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2 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第五章 2 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影响因子

主要内容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第三节其它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第四节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

重点和难点: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及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温度pH 氧化还原电位重金属对微生物的影响

太阳辐射

溶解氧水的活度与渗透压超声波

若干有机物

微生物除需要营养外,还需要合适的环境生存因子。如果环境因子不正常,会造成微生物生命活动不正常,甚至变异或死亡。

一、温度生长速度

温度

停此生长致死最低

最高最适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①影响酶活性;

②影响细胞质膜的流动性,温度高流动性大,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反之;

③影响物质的溶解度,温度上升物质的溶解度增加,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增多。

不同耐温细菌的生长适宜温度

细菌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嗜冷菌-5~05~1020~30

嗜中温菌5~1025~4045~50

嗜热菌3050~6070~80

嗜超热菌55以上70~105110~113

极端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1.高温

在高温时,微生物的蛋白质会发生凝固变性,呈不可逆的变性,导致微生物的死亡。一般来说无芽孢的细菌在水中加热到100℃迅速死亡。

(1)高温杀菌的机理

蛋白质、核酸变性

细胞膜溶解

细胞膜中的脂类在高温作用下溶解,“失血过多”

芽孢

不同芽孢菌高温耐受能力比较表

灭菌的效果取决于细菌中最耐热的结构——芽孢

炭疽热杆菌蜡状芽

孢杆菌

枯草芽

孢杆菌

嗜热脂肪

芽孢杆菌

蒸汽灭菌温度℃105100100120

灭菌时间min5~1066~712 (1)高温杀菌的机理

(2)与高温杀菌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杀灭物体上全部微生物的方法)。

消毒: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止食品等发生霉腐的措施。(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高温影响消毒

巴斯德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灭菌

灼烧

烘箱热空气法

(160~170℃)

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

(0.105MPa,121℃)

牛奶、饮品

常压蒸汽灭菌

(<100℃)

蒸汽灭菌锅烘箱

121℃1.05×105Pa 20~30min 160~170℃2h灭菌

(3)高温灭菌的方法

灼烧、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

干热—热空气

湿热—水蒸汽

低温范围:细胞结冻~最适温度下限

进入休眠状态

原因:

酶活性降低,导致代谢、遗传普遍停滞;膜细胞流动性变差。一旦获得适宜温度,即可恢复活性

低温下冷藏的食物变质

———嗜冷细菌(或霉菌)的最适宜温度在5~15℃之间。

嗜冷细菌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具备低温活性酶

细胞质膜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低温下能保持半流动性,使之能有效地集中必需的营养物质。

极端pH对微生物的影响:

(1)影响蛋白质的解离,从而影响细胞表面的电荷,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2)影响营养物质的离子化,影响其进入细胞;(3)影响酶的活性;

(4)降低抗热性。

问题:微生物生长过程中pH调节措施?

过酸?

过碱?

微生物生长过程中pH调节措施◆过酸:

?加NaOH 、NaHCO 3等?加适量氮源,如尿素、蛋白质等,或者提高通气量

◆过碱:

?加硫酸、盐酸等?加适量碳源,如糖类、乳酸和油脂等,或者降低通气量——治标

——治本——治本

——治标

影响水样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有哪些?

氧化性物质(主要是氧气浓度)

还原性物质(有机物、H 2S等)的含量

不同细菌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mv)

好氧细菌

兼性厌氧细菌厌氧细菌>+100:好氧呼吸

< +100 :无氧呼吸-200~-250

+300~+400三、氧化还原电位(ORP)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绪论_第四章)

绪论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由核仁核染色质。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第一章 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微米一下的超微小微生物。特点:大小在0.2微米以下,故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你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方可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

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的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根据专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除细小病毒组的成员是单链DNA 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双链DNA)和RNA病毒(除呼肠孤病毒组的成员是双链RNA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单链RNA)。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答:一: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如痘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类脂类和多糖。 二:病毒的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整个病毒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芯,两者构成核衣壳。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叫病毒粒子。病毒粒子有两种:一种是不具被膜(亦称囊膜)的裸露病毒粒子;另一种是在核衣壳外面有被膜所构成的病毒粒子。寄生在植物体的类病毒和拟病毒结构更简单,只具RNA,不具蛋白质。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成

第五章 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习题及答案电子教案

第五章微生物营养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长因子: 2.选择培养基(seclected media): 3.基础培养基 4.合成培养基 5.化能异养微生物 6.化能自养微生物 7.光能自养微生物 8.光能异养微生物 9.单纯扩散 10.促进扩散 11.主动运输 12.基团移位 13.pH的内源调节 14.渗透压 15.水活度 二、填空题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六大营养要素是、、、、和等。 2.碳源物质为微生物提供和,碳源物质主要有、、 、、等。 3.生长因子主要包括、和,其主要作用是、。 4.根据,微生物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 5.根据,微生物可分为光能营养型和化能营养型。 6.根据,微生物可分为无机营养型和有机营养型。 7.根据碳源、能源和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和。 8.按用途划分,培养基可分为、、和等4种类型。 9.常用的培养基凝固剂有、和。 10.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和。 三、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 A.葡萄糖 B.纤维素 C.NaGl D.叶酸 2.大肠杆菌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光能无机自养 B.光能有机异养 C.化能无机自养 D.化能有机异养 3.硝化细菌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光能无机自养 B.光能有机异养 C.化能无机自养 D.化能有机异养

4.某种细菌可利用无机物为电子供体而有贾稀为碳源,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兼养型 B.异养型 C.自养型 D.原养型 5、化能无机自养微生物可利用()为电子供体。 A.CO2 B.H2 C.O2 D.H2O 6.用来分离产胞外蛋白酶菌株的酪素培养基是一种()。 A.基础培养基 B.加富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 7、固体培养基中琼脂含量一般为()。 A.0.5% B.1.5% C.2.5% D.5% 8.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 A.基础培养基 B.加富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 9.水分子可通过()进入细胞。 A.主动运输 B.扩散 C.促进扩散 D.基团转位 10.被运输物质进入细胞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 A.主动运输 B.扩散 C.促进扩散 D.基团转位 四、是非题 1.某些假单胞菌可以利用多达90多种以上的碳源物质。 2.碳源对配制任何微生物的培养基都是必不可少的。 3.氨基酸在碳源缺乏时可被微生物用作碳源物质,但不能提供能源。 4.培养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必须同时加入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及嘧啶。 5.为使微生物生长旺盛,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越高越好。 6.对含葡萄糖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可以121.3℃加热20min即可。 7.半固体培养基常用来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 8.基础培养基可用来培养所有类型的微生物。 9.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中,伊红美蓝的作用是促进大肠杆菌的生长。 10.在促进扩散过程中,载体蛋白对被运输物质具有较高的专一性,一种载体蛋白只能运输一种物质。 五、简答题 1.能否精确地确定微生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为什么? 2.为什么生长因子通常是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而葡萄糖通常不是生长因子? 3.以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为例,分析鉴别培养基的作用原理。 4.与促进扩散相比,微生物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营养物质的优点是什么? 5.举例说明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培养基pH值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解决方法。 6.有一培养基如下:甘露醇,MgSO4,K2HPO4,H2PO4,CuSO4,NaCl,CaCO3,蒸馏水。试述该培养基的 A.碳素来源;B.氮素来源;C.矿质来源,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哪类微生物? 7.列表比较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 8.分析下述培养基各组分的作用,依据其功能推测其所属培养基的类型: A.麦康开培养液:蛋白胨20g,乳糖10g,牛胆酸盐5g,NaCl 5g,水1000ml,pH7.4 加1%中性红5ml 分装与有发酵管的试管0.7kg/km2灭菌15min,用于肠道杆菌培养。 B.柠檬酸盐培养基:NH4H2PO4 1g,K2HPO4 1g,NaCl 5g,MgSO4 0.2g,柠檬酸钠2g,

环境微生物学练习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原核微生物 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二、选择题 1.微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是(D )。 A、科 B、属 C、目 D、种 2.各种微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点,下列选项中描述错误的是( C ) A.分布广,种类多 B.适应强,易变异C.体积小,表面积小 D.生长速,繁殖旺 5.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C )。 A、单细胞 B、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C、个体微小 D、细胞结构简单 6.在分类系统中,细菌和蓝细菌皆属于( A )。 A、原核生物 B、真核生物 C、多细胞 D、单细胞 三、填空题 1. 微生物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一个___属名____和一个___种名____构成;书写排列上,____属___名在前,___种___名在后。 四、简答题 1.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各自包括哪些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完善,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②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③能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微生物:藻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 五、论述题 3. 结合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作用: 保持生态平衡 污染物的降解 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 污染水体、土壤的生物修复 2、研究内容包括: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原理 饮用水卫生细菌学 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 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 污染水体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 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为人类造福。防止、控制、消除微生物的有害活动,化害为利。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5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习题 一、选择题 1. Lactobacillus是靠__________产能 A.发酵 B.呼吸 C.光合作用 2.自然界中的大多数微生物是靠_________产能。 A.发酵 B.呼吸 C.光合磷酸化 3. 在原核微生物细胞中单糖主要靠__________途径降解生成丙酮酸。 A.EMP B.HMP C.ED 4.Pseudomonas是靠__________产能。 A.光合磷酸化 B.发酵 C.呼吸 5. 在下列微生物中能进行产氧的光合作用 A.链霉菌 B.蓝细菌 C.紫硫细菌 6.合成氨基酸的重要前体物α-酮戊二酸来自_________。 A.EMP途径 B.ED途径 C.TCA循环 7.反硝化细菌进行无氧呼吸产能时,电子最后交给________。 A.无机化合物中的氧 B.O2 C.中间产物 8.参与肽聚糖生物合成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是: A.ATP B.GTP C.UTP 9.细菌PHB生物合成的起始化合物是: A.乙酰CoA B.乙酰ACP C.UTP 10.下列光合微生物中,通过光合磷酸化产生NADPH2的微生物是: A.念珠藻 B.鱼腥藻.A、B两菌 二、是非题 1. EMP途径主要存在于厌氧生活的细菌中。 2. 乳酸发酵和乙酸发酵都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 3. 一分子葡萄糖经正型乳酸发酵可产2个ATP,经异型乳酸发酵可产1个ATP。 4. 葡萄糖彻底氧化产生30个ATP,大部分来自糖酵解。 5. 丙酮丁醇发酵是在好气条件下进行的,该菌是一种梭状芽胞杆菌。 6. UDP—G,UDP—M是合成肽聚糖的重要前体物,它们是在细胞质内合成的。 7. ED途径主要存在于某些G-的厌氧菌中。 8. 在G-根瘤菌细胞中存在的PHB是脂肪代谢过程中形成的β-羟基丁酸聚合生成的。 9. 维生素、色素、生长剌激素、毒素以及聚β-羟基丁酸都是微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 10. 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微生物主代谢不畅通时,由支路代谢产生的。 11. 枯草杆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为甘油磷壁酸。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新陈代谢:是生物维持生命的动力源泉,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分解代谢:又称异化作用,是指复杂有机大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能量(一般以ATP形式存在)和还原力(一般以[H]表示)的作用。 合成代谢:又称同化作用,是指合成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 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共同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微生物代谢的特点是:1、代谢旺盛;2、谢极为多样化;3、代谢的严格调节和灵活性。 生物氧化:发生在生物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微生物产能代谢可归纳为两类途径和三种形式:发酵、呼吸;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发酵:广义的发酵: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方式。狭义的发酵:指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未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糖酵解: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以1分子葡萄糖为起始底物,经历10步反应,产生2分子ATP,同时生成2分子NADH2和2分子丙酮酸。或己糖二磷酸途径。 EMP途径生理功能:供应ATP能量和NADH2还原力;连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产物;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HMP途径又称磷酸戊糖途径或支路,是循环途径。葡萄糖未经EMP途径和TCA途径而彻底氧化,由6分子葡萄糖以6-磷酸葡萄糖的形式参与,循环一次用去1分子葡萄糖,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力和多种中间代谢产物。

HMP途径的生理功能:微生物合成提供多种碳骨架,5-磷酸核糖可以合成嘌呤、嘧啶核苷酸,进一步合成核酸,5-磷酸核糖也是合成辅酶[NADP,FAD和CoA]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是合成芳香族氨基酸的前提;HMP途径中的5-磷酸核酮糖可以转化为1,5-二磷酸核酮糖,在羟化酶催化下固定CO2,这对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菌有重要意义;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NADPH2) ED途径: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途径,6-磷酸葡萄糖脱氢产生6-磷酸葡萄糖酸,在脱水酶和醛缩酶的作用下,生成1分子3-磷酸甘油醛和1分子丙酮酸。3-磷酸甘油醛随后进入EMP途径转变成丙酮酸。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最后产生2分子丙酮酸,以及净得各1分子的ATP、NADPH2和NADH2。 ED途径特点:1、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是有别于其他途径的特征性反应 2、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是ED途径特有的酶 3、ED途径中最终产物,即2分子丙酮酸来历不同:1分子是由KDPG直接裂解产生,另1分子是由磷酸甘油醛经EMP途径获得。 4、1mol葡萄糖经ED途径只产生1molATP,从产能效率而言,ED途径不如EMP途径。 细菌酒精发酵:ED途径产生丙酮酸对于运动发酵单细胞菌这类微好氧菌来说,可脱羧成乙醛,乙醛又可以被NADH2还原成乙醇,这种经ED途径发酵生产乙醇的方法。 WD途径:WD途径中的特征性酶是磷酸解酮酶,所以又称磷酸解酮酶途径。根据解酮酶的不同,把具有磷酸戊糖解酮酶的叫PK途径,把具有磷酸己糖解酮酶的叫HK途径。 PK途径:肠膜明串珠菌,PK途径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型乳酸发酵,途径中关键反应5-磷酸木酮糖裂解为乙酰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催化反应的酶是磷酸戊糖解酮酶,乙酰磷酸进一步生成乙酸,3-磷酸甘油醛转化为乳酸。1分子葡萄糖生成乳酸、乙醇、CO2、ATP和NADH+H+各1分子。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微生物的生长与生存因子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生存因子 一、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了解调控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1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 2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三、重点内容 微生物的生长测定与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 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并按照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代谢活动,如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则细胞质的量不断增加,体积得以加大,于是表现为生长。所谓生长就是指生物个体由小到大的增长,即表现为细胞组分与结构在量方面的增加;繁殖是指生物个体数目的增加。但是在单细胞微生物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很快,而且两者始终交替进行,个体生长与繁殖的界限难以划清,因此实际上常以群体生长作为衡量微生物生长的指标。群体生长的实质是包含着个体细胞生长与繁殖交替进行的过程。 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的获得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不仅分布很广,而且都是混杂地生活在一起。要想研究或利用某一种微生物,必须把它众混杂的微生物类群分离出来,以得到只含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条件下,从一个细胞或同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纯培养的获得有下列几种方法。 一、平板划线分离法 有接种环以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

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二、稀释倒平板法 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溶化并冷却至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出菌落。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三、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 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单细胞他离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较容易,个体较小的细菌则较难。在显微镜下使用单孢子分离器进行机械操作,挑取单孢子或单细胞进行培养。也可以采用特制的毛细管在载玻片的琼脂涂层上选取单孢子并切割下来,然后移到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单细胞分离法对操作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多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中采用。 四、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法 各种微生物对不同的化学试剂、染料、抗生素等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利用这些特性可配制合适某种微生物而限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选择培养基,用它来培养微生物以获得纯培养。 另外,还可以将样品预处理,消除不希望分离到的微生物。如加温杀死营养菌体而保留芽孢,过滤去除丝状菌体而保留单孢子。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方法的比较 分离方法应用范围 平皿划线法方法简便,多用于分离细菌 稀释倒平皿法即可定性,又可定量,用途广泛 单细胞挑取法局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 利用选择培养基法适用于分离某些生理类型较特殊的

微生物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

部分招生单位研究生入学历年考试真题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Ames试验 2.包膜 J.胞吞作用 4.不亲和性 5.Col质粒 6.端粒7.附加体 8.感染复数 9.回文结构 10.末端重复 11.轻链 12.噬菌体 展示 13.卫星RNA 14.致育因子 15.原毒素 二、简要回答题(每题5分,共45分) 1.说明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2.SASR病毒粒子及其基因组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3.以简要的图示和文字说明酿酒酵母菌的生活史。 4.溶源性细菌有哪些特性? 5.什么是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它在生产上有哪些应用? 6.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病毒粒子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7.固氮微生物中大多为好氧菌,它们如何保证固氮酶既不被氧灭活,又能提供必要的氧产生ATP进行固氮? 8.说明红硫细菌,枯草杆菌,硝化细菌的营养及获能方式。 9.什么是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该曲线中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三、试验设计(每题15分,共30分) 1.设计一个实验程序,以确保在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2.设计一套从自然界筛选分离一株对聚氯联苯类农药降解能力高的菌株的 方案。 四、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营养缺陷型?如何从诱变菌株中筛选出营养缺陷型。 2.光合细菌有哪几类?细菌的光合作用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间有什么 不同?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半抗原 2.表型 3.病毒入胞 4.病毒因子 5.超敏反应 6.反向末端重复 7.分段基因组 8.富集培养 9.干扰素 IO.感受态细胞 11.核壳 12.类囊体 13.免疫原性 14.原养型 15.微生物传感器 二、简要回答题(每题5分,共45分) 1.RNA是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吗?为什么? 2.HIV病毒粒子中的逆转录酶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3.以简要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路德类酵母菌的生活史。 4.什么是Stickland反应?图示其反应机制。 5.简述Ames试验及其实际应用意义。 6.什么是COD?如何测定COD。 7.什么是特异性免疫?其意义何在? 8.简述嗜盐细菌视紫红质的光合作用。 9.简述微生物新陈代谢中末端产物抑制作用。 三、分析以下实验结果并简要说明理由(20分)

最新微生物第五章部分答案

4、试述EMP途经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答:EMP途经又称糖酵解途径或己糖二磷酸途径。是多种微生物所具有的代谢途径。(1)供应ATP形式的能量和NADH2形式的还原力。 (2)是连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包括三磷酸循环(TCA)、HMP途径和ED 途径等。 (3)微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物。 (4)通过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5、试述HMP途经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答:(1)供应合成原料:为核酸、核苷酸、NAD(P)+、FAD(FMN)和CoA等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途径中的赤藓糖-4-磷酸是合成芳香族、杂环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 酸、色氨酸和组氨酸)的原料。 (2)产还原力: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力,不仅可供脂肪酸、固醇等生物合成之需,还可供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能量之需。 (3)作为固定CO2的中介:是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固定CO2的重要中介(HMP途径中的核酮糖-5-磷酸在羧化酶的催化下可固定CO2并形成核酮糖-1,5- 二磷酸)。 (4)扩大碳源利用范围:为微生物利用C3~C7多种碳源提供了必要的代谢途径。 (5)连接EMP途径:通过与EMP途径的连接(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处),可为生物合成提供更多的戊糖。 6、试述TAC循环在微生物产能和发酵生产中的重要性。 答:TCA位于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产能效率极高,不仅可为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架原料,而且还与人类的发酵生产密切相关。 7、什么叫呼吸?什么是呼吸链(电子传递链)?呼吸连有哪些组分? 答:呼吸,又称好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常以还原力[H]形式存在)经完整的呼吸链传递,最终 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ATP形式的能量。 呼吸链,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或电子)传递体,其功能是把氢或电子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 物逐级传递到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或其他无机物、有机氧化物,并使他们还原。在 氢或电子的传递过程中,通过与氧化磷酸化反应相偶联,造成一个跨膜质子动势, 进而推动了A TP的合成。 呼吸连的组分除醌类是非蛋白质类和铁硫蛋白不是酶外,其余都是一些含有辅酶或辅基的酶。 8、什么是氧化磷酸化作用?什么是P/O比?什么是化学渗透学说? 答:氧化磷酸化作用:又称电子传递链磷酸化,是指呼吸链的递氢(或电子)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的作用。递氢、受氢即氧化过程造成了跨膜得质子梯度即质子动势,进而质子动势再推动ATP酶合成ATP。 P/O比: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产生的A TPmol数,表示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效率的高低。

微生物学 第五章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 选择题(每题1分,共25题,25分) 1.下列光合作用微生物中进行的是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作用的是( C )正确 A.甲藻 B.绿硫细菌 C.蓝细菌 D.嗜盐细菌 2.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来源于( B )正确 A.有机物 B.还原态无机化合物 C.氧化态无机化合物 D.日光 3.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 A )是最普遍的、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正确 A. EMP途径 B. HEP途径 C. ED途径 D. WD途径 4.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 C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正确 A. EMP途径 B. HEP途径 C. ED途径 D.WD途径 5.硝化细菌是( A )错误正确答案:B A.化能自养菌,氧化氨生成亚硝酸获得能量 B.化能自养菌,氧化亚硝酸生成硝酸获得能量 C.化能异养菌,以硝酸盐为最终的电子受体 D.化能异养菌,以亚硝酸盐为最终的电子受体 6.根瘤菌属于( A )正确 A.共生固氮菌 B.自生固氮菌 C.内生菌根 D.外生菌根 7.两歧双歧杆菌进行的是( C )正确 A.乙醇发酵 B.同型乳酸发酵 C.异型乳酸发酵

— D. 2,3丁二醇发酵 8.对于青霉菌,每摩尔葡萄糖通EMP和TCA循环彻底氧化共产生( B )摩尔ATP。正确 A.34 B.36 C.38 D.39 9.下列哪项不属于固氮生物( D )正确 A.根瘤菌 B.圆褐固氮菌 C.某些蓝藻 D.豆科植物 10.在生物固氮过程中,最终电子受体是( A )正确 A.N2和乙炔 B.NH3 C.乙烯 D.NADP+ 根瘤菌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C) A.自养需氧型 B.自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异养厌氧型 11.下列各项中与根瘤菌固氮过程无关的是( C )正确 A.还原力[H] B.ATP C.NO3- D.固氮酶 12.细菌群体生长的动态变化包括四个时期,其中细胞内大量积累代谢产物,特别是次级代谢产物的时期是( C )正确 A.迟缓期 B. 对数期 C. 稳定期 D.衰亡期 13.下列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异常旺盛无关的原因是( D )错误正确答案:B A.表面积与体积比大 B.表面积大 C.对物质的转化利用快 D.数量多 14.下列关于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 )正确

环境微生物学

。 第四章微生物的处理 1.根据碳源和能源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哪四类? 根据能源不同分为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根据碳源不同分为光能异养微生物和化能异养微生物。 2.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属于哪一类?有何用途? 光能自养微生物只有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用途:依靠体内的光合作用色素,利用阳光(或灯光)做能源,以H2O和H2S作供氢体,CO2为碳源合成有机物,构成自身细胞物质。 3.无机自养型细菌在环保中有哪些用途? 固氮,除硫 4.有机污水处理中最重要的细菌营养型是哪一种? 有机营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异养菌是有机污水处理的主角。 5.红螺菌属于哪一类细菌?有何用途? 光能异养微生物:主要指红螺菌(有氧无光时可化能异养生存)。用途:不受氧气限制,尤其适于高浓度有机废水(食品行业)的高效处理。 6.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的可制得固体培养基? 向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左右的琼脂,加热至100℃溶解,40℃下冷却并凝固。 7.废水好氧、厌氧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时BOD5:N:P分别为多少? 污(废)水生物处理中:好氧微生物群体(活性污泥)要求为BOD5:N:P=100:5:1 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厌氧微生物群体要求BOD5:N:P=100:6:1 8.比较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 无载体不耗能溶质分子不变单纯扩散 不耗能溶质分子不变促进扩散 有载体 耗能溶质分子不变主动运输 溶质分子改变基团移位 9.按照微生物和氧的关系如何进行呼吸的分类?每种呼吸类型属于哪种微生物? 按与氧气关系分为好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好氧有机物呼吸:化能异养型;好氧无机盐呼吸:化能自养型; 厌氧有机物呼吸:化能异养型;厌氧无机盐呼吸:化能异养型。 作业:为什么水处理中都是先异养菌脱碳再由自养菌脱氨? 1.自养菌反驯化,利用有机物,不再利用氨氮; 2.有机物为主时自养菌生长慢竞争不过异养菌; 3.异养菌分解蛋白质等产生的氨再被自养菌利用; 4.异养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碳酸盐作为自养菌碳源。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因子 1.生长繁殖灭菌消毒世代时间 生长——微生物体积的增长; 繁殖——微生物群体数量的增长; 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的物理、化学因素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的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代时(时代时间)——细菌两次细胞分裂之间的时间; 2.细菌数量生长曲线。说明细菌的各个生长时期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迟滞期:

环境微生物学习题

环境微生物学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计15分) 1、菌落:菌落是指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微生物的单细胞经过生长繁殖,形成肉眼能看到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微生物群体。 2、PHB:是细菌细胞中含有的叫聚羟基丁酸盐的贮藏物质。 3、共生:两个微生物在一起时形成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两者高度的协调和彼此得利。 4、细胞壁:细胞壁是包在细菌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质膜的较为坚韧并略具弹性的结构。 5、蓝细菌:是一种用叶绿素a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和丝状体的原核生物。 6、菌核:菌丝体纵横交织而成的卵形、圆形、角状等外坚硬,内松软的菌丝体,如茯苓、苗木茎腐病的菌核等。菌核的作用在于休眠或适应不良环境,并在适宜条件下萌芽产生繁殖器官和孢子或直接萌发成新的菌丝体。 7、革兰氏染色:是1884年由丹麦的Gram发明的,细菌鉴别的重要染色方法。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区分为G+和G-两大类。 8、芽孢:某些细菌当环境恶劣时,细胞质浓缩凝集,逐步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9、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对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的200多种昆虫和动、植物线虫有毒杀作用,对人畜安全、对害虫的天敌和植物无害,有利于环境保护。 10、放线菌: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多核单细胞的丝状原核生物。 二、是非题(每题1分,计10分) 1.细菌形态通常有球状、杆状、螺丝状三类。自然界中杆状最常见,球状次 之,螺旋菌最少。( × ) 2.某些藻类如团藻属存在群体形态。( O ) 3.在实验室中细菌不能形成菌落。( × ) 4.原生动物的伸缩泡是膜上结合的泡囊,其功能为积累食物颗粒。( × ) 5.光合细菌和蓝细菌都是产氧的光能营养型微生物。( × ) 6.大多数原生动物一般可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 × ) 7.所的细菌的细胞壁中都含有肽聚糖。(O ) 8.所有种类原生动物的繁殖都以无性生殖方式进行。( × ) 9.细胞的荚膜可通过荚膜染色法观察。( × ) 10.放线菌具有菌丝,并以孢子进行繁殖,它属于真核微生物。(×) 三、选择题(每题1分,计25分) 1. 适合所有微生物的特殊特征是__c___。 (a)它们是多细胞的(b)细胞有明显的核 (c)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可进行光合作用 2. 病毒缺乏__b___。 (a)增值能力(b)独立代谢的酶体系 (c)核酸 (d)蛋白质 3. G-菌由溶菌酶处理后所得到的缺壁细胞是__d___。

微生物学第四章

选择题(每题1分,共40题,40分) 1.蓝细菌属于( A )型的微生物。正确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2.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是( C )正确 A.简单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转位 3.实验室培养酵母菌的常用培养基是( A )正确 A.麦芽汁培养基 B.查氏合成培养基 C.高氏1号 D.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4.水分子可以通过( B )进入细胞。正确 A. 主动运输 B. 扩散 C.促进扩散 D. 基团转位 5.实验室常用的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是( C )正确 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马铃薯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 麦芽汁培养基 6.硝化细菌属于( C )型的微生物。正确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 7.下列不属于主动运输特点的是( D )错误正确答案:C A.逆浓度 B.需载体 C.不需能量 D.选择性强 8.用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配成的培养基称为( A )正确 A.天然培养基

B.半合成培养基 C.合成培养基 D.加富培养基 9.制备培养基的最常用的凝固剂为( C )正确 A.硅胶 B.明胶 C.琼脂 D.纤维素 10.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70%-90% 以上的细胞组分是:( C )正确 A. 碳素物质 B. 氮素物质 C. 水 D.无机盐 11.真菌的营养类型为( D )正确 A.光能自养型 B.光能异养型 C.化能自养型 D.化能异养型 12.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 C )正确 A.基础培养基 B.加富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 13.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 B )正确 A. 酵母菌 B. 蓝细菌 C. 苏云金杆菌 D.霉菌 14.腐生型微生物的特征是:( A )正确 A. 以死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B. 以有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C. A,B 两者 D.属于化能自养型 15.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 D )正确 A.葡萄糖 B.纤维素 C. NaCl D.叶酸

微生物课后习题资料

(二)微生物的5个共同特点 (小、多、快、强、广)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种类多,分布广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一、何为无菌技术?试列举属于无菌技术范围的具体实验操作环节及注意事项。 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是,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二.哪些固体培养基分离技术可以被用来获得目的微生物的纯培养?它们的适用范围及特点如何?(总结) 1. 涂布平板法 先将已熔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 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 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是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 2. 稀释倒平板法 稀释: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倒平板: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 培养: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 3.平板划线法:操作简单,多用于已有纯培养的确定和再次分离。 4. 稀释摇管法:稀释倒平板的一种变通形式,但由于菌落形式在琼脂柱的中间观察和挑取困难 三、在何种情况下,你会选择使用液体分离法或单孢子(细胞)分离法来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自己总结) 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需要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来获得纯培养。 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若稀释后同一梯度的平行试管中大多数(>95%)没有,那么有微生物的可能是纯培养,否则可能性下降。 单细胞(孢子)分离:采取显微镜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货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叫单细胞分离法,适合较大的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较易。 四、为什么说菌种保藏技术对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你认为哪些菌种

环境微生物学第四章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为什么微生物生长曲线图中虚线微端没有下降而实线下降了? 1.为什么稳定期细胞总数不再增加? ①营养物质被消耗不能满足生长需要 ②代谢废物或有害物质积累到抑制生长水平 ③pH、氧化还原势等物化条件越来越不适应 2.分批培养,就是指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的培养方式。 3.连续培养,基本上说来就是在一个恒定容积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面以一定速率不断地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以使培养系统中的细胞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即处于稳态。 4.同步生长:就是指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同步培养法:就是能使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相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同步培养的方法通常分为诱导法和选择法两种。 诱导法:是采用物理、化学因子使微生物细胞生长进行到某个阶段而停下来,使先期到达该阶段的微生物细胞不能进入下一生长阶段,待全部群体细胞都到达该生长阶段后,再除去该因子,使全部群体细胞同时进入下一个生长阶段,以达到诱导微生物细胞同步生长的目的。选择法PPT截屏 5.多重环境因子影响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1、Liebig 最低浓度定律:即微生物总生物量由环境中满足于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最低浓度所决定。当环境中某种营养物质被消耗饴尽或至一定浓度以下时,可使微生物的生长停止,即使此时培养基中没有任何毒性物质存在,而且其他营养物质仍很丰富,当添加少量这种营养物质时则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重新开始。 2、Shelford 耐受定律:当环境因子低于或高于某一个微生物不能生存或生长的阈值时,就成为生长限制因子,而与营养物质的供给无关。 上述规律也适用于人工条件下的微生物生长。 6.微生物群体感应作用 就是细菌能够通过感应信号分子的水平监测自身的群体密度,该信号分子浓度随着细菌群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某个阈值,就将群体密度已达到某个临界水平或数量的信息传递给细菌,引起细菌表达一系列密度感应-依赖的基因,控制群体数量的增加。 由于信号分子可以刺激细胞释放信号分子,故信号分子又被称作自诱导剂,群体感应作用又被称作自诱导作用。 “群体感应作用”生物学意义 群体感应作用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过程。以胞外酶的产生和释放为例,如果仅由几个细菌细胞释放出酶,由于酶量太少很快扩散开来而被稀释,因而不产生效应。通过群体感应作用进行控制,细菌在释放酶之前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密度水平,其结果所释放的酶浓度足以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这对于在寄主体内、土壤或水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具有很大的优点。如果病原菌在产生致病因子,逃逸进入寄主组织之前能够在侵染位增殖到很高数量水平,就有更好的机会突破寄主防御系统、成功地在寄主体内扩散。 对于与寄主细胞共生和寄生的细菌来说,通过群体感应作用控制细菌群体数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7.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五章 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答案

一.填空 1.培养基应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是_碳源___、__氮源__、__能源__、___无机盐___、__生长因子__和???????????____水___。 2.碳源物对微生物的功能是__提供碳素来源__和__能量来源__,微生物可用的碳源物质主要有___糖类_、___有机酸_、__脂类_、__烃__、__ CO2及碳酸盐__等。 3.微生物利用的氮源物质主要有_蛋白质_、_铵盐_、_硝酸盐__、_分子氮__、__酰胺_等,而常用的速效N源如__玉米粉__,它有利于___菌体生长___;迟效N源如__黄豆饼粉__、__花生饼粉_,它有利于___代谢产物的形成______。 4.无机盐对微生物的生理功能是__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_、__维持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_____ 、_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__ 和_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和作为某些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等_。 5.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__光能无机自养型__、__光能有机异养型__、_化能无机自养型和_化能有机异养型_。微生物类型的可变性有利于_提高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_。 6.生长因子主要包括_维生素_、__氨基酸_和__嘌呤及嘧啶_,它们对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__作为酶的辅基或辅酶参与新陈代谢_、_维持微生物正常生长_、_为合成核柑、核苷酸和核酸提供原料__。 7.在微生物研究和生长实践中,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最基本要求是__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_、_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合适_、_物理、化学条件适宜_、_经济节约_和__精心设计、试验比较_。 8.液体培养基中加入CaCO3的目的通常是为了__调节培养基的pH值___。 9.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__单纯扩散__、__促进扩散__、_主动运输__和___基团移位_,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通过___主动运输__方式运输乳糖,大肠杆菌又是通过_基团移位__方式运输嘌呤和嘧啶的。 10.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主要因素是_营养物质本身__、__微生物所处的环境__和___微生物细胞的透过屏障___。 11.实验室常用的有机氮源有__蛋白胨__和__牛肉膏__等,无机氮源有__硫酸铵__和_硝酸钠等。为节约成本,工厂中常用___豆饼粉__等作为有机氮源。 12.培养基按用途分可分为基础培养基、增殖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四种类型。 二.是非题

环境微生物课后答案完整版

环境微生物课后答案完整 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还含有脂质和多糖。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首先,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毛,或是纤毛。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自身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白质,而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这个过程叫装配。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合成含DNA的头部,然后合成尾部的尾鞘、尾髓和尾丝,并逐个加上去就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噬菌体粒子成熟后,噬菌体的水解酶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