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俄罗斯 第三讲 叶利钦时期的经济改革

当代俄罗斯 第三讲 叶利钦时期的经济改革

当代俄罗斯 第三讲 叶利钦时期的经济改革
当代俄罗斯 第三讲 叶利钦时期的经济改革

第三讲叶利钦时期的经济改革

第一节“休克疗法”及其不良后果

1991年“8·19”事件之后,俄罗斯的全部政权赚到了激进市场化改革派手中。1991年10月,鲍·叶利钦总统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宣布必须坚决进行经济改革。

1991年底,俄罗斯处于经济崩溃的状态。生产减少,预算赤字占到国民总产值的27%,隐性失业率达到劳动力总数的35%,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同时,国债快速增长(1985年--200亿美元,1991年--800亿美元),国家黄金储备减少(1985--1500吨,1991--80吨)。购买面包、肉类、香肠制品、伏特加酒和蔬菜等所有商品都需要排队。

为了摆脱危机,俄罗斯选择了“休克疗法”。年轻的经济学家叶·盖达尔成为“休克疗法”的主要设计师。1991年11月,他被任命为俄罗斯政府主管经济政策问题的副总理。1992年2月,他成为总统亲自领导的政府的第一副总理。除了“500天”计划制定者这样的国内研究者,欧洲和美国货币主义理论的支持者也对盖达尔的经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由化

价格自由化始于1992年1月2日。按照盖达尔及其支持者的推理,自由化起初将引起价格小幅上涨,之后供求关系会是价格回落,商品短缺现象将随之消失,柜台将摆满商品。事实却并非如此。社会感受到休克般的强烈打击。仅在1992年一年之内,货币就贬值了几百倍。人们在苏联时期的毕生积蓄转瞬间化为乌有,大部分居民因此落到贫困线以下。

价格自由化引起运输费用和能源、原材料等价格的急剧上涨。在农业经济领域,燃油、技术和建筑材料的价格抬升导致粮食和蔬菜价格上涨,而饲料涨价引起牲畜存栏数减少,肉、奶制品生产衰落。国产农产品变得比进口的还要贵,这导致整个农工综合体产业紧缩。价格放开后,所有国内企业都处于破产的边缘。由于无法指望国内生产在现有条件下会有所增长,商品短缺现象又尚未消除,为了填充市场,政府决定从1992年7月起实行外贸自由化。结果国内市场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充满了进口食品和工业产品。街头贩卖繁荣起来,货蓬和商亭中的大小市场数量激增。但是,由于许多商品价格昂贵,大部分居民仍然无力购买。价格和对外贸易自由化使得按照市场交易比价兑换卢布成为可能,然而,在经济动荡和持续危机的背景下,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开始急剧下跌。

二、私有化

1992年8月21日,鲍·叶利钦总统签署《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启用私有化证券系统的命令》,由此启动了私有化计划。自10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向全体居民发放私有化证券。私有化构想是以阿·丘拜斯为首的俄罗斯国有资产委员会指定的。根据之一构想进行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造,51%的股票在企业职工中间分配,而剩余部分用于公开销售,每个俄罗斯公民都得到了价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自1993年1月1日起,可以用私有化证券购买任何一家企业的股票。

私有化在社会层面的目标是:“形成有产者阶级”。然而,通货膨胀致使私有化证券彻底贬值。1992年末,街上开始出现一些拿着“收购私有化证券”牌子的人。这样,资产阶级低价收购大量私有化证券并用其换取企业的股票控制额,而那些出售私有化证券的人平均得到7000卢布,相当于当时一瓶伏特加酒或一袋白糖的价格。大量从居民手中聚敛私有化证券的投资积极会相继宣布破产。实际情况是:直接参与实施私有化的官员和以往党和经济部门的实权人物无偿瓜分了原来的国有资产。私有化日益具有犯罪性质。

三、稳定化

财政稳定化是指能够实现预算赤字大幅减少和货币量停止增长的强硬财政货币政策。“休克疗法”的制定者们认为,财政稳定化能够加强刺激经济,赋予国家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有效杠杆,促进结构改造。

盖达尔政府试图首先在宏观经济层面实现这种稳定化,也就是通过控制国内总产值、预算赤字、通货膨胀和生产规模等主要指标,实现全国经济指标的稳定。1991年11月,通过了《俄罗斯联邦税务改革基本法》,俄罗斯的税收体系开始具有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然而,管理转向依靠经济杠杆的效果不佳。虽然俄罗斯的税收不是世界上最高的,但俄罗斯的企业利润岁却位居世界第一,这种状况无法刺激投资。强硬的税收政策严重削弱了企业的发展动力。此外,俄罗斯缺乏有效抵制衰退和刺激产业结构进步的工业政策。结果形成了俄罗斯资本流向境外、外资又无法进入国内经济的危险趋势。

实行“休克疗法”的结果显示出其内在的矛盾性。事实上不可能在一年时间内建立有效的经济模式。“休克疗法”导致社会关系空前紧张,工业部门整体崩溃,社会发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出现了穷人和巨富。激进改革的悲剧代价是国家人口的负增长。出现了正式登记的失业者,这是俄罗斯现实的新现象。对西方大额财政支持的指望落空。在西方国家承诺的240亿美元贷款中,俄罗斯只得到用于购买西方国家粮食的125亿美元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中央银行被迫向企业提供大额贷款。这一决定实际上葬送了“休克疗法”计划。通货膨胀开始加剧。1992年12月召开的第7届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认为盖达尔政府的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确认维·斯·切尔诺梅尔金为新一任政府总理。

第二节社会市场经济的形成

切尔诺梅尔金就任总理后,俄罗斯的改革方针开始发生改变。新总理总体上对市场改革方针表示维护,但同时宣布对改革的速度进行某种修正,强调改革进程的适度和平衡。他表示已准备好用“非货币的方法”同通货膨胀作斗争,不再使用“休克疗法”。他的计划强化了国家调控和居民的社会保护。自此,俄罗斯从“纯粹”市场经济或自由市场经济转向社会市场经济。

一、维·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的经济改革纲要

1993年,俄罗斯政府通过了《1993年--1995年发展改革和稳定俄罗斯经济纲要》。维·切尔诺梅尔金就任总理后,首先决定支持燃料动力综合体。利用国家预算资金向国家重要亏损企业,包括国防工业,提供大额财政支持,为发展燃料动力综合体提供低息贷款。但是,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根据1993年的统计,国民收入减少了14%,工业生产下降了25%,农业生产下降了5.5%。国家预算赤字增长,俄罗斯继续借外债,卢布贬值,价格上涨,居民的物质状况继续恶化。

1994年8月,出台了新的改革纲要,其中含有稳定俄罗斯经济的观点。政府在1994--1996年国家经济改革中的首要任务是实施国家对生产状况的强有力监控,抑制通货膨胀,在国家保障领域维持最低社会标准。

然而,实施既定措施,首先是稳定工业生产,需要新的资金,这必然引起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因此,消除预算赤字依然是政府的战略任务。1996年的工业生产比1991年下降了55%。通货膨胀保持在很高水平(1994年为250%,1996年为80%)。虽然1994奶奶10月启动了所谓的“外汇走廊”,但是国内价格依然保持稳步上涨的趋势。现有通货膨胀的降低依靠的是缩减社会支出和增加“延期通货膨胀”(贬值、拖欠、国家内外债)。俄罗斯许多商品的零售价格很快超过了国际价格。

1994年7月1日,俄罗斯的证券私有化阶段彻底结束,形成了大型私有者阶层。私有化的第二阶段开始于1995年,其基础是企业的股份化和自由买卖股票。这一阶段私有化的完成以金融寡头集团的形成为标志。1996年--1997年,俄联邦领导层在经济领域的主要任务是遵守强硬的财政纪律和减少预算支出。1997年末,俄罗斯经济度过了旷日持久的结构危机阶段。根据年度统计,宏观经济层面的多数指标表明工业生产趋于稳定。与1996年相比,国内总产值近7年来首次增长了0.4%。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社会纲要的作用十分有限。医疗保险和非国有退休基金形同虚设。1997年--1998年,生活水平继续下降。这一时期的特征是长期拖延发放工资,发不出退休金的威胁加剧,税收工作完全停止,经济犯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1998年3月,总统解除了维·斯·切尔诺梅尔金的总理职务,理由是他所领导的政府在近7年的工作中未能克服危机。

二、叶·普里马科夫政府的经济政策

1998年4月,35岁的能源部长谢·弗·基里延科成为俄罗斯总理。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了反危机纲要。然而,由于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陷入了新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过后,鲍·叶利钦与1998年8月23日解除了谢·基里延科的职务,重新任命维·切尔诺梅尔金为代总理。国家杜马两次拒绝维·切尔诺梅尔金的职务,经济危机开始发展成政治危机。1998年9月11日,叶·普里马科夫成为新总理。

叶·普里马科夫支持市场改革,但不是单纯市场改革,而是社会市场改革。他提出了另一种选择:用平缓的、渐进的改革代替休克式的市场改革。他认为一小撮“金融寡头”在国家的纵容下依靠国家财产通过不健康、甚至是犯罪手段致富是自由主义改革家们的过错。普里马科夫的经济政策以社会保障和加强国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为目的。

众所周知,拖欠工资和补贴是切尔诺梅尔金和基里延科都没能解决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普里马科夫却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998年12月1日,偿还了助学金债务;1999年1月1日,付清了拖欠军人的津贴;1999年7月,政府支付了近三百亿卢布的退休金债务。1998年11月,俄罗斯政府和中央银行制定了银行系统改组纲要。1999年1月,成立了信贷组织改组代理处。信贷组织改组代理处在3年内针对21家银行实施了15个优化方案。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提升国家银行在银行系统的作用。为鼓励国内农业生产者,增加了农村的化肥供货,开始按照建议价格和优惠的贷款条件出售燃油和润滑油料给农业生产者。

在执政的8个月内,叶·普里马科夫政府实现了政治稳定,部分偿还了工资和补贴方面的欠债,贯彻了强硬的预算政策,开始了反对腐败和寡头政治的行动。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俄罗斯摆脱经济危机。如此可喜的结果与普里马科夫的个人贡献密不可分。首先,普里马科夫的上台是由于他是能够解决国家杜马左翼阵营和叶利钦之间政治冲突的折衷人选。他完成了这一使命,俄罗斯实现了政治稳定。其次,普里马科夫实行了强硬的金融政策,使国家免于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维护了财政稳定。第三,普里马科夫是一个诚实的人,他不受各种观点的左右,坚决反对那些利用接近政权侵吞国家资金的“蛀虫”。他在当代俄罗斯第一个发起了针对寡头鲍·别列佐夫斯基的“军事”行动,结果树立了一个劲敌,这无疑加速了他于1999年5月的辞职。但是,他的行为应当在俄罗斯受到支持和承认。

第三节 90年代末俄罗斯经济发展总结

普里马科夫辞职后,内务部长谢·斯捷帕申成为新一任总理。1999年8月9日,鲍·叶利钦撤消了谢·斯捷帕申的职务,任命联邦安全局局长弗·普京为总理,并且在致俄罗斯公民书中宣布普京为总统事务继承人。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频繁更换总理,但俄罗斯始终遵循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统一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结果众所周知。1991年--1998年,俄罗斯经历了最为严峻、持久的经济衰退。在此期间,俄罗斯的国内总产值减少了46%,总投资减少了81%。与1990年相比,俄罗斯1998年的国内总产值减少了51%,总投资减少了84%。

自1999年起,俄罗斯经济开始回升。可以将1999年俄罗斯经济由落转升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1998年8月爆发的毁灭性的金融危机迫使俄罗斯宣布无力支付内外债。卢布贬值引起进口商品升值,大部分国内消费者买不起进口产品,这成为俄罗斯工业发展的刺激性因素。俄罗斯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也提高了。第二,叶·普里马科夫政府和俄罗斯银行为克服金融经济危机的不良影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俄罗斯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得更加稳

定。第三,石油、石油产品和其他产品国际市场的行情有利。

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的数据,1999年俄罗斯的国内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了3.2%。1999年的工业产品总量比1998年增加了8.1%。现实经济领域大、中型企业和组织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然而,稳定宏观经济的进程尚未结束。由于国内投资能力有限,外国投资者的风险又大,所以投资积极性依然不高。发动机燃料价格上涨也是最根本的不利因素之一。

社会领域的状况依然复杂。居民的实际货币收入水平只相当于1998年的84.9%,零售贸易额也因此减少了7.7%。居民实际货币收入的减少还抑制了内需。1999年全年货币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居民人数表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1998年8月的金融危机造成贫困人口急剧增长(1999年第一季度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7.7%),到年底时,这一数字明显减少了(1999年第四季度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6.3%)。1999年,货币收入低于生活保障线居民的平均比例为29.9%,1998年为23.8%,1997年为20.8%。

叶利钦演说号召保卫民主令敌方坦克倒戈

叶利钦演说号召保卫民主令敌方坦克倒戈 2011年04月08日10:59四川在线盛世良 [导读]坦克上怎么插了白蓝红三色旗?坦克炮怎么不对向“白宫”而对着“白宫”外?坦克手和守街垒的苏联小伙子告诉我,这些坦克已投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麾下,加入了保卫“白宫”的队伍。 转播到腾讯微博 “八一九”事件中,叶利钦站在坦克上发表演说 原载《百年潮》盛世良/文 我曾先后三次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当记者,经历了中苏关系恶化、关系正常化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三个时期。但最使我难忘的是1991年报道“八一九”事件。 记者比坦克先到红场1991年8月19日星期一清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社长唐修哲把全体记者从睡梦中叫醒,开“飞行集会”。新华社总社从北京来长途电话告知,苏联发生政变。老唐迅速分配了任务。5分钟后,竺承军和我各开一辆车,到莫斯科市中心观察形势。 我们的车没开出1公里,只见前面路边停了一列装甲车和满载士兵的军用卡车,领头的指挥车里坐着一位上校。“上校同志,您好!到莫斯科来干吗?”“执行任务。”上校说完就扭头不再理我了。奇怪的是我的车前方再也见不到军车。

一路上别说军人,连行人也很少见。红场到了,跟往常一样宁静,游人不多。我们问了几个人,都是外地来的,还没听广播,更不知“紧急状态”为何物。 几分钟后,我开车来到“白宫”(俄罗斯政府和议会所在地)。我的车一直开到正门,守门的民警都懒得看我一眼,一问三不知。我决定到陆军总司令部楼前采访和观察动静。很失望,门口连小轿车都不到10辆。国防部前也很平静。 这时已经是上午10点钟了。我来到普希金广场,这里是传统的群众集会和议政的场所。一出地下过街道口,我就遇见一个挂勋章的退伍军人。我问:“听说戈尔巴乔夫被扣起来了,您怎么看?”“早该把这个祸国殃民的家伙拉下台了……”话音未落,身旁一个年轻人喊道:“老头儿,欢迎军政府?该揍!”我又问了三四十人,无一表示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 广场上有人传言,军车已到克里姆林宫。我又赶到克里姆林宫旁同红场相接的练马厅广场。广场上扬声器里传出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副总统鲁茨科伊、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总理西拉耶夫的联合号召人民“反对军事政变,保卫民主政权”。 “轰”,一声巨响从练马厅广场南端传来,人们争先恐后地涌过去。这时我才看清有几十辆装甲车被市民拦在广场南口外。那声巨响是吉普车胎“放炮”。盖住装甲车车号的复印纸被市民揭下,扔得满地都是。市民分头围住一辆辆军车,打听、争论、叫骂。一名少校跳上装甲车顶,对人群大声说:“我们是来维持首都秩序的,不是来镇压人民的!看,我的枪里没有子弹,我们的步兵战车里没有炮弹!”军车被市民围住,干脆关了发动机相对峙。 这时,广场上扬声器报告“白宫”吃紧,呼吁年轻人保卫“白宫”。“白宫”附近已经用街心花园的铁栏杆、长椅、水泥块、钢筋和卡车筑起了乱糟糟的路障。 傍晚,我在回分社的路上看到克里姆林宫旁、要道上和桥梁旁已停了不少坦克和装甲车。 形势风云突变8月20日上午,我又驱车到市中心采访和了解动向。库图佐夫大街尽头通往“白宫”的桥头已被路障挡死。“白宫”上空飘着一只炸弹形的硕大气球,气球下挂着俄罗斯联邦国旗。路障外是7辆塔曼摩步师的T-72坦克。当时见到这种情形,我心里觉得很是奇怪,坦克上怎么插了白蓝红三色旗?坦克炮怎么不对向“白宫”而对着“白宫”外?坦克手和守街垒的苏联小伙子告诉我,这些坦克已投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麾下,加入了保卫“白宫”的队伍。 我过桥走到“白宫”。只见四周有数辆坦克、几十辆步兵战车、装甲车和军用卡车。战车炮口上插了鲜花。不断有外国人和小企业主给军人送香烟、冰激淋和当时还很稀少的外国啤酒。一名中年女教师从战车上跳下来告诉我:“昨晚10点钟,阿加耶夫少校率5辆坦克投到俄罗斯总统一边。今晨6点,塔曼师有50辆战车倒戈。列别德少将的空降兵团也在我们这边。”当时没有军官在场。我问了几名坦克兵,他们证实了上述情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3、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4)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5)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进攻性) (2)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4)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5、怎样理解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必然产物.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力量的大联合. 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境外同胞政策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境外同胞政策 杨育才 2013-01-11 18:38:10 来源:《俄罗斯研究》2008年第1期 【内容提要】境外同胞政策始终是俄罗斯涉及内政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境外同胞政策都直接地影响了原苏联地区俄罗斯人面对现实问题时的策略选择,也影响到俄罗斯国内社会发展及其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外交关系。普京时期的境外同胞政策经历了限制移民和鼓励自愿移民两个阶段,一贯之的是对境外同胞的权利保护,并提出了建设“俄罗斯人世界”的文化自治理想。 【关键词】普京时期俄罗斯境外同胞政策 【中图分类号】D5 【文章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9-721X(2008)01-0028-(06) 俄罗斯学术界习惯于将原苏联地区的俄罗斯人称为“新近邻国家的俄罗斯人(новоерусскоезарубежье)”,原苏联地区的俄罗斯人问题则被表述为“境外”俄罗斯人问题。俄官方更常使用“境外同胞”和“境外同胞问题”这样的术语。由于俄罗斯人的主体分布在俄罗斯联邦,不仅数量巨大且具有国家主体民族地位,后者对原苏联地区“俄罗斯人问题”的影响举足轻重。这也符合跨界民族问题的一般规律,“凡跨界一方成为主体民族的跨界民族,所产生的问题远比双边均非主体民族的跨界民族问题要多,危险性也大得多。”[3]俄罗斯政府对原苏联地区俄罗斯人问题的态度主要通过其“境外同胞政策”表现出来。普京时期的境外同胞政策与俄罗斯国内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普京第一任内,鉴于1990年代移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排外主义思想的影响,俄当局加强了反非法移民和限制移民措施。在普京第二任期,境外同胞政策再次出现变化,俄开始

根据人口问题的现状和地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推行新一轮鼓励“自愿移民”的政策。作为对俄国离散族群的长远发展蓝图,普京提出了建设“俄罗斯人世界”的文化自治理想。 一、反非法移民与限制移民 上个世纪90年代,昔日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多民族的共同家园苏联一朝分崩离析,极大地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形势,也引发了新独立国家的俄罗斯人的认同危机,大批俄罗斯人开始向俄回归。从1991到1994年四年间,仅从独联体国家移入俄联邦的人数就高达360万。[4]1992—1996年间,在俄罗斯取得“难民”和“被迫移民”地位的人数超过120万,实际上想取得这一地位的人更多。[4] 除了移民回归,1990年代的俄罗斯还在不断迎来越来越多的全球化时代的劳务移民,带来一些诸如资源紧张、社会治安混乱之类的问题,加上国内移民也主要流向这些地区,使欧俄部分的城市俄罗斯人感受到较大的竞争压力。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由此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普京执政初期俄罗斯社会弥漫着一种严重的民族排外情绪,而主因正是持续数年的回归移民造成的就业竞争压力及各种社会问题加剧了社会紧张度。特别是非俄罗斯人进入俄劳动力市场更容易引发并激化一系列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诱发了新俄罗斯民族主义。俄罗斯人的怨怒反过来催生出大量极端民族主义组织,暴力排外事件频频发生。正如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指出的,“由于俄国的欧洲部分出现了人口老化和实际数量下降的趋势,苏联不得不日益依赖于非欧洲人……在工业上俄罗斯人要么必须使亚洲工人进入这块欧洲的心脏地带--这将会引起憎恨外国人的俄罗斯人的强烈反对。”[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外来劳务移民“已经成为俄罗斯现实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由于移民检查的程序严格,国家经济中灰色经济成份大,连同警察腐败等因素的影响,存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 (行政管理201150010338 李鹏飞) 中国由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革已进行20多年了,而上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政府根本改变苏联经济体制,普金政府也力图振兴俄罗斯经济,走上了另一条改革之路,这就与中国形成了比较。 一、俄罗斯政府经济改革情况介绍 (一)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轨政策(1991-1999) 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的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宣布苏联不复存在。独联体成立后,原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虽经叶利钦重用的几届政府几次经济体制的激进或渐进改革和转轨的政策交替运行,并未摆脱苏联成立以来的苏俄历史上和整个现代世界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困境。 叶利钦领导下的盖达尔政府一开始极力倡导激进的“休克疗法”式快速改革和转轨。即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放开物价。规定各种物品自由定价和收费,随市场供求关系波动,结果90%的零售商品和85%的工业品批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第二,实行国营和地方企业私有化。按计划,1992年俄罗斯20-25%的国家企业私有化,实行自由买卖,两年内完成土地私有化,到1996年,私有化的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产值分别占俄GDP的60%和企业总数的70%。第三,实现无赤字预算的紧缩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第四,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放开进出口贸易。第五,卢布在俄国境内可以自由兑换,由原来的多种汇率制度过渡到双重汇率制。这些急剧变化的激进政策导致1992年第一季度物价上涨11倍,生活水平下降2.5倍,工业生产下降2.5倍。1992年6月30日俄罗斯政府提出生化经济改革纲领,设计在1992-1993年刹住滑坡,1994-1995年走出危机,1996年起实现增长。其后又连续出台配套改革举措。但是滑坡形式并未扭转,卢布急剧贬值,1992年初1美元兑换90卢布,9月1:240,无法实现卢布兑换自由计划。事实表明叶利钦和盖达尔的激进休克疗法完全破产。 1991年以来俄罗斯经济改革中的“加速理论”和“休克疗法”理论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全面自由化和所有制私有化方针也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不顾国情、不顾实情,一味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甚至以为现代西方模式就是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是要吃大亏的。叶利钦作为俄罗斯走上改革和市场经济之路的带头羊,在他任上经济一直走下坡路。 (二)、俄罗斯普金政府振兴经济改革之路(1999-) 在21世纪初,在经历1991年苏联社会主义解体转轨为俄罗斯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大破坏和大倒退以后,普金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振兴经济改革,开始了俄罗斯复兴之路。这种转轨资本主义既不是大俄罗斯帝国的复活,也不是步发达资本主义模式之后尘,而且一种拖着已被废弃的社会主义的躯体、又笼罩社会主义阴影的,运用资本主义机制快速壮大俄罗斯帝国的混合资本主义。俄罗斯的转向资本主义无疑壮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实力,同时也使现代化的模式更趋多样化。 弗拉基米尔·普金(1952--)1999年底出任代总统,2000年,以52.9%的支持率当选俄罗斯总统,2004年连任。普京以民族振兴强国富民为使命,紧抓经济发展着个中心,强化中央集权政权,扩大社会和解,以图重现当年彼得大帝和苏联斯大林时代的强国梦。

苏联及俄历届总统

苏联和俄罗斯联邦历届总统回顾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90年3月15日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非例会上当选苏联总统。 1991年12月25日,鉴于苏联作为国家已经停止存在,戈尔巴乔夫宣布退位。 1991年6月12日,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在全民选举中当选俄罗斯,即当时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首任总统。叶利钦在首轮竞选中已经胜出,他的得票率为57.3%。 叶利钦总统任期届满前,根据俄罗斯联邦宪法条款,1996年6月16日,俄罗斯再度举行总统选举。这是俄罗斯唯一一次历经两轮选举才结束的总统选举。当时,总统选举第一轮在6月16日,第二轮在7月3日举行。主要竞争对手是叶利钦和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人根纳季·久加诺夫。 根据总统选举结果,叶利钦获得了4020万张选票,得票率为53.82%,大胜对手久加诺夫。久加诺夫当时获得了3010万张选票,得票率为40.31%。360万名俄罗斯人投了"反对所有候选人"的票。 1999年12月31日12:00,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自愿中止履行俄罗斯总统全权,将权力交给俄罗斯政府总理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代行。 1999年12月31日,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成为俄罗斯代总统。之后,按照俄罗斯联邦宪法确定了举行非例行总统选举的时间,即2000年3月26日。 2000年3月26日,68.74%的选民参加了投票,即7518.1071万名选民。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获得了3974.0434万票,得票率过半,为52.94%。

2000年5月7日,普京正式出任俄罗斯总统一职。 2004年3月14日,弗拉基米尔·普京再度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这次有6名总统候选人竞选总统。普京得票率为71.31%,或者说有4956.5238万名选民投了普京的票。普京2004年5月7日就职。 2008年5月7日俄罗斯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克里姆林宫宣誓就任俄新一届总统。

俄罗斯历史课后题

第一讲基辅罗斯 1、东斯拉夫人是现在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人的祖先。 2、瓦良格人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勇士。 3、自波罗的海沿第聂伯和进而沿着黑海有一条重要的商道——“自瓦良格至希腊”之路。 4、留里克王朝始于862年。 5、基辅罗斯是由奥列格建立的。 6、基辅被称为“俄罗斯各城市之母”。 7、公元10世纪基督教被宣布为基辅罗斯的国教。 8、斯拉夫字母的创始人:基里尔和梅福季兄弟。 9、斯拉夫人称亚罗斯拉夫为“智者”。 10、罗斯第一部编年史:《往年纪事》。 第二讲莫斯科罗斯 1、1240年,由拔都带领的蒙古军队建立了金帐汗国。 2、1240年,诺夫哥罗德年轻的王公亚历山大在涅瓦河畔击败了瑞典人。 3、冰壶大战发生在楚德河畔。 4、莫斯科的建立者是长手尤里。 5、1380年,罗斯军队首次击败了鞑靼人(顿河畔,库利科沃原野,德米特里王公)。 6、1480年,东北罗斯脱离了蒙古鞑靼人的控制。 7、14世纪西南罗斯并入立陶宛。 8、伊凡三世——“全罗斯君主”。 9、伊凡三世时期,双头鹰被引入俄国,完成了俄罗斯土地的兼并。 10、15世纪末,莫斯科罗斯变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俄罗斯。 第三讲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 1、俄罗斯第一个沙皇——伊凡四世。 2、1547年在克林姆林宫的圣母圣天大教堂进行了首次沙皇加冕仪式。 3、1549年,首届等级代表会议——缙绅会议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宫举行。 4、1551年,旨在“改善教会秩序”的宗教会议召开,通过了名为“百章”的文件。 5、由火枪兵组成的常备军组建于伊凡四世时期。 6、伊凡雷帝曾试图铲除分离势力。 7、1552年俄国人攻下喀山城。 8、为庆祝攻取喀山汗国的胜利,红场上建起了圣母大教堂(瓦西里教堂)。 9、1581年,以叶尔马克为首的哥萨克人征服了西西伯利亚。 10、1558-1583俄国军队为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发动了利沃尼亚战争(败)。 第四讲王朝更替 1、费多尔?伊万诺维奇之死宣告留里克王朝结束。 2、王储德米特里的名字成为混乱时期的标志。 3、1605年伪德米特里一世成为了俄罗斯沙皇。 4、1612年波兰军队被驱逐出俄罗斯。 5、罗曼诺夫王朝始于1613年。 6、罗曼诺夫王朝的首位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7、17世纪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期。

俄罗斯真相 普京统治下的俄罗斯经济

俄罗斯真相普京统治下的俄罗斯经济“灾难” 北京时间3月22日上午消息,对于俄罗斯及乌克兰最近几周的混乱局势,经济学家们通过调低经济预期作为对此混乱局势的反应。以下五张图表显示出普京统治下的俄罗斯经济是怎样的一场“灾难”。 图表1显示,彭博社调查的经济学家们目前对俄罗斯2014年消费物价上涨(即通胀率)的预期高于几个月之前的预期值,而目前对俄罗斯GDP增长及经常项目盈余的预期则有所降低。俄罗斯最近对乌克兰的入侵也导致俄罗斯本国金融市场混乱及资本外流,这两个因素使得俄罗斯经济增长前景蒙上了阴影。

图表2显示,美元对俄罗斯卢布汇率近期大幅上涨,即近期卢布大幅贬值。虽然对于俄罗斯经济来说,卢布贬值并不一定是坏事,但汇率的波动与俄罗斯近期股市大跌及借款成本大幅上升的走势相关联。

图表3显示,俄罗斯股市近期出现大幅下跌。

图表4显示,俄罗斯借款成本近期出现大幅上升。所有这些市场混乱因素使得俄罗斯央行在3月6日上调了基准短期政策利率,即便晚些时候利率可能降低,但俄罗斯央行此次升息举动仍然被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严重不利因素。赫尔辛基Danske Bank经济学家及策略师弗拉基米尔(Vladimir Miklashevsky)表示:“俄罗斯央行此次升息导致个人消费大幅削减、固定投资持续下降,并且使得俄罗斯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加大,严重损害俄罗斯经济增长。我们将俄罗斯201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之前的2.6%下调至1%,考虑到如此不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我们甚至认为新的预期值也可能太过乐观。” 图表5显示,近几个季度以来,俄罗斯资本外流加速,并且俄罗斯经常项目盈余已不再足以弥补资本外流,成为卢布走软的结构性驱动因素。虽然图表中未包括2014 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但考虑到近期的市场混乱形势,俄罗斯资本外流很可能更明显。俄罗斯央行原本希望通过加息以稳定金融市场及抑制资本外流,但并没有很成功地实现目标。另外,标准普尔近日将其对俄罗斯BBB主权评级展位从“稳定”下调至“负面”。花旗集团近期也将其对俄罗斯2014年GDP增长率预期值从2.6%下调至1.0%。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一)俄罗斯经济是原苏联经济的主体 俄罗斯经济占原苏联经济的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占70% ; 石油产量占90.9% ; 发电量占62.5%; 经济综合能力占60% ; 天然气占77.3%; 煤产量占55.4% (二)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 一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全面紧缩银根; 大规模私有化 激进改革的严重后果: 首先,体制转轨成效甚微 1999年俄罗斯工人生活状况与上年相比: 货币工资下降24.8% ; 实际工资下降35.9% ; 失业率12.5% ; 贫困线以下35.3% 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展 一是出现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 二是某些市场经济的要素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是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 通货膨胀率下降(Bieudo) (三)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趋向 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权有化趋向长期化; 制订“发展预算”努力刺激投资和生产; 加强社会保障; 坚持扶持和刺激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方针 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 (一)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征 俄罗斯政体 俄罗斯已经建立一个介于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同时增强议会职能,实行三权分立。 俄罗斯政治体制结构: 总统制; 两院制; 联邦制; 多党制 总统制: 总统制是俄罗斯新政权体制的核心。新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总统制的政体,而且特别强调了总统的权力和地位。 多党制: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制的发展和完善。 普京上任: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提名国家安全局局长普京为新总理和自己的接班人,8月16日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理。 二、俄罗斯的外交战略 (一)叶利钦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0分) 俄罗斯于()取消农奴制,大大促进了俄罗斯资本主义的发展。 A. 1855 B. 1861 C. 1867 2 【单选题】(20分) 19世纪10-20年代,以历史学家、作家()为代表的语言改革派,主张废除俄语中的一些陈旧的古教会斯拉夫语及其语法,引入口语,吸收外来语 A. 杰尔查文 B. 卡拉姆津 C. 雷列耶夫 3 【判断题】(20分) 988年,基辅罗斯国家确定东正教为的国教。

A. 错 B. 对 4 【判断题】(20分) 1825年12月14日,一批俄罗斯军官利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然去世,皇位继承出现脱节的机会,发动了武装起义,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普加乔夫起义”。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0分) 862年,留里克王朝定都莫斯科,因此又被称为莫斯科公国。 A. 错 B. 对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20分) 1797年,茹科夫斯基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寄宿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同时受到了古典主义和()两种文学流派的影响。 A. 象征主义 B. 浪漫主义 C. 感伤主义 D. 现实主义 2 【单选题】(20分) 卡拉姆津不仅是12卷本的《俄罗斯国家史》的作者,同时还是俄罗斯感伤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小说《》,描写了美丽、纯洁的村姑丽莎与贵族花花公子青年艾拉斯特之间不幸的爱情故事。 A. 《月亮与六便士》 B. 《瓦季姆·诺夫戈洛茨基》 C. 《五月的早晨》 D. 《苦命的丽莎》

3 【判断题】(20分) 1802年,茹科夫斯基翻译了英国18世纪感伤主义诗人格雷的《乡村墓园》,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他在保持原作精神的翻译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0分) 茹科夫斯基是卡拉姆津事业的继承者,他在创作中喜欢使用教会斯拉夫语和粗燥古风。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0分) 茹科夫斯基的叙事诗《十二个睡美人》的第一部《格罗莫鲍依》,是根据德国作家施皮斯的鬼魂小说改编过来的。 A. 错

俄罗斯著名人物(普京)

俄罗斯著名人物 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王统帅有苏沃洛夫作家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 艺术家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 .列维坦列宾 苏联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梅德韦杰夫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热点新闻 01:01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反对派集会和平结束 00:56圣彼得堡800人举行未获准集会警方逮捕70人 00:41普罗霍罗夫在反对派集会上称欠选民的人情 00:05莫斯科警方:超1.4万人参加普希金广场举行的集会 00:01俄警方在莫斯科市中心抓获利莫诺夫及其约50名支持者 23:56莫斯科警方在市中心抓捕参与非法集会的反对派人士 23:45俄中选委统计100%选票普京得票率63.6% 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列宁格勒市。 1975年毕业于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分配到国家安全机关工作。 1985年至1990年--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作。 自1990年起--任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校长国际问题助理,然后任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顾问。1991年6月--圣彼得堡市政府外事委员会主席,自1994年同时兼任圣彼得堡市政府第一副主席。1996年8月--俄罗斯联邦总统事务局副局长。 1997年3月--俄罗斯联邦总统办公厅副主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监察总局局长。 1998年7月--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自1999年3月起同时兼任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1999年8月--俄罗斯联邦政府主席(总理)。 1999年12月31日--俄罗斯联邦代总统。2000年3月26日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2000年5 月7日就职。 2004年3月14日,再次当选。

在两届总统任期结束后,按照俄罗斯宪法规定于5月7日辞去总统职务。 2008年5月7日起--“统一俄罗斯党”主席。 2008年5月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普京担任政府总理的提名。 弗拉基米尔·普京拥有经济学副博士学位,精通德语和英语。 已婚,妻子是柳德米拉·亚历山大罗芙娜·普京娜,育有两个女儿:玛丽亚(生于1985年)和卡捷琳娜(生于1986年)。 普京的经典语录 热点新闻 01:01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反对派集会和平结束 00:56圣彼得堡800人举行未获准集会警方逮捕70人 00:41普罗霍罗夫在反对派集会上称欠选民的人情 00:05莫斯科警方:超1.4万人参加普希金广场举行的集会 00:01俄警方在莫斯科市中心抓获利莫诺夫及其约50名支持者 23:56莫斯科警方在市中心抓捕参与非法集会的反对派人士 23:45俄中选委统计100%选票普京得票率63.6% 俄罗斯第二任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5月7日已经离任。在他领导国家的八年时间里,他的许多经典言论已经进入现代俄罗斯口语,成为俄罗斯媒体和社会大众的流行语。而通晓多门外语、口才出众的普京,也经常引用成语和俄罗斯民间谚语。 "拉到茅房里毙了" --"俄罗斯战斗机现在和将来就是要专门打击车臣恐怖分子营地,不管恐怖分子跑到哪里,都要继续下去......我们要到处跟着恐怖分子,在机场,那就在机场。那么,很对不起,要是在厕所里抓到,那就拉到茅房里毙了,说到底是吧。就这样了,这个问题就这么定了。"(1999年9月份,普京视察车臣前线,当时任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沉了" --2000年9月,当美国CNN电视台记者向普京提问,询问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出什么事了,普京做出了简短的回答:"它沉了"。 "会下雪的" --"在岸上你们可以享受明媚春光,这时候在山上还是冬天呢。六个星期还是七个星期以前,我在那儿滑过雪,而且我知道,真正的降雪是有保障的。"(2007年7月,普京在危地马拉游说国际奥委会投票支持索契举办2014年冬奥会时的讲话) "木帆船上的划桨奴隶"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

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综述 张健荣 当今俄罗斯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普京总统执政八年后,俄罗斯正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头。新一轮的国家杜马选举以及2008年3月份的总统选举无疑是俄罗斯未来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后普京时代,或者说普京卸任后的俄罗斯的发展趋势正成为我国对俄罗斯研究十分迫切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欧亚所于2007年11月27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了“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研讨会,为国内部分俄罗斯问题专家学者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学术交流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30多名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俄罗斯大选前后及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未来趋势以及俄罗斯对外政策走向和中俄关系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普京执政期及其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与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对普京总统执政八年间俄罗斯社会所发生的巨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普京的执政理念以及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发言中他提纲挈领地就俄罗斯的巨变作了归纳。他指出,普京执政八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恢复了国家的权威;二是经济恢复到了苏联解体时期的水平,进入了世界经济前十强;三是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大国的地位和形象;四是恢复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性;五是恢复了民众对俄罗斯未来的信心。在“五个恢复”基础上,俄罗斯开始重新走上了强国、强军、富民的大国发展道路。董晓阳指出,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政

叶利钦是如何搞垮苏联的

叶利钦是如何搞垮苏联的?① 鲍利斯·叶利钦,1931年2月1日出生在一个农民之家。1950年考入乌拉尔基洛夫工业学院建筑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当过工长、工段主任、总工程师、总经理,1968年改做党务工作,1975年升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书记,1976年再升为州委第一书记。1981年在苏共二十六大,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中央总书记。4月间,叶利钦在地方上调到党中央任建设部部长。仅隔3个月,他就擢升为中央书记,仍然是主管建筑业。到年底12月,戈氏又改派他出任首都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6年2月,他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激烈批评官僚主义和特权,博得热烈掌声,结果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叶氏在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期间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颇获市民好评。他还发表《批评无禁区,公开无限制》一文,鼓动新闻界要敢于刊出反特权、反官僚的言论。苏共中央书记利加乔夫等人对他大为不满。利加乔夫认为叶氏反特权是一种政治投机,目的是为自己捞取声誉和名望,结果会使党的威信大受损害。在1987年10月举行的中央全会上,叶利钦公开指名道姓批评利加乔夫,还指责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得力,速度太慢,缺乏集体领导等。叶利钦的这些过激言行传开后博得群众好评,然而却得罪了最高领导人。这使得他不但三次失去了在中央全会上补为政治局委员的机遇(1987年1月、6月和10月),反而丢了乌纱帽。1987年11月他被解除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1988年2月又被免去政治局候补委员,转而担任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这使他感到莫大的委屈。1988年6月苏共举行第十九次代表会议时,他认为这是为自己争取平反的好机会。没有料到他在会上为自己申辩和对党的工作的批评意见,遭到利加乔夫等很多人严厉的抨击。会后,叶利钦深切感受到,他要想在党内爬到权力的高峰已经没有指望。从这时起,他的指导思想开始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逐步转向自由主义,而且越走越远。从1989年至1991年,三年之中他分三步攀登上俄罗斯总统的宝座。 第一步,争取在最高苏维埃中立足并且安营扎寨。戈尔巴乔夫在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公开转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之后,决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②要建立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从中再产生最高苏维埃作为常设机构;要扩大民主,修改现行的苏联选举制度,允 ①摘自高放:《苏联社会矛盾和叶利钦搞垮苏联的步骤----苏联解体10周年的回顾与沉思》,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12期。选入时略有改动。 ②十月革命前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要把在苏维埃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拉下马,由布尔什维克党取而代之;戈氏重新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名为实现党政分开,改变党的领导方式,实则放弃党对苏维埃的领导;叶利钦利用这个口号,要求彻底确立苏维埃的全权,进而夺取苏维埃的领导权,把苏共变为在野党。

戴桂菊《俄罗斯历史》课后习题详解(中)【圣才出品】

第五讲彼得一世改革 1. СгодаПетр I началсамостоятельноправитьгосударством. А. 1672 Б. 1682 B. 1689 Г. 1698 【答案】B 【解析】句意:从1689年起,彼得开始独自理政。彼得生于1672年。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去世后,起初是他的长子费多尔继位。然而,6年后,费多尔便去世了。随后,各项事务实际上由他们的姐姐索菲亚处理。1689年,索菲亚决定借助火枪兵团除掉弟弟彼得。但领主、贵族、神职阶层等人都转向了彼得一方。此后,彼得以胜利者的身份回到莫斯科,从此以后,开始独自理政。故正确答案选B。 2. Покончивсострельцами, Петр I создалпоевропейскомутипу . А. регуларнуюармию Б. военныйморскойфлот B. опричнину Г. дворцовуюгвардию 【答案】А 【解析】句意:彼得一世取消了火枪兵,按照欧洲方式组建了常备军。正确答案选А。

3. ПослеРоссияполучилапервыйвыходкморю. A. Ливонскойвойны Б. Севернойвойны B. русско-турецкойвойны Г. русско-французскойвойны 【答案】Б 【解析】句意:北方战争后,俄罗斯获得了第一个出海口。北方战争结束后,俄国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任务最终完成。故正确答案选Б。 4. В 1709 г. русскаяармияодержалаблестящуюпобеду . A. вбитвеНарвы Б. вПолтавскойбитве B. вКуликовскойбитве Г. вБородинскомсражении 【答案】Б 【解析】句意:1709年,俄国军队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告捷。1709年,俄军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击溃了不可战胜的瑞典军人。故正确答案选Б。 5. ПетраI четкоопределял(и) положениечеловеканаслужебнойлестнице. A. "Указобединонаследии" Б. "Манифест 19 февраля"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的性质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的性质 希勒尔?蒂克廷译者彭晓宇 2012-10-20 20:55:13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京)2007年7期作者简介:希勒尔?蒂克廷,英 译者:彭晓宇 彭晓宇,中共中央编译局。 内容提要:英国《反潮流》杂志2007年3—4月号刊登了《社会主义理论批评杂志》编辑、苏联和后苏联政治经济方面的资深专家希勒尔?蒂克廷题为《关于俄罗斯的头条新闻的背后》的文章,对俄罗斯近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了背景分析,认为普京上台后面临严峻局面:大多数居民不满、国家面临分裂和解体、外资和寡头控制俄国,他于是别无选择,改变了叶利钦的许多政策,他代表的是俄国内想保持可持续统治的一批精英,包括强力部门和受到新自由主义削弱的制造业部门的精英,他们力图重新控制资源部门和军工部门并投资工业部门以建立经济基础。但是他们至今并没有找到一个使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会给俄带来长期稳定。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俄罗斯和前苏联的新闻已经越来越耸人听闻了。起初媒体报道其国内压制增加,同时对言论自由的审查和约束变得更加严格,后来就是一些银行家和一位《福布斯》杂志的记者保罗?克列普尼克夫遭暗杀,最近一位克格勃的前特工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在伦敦被公然杀死,著名的批评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

娅也被暗杀。 本文试图把这些事件放在一个背景中考察,并会说明,这些令人恐慌的头条新闻大都与资产阶级的布什当局和一些部门力图保持一个类似冷战的气氛的需要有关。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者的角度看,形势对工人阶级和其余人来说仍然不利。 背景:市场的失败 苏联的统治集团为了在资产阶级制度内建立自己的统治,搞垮了苏联。这包括解散中央计划机构,代之以市场和私人所有权。在把前精英阶层转变为所有者阶层方面,这一逆转过程是成功的,但不是平稳的。 不论从提高生活水平,还是从迈向资本主义的角度看,市场在前苏联地区都是失败的。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一直低于1986年的水平。就业体系从全部就业恶化到大量失业和半失业。旧知识分子中的许多人、大多数领养老金的人和相当数量的妇女沦为贫民。 少数在自然资源工业领域的工人相对富裕,而大多数工人的生活水平低于转向市场之前。尽管国有财产大多已经被私有化了,而市场经济并没有建立。价值规律不起作用,部分经济仍然在旧体制下运作,许多工人(尽管不是大多数)工作却一无所获,或几乎一无所获。除了国际贸易的商品,大多数商品的定价仍然是不规范的。 市场不占主导权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最富有的人,霍多尔科夫斯基试

中俄经济改革对比分析

一;转轨条件 从转轨的起始条件看,两国无论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构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性,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僵硬的计划调节手段,条块化、行政化的经济组织管理方式以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但需要指出的是,转轨之初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⑤] 苏联国民经济基础比中国雄厚,工业和科技发展水平远在中国之上,这是俄转轨的有利条件。 二、经济转轨的战略目标差异 虽然中俄两国的经济转轨均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但两国转轨的战略目标选择上却有很大差异。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基本战略目标就是彻底放弃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转向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私有制的产权制度为基础,否定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保障市场化。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反映了激进的新自由主义(或自由货币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转轨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是冲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起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是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强调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三、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不同 俄罗斯1992年开始推行以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内容 的“休克疗法”式改革:经济活动全面自由化;通过货币紧缩政策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私有化,迅速实现经济制度改革,发展市场基础,把国家作为市场的外部力量从经济运行中清除出去;经济全面对外开放。在紧缩银根的前提下,迅速全面放开物价,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求;推动贸易自由化;实行卢布的可自由兑换;迅速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定产权制度基础。由此,俄罗斯的经济体制转型作出了“新自由主义”的路径选择。俄经济转轨采 取“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方式,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制度改革基本同步进行,价格自由化、私有化、金融贸易自由化齐头并进,全面否定前苏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摘要:前苏联曾经一度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庞大军事力量,并与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面对抗。二战后,在“冷战”的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与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动,苏军的军事战略也数度变迁。苏联解体后,俄军已无力与美军继续全球争锋。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俄军正在积极进行军事战略转型。 一、原苏军的军事战略与苏联解体后俄军的衰落 苏联军事战略是苏联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为苏联的全球利益服务,其实质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军事战略的制约。二战结束后,苏联根据实战经验和世界军事政治斗争的新格局制订其军事战略。其核心一是以美国为主要敌人,二是结盟搞对抗;三是着眼于核战争的特点。俄罗斯军事战略则针对新的世界政治环境和俄国家经济基础,军事战略内容上强调战略防御性,同时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企图利用核武器震慑妄想以俄为敌的国家和组织。显然,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战略都把核武器作为国家重要军事手段。 (一)1945年至1953年,苏联奉行“积极防御战略”。 战后,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奉行“遏制战略”。对此,斯大林则以“积极防御战略”作为回应:筹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政治上、军事上拉拢控制东欧,以巩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成果,增加防御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向东欧及东北亚派驻大量军队,作为前沿防御力量,组建独立的国土防空军,加强军事训练;

强调以陆战为主的诸军种协同作战原则,和按比例协调发展诸军事的原则;加紧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二)1954年至1964年,苏联的“火箭核战略”。 此时,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可谓“春风得意”——1954年起苏军开始装备核武器,1955年5月14日成立华约组织,1960年建立战略火箭军。这期间,洲际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对苏联军事战略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赫鲁晓夫觉得自己的战略核武器已具有很大优势,“积极防御”的战略显然过时了。他提出“火箭核战略”,把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置于最优先的地位。赫鲁晓夫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如果爆发战争,苏联可以让一个或几个西方国家“从地球上消灭”。苏联的“火箭核战略”强调未来战争必然是火箭核大战,否定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强调战略进攻,否定战略防御,主张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强调火箭核突击的作用,否定以陆军为主、诸军种协同作战的原则,意图争夺火箭核优势。 (三)1965年至1979年,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暴露了苏联的色厉内茬,其战略导弹优势也只保持了几年。之后,苏联在武器研制上缺乏科学论证的态度、易受个人影响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出来,武器发展严重失衡、顾此失彼。火箭核战略作为一种有效的威慑力量是苏联必不可少的政治手段,但在以第三世界代理人方式出现的常规战争中,其现实作用却远远比上不常规武器,尤其是苏联的海军力量过于薄弱。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认真总结了“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失败的原因,认为核力

俄罗斯十月事件始末

俄罗斯十月事件始末 1993年的金秋十月,来自莫斯科的炮声不仅震荡着俄 罗斯,也震荡着整个国际社会。那里刚刚结束了一场由于权力争夺而引发的流血事件。据统计,这场冲突共造成187人死亡,437人受伤。俄中央行政与立法两大权力机关经过激烈较量,最终以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伊被捕、议会大厦白宫被政府军占领而告平息,从而结束了旷日持久的两权对峙局面。[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7711112679.html,/post_2598583_1.html/ ]冲突之源俄罗 斯两大权力机关的政治危机由来已久,从矛盾的产生、发展到武力相加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叶利钦与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在“8.19事件”中曾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1990年6月12日,当叶利钦东山再起,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时,哈斯布拉托夫开始跻身于政界,当选为俄最高苏维埃副主席,成为叶利钦的盟友。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以鲁茨科伊为竞选伙伴,赢得了58.9%的选票,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经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与此同时,鲁茨科伊当选为副总统。之后,叶利钦向议会力荐哈斯布拉托夫,哈氏遂于1991年10月成为俄罗斯议会议长。苏联解体后,为了彻底改革 前苏联的国有化体制,行政和立法机关曾紧密合作,积极推行私有化,发展市场经济,以建立西方式的社会。但改革并

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整个经济形势急剧恶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家发展模式、国家体制等问题上,双方逐渐出现分歧。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对叶利钦采取的政策先是支持,继而怀疑并最终走向了对立。在总统、议会、地方以及各政党之间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坚持激进改革的派别集结在总统周围,主张实行总统制。搞其他各种主张的派别,如中间派、共产党、斯拉夫主义以及一些极端主义分子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向议会靠拢,并以议会为阵地,在对付叶利钦这一共同目标下形成统一阵线,展开反对行政机关的斗争。其实质是权力与利益的争夺。]分庭抗礼 随着改革失误而引起经济危机的加深,总统与议会间的矛盾日益上升。从1992年年底开始,议会试图用更换总理、收 回总统的部分权力等办法削弱总统的职权,使更多的权力集中到议会手中。1993年3月11日,第八次人代会以叶利钦的失败告终,从而使他以全民公决方式解决他与议会斗争的企图付诸东流。3月20日,叶利钦宣布他享有总统特别治理权;议会强迫他收回这一法令,但未能形成弹劾他所需的多数。4月25日,在全民公决中,叶利钦再次赢得俄罗斯人民对他的信任,获58.7%的支持票。但是,同议会的冲突依 然存在:他未能获得举行一次临时大选所需的大多数登记选民的支持。为了消除异己,叶利钦在公决后首先拿对他威胁最大的鲁茨科伊开刀,削弱其副总统的权力,解除政府中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