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外部性问题

经济外部性问题

经济外部性问题
经济外部性问题

经济外部性又叫经济活动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外部性。经济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特点

经济外部性有以下特点: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非人为事件造成的影响,无论它给人类带来的是损失还是收益,都不能被看作是外部性;外部性应该是在某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外派生出来的影响;外部性是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一种非市场联系(或影响),这种联系往往并非有关方面自愿协商的结果,或者说非一致同意而产生的一种结果;外部性有正有负或为零;外部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切生物与非生物的影响。

产生原因

经济活动社会化是引发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基本原因。现代经济活动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社会依赖性日趋加强,各主体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更多同类产品,而以剩余产品进行交换。市场发育的成熟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经济活动不仅在同一地区的社会个体之间,而且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展开精细化的劳动分工和地域分工,同时也加深了经济活动的社会化。就经济主体而言,为谋求和巩固本地区的市场竞争优势,客观需要从本身比较优势出发,调整经济结构和相应经济活动。由于经济活动的社会性,这种调整必然对其他主体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即产生了外部性。市场机制不完善是导致经济活动外部性的主要原因。从技术外部性来看,由于某些物品没有明晰的产权界定,经济活动中这些物品虽有价值却没有市场。依据科斯产权交易理论,产权界定不清是经济活动外部性产生的根源。在经济主体的交易过程中,产权不明晰或产权无法界定是产生外部性的主要原因。产权界定不清是指在当前由于体制或人为的原因使得产权界定的费用超过产权清晰节约的成本,产权界定不经济;产权无法界定是指由于某些经济活动要素和劳动对象的区域空间归属不明确,因而缺乏产权清晰的内在动力和必要手段。河流的产权不明晰,才会导致经济主体任意排放废物以致危害下游流域;空气的空间归属权难以界定,所以区域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很难考虑对大气的污染。从资金外部性来看,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经由市场体系影响到其他主体的福利水平。影响这一过程的两种力量是本地市场规模效应与价格指数效应,后者是产生资金外部性的主要力量。价格指数效应取决于商品壁垒水平、要素流动性和各产业间的联系强度,而商品壁垒水平、要素流动性代表市场一体化状况。市场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能自由流动,一个经济主体在价格上的某个行为必然很快传导到其他区域,并影响其他区域的福利状况。在区域间无序竞争、分工不明、缺乏合作的状态下,要素和商品在区域间的流动由于缺乏必要的过滤机制而盲目杂乱,资金外部性,尤其是资金负外部性将更为明显。封闭区域市场、限制商品和要素流动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负外部性,却有悖于现代市场的内在要求。因此,加强经济体相互合作、推进协调发展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减少资金外部性的合理出路。实际上,只要市场存在竞争,只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产权明确的主体的经济活动都会产生资金外部性;而且,竞争越激烈,资金外部性越大。产权不清是技术外部性存在的原因,即便产权明晰,资金外部性仍有可能存在,这与空间距离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经济外部性问题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性现象(EXTERNALITY)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生活中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往往与产权不能明确界定,从而产生生产成本(或者应得收益)不能充分补偿问题有直接关系。外部性可以划分为:外部非经济(EXTERNAL DISECONOMY),和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两种情况。

第一:外部非经济(EXTERNAL DISECONOMY)。其主要表现是,某种经济交易对第三方带来的

负面影响。例如,造纸厂生产的产品虽然使得买卖双方共同获益,但是其造成的水污染却使得周遍地区居住的居民身受其害。

第二: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其主要表现为,经济交易对第三方带来的正面影响。经济学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外部经济具有相互收益性特点造成。例如,养蜂人为了酿蜜,要购买蜜蜂。当蜜蜂在周围果园作业时,他得到了特定的产品(蜂蜜)。但是,通过蜜蜂采蜜也起到了给周遍果树授粉的作用,从而给果树所有者(第三者)带来了相当的经济好处。因此养蜂人与果树所有者双方相互受益。

现在,可以得出结论是,如果外部性带来问题不能解决,即不能有效保证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移性,市场经济就要出现效率下降。反映在造纸厂排污方面,对个人而言,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的代价太高,很难达到有效排他使用的目的,部分社会成员得经济福利就要减少。反映在养蜂人方面,对个人而言,在很难从受益者那里得到充分补偿时(免费搭车现象出现),就无法提供额外劳务(增加蜂群)。

这样,市场经济下资源非有效配置问题发生了,对此经济学认为发生了市场失灵问题(MARKET FAILURE)。换言之,诸如“排污”产品、“授粉”劳务等,已经不能再属于私人产品了,因为它们不再具有“竞争性消费”、“排他性消费”的特点了。此时,它们应该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消费”、“非排他性消费”的特点。市场无法对具有明显“非竞争性消费”、“非排他性消费”性质的产品实行有效配置,即为市场失灵的最主要表现。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外部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产权界限不明 外部成本往往是与产权界限不明确有密切关系的。 第二权益界限不明晰 生产者的成本和效应的内在化,是以权益界限的明晰为前提的。假若要使某一产品的效益内在化,就要确定这一产品归谁所有,其他人要获得该产品就必须要用货币来购买。如果权益界限不明确,或者法律上是明确的,但事实上无相应的措施保证,其权益得不到确认,那么,其他人也就可能无偿从该产品上获利。在这种情况下,该产品权益就不可能全部属于其生产者而成为外部效应。 第三政府缺少相应的措施或措施不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如果没有有利的外部制约措施,各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很自然会想起模仿他人产品,或者把污染问题由企业转嫁给社会。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控制外部不经济的出现。 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外部性可区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正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收益。教育、研发、扶贫、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养蜂和经营果园等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典型。 负外部性,即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不遵守交通秩序,在公共休息、学习或工作场所制造噪声,不遵守公共卫生,不爱护公共设施(如践踏花园、草地),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如过度放牧、竭泽而渔、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是具有负外部性的典型。 二、正外部性与供给不足 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对商品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市场供给不足。因为个人或厂商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只考虑自己获得的收益,而不考虑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好处。这样,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收益就低于社会收益,从而由私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私人最优产量(市场供给)就低于由社会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的社会最优产量。 三、负外部性与过量供给

10第十章 外部性

第十章外部性 一、名词解释 1.外部性(externality)(北师大2004试;北航2004试;东南大学2003试):也称为外 溢性、相邻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的办法:(1)使用税收和津贴;(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3)规定财产权。 2.⑴负外部性:

⑵正外部性 结论:负外部性导致市场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正的外部性导致市场产量小于社会最优产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采用外部性内部化方法:对于造成负的外部性的商品征税,而对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商品给予补贴。 3.外部性内在化(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 部效应。Eg:庇古税的运用。 4.技术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s):是指一个企业的研究和生产成果对其他企业技术进 步的影响。例如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机器人是快速发展的前沿技术。当某个企业制造了机器人,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更好的设计。这种新设计不仅使研发企业自己受益,还能让社会整体受益,这是因为该设计进入了社会的技术知识库。也就是说,这种新设计对于经济中其他生产者具有正的外部性。 5.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政府旨在促进技术进步行业的经济干预。 6.矫正税(corrective taxes):是指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即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 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这种税也被称为庇古税(Pigovian taxes),它是最早主张采用这种税收的经济学家阿瑟?庇古(Arthur Pigou)的名字命名的。 7.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指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其基本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但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科斯定理是由其他经济学家在解释科斯的基本思想时概括出来的,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科斯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解释。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最优资源配置效率。 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污染者所承担的成本远小于社会承担的成本,仅受自身成本约束的污染者终将会使环境污染超过环境的耐受值。而环境保护则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保护者所获得的利益小于社会的收益,仪受自身利益激励的保护者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就是要找到合适的机制,把环境的价值体现出来,加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去,从而实现环境的外部性有效内部化。所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中普遍接受的“污染负担”或“污染者付费”的方式。 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命令控制方法。命令控制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管理调整方法,主要通过政府的强制命令迫使污染者将污染的费用(成本)内部化来减少污染,例如设立环境标准以及推广某一种低污染环境技术的应用。具体表现为污染者在排污前必须进行净化处理,迫使污染者将原转嫁给社会承担的污染治理费用转化为污染者自身的生产成本,从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外部不经济性。 (二)经济刺激方法经济刺激方法是指利用经济手段,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把外部不经济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经济刺激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庇古手段,其具体手段有排污费和排污税等。另一类侧重于通过市场本身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科斯手段,也叫产权管理。其具体手段是明晰产权和建立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市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

经济外部性问题

经济外部性问题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性现象(EXTERNALITY)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生活中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往往与产权不能明确界定,从而产生生产成本(或者应得收益)不能充分补偿问题有直接关系。外部性可以划分为:外部非经济(EXTERNAL DISECONOMY),和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两种情况。 第一,外部非经济(EXTERNAL DISECONOMY)。 其主要表现是,某种经济交易对第三方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造纸厂生产的产品虽然使得买卖双方共同获益,但是其造成的水污染却使得周遍地区居住的居民身受其害。 分析可知,造纸厂排污的主要原因是“财产权不完整”。一般情况下,在产权明晰情况下,该问题不会发生。因为如果河流与周遍地区的产权属于造纸厂,周围居民表示不满就没有道理,他们或是移居,或是忍耐。当然,如果河流与周遍地区的产权属于居民,造纸厂没有得到居民同意,并向他们购买排污权,就不能继续生产。所以,只有在河流与周遍地区的产权找不到所有者,或者为公共所有条件下,造纸厂排污问题才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本身无法解决问题,人们只好求助于政府。 政府采取的补偿方式之一,就是对造成外部非经济的产品交易双方课税,然后再对因外部非经济受到损害的第三方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表现如下: (1)政府对造纸厂产品课税,使其供给曲线左移(ab表示从单位产品上取得的补偿额)。 (2)产品价格从P0提高到P1,消费者剩余减少,代表消费者承担了部分补充成本。 (3)产品成本从P0下降到P2,利润减少,代表厂商承担了部分补充成本。 (4)产品价格提高,产量下降(从Q1下降到Q2)。 (5)政府税款返还给受造纸厂排污影响的周遍居民,使其恢复原先的福利水平。 政府还可以采取强迫造纸厂进行环保投资方法,防止污染外溢的方式达到同样目的。由于为此厂商要提高产品价格(供给曲线左移),也会出现产品价格上升、产品产量下降的结果。这等同于对造成外部非经济的产品交易双方课税,然后再对因外部非经济受到损害的第三方进行补偿。

第四讲 负外部效应及其矫治

第四讲负外部效应及其矫治 一.关于负外部效应的一般理论 1.负外部效应的含义与后果。 (1)负外部效应的实质就是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所谓私人边际成本(PMC)就是指由行动者或决策者自己承担的那部分成本。而由别人被动承担的那部分边际成本就是相应的该单位行动带来的负外部效应,经常称之为边际损害(MD)或称外部成本,所以边际社会成本(SMC)就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加边际损害。假定私人边际收益(PMR)等于社会边际收益(SMR) (2)对负外部效应的准确理解,应该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负外部效应一旦产生,意味着该效应没有在双方的市场交易价格中得到反应,或者甚至双方根本不存在市场交易关系,因此,负外部效应的出现意味着双方在该方面的交互作用是非市场的;二是不能认为所有的非市场交互行动都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只有当经济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们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时,才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当经济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时,即便行为依然有不利影响,但是不会有外部效应(故不能把外部效应等同于不利影响,只有当承受不利影响而又不能得到补偿,才会存在负外部效应)。三是负外部效应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3)负外部效应是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的最主要的理由之一,但是这只是提供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人们通常总是从负外部效应角度理解公共利益) 2.在负外部效应矫治(通常称之为“内部化”)中必须澄清的错误观念:A认为人们完全不应该给他人制造负外部效应,即建立一个零外部效应的社会。正确的理念是我们应该使负外部效应保持在社会最优水平;B一旦谁制造了负外部效应,谁就应该负责。正确的理念是我们应当意识到在许多场合负外部效应是相互的。 二.科斯定理 1.掌握科斯定理的预备知识之一:产权(Property rights) (1)产权是一项在没有自由自愿契约的情形下产权所有者有权单方面决定做什么的权利。不过中国人在理解产权时习惯于把它理解成关于某个资产、事物、资源的权利,其实它只是关于在某种情形下人们有没有权利做某件事的权力。 (2)产权的配置与社会惯例、法律有关,而且经常随时间而改变。 2.一个例子:设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相等,而且是常数;设私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即企业给邻居带来了损害,而且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均是随着企业产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无疑, q。 社会最优的产量水平由社会边际收益曲线与社会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所决定,该产量水平记为*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资料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Externality 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祗,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它可能是好事,叫作“正面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产生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得到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的情形。比如修缮一个鸟语花香的花园,可以直接让邻居心旷神怡;但很多情况下它是坏事,叫作“负面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产生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遭受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比如放高分贝的音乐会吵着邻居的休息,再比如化工厂的污染会直接使周围的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当然,外部效应不包括间接影响,比如某人“割肉”卖股票,使得该股票跌了 0.00001%,进而影响其他持有该股的股民。所有只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他人的行为都没有外部效应。 按照外部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外部效应有可耗尽(Depletable和不可耗尽(Nondepletable之分。对于不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不影响其他人可享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使得另一个人可享用的数量或质量下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公共交通,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国防,污染,等等。 外部效应直接影响供给。一般“好”的外部效应供应得“少”,而“坏”的供应得“多”。如果我只考虑我的快乐,我只会把花园修缮到我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相当的程度,但是如果我也考虑邻居的快乐,并“快乐着他的快乐”,我和邻居合起来的边际快乐就会大于我一个人的,于是我就愿意把花园修得更好。同样的,如果考虑到邻居的痛苦,并“痛苦着他的痛苦”,我就会少放高分贝音乐;如果化工厂考虑周围居民的健康损失,并且“损失着他们的损失”,它们也会少排污。总之,供应的“多”和“少”都是相对于社会最优供应量而言,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使得“坏”的供应得多,“好”的供应得少。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摘要: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揭示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的根源,另一方面又为如何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提供了思路。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外部性内部化是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所在。从环境的外部性理论入手,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利用外部性理论,提出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保护 1、外部性含义 a)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果 F i=f(X i1,X i2,X i3,···,X i m,X j n,) i≠j 则可以说生产者(或消费者)j对生产者(或消费者)i存在外部影响。其中F i是生产者i的生产函数或消费者i的效用函数;X i m是生产者(或消费者)i的内部影响因素; X j n是生产者(或消费者)j对i施加的影响。 b)外部性是指当某个企业的经济行为(或某人的消费行为),经过非价格手段,直接地、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其他企业的生产(或其他人的效用),并且成为后者自己所不能加以控制的情况时,对前者来说就存在外部性问题。实际上,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 外部性的产生,实质上是社会边际收益或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收益或私人边际成本之间存在着差异。当存在外部性时,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边际收益也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边际成本,由于价格信号失真,据此做出的经济活动决策会使社会资源配置发生扭曲,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就不是有效的。 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环境资源的无产权和零价格制度,致使其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差异,导致了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产生了环境外部性问题。当存在环境外部性问题时,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并不能导致环境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外部性对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比较,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性和

第六章外部性理论讲述

第六章外部性理论 第一节外部性的涵义与分类 “自然的经济制度(即市场经济)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出于天意的,因为在其中,每一人改善自身处境的自然努力,可以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即在追求他本身利益时,也常常促进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1776 一、外部性的涵义 ?外部性指的是经济主体从其经济行为中得到的利益不等于该行为带来的社会利益,从而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又称为“外部效应”、“外部经济”、“外部影响”、“外在性”等。 ?正外部性:利益,增加他人的福利 ?负外部性:成本,对他人造成损失 07-09年金融危机:外部性的解读 金融危机:负的外部性 ?房地产投机社会成本(即由房地产泡沫引起的金融体系不稳定)大

于房地产投机的私人成本。 ?金融机构的社会成本(不良资产问题、大型金融机构不能倒闭、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等)大于金融机构的私人成本。 ?美国金融体系运行的国际性社会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大于美国金融体系运行的私人成本。 ?外部性逃逸不出地球,全世界埋单。 正的外部性:个人收益<社会收益 ?当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给社会上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从而使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利益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 负的外部性:个人利益>社会利益 ?当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对社会上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危害,而他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从而使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利益大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 我们身边的外部性

二、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关系 ?公共物品现象事实上是收益外部化的表现,也即正外部效应。例如:教育 ?作为公共品的教育:诚实和美德来源于良好的教育 ——使学生融入社会 ——教会学生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提高整个国家的生产力 ?年轻一代从一开始就要学会不仅仅只为自己活着,而是为整个民族。 ?“要立志站在学术的前沿上,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要培养充满正义和力量的人格,养成付诸理性的思维习性。” ?视频:帝国春秋——教育的外部性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联系密切 ?公共物品现象是正外部效应,而负的外部效应也往往与公共物品有关。 ?污染成为外部成本,因为清洁的空气或水也是公共物品。公路、桥梁这类产品的消费中产生的拥挤成本也是外部成

外部性理论

第一节外部性理论 1、含义: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在缺乏任何相关交易的情况下,一方所承受的、由另一方所导致的后果。用效用函数表示为:U A =U A (X1 ,X2 ,X3 ,X4…… ;Y )。其中X i (I=1,2,3 ……,n) 表示 A 的行为,Y 表示除A 以外的所有其他个体的行为。其经济学含义是:一个人的效用除由其自身决定外,还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能由其自身控制的。换言之,一个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而且还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 2、分类: 1)外部成本:如果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而前者未补偿后者,就称为外部成本,或负的外部经济; (2)外部收益:如果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前者无法向后者收费,就称为外部收益,或正的外部经济。 3、外部性理论的渊源及演进 (1)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马歇尔在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大致内容是:一个厂商的生产成本既取决于该工业的规模,也取决于各个厂商本身的规模。在分析这一问题时,马歇尔直接使用了外部经济的概念,为正确分析外部性问题奠定了基础。 (2)庇古的观点:庇古1920 年出版的《价值与财富》一书中论述了外部性,认为“ 外部性造成了私人边际产品与社会边际产品的之间的不一致”,并认为经济学家有责任解决这一问题。在治理外部性的经济手段方面,庇古从“ 公共产品” 问题入手,分析了厂商生产过程中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问题,认为两种成本的差异构成了外部性,从而提出了征收“ 庇古税” 作为治理外部性的方法,所以经济学上把征收“ 庇古税” 以治理外部性的经济手段叫庇古手段。 (3)奈特的观点:奈特在1924年发表的《社会成本解释中的一些错误》的论文,对庇古外部性成本的计算提出了异议。奈特认为,庇古在平均成本计算时没有把土地的费用计算在内,而只是把可变生产要素的成本计算在内,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其观点是:由于土地是私有的,只有将地租计算在平均成本之内才能得出最优的产量。此外,对于“外部不经济”产生的原因奈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外部不经济”源于对稀缺资源缺乏产权界定,若将稀缺资源划定为私人所有,则“外部不经济”将得以克服。可见,奈特已注意到了“外部不经济”产生的产权原因,开辟了对“外部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新方向。 (4)科斯的外部性理论:1960 年科斯发表了题为《社会成本问题》的论文,与庇古等人所持观点不同,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非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因此,有效产权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可解决外部性问题。同时他认为庇古在对外部经济进行治理时只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一方进行限制是不对的,相反,双方都应当承担责任,只对一方进行限制,不利于该厂商的经营。科斯将外部性与产权以及制度变迁联系起来,将外部性引入制度分析之中,使人们对外部性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科斯的主要理论建立在较强的假定前提之下,而这些条件在现实中难以满足,使其理论难以成为政策依据。尽管如此,他提出的通过确立产权以消除外部性的思想对于解决环境问题仍具重要意义。 (5)米德的观点:1962 年米德发表了《竞争状态下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全面分析了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和不经济,他将外部经济产生的原因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无偿生产要素的作用。他以苹果园和养蜂场为例,认为苹果园面积的增加可以使养蜂场的蜂蜜的产量增加,但是养蜂场不必为蜂蜜的增加向苹果园支付费用。对这类外部性调整的方式有:(1)对

什么是外部性,举例说明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什么是外部性,举例说明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将心圆周率09-03-24 什么是外部性,举例说明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什么是外部性,举例说明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经济收藏分享回答回答(3) jiaying1025 2009-03-24 10:01:22 外部性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换种说法:外部性就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种,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者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所谓外部不经济就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 关注经济的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

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萨氏定义:“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也就是说,成本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因此而付出代价或报酬;更为确切的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从定义中可以得到以下理解: 1.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 2.外部性应该是在某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外派生出来的影响 3.外部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切生物或非生物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成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 让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带你认识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

带你认识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 经济学讲外部性有两种:一是负外部性。如某人行为对他人产生了损害而却不予补偿,结果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另一是正外部性。即某人从事经济活动对他人带来了收益而却不参与分享,于是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出现这两种情况,经济学家大多认为市场会失灵。 庇古是较早关注外部性的学者之一。他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举过一个例子。从甲地到乙地,A、B两条公路皆可抵达。其中A路窄而平坦,行驶快;B路宽而崎岖,行驶慢。司机为节省时间都愿走A路。可如此一来,A路经常拥堵。庇古说,由于每个司机只考虑节约自己的时间而不考虑堵车增加别人的时间,导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分离,于是市场失灵。 见到A路越堵越严重,有的司机迫不得已改走B路,这样最终会形成一个均衡点:即走A路与走B路耗费的时间相同。庇古说,既然A、B两路最后耗费的时间相同,政府若一开始就对走A路的司机抽税,让部分司机主动走B路,这样走B路的司机没有损失,而走A路的司机则会受益,但由于走A路需要缴税,总体看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 “公路”的例子今天尽人皆知。而庇古用这个例子要表达的观点是:但凡存在外部性的地方,市场会失灵,而要弥补市场失灵,就要有政府干预。可到1924年奈特写文章质疑庇古。他问:假若政府不收税而让企业对A路拥有特许经营权,企业不也会收费么?奈特这里其实是说:公路不收费并非市场失灵,而是政府缺位所致。 奈特不愧是经济学大师。如此一问,不仅推翻了庇古“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的观点,同时也引出了鼎鼎大名的“科斯定理”。1960年,科斯发表《论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专门研究了怎样将社会成本内化问题。科斯说:“若交易成本为零,无论产权怎样界定皆不影响经济效率。”反过来理解:“若交易成本大于零,政府则应根据交易成本高低界定产权,不然就会影响经济效率。” 科斯用下面的例子作了分析:假定某工厂向外排放废气,如果企业不承担污染环境的社会成本,企业就会肆无忌惮,长此周边居民必与工厂发生冲突,而要协调冲突就会产生交易费用。对此,之前庇古的办法是对工厂收税,而科斯则主张界定产权。比如,政府不给企业排污权,而同时将“社会成本”量化为排放指标让企业去市场购买,这样社会成本则可内化为企业成本。 科斯的观点很清楚,当某经济行为存在负外部性时,政府要做的并不是收税,而是要给行为人界定权利。 建学校虽有负外部性,但同时也会拉动周边房产升值,形成正外部性。综合权衡,只要正外部性足可弥补负外部性,居民就不会反对。居民不反对,也就不会产生交易费用。科斯定理说,若交易费用为零,产权界定给谁不重要。既如此,现在居民与投资商意愿一致,没有交易费用,当然用不着政府界定权利了。

经济金融常见术语解析——外部性

经济金融常见术语解析——外部性 一、定义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和负外部性(negative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二、经济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三、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 让外部性内部化(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跃远专家提出的典型办法 1.征税与补贴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影响,比如说,汽车运输必然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形成改善环境的结果。这就是经济的外部性。如果说前者是“负外部性”的话,后者就应该被称作是“正外部性”。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 所以,可以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费,对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这种用于消除负外部性的税收被称作庇古税(Pigovian tax). 2.科斯定理 3.企业合并

负外部效应的解决方案

负外部效应的解决方案 篇一:外部效应案例及其解决方式 地沟油事件的外部效及其解决方式 新闻082刘鹏 一、外部效应概念 外部效应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祉,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即某人或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报酬的现象。也可简单定义为未在价格中得到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即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当存在外部效应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决策所依据的价格P,既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MSB,也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MSC。价格失真,从而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发生错误,达不到帕累托效率的最佳状态。、 二、例子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 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 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 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 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三聚氰胺牛奶震惊国内外,以至于网友变出如上的 顺口溜聊以自慰。 这张图是一位消费者为了不让自己吃过的火锅成为不法商贩的地沟油,向吃过的火锅里倒墨汁。消费者已经对整个行业产生质疑,可见地沟油这种行为产生了负外部效应。 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火锅、中餐等在加工食物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油。部分商家使用地沟油加上媒体的曝光放大,使这种商家节约成本的行为的外部效应扩大。对于我国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与外部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分析

某厂家所生产的不安全食品能够对另一企业的安全食品产生负面外部效应,由于该企业生产的食品不符合安全食用的标准或者是其质量低下,消费者购买食用后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消费者在接下来的购买中,将会因为之前购买无良厂家食品受到伤害的负面影响而使消费者有了一定的心理暗示致使导致消费者怀有对该类食品的不信任态度而减少或者避免了对该类食品的消费,这对生产同类食品但诚信经营的厂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减少了该类厂家的收益。再从另一方面来看,诚信经营的厂家由于正规经营而使消费者对该类产品产生足够的信赖感,正规厂家将会给该类行业带来正面的外部效应,促进同一食品行业的收益。这类情形可以从地沟油事件可以看出,由于不良商家为了使其产品兼具美味和廉价,使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遭受到了重大威胁,在事件曝光后,给中国的餐饮行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打击,人们对中国餐饮行业的不信任度增高。由于正规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有益的外部效应而受惠,而那些不正规的无良厂家没有因为其产生外部危害而轻易付出代价或者承担责任,其结果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生产伪劣食品的厂家其行为可以损害其他正规厂家,而无须考虑招致损害的机会成本,于此同时非正规厂家得到正规厂家带来的边际收益,正规厂家的情形则相反。价格机制的失灵即市场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才会有许多无良的厂家前仆后继地藐视法律,生

经济外部性问题

经济外部性又叫经济活动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外部性。经济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特点 经济外部性有以下特点: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非人为事件造成的影响,无论它给人类带来的是损失还是收益,都不能被看作是外部性;外部性应该是在某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外派生出来的影响;外部性是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一种非市场联系(或影响),这种联系往往并非有关方面自愿协商的结果,或者说非一致同意而产生的一种结果;外部性有正有负或为零;外部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切生物与非生物的影响。 产生原因 经济活动社会化是引发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基本原因。现代经济活动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社会依赖性日趋加强,各主体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更多同类产品,而以剩余产品进行交换。市场发育的成熟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经济活动不仅在同一地区的社会个体之间,而且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展开精细化的劳动分工和地域分工,同时也加深了经济活动的社会化。就经济主体而言,为谋求和巩固本地区的市场竞争优势,客观需要从本身比较优势出发,调整经济结构和相应经济活动。由于经济活动的社会性,这种调整必然对其他主体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即产生了外部性。市场机制不完善是导致经济活动外部性的主要原因。从技术外部性来看,由于某些物品没有明晰的产权界定,经济活动中这些物品虽有价值却没有市场。依据科斯产权交易理论,产权界定不清是经济活动外部性产生的根源。在经济主体的交易过程中,产权不明晰或产权无法界定是产生外部性的主要原因。产权界定不清是指在当前由于体制或人为的原因使得产权界定的费用超过产权清晰节约的成本,产权界定不经济;产权无法界定是指由于某些经济活动要素和劳动对象的区域空间归属不明确,因而缺乏产权清晰的内在动力和必要手段。河流的产权不明晰,才会导致经济主体任意排放废物以致危害下游流域;空气的空间归属权难以界定,所以区域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很难考虑对大气的污染。从资金外部性来看,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经由市场体系影响到其他主体的福利水平。影响这一过程的两种力量是本地市场规模效应与价格指数效应,后者是产生资金外部性的主要力量。价格指数效应取决于商品壁垒水平、要素流动性和各产业间的联系强度,而商品壁垒水平、要素流动性代表市场一体化状况。市场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能自由流动,一个经济主体在价格上的某个行为必然很快传导到其他区域,并影响其他区域的福利状况。在区域间无序竞争、分工不明、缺乏合作的状态下,要素和商品在区域间的流动由于缺乏必要的过滤机制而盲目杂乱,资金外部性,尤其是资金负外部性将更为明显。封闭区域市场、限制商品和要素流动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负外部性,却有悖于现代市场的内在要求。因此,加强经济体相互合作、推进协调发展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减少资金外部性的合理出路。实际上,只要市场存在竞争,只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产权明确的主体的经济活动都会产生资金外部性;而且,竞争越激烈,资金外部性越大。产权不清是技术外部性存在的原因,即便产权明晰,资金外部性仍有可能存在,这与空间距离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经济外部性问题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性现象(EXTERNALITY)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生活中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往往与产权不能明确界定,从而产生生产成本(或者应得收益)不能充分补偿问题有直接关系。外部性可以划分为:外部非经济(EXTERNAL DISECONOMY),和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Y)两种情况。 第一:外部非经济(EXTERNAL DISECONOMY)。其主要表现是,某种经济交易对第三方带来的

中国政府处理外部性经典案例新闻

《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严控水污染我国首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下月施行 2011年10月10日08:05来源:法制日报 本报记者姚芃 第一次在流域尺度纳入了污染减排总量控制制度。 第一次将“水污染防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制定水污染防治特别排放限值”等宏观和微观管理手段紧密结合。 第一次将推广精准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纳入条例。 我国第一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将于11月1日开始施行。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国务院法制办今天就此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太湖流域水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湖面萎缩、河道淤塞、污染加剧、水质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环太湖开发项目日益增多,流域水域、岸线缺乏统一规划,圈圩、围湖造地未得到有效治理。迫切需要依法加强对太湖流域的保护治理。 据介绍,条例重点突出了饮用水安全、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条例用十分之一还多的条款,明确了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安全保障、预警应急要求;条例用超过一半的条款,详细规定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各项要求;条例用两章的篇幅、对防汛抗旱、水域、岸线等水资源保护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条例除了体现上述三个第一次创新外,还明确了生态补偿的各项要求,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列入其中,提出了针对农民的环境保护补贴政策;明确了区域限批要求,对未完成总量控制计划,跨界断面和入湖河道断面未达标,未拆除和关闭违法设施,因违法批项目造成供水安全事故的地区,要实施区域限批;并规定了国务院环境部门要定期开展太湖流域水污染调查和评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等。 条例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对太湖流域管理作出的全方位规定,涉及了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禽畜养殖、农业种植、船舶运输、防汛抗旱、岸线保护、植树造林、增殖放流等等,这是目前在污染防治方面最全的水污染防治。 就生产,条例规定了严于其他地区要求的工业生产禁止行为;要求流域内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合理确定水产养殖规模,组织清理太湖围网养殖;畜禽养殖场要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运输剧毒物质、危险化学品的船舶进入太湖。就生活,条例将太湖流域承压地下水作为应急和战略储备水源;禁止在可能直接影响湖水水质的范围内设置水上餐饮经营设施、建设高尔夫球场等。就生态,条例禁止在太湖岸线内圈圩或者围湖造地;要求在太湖岸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和主要入太湖河道岸线一定范围内,合理建设生态防护林;实行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等。

市场失灵的外部性案例

市场失灵的外部性案例 市场失灵外部性概念:①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带来的影响。②指某些经济活动导致外部其他人受益或受损。③指可察觉的利益(或损害)加于某个或某些人,而这个(些)人并没有完全赞同直接或间接导致该事件的决策。 市场失灵外部性分类: (1)外部经济(正外部性):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此时,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2)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危害。此时,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3)生产的外部经济是指厂商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有利影响。如某企业自动培训雇员。 (4)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是指厂商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如企业排放污水造成环境污染。 (5)消费的外部经济是指家庭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有利影响。如甲家庭对其居住的周围环境进行绿化和保护时,附近的其他家庭得到了不支付报酬的好处。 (6)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是指家庭的消费行为对其他家庭带来不利影响。如吸烟者的行为危害了被动吸烟者的身体健康,但没有对受害者进行任何支付。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座椅,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西方经济学用语。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事例: 生长在黄海中的黄鱼以其肉嫩味美而闻名于世,但市面上越来越少、越来越贵;无锡太湖的银鱼也是一道佳肴,但餐桌上越来越难见其“身影”。究其原因,那就是人们无节制地滥捕。那人们为什么不在自己的池塘里滥捕,而在黄海和太湖中滥捕呢? 近三十年来,在畜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我们轻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之严重过度放牧,我国的许多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草地已经严重退化,沙漠化和盐碱化的面积正在逐年扩大。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1947年全区草原总面积为0.87亿公顷,有牲畜773.7万头;1985年发展到3204.9头,草原面积却减少到了0.79亿公顷。70年代末,内蒙古自治区退化草地面积占全部可利用面积的35.6%,而到1995年已扩大到了60.1%,其中过多放牧造成的草地退化比例约占30.1%。为什么草原上会出现过的牲畜呢? 这些显然与黄海、太湖、草原的产权特征有关。为了解释清楚产权与

应用文-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研究综述

外部性理论及其内部化研究综述 '摘要:外部性是一种经常出现的 现象,其特征表现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存在意味着资源的非帕累托最优配置,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本文详细阐述了外部性概念产生、发展及完善的过程,根据外部性表现形式将其分为九类,并归纳 了四种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 关键词:外部性、内部化、庇古税、交易费用、产权 虽然人们发现外部性的历史非常短,但外部性在经济学中却十分重要,特别是在 问题越来越被大家关注的今天,研究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新古典经济学提出进行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和新制度经济学提倡的产权理论或合约理论的理论基础都是外部性理论。因此,我们有必要来认真探索一下外部性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演进 外部性的概念是剑桥学派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最先提出的,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写道:“对于经济中出现的生产规模扩大,我们是否可以把它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即生产的扩大依赖于产业的普遍发展;第二类,即生产的扩大来源于单个企业自身资源 和 的效率。我们把前一类称作‘外部经济’,将后一类称作‘内部经济’”[1]。 1924年,马歇尔的学生庇古在其名著《福利经济学》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了外部性问题。他提出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并从 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出发, 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边际社会净产值和边际私人净产值,最终形成了外部性理论。庇古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某企业给其它企业或整个社会造成不须付出代价的损失,那就是外部不经济,这时,企业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4]。 奈特于1924年对庇古上述意见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原因是对稀缺资源缺乏产权界定,若将稀缺资源划定为私人所有,那么“外部不经济”将得以克服[2]。到1943年,埃利斯和费尔纳提出了与奈特近似的看法,也认为“外部不经济”与产权有关,但是,他们比前人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外部不经济”,将污染等问题与“外部不经济” 起来。[5]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学家对“外部性”概念的表述发生了宽泛化的趋势,有的学者甚至将“外部性”等同于市场失灵来看待。下面3位学者的表述,也许能够透视这一趋势。1952年米德给出了这样一个表述:“一种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这样一种事件:它使得一个(或一些)在做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这一事件的决定时根本没有参与的人,得到可察觉的利益(或蒙受可察觉的损失)。”[5] 1958年贝特提出了更加宽泛的概念:“我认为将外部经济这一概念扩展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有用的,这远比限制要好,最好让‘外部性’指示这样一种状况,即在用价格划分成本与收入时,出现非帕雷托的成本与收益关系。”[5] 布坎南和斯塔布尔宾在1962年用一个函数关系式表达了对“外部性”的认识,“外部性可以表达为:UA=UA ( X1 . X2... Xn,Y1 ) UA表示A的个人效用,它依赖于一系列的活动(X1.X2.Xn),这些活动是A自身控制范围内的,但是Yi是由另外一个人B所控制的行为,B被假定为社会成员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