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

第四章汉语语法(一)──实词与虚词

第一节关于语法的基本概念

一、语法——词法与句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语法包括词法与句法两部分。词法是指词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形式、词在语法上的分类等。而当较低一级的语法单位组合成较高一级的语法单位的时候,比如当语素组成词、词组合成短语、词和短语组合成单句、单句(分句)和单句(分句)组合成复句的时候,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句法;句法还包括句子的类型。

词法和句法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在现代汉语中同样是表示行为短暂、尝试的意思,可以用动词的重叠形式(如“了解了解”、“看看”)表示,也可以用动词后加补语(如“了解一下”、“看一下”)这种句法手段来表示。

语法具有抽象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所谓抽象性,是指它的规律是从大量的语法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它适用于同一类别的任何语言单位。比如现代汉语中指人的名词一般都可以用后边加词尾“们”的方法表示多数,如“学生们”、“老师们”等等。又比如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一般都处于动词的前边,如“安在(在哪里)”、“谁欺(骗谁)”等。

所谓民族性,是指各种语言的语法有各自的特点。比如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攩[1]攪“我吃饭。”“饭好吃。 ”虽然“饭”在两句中分别处在宾语和主语的位置上,但“饭”的外部形态没有区别。这一点和印欧语系诸语言如英语、俄语等有显著的不同。又如汉语无论古今,主谓的顺序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偏正的顺序都是修饰语在前,被修饰语在后。这一点和形态完备的语言,如俄语也很不一样。

────────────

[1]? 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指词的表示语法意义的能够起屈折变化的形式,如英语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等。

所谓时代性,是说语法虽然是语言三要素中最为稳定的,但仍然在缓慢地发生变化。如上述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处于动词之前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就已不是这种语序,括号中将“安在”、“谁欺”译为“在哪里”、“骗谁”可以说明这一点。又如古代汉语中有个表示不存在的人或事物的否定性无定代词“莫”,而到了现代汉语中“莫”的这种用法,连同用一个词表示不存在的人或事物的方法,都不存在了。

二、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

㈠、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跟具体的词义、句义相对而言的一种意义。语法意义包括抽象意义和关系意义两种类型。

抽象意义是从具体的词义、句义中按照语法特点概括成同类聚合所显示的语法意义。比如“桌子”、“山”、“学校”、“思想”“庭燎”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的词汇意义,而在语法里,只认为这些词都是表示事物的,便在具体的词汇意义的基础上把它们概括成“名

词”这种抽象的语法意义。各类实词的定义都是就它们的抽象的语法意义而言的。又如:“谁在读书?”“你是学生吗?”“吾与徐公孰美?”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具体的句义,而在语法里,则认为它们都是在提出问题,于是在具体句义的基础上把这类句子概括成“疑问句”这种抽象的语法意义。其他各类按照句子的语气和用途划分出的句子类型——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也是就同类句子的抽象语法意义命名的。

关系意义是各语法单位结合以后产生的结构关系所显示的语法意义。它适用于词法结构(合成词的结构关系),也适用于句法结构(?词组、单句和复句的结构关系)。如“钢笔”、“白菜”、 “火车”、“笔直”、“雪白”是偏正关系的合成词,每个词的前边一个成分都是对后边成分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我来了”,“花儿漂亮”,“齐师伐我”当中,“我”、“花儿”、“齐师”都是其后成分的陈述对象,前后二者是主语和谓语的关系。短语、单句的各种句法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都是从关系意义上命名的。复句的各种类型,如并列、递进、选择、因果等,也都是根据各分句间的关系概括出来的。

当然,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意义表示的意思,在另一种可以用词汇意义表示。如俄语中“ученик(男学生)”和“ученица(女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是靠“ник”、“ница”这样的语法形式来表示的,因而俄语名词的“性”的含义属于语法意义;而汉语中“男学生”、“女学生”是靠“男”、“女”这样的词汇来表示的,所以汉语名词的性别含义是词汇意义。

㈡、语法形式

语法意义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形式就是语法形式,或者说,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

汉语中表示人的名词和代词可以用后边加词尾“们”的形式表示复数,如“老师们”、“同学们”、“我们”、“他们”等等,那么这种后边加“们”的形式就是汉语中此类名词、代词复数意义的语法形式。汉语的动词可以用后边加“着”、“了”、“过”的形式分别表示“进行态(正在进行或持续)”、“完成态(已经完成)”和“经历态(曾经做过)”,如“看着、看了、看过”,“进行着、进行了、进行过”等。汉语中有些动词还可以用重叠的形式表示轻微、短暂或尝试的意义,如“研究研究”、“学习学习”、“尝尝”等。汉语中词的结合顺序,也就是在结合中的位置,是一种重要的语法形式,如主语的语法形式是位于谓语之前,而宾语的语法形式是位于述语之后。如在“我看见他”和“他看见我”当中,“我”、“他”在两者中的语法意义的区别是通过其所处位置的不同来表示的。

相比之下,印欧语中由词的形式变化这种语法形式所显示的语法意义就更多,也更系统化。如英语和俄语中的“boy-boys(男孩)”、“book-books(书)”“head-heads(头)”、“eye-eyes(眼) ”、“мальчик—мальчики(男孩)”、“голова—головы(头)”、“глаэ-глаэа(眼)”,每组的前一个是词的单数形式,表示单数的语法意义;后者是词的复数形式,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

㈢、语法范畴

简单地说,“范畴”就是“类”,所以“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如上边讲“语法形式”时举例的英语、俄语中有名词单数、复数的语法意义,就可以进一步把它概括为“数”这样一个语法范畴。又如俄语有六个格,分别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把它们归为一类,就有了“格”这样一个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各种语言的语法范畴是各不相同的。对汉语来说的重要的语法范畴有: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语法意义),句法关系(包括陈述关系、支配关系、修饰关系、并列关系、补充关系等语法意义),句法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

补语、定语、状语等语法意义),复句类型(包括联合、承接、转折、因果等语法意义),等等。

印欧语中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式、级、态、人称等。这些语法范畴基本上是汉语所没有的,但汉语可以采取其他手段表达这些语法范畴所表达的内容。如英语名词所有格的语法意义是表示领属关系,像:student′s book(学生的书),汉语用领属者的名词与被领属者的名词之间加结构助词“的”的表达方式:学生的书。又如俄语用现在时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像:Ярабоятаю(我正在工作),汉语则用动词前加副词“正在”的方式表达。这都反映了不同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区别。

三、语素及其分类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它的功能是构词。

根据音节数量,语素分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单音节语素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例如:人、手、山、水、雄、语、了、吗。双音节语素主要是古汉语中的连绵词或者是历代从外族语言借来的,例如:葫芦、鹧鸪、踌躇、参差、葡萄、琵琶、沙发、苏打。多音节语素特指三个或三个音素以上的语素,主要是从外族语言借来的,例如:哈尔滨、萨其马、巧克力、迪斯科、乌鲁木齐、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英特纳雄耐尔。

根据构词能力,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

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都能独立成词。单音节语素有的能够独立成词。单音节语素有的能够独立成词,例如:水、看、小、你、把、不、了、啊。它们被称为自由语素。有的自由语素能够和其它语素或比语素大的语法单位自由组合成词,例如“水”:水车、水手、水泥、水龙头、泉水、茶水、汗水、地下水;“看”:看望、看穿、看台、看不起、观看、查看、难看、杀鸡给猴看;“小”:小康、小贩、小型、小意思、幼小、弱小、狭小、无穷小。

有的单音节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但是能够和其他语素或比语素大的语法单位自由组合成词。例如“民”:民族、民主、居民、自由民;“乡”:乡村、乡亲、家乡、鱼米乡;“基”:基础、基金、路基、培养基;“机”:机场、机帆船、飞机、缝纫机。这类语素在参予构词时位置不受限制,它们被称为半自由语素。

有的单音节语素不仅不能独立成词,而且在和别的语素或比语素大的语法单位组合成词的时候,位置是固定的,例如“阿”:阿姨、阿飞、阿斗、阿Q;“老”:老乡、老师、老虎、老鼠;“子”:房子、桌子、胖子、骗子;“头”:石头、木头、念头、苦头。这类语素,有的只能前置,有的只能后置,被称为不自由语素。

根据构词能力对语素所作的这种划分,具有明显的时代区别。古代汉语中自由语素占的比例相当大,而且都能独立成词;现代汉语中的半自由语素在古代汉语中一般都是能独立成词的自由语素。上述“民”、“乡”、“基”、“机”在古代汉语就是能独立成词的自由语素。这些可以归纳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古代汉语中也有些不自由语素:

①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尚书·如诰》) (我们不能不以夏代为鉴戒,也不能不以商代为鉴戒。)

②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称他为有巢氏。)

③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不让我回家,我忧心忡忡。)

④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已经见到了君子,为什么还要忧虑呢?)

⑤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诗经·召南·草虫》)(登上那南山,去采集薇菜。)

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丈夫去服劳役,不知道他返回

的日子。)

⑦薄伐(xiǎn)狁(yǔn),以奏肤功。(《诗经·小雅·六月》) (讨伐狁族人,以成就大的战功。)

⑧杂然相许。(《列子·汤问》)(纷纷地允诺。)

⑨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整个天下平静无事。)

⑩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子路轻率地回答。)

1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桑树在没落叶时,它的叶子非常润泽。)

12 潸(shān)焉出涕。(《诗经·小雅·大东》)(泪水流了下来。)

它们被称作词头(例①~⑦)、词尾(例⑧~ 12),?或者叫前缀、后缀。

根据语素意义的虚实分为实语素和虚语素。实语素词汇意义实在,例如:火、天、跑、圆、伟、迹、卫、珍、玲珑、迷离、马拉松、费厄泼赖。虚语素词汇意义空灵,但具有语法意义,例如:从(天坛)、被(批评)、(高兴)吗、初(一)、第(五)、(女人)家、(同志)们。实语素占语素的绝大多数。

根据语素意义的单义或多义分为单义语素和多义语素。双音节、多音节语素一般都是单义的,有一些单音节语素也是单义的。例如:爸-父亲。癌-恶性肿瘤。(zōng六个月的猪) (dì一种祭祀)。多数单音节语素是多义的。例如:

解①分割动物的肢体。②把系着的东西解开。③分解,

融化。④和解、调解、排解。⑤消除。⑥解释。⑦理解,懂

得。⑧松驰,懈怠。

年①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景。②时间单位。③年龄;

年岁。④帝王的年号。⑤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⑥年节。

⑦有关年节的用品。

快①高兴,痛快。②速度高或做事费时短。③速度。

④赶快或从速。⑤将要。⑥灵敏。⑦锋利。

雄①雄性的。②强有力或有气魄的。③杰出的人物或

国家。

修①修饰,装饰。②整治,治理。③修建。④研究,

学习。⑤高,长。⑥善,美好。⑦著,撰写。

语素的多义性是语言长期发展的结果,在多义语素的若干个意义之间存在着种种联系。四、词、词类和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㈠、词词是有确定意义固定形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人们在表达或听取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时,都要使用语言的表达单位——句子。而句子是由词按照语法规律和词义搭配关系一级级组织起来的:

⒈吐鲁蕃的葡萄熟了。

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上述句中被断开的都是一个个词。

定义中所谓“最小”,是指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中是一个整体,不能再拆成更小的单位。单音节词(如上边句子中的“的”、“了”、“学”、“之”等)和多音节单纯词(如上边句中“吐鲁蕃”“葡萄”)自然不成问题。合成词如“成绩”、“水平”两个现代汉语词,拆开后,“绩”已不能单用;“成”、“水”、“平”虽然可以单用,但两个词的意思显然并非“成”和“绩”、“水”和“平”的简单相加。这一点当然也适用于古代汉语,但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个问题不太突出。

所谓自由运用,是指一个词可以在规范之内自由地充当句子成分:

⒈学习成绩提高了。

⒉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⒊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我不骗你,你不骗我。)

在例⒈⒉中,“成绩”分别作主语和宾语;在例⒊中“我”先作主语后作宾语,“尔”则先作宾语后作主语。虚词可以与不同的词联结以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

词还有确定的意义和固定的形式,如“汽车”指的是以内燃机为动力、装有橡胶轮胎,主要在马路或公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虎贲(bēn)”指古代的武士或皇帝的卫队。它的意义、形式都是明确有定的。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某些词在古代有不同的形式,如山岳的“岳”又写作“”,是由于造字方法的不同;“葡萄”古代又写作“蒲桃”,是由于“葡”、“蒲”、“萄”、“桃”都只表音不表义。

㈡、词类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而不是指前边已经讲过的就一个词的音节和语素的多少等而作的各种分类。

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而词重叠等形态变化也可作一项参考标准。

词的语法功能指哪些词能和哪些词结合,哪些词不能和哪些词结合;能作哪些句子成分或在句中能起什么作用。比如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在古代汉语中有时还可以作状语来修饰限制动词;介词一般要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等等。

此外,广义的词的语法形式也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标准。这主要指重叠、加词尾、加助词等。比如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动词和形容词虽然能重叠,但形式有别;指人的名词一般可加“们”表示复数;动词能加“着”、“了”、“过”等。但汉语的词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上述情况也只体现一小部分词上,因此这一标准缺乏普遍意义。

根据以上的分类标准,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十一类。古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兼词十一类。

五、实词与虚词

各类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一般地说,实词的词汇意义比较实在,而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空灵,主要起句子成分的连接作用和语气作用,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现代汉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副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古代汉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和兼词攩[1]攪。

────────────

[1] 由于历史的原因,历来讲古代汉语的语法书都把代词和副词归入虚词。

六、短语、句子、句子类型与句法成分

㈠、短语短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律构成的造句单位。

短语可以由实词和实词构成,也可以实词和虚词构成。如“工、农、兵”、“写草书”、“气量大”、“巧得很”、“桌子上”是实词和实词组合成的短语;“沿着大道”、“提篮子的”则是实词和虚词组合成的短语。

词结合成短语的时候,既要符合语法规律,又要符合意义搭配关系和约定俗成的搭配习惯。短语的构成可以依靠语序,也可以依靠关联词语。如“伟大而崇高”用连词“而”连接,“又矮又胖”用副词“又”连接。

㈡、句子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律构成的、具有一个语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法单位。

句子是语言的表达单位。句子与句子之间有明显的停顿。句子末尾使用句号、问号或叹号,它既是句子在书面上的标志,也显示了句子的语调。试比较:

①我知道孩子们喜欢听故事。

②孩子们喜欢听故事。

例①中“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前边没有停顿,所以不是句子;例②中“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前后都有停顿,是句子。

句子由词构成,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最短的句子只由一个词

构成。

③好!

这个句子由“好”这个词构成,“好”这个词又是由语素“好”构成。在这里,语素、词、句子重合在一起了,但它们仍然代表三个不同的层面。“好!”这个句子比“好”这个词所多的就是前后的停顿和语调。所以词不一定比语素长,句子也不一定比词长。词和词可以组成短语,而词和短语一旦独立,也就是说前后都有了停顿并带上语调,那么它就成了一个句子。

㈢、句子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句子作不同类型的划分。

从结构上划分,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由词一次或逐级组合而成。复句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失去了独立性的单句组成,复句的直接组成成分叫分句。试比较下面的句子:

①老渔民告诉我,洞庭湖还有更美的珍珠。

②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虽然都被逗号隔开,但前一句是单句,后一句是复句。

单句按照结构,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列车在千里戈壁中行驶。

③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礼记·檀弓》)(?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着脸,拖着鞋子头昏脑涨地走来。)

④昨天又走了一批毕业生。

例句①②③是主谓句,④是非主谓句。

从语气上,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①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

②陈胜自立为将军。(《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自己立自己为将军。)

③这个人你认识吗?

④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我和徐公谁漂亮?)

⑤请勿吸烟!

⑥臣请完壁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下臣我请您允许我把完整的玉壁带回赵国。)

⑦认识你太高兴了!

⑧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太过火了,?你们这些人的不聪明!)

例句①②是陈述句,③④是疑问句,⑤⑥是祈使句,⑦⑧是感叹句。

从表达的性质分,句子可以分为判断句、存现句、描写句和叙述句:

①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不过是个毛头小子。)

②这是件很好的衬衫。

③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piáo)。(《孟子·梁惠王上》)(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食,马圈里有肥壮的马匹;百姓面有挨饿的面容,野地里有饿死的尸体。)

④空旷的大地上孤零零地立着三间土坯房。

⑤苛政猛如虎也。(《礼记·檀弓》)(?苛刻的法令赋税比老虎还凶恶。)

⑥小狗温顺可爱。

⑦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怪异的蛇。)

⑧屋里踱出一位老翁。

例句①、②是判断句,③、④是存现句,⑤、⑥是描写句,⑦、⑧是叙述句。

㈣、句法成分短语、单句的构成成分叫句法成分。

在短语和句子当中,词与词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按照关系的不同,又分为若干种成分。或者说,按照构成成分在短语和句子中担负的职务的不同而分成若干种成分。这些成分就是句法成分。汉语的句法成分有主语、谓语、述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独立语八种。

其中谓语是相对主语而言,而述语是相对宾语、补语而言。例如“吴江写小说”当中,“写小说”对于主语“吴江”来说是谓语,而“写”对于宾语“小说”来说是“述语”。

第二节汉语的实词

一、现代汉语的实词

㈠、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是名词。例如:

工人朋友作者歌唱家高尔基

山鱼电视思想性能见度低血糖

早晨未来今年往日深夜古代

山坡北京印度圆明园大西洋

名词有以下的语法特点:

⒈除专有名词以外,一般可受数量短语的修饰,如“一头牛”、“六位客人”、“一种理论”、“一股劲头”、“一些船只”、“一点艺术性”等。

⒉一般不能重叠,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少数单音节名词重叠后带有量词的性质,表示“每一”的意思,如“年年”、“月月”、“方方面面”等。

⒊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可以作介词的宾语,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只有简明时间、天气、籍贯等的名称可以做谓语。如:

①学生学习汉语。

····

②玻璃窗很干净。

··

③老王对工作很负责。

··

④今天晴天。

··

例①中“学生”作主语,“汉语”作宾语,“玻璃”作定语,“工作”与介词“对”组成介宾短语,“晴天”作谓语。

名词在运用中有如下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⒈部分名词构词上带有词缀,如前缀“阿”、“老”,后缀“子”、“儿”、“头”“者”、“员”、“性”、“家”、“手”等。它们各有其附加的意义,如“阿”有亲切的附加意义,“儿”有亲切及小巧的附加意义等,使用时要注意。

⒉指人的非专有名词可以后加“们”表示复数,但加了“们”的名词前边不能再加数量短语来修饰,如不能说“八个学生们”。专有名词由于表示的是单独概念,所以一般不能加“们”,也不能受数量短语修饰。如果加了“们”或数量短语,则含有把该名词类型化的特殊修辞作用。如:

①艾奇逊们对于舆论的看法,混淆了反动派的舆论和人民的舆论。

②各级领导要关心千千万万活着的蒋筑英。

⒊表示方向、位置的名词习惯称为方位词,有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见下表:

┏━━┯━━━━━━━━━━━━━━━━━━━━━━┓

┃单纯│ 合成方位名词┃

┃方位├──┬──┬──┬──┬──┬──┬────┨

┃名词│前加│前加│后加│后加│后加│对举│其他┃

┃ │"以"│"之"│"边"│"面"│"头"│ │ ┃

┠──┼──┼──┼──┼──┼──┼──┼────┨

┃ 上│以上│之上│上边│上面│上头│ │上上下下┃

┠──┼──┼──┼──┼──┼──┼──┼────┨

┃ 下│以下│之下│下边│下面│下头│上下│底下┃

┠──┼──┼──┼──┼──┼──┼──┼────┨

┃ 前│以前│之前│前边│前面│前头│ │头里┃

┠──┼──┼──┼──┼──┼──┼──┼────┨

┃ 后│以后│之后│后边│后面│后头│前后│前前后后┃

┠──┼──┼──┼──┼──┼──┼──┼────┨

┃ 东│以东│之东│东边│东面│东头│ │ ┃

┠──┼──┼──┼──┼──┼──┼──┼────┨

┃ 西│以西│之西│西边│西面│西头│ │ ┃

┠──┼──┼──┼──┼──┼──┼──┼────┨

┃ 南│以南│之南│南边│南面│南头│ │ ┃

┠──┼──┼──┼──┼──┼──┼──┼────┨

┃ 北│以北│之北│北边│北面│北头│ │ ┃

┠──┼──┼──┼──┼──┼──┼──┼────┨

┃ 左│ │ │左边│左面│ │ │ ┃

┠──┼──┼──┼──┼──┼──┼──┼────┨

┃ 右│ │ │右边│右面│ │左右│ ┃

┠──┼──┼──┼──┼──┼──┼──┼────┨

┃ 里│以里│ │里边│里面│里头│ │ ┃

┠──┼──┼──┼──┼──┼──┼──┼────┨

┃ 外│以外│之外│外边│外面│外头│里外│里里外外┃

┠──┼──┼──┼──┼──┼──┼──┼────┨

┃ 中│ │之中│ │ │ │ │当中┃

┠──┼──┼──┼──┼──┼──┼──┼────┨

┃ 内│以内│之内││ │ │内外│ ┃

┠──┼──┼──┼──┼──┼──┼──┼────┨

┃ 间│ │之间│ │ │ │ │中间┃

┠──┼──┼──┼──┼──┼──┼──┼────┨

┃ 旁│ │ │旁边│ │ │ │ ┃

┗━━┷━━┷━━┷━━┷━━┷━━┷━━┷━━━━┛

方位词可以和名词等组成方位短语,如“教室里”“操场上”等。部分方位名词也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如“晚饭后”、“一年中”等。

㈡、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发展、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词是动词。如:

走读观看发明研究讨论

是在有像成长消灭发展

爱恨重视怀念相信害怕

使叫请让命令要求派遣

能会肯敢要可以应该

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受事宾语(?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 的动词,如“喝水”、“看书”、“洗衣服”、“研究问题”、“发表声明”等。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及不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如“咳嗽”、“游泳”、“休息”、“来客人”、“有学问”“是学生”等。当然,及物动词的宾语有不出现的可能,如“我看( ) 了”,“他不买( )了”等。只有少部分动词必须永远带宾语,如“姓王”、“加以解决”、“具有某些特征”等。

动词的语法特点有:

⒈能受副词修饰,如“不知道”、“都参加”、“很爱”、“刚讨论”、“互相帮助”、“终于相信”、“也许去”等。

⒉一般能后加时态助词“着”、“了”、“过”,分别表示持续、完成和经历。

⒊很多动词可以重叠,重叠的部分读轻声。单音节动词的重叠是AA式,如“试试”、“摸摸”等;双音节动词是ABAB式,如“研究研究”、“讨论讨论”等。重叠后则有短暂或尝试的附加意义。也有少数双音节动词按AABB式重叠,表示绵延不断的附加意义,如“缝缝补补”、“遛遛达达”等。

⒋经常作谓语。如“敌人已经全面崩溃”,“尘土飞扬”等。

····

动词有比较特殊的两类,分别是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它们都数量有限,几乎可以穷尽。

能愿动词除上列动词第五行“能”等等,还有“可”、“可能”、“得”、“须”、“必须”、“能够”、“该”、“愿”、“愿意”等。能愿动词与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是:不能重叠;不能加“着、了、过”;常修饰动词、形容词,也就是作状语,如“能够完成”、“愿意去”、“应该明确”等。

趋向动词分为单纯趋向动词和合成趋向动词,见下表:

┌───┬────────────────────────┐

│合单│ │

│ │ 上下进出过回开起│

│单│ │

├───┼────────────────────────┤殧

│ 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过来,回来,开来,起来│

├───┼────────────────────────┤

│ 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过去,回去,开去│

└───┴────────────────────────┘

趋向动词可和一般动词一样作谓语,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你过来吧!”也可以附着在动词、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表示开始、持续等附加意义。后一种情况一般读轻声,如“他从床上爬起来”、“经济要赶上去”等。

㈢、形容词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是形容词。如:

老小宽好美甜慢

温和严肃乐观优秀刚强积极

紧张漆黑雪白白茫茫黑黝黝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有:

⒈能受副词的修饰,如“不凉快”、“太顽皮”、“很乏味”、“非常爽快”等。

⒉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为AA式,有时第二音节要读高平调并加儿化,如“高高儿”、“小小儿”、“快快儿”。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为AABB式,如“漂漂亮亮”、“大大方方”、“整整齐齐”等。只有少数内部结构为“状中”式(?即前为状语性修饰成分,后为形容词性语素)的形容词是ABAB式重叠,?如“雪白雪白”、“笔直笔直”等。重叠后均表示程度的加深,所以不能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不能说“很漂漂亮亮”、“特别白白儿”等。

⒊经常作谓语、定语和状语。作谓语如“灯光明亮”、“态度坚决”,作定语如“红花绿叶”、“小桌子”,作状语如“认真写”、“稳稳地坐着”等。只有少数表示属性的形容词只能作定语,如“个现象”、“袖珍词典”、“男同志”、“慢性炎症”、“大型展览”、“主要标志”、“共同特征”等。这种形容词有人称为非谓形容词或区别词。

动词和形容词由于都经常作谓语而被合称为谓词。加上都能受副词修饰等共同点,因而容易混淆。可以用下列方法对动词、形容词进行鉴别:

⒈绝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而动词中除能愿动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以外,一般都不能受理程度副词的修饰。

⒉一般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为ABAB式,而一般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为AABB式。虽然少数动词也有AABB式重叠,少数形容词也有ABAB式重叠,但其中附加意义的差别是很明显的。

⒊绝大多数动词都能带宾语,而形容词则不能带宾语。

㈣、数词表示数量和次序的词是数词。

数词有基数词与序数词之分,前者表示数量多少,后者表示次序先后。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十、百、千、万、亿、零、半”。序数词由基数词加某些词头组合而成,如“第一、初三、头二十(个)”等。

数词在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是经常与量词组成数量短语,然后作句子成分。表物量的数量短语主要作定语,表动量的数量短语主要用作补语。如“三个人”、“第八位数字”、“去了三趟”、“改过四回”等。直接把数词加于名词之前,一般是古代汉语格式的保留,如“三言两语”、“一粥一饭”等。

数词在应用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⒈倍数用于数量的增加而不用于数量的减少,如“增加了一倍”明显是最终达到原有数量的二倍,而说“减少了一倍”则不知道减少了多少,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⒉当说多少以上或以下等意思时,基点(即那个“多少”)应该是肯定明确的。如可以说“五十个以上”、“将近二百斤”,但不能说“五十个左右以上”、“将近二百斤左右”。

⒊有时序数词也不加词头,这要靠语境来判断,如“他上二年级”、“我家住三层”等。

㈤、量词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单位的词是量词。

量词分表示人、事物单位的物量词和表示动作、行炎单位的动量词以及复合量词。

⒈物量词:位座所张把个

群伙队种斤两

米尺斗类些点

⒉动量词:回趟遍次下遭阵

⒊复合量词:吨公里秒立方人次场次架次

量词的语法特点有:

⒈一般不单用,要和数词组成数量短语才能作句子成分。⒉单音节量词能重叠,重叠后作主语或定语时表示“每一”的意义,如“件件都是上品”、“回回胜利”、“条条大路通罗马”等。

量词在使用上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名词要用相应的量词去搭配,如牛论头,马论匹,桌子论张,不能任意对换。这是因为量词都有独特的附加意义,如“个”、“位”虽都是可用于人的个体量词,但“位”含敬意,而“个”不含敬意,所以人如果自称“位”是不合适的。

量词丰富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㈥、代词起替代、指示作用的词是代词。代词分以下三类:

⒈人称代词:我我们咱咱们自自个儿你你们您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人家别人大家大伙儿

⒉指示代词:这那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会儿

那会儿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每各某另别凡一切所有其余其他任何

⒊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若干几多多少多会儿怎样怎么怎么样

代词的语法特点有:

⒈能替代、指示各类实词。

⒉一般不加修饰语,加修饰语则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如“作为教师的我”、“沉默寡言的她”等。

代词在使用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⒈代词有“虚指”用法,即代词指称不确定的对象。如:

①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

. .

②谁的责任谁负。

. .

③多会再来,我一定看你。

. .

⒉“您”是“你”的敬称,一般不加“们”。北京方言中旧有“(tān)”作为“他”的敬称,现已少用。

⒊“我们”和“咱们”使用上有细微差别,“我们”表示说话人一方,不包括听话人,

而“咱们”则包括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

㈦、副词只能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的词是副词。根据副词的不同意义可以把副词分为五类:

⒈范围副词:都全全都总共总共统统统共

一概皆只仅仅仅一共光

⒉程度副词:最极顶太更很挺越非常格外分外稍稍微略微比较十分

⒊时间频率副词:已经曾经正正在刚刚才才就马上立刻顿时暂且将来又再

常经常常常屡次仍然一直偶尔即刻往往每每永远

⒋肯定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莫未必必定必然一定无疑

⒌情态副词:亲自互相竭力大力陆续相继赶快赶紧终于偏偏索性简直究竟未免

也许大概难道莫非幸亏果然居然

毕竟终归敢情决绝却倒

副词的语法特点有:

⒈除“不”、“也许”、“没有”等少数几个副词外,一般副词都不能单独回答问题,通常也不能修饰名词。

⒉副词在句中主要作状语,只有程度副词“很”、“极”可以作补语。

副词在运用中要注意的是,某些副词所表达的意义不止一种,如:

①他马上就回来。(表示时间短暂)

·

②老两口就一个儿子。(表示范围有限)

·

③这件事就得这么办。(表示强调语气)

·

同一个“就”字,分属时间副词、范围副词和情态副词。

憘敐二、古代汉语的实词

㈠名词

古代汉语的名词与现代汉语名词在功能上的相同之处是同样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①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周易·颐卦》(?君子要慎吐言语,制饮食。)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以上例句中“君子”作主语,“言语”、“饮食”作宾语,“齐”作定语。

古代汉语名词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⒈表示处所

①舜勤于民而野死。(《国语·鲁语》)(?舜为百姓辛劳而死于野外。)

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完成礼节后令其归国。)

③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 (《汉书·高帝纪》) (高祖刘邦以亭长的身分为县里向骊山送服役的犯人,?犯人很多在路上逃走了。)

④河谓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海外北经》)(黄河渭水不够喝,向北去喝大湖的水。)

⒉表示工具和依据: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用畚箕运到渤海边上。)

··

⑥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朱亥袖里装了四十斤重的铁椎,用铁椎砸死了晋鄙。)

⑦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延误了到达的日期,依照法令应予斩首。)

⒊表示动作方式:

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群臣和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失的人,会受到上等的赏赐。)

⑨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序》)(即使挨家挨户地用高超的理论去说服,最终也不能说服他们。)

⑩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于是就亲自取水洗掉血,撕衣服包扎伤口,亲手敷上好药。)

⒋表示对人的态度:

⑾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他们秦国……像对待战俘一样役使他们的百姓。)

⑿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我要像待哥哥一样对待他。)

⒌表示比喻:

⒀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信陵君列传》)(这之后秦国渐渐像蚕一样一点点侵占魏国的土地。)

⒁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野猪像人一样站起来号叫。)

这种表示比喻的用法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中还有存留,如“风驰电掣”、“土崩瓦解”、“星罗棋布”等。

㈡动词

古代汉语的动词也存在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如:

①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尚书·洪范》)(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有冬天和夏天的区别。)

②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田里有棵树,一只兔跑得很快,撞在树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③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孟子·告子上》) (一心认为将有天牲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

例①的“行”和例②的“走”是不及物动词,例③“以为”带“有鸿鹄将至”的宾语,“思”带“援弓缴而射之”的宾语,都是及物动词。

动词有时作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动词应用时常见的现象。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使宾语如何”的意思。换个说法,就是谓语的动作行为不是由主语来作,而是主语让宾语来作的。如: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了人,臣下我救了他一命。)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huì)尉。(《史记·陈涉世家》)(吴广故意屡次说要逃走,以激怒押解的军官。)

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数是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就带了宾语。上边所举

的两个例句,“活”、“忿恚”就属于这种情况。又如: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为什么以灭亡郑国来增加您邻国的土地呢?)

②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庄公是姜氏熟睡中临产醒来而出生的,使姜氏受惊。)

③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六十五》)(曹操的军队正好把船连接在一起,头尾相接,可用火烧令其逃走。)

例?虽然“走”后省略了宾语“之”、但仍是使动用法。

少数情况也有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般都有读音的变化:

④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晋侯赐给赵盾酒喝。)

⑤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荷丈人]留子路住下,宰了鸡并作了黍米饭给子路吃,?还叫两个儿子出来见子路。)

“饮”要读作yìn。“食”要读作sì。

古代汉语的能愿动词有时能不用主要动词而直接带宾语,如:

①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尚书郎。(《木兰诗》)(可汗问木兰希望要什么,木兰不愿作尚书郎。)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韩愈《杂说》(千里马一顿或许要吃掉一石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才吃这么多。)

③丘之小不能一亩。(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这个山丘小得连一亩都不到。)

㈢形容词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比如能受副词修饰;能作谓语、定语、状语等。

①威王曰:“善哉言:兵势不穷。”(《孙膑兵法·威王问》)(齐威王说:“说得好哇这番话!用兵的方法是无穷尽的。”

②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国人有个卖酒的,给的量很足,?待客很谦恭,酿的酒味道很好,酒旗也挂得很高。)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也一定依情而断。)

④天之于汉,无已,故殷勤示变,以悟陛下。(?《后汉书·陈蕃传》)(上天对于汉朝,眷念不已,所以频繁地以变异相示意,来警悟陛下。)

例①例②中诸加点的形容词都作谓语,而且除“善”以外都为副词修饰。例③“小”、“大”两个形容词作定语,例④“殷勤”作状语。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中有些附有后缀: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庄子·秋水》)(?这时河伯内心非常高兴。)

②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仁义的人,?他的语言也是丰富有内容的。)

③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子路轻率地回答。)

④盘盘焉,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状如盘结,状如回环,有如蜂房水涡,不知有几千几万座。)

古代汉语中也有些形容词是叠字形式,但不像现代汉语那样有程度加深的附加意义:

①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共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进到隧道中赋诗道:“宽敞的隧道之中,快乐的气氛多么和睦。”姜氏出了隧道赋诗道:“硕大的隧道外面,快乐的气氛令人舒畅。”)

②有谔谔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谀臣者,其国亡。(?《韩诗外传》卷十)(有直言谏诤的臣子,这样的国家就昌盛;有默默不语或逢迎讨好的臣子,这样的国家将要灭亡。)

㈣数词

古代汉语的数词有和现代汉语数词较多的不同:

⒈序数比现代汉语更多地不用“第”等标志。如:

①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洪范》)(五行:第一叫作水,第二叫作火,第三叫作木,第四叫作金,第五叫作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第一通鼓振作士气,第二通鼓士气就衰减了,第三通鼓时士气就没有了。)

⒉约数除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表示方法外,还用“可”、“所”、“许”等表示:

①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驾车走了大约几百步,认为马走得不够快,都放弃了乘车而自己跑。)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补》)(那位巫者,是个老女人,已经七十岁,跟随的女弟子有十人左右。)

③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后汉书·列女传》)(蔡文姬说:“从前我死去的父亲传给我四千卷左右,颠沛流离,境遇困苦,已经没有存留。”)

⒊往往不用量词而把数直接置于名词动词之前,作定语或状语:

①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上帝被其精诚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②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史记·滑稽列传补》)(西门豹于是就发动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水渠,引黄河水灌溉民田。)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次到草舍之中寻访我。)

④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史记·管仲晏婴列传》)(我曾经多次去打而又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知道我有老母需要奉养。)

例①、②加点的数词作定语,例③、④加点的数词作状语。

⒋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举起所佩带的玉向项羽示意三次。)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大致一年里冒着死的危险捕蛇两次。)

⒌有几个数词用法上要予以注意。“两”多用于成双成对的事物,如:

①(dàn)彼两髦,实维我仪。(《诗经·风·柏舟》)(那位额发垂向两边的男孩子,就是我选定的男朋友。)

②则以刑法断其两足而黥(qíng)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就依刑法砍断其两脚并施以脸上刺字的刑罚。)

“再”有时是基数词,有时是序数词:

①光凡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汉书·孔光传》)(孔光总共作御史大夫、丞相各两次。)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第一通鼓振作士气,第二通鼓士气就衰减了,第三通鼓时士气就没有了。?)这要靠上下文来判断。

㈤量词

古代汉语的量词总地讲远不如现代汉语丰富发达,使用的频率也低得多,但古代汉语的物量词起源还是很早的,除度量衡单位如“亩”、“尺”、“寸”、“镒(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镒)”、“仞(?七尺或八尺为仞)”、“斛(十斗为斛)”、“钟(六斛四斗为钟)”、“钧(三十斤为钧)”等以外,还有:

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一竹筐儿饭,一瓢水,住在鄙陋的小巷里,别人受不了那种忧愁,颜回却不改其自有的快乐。)

②皆赐玉五彀(ju?),马三匹。(《左传·庄化十八年》)(都赐予五对玉、三匹马。)

③子产以帷幕五张行。(《左传·昭公十三年》)(子产带着五张帐幕上路。)

④负服矢五十。(《荀子·议兵》)(士兵身背盛五十支箭的箭囊。)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赵策》)(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

⑥瑶台玉铺不足处,驰车千驷不足乘。(《管子·七臣七主》)(琼瑶铺造的台子和美好的食物也不值得享用,上千辆四匹马拉的快车也不值得乘坐。)

但象例?那样把数量短语放在名词前作定语的格式在先秦是很少见的,多数是数量短语作补语。

至于动量词则起源很晚。

①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裙,事事四五通。(《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鸡叫后外边天就要亮了,新媳妇起床认真地打扮。穿上自己的绣花夹裙,每件事都要弄四五遍。)

②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这样的乐曲只会在天上有,人世间能够听到几回呢?)

㈥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除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外,还包括现代汉语所没有的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两类。

⒈人称代词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予(余)”,不常用的有“台(yí)”、“(áng)”、“朕”。它们都可以译为“我”:

①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我和徐公谁漂亮?)

·

②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这是要我先在众人中获取威望就是了。)

③子何疑于予哉?(东方朔《答客难》)(您为什么怀疑我呢?)

④余闻而愈悲。(柳宗元《捕蛇者说》)(我听见后更加悲伤。)

·

⑤台恐德弗类。(《尚书·说命》)我担心我的德行不如先辈。)

·

⑥人涉否,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别人过了河而我没过,我在等我的朋友。)

⑦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我已故的父亲名叫伯庸。)

·

“台”、“”、“朕”都只出现在《尚书》、《诗经》、《楚辞》等少数先秦作品中,秦始皇时规定“朕”只用于皇帝自称,以后即沿袭下来。

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等:

①五侯九伯,女实征之。(《左传·僖公四年》)(?所有的诸侯,你都可以讨伐他们。)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太厉害了,你的不聪明。)

·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我不骗你,你也别骗我。)

④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你在受雇为人耕地,怎么谈得上富贵呢?)

⑤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我知道你没有罪过。)

·

⑥今欲发之,乃可以我乎?(《汉书·翟义传》)(?现在要发兵,你能跟随我吗?)

第三人称代词有“之”、“其”,“之”作宾语,“其”作定语:

①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喜欢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北方的大海里有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

下面的句子很能说明二者的区别: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下车,观察敌军的车辙印;登上车,凭轼远望敌军。)

④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襄公三十二年》)(?我见到军队出发但不一定见得到军队返回。)

⑤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其”就相当于名词加“之”。“其辙”即“齐师之辙”,“其入”即“师之入”,“其负大舟”即“水之负大舟”。正如“师之出”的“师”和“水之积”的“水”是定语一样,“其”的句子成分也是定语。

由此可以知道,古代汉语中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他”一样经常作主语用的第三人称代词,凡这种地方则采取重复名词主语或省略主语的办法,如:

①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有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美玉,献给子罕,他没有接受。)

②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让子路回去见荷丈人。子路到了,发现荷莜丈人已经走了。)

古代汉语中还有两个反身代词“自”和“己”,都是“自己”的意思:

①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许和为什么不自己织布?)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单、复数同形,也就是说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们”一样表示复数的词尾,单、复数要靠上下文来判断: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庄公十年奏,齐国军队攻打我们国家。)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我和你们尽全力去夷平险阻。)

③瑕甥、欲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瑕甥、欲芮两个人没有找到晋侯,于是到了黄河边上,秦伯把他们诱骗去杀掉了。) 上边例句中加点的代词都是表示复数的。第一、二人称的代词后有用“侪(chái)”、“辈”、“曹”、“属”等来表示复数的:

①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我们这些人知道什么呢?)

②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马中锡《中山狼传》)(天生你们,就是要我们来吃的。)

③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曹操《让其自明本志令》)(只是我百年以后,你们全都应当出嫁。)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他们的战俘。)

但“侪”、“辈”等字含有“这帮人”、“这批人”等比较具体的意义,与“们”在意义、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

⒉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的近指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等:

①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孟子·滕文公上》)(听说您按圣人之道治理国家,这也就是圣人了。)

②非此母不能生此子。(《史记·酷吏列传》)(不是这样的母亲不能生这样的儿子。)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在一道呢?)

④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周文王死后,文化都不在这里了吗?)

⑤之小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①②③③④⑤

远指指示代词有“彼”、“夫”、“其”等:

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上》)(那时是那时,这时是这时。)

②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荀子·解蔽》)不因为那一方面妨害这一方面这就叫作一致。)

③今欲举大事,则非其人不可。(《史项羽本纪》)(现在要想发动起义,那可非那样的人不可。)

“尔”、“若”、“然”是泛指指示代词,翻译时要灵活掌握:

①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好一个君子啊这个人!多么尊尚道德啊这个人!)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潜《饮酒诗》)(请问您为什么能够这样?内心远离尘世,地方自然就显得偏僻了。)

③君尔妾亦然。(《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夫君那样,妻子我也那样。)

“他”在古代汉语中是旁指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其他”:

①他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如果要其他城听您的意见。)

·

②于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史记·高祖本纪》)(于是沛公就乘夜带兵从其他道路回去了。)

⒊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指人、指事物和指处所三类,但互有交叉。其中指人的是“谁”和“孰”:

①谁无父母?(《诗经·小雅·沔水》)(谁没有父母?)

·

②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父亲和丈夫谁更亲近?)

·

③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您和子路谁更强?)

·

④孰谓微生高直?(《论语·公治长》)(谁说微生高直爽?)

·

“孰”还和“与”连用,构成一种凝固结构,用以此较高下得失: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您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强?)

②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我与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

指事物的疑问代词有“何”、“胡”、“曷(h?)”、“奚”,其中“何”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其他几个:

①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史记·太始公自序》)(先生所说的,想要表明什么?)

②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用这样的军队攻城,什么样的城攻不下来?)

③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那些吃肉的人糊里糊涂,又为什么要

参与其中呢?)

④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为什么不让我见见国君呢?)

·

⑤曷为不言杀其大夫?(《公羊传·襄公二十三年》)(?为什么不说杀了他的大夫?)

⑥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

表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安”、“恶(wū)”、“焉”:

①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皮如果不存在了,毛又能附着在哪儿呢?)

②学恶乎始?恶科终?(《荀子·劝学》)(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了?)

③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再说土石放在哪儿呢?)

·

这些询问处所的词也可以用于询问原因: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②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怎么能治理国家?)

·

③国有大任,焉得专之?(《左传·成公十六年》)(国家有大事,你怎能包办一切呢?)

⒋无定代词

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代词,只有肯定性无定代词“或”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两个。

“或”一般用来指人,少数用于指事物,可译为“有人”、“某人”“有的人”等:

①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有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玉。)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有的跑了一百步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后停下来。)

③天地旷旷,物之熙熙,或安或危。(《史记·日者列传》)(天地广大,事物众多,有的安全,有的危险。)

先秦时“或”基本都是代词,汉以后才逐渐较多地用作副词:

?刃之与利,或如来说。(范缜《神灭论》)(刀刃和锋利的关系,或许像你所说的。)

⑤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江水》)(偶或皇帝有令须急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天将黑就到了江陵,其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快马驾疾风,都不如它快。)

⑥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史记·扁鹊列传》) (行医有时在齐国,有时在赵国。在赵国时名叫扁鹊。

“莫”指代的是不存在的人、事、物,可以翻译成“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情况”。如:

①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群臣中没人回答。)

·

②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杀了我,宋国没人能够防守,于是就可以攻打了。)

③虎负(yù),莫之敢撄(yīng)。(《孟子·尽心下》)(老虎背靠着山石的角落,没人敢去与它搏斗。)

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没有哪儿不是王的土地。)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有了过错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例①、②、⑤都有先行词来限定“莫”的范围,例③、④则没有指出范围。例①、②、

③“莫”指代人,例④“莫”指代物(土地),例⑤“莫”指代事(善事)。

先秦作品中的“莫”基本上都是无定代词。汉以后否定副词的用法逐渐广泛,而在先秦只有极个别用例:

①小子何莫学乎《诗》?(《论语·阳货》)(学生们为什么不读读《诗经》?)

汉以后可以有一般否定和表示禁止两种意义:

②诸将皆莫信。(《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都不相信。)

·

③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秦王车裂了商鞅并示众说:“不要像商鞅那样造反。”)

⒌辅助性代词

辅助性代词只有“者”、“所”两个。它们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所以称为代词。它们也有特殊之处,就是不能独立地作句法成分,而必须和其他的词或短语构成“者”字短语、“所”字短语,才能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只有这时,它们的称代作用才是明确的。有些书把它们称作结构助词,这是着眼于它们有点像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字短语的“的”。但是,“者”和“所”并不能像“的”那样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起到“结构”作用,所以称它们结构助词是不妥当的。

“者”字用在谓词、谓词性短语、数词和时间性名词之后,构成“者”字短语,整个“者”字短语具有名词性:

①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已经逝去的无法追回,尚未到来的还可事先补救。)

②佣者笑而应之。(《史记·陈涉世家》)(佣耕的人笑着回答他。)

△·

③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韩非子·说林上》)(疯狂的人向东跑,追赶的人也向东跑。)

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孙子兵法·九变》)(所以聪明人考虑问题一定兼顾利和害两个方面。)

⑤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坐在大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

⑥臣之客有能探得赵王阴事者。(《史记·信陵君列传》)(我的门客中有能探听到赵王阴秘事情的人。)

⑦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丝绸衣服了。)

⑧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如果迫不得已,在这三项[指“足食”、“足兵”、“民信”三个方面]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

⑨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古时候男子汉不种地,草木的果实也足够吃了。)

例⑤、⑥两句中的“者”字短语已经很长很复杂,但还有更长的:

⑩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如今那种平日在街巷里居住相互敬慕交好,一起吃喝、游戏、追逐,轻声细语勉强说自己不如对方,握手几乎要掏心肝来给人看,指着上天和太阳,哭着发誓说无论生死都不背叛,就像很值得相信;一旦遇上小的利害之事,就像毛发那么细微,翻脸就像不认识一样,对方落入陷井,不伸手去救,反而向下挤,又向下扔石头的人,到处都有。)

而对长而复杂的“者”字短语,一定要准确判断它的起点何在,以避免对语句的误解。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参考P232,P7) ?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重点:用具体的语言事实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思考题(1-3) ? 1.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a child;two children ?一个小孩;两个小孩 ?(2)S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us. 他随时都在准备帮助我们。 ?We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her. 我们随时都在准备帮助他。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 2.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He criticized my taking risks. 他批评了我的冒险活动。 ?(2)His criticism doesn't worry me. ?他的批评不会使我不安。 (3)I don't like to read his literary criticism. 我不喜欢读他的文学批评。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小结:“汉英语语法方面的差异” ?(1)汉语有个体量词,而英语没有。 ?(2)英语这一类的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汉语没有。英语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a book:two books),代词有主格宾格的变化(I:me;he:him;she:her),动词有时、体、态的变化(study,studies,studying,studied),等等。 ?思考题 ? 3.观察下面这段文字,体会句子的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辣妹子从来辣不怕辣妹子生性不怕辣辣妹子出门怕不辣 体会意义: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类似的例子不怕难难不怕怕不难 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 想吃饭想饭吃饭想吃 ?小结:“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 ?语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可以造成不同的结构。语序在汉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分析方法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特点只有在对比中发现,比如和印欧语对比。主要有5个方面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高年级汉语篇章连贯教学法

高年级汉语篇章连贯教学法 邢志群 西华盛顿大学 Janet.Xing@https://www.doczj.com/doc/788132560.html, 提要:由于篇章连贯教学涉及句法、语义、语用、篇章结构和修辞等各方面的内 容,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比较难形成体系的教学领域。本文试图以构 成汉语篇章连贯的几个主要因素为焦点,研究并探讨篇章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其目 的是想为高年级的篇章教学和教材编写寻求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从而促进汉语教 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 引言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对外汉语教学从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看到无论是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研究成果,教学方法还是学生人数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所提高。老师们已经不能在课堂上单一地使用传统的翻译法或者句型操练法,越来越多的老师要求或者被要求他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虽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众说不一(参阅:汉办2003,2001;刘珣2002;李开2002,吕必松1999),但是大部分老师都认为低年级学生(即:一、二年级)应该着重学习语音语调,基本的语法、词汇以及它们在日常交际中的功用;高年级(即:三、四年级)的学生则应该侧重篇章连贯和鉴别、欣赏、使用各种不同的文体的能力。这倒不是说低年级不必学篇章连贯,高年级不再学语法,而是说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下面我们将主要探讨篇章连贯以及跟篇章连贯教学有关的一些问题。 篇章教学,也有的老师称之“语篇教学”(参看罗青松2002),涉及的主要内容是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文体在不用的语境中的语用功能。一般的老师通常不把语调和词汇看作篇章教学的范畴,但实际上语音语调的强弱变化直接影响到话语篇章的功能,所以欧美第二外语教学的学者(如:Chun 2002; Riggenbach 1999; Bolinger 1989; Cook 1979; Coulthard 1977)都把它看作篇章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词汇也是一样,什么情况下用正式用语,什么情况下用非正式用语,对什么人说什么话、用什么字,都是篇章语用探讨的内容。语法的篇章语用功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篇章教学内容,但是语法又包括句子的语用功能(如:“了”的篇章语用功能)和篇章结构的语用功能。这里我们不准备讨论句子的篇章语用功能,只探讨篇章结构的语用功能和教学方法。 屈承熹先生可能是研究篇章语法比较多的一位,他(1998)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汉语篇章语法的内容,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高年级的老师在教学和编教材时注意的问题,遗憾的是他所讲的篇章语法和教学中的篇章语法还有一段距离,要让老师们把屈先生的研究结果搬到课堂上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先把教学中有关篇章语法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然后才能慢慢的建立起一个教学篇章语法的体系。本文就先从篇章结构谈起。那么什么是“篇章结构”?它是篇章语法的一部分,它的基本单位是句子。篇章结构指的是如何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连起来,构成一个意思、语境合理,上下连贯的篇章。这样一来,“连贯”就成了篇章结构的核心,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凡是研究篇章语法和第二外语教学的学者都要研究连贯的问题的缘故(参阅:Halliday and Hasan

现代汉语语法:语素、词的结构

现代汉语语法:语素、词的结构 第一节语素 什么是语法 1.语法: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共同理解、共同遵守的语言的结构法则。这种法则构成一个系统,就叫语法系统。 2.五级语言单位(由小到大):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第一节语素 一、什么是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二、语素有两个特点: 一是最小的,不能再分割的;二是有意义的。 三、语素的种类: 根据音节的多寡来考察,可以将语素划分为三类。 1.单音节语素 如子、民、大、小、前、后、天、地、江、河、日、月、金、木、水、火、土(基本事物的概念)等。

2.双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既是语素也是词,二者合为一体) 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①联绵式 A.双声式: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B.叠韵式: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啰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等。 C.非双声非叠韵联绵式: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②外来词 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哒爹等。 ③专用名词 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现代汉语语法

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 1、基本分析原则 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符号序列。线性排列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或写出的形式。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 表层的线性关系背后暗含着隐性的层次关系。小的语法单位是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语法单位是由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为更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 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个语法单位,这两个小的语法单位就是直接成分。每一个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 例如: 我们进行社会调查 |主||____谓_______| |_述 | 宾____ | |_定)中 | 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将一个句法单位(联合短语等由多个直接成分组成的短语除外)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 2、分析过程 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切分结构层次,第二步是确定结构关系。 例如: 他去年去了一趟美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谓关系 |___||______________| 状中关系 |________| |__| 述宾关系 |_| |___| 述补关系

切分过程中应注意: ①第一步切分非常重要,第一步切分不当,后面便容易全都切错。 ②必须逐层切分,直至分析出每个实词,语素不需要切分。 ③为避免切分过程中的遗漏,一般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的分析步骤。 3、层次分析法的图解表示 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图解表示法是切分法、组合法和树形图。 ①切分法 切分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将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作为一个整体,从大到小,逐层切分。 例如: 申奥成功有助于中国的改革与开放。 |_ 主 __| |______ 谓 ________________| |主| |谓| |_述_ |______ 宾___________| |__ 定_)_ 中 _______| | 联 + 合 | ②组合法 组合法是把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切分到单词,然后从小到大,依次组合起来。例如: 他弟弟在北京念大学 |_定中_| |_介宾_| |_述宾_| | |____状中____| |_____主谓______| ③树形图

中文汉语语法

中文汉语语法 一、语素 语素和语素分类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按音节分类可以分成:单音节 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 ①单音节语素如土、人、水、风、子、民、大、海等。 ②双音节语素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B.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罗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等。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哒爹等。 E.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③多音节语素 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迪斯、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词 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有两种分类方式,1、按构成方式分单纯词和合成词;2、按词性分为实词和虚词。 从构成方式来看,可以分成: ①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自由的单音节语素和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都可以组成单纯词。如:山、水、天、地、人、有、土、红、凑;仿佛、苍茫、蜈蚣、琉璃、参差、蹉跎;敌敌畏、阿司匹林、萨克斯、麦克风等。 ②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 从词性来看,可以分成:实词共6个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参考P232,P7) 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重点:用具体的语言事实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思考题(1-3) 1.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a child ; two children 一个小孩;两个小孩 (2)S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us. 他随时都在准备帮助我们。 We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her. 我们随时都在准备帮助他。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2.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He criticized my taking risks. 他批评了我的冒险活动。 (2)His criticism doesn't worry me. 他的批评不会使我不安。 (3)I don't like to read his literary criticism. 我不喜欢读他的文学批评。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小结:“汉英语语法方面的差异” (1)汉语有个体量词,而英语没有。 (2)英语这一类的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汉语没有。英语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a book:two books),代词有主格宾格的变化(I:me;he:him;she:her),动词有时、体、态的变化(study,studies,studying,studied),等等。 思考题 3.观察下面这段文字,体会句子的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辣妹子从来辣不怕辣妹子生性不怕辣辣妹子出门怕不辣 体会意义: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类似的例子不怕难难不怕怕不难 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 想吃饭想饭吃饭想吃 小结:“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 语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可以造成不同的结构。语序在汉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分析方法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特点只有在对比中发现,比如和印欧语对比。主要有5个方面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跟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较,汉语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1.形态变化即词形变化,指一个词在句子中由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而在形式 上发生的变化。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就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 2.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变化,没有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 同一个词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词形本身并无任何变化。 3.汉语中也有某些类似形态标志的成分,但数量少,普遍性差。如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商量—商量商量,干净—干干净净),“子、儿、头”作为有些名词的后缀(扣子、画儿、甜头),“们”用来表示复数(朋友们、同学们),“着、了、过”用来表示动作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必读书目

第1讲:方法和材料 吕叔湘《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包括: 1.漫谈语法研究 2.语法研究的对象 3.语法体系及其他 4.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5.说“自由”和“黏着” 6.关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等等(先看朱德熙《说“的”》) 7.狙公赋茅和语法分析 朱德熙《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包括: 1.汉语 2.语法单位 3.关于语法分析 4.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 5.汉语语法体系 6.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 7.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8.汉语语法的特点 9.句法结构 10.黏合式和组合式 11.指称和陈述 12.关于向心结构的定义 13.形式和意义14.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15.句子和主语 16.主语和宾语 17.说“的” 朱德熙《语法分析讲稿》,商务印书馆2010。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 第2讲:层次分析 Rulon S. Wells《直接成分》,《语言学资料》1963年第6期。 范继淹《谈谈层次分析法》,见《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6年。 范继淹《汉语语法结构的层次分析问题》,同上。 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1992年。 Z. S. Harris:Structural Linguistic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1。第3讲:构词法 Zellig. S. Harris《从语素到话语》,《语言学资料》1963年第6期。 Charles F. Hockett《语素分析的一些问题》,同上。 Eugene A. Nida《语素的识别》,同上。 陆志韦等《汉语的构词法》(修订版),科学出版社,1957年。 潘文国等《汉语的构词法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 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洪君《基于单字的现代汉语词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 陈保亚1997:对剩余语素提取方法的限制,《汉语学习》第3期。 陈保亚2006:不定位双项对比和语素切分程序,《汉语学习》第4期。 陈保亚2006:论平行周遍原则与规则语素组的判定,《中国语文》第2期。 沈阳1997: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动态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顾阳、沈阳2001: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造过程,《中国语文》第2期。 何元建2001:回环理论与汉语构词法,《当代语言学》第3期。 何元建、王玲玲2005:汉语真假复合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第4讲:词类问题 吕叔湘1955: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吕叔湘文集》(卷2),商务印书馆1995。 朱德熙1991:词义和词类,《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 马庆株1991: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和汉语词类定义的原则,同上。 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袁毓林2000:一个汉语词类的准公理系统,《语言研究》第4期。 袁毓林2005:基于隶属度的汉语词类的模糊划分,《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袁毓林等2009《汉语词类划分手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袁毓林等2010《汉语词类的认知研究和模糊划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

浅析现代汉语语法

————————————————————————————————作者:————————————————————————————————日期: 2

浅析现代汉语语法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得显著提高,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汉语热”的现象不断出现。“孔子学院”的兴建使更多的人领略到汉语之美,中华文化之博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通过学习汉语进而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华文明。因此,现代汉语就愈发地凸显了其重要性。语法作为语言的核心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我们应当弄清楚几个概念。 首先,明确现代汉语和语法的定义。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那么语法是什么呢?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说:“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其次,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包括语结构规则、句法结构规则、句子类型等内容。 最后,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简述如下: 1.词没有形态变化。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是词进入句子后没有形态变化。比如英语中名词加“-s”表示复数,动词加“-ing”或“-ed”分别表示进行时、过去时,谓语动词和主语名词在人称和数上一致,代词(名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变化等,这些就是词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 2.虚词重要而丰富。汉语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虚词表示的。虚词的作用大致相当于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只不过不是词形的变化,而是独立出现的词。比较:“He is writing a letter/ 他正在写一封信”,“He has written a letter/ 他写了一封信”,“He was writing a letter/ 他写信来着”,“He had written a letter/ 他曾经写了一封信”。上面汉语句子中的“正在、了、来着、曾经”等都是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虚词。 3.语序的作用重要。例如汉语中说“老鼠捉猫”和“猫捉老鼠”这两句话中所用词语完全相同,只是由于语序相反,才使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和承受着(受事)不同,意思也正好相反。而某些印欧语言,比如俄语,由于每个名词都有主格、宾格、所有格之类的变化形式,因此只要“猫”用主格形式,“老鼠”用宾格形式,那么不管句子的语序怎么变化,其中“猫”是施事和“老鼠”是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史 学院名称: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3东策划 姓名:丁玎 学号:2013801102 指导教师姓名:程树铭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4年6月 摘要:通过对语法历史发展的回顾,即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广泛的探究这段历史,充分领悟现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掌握语法知识,能使我们再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表达功能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来表述:没有语音形式,语言就无法存在,

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一个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例如:山上草在吃牛儿--牛儿在山上吃草从上面的一些组合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法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一种语言,即使是最原始的语言,也得有一套语法规则系统,指导人们按照已有的规则去组织符号,构成表达思想的句子,否则,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语,不同的人完全自说自话,别人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你说的什么内容,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了。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要素。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而从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词类"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不懈探究就是一部汉语基本语法范畴的确立历史。和其他语言的研究者一样,汉语语法学者首先准确地辨析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基本词类范畴,但在分析手续上却遇到了许多西方学者所未曾遇到的难题。因为汉语几乎没有可供辨识的外在词形标记,在确定词类成员的问题上就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早期的汉语语法学者看到英语这样形态

汉语篇章语法理论与方法

2006年第3期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06, №3 总第13期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13 汉语篇章语法:理论与方法 屈承熹 (佛罗里达大学美国,黑龙江大学汉语研究中心中国,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国) 摘 要:本文将“篇章语法”定义为“篇章”与“语法”的结合,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小句之间的联系及其对小句内部结构之影响,并将之定位于认知基础之上,与功能语法互通,然后透过语用,以达成交际、沟通之目的。在理论上,则应广纳各家学说,研究如下多种问题:时空关系、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话题与焦点、信息处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前后景安排(foregrounding and backgrounding)、事件整合(event integration)、修辞结构理论(RST—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等等。 汉语篇章语法,固然应遵循一般理论与方法,但亦有其独特之处,如:其体标记之篇章功能、话题结构在篇章组织中的地位、其句末虚词对篇章联系所发生的作用等等。本文特举体标记“了”、话题的有标与否、句末虚词“呢”三个问题,对上述诸方面作一简单说明。至于目前汉语篇章语法的情况,本文认为,国内有系统的介绍,多出自英语语言学界,而且一般都师从韩礼德(M.A.K.Halliday)。韩礼德之“系统功能语法”固然自成一家,但若全盘照搬而以之处理汉语,则尚嫌不足。本文并就话题与回指、句末虚词与语篇标记、信息处理与信息来源等问题,指出汉语篇章研究之实际情况。 对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之展望,本文抱相当乐观之态度。由于许多领域,均在起步阶段,故前途非常开阔。例如,“汉语篇章句”之严格界定,即为可努力目标之一。而且,汉语篇章语法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也一定可以做出不少贡献。 关键词:篇章语法;关联性;句末虚词;信息处理;体标记;话题标记性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一、什么是篇章语法? 顾名思义,篇章语法 (discourse grammar) 应该是“篇章”(discourse) 与“语法”(grammar) 的结合,故有别于一般的“语篇研究”(discourse study) 或“话语/言谈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小句 (clause) 与小句之间的联系。”而此等联系往往会影响到小句本身的语法结构,尤以汉语为然,乃有“汉语篇章语法”之议。由于小句间联系之形式不同,并有疏密之分,因此这样的研究,不但对篇章的连贯能获得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在语法结构上,对汉语中“句子”(sentence) 这个概念,也可以作较为具体的认定。 二、篇章语法的定位 篇章语法,不能取代句法 (syntax),但对句法有积极的解释作用。故与句法研究,不但不相冲突,而且相辅相成。篇章语法的研究,着重于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因而与“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 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其在整个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可以用下图表

现代汉语语法名词

名词

1、名词的意义和种类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和时地的名称。名词有以下几种 (1)表示人和事物 A、朋友、同志、、作家、学生、牛、羊、飞机、 (个体名词) B、人民、人口、群众、物品、马匹(集合名词) C、道德、思想、文化、政治、欲望、苦头(抽象名 词)

(2)表示时间:秋天、早晨、明年、现在(时间名词) (3)表示处所:河岸、东郊、周围、屋里、(处所名词)(新疆、北京、中国、亚洲等兼属专有名词和处所名词) (4)表示方位:前、后、左、右、之上、以下、以西(方位词)

2、名词的语法特征 (1)名词经常作主语和宾语 例如:牛吃草 多数能作定语和定语 例如:柳树梢头、河边柳树 不能作补语 (2)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数量的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 例如:能说“一个人”不能说“不人”。

(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例如:“妈妈、哥哥、星星”等,这些都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能算构型的形态变化。 例如:人→人人家→家家 这些词重叠之后的新的含义是“每一”的意义。 (4)汉语名词的单复数同形。在表示模糊复数时,部分指人的名词(和代词)可加构形后缀“们” 例如:“朋友们、你们”。加了“们”之后不能再受表示确定数目的词语修饰。 指人的专有名词加上“们”增加了“之类、之流”的意思。

3、时间名词和方位词 时间名词比较特殊,除了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外,还经常作状语,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 例如:“他昨天来了”。 方位词表示方向、位置。 单音节的有“上、中、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里、外”;双音节的有“之前、之后、之上、之下、之左、之右、之内、之外、之东、之中、之间”和“以前、以后、以内、以外、以东”等。 方位词有定性,总放在词语之后,与实词组成方位短语,表示空间位置,如:“椅子上,房间里”。方位短语前头往往加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如:在椅子上”。少数方位词,如“前、后、之前、以后、内、之内、以内”可以表示时间,如:“出发以前”、“出发之前”。

常用汉语语法分级表格模板版

常用汉语语法分级表 ( 一级语法项目表 目标描述1掌握简单常用基本句型 2、掌握常用疑问句 3、掌握表达领属关系的定语 4、掌握程度副词做状 语 5、掌握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钱数的表达元(块)、角(毛)、 分 10块5毛8分 一百以内的数词:基 数词 1~99我爸爸46岁。 常用量词个、名、本、口一个弟弟、一名学 生、十本书、三口人 表达情感态度的动 词:爱、喜欢、想 主语+爱/喜欢/想+ 名 词(/动词(短语)) 我爱你。 我喜欢看电影。 助动词 能 会 能/会+动词(短语)你能来吗? 我会打网球。 副词的意义及位 置 程度副词:很、非 常、真 程度副词:太 副词:也(表类同) 副词:都(表总括) 很/非常/真+形容词 太+形容词 太+形容词+了 主语+也+动词(短 语) 主语+都+动词(短 语) 我很好。 他非常漂亮。真好! 这本书太贵。 太好了! 我也去。 我们都是学生。 连词“和”A+和+B我和他都学习汉语。 结构助词“的”(表 领属) 代词/名词+的+名词我的书包 语气助词“了”小句+了他去医院了。 动词谓语句 “是”字句 “有”字句 主语+动词+宾语 主语+是/有+宾语 主语+没有+宾语 我姓王。 马力是美国人。 我有一个弟弟。 我没有电子词典。 句子成分、句型和句类

二级语法项目表

虚词的动词 觉得 希望 (短语)/小句 主语+希望+动词 (短语)/小句 我觉得太贵了。 我觉得这件事可以 做。 我希望明天去。 我希望你努力学习。助动词 要 可以(表允许) 可能 主语+要+动词(短 语) 可以+动词(短语) 可能+动词(短语)/ 小句 马力要去图书馆。 这儿可以拍照。 明天可能下雨。 离合词唱歌、跳舞、上班、 考试、游泳 她游了一次泳。 动词重叠(动量少、 时量短) VV或者V 一V我试试这件衣服。 我看看那本书。 形容词重叠(表状 态) AA式 AABB 式 高高、长长 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他个子咼咼的。 他的房间干干净净 的。 程度副词最、更这件衣服最漂亮。 这个更好。 副词“正”或“正 在”(表动作正在进 行) 正/正在+动词(短 语)(+呢) 玛丽正在打网球呢。 结构助词“的” (“的”字短语) 名词/代词+的 形容词+的 这是马力的。 哪个是你的? 红的好看。 语气助词“了”(表 变化) 名词+了 形容词+了 要/就要/快要/快+ 你几岁了? 几点了?

常见地汉语语法错误

常见的汉语语法错误 一句法成分搭配不当 所谓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在组织句子时,由于没有注意照顾它们之间的配合,结果造成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是常见的毛病。请看下面的例子: (1)*修建高速公路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还不能一下子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 (2)*生活告诉人们:急躁的人,事情一旦办不成,往往容易转化为灰心丧气。 例(1)“经济基础”不能与“低”搭配。如果要保留“经济基础”,可以将“低”改为“薄弱”;如果要保留“低”,可以将“经济基础”改为“经济发展水平”。例(2)“人……转化为……灰心丧气”显然不通。“转化为”三个字完全是多余的,应删去。

有些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比较隐晦,需要作些分析才能发现。例如: (3)*你刚18岁,正值青春茂盛之时。 (4)*这篇通讯的作者有很好的理论修养,所以立意很深。 例(3)“你……正值……之时”没有错,但“之时”前一加上“青春茂盛”这个定语就使主语“你”与谓语“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就不搭配了。人怎么能像植物那样“茂盛”呢?把“茂盛”删去,句子当然通了,但念着还是别扭。比较好的改法是,将“青春茂盛之时”改为“青春年华”。例(4)是个因果复句,单就每个分句看,似没有语法错误;但读者读到后一个分句“立意很深”,总觉着别扭。“立意很深”是陈述那个成分的呀?从句子结构上看,“立意很深”该是说明“作者”的,因为后一个分句是承前省略了主语,那省略的主语该是“通讯的作者”;但从意思上说,“立意很深”该是用来陈述“这篇通讯”,因为“立意很深”只能用来形容作品内容,不能用来说明人。所以这个句子的毛病也属于主谓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 下面的例子是主谓搭配不当的另一种情况: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语法

第四章现代汉语语法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识别、纠正、语法错误,能正确分析语法现象,用词造句合乎规范。 教学重点:词类;短语;句法成分;句型。 第一节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体系 1.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上面说过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 2.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3.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另一个含义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它是语法学者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等的系统性。 二、语法的性质 跟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一)抽象性 1.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或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语法是抽象出来的公式。 2.内部的组合规则和格式是很有限的。因此语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二)稳固性 1.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要缓慢得多。因为它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体系。 2.语法的稳固性并不限制语法的演变。 (三)民族性 1.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样也表现在语法上。 2.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3.要警惕拿别的语言的语法来硬套汉语的语法。 此外,语法还有生成性、系统性、递归性。 三、语法单位和句子成分 (一)语法单位四级: 1.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语素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合成词.也可以单独成词。 2.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句调可以单独成句。 3.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 首先,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其次,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最后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一体二用”。特点是通过比较显示出来的。一般是拿汉语跟印欧语比较,也可以拿汉语跟其他汉藏语言比较,或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比较的基点不同,得到的特点便会不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各种文献讲的“现代汉语”一般是狭义的,即普通话,不包括方言,因为各方言与普通话还有一些不同。比如,我们讲汉语语序(包括语素序和词序)属偏正式,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公鸡、母鸡”,这是就普通话讲的,南方的一些方言说“鸡公、鸡母(鸡婆)”。如果不分方言和普通话,笼统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很多方面是不好说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即汉语是无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的语言。 由这个根本特点可以派生出以下特点: 1.形态标志和词形变化既不丰富,也不严格。印欧语系语言一般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也就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如数、性、格、时、体、态、级等。即使像现代英语这种形态变化已不十分丰富的语言,仍保留不少形态变化。下面以英语为参照点说明汉语词的形态特点。 名词、代词的数。英语可数名词、人称代词分单、复数,单数用零形式(不带标记的形式)表示,复数一般用附加词尾“-s”表示,如desk/desks、dog/dogs。也有用其他方式表示的,如foot/feet、man/men(内部屈折), I/we、me/us(异根)。甚至动词也有数,例如:He reads a book,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数是从属的,因为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已经表明数的概念,主谓一致的要求使动词带上了数标志。汉语有数的观念,但没有严格的“数”的语法范畴。汉语表示数用数量词或与数量相关的词,如“一本书、十本书、一些书、很多书”,“书”本身形式上没有变化。表人的名词、代词可用后面加“们”的形式表示群体(大致相当于复数),如“人/人们、同志/同志们、青年/青年们、我/我们、它/它们”。

现代汉语语法汇总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 如同志、作家、父亲、主人、老李;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森林湖泊;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效率、品德、;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春天、现在、立春、星期二、刚才; 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东、西、里、前、内(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 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如,走看说进行开始 2、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 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如,使叫让派请求禁止 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如,能够解决) 5、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

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为”等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Kou 录散领就其吴旧叄期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胖、瘦弱; 表示事物性质的:红、甜、干净、清楚、漂亮、结实; 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 表概数:几、许多; 表序数:第一、老三;

常用汉语语法

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谓语+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上、下、进、出、回、过、起/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处所词语+ 来/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来/ 去+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事物词语+ 来/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动词+ 上来/ 上去、下来/ 下去、进来/ 进去、出来/ 出去、回来/ 回去、过来/ 过去、起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去”在句末 他走进教室来。|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 他拿出来一本书。| 他拿出一本书来。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 他拿出书来。 表示要求,事物宾语在“来/ 去”前: 你拿出书来! 11.程度补语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整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整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及应用 第一单元 词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名词的分类: 1、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 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4、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动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动词的分类: 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 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二】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形容词的分类: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叫做代词。 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大家、人家、你、我、他们、我们、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怎样、哪、哪里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三】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例:一、二、千、万、亿、第一、初五、三分之一、九成、三倍、十倍 量词: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个、位、尺、只、条、批、群、套、双、副、丈、尺、亩 (2)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 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然否等的词。 副词的分类: 1.时间(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已经、正在、将要、马上、顿时、忽然、一时、终于、常常、 再三、向来、始终、永远、一旦、暂时、渐渐、赶紧、恰巧、仍旧、曾、才、将、就、再 2.范围:都、全、总、只、仅、全部、总共、统统、只好、仅仅 3.程度:很、最、太、更、还、非常、十分、格外、稍 4.然否:必、必定、一定、不、没有、未必、也许、或许、大概、大约 5.语气:可、偏偏、索性、简直、原来、反正、居然、难道、究竟 6.关联:又、也、再、还、才 【四】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头,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 表时间:在于自自从从当由趁随着到 表处所:从打朝向在沿着顺着 表排除:除除了 表对象、范围:对于和跟同与替将把关于被 表方式、手段:按照依依照根据以凭本着用 表目的、原因:为为了为着因由 【五】连词:能够把两个词或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 连词的分类: 1.并列:和、跟、同、及、与、并、并且、而、不是……而是……、既……又…… 2.递进:并、并且、而且、况且、不但……而且……、尚且……何况……、与其……不如…… 3.选择:或、或者、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是……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