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 GB14582_1993

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 GB14582_1993

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 GB14582_1993
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 GB14582_1993

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14582-1993 Standard methods for radon measurementin environmental air (该标准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起草)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可用于测量环境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四种测定方法,即径迹蚀刻法、活性炭盒法、双滤膜法和气球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外空气中氡-222及其子体。潜能浓度的测定。

2 术语

2.1 氡子体α潜能

氡子体完全衰变为铅-210的过程中放出的α粒子能量的总和。

2.2 氡子体α潜能浓度

单位体积空气中氡子体α潜能值。

2.3 滤膜的过滤效率

用滤膜对空气中气载粒子取样时,滤膜对取样体积内气载粒子收集的百分数率。

2.4 计数效率

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测到的粒子数与在同一时间间隔内放射源发射出的该种粒子总数之比值。

2.5 等待时间

从采样结束至测量时间中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2.6 探测下限

在95%置信度下探测的放射性物质的最小浓度。

3 径迹蚀刻法

3.1 方法提要

此法是被动式采样,能测量采样期间内氡的累积浓度,暴露20d,其探测下限可达2.1×103Bq·h/m3。探测器是聚碳酸脂片或CR-39,置于一定形状的采样盒内.组成采样器。如图1所示。

图1 径迹蚀刻法采样器结构图

1—采样盒;2—压盖;3-滤膜;4-探测器

氡及其子体发射的α粒子轰击探测器时,使其产生亚微观型损伤径迹。将此探测器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或电化学蚀刻,扩大损伤径迹,以致能用显微镜或自动计数装置进行计数。单位面积上的径迹数与氡浓度和暴露时间的乘积成正比。用刻度系数可将径迹密度换算成氡浓度。

3.2 设备或材料

a.探测器,聚碳酸脂膜、CR-39(简称片子);

b.采样盒,塑料制成,直径60mm,高30mm;

c.蚀刻槽,塑料制成;

d.音频高压振荡电源,频率0~10kHz,电压0~1.5kV;

e.恒温器,0~100℃,误差±0.5℃;

f.切片机;

g.测厚仪,能测出微米级厚度;

h.计时钟;

i.注射器,10mL、30mL两种;

j.烧杯,50mL;

k.化学试剂,分析纯氢氧化钾(含量不少于80%)、无水乙醇(C2H5OH);

l.平头镊子:

m.滤膜。

3.3 聚碳酸脂片操作程序

3.3.1 样品制备

3.3.1.1 切片。用切片机把聚碳酸脂膜切成一定形状的片子,一般为圆形,也可为方形。

3.3.1.2 测厚。用测厚仪测出每张片子的厚度,偏离标称值10%的片子应淘汰。

3.3.1.3 装样。用不干胶把3个片于固定在采样盒的底部,盒口用滤膜覆盖。

3.3.1.4 密封。把装好采样器密封起来,隔绝外部空气。

3.3.2 布放

3.3.2.1 在测量现场去掉密封包装。

3.3.2.2 将采样器布放在测量现场,其采样条件要符合附录A(补充件)A2的要求。

3.3.2.3 室内测量。采样器可悬挂起来,也可放在其他物体上,其开口面上方20cm内不得有其他物体。

3.3.3 采样器的回收

采样终止时,取下采样器再密封起来,送回实验室。布放时间不少于30d。

3.3.4 记录

采样期间应记录的内容见附录A(补充件)A3。

3.3.5 蚀刻

3.3.5.1 蚀刻液配制

3.3.5.1.1 氢氧化钾溶液配制:取分析纯氢氧化钾(含量不少于80%)80g溶于250g蒸溜水中,配成浓度为16%(m/m)的溶液。

3.3.5.1.2 化学蚀刻液:氢氧化钾溶液(3.3.5.1.1)与C2H5OH体积比为1:2。

3.3.5.1.3 电化学蚀刻液:氢氧化钾溶液(3.3.5.1.1)与C2H5OH体积比为1:0.36。

3.3.5.2 化学蚀刻

3.3.5.2.1 抽取10mL化学蚀刻液加入烧杯中,取下探测器置于烧杯内,烧杯要编号。

3.3.5.2.2 将烧杯放入恒温器内,在60℃下放置30min。

3.3.5.2.3 化学蚀刻结束,用水清洗片子,晾于。

3.3.5.3 电化学蚀刻

3.3.5.3.1 测出化学蚀刻后的片子厚度,将厚度相近的分在一组。

3.3.5.3.2 将片子固定在蚀刻槽中,每槽注满电化学蚀刻液,插上电极。

3.3.5.3.3 将蚀刻槽置于恒温器内,加上电压,以20kV/cm计(如片厚200μm,则为400V),频率1kHz,在60℃下放置2h。

3.3.5.3.4 2h后取下片子,用清水洗净,晾于。

3.3.6 计数和计算

3.3.6.1 计数。将处理好的片子用显微镜测读出单位面积上的径迹数。

3.3.6.2 计算。用式(1)计算氡浓度:

式中:C Rn——氡浓度,Bq/m3;

n R——净径迹密度,T c/cm2;

T——暴露时间,h;

F R——刻度系数,Tc/cm2/Bq·h/m3;

T c——径迹数。

3.4 CR-39片操作程序

3.4.1 样品制备

3.4.1.1 切片。用切片机将CR-39片机切成一定尺寸的圆形或方形片子。3.4.1.2 装样。同3.3.1.3条。

3.4.1.3 密封。同3.3.1.4条。

3.4.2 布放

同3.3.2条。

3.4.3 采样器的回收

同3.3.3条。

3.4.4 记录

3.4.5 蚀刻

3.4.5.1 蚀刻液配制

用化学纯氢氧化钾配制成c(KOH)=6.5mol/L的蚀刻液。

3.4.5.2 化学蚀刻

3.4.5.2.1 抽取20mL蚀刻液加入烧杯中,取下片子置于烧杯内,烧杯要编号。

3.4.5.2.2 将烧杯放入恒温器内,在70℃下放置10h。

3.4.5.2.3 化学蚀刻结束,用水清洗片子,晾干。

3.4.6 计数和计算

同3.3.6条。

3.5 质量保证

3.5.1 刻度

3.5.1.1 把制备好的采样器置于氡室内,暴露一定时间,用规定的蚀刻程序处理探测器,用式(2)计算刻度系数F R。

式中符号意义见3.3.6.2。

3.5.1.2 刻度时应足下列条件:

a.氡室内氡及其子体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b.氡室内氡水平可为调查场所的10~30倍。且至少要做两个水平的刻度。

c.每个浓度水平至少放置4个采样器。

d.暴露时间要足够长,保证采样器内外氡浓度平衡。

e.每一批探测器都必须刻度。

3.5.2 采平行样

要在选定的场所内平行放置2个采样器,平行采样,数量不低于放置总数的10%,对平行采样器进行同样的处理,分析。

由平行样得到的变异系数应小于20%,若大于20%时,应找出处理程序中的差错。

3.5.3 留空白样

在制备样品时,取出一部分探测器作为空白样品,其数量不低于使用总数的5%。空白探测器除不暴露于采样点外,与现所场探测器进行同样处理。空白样品的结果即为该探测器的本底值。

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 GB14582-1993概要

Web :https://www.doczj.com/doc/7711833276.html, 环境空气中氡的标准测量方法GB14582-1993 Standard methods for radon measurementin environmental air (该标准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起草)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可用于测量环境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四种测定方法,即径迹蚀刻法、活性炭盒法、双滤膜法和气球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外空气中氡-222及其子体。潜能浓度的测定。 2 术语 2.1 氡子体α潜能 氡子体完全衰变为铅-210的过程中放出的α粒子能量的总和。 2.2 氡子体α潜能浓度 单位体积空气中氡子体α潜能值。 2.3 滤膜的过滤效率 用滤膜对空气中气载粒子取样时,滤膜对取样体积内气载粒子收集的百分数率。 2.4 计数效率 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测到的粒子数与在同一时间间隔内放射源发射出的该种粒子总数之比值。 2.5 等待时间 从采样结束至测量时间中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2.6 探测下限 在95%置信度下探测的放射性物质的最小浓度。 3 径迹蚀刻法 3.1 方法提要 此法是被动式采样,能测量采样期间内氡的累积浓度,暴露20d,其探测下限可达2.1×103Bq·h/m3。探测器是聚碳酸脂片或CR-39,置于一定形状的采样盒内.组成采样器。如图1所示。

Web :https://www.doczj.com/doc/7711833276.html, 图1 径迹蚀刻法采样器结构图 1—采样盒;2—压盖;3-滤膜;4-探测器 氡及其子体发射的α粒子轰击探测器时,使其产生亚微观型损伤径迹。将此探测器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或电化学蚀刻,扩大损伤径迹,以致能用显微镜或自动计数装置进行计数。单位面积上的径迹数与氡浓度和暴露时间的乘积成正比。用刻度系数可将径迹密度换算成氡浓度。 3.2 设备或材料 a.探测器,聚碳酸脂膜、CR-39(简称片子); b.采样盒,塑料制成,直径60mm,高30mm; c.蚀刻槽,塑料制成; d.音频高压振荡电源,频率0~10kHz,电压0~1.5kV; e.恒温器,0~100℃,误差±0.5℃; f.切片机; g.测厚仪,能测出微米级厚度; h.计时钟; i.注射器,10mL、30mL两种; j.烧杯,50mL; k.化学试剂,分析纯氢氧化钾(含量不少于80%)、无水乙醇(C2H5OH); l.平头镊子: m.滤膜。 3.3 聚碳酸脂片操作程序 3.3.1 样品制备 3.3.1.1 切片。用切片机把聚碳酸脂膜切成一定形状的片子,一般为圆形,也可为方形。3.3.1.2 测厚。用测厚仪测出每张片子的厚度,偏离标称值10%的片子应淘汰。

大气监测方案

大气监测方案 制定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为: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为:首先要根据监测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必要的基础资料,然后经过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设计布点网络,选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和监测技术,建立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提出监测结果报告要求及进度计划等。 二、监测目的是: 1.通过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测,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订的大气质量标准,并为编写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报告提供数据。 2.为研究大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大气污染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依据。 3.为政府部门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科学研究及修订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三、有关资料的收集 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包括:弄清污染源类型、数量、位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量、所用原料、燃料及消耗量等。另外,区别高低烟囱形成污染源的大小,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应区别清楚。 二)气象资料。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输送及变化情况有影响。主要有要收集监测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温度的垂直梯度和逆温层底部高度等资料。 三) 地形资料。地形对当地的风向、风速和大气稳定情况等有影响。因此,是设置监测网点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四) 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情况:这也是设置监测网点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功能区的污染状况是不同的。如工业区、商业区、混合区、居民区等污染状况各不相同。(五) 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维护自然和的生态平衡,保护人群的健康。因此,掌握监测区域的人口分布,居民和动植物受大气污染危害情况及流行性疾病等资料,对制订监测方案、分析判断监测结果是有益的。 第三章大气和废气监测 第二节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为:首先要根据监测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必要的基础资料,然后经过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设计布点网络,选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和监测技术,建立质量保证程序和措施,提出监测结果报告要求及进度计划等。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测,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订的大气质量标准,并为编写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报告提供数据。 2.为研究大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大气污染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依据。 3.为政府部门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科学研究及修订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二、有关资料的收集

测试环境管理规范

软件测试环境重要性及意义 稳定、可控勺测试环境,可使测试人员花费较少时间完成测试用例勺执行 可保证每一个被提交勺缺陷被准确勺重现 ; 经过良好规划和管理勺测试环境, 可以尽可能勺减少环境勺变动对测试工作 勺不利影响, 1. 测试环境重要性及意义 稳定、可控勺测试环境,可使测试人员花费较少时间完成测试用例勺执行 可保证每一个被提交勺缺陷被准确勺重现 ; 经过良好规划和管理勺测试环境, 可以尽可能勺减少环境勺变动对测试工作 勺不利影响,并可以对测试工作勺效率和质量勺提高产生积极勺作用。 2. 测试环境搭建原则 测试环境搭建之前,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所需计算机数量,以及对每台计算机勺硬件配置要求,包括 存和硬盘勺容量、网卡所支持勺速度等 ; 部署被测应用勺服务器所必 需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 WEB 服务器以及其他必需组件勺名称、版本,以及所要用到勺相关补丁勺版本 ; 用来执行测试工作勺计算机所必需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 WEB 艮务器以及其他必需组件的名称、版本,以及所要用到的相关补丁的版 本; 是否需要专门的计算机用于被测应用的服务器环境和测试管理服务器的环 境的备份; 测试中所需要使用的网络环境 ; 执行测试工作所需要使用的文档编写工具、测试管理系统、性能测试工具、 缺陷跟踪管理系统等软件的名称、版本、 License 数量,以及所要用到的相 关补丁的版本。对于性能测试工具,则还应当特别关注所选择的工具是否支 持被测应用所使用的协议 ; 测试数据的备份与恢复是否需要 ; 模拟实际生产环境或用户环境搭建。 3. 测试环境管理 、设置专门勺测试环境管理员 每条业务线或测试小组应配备一名专门勺测试环境管理员,其职责包括: u 测试环境搭建。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 WE 曲艮务器等必须软件 的安装,配置,并做好各项安装、配置手册编写 ; u 记录组成测试环境的各台机器硬件配置、 IP 地址、端口配置、机器的具 体用途,以及当前网络环境的情况 ; 管理规 范 CPUl 勺速度、内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实施日期 HJ 77.2-2008 环境空气和废气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 法 2009-4-1 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2007-1-19 HJ/T 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2007-8-1 HJ/T 76—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2007-8-1 HJ/T 373-2007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2008-1-1 HJ/T 397-200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2008-3-1 HJ/T 398-2007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2008-3-1 HJ/T 400-200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2008-3-1 HJ/T 174-2005 降雨自动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5-5-8 HJ/T 175-2005 降雨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5-5-8 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2006-1-1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2006-1-1 HJ/T 165-2004 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2004-12-9 HJ/T 167-2004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2004-12-9 HJ/T 93-2003 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2003-7-1 HJ/T 62-2001 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技术方法及检测技术规范(试行)2001-8-1 HJ/T 63.1-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3.2-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3.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丁二酮肟-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4.1-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4.2-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4.3-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5-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锡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01-11-1 HJ/T 66-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001-11-1 HJ/T 67-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2001-11-1 HJ/T 68-2001 大气固定污染源苯胺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2001-11-1 HJ/T 69-2001 燃煤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核定技术方法—物料衡算法(试行)2001-11-1 HJ/T 77-2001 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率毛细 管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2002-1-1 HJ/T 54-2000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2000-9-1 HJ/T 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2001-3-1 HJ/T 56-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碘量法2001-3-1 HJ/T 57-2000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2001-3-1 GB/T 12301-1999 船舱内非危险货物产生有害气体的检测方法2000-8-1 HJ/T 27-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2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29-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30-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甲基橙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31-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2000-1-1 HJ/T 32-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2000-1-1

以色列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Abatement of Nuisances Regulations (Air Quality), 1992 - Summary Ambient standards for air pollutants are set out in these regulations. Part A. -- Gasses Pollutant Chemical Formula Concentration Time period (in milligrams per cubic meter) ?Ozone - O3 - 0.230 0.5h; 0.160 24 hours ?Sulfur Dioxide SO2 - 0.500 0.5h; 0.280 24 hours; 0.060 1 year ?1,2 Dichloroethane CH2ClCH2Cl - 6.0 0.5 hour; 2.0 24 hours ?Dichloromethane CH2Cl2 - 6.0 0.5 hour; 3.0 24 hours ?Toluene C7H8 - 10.0 24 hours ?Tetrachloroethylene C2Cl4 - 5.0 24 hours ?Trichloroethylene C2HCl3 - 1.0 24 hours ?Hydrogen Sulfide H2S - 0.045 0.5 hour; 0.015 24 hours ?Styrene C8H8 - 0.100 0.5 hour ?Formaldehyde CH2O - 0.100 0.5 hour ?Carbon Monoxide CO - 60.0 0.5 hour; 11.0 8 hour ?Nitrogen Oxides(as NO2) NOx - 0.940 0.5 hour; 0.560 24 hours Part B --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ant Chemical Formula Concentration Time period (in milligrams per cubic meter)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 0.300 3 hours; 0.200 24 hours; 0.075 1 year ?Respirable Particulate Matter - 0.150 24 hours; 0.060 1 year ?Vanadium (in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 V 0.001 24 hours ?Sulfate Salts SO4 - .025 24 hours

土壤氡浓度检测技术要求

土壤氡浓度检测技术要求 第一条承包范围及工程内容 乙方需配合工程进度,按照甲方要求的到场时间,完成本项目的所有土壤氡浓度检测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土壤氡浓度检测范围为场区内建筑物及地库; 2、乙方应依据甲方提供的施工现场总平面图、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基础 平面图,在满足规范和竣工备案验收要求的前提下,自行制定检测方案并开展检测工作; 3、在氡浓度检测完成后,需根据竣工验收要求提供相应楼栋及地下车库的检测 报告;若乙方提供检测报告的时间不能满足竣工备案要求,乙方需再次免费提供相应楼栋及地下车库的检测报告,以满足竣工备案要求,并负责赔偿甲方的由此造成的全部损失。 4、施工用电和用水费用自行负担,自行挂表接驳。 5、甲方整个项目的工程进度如下 (1)一期0006地块(洋房、地库):地上面积59444平米,地下面积69400平米,开工时间2019.3.1,竣工备案2021.5.15。 (2)二期0009地块(洋房、地库):地上面积56889平米,地下面积64678平米,开工时间2019.7.1,竣工备案2021.5.15。 第二条检测技术要求 1、一般原则:土壤中氡浓度测量的关键是如何采集土壤中的空气。土壤中氡气的浓度一般大于数百Bq/m3,这样高的氡浓度的测量可以采用电离室法、静电收集法、闪烁瓶法、金硅面垒型探测器等方法进行测量。 2、测试仪器性能指标要求: 工作条件:温度-10~40℃ 相对湿度≤90%; 不确定度≤20%; 探测下限≤400Bq/m3。

3、测量区域范围应与工程地质勘察范围相同。 4、在工程地质勘察范围内布点时,应以间距10m 作网格,各网格点即为测试点(当遇较大石块时,可偏离±2m),但布点数不应少于16 个。布点位置应覆盖基础工程范围。 5、在每个测试点,应采用专用钢钎打孔。孔的直径宜为20~40mm,孔的深度宜为600~800mm。 6、成孔后,应使用头部有气孔的特制的取样器,插入打好的孔中,取样器在靠近地表处应进行密闭,避免大气渗入孔中,然后进行抽气。正式现场取样测试前,应通过一系列不同抽气次数的实验,确定最佳抽气次数。 7、所采集土壤间隙中的空气样品,宜采用静电扩散法、电离室法或闪烁瓶法、金硅面垒型探测器等测定现场土壤氡浓度。 8、取样测试时间宜在8:00~18:00 之间,现场取样测试工作不应在雨天进行,如遇雨天,应在雨后24h 后进行。 9、现场测试应有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测试点布设图,成孔点土壤类别,现场地表状况描述,测试前24h 以内工程地点的气象状况等。 10、地表土壤氡浓度测试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取样测试过程描述、测试方法、土壤氡浓度测试结果等。 第三条检测成果要求 按照竣工备案验收要求提供氡浓度检测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土壤描述; 2、测点布置说明及测点分布图; 3、测量仪器、方法介绍; 4、测量过程描述; 5、测定结果及分析; 6、分析结论;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 (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 (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 (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 (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②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③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 表1 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 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一般大学校园位于交通干线旁,有的交通干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CO、烟尘等污染物。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

③气象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 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3所示。 3.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筛选: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 TSP、PM10、SO2、NO X、CO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3.1 必测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添加时间:[2004-05-27]创建人:管理员 GB 3095-1996 (代替GB 3095-82) 国家环境保护局1996-01-18批准1996-10-01实施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防止生态破坏,创造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GB3095-82。 本标准在下列内容和章节有改变: -标准名称; -3.1-3.14(增加了14种术语的定义); -4.1-4.2(调整了分区和分级的有关内容); -5.(补充和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和浓度限值); -7.(增加了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2 引用标准 GB/T 15262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 8970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 GB 6921空气质量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GB/T 15436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Saltzman法 GB/T 1543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 GB/T 15437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 15438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 GB 9801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GB 8971空气质量苯并[a]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GB/T 15439环境空气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5264空气质量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434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15433环境空气氰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3、定义 1.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 2.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 μ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3.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土壤氡浓度检测方案

土壤氡浓度检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深圳市东涌社区未建房户统建工程,本工程位于大鹏新区东涌社区大围村南侧。由一个地下室及5栋塔楼组成,本工程用地面积:13303.24㎡ 二、编制依据 2.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检测范围》GB50325-2010 2.2《深圳市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暂行规定》的通知(2003年6月 30日深建字[2003]52号) 三、检测 1、检测方法及要求 1.1 土壤中氡浓度宜采用静电扩散法规定,所用仪器的性能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 工作条件:温度—10~40℃,相对湿度≤90%; 不确定度:≤20%; 探测下限:≤400Bq/立方米。 1.2取样测试时间宜选在8:00~18:00之间,现场取样测试工作不应在雨天进行,如遇雨天,应在雨后24h进行; 1.3现场检测取点应选取没有充水或者潮湿度不大的正常土壤氡浓度的;

1.4在每个测试点,采用专用钢钎打孔,孔的直径为200mm,孔的深度为600~800mm。当把打孔钢钎拔出时,应迅速将取样器插入孔中,并将取样器顶端地表部分用土密封压实,以防止抽气空气进入孔中; 1.5测量时,必须清扫采样点地面,去除腐殖质、杂草及石块,把取样器扣在平整后的地面上,并用泥土对取样器周围进行密封,防止漏气,准备就绪后,开始测量并开始计时(t); 1.6测量应在无风或者微风的条件下进行。 2、检测数量和依据 根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检测范围》GB50325-2010和《深圳市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暂行规定》的通知(2003年6月30日深建字[2003]52号)相关以下几条确定检测数量: 第2.1.5条,当工程处于非地质构造断裂带时,检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检测点应按网格布置,测点的间距不应大于10m; 2、检测点必须覆盖工程基础范围,基础范围内的测点不应少于10个; 3、基础范围以外的测点不得少于5个,各测点离基础外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4、氡浓度检测数量: 用地面积:13303.24÷(10×10)=133.03点 顾取点共计:134点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校园空气环境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深入了解空气环境中各污染因子的具体采样方法、分析方法、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法。 ②对校园的空气环境定期监测,评价校园的空气环境质量,为研究校园空气环境质量变化及制订校园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③根据污染物或其他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分布,追踪污染路线,寻找污染源,为校园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 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及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2.空气环境监测调查和资料收集: 空气污染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强烈影响而随时间变化,因此应对校园内各种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及自然与社会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空气污染物排放作初步估算。 、 ①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主要调查校园内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源、数量、燃料种类和污染物名称及排放方式等,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提供依据,可按表1的方式进行调查。 表1 校园内空气污染源调查 ②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调查:一般大学校园位于交通干线旁,有的交通干线还穿越大学校园,因此校园周边空气污染源主要调查汽车尾气排放情况,汽车尾气中主要含有NO X、CO、烟尘等污染物。调查形式如表7所示。

③气象资料收集:主要收集校园所在地气象站(台)近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风向、风 速、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等,具体调查内容如表3所示。 3.空气环境监测项目的筛选: 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和校园及其周边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筛选监测项目,高等学校一般无特征污染物排放,结合空气污染源调查结果,可选TSP、PM10、 SO2、NO X、CO等作为空气环境监测项目。 3.1 必测项目

解析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解析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 【摘要】大气环境监测是预防大气污染、进行大气保护的前提,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的质量甚至安全有着直接影响,大气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有选择监测项目、选择监测布点、试样采集、项目分析、处理监测数据,文章重点分析了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方法。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大气保护;布点方法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定时定点观测,观测不同种类污染物的分布规律,进而进行环境评估、预报和研究。通过大气环境监测,对大气环境进行判断,评估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对外预报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大气污染发展的趋势,为环境质量状况研究提供依据。大气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是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分子状污染物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细颗粒物等颗粒状污染物。在我国的监测历史并不太长,从学科角度来看,大气环境监测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对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大气环境监测的意义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实施以来,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城市的大气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已经影响到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对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人的意义。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权,大城市的大气环境在无形中对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恶劣的大气环境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因此,对大气环境进行日常监测是保证人的生存权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对动植物的意义。动植物动过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来存活,在这个过程中与空气进行融合;空气中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如土壤、水等的不良影响也会导致动植物受害,甚至导致动物大批死亡,植物大量枯萎。第三,对社会环境的意义。大气污染物通过对人、动植物的影响,最终会导致活动的承受体——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大气监测最后是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监测观察来实现,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不同时空、不同种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监测,最后有利于对污染浓度进行有效控制,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方法 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污染物浓度、环境人口的密集度、工业发展水平、重要动植物分布、河流水源地的重要程度、监测地形、监测地气候环境等等进行监测布点分析和选择。 2.1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点位选取的原则

氡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常用的氡测量方法 常用的氡测量方法有电离室法、闪烁室法、双滤膜法、气球法、静电收集法、固体径迹法、热释光法、活性炭被动吸附法和驻极体测氡法等。下面分别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2. 1电离室法[1, 2 ] 含氡气体进入电离室后, 氡及其子体放出的A粒子使空气电离, 电离室的中央电极积累 的正电荷使静电计的中央石英丝带电,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 石英丝发生偏转, 其偏转速度与其上的电荷量成正比, 也就是与氡浓度成正比, 测出偏转速度就可知道氡的浓度。 本方法的优点是: 方法可靠, 直接快速, 既可以直接收集空气样品进行测量, 也可以使空 气不断流过测量装置进行连续测量, 在实验室使用可较快地给出氡浓度及其动态变化。缺点是: 灵敏度低(探测下限为10—40 Bq?m 3 [1, 2 ] ) , 不适合低水平测量, 设备笨重, 不便现场使 用; 测量时间较长, 读数方法原始, 要用肉眼观察指示丝的偏转速度。 2. 2 闪烁室法[3 ] 氡进入闪烁室后, 氡及其子体衰变产生的A粒子使闪烁室壁的ZnS (A g) 产生闪光, 经 光电倍增管和电子学线路最后记录下来。单位时间内的脉冲数与氡浓度成正比, 从而可确定氡浓度。 本方法的优点是: 探测下限低(和闪烁室的几何形状等有关, 一般可达3. 7 Bq?m 3, 设计 好的可达0. 37 Bq?m 3) , 操作简便, 准确度高, 缺点是: 测量时间较长(3 h 以上) , 要求的设备 ·34·辐射防护通讯1994 年第14 卷第6 期 较多, 装置笨重, 不便于现场使用。沉积于室内壁的氡子体难于清除, 使用时应经常用氮气或老化空气清洗。保存时应充入氮气封闭以保持较低的本底, 并经常刻度以保持测量的准确性。另外虽然可以用气袋或金属罐将现场气体取回实验室转移到闪烁室中测量, 但气袋对氡气的吸附和泄漏以及远距离情况下的运输问题还有待于研究。 2. 3双滤膜法[4 ] 双滤膜筒的结构如图1 所示。 抽气过程中, 入口滤膜滤掉空气中已有的氡子体,“纯氡”在通过双滤膜筒的过程中又生 成新的子体(主要是218Po)。其中的一部分为出口滤膜所收集。测量出口滤膜上的A放射性活 度, 根据氡子体的积累衰变规律即可求出待测空气中的氡浓度。 该方法的优点是它既可用来测子体浓度(进气口滤膜) , 也可测氡浓度(出气口滤膜) , 其 探测下限低(约为3. 7 Bq?m 3) , 方便快速。缺点是必须确保出口滤膜不被二滤膜之外的氡污染, 即必须防止衰变筒和滤膜漏气。本方法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大, 影响的程度对不同大小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_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 GB 3095-1996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2引用标准 GB/T 15262 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 8970 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 GB 6921 空气质量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GB/T 15436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Saltzman法 GB/T 15435 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

GB/T 15437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 15438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 GB 9801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GB 8971 空气质量苯并[a]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GB/T 15439 环境空气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5264 空气质量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434 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15433 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3 定义 3.1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3.2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 3.3 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3.4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3.5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3.6氟化物(以F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3.7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环境标准按其用途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及大气污染警报标准等。按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系以保障人体健康和一定的生态环境为目标而对各种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容许含量所作的限制规定。它是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是环境管理部门的执行依据。 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首先要考虑保障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大气质量目标,为此需综合这一目标的污染物容许浓度。 目前各国判断空气质量时,一般多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63年提出的的空气质量四级水平。 一级:在处于或低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观察不到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包括反射性或保护性反应) 二级:在达到或高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人的感觉器官有刺激,对植物有损害或对环境产生其他有害作用。 三级:在达到或高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或衰退,引起慢性病或生命缩短。 四级:在达到或高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敏感的人发生急性中毒或死亡。 其次,要合理地协调与平衡实现标准所需的代价与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为此需进行损益分析,以求得为实施环境质量标准投入的费用最少,收益最大。此外,还应遵循区域差异的原则。特别是像我国这样地域广阔的大国,要充分注意各地区的人群构成、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性。因此,除了制定国家标准外,还应根据各地区的情况,制定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为了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大气质量状况以及对大气环境进行必要的管理,我国陆续制定和颁发了有关的大气质量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1982年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82),1996年又作了修订(GB 3095-1996),它是为控制和改善大气质量,创造清洁适宜的环境,防止生态破坏,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这个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大气环境。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系以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而对从污染源排人大气的污染物容许含量所作的限制规定。它是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实行净化装置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依据。 要控制大气污染,必须制定污染气体的排放标准及其相应的法规和监测手段。但是对污染气体排放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各国的环境政策及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目前在排放标准的制定上基于两种不同的原则:一种原则是制定一个减少污染气体总排放量的总目标,以此为基准制定排放标准,在技术上则必须去寻找、采用和发展符合排放标准的方法,这是技术强制法,是高标准的,德国、奥地利和瑞典采用这个原则;另一种原则是选择现有的、合适的降低污染气体的技术,根据现有技术能达到的水平来制定排放标准,英国就是采取这个原则。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方案是,根据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

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空气环境质量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共限定了六种污染物的浓度值:SO2、TSP、PM10、NOx、NO2、CO、O3、Pb、B[a]P、F。标准同时配有各项污染物分析方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 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2 引用标准 GB/T 15262 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 8970 空气质量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GB/T 15432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 GB 6921 空气质量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GB/T 15436 环境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 Saltzman法 GB/T 15435 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GB/T 15437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GB/T 15438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 GB 9801 空气质量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 GB 8971 空气质量苯并[a]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GB/T 15439 环境空气苯并[a]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15264 空气质量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5434 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15433 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3 定义

土壤氡浓度测量

引言 一、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工程类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础理论,进行工程设计的尝试,是让学生把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过程。 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根据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南华大学该专业的办学特色,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对课程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本着“真题真做,环环相扣”的教学思路,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综合设计能力全面提升。 二、设计内容 1、详细了解氡浓度的变化特性及测量意义。 2、熟悉氡浓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重点掌握野外土壤氡浓度的测量方法。 4、应用FD-3017对南华大学校园内土壤的氡浓度进行测量和 分析 5、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三、具体要求 1、要求学习态度认真,及时出勤参与课程设计。 2、要求严格听从开课教师的安排,按质按量的完成设计任务。 3、要求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实验仪器的操 作规范进行实验。不按规范要求而造成仪器设备损坏的,将追 究赔偿责任,并考虑课程作不及格处理。

4、要求得到测量区域的土壤氡浓度分布图。 正文 氡(222Rn)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角落。氡的半衰期为3.823d ,氡衰变主要产生218Po (RaA) 、214Pb (RaB) 、214Bi ( RaC) 和214Po ( RaC ) 四种短寿命氡子体。210Pb 及其以后的子体单靠氡的衰变在空气中不会达到可察觉的放射性浓度,一般不予考虑。对广大居民而言,室内氡的照射是他们所受到天然辐射最主要的来源。关于环境氡(222Rn)的辐射照射,世界各国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美、英等发达国家,他们不仅进行了全国性的氡水平调查,绘出了全国氡潜势图,而且制定了室内氡监测与防治的政策【1】。我国分别于2000年和2005 年召开了“全国天然辐射照射与控制研讨会”,力争早日绘制出我国氡水平分布的潜势图。2001年国家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5032522001【2】,其中氡是5 项控制指标之一。 地基土壤中的氡是室内(特别是毗邻地面的建筑物室内) 氡的主要源项之一【3】。室内空气中的氡56 %来自住房下的土壤,21 %来自建材,20 %来自室外空气,2 %来自供水, 1%来自燃气【4】。因此,近年来人们对土壤氡的测量与研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房屋地基土壤中氡的积累、迁移与析出特性,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室内氡污染的基础。建立土壤氡浓度的可靠测量方法,为执行国家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室内氡污染强制性控制标准的可操作性、提高室内氡污染源项评价水平及效率提供技术支持,为改善人们的居室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环境标准按其用途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及大气污染警报标准等。按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系以保障人体健康和一定的生态环境为目标而对各种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容许含量所作的限制规定。它是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是环境管理部门的执行依据。 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首先要考虑保障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大气质量目标,为此需综合这一目标的污染物容许浓度。 目前各国判断空气质量时,一般多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63年提出的的空气质量四级水平。

一级:在处于或低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观察不到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包括反射性或保护性反应) 二级:在达到或高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人的感觉器官有刺激,对植物有损害或对环境产生其他有害作用。 三级:在达到或高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或衰退,引起慢性病或生命缩短。 四级:在达到或高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敏感的人发生急性中毒或死亡。 其次,要合理地协调与平衡实现标准所需的代价与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为此需进行损益分析,以求得为实施环境质量标准投入的费用最少,收益最大。此外,还应遵循区域差异的原则。特别是像我国这样地域广阔的大国,要充分注意各地区的人群构成、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性。因此,除了制定国家标准外,还应根据各地区的情况,制定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为了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大气质量状况以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