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吉林大学2017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吉林大学2017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指南 一、学科大类或专业类培养模式改革项目1701 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影响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部或学院开展按照学科大类或专业类宽口径培养的改革探索。 二、五种类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 1702 围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各类卓越计划和国际型、管理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深入研究五种类型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探索建立适应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等为目标,重点加大在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提升五种类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引领作用。支持开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毕业后教育有效衔接的改革探索。 三、新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项目1703 立足校本,面向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按照新工科教育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要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理工渗透,建立综合性大学新工程学科专业的整合机制、结构优化和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改革途径。 四、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1704 开展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实训体系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优化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通过“大学生创意实践基地”、“大学生创客空间”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虚拟平台和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提供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为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工商注册、运营指导、金融服务等全方位服务改革研究等。 五、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项目1705 针对传统落后的以侧重知识传授的满堂灌教学方法模式,探索以课程或系列课程为核心,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引导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切实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重点基于以问题和项目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创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实施项目教学改革,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方法改革,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 六、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与学习模式改革项目1706 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依托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学习平台和移动端,建立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互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建立起由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在线指导和全过程学业综合评价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七、综合性课程与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707 促进学科交叉,以一定的主体为核心,将相关学科原理、方法、概念、手段等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新的课程领域和研究方向,探索创建跨学

工科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工科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指出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精讲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引入以及教学与生产实践及科研相结合等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有机化学是我校化工、应化、生物、环境、高材、轻化、纺织、非织造、医学等专业的重要必修基础课,学好有机化学对学生后继的专业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机化学内容丰富,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很强,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紧密相关,同时有机化学为化学学科中最活跃的领域,其发展异常迅速,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有限学时内如何为未来的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已经成为有机化学教学不断探索的课题。 1 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现有的课程体系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学内容陈旧,缺少近代的新知识新理论,且与专业联系较少,教材与有机化学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课程之间重复脱节现象严重,相互之间衔接不紧,难以给学生一个完整全面的印象。此外,在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满堂灌”的填鸭式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再有,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内容死板,对学生的质量评估是只看分数,不看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弊端,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我们采用的传统教学和考核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缺乏创造力、高分低能。还有,相对而言国外化学教学多具有知识容量大、层次多、重基础的特点,教科书中除经典理论外,还有新知识介绍、交叉学科、前沿课题、甚至是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手段更是灵活多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思维活跃、创新能力高的学生脱颖而出。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国内很多高校都在不断地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探索,一些兄弟院校也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做了大胆尝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开展第二课堂和学术讲座等。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旨在大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相适应方法,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新举措,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创新、实用型人才,适应社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 2 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 精替代繁,以机理为主线精讲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内容繁多,而课时有限,要想做到既使学生学懂,易于接受,又不降低要求,让他们掌握新知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分清

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入门(知识点总结)

有机化学基础入门 一、有机物概述 1.概念: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除CO、CO2、碳酸盐等之外。 2.特点:①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物; ②熔沸点较低,易气化; ③一般可燃; ④一般为非电解质,故其水溶液一般不导电; ⑤有机反应速率小,副反应多,故化学反应方程式一般用“→”。 3.成键方式:有机化合物中的原子的化学键数必须满足: 原子 C H O/S N/P 卤素原子 键数 4 1 2 3 1 形成物质时,可以是单键,双键,三键,也可以是链状或者环状,如: 4.表达方式:同一有机物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其中最常用的为结构简式。 表达方式特点实例注意事项 分子式/化学 式C x H y O z N w C3H8、C10H16O3N2等 ①由分子组成的物质才有分子 式,有机物一般都有。②其中O、 N的次序不限。 最简式/实验 式所有原子最简 整数比 C4H8的最简式为CH2; C6H12O6的最简式为 CH2O C3H8的最简式和分子式相同 结构式画出所有的键

结构简式能体现结构,但 省略了一些键 ①仅.能省略单键,双键、三键均 不可省略;②单键中仅横着的键 可省略,竖着的键不能省略;③ 碳氢键均可省略;④支链(即竖 直方向的键)写在上下左右均 可,且无区别 键线式用线表示键,省 略碳氢原子 ①仅.碳和氢可以省略;②每个转 角和端点均表示碳原子,但若 端点写出了其它原子,则表示碳 原子被取代 球棍模型球表示原子,键 表示化学键 ①必须符合每种原子的键数;② 球的大小必须与原子半径对应 一致 比例模型化学键被省略球的大小表示原子的相对大小 绝大多数情况下,有机化学方程式中除燃烧用分子式外,其它方程式有机物一律写结构简式。5.同分异构现象:即相同分子式,不同结构的现象。相互间互称为同分异构体。如: 6.取代基与官能团 (1)取代基:指有机物去氢后剩余的原子或原子团,它们均是一个有机片段,可以相互连接成有机物。如: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编号:0503442E(2-3) 学时/学分:64/2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实践/必修课适用专业:应用化学 一、课程目标与定位 课程目标:它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又与相应的理论课—工程化学有紧密的联系。课程目标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运用它们指导实验。学会正确的使用常用的有机实验仪器,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掌握有机物的制备、提纯方法;并学会运用误差理论正确处理数据。 课程定位: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专业的第一门实验必修课,课程的教育内容是专业教育,隶属于专业教育实践训练体系,定位于专业实践训练体系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后续课程: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 二、课程基本要求 1.知识培养目标 (1)电热套、恒温水浴锅、循环水泵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常用有机玻璃仪器的使用方法; (3)蒸馏、回流、萃取、洗涤、过滤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查阅、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3.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通过分工协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初步具备化学工程师的基本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建议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有机化学实验》,曾玿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有机化学实验》,高占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实验》,李兆陇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查,成绩为五级分制,分别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成绩按照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态度、出勤、组织纪律等)及实习报告综合考评给定。

浅析高职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析高职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有机化学,它的实践性和社会应用性很强,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处处显现出有机化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机化学作为高职院校化学专业四大化学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就目前而言,有机化学在材料化学、能源化学、制药工程、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中均有所体现。有机化学在化学学科领域中最为活跃,发展也异常迅速,致使教材内容大幅度增加。对教师而言,在完成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已然是势在必行。通过借鉴优秀同行的教学经验,再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一些尝试对有机化学教学进行改进。 标签: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一、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清晰,教学内容陈旧 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高职有机化学课程的体系不够清晰,过于庞杂,大部分是在简单地模仿理科化学课程体系,课程内各章节和知识点之间衔接不尽合理,一些地方知识体系严重脱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在理念和概念上都偏老化,陈旧的知识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没有融入最新的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最新发展的概念和知识,不能适应新的科技发展需求。其次,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知识点重复,内容繁杂、条理不够清晰且理论性较强,关于实用性的设计和实验较少,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高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化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不够先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目前,绝大多数化学教师多采用单向传授知识的方法,缺乏事例、缺乏互动,教学方式单一刻板,学生的兴趣不高,面对教师的知识传授,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缺少兴奋点,理解层次浅,容易遗忘。高职有机化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化学这种应用型学科,更应该注重通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目前大多数化学教师只是注重理论知识和概念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为沉闷,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少量的实验课也是较为简单的程序化展示、刻板的验证性作用,学生的参与度低,不能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有机化学知识整理 1.甲烷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型结构。 ⒉烷烃的化学性质:烷烃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起反应。 ⑴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如:Cl2与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H3Cl,CH2Cl2,CHCl3,CCl4及HCl的混合物。 取代反应,包括硝化、磺化、酯化及卤代烃或酯类的水解等。 ⑵氧化:烷烃可以燃烧,生成CO2及H2O ⑶高温分解、裂化裂解。 ⒊根、基:①根: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SO42-,NH+4,Cl-。 ②基:电中性的原子或原子团,一般都有未成对电子。如氨基—NH2、硝基—NO2、羟基—OH。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判断方法:所含有的官能团种类和数目相同,但碳原子数不等。 ①结构相似的理解:同一类物质,即含有相同的官能团,有类似的化学性质。 ②组成上相差“—CH2”原子团:组成上相差指的是分子式上是否有n个—CH2的差别,而不限于分子中是否能真正找出—CH2的结构差别来。 ⒌乙烯分子为 C2H4,结构简式为CH2=CH2,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规律:碳碳双键周围的六个原子都共平面。 ⒍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①反应中浓H2SO4与酒精体积之比为3:1。 ②反应应迅速升温至170C,因为在140℃时发生了如下的副反应(乙醚)。 ③反应加碎瓷片,为防止反应液过热达“爆沸”。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脱水剂。 ⒎烯烃的化学性质(包括二烯烃的一部分) ①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双键或叁键发生断裂,加进(结合)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Ⅰ.与卤素单质反应,可使溴水褪色,CH2=CH2+Br2→CH2B—CH2Br Ⅱ.当有催化剂存在时,也可与H2O、H2、HCl、HCN等加成反应。 ②氧化反应: I.燃烧 II.使KmnO4/H+褪色 Ⅲ.催化氧化:2CH2=CH2+O2 2CH3CHO 有机反应中,氧化反应可以看作是在有机分子上加上氧原子或减掉氢原子,还原反应可看作是在分子内加上氢原子或减掉氧原子。以上可简称为“加氧去氢为氧化;加氢去氧为还原”。 ②聚合:小分子的烯烃或烯烃的取代衍生物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加成反应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⒏乙炔:HC≡CH ,键角为180°,规律:叁键周围的4个原子都在一条直线上。 ⒐乙炔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课程英文译名:Experiment of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开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和材料化学等工科相关专业 开课学期:3,4 学分:2 总学时:68学时讲课: 0学时实验:68学时 一、说明 【目的任务】 有机化学实验是是医药化工等工科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通过系统地、科学地安排各项实验项目,训练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印证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与鉴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安排】 本课程为考查课,安排在第3,4学期完成,总学时数68学时。 二、学时分配

注:必开实验45学时,选开实验23学时。 三、课程内容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教育(3课时) 【实验目的】 1、学习做有机化学实验时要达到目的和实验要求; 2、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和实验室的安全知识; 3、了解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使用方法; 4、熟悉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书写。 【实验内容】 1、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教育; 2、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 3、有机化学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的认识和查验; 4、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实验二重结晶提纯法(3课时) 【实验目的】 1、学会重结晶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抽滤和过滤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折叠滤纸的方法。【实验内容】 1、抽滤和过滤装置的使用; 2、用重结晶法提纯固体有机物(水重结晶苯甲酸)。 实验三熔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3课时)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有机化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 ①烃:分子中碳原子数n≤4(特例:),一般:n≤16为液态,n>16为固态。 ②烃的衍生物:甲醛、一氯甲烷。 2、烃的同系物中,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逐渐_ _____,密度增大。同分异构 体中,支链越多,熔、沸点____________。 3、气味。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苯及同系物、萘、石油、苯酚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香味—----乙醇、低级酯 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苦杏仁味—硝基苯 4、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5、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6、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苯酚:常温时水溶性不大,但高于65℃时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可溶于水的物质: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等于3的低级醇、醛、酮、羧酸等 7、特殊的用途:甲苯、苯酚、甘油、纤维素能制备炸药;乙二醇可用作防冻液;甲醛的水溶 液可用来消毒、杀菌、浸制生物标本;葡萄糖或醛类物质可用于制镜业。 8、能与Na反应放出氢气的物质有:醇、酚、羧酸、葡萄糖、氨基酸、苯磺酸等含羟基的 化合物。 9、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0、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1、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NaOH水溶液:水解;NaOH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12、遇石蕊试液显红色或与Na2C03、NaHC0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类。 13、与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14、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15、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6、羧酸酸性强弱: 17、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物质有:醛、甲酸、 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凡含醛基的物质。 18、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背景]浅谈转型发展背景下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转型发展背景下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而企业却找不到所需应用型人才。为缓解上述矛盾,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正式拉开了精英教育到应用教育的序幕。 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是我校化学、化工、制药、食品及生工专业的一门平台课,该课程的开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有机实验的一般操作技能及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提纯方法,通过基础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准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及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普及教育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我校自升本以后,基础化学实验采用平台教学模式,分两学期开设无机、有机、分析及物理化学实验,其中有机实验课仅占19学时,课时偏少,学生还未适应、了解该实验模块便已经学完;其次,实验课的安排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及实验室的空闲时间协商安排,易出现时间冲突,也给教师心理上带来些不正规、不重视的想法。 1.2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传统,教学效果欠佳 基础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教学内容对于每个专业都是一致的,教师课上讲解、演示,学生再操作,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体现各专业的侧重点,也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再者,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让学生养成了报告照搬硬抄,操作照方抓药的不良习惯,学生很难体会到实验带来的乐趣及思考过后的成就感,因此消极对待实践课程。 1.3学生安全意识弱、应急能力低 有机实验常需接触易燃、易爆、有毒试剂,学生在实验前后没有安全、环保意识,也很少查阅试剂的理化参数,实验过程中取用试剂不规范、产品不回收且随意倒入水槽。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如着火、乳胶管破裂喷水、加热套接口处冒火花等问题便会陷入慌乱、尖叫中。 2探索实验教学改革新方案 2.1整合教学内容,为各专业后续实验做好铺垫 作为平台实验课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各专业后续开设的实验内容,整合一套各专业均刚需的实验项目,注重实验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注意实验内容的衔接性。如熔沸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实验,采用提勒管测定固体物质的熔点,该实验对于各专业后续实验的开设意义并不大;蒸馏和分馏、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乙酸乙酯的制备则涉及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附件2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立项指南 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 3.“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5.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6.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8.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9.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10.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11.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12.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13.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14.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5.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研究 16.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17.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 18.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9.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研究 20.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1.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2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3.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2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25.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26.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研究 27.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改革与建设 28.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29.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30.以“三农”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2.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33.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4.地方高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35.高校关于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36.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研究 37.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38.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 39.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与实践 40.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1.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2.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43.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五、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研究 44.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基地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 45.特殊人才专业教育标准建设与实践 46.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47.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48.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49.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50.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建设与综合改革实践 51.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实践 52.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 六、教学信息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53.通识课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54.面向数字化学习方式的电子教材设计 55.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研究

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第 1 页 共 1 页 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 (1)烷烃 A) 通式:C n H 2n +2;代表物:CH 4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 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 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 ②燃烧 (2)烯烃: A) 官能团: ;通式:C n H 2n (n ≥2);代表物:H 2C=CH 2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20°。双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四个原子共平面。 C) 化学性质: ①加成反应(与X 2、H 2、HX 、H 2O 等) ②加聚反应(与自身、其他烯烃) ③燃烧 (3)炔烃: A) 官能团:—C≡C— ;通式:C n H 2n —2(n ≥2);代表物:HC≡CH B) 结构特点:碳碳叁键与单键间的键角为180°。两个叁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两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C) 化学性质:(略) (4)苯及苯的同系物: A) 通式:C n H 2n —6(n ≥6)B)结构特点:苯分子中键角为120°,平面正六边形结构,6个C 原子和6个H 原子共平面。 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液溴、HNO 3、H 2SO 4等) ②加成反应(与H 2、Cl 2等) CH 4 + Cl 2 CH 3Cl + HCl 光 CH 3Cl + Cl 2CH 2Cl 2 + HCl 光 CH 4 + 2O 2CO 2 + 2H 2O 点燃 C=C CH 2=CH 2 + HX CH 3CH 2X 催化剂 CH 2=CH 2 + 3O 2 2CO 2 + 2H 2O 点燃 n CH 2=CH 2 CH 2—CH 2 n 催化剂 CH 2=CH 2 + H 2O CH 3CH 2OH 催化剂 加热、加压 CH 2=CH 2 + Br 2BrCH 2CH 2Br CCl 4 + Br 2+ HBr ↑ Br Fe 或FeBr 3+ HNO 3+ H 2O NO 2 浓H 2SO 4 60℃ + 3H 2Ni △ 3Cl 2

浅谈中职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加”“减”法

浅谈中职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加”“减”法-中专中职论 文

浅谈中职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加”“减”法 文/张新胜庞芬只 摘要:本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中职有机化学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出构建与中职学校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密切校企协作,探索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医药产业一直是国家和苏州市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2013年的统计报告显示,医药产业已成为苏州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经济支撑。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增长。为了与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同时与苏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笔者在学院的领导下,在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在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课程改革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中职药剂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药剂专业技术,具有从事医药工程岗位工作的操作能力,能够适应生产、经营、管理一线要求的技能型、操作型初级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一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课程改革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二是实验、实训条件与生产企业有一定差距,设备类型及先进性均需进一步完善。三是该专业师资不足,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失衡,青年教师中具备生产实践经验的较少,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有机化学专业课改措施 从2013年至今,笔者学校对有机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以下六点改进措施,力求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1.以“够用”为度,增加实用的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 笔者学校根据课改“16字方针”(德育为先、因材施教、贴近企业、突出能力),在专业课程大纲、教学目标及专业课校本教材的选用上首先进行改革。专业课程大纲设置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广泛调研,使开设的课程能满足企业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又使学生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经过两年的摸索,将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分为四大块:基础内容,专业相关内容,人文和社会科学相关内容,实验及实践内容。 教材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没有创新的教材,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会困难重重。传统教材有严重本科化的痕迹,对技校学生来说知识太难、太深,内容太多。学生拿着厚厚的教材一筹莫展,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在课程改革中,笔者学校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度,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将学习内容更为实用作为目标。在实践中,通过校本教材逐步实现这一目标。校本教材中精简和更新了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按照内容少而精、增加学生自主性的原则,根据课程的特点,在精、新、易懂上做文章。还以实施实验选修和设计为切入点,推动教学改革,完善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2.增加实践性课程,减少理论授课时间 实验室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笔者学校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室教学设备的硬件投入,使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了实验的时间,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建立开放型

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有机化学是高校生物、医学、化工等专业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而有机化学实验更是高校有机化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若想在新课标要求下实现化学方面的全能素质人才培养,就要对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应用性”“绿色化学”为主旨,对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优化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标签:有机化学;优化改革;应用性 一、当前我国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现状 1.有机实验教学模式较为被动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通常都是教师在试验之前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药物试剂以及实验步骤进行系统的讲解,在进行稍微复杂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时,还要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提前预测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及过程仅限于硬性记忆和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2.有机化学实验创新教学的目标不清晰 当前,我国高校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直以创新为实验教学的改革目标,但高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却很少能够实现。究其原因,高校的有机化学实验任课教师对教学改革方案及发展方向理解得不够彻底,不能够真正认清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地位。大多数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高校教育的课时量去教学,根本没有认清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 3.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单一 受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限制,高校有机化学实验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设施都无法满足当前的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验环境无法得到保障。实验器械的单一也造成了学生的实验教学过程简单、机械,这就造成了学生篡改实验数据等现象的发生,使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核部分形同虚设,无法客观地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量,难以实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二、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新模式探讨 1.优化传统有机化学实验内容 现阶段我国高校有机化学实验部分教学内容陈旧,基本与生产、生活相脱节,无法在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丧失了对实验进行科研的兴趣。高校的有机化学要想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首先,更新

(完整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全)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COOH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2)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5.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HO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 OH- +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①反应液由澄清变成灰黑色浑浊;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RCHO + 2Ag(NH3)2OH 2 A g↓+ RCOONH4 + 3NH3 + H2O 【记忆诀窍】:1—水(盐)、2—银、3—氨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HCHO + 4Ag(NH3)2OH4Ag↓+ (NH4)2CO3 + 6NH3 + 2H2O 乙二醛:OHC-CHO + 4Ag(NH3)2OH4Ag↓+ (NH4)2C2O4 + 6NH3 + 2H2O 甲酸:HCOOH + 2 Ag(NH3)2OH 2 A g↓+ (NH4)2CO3 + 2NH3 + H2O 葡萄糖:(过量)CH2OH(CHOH)4CHO +2Ag(NH3)2OH2A g↓+CH2OH(CHOH)4COONH4+3NH3 + H2O (6)定量关系:—CHO~2Ag(NH)2OH~2 Ag HCHO~4Ag(NH)2OH~4 Ag 6.与新制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的反应 (1)有机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仍过量,后氧化)、醛、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等多羟基化合物。 (2)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2%的CuSO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即斐林试剂)。 (3)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 (4)实验现象: ①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CHO),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②若有机物为多羟基 醛(如葡萄糖),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溶解变成绛蓝色溶液,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有关反应方程式: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RCHO + 2Cu(OH)2RCOOH + Cu2O↓+ 2H2O HCHO + 4Cu(OH)2CO2 + 2Cu2O↓+ 5H2O OHC-CHO + 4Cu(OH)2HOOC-COOH + 2Cu2O↓+ 4H2O HCOOH + 2Cu(OH)2CO2 + Cu2O↓+ 3H2O CH2OH(CHOH)4CHO + 2Cu(OH)2CH2OH(CHOH)4COOH + Cu2O↓+ 2H2O (6)定量关系:—COOH~? Cu(OH)2~? Cu2+(酸使不溶性的碱溶解) —CHO~2Cu(OH)2~Cu2O HCHO~4Cu(OH)2~2Cu2O 7.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是:卤代烃、酯、糖类(单糖除外)、肽类(包括蛋白质)。 HX + NaOH == NaX + H2O (H)RCOOH + NaOH == (H)RCOONa + H2O RCOOH + NaOH == RCOONa + H2O 或 8.能跟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是:酚类化合物。 9.能跟I2发生显色反应的是:淀粉。 10.能跟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的是:含苯环的天然蛋白质。 三、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类别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 通式C n H2n+2(n≥1) C n H2n(n≥2) C n H2n-2(n≥2) C n H2n-6(n≥6)

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本文分析了有机化学教学课现状及存在问题,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手段单一、理论联系实际不足、有机化学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和学生积极性不高等,对此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改进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标签:高校;有机化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学、应用化学、生物、制药工程等专业中特别重要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的学习不但是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提高,也是对后续化学专科课程准备的基础知识。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有机化学作为化学领域中的活跃部分,其发展十分迅速,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机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分支。通过学习有机化学的相关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同时更有利于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本文针对于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技能。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 一、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1、有机化学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化学课程中最难学习的是有机化学。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有机化学的内容繁多,学生学习跟不上;二是因为有机化学教学过程大都是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程序讲授,缺少与学科发展趋势的有效结合,使得授课内容过于单一,知识面狭窄,缺少变化,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拓展学科视野。 2、教学手段单一 现代课堂教学出现两种鲜明的教学手段:年轻的教师大多都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组织教学,课程内容多教学速度快,很多时候PPT画面一闪而过,学生对知识很难记牢也容易疲倦。对于教师来说既要备课又要做课件,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压力自然也会增加。而对于年长的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借助于板书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图像直观的感受力,很多教学内容都无法形象生动地为学生显示出来,导致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还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3、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有机化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学科,学习有机化学一定要做好实验,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最终更好地掌握其内容。同时,用实验来验证理论

教改项目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立项原则 (一) 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理念,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 具有厚实的教育教学改革基础,理论研究有突破,实践探索有创新,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有重要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坚持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立项课题应着力研究当前及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四)坚持与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相结合(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有利于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立项范围 全区普通高校及其教学单位均可申报。自治区级教改项目立项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教学(含实验课)的改革与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建设,公共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建设等。

四、申报要求 (一)为保证自治区级教改立项的水平和质量,申请人一般应是承担过校级以上科研项目、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自治区级教改项目实行项目申请人负责制,项目主持人仅限1人,主要参与人员限 5人以内(含主持人)。原则上一位申请人(含项目组成员)限报1个项目。各校申报自治区级教改立项课题时,应确保教学第一线教师的申报课题比例占70%以上。 立项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自治区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成果验收。

(完整版)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打印版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一氯甲烷( ...2.F.2.,.沸点为 ...-.29.8 .. ....CCl ....℃) .....CH..3.Cl..,.沸点为 ...-.24.2 ....℃) ..氟里昂( 氯乙烯( ....,.沸点为 ...HCHO ...-.21..℃) .. ...-.13.9 ....CH..2.==CHCl ..甲醛( ......,.沸点为 ....℃) 氯乙烷( ..一溴甲烷(CH3Br,沸点为3.6℃) ....℃) ...12.3 ....CH..3.CH..2.Cl..,.沸点为 四氟乙烯(CF2==CF2,沸点为-76.3℃)甲醚(CH3OCH3,沸点为-23℃) 甲乙醚(CH3OC2H5,沸点为10.8℃)环氧乙烷( ,沸点为13.5℃)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己烷CH3(CH2)4CH3环己烷甲醇CH3OH 甲酸HCOOH 溴乙烷C2H5Br 乙醛CH3CHO 溴苯C6H5Br 硝基苯C6H5NO2 ★特殊: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为液态 (3)固态:一般N(C)在17或17以上的链烃及高级衍生物。如,石蜡、C17以上的烃 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动物油脂在常温下为固态 ★特殊:苯酚(C6H5OH)、苯甲酸(C6H5COOH)、氨基酸等在常温下亦为固态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 ☆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 ☆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 ☆ 2,4,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苯酚溶液与Fe3+(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 ☆多羟基有机物如甘油、葡萄糖等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溶解生成绛蓝色溶液;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