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死水》PPT课件

《死水》PPT课件

《死水》PPT课件

《死水》PPT课件

《死水》教学设计

《死水》教学设计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一备课组 【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三美”的诗歌创作理论,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高一新生由于入学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且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较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不浓。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 诗歌整体感知能力都较差。因此,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多朗读,勤 思考,进而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还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这首动听的歌曲吗?它的作者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浓浓的赤子之心,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先生的名作《死水》,也是这样一首镌刻着深深爱国之情的诗篇。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人闻一多,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作者及背景 简介作者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新月派诗人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两部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闻一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 诗歌创作的基调。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三美”主张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介绍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1925年4月写下《死水》,发表于1926年4月,诗人于1928年遍成第二本诗集《死水》。 结合背景,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与欣赏 1.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并谈谈建筑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诗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起来非常整齐。方正划一,显出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结构上非常严整坚实。 2.齐读,要读出悲愤之情,语言要铿锵有力。然后说说这首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析死水的成因与对策

析"死水"的成因与对策 在近年开展的水资源普查中发现,从1984-1999年的短短15年间,上海水面积从占全市总面积的11.1%,下降到了8.4%,减少了2.7个百分点,约171.2k㎡.而近几年,由于社会各方面逐步对水环境引起重视,水面积减少的情况终于发生了逆转。据水务局的调查,从1999-2001年的两年间,全市水面积增加了3.3k㎡.其中,自然河道净增加了1.2k㎡,湖泊池塘增加了1.5k㎡,新建住宅和绿地增加水面积0.6k㎡,这一可喜的变化应该是难能可贵的。可以看到,浦东世纪公园、杨浦黄兴绿地、卢湾太平绿地,松江佘山等处人工开挖的湖泊,延中,虹桥、长寿、徐家汇、华山、大宁等绿地的人工河流及池塘,其水,其景无不受人称颂。还有许多房产商,迎合时代和市民的需求,树立新的理念,开发了大批水边环境。其中,盛大花园、西郊华城和美林馆在1万㎡以上,华能城市花园在4000㎡以上,金山新城区、干巷镇住宅小区开挖了5个水景湖泊,面积达3.1万㎡.这些举措应该说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入21世纪来反思水环境问题,让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重新走进市中心区、走进小区街坊、走进公园学校、走进广场绿地,走到人们的身边,脚边,无疑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是,有些新的情况也随之出现,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甚至争论和非议,在市中心区和城郊结合部的绿地、房产开发小区新挖的湖泊、池塘,小河等水面,以及一些地区通过整治的河道,由于市中心区缺少水源和大水体污染比较严重的原因,一般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水系,或是内部小循环,或是一片没有条件流动的水体,很多人称之谓"死水"。久而久之,因为不可避免的面污染源的进入,加上水量的蒸发,水体颜色开始浑浊、继而发深,发黑,甚至发臭。于是就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和否定,甚至反对,有些地区的部门甚至因此而在规划和建设时对水面的利用和开挖加以了限制。对于这一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决不能因噎废食,要十分珍惜哪些就在人们身边而又来之不易的水体。"死水"和"活水",一般人受"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这句成语的影响,都以水体是否流动来判别。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水体流动不流动,仅是表面现象,所谓"死水"和"活水',其内涵应该是水体中有没有形成生物链和生物的多样性。水体流动不流动是水体活不活的重要条件,但决不是条件。 当然,能够使水体流动起来,应该尽量做到。有条件与大水体相通的水体,应该创造条件沟通,如:松江佘山月湖和正在建设中的海港新城人工湖就是与大水体相通的,浦东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诗歌主体部分三节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绘“死水”的可怕而又可恶,可笑而又可怜的处境。第二节,“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设想结果,静态着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诗人把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说成是绿如翡翠,灿如桃花,把污油腻垢说成是绫罗绸缎,把恶臭难闻的霉菌说成是满天彩霞,显然,作者是明知其丑,偏要说美,以美衬丑,反讽一笔,有朝弄讥笑,有挖苦讽刺,嘲笑“死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自量力,自欺欺人,讽刺“死水”死到临头,还垂死挣扎,腐烂秀顶而不堪一击。在此基础上,又

巧妙地拉来“花蚊”和“青蛙”。说“花蚊”追腥逐臭,洋洋得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偷窃”是他最擅长的本领;说“青蛙”形体丑陋恶心,叫声聒噪烦人,却恬不知耻,放声“歌唱”,无耻是他最高尚的品格。作者写花蚊,写青蛙,写他们得意忘形、自以为是,其实在展示死水的丑陋可笑,讽刺死水的腐烂变质,绝望死寂。 无论是从闻一多二十世纪的主导思想来看,还是从创作并发表《死水》的特定背景来看,或者是从同一时期的类似作品来看,我们都有理由确证,《死水》决不只是肤浅地传达诗人诅咒黑暗、鞭挞当局的愤激之情,字里行间,言外之义,还有对光明自由的呼唤,对理想正义的追求,对爱国献身的颂扬,而这种深藏不露的思想感情,才是我们品读诗歌时需要特别留心体会的。

《死 水》

《死水》 死水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讽手法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目标实施 (一)导入课文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死水》,看其是怎样来实践这“三美”的。 作者及背景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坚强的民主战士,学者和著名的诗人。一般认为,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稗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这首诗是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的。 明确:《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 明确:全诗5节。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

闻一多《死水》原文

闻一多《死水》原文 导语:《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死水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作品原文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1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2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3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作品注释 ?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在军阀统治下黑暗腐败的旧中国。 ?清风: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漪沦:细波。

?破铜烂铁:指破旧锈烂的铜铁器。 4 ?翡翠:玉器。 ?罗绮:丝绸衣裳。 ?霉菌:真菌。 ?酵:有机物由于某些菌或酶而分解。 ?鲜明:指色彩明亮。 ?丑恶:丑秽邪恶。开垦:指开创某种事物。 作品赏析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5 第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正如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 6 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

【课外阅读】《死水》赏析2

【课外阅读】《死水》赏析2 《死水》《再别康桥》是新月诗派主要代表诗人闻一多和徐志摩的经典名作。仔细赏读这两首诗,我们能够咀嚼出新月诗派绘画美的丰富意蕴。 “死水”激起人们的总是肮脏、腥臭、死气沉沉的联想。闻一多题名“死水”作诗,大约也是基于这种普遍的大众的文化心理。不管其诗的真正主旨是什么,“死水”的罪恶、绝望、沉寂、腐朽等象征义不会改变,也就是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可是闻一多在诗中却极力地渲染“死水”美丽的神韵和活泼的灵性: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又被偷洒的花蚊咬破。 在这里,翡翠的碧绿、桃花的艳红、罗绮的光亮,云霞的陆离,逼得我们眼花嘹乱,我们也不得不惊叹于这个五彩纷呈的绚丽世界!这也许是在清华接受九年美式教育和留美三年的闻一多在应用西方浪漫主义推崇想象的诗歌美学原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过:“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诗辩》)进行创作实践。闻一多靠着他丰富神奇的想象,创造出诸如晶莹剔透的翡翠、粉嫩灼灼的桃花、皱缬柔滑的罗绮、流丽飘荡的云霞等“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这些意象叠在一起敷陈出一幅美丽无比的图画。这幅图画还挺有灵气的:陶醉其间的“珍珠似的白沫”悠然自得,在努力探寻自我快乐的美妙方式——“小珠一笑变成大珠”;早已垂涎于此的花蚊似乎也不甘寂寞,美美地和得意忘形的白沫做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也分享着数不尽的欢乐。 一九二六年五月,在《新诗格律》这篇新诗论文中,闻一多开创性地把新诗的绘画美和音乐美、建筑美并列提出,表现了他独特的诗歌美学价值。细品上面这两节诗,《死水》的绘画美也纤毫毕现。闻一多曾把诗歌的“绘画美”简略归结为“词藻美”,显然是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我认为闻一多诗歌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形象的意境美上。闻一多曾鼓励诗人大胆地“跨在幻想的狂姿的翅膀上遨游,然后引嗓高歌”,(《冬夜评论》),其实,这就是在引导诗人努力塑造意象,创造意境。当然,意境美要着色,要勾勒廓线,这或许又是绘画出身的闻一多在有意无意地追求“诗中有画”的古诗遗韵。上面两节诗的色彩美和廓线美(如从“珍珠似的”“大珠”“小珠”等字词中可以体味出)是很明显的,这或者就是闻一多对词藻、对诗歌语言形象的具体要求。 “死水”美了,活了,还会“死”吗?实质上这个问题很简单,试想,倘若一个脸上堆叠疙瘩,嘴里塞满脏话,走路一摇一摆的低俗女子却突然精心来了个浓妆艳抹、柔声雅语、纤纤细步,你的感觉会怎样呢?是做作?是恶心?还是鄙夷?总之,这样的女子装扮得越美,给人的感觉就会越丑,这就是东施效颦似的美丑辩证法。西方一些进步的艺术家曾经把这种美丑辩证关系引入到艺术创作领域中,出现了像罗丹的《欧米哀》雕塑,波特莱尔题名《恶之花》的诗集等,开辟了艺术表现的新的美学天地。闻一多又把这种美丑辩证法引进到他的新诗领域。他在《冬夜评论》里写道: “丑”在艺术上固有相当的地位,但艺术的神技应能使“恐怖”穿上“美”底一切的精致,同时又不失其要质。也就是说,可以以美写丑,但丑终究还是丑,把丑写到美的极值,便是丑到极端,对丑的批判力量也就更大。《死水》是以美写丑的典范之作,是闻一多诗歌绘画美另一种特质的具体表现。 《再别康桥》是一首缠绵悱恻,艳丽动人的抒情诗。不必说那哀而不伤的离情别绪,令人荡气回肠;也不必说那起伏跌宕的韵律节奏,让人琅琅上口;单就那清新明艳的康河晚景,足以使人心驰神往。

闻一多《死水》赏析

在绝望中呼唤希望 ————闻一多《死水》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可见他是一位坚定的民主战士。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又是诗人“死水”时期诗风转变的重要代表,他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因为诗人对现实的象征——“一沟绝望的死水”,其态度就是如此。 诗歌主体部分三节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绘“死水”的可怕而又可恶,可笑而又可怜的处境。第二节,“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设想结果,静态着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诗人把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说成是绿如翡翠,灿如桃花,把污油腻垢说成是绫罗绸缎,把恶臭难闻的霉菌说成是满天彩霞,显然,作者是明知其丑,偏要说美,以美衬丑,反讽一笔,有朝弄讥笑,有挖苦讽刺,嘲笑“死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自量力,自欺欺人,讽刺“死水”死到临头,还垂死挣扎,腐烂秀顶而不堪一击。读着这些似美实丑,似讥似笑的诗句,我们不能不深深折服于诗人的犀利和睿智。诗歌第三四两节侧重从动态角度来讽刺死水的可恶可笑。沿袭第二节的写法,把腐臭难闻的死水想象成芳香扑鼻的绿酒,把肮脏腥噪的白沫说成是银光闪闪的珍珠。在此基础上,又巧妙地拉来“花蚊”和“青蛙”。说“花蚊”追腥逐臭,洋洋得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偷窃”是他最擅长的本领;说“青蛙”形体丑陋恶心,叫声聒噪烦人,却恬不知耻,放声“歌唱”,无耻是他最高尚的品格。不管是群魔乱舞的蚊蝇,还是寡廉鲜耻的青蛙,这些都是死水的滋生物,嗅味相投,一丘之貉!作者写花蚊,写青蛙,写他们得意忘形、自以为是,其实在展示死水的丑陋可笑,讽刺死水的腐烂变质,绝望死寂。 诗人对“死水”,对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特别是对反动腐朽的北洋军阀政府,有一种迎头痛击,除恶务尽的战斗姿态,诗人心中充溢着一股熊熊燃烧的怒火。同时,《死水》中还有一股渴望光明和美好,呼唤新生和希望,主张抗争和战斗的热情之火。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确实只有失望与绝望的情绪,如果深入体会,就可发现在讽刺、诅咒、揶揄的后面,是希望“死水”早日死亡,“春水”早日延生。诗人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嫉恶如仇的破坏欲,有一股摧枯拉朽,扫荡旧世界的如火激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 诗人并不是躲进小楼书斋,逃避现实喧嚣,而是把目光投向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战乱连绵,关注现实政治,决心积极勇敢地投身到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中去。《死水》决不只是肤浅地传达诗人诅咒黑暗、鞭挞当局的愤激之情,字里行间,言外之义,还有对光明自由的呼唤,对理想正义的追求,对爱国献身的颂扬,而这种深藏不露的思想感情,才是我们品读诗歌时需要特别留心体会的。 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注。同时在艺术上,他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死水 赏析

写文学评论,尝试对于各种题材文学作品的鉴赏,古代或现当代,散文、诗歌或小说,一一拿来阅读欣赏。最近也重读了很多过去背过的或者脍炙人口的作品,当年只知依依呀呀背完就行,多年不见,再次读来不免觉得可惜,那么好的作品若是就那么放过,实在遗憾。这周写写对于闻一多《死水》的小短评。 诗人闻一多曾经留学美国。留美期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民族歧视,激起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于是,不堪忍受种族歧视的诗人毅然提前回国。他满以为魂牵梦绕的祖国一定会带给他慰藉,然而他所接触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生灵荼炭,如死水一般黑暗的现实。梦想幻灭了,剩下的只是深切的悲哀和愤恨。诗人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感到悲哀,对丑恶而腐朽的社会感到愤恨,然而他又对这一切无可奈何。正是在这种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情感下,诗人才作出《死水》如此般精品。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人,他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首诗也是实践其新格律诗主张的范例。 全诗共5节20行,每行9个字,每节4行,并且每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既有外在的“建筑美”,又有内在的“音乐美”。若是谈到“绘画美”,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诗人特别选取那些容易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这样就构成了诗人所主张的“三美”。

《死水》分五节来揭露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第一节是对死水的总体印象,用“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来象征军阀统治的黑暗,任凭清风吹过,毫无反应。第二节至第四节分别描写了死水的丑恶状况。第二节诗人用“铜”、“铁罐”、“油腻”、“霉菌”来修饰“翡翠”、“桃花”、“罗绮”、“云霞”这些美好的形象,正是对现存社会“金玉其外,败絮之中”的丑恶本质的反讽。第三节对死水进行了本质的揭露,所谓的“绿酒”、“白沫”、“小珠”、“大珠”、“花蚊”只是死水腐烂发酵结出的恶果,让人不得不对这个恶水横流、行将毁灭的“死水”产生厌恶和绝望之情。第四节诗人让青蛙在死水中“叫出了歌声”,可谓是绝妙的嘲弄。“一沟死水”本该死气沉沉,而由死水养活的青蛙却唱起了“鲜明”的赞歌,反动派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第五节诗人提出了对“死水”的毅然决绝的态度,“死水不是美的所在”,“让丑恶去开垦它”。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让“这沟死水“尽情狂欢去吧,最终只会死路一条。明确肯定地再次强化主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恨极的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就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绝望之后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正如朱自清曾指出的:黑暗中隐藏着光明,绝望中蕴蓄着希望。这就是闻一多爱国诗的力量之所在。

死水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把握《死水》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二、领会《死水》“反讽”“象征”的手法。 三、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四、诵读指导贯穿全诗教学,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象征什么? 《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一般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第二种看法: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第三种看法: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二、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一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促人思考的魅力。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代表作)。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代表作)。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在新诗格律上提出三美的主张: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二、初读《死水》,整体感知。 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 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生事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死水

一部分(第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又使一些无耻的中国人滋长了洋奴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这样的一沟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这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令人无法立足!这里,诗人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全诗把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对其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诗人闻一多曾经留学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的民族歧视。这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他的诗作《洗衣歌》就是这种心情的摹画。1925年夏,不堪忍受美国种族歧视的诗人毅然提前回国。他满以为让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一定会给他带

高中语文死水

死水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讽手法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目标实施] (一)导入课文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死水》,看其是怎样来实践这“三美”的。 作者及背景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坚强的民主战士,学者和著名的诗人。一般认为,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稗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这首诗是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的。 明确:《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 明确:全诗5节。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死水闻一多死水的象征意义

死水闻一多死水的象征意义 【篇一:死水闻一多死水的象征意义】 《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其笔法之辛辣老到、隐晦曲折,其构思之新颖精巧、虚实相映,其语言之典雅富丽、意味悠长,向来为人称道.不过,对于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却一向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对于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诗人对现实的象征——“一沟绝望的死水”,其态度就是如此.对于后者,由于诗人的热情隐含在猛烈的讽刺与巧妙的揶揄里,难以被人觉察,闻一多对人们不理解他的心意感到委屈,他在给学生臧在克家的一封信中说:“你还口口声声随着别人人云亦云的说《死水》的作者只长于技巧.天呀,这冤何处诉起!”“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闻一多心中的“冤”,心中的“痛”,心中的“火”,分别是什么呢?通过以上两段谈话不难看出,“冤”乃在于人们误以为《死水》技巧胜于思想,误解了作者的创作根底和表现主旨.这心中的“痛”和心中的“火”就需要联系《死水》的内容来具体分析了.“痛”和“火”互为因果,密切相关.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持日久的煎熬痛苦无疑会激发作者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只会增加作者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死水》在冷峻严酷中充溢着一股股不可遏止的烈火,我认为,《死水》中的“火”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对现实的黑暗、丑恶、腐败和罪恶的满腔怒火;二是指作者对光明、希望、抗争和新生的如火热情.何以言之? 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下一断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勿庸

现代诗歌《死水》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6-9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它已经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 B.“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 C.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D.第五节,诗人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彻底反映了诗人绝望的心情。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三、四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B.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 C.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华丽的意象描写一沟死水,以华丽表现丑恶,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 D.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了死水的死寂。诗人夸赞“青蛙”的歌声充满活力,并以此有力地突出了死水的毫无生机。 8.如何理解“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9.闻一多创作诗歌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就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

闻一多《死水》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死水》原文及赏析 现代诗栏目为大家整理的闻一多《死水》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死水》赏析一: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

死水读书笔记

死水读书笔记 死水读书笔记 作者憎恶的“死水”不仅仅是路旁的一个臭水沟,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从诗人闻一多创作、发表、出版《死水》的有关情况可看楚“死水”象征的社会现实: 一、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死水》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二、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诗歌中反映的厌恶、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丽的祖国形象在现实面前碰壁后产生的一种过激情绪。而隐藏在揭露丑恶的背后,是对祖国无比强烈的眷恋之情和为祖国利益而献身的决心。 死水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又使一些无耻的中国人滋长了洋奴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就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

闻一多 《死水》

闻一多对中国新诗理论的贡献——从《死水》说开去 诗人闻一多曾经留学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的民族歧视。这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他的诗作《洗衣歌》就是这种心情的摹画。1925年夏,不堪忍受美国种族歧视的诗人毅然提前回国。他满以为让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一定会给他带来慰藉,然而他所接触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生灵荼炭,如死水一般黑暗的现实。梦想幻灭了,剩下的只是深切的悲哀和愤恨。在诗作《发现》中激烈地宣泄着自己的失望和愤怒“这不是我的祖国,不是不是”。诗人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感到悲哀,对丑恶而腐朽的社会感到愤恨,然而他又对这一切无可奈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情感下,1926年他创作了《死水》一诗。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怒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是对死水的总体印象,用“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来象征军阀统治的黑暗。第二节至第四节分别描写了死水的丑恶状况。第二节诗人用“铜”、“铁罐”、“油腻”、“霉菌”来修饰“翡翠”、“桃花”、“罗绮”、“云霞”这些美好的形象,正是对现存社会“金玉其外,败絮之中”的丑恶本质的反讽。这种表面繁华的外表只不过是“破铜烂铁”生出了锈渍,“剩菜残羹”发生了霉变。第三节对死水进行了本质的揭露,所谓的“绿酒”、“白沫”、“小珠”、“大珠”、“花蚊”只是死水腐烂发酵结出的恶果,让人不得不对这个恶水横流、花蚊猖獗、行将毁灭的“死水”产生厌恶和绝望之情。第四节诗人让青蛙在死水中“叫出了歌声”,可谓是绝妙的嘲弄。“一沟死水”本该死气沉沉,而由死水养活的青蛙唱起了“鲜明”的赞歌,反动派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第五节诗人提出了对“死水”的毅然决绝的态度,“死水不是美的所在”,“让丑恶去开垦它”。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让“这沟死水”尽情狂欢去吧,所谓“恶贯满盈”,只会死路一条。其中隐含了诗人对未来朦胧的期望。正如朱自清曾指出的:“闻一多真是一团火。就在《死水》那首诗里他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黑暗中隐藏着光明,绝望中蕴蓄着希望。这就是闻一多爱国主义思想的辩证法,也是其爱国诗的力量之所在。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对“恶”的歌咏,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来尔《恶之花》的影响。这首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成就还在于对于新格律体诗体的创造。在闻一多加入新月社之后,针对五四白话新诗的过分直白和散漫无羁,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再说绘画美。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