基于空间的文书,独立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白天和夜间,多云间晴的条件下都超过了整个地球,是美国宇航局的。 下面这幅地图是根据NASA的Aqua卫星上的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的观测数据绘制的,显示了对流层中层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流层中层是天气现象最频繁出现的大气层。这些数据收集于2013年5月,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至少80万年里的最高点。

对流二氧化碳浓度 这幅地图表明,大气二氧化碳在全球各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浓度最高的区域——显示为黄色——在北半球。南半球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今年5月,北半球的生长季节刚刚开始,所以植物只吸收了较少数量的大气碳。 气体在大气层中的流通和分布受喷射气流、大型天气系统和其他大规模大气环流控制的。AIRS的观测结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二氧化碳是如何从一个地方流通至到另一个地方的,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NASA准备在2014年发射轨道碳观测卫星(OrbitingCarbonObservatory)。轨道碳观测卫星是第一个专门监测二氧化碳的卫星,它将提供更高精度的观测数据。 我们现在获得的大气二氧化碳数据大部分来自夏威夷冒纳罗亚山(MaunaLoa)的一个监控站,该站由查尔斯·大卫·基林(CharlesDavidKeeling)于1958年创建。下面的图表中的数据就来自该地面观测站。这个图表显示,2013年5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峰值百万分之399.76。工业革命初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为百万分之278。 2013年5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峰值百万分之399.76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产生的影响——包括全球气温变暖、天气模式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极地冰盖的融化——被汇总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提交的第五次评估报告中,该报告将于2013年9月30日公布。该报告的摘要将于9月27日在网上公布。上一次总结评估报告于2007年发布。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_上_

·32·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上) 张其德 CO 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对能源和木材等的需求量剧增,这便导致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的大量消耗和森林的不断砍伐。因此,大气中的CO 2浓度正在持续不断地增加,从工业革命前的270μmol ·m ol -1 (ppm )已上升 到了目前的350μm ol ·mol -1 左右,预计到21世纪的中、后期,大气中的CO 2浓度将增倍。 CO 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它浓度的升高,必将对光合作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植物光合作用将如何对未来高浓度CO 2作出反应,是人们所关注和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为了揭示未来大气中高浓度CO 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人们已着手进行模拟实验,即人为地为所研究的植物提供加倍浓度的CO 2,在这种可控条件下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所发生的变化。 CO 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因此当大气中CO 2浓度升高时,从理论上讲,必然会有利于光合作用,使光合速率提高。已有大量研究报道证明这一点。CO 2浓度增加通常对光合作用有两个重要的作用效应:一是高CO 2浓度会引起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气孔关闭,造成气孔导度下降,使CO 2进入叶肉细胞的阻力增大。据报道,当大气CO 2浓度加倍后,使9种C 4植物和16种C 3植物的气孔导度平均下降了36%,从这个结果看,CO 2浓度加倍反而有可能对光合作用起限制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孔的关闭或开放是对细胞间隙CO 2浓度而不是对大气CO 2作出响应,而且细胞间隙CO 2浓度的变化是反映叶肉细胞对CO 2的需求关系,具体地说,当叶肉细胞对CO 2的需求增加时,细胞间隙CO 2浓度下降,相反地,当叶肉细胞对CO 2的需求减少,细胞间隙CO 2浓度便升高。因此,细胞间隙CO 2浓度的变化反映了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能力的大小。尽管气孔的关闭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气孔导度与光合作用对CO 2响应存在相互协调关系,使得大气CO 2浓度与细胞间隙CO 2浓度之间的比值基本上保持恒定,因此随着大气CO 2浓度的升高,细胞间隙CO 2浓度亦成比例地升高,这样便使细胞间隙与叶绿体之间的CO 2浓度梯度增大,有利于叶绿体得到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 2。可见,大气CO 2浓度增加所导致的气孔部分关闭并不致于影响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 大气CO 2浓度升高的另一个重要效应,不仅可为光合作用提供更充足的原料,而且它可提高1,5-二磷酸核酮糖(RuBP )羧化酶活性,这种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它加速催化叶绿体内的RuBP 与进入叶绿体的CO 2结合,从而增强光合作用对CO 2的固定能力。RuBP 和CO 2结合后,形成3-磷酸甘油酸(PGA ),后者进入C 3循环途径,用于进一步合成光合作用产物———碳水化合物。与此同时,高浓度的CO 2抑制RuBP 加氧酶的活性,这种酶是催化RuBP 与氧结合,其产物除PGA 外,还有磷酸乙醇酸,后者在磷酸乙醇酸脂酶的催化下,便形成光呼吸底物乙醇酸,乙醇酸经有关酶的作用,经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形成CO 2,结果把被光合作用固定到有机物中的一部分碳,又以CO 2形式重新被释放出来。可见,高浓度的CO 2通过抑制RuBP 加氧酶的活性,可减少光呼吸底物乙醇酸的合成,从而降低植物的光呼吸强度。光合作用对CO 2固定能力的提高,以及光呼吸强度的下降,最终都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使生长在高浓度CO 2环境下的植物能积累更多光合产物,提高其产量。例如,当把CO 2浓度从0.03%提高到0.24%,可使水稻增产89%;在水稻抽穗前,将CO 2浓度提高到0.09%,水稻产量提高了29%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