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拮抗型抗hTNF-α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活性鉴定

拮抗型抗hTNF-α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活性鉴定

拮抗型抗hTNF-α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活性鉴定
拮抗型抗hTNF-α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活性鉴定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单克隆抗体技术(monoclonal antibody technique):一种免疫学技术,将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同骨髓肿瘤细胞杂交,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种细胞,并以此生产抗体。是仅由一种类型的细胞制造出来的抗体,对应于多克隆抗体、多株抗体——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制造出来的一种抗体。 1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与局限性: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1)杂交瘤可以在体外“永久”地存活并传代,只要不发生细胞株的基因突变,就可以不断地生产高特异性、高均一性的抗体。(2)可以用相对不纯的抗原,获得大量高度特异的、均一的抗体。(3)由于可能得到“无限量”的均一性抗体,所以适用于以标记抗体为特点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如IRMA和ELISA等。(4)由于单克隆抗体的高特异性和单一生物学功能,可用于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和免疫导向治疗。 总体来说,即:高特异性、高纯度、重复性好、敏感性强、成本低和可大量生产等。 单克隆抗体的局限性:(1)单克隆抗体固有的亲和性和局限的生物活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由于单克隆抗体不能进行沉淀和凝集反应,所以很多检测方法不能用单克隆抗体完成。 (2)单克隆抗体的反应强度不如多克隆抗体。(3)制备技术复杂,而且费时费工,所以单克隆抗体的价格也较高。 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这种杂种细胞继承两种亲代细胞的特性,它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抗原准备、动物的选择与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细胞及抗体检测、杂交瘤的克隆化、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单克隆抗体的纯化等步骤。 抗原准备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很多物质都可以成为抗原,抗原的具体分类可以参见抗原,在进行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很多物质都可以成为抗原,在常规的科研实验中,科研者经常选用每只小鼠/大鼠每次注射10~50ug 重组蛋白、偶联多肽、偶联小分子等作为抗原产生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 动物的选择与免疫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人用单克隆抗体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本要点适用于供治疗的体内诊断用的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适用于在人体内应用的利用重复DNA技术制备的基因工程抗体一、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克隆抗体 (一)杂交瘤细胞 1.亲本细胞 (1)骨髓瘤细胞 SP2/0或其他适宜的骨髓瘤细胞系。应为不合成或不分泌免疫球蛋白链型,具有符合骨髓瘤细胞的染色体特征,并有明确的来源历史及符合要求的保存条件。 (2)免疫亲代细胞 经抗原免疫的鼠脾B淋巴细胞或外周血B淋巴细胞。 应有明确的免疫原来源、性质及动物种系,免疫原详细的制备过程。适宜的免疫方案及免疫淋巴细胞制备的方法。 2.细胞融合与克隆化 采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融合、筛选及克隆化。 3.杂交瘤细胞检定 (1)抗体分泌稳定性 连续克隆化后抗体阳性率达100%,经体外连续传代3个月以上和反复冻存、复苏,细胞系能保持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 (2)细胞核学特征

检查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应符合杂交瘤细胞特征。 4.鼠源病毒检查 按附录要求检测鼠源病毒。 5.支原体检查 按现行《中国药典》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6.无菌试验 按现行《中国药典》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二)单克隆抗体的检定 1.免疫球蛋白类及亚类 用免疫双扩散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测定。 2.亲和力 用可靠、准确的方法测定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为单抗)的亲和常数或相对亲和力。一般情况下,对于免疫原为可溶性的单抗,测其亲和常数,对于免疫原为颗粒性抗原的单抗,测其相对亲和力。 3.特异性 测定单抗对靶抗原的特异性;对多株单抗识别的抗原决定簇进行相关性分析。 4.交叉反应 按附录要求。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单抗与人体组织交叉反应,用冰冻及石蜡包埋的各种正常脏器组织测定。来源于肿瘤相关抗原的单抗应进行与各种肿瘤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 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抗体(antibody)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常规的抗体制备是通过动物免疫并采集抗血清的方法产生的,因而抗血清通常含有针对其他无关抗原的抗体和血清中其他蛋白质成分。一般的抗原分子大多含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常规抗体也是针对多个不同抗原决定簇抗体的混合物。即使是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常规血清抗体,仍是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异质的抗体组成。因而,常规血清抗体又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简称多抗。由于常规抗体的多克隆性质,加之不同批次的抗体制剂质量差异很大,使它在免疫化学试验等使用中带来许多麻烦。因此,制备针对预定抗原的特异性均质的且能保证无限量供应的抗体是免疫化学家长期梦寐以求的目标。随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他们把用预定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培养中无限制生长的骨髓瘤 细胞融合,形成B细胞杂交瘤。这种杂交瘤细胞具有双亲细胞的特征,既像骨髓瘤细胞一样在体外培养中能无限地快速增殖且永生不死,又能像脾淋巴细胞那样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通过克隆化可得到来自单个杂交瘤细胞的单克隆系,即杂交瘤细胞系,它所产生的抗体是针

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高度同质的抗体,即所谓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简称单抗。 与多抗相比,单抗纯度高,专一性强、重复性好、且能持续地无限量供应。单抗技术的问世,不仅带来了免疫学领域里的一次**,而且它在生物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获得极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众多学科的发展。 德国科学家柯勒(Georges Ko1er)和英国科学家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两人由此杰出贡献而荣获198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二、杂交瘤技术 (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诞生是几十年来免疫学在理论和技术两方面 发展的必然结果,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基因的研究、抗体结构与生物合成以及其多样性产生机制的揭示等,为杂交瘤技术提供了必要理论基础,同时,骨髓瘤细胞的体外培养、细胞融合与杂交细胞的筛选等提供了技术贮备。1975年8月7日,Kohler和Milstein 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分泌具有预定特异性抗体的融合细胞的持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s of fused cells secreting antibody of

常用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方法

常用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方法 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在杂交瘤制备完成后,需要对抗体进行一个检测,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抗体检测的方法(1)免疫酶技术免疫酶技术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酶对底物显色反应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结合而 成的免疫学技术。由于它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现已广泛用于筛选和鉴定单抗。①器材和试剂a、包被缓冲液:碳酸盐缓冲液:取0.2mol/L Na2CO3 8ml,0.2mol/L NaHCO3 17ml 混合,再加75ml蒸馏水,调PH至9.6。Tris-HCl缓冲液(PH8.0,0.02mol/L):取0.1mol/L Tris 100ml,0.1mol/L HCl 58.4ml混合,加蒸馏水至1000ml。b、洗涤缓冲液(PH7.2的PBS):KH2PO4 0.2g,KCl 0.2g,Na2HPO4·12H2O 2.9g,NaCl 8.0g,Tween-20 0.5ml,加蒸馏水至1000ml。c、稀释液和封闭液:牛血清白蛋白(BSA)0.1g,加洗涤液至100ml;或用洗涤液将小牛血清配成5-10%使用。d、酶反应终止液(2mol/L H2SO4):取蒸馏水178.3ml,滴加浓硫酸(98%)21.7ml。e、底物缓冲液(PH5.0,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取0.2mol/L Na2HPO4 25.7ml,0.1ml/L柠檬酸24.3ml,再加50ml蒸馏水。柠檬酸溶液及配成的底物缓冲液不稳定,易形成沉淀,因此一次不宜配制过多。f、底物使用液:OPD底物使用液(测490nm的OD值):OPD 5mg,底物缓冲液10ml,3% H2O2

0.15ml。TMBS或TMB底物使用液(测450nm的OD值):TMBS或TMB(1mg/ml)1.0ml,底物缓冲液10ml,1% H2O2 25ul。ABTS底物使用液(测410nm的OD值):ABTS 0.5mg,底物缓冲液1ml,3% H2O2 2ul。g、抗体对照:以骨髓瘤细胞培养上清作为阴性对照,以免疫鼠血清作为阳性血清。h、抗原:可溶性抗原:尽量纯化,以获得高特异性。病毒感染的传代细胞或全菌抗原。淋巴细胞等悬液。i、酶标抗鼠抗体或酶标SPA或其他类似试剂。j、细胞固定液:-20℃丙酮;或丙酮-甲醛固定液:Na2HPO4 100mg,KH2PO4 500mg,蒸馏水150ml,丙酮225ml,甲醛125ml;或丙酮-甲醛溶液(1;1);或-20℃甲醇。k、聚苯乙烯微孔板:40孔、96孔、或条孔;硬板或软板均可使用。l、酶联免疫阅读仪;或光镜。m、吸管、加样器及水浴箱、离心机等。②可溶性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a、纯化抗原用包被液稀释至1-20ug/ml。 b、以50-100ul/孔量加入酶标板孔中,置4℃过夜或37℃吸附2小时。 c、弃去孔内的液体,同时用洗涤液洗3次,每次3-5分钟,拍干。 d、每孔加200ul封闭液4℃过夜或37℃封闭2小时;该步骤对于一些抗原,可省略。 e、洗涤液洗3次;此时包被板可-20℃或4℃保存备用。 f、每孔加50-100ul 待检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同时设立阳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37℃孵育1-2小时;洗涤,拍干。 g、加酶标第二抗体,每孔50-100ul,37℃孵育1-2小时,洗涤,拍干。 h、加底物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及鉴定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及鉴定 一、实验目的: 单克隆抗体制备是细胞免疫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涵盖了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免疫动物和抗体效价检测等各个方面内容。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主要步骤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大量无限增殖,但不能分泌特异性抗体;而抗原免疫的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但在体外不能无限增殖。将免疫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瘤细胞,继承了两个亲代细胞的特性,既具有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制增殖的特性,又具有免疫B细胞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经在HAT培养基[含有次黄嘌呤(H)、氨基喋呤(A)和胸腺嘧啶核苷(T)]中进行选择性培养,未融合的脾细胞因不能在体外长期存活而死亡;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合成DNA的主要途径被培养基中的氨基蝶呤阻断,又因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不能利用培养基中的次黄嘌呤完成DNA的合成过程而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由于从脾细胞获得了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因此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和增殖。经过克隆选择,可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培养,即可无限制地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 三、试剂与器材: 细胞培养板、解剖器械、平皿、酶标仪、加样器、细胞计数板、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等。 四、操作方法: 1、抗原制备; 一般而言,抗原的纯度不很重要,特别是免疫原性较强的抗原。 A.可溶性抗原(蛋白质)以1mg/ml~5mg/ml的溶液加等量的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分多点小鼠皮下注射,总量为0.3ml~0.6ml,间隔3~5周再同样注射一次,10天后,断尾取血一滴,测抗体效价,选滴度高的小鼠做融合试验。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经过两次筛选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经过两次筛选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总共有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两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是不相同的。 第一次筛选的原理与方法:细胞融合后,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是第一次筛选的关键。普遍采用的HAT选择性培养液是在普通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次黄嘌呤(H)、氨基喋呤(A)和胸腺嘧啶核苷酸(T)。其依据是细胞中的DNA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生物合成途径(“D途径”),即由氨基酸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核苷酸,为DNA分子的合成提供原料。在此合成过程中,叶酸作为重要的辅酶参与这一过程,而HAT培养液中氨基喋呤是一种叶酸的拮抗物,可以阻断DNA合成的“D途径”。另一条途径是应急途径或补救途径(“S途径”),它是利用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HGPRT)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催化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生成相应的核苷酸,两种酶缺一不可。因此,在HAT培养液中,未融合的效应B细胞和两个效应B细胞融合的“D途径”被氨基喋呤阻断,虽“S途径”正常,但因缺乏在体外培养液中增殖的能力,一般10d左右会死亡。对于骨髓瘤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细胞而言,由于通常采用的骨髓瘤细胞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缺陷型(HGPRT)细胞,因此自身没有“S途径”,且“D途径”又被氨基喋呤阻断,所以在HA T培养液中也不能增殖而很快死亡。惟有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具有效应B细胞的“S途径”,又具有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液中长期增殖的特性,因此能在HA T培养液中选择性存活下来,并不断增殖。 第二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在实际免疫过程中,由于采用连续注射抗原的方法,且一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形成相对应的一种效应B淋巴细胞,因此,从小鼠脾脏中取出的效应B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不同的,经HA T培养液筛选的杂交瘤细胞特异性也存在差异,所以必须从杂交瘤细胞群中筛选出能产生针对某一预定抗原快定簇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通常采用有限稀释克隆细胞的方法,将杂交瘤细胞多倍稀释,接种在多孔的细胞培养板上,使每一孔含一个或几个杂交瘤细胞(理论上30%的孔中细胞数为0时,才能保证有些孔中是单个细胞),再由这些单细胞克隆生长,最终选出分泌预定特异抗体的杂交细胞株进行扩大培养。因此,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两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是不相同的。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与过程 原理: 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能够分化、增殖形成具有针对这种抗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B细胞的这种能力和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持续分化增殖下去,因此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也是极其微小的。将这种B细胞与非分泌型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再进一步克隆化,这种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是既具有瘤的无限生长的能力,又具有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的能力,将这种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培养或注入小鼠体内即可获得大量的高效价、单一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技术即称为单克隆抗体技术。 过程: 1)免疫脾细胞的制备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动物多采用纯系Balb/c小鼠。免疫的方法取决于所用抗原的性质。免疫方法同一般血清的制备,也可采用脾内直接免疫法。 2)骨髓瘤细胞的培养与筛选在融合前,骨髓瘤细胞应经过含8-AG的培养基筛选,防止细胞发生突变恢复HGPRT 的活性(恢复HGPRT的活性的细胞不能在含8-AG的培养基中存活)。骨髓瘤细胞用10%小牛血清的培养液在细胞培养瓶中培养,融合前24h换液一次,使骨髓瘤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 3)细胞融合的关键: 1技术上的误差常常导致融合的失败。例如,供者淋巴细胞没有查到免疫应答。这必然要失败的。 2融合试验最大的失败原因是污染,融合成功的关键是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以及适宜的无菌操作技术。 4)阳性克隆的筛选应尽早进行。通常在融合后10天作第一次检测,过早容易出现假阳性。检测方法应灵敏、准确、而且简便快速。具体应用的方法应根据抗原的性质,以及所需单克隆抗体的功能进行选择。常用的方法有RIA法、ELISA法和免疫荧光法等。其中ELISA法最简便,RIA法最准确。阳性克隆的筛选应进行多次,均阳性时才确定为阳性克隆进行扩增。 5)克隆化克隆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单一细胞系的群体。克隆化应尽早进行并反复筛选。这是因为初期的杂交瘤细胞是不稳定的,有丢失染色体的倾向。反复克隆化后可获得稳定的杂交瘤细胞株。克隆化的方法很多,而最常用的是有限稀释法。 (1)显微操作法:在显微镜下取单细胞,然后进行单细胞培养。这种方法操作复杂,效率低,故不常用。 (2)有限稀释法:将对数生长期的杂交瘤细胞用培养液作一定的稀释后,按每孔1个细胞接种在培养皿中,细胞增值后成为单克隆细胞系。第一次克隆化时加一定量的饲养细胞。由于第一次克隆化生长的细胞不能保证单克隆化,所以为获得稳定的单克隆细胞株需经2~3次的再克隆才成。应该注意的是,每次克隆化过程中所有有意义的细胞都

单克隆抗体研制最详细步骤

单克隆抗体研制最详细步骤 作者:时间:2008-05-15 15:54:24 来源: 生物谷浏览评论 1、单抗的标记 目前动物用单抗,在动物疫病诊断和检疫、妊娠检测、性别鉴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大多以诊断(盒)的形式提供,其中核心为标记的单抗。下面将介绍最常用的几种标记技术。 (1)酶标记 A、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单抗和多的常用方法是过碘酸钠法。其原理是HRP的糖基用过碘酸钠氧化成醛基,加入IgG后该醛基与IgG氨基结合,形成Schiff氏碱。为了防止HRP中糖的醛基与其自身蛋白氨基发生偶合,在用过碘酸钠氧化前先用二硝基氟苯阻断氨基。氧化反应末了,用硼氢化钠稳定Schiff氏碱。这里介绍两种程序。 程序一: a. 将5mg HRP溶于0.5ml 0.1mol/L NaHCO3溶液中;加0.5ml 10mmol/L NaIO4溶液,混匀,盖紧瓶塞,室温避光作用2小时。 b. 加0.75ml 0.1mol/L Na2CO3混匀。 c. 加入0.75ml小鼠已处理的腹水,或纯化单抗等(15mg/ml),混匀。 d. 称取Sephadex G25干粉0.3g,加入一支下口垫玻璃棉的5ml注射器外筒内;随后将上述交联物移入注射器外套;盖紧,室温作用(避光)3小时或4℃过夜。 e. 用少许PBS将交联物全部洗出,收集洗出液,加1/20V体积新鲜配制的5mg/ml NaBH4溶液,混匀,室温作用30分钟;再加入3/20V NaBH4溶液,混匀,室温作用1小时(或4℃过夜)。 f. 将交联物过Sephadex G200或Sepharose 6B(2.6×50cm)层析纯化,分管收集第一峰。 g. 酶结合物质量鉴定: 克分子比值测定 酶量(mg/ml)=OD403×0.4 IgG量(mg/ml)=(OD280-OD403×0.3)×0.62 克分子比值(E/P)=酶量×4/IgG量,一般在1-2之间。酶结合率=酶量×体积/,标记率一般为0.3-0.6,即1-2个HRP分子结合在一个抗体分子上,标记率可大于0.6,0.8,0.9;OD403/OD280等于0.4时,E/P约为1。标记率=OD403/OD280 酶活性和抗体活性的测定可应用ELISA法、免疫扩散、DAB-H2O2显色反应测定酶结合物的酶活性,抗体活性及效价、特异性。 h. HRP抗体结合物的保存:加入等量甘油后,小量分装-20℃存放,防止反复冻融;或加入等量60%甘油4℃保存;不宜加NaN3或酚防腐,否则会影响酶活性。必要时冻干保存,以BSA或脱脂牛奶作保护剂。 程序二: 1. 将5mg HRP 溶于0.3mol/L PH8.1 NaHCO3溶液中,加入1%二硝基氟苯无水乙醇溶液0.1ml,室温搅拌作用1小时,以封闭HRP分子上的α和ε氨基。 2. 再加1ml 0.06mol/L 过碘酸钠溶液,在室温中避光轻搅30分钟,溶液呈黄绿色;随后加1ml 0.06mol/L 乙二醇,轻搅1小时,中止氧化反应。 3. 移入透析袋中,在1000ml 0.01mol/L PH9.5碳酸盐缓冲液中,4℃透析过夜,更换三次缓冲液,注意避光。 4. 吸取上述醛化好的HRP溶液3ml,加入5mg IgG的碳酸盐缓冲液1ml,室温轻搅2-3小时,避光;加入5mg NaBH4 ,4℃放置3小时或过夜,或换用乙醇胺(2mol/L PH9.5)0.2ml,作用7小时。 5. 再移入透析袋中,在0.02mol/L PH7.4 PBS中透析24小时,更换三次缓冲液。 6. 用3000r/min离心30分钟,除去沉淀物。上清液再用半饱和硫酸铵盐析三次,沉淀用少许PBS溶解,透析或层析除盐,必要时进一步层析纯化。

目的基因的克隆转化及重组子筛选

实验报告 题目:单元二:目的基因的克隆、转化及重组子筛选 指导老师:丛佩清 日期:2013/10/24-2013/10/26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DNA片段胶回收的方法。 (2)学习DNA连接的有关技术。 (3)掌握用CaCl2 法制备感受态细胞的原理和方法。 (4)学习和掌握质粒DNA的转化和重组质粒的筛选方法。 (5)掌握质粒提取的基本方法。

(6)学习和掌握限制性内切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cDNA的TA克隆:Taq酶能够在PCR产物的3’末端加上一个非模板依赖的A,而T载体是一种带有 3’T突出端的载体,在连接酶作用下,通过粘性末端连接,把PCR产物插入到质粒载体的多克隆位点,称为 T-A克隆。可用于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 (2)感受态细胞制备原理:细菌处于容易吸收外源DNA的状态叫感受态,细菌处于0℃,CaCl2的低渗溶液中,细胞膨胀,细胞壁通透性增强,在冷热变化刺激下细胞膜表面产生裂隙,使外源DNA进入。 (3)蓝白斑筛选:载体带有一个LacZ基因的调控序列和头146个氨基酸的编码信息,编码α-互补肽;宿主细胞编码C端部分序列。诱导物IPTG 和乳糖的结构相似,可以与乳糖操纵元的阻遏蛋白结合,从而解除阻遏蛋白的作用,使载体得以合成α-互补肽,与宿主细胞编码的C端部分结合形成β-半乳糖苷酶,而X-Gal是β-半乳糖苷酶的显色底物,在β-半乳糖苷酶的催化下会产生蓝色产物。可用于重组克隆的筛选,重组克隆无法产生α-互补肽,因而无法使X-Gal显色,培养基上表现为白色菌落。 三.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DH5a、LB培养基、0.1mol/L CaCl2溶液、Binding Buffer、spin-column、SPW 溶液、1μl pMD19-T Vector、5μlSolution Ⅰ、250μlSolution Ⅰ、250μlSolution Ⅱ、350μlSolution Ⅲ、HiBind ? Mini Columns (I)、500 μlBuffer HB、1400 μlDNA Wash Buffer等 四.实验步骤、现象、结果及分析: Ⅰ10月24号 (1)cDNA电泳及胶回收 1. 取上周制备的置于-20℃冰箱保存的目的基因产物1、2、3组DNA样品,选取其中2号组及3号组进行琼脂糖电泳,因1号组RT-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有杂带故弃而不用,1、3号组DNA样品(已加入loading buffer)分别加入SYBR Gold2μl,1%琼脂糖电泳,紫外灯下切胶。 2.把所割胶放入1.5 ml EP管,称重如下表一。 表一:cDNA琼脂糖凝胶重量 空管2管3管 重量(g)0.9045 1.2280 1.2961 净重(g)0.3235 0.3916 3.按1g/1ml 的量,大致各加入400μl Binding Buffer,65℃水浴7min;(每隔2-3 min,摇一下); 4.把溶液转移至spin-column,10000g 离心1 min ,倒出套管内残液; 5.在柱子中加入300μl Binding buffer,10000g 离心1min,倒出套管内残液; 6.在柱子中加入700ul 的SPW 溶液,放置3min,10000g 离心1min ,去残液; 7.10000g 离心1min(去乙醇); 8.把柱子放入干净的1.5ml EP 管。加Elution Buffer 20μl。室温放置1min,10000g 离心1min。 9.检测DNA的纯度和浓度,如下表二所示。选取质量好的2号组进行接下来的连接转化。 表二:cDNA吸光度测定 2组3组

fda人用单克隆抗体制品生产及检定考虑要点

人用单克隆抗体制品生产及检定考虑要点 前言 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BER)正在修订1987年的“人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和检定考虑要点(PTC)”。该最新修订本的目的是向开发单克隆抗体制品的发起人和研究人员提供帮助,包括研究性新药(IND)和产品许可证申请时应提交的资料。 此文件取代了1987年的文件,并反映了在多次国内、国际会议上讨论过的值得重视的经验,这些会议包括: 1.FDA疫苗和相关生物制品咨委会于1990年8月召开的“生物制品潜在逆转录病毒污染”讨论会。 2.由国际生物标准化学会(IABS)发起并于1990年11月在伦敦召开的“生物制品安全性的病毒学方面会议”。 3.由FDA、IABS、NIH、国家疫苗规划办公室、HHS和WHO发起,于1991年3月在Bethesda召开的“传代细胞系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的国际性会议。 4.由FDA和NIH联合发起,于1992年1月在Bethesda召开的”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前安全性试验工作会议”。 单克隆抗体和其他生物制品一样都有可供参考的法规(21 CFR部分200~299和600~680)。与CBER制定的其他考虑要点一样,单克隆抗体考虑要点亦不试图包容所有问题。当特殊制品产生特殊的未包括在“考虑要点”中的问题时,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本文及相应的法规本对生产和生产设施进行讨论,发起人应与治疗药物研究和评审办公室及生产企业许可证发放和产品监督办公室磋商。 某些单克隆抗体可由CDER负责主要审查工作,或由CDRH与CBER联合复审,各中心的管辖权依据1991年10月CBER和CDER及CBER和CDRH的内部协议执行。本考虑要点适合于按此协议联合复审的单克隆抗体。 主档案 在研究性新药申请初始阶段不需要全部完成本文中讨论的所有资料,而应在临床开发阶段,由适当的中心以对话方式指导下,使资料不断完善。在某些情况下,在同一设施内以相同的方法制备及检定的单克隆抗体时,资料应归于单一主档案

破伤风类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破伤风类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作者:张秀昌刘芳崔萍孙黎罗强贾天军 【摘要】目的:制备并鉴定破伤风类毒素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为破伤风的快速检测及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用破伤风类毒素做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分泌高滴度针对破伤风类毒素的杂交瘤细胞株,测定单抗免疫球蛋白亚类及单抗效价,用间接ELISA 和Western blot检测单克隆细胞株的特异性。结果:通过细胞融合和克隆化,筛选出3株持续分泌抗破伤风类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E12、1E11、1G10。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1E12、1E11、1G10可以和破伤风类毒素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成功制备了抗破伤风类毒素单克隆抗体,为制备免疫诊断试剂盒和抗体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关键词】破伤风类毒素;杂交瘤;单克隆抗体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d prepare hybridoma cell line secreting 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against tetanic toxoid, to develop a rapid assay for Tetanus and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virus. Methods: BALB/c mouse was immunized by purified tetanic toxoid. Hybridoma cell lines secret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McAbs) against tetanic toxoid were screened after the fusion of mouse splenic cells with SP2/0 cells. The Ig subtypes and titer of the McAbs were assayed with EL ISA and Western blot assay. Results: After cell fusion and

用于肿瘤治疗的~(90)Y标记单克隆抗体和受体

收稿日期:2001208214;修回日期:2002202210 作者简介:范我(1941~),女(汉族),浙江人,研究员,放射性药物专业 第15卷第3期 2002年8月 同 位 素 Jou rnal of Iso topes V o l .15 N o .3A ug .2002 用于肿瘤治疗的90Y 标记单克隆抗体和受体 范 我 (苏州大学核医学院,江苏苏州 215007) 摘要:简述了90Y 标记M c A b 和肽2受体的标记方法、动物实验、临床应用以及剂量估算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关键词:90Y ;单克隆抗体和受体;肿瘤治疗 中图分类号:R 730155;O 6141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512(2002)0320168207 用于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利用射线对细胞的 杀伤作用达到治疗目的。一般发射Β-或Α射线, 且有较高的能量、半衰期适中,进入体内后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预定的辐射剂量,以保证治疗效果。目前用得最多的核素是131I ,容易得到,价格低廉。其优点是易于标记蛋白质、多肽类生物大 分子物质。近年来又有多种Β-发射体核素用于治疗,如153Sm 、186R e ,89 Sr 等。但是对用于标记单克隆抗体(M c A b )和受体的放射性核素,又有一 些特殊的要求。单抗和受体与一般化合物相比,分子大而与放射性核素结合位点少,因此宜用高比活度或无载体核素进行标记,以提高标记比活度。在几种无载体核素中,尤以188R e 和90Y 受到青睐,它们通常分别由188W 2188R e 和90Sr 290Y 发生器得到,可随时应用,方便、经济。因此除188R e 之外,近年来对90Y 的标记及应用研究也逐渐增多。 90 Y 是纯Β-发射体核素,Β-射线能量高, E m ax =2.3M eV ,在组织内最大射程可达12 mm ,R 95(Β粒子把95%的能量传给靶组织的距 离)可达5.94mm ,有利于对肿瘤组织的均匀照射,其平均杀伤细胞的范围为131I 的10~20倍;半衰期为64h ,对标记物到达肿瘤并发挥射线的杀伤作用均较合适;其不发射Χ射线的特点使 射线对周围正常组织无害,给药后对患者也不需要特别防护,甚至可接受门诊治疗。相比之下, 131 I 与M c A b 的结合不够稳定,进入机体内容易 脱碘,对非靶器官造成辐射损伤;131I 的核性质也 不甚理想:它除了发射Β-射线外还发射高能Χ 射线,非但无助于治疗,而且引起对周围组织的 辐射损伤及环境污染;另外,131I 发射的Β-射线 能量弱,在机体内的穿透深度不超过3mm ,R 95仅为0.992mm ,不利于手术后杀灭浸润到周边组织中的残留恶性细胞。与放射性铼相比,90Y 既具有与186R e 同样理想的高Β-射线能量和适 中的半衰期,又与188R e 同为适于标记生物大分子的无载体核素,用于核素治疗有良好的应用前 景。此外,还有多种稀土核素如177L u 、169E r 、166D y 等也有理想的核性质,除了半衰期适中外,发射 Β-射线的能量分别为0.5、 0.3和0.4M eV ,与111In 的俄歇电子、90Y 的高能Β-射线一起,构 成了低、中、高三个能量段,适用于不同大小、不同类型的肿瘤治疗。这些核素与90Y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标记方法可互相借鉴,也使人们对90Y 标记的放射性药物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使用90Y 的缺点是母体90Sr 的半衰期长达28.5年,而90Sr 是亲骨类的高毒性核素,它在人 体骨中吸收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对90Sr 290Y 的

单克隆抗体Gazyva(obinutuzumab)注射液使用说明书

单克隆抗体Gazyva(obinutuzumab)注射液使用说明书 2013年第一版 Gazyva(obinutuzumab)注射液使用说明书2013年第一版 新生物制品 批准日期:2013年11月1日;公司:Genentech 药物是第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治疗指定获得FDA批准 Gazyva是具有突破性的治疗指定获得FDA批准第一个药物。这个指定被承办单位请求和在递交给FDA支持上市批准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后很快被授权。在承办单位请求时如果初步临床证据表明药物可能对有严重或危及生命疾病患者可能提供超过可得到治疗重大改善时,FDA可以指定某个药物是突破性治疗。 优先审评,孤儿产品指定 FDA的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血液学和肿瘤学产品室主任Richard Pazdur,M.D.说:“今天的批准代表对有CLL患者一个重要的新添加治疗”“这个批准反映对突破性治疗指定程序的承诺,允许我们与公司合作加快发展,审查和提供重要的新药物。”。 https://www.doczj.com/doc/769984965.html,/drugsatfda_docs/label/2013/125486s000lbl.pdf 处方资料重点 这些重点不包括安全和有效使用GAZYVA所需所有资料。请参阅GAZYVA完整处方资料。 GAZYVA(obinutuzumab)注射剂,为静脉输注 美国初次批准:2013

适应证和用途 GAZYVA(obinutuzumab)是一种针对CD20溶细胞抗体和适用于与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联用,为有既往未治疗过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1,14) 剂量和给药方法 (1)用糖皮质激素,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和抗组织胺预先给药。(2.2) (2)为静脉输注稀释和给药。不要静脉推注或丸注。(2.1) (3)对6个疗程推荐剂量(28天疗程): 1)在疗程1第1天100 mg 2)在疗程1第2天900 mg 3)在疗程1第8和15天1000 mg 4)在疗程2-6第1天1000 mg (2.1) 剂型和规格 1000 mg/40mL (25 mg/mL)单次使用小瓶. (3) 禁忌证 无。 警告和注意事项 (1)输注反应:患者用糖皮质激素,对乙酰氨基酚和抗组织胺预先给药。输注期间严密监视. 对反应中断或终止输注。(2.2,5.3) (2)肿瘤溶解综合征:预料肿瘤溶解综合征;用抗高尿酸血症药物预先给药和充分水化尤其是对有高肿瘤负荷和/或高循环淋巴细胞计数患者。纠正电解质异常,提供支持性医护和监视肾功能和液体平衡。(5.4) (3)中性粒细胞减少:对感染监视。(5.6) (4)血小板减少:监视血细胞计数和出血。出血的处理可能需要血液制品支持。(5.7) (5)免疫接种:不要给活病毒疫苗GAZYVA给予前或期间。(5.8) 不良事件 最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率≥10%)是:输注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发热,咳嗽,和肌肉骨骼疾病。(6) 完整处方资料

实验八 重组克隆筛选(酶切鉴定)

实验八重组克隆筛选(酶切鉴定) 【实验目的】 1.掌握质粒提取的基本方法的原理; 2.学习和掌握限制性内切酶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重组克隆的筛选和鉴定是基因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不同的克隆载体和相应的宿主系统,其重组克隆的筛选和鉴定方法不尽相同。从理论上说,重组克隆的筛选是排除自身环化的载体、未酶解完全的载体以及非目的DNA片断插入的载体所形成的克隆。常用的筛选方法有两类。一类是针对遗传表型改变筛选法,以-半乳糖苷酶系统筛选法为代表。另一类是分析重组子结构特征的筛选法,包括快速裂解菌落鉴定质粒大小、限制酶图谱鉴定、Southern 印迹杂交、PCR、菌落(或噬菌斑)原位杂交等方法。 1.-半乳糖苷酶系统筛选法(蓝白斑筛选法) 使用本方法的载体包括M13噬菌体、pUC质粒系列、pGEM质粒系列等。这些载体的共同特征是载体上携带一段细菌的基因lacZ。lacZ编码-半乳糖苷酶的一段146个氨基酸的肽,载体转化的宿主细胞为lacZ△M15基因型。重组子由于外源片断的插入使肽基因失活不能形成互补作用,也就是说,宿主细胞表现为-半乳糖苷酶失活。因此,在X-gal平板上,重组克隆为无色噬菌斑或菌落,非重组克隆为蓝色噬菌斑或菌落。这种筛选方法操作简单,但当插入片断较短(小于500bp),且插入片断没有影响lacZ基因的读框时,有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2.快速裂解菌落鉴定质粒大小 从平板中挑取菌落,过夜培养后裂解,直接进行凝胶电泳,与载体DNA比较,根据迁移率的减小初步判断是否有插入片断存在。本方法适用于插入片断较大的重组子的初步筛选。 3.限制酶图谱鉴定 对于初步筛选具有重组子的菌落,提纯重组质粒或重组噬菌体DNA,用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一种或两种)切割重组子释放出的插入片断,对于可能存在双向插入的重组子还可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鉴定插入方向,然后用凝胶电泳检测插入片断和载体的大小。 4.Southern 印迹杂交 为确定DNA插入片断的正确性,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重组子、凝胶电泳分离后,通过Southern 印迹转移将DNA移至硝酸纤维膜上,再用放射性同位素或非放射性标记的相应外源DNA片断作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鉴定重组子中的插入片断是否是所需的靶基因片断。 5.PCR法 用PCR对重组子进行分析,不但可以迅速扩增插入片段,而且可以直接进行DNA序列分析。因为对于表达型重组子,其插入片断的序列的正确性是非常关键的。PCR法既适用于筛选含特异目的基因的重组克隆,也适用于从文库中筛选含感兴趣的基因或未知的功能基因的重组克隆。前者采用特异目的基因的引物,后者采用载体上的通用引物。 6.菌落(或噬菌斑)原位杂交 菌落或噬菌斑原位杂交技术是将转化菌DNA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用放射性同位素或非放射性标记的特异DNA或RNA探针进行分子杂交,然后挑选阳性克隆。这种方法能进行大规模操作,是筛选基因文库的首选方法。 本实验采用限制酶图谱鉴定。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

授课人:曾屏珊 班级:高二(3)班 时间:20XX年5月3日(星期四)上午第2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应用。 (1) 能简述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 (2) 能简述动物细胞融合的基本过程。 (3) 能列出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细胞融合的异同。 (4) 能列举细胞融合技术的优点及实际应用。 (5) 能描述单克隆抗体的含义。 (6) 能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7) 能列举单克隆抗体的优点及实际应用。 2.能力目标: 偿试设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是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教学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知识,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及方法基本相同,对这部分知识学生学起来应该较轻松。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进行两次筛选”、“怎样进行筛选”、“为什么这种抗体叫单克隆抗体”,所以在教学中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上。【教学策略】 以问题和任务驱动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学习,在问题的解决中、习题的反馈中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教学程序】

【教学反思】 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自学,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的创设教学情境,敢于放手,给学生充足 的学习时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在学生的交流的同时,能适时地引导 学生彼此沟通和相互理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锻炼了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延伸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时间没把握好,导致未完成本节课全部内容。以后课堂上应注意这方 面的问题,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提出问题:该方案能达到预期效果吗?为什么?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两次筛选 动物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融合的主要应用是制备单克隆抗体。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有两次筛选,这地方学生很容易弄混了。第一次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两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并不相同。 第一次筛选: 细胞融合后,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是第一次筛选的关键。普遍采用的HAT选择性培养液是在普通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次黄嘌呤(H)、氨基喋呤(A)和胸腺嘧啶核苷酸(T)。 其依据是细胞中的DNA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生物合成途径(“D途径”),即由氨基酸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核苷酸,为DNA分子的合成提供原料。在此合成过程中,叶酸作为重要的辅酶参与这一过程,而HAT培养液中氨基喋呤是一种叶酸的拮抗物,可以阻断DNA合成的“D途径”。另一条途径是应急途径或补救途径(“S途径”),它是利用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HGPRT)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催化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生成相应的核苷酸,两种酶缺一不可。因此,在HAT培养液中,未融合的效应B细胞和两个效应B细胞融合的“D途径”被氨基喋呤阻断,虽“S途径”正常,但因缺乏在体外培养液中增殖的能力,一般10d左右会死亡。对于骨髓瘤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细胞而言,由于通常采用的骨髓瘤细胞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缺陷型(HGPRT)细胞,因此自身没有“S途径”,且“D途径”又被氨基喋呤阻断,所以在HAT培养液中也不能增殖而很快死亡。惟有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具有效应B细胞的“S途径”,又具有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液中长期增殖的特性,因此能在HAT培养液中选择性存活下来,并不断增殖。 第二次筛选: 在实际免疫过程中,由于采用连续注射抗原的方法,且一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形成相对应的一种效应B淋巴细胞,因此,从小鼠脾脏中取出的效应B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不同的,经HAT培养液筛选的杂交瘤细胞特异性也存在差异,所以必须从杂交瘤细胞群中筛选出能产生针对某一预定抗原快定簇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通常采用有限稀释克隆细胞的方法,将杂交瘤细胞多倍稀释,接种在多孔的细胞培养板上,使每一孔含一个或几个杂交瘤细胞(理论上30%的孔中细胞数为0时,才能保证有些孔中是单个细胞),再由这些单细胞克隆生长,最终选出分泌预定特异抗体的杂交细胞株进行扩大培养。 因此,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两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是不相同的。

125I标记单克隆抗体技术

125I标记单克隆抗体技术 同位素标记是一种重要的抗体标记技术,牨977年Yalow等在放射免疫测定法所作突出贡献而获得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McAb标记同位素后除应用于放射免疫测定外,还可用于竞争结合试验、体内肿瘤定位等。 (一)原理 氯胺桾即对甲苯碘氯胺钠,在水溶液中生成次氯酸,为一种温和氧化剂,当加入到有蛋白质和碘的弱碱水溶液中,可将I2氧化为I+并结合到氨基酸上。如标记条件温和,标记后的McAb仍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强度的测定可反映相应抗原的含量。 (二)方法 在细胞冻存管内加入纯化的McAb100μg/100μl, 再加入10μl 0.05M磷酸缓冲液 再加入10μl(含1mCi)125I ↓ 加入10μl氯胺-T(5mg/ml溶于0.05M 磷酸盐缓冲液),孵育时间不超过30秒 ↓ 加入100μl偏重亚硫酸钠(1.2mg/ml溶于 0.05M磷酸缓冲液) ↓ 加入200μl KI溶液(少许结晶KI溶于0.05M 磷酸缓冲液+4%牛血清白蛋白) ↓ 用PD10柱(Sephadex G25)除去游离125I 用4%BSA PBS洗脱 ↓ 分部收集,0.5ml/管 每管取5μl进行γ计数,计算标记抗体的比活性和标记率

结合于McAb125I放射性强度(cpm) 标记率(%)=─────────────────── 总放射性强度(cpm) 结合于某一管McAb上的放射性强度 比活性(μCi/μgMcAb)=──────────────── 某一管McAb总量 (三)试剂器材 1.纯化后的McAb 2.0.05M磷酸缓冲液,氯胺桾,偏重亚硫酸钠,KI,BSA 3.125I 4.有通风装置的超净台,γ计数仪 5.PD10柱(Sephadex G25) (四)注意事项 1.严防同位素污染,工作人员必须穿着工作衣,戴口罩、帽子、手套。必须在严密的通风橱或通风超净台中操作。操作前后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监测。所用125I和标记物应妥善保管。 2.如标记细胞因子、激素等,应选用更温和的标记方法,使保持更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