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二环线高架桥施施组

武汉市二环线高架桥施施组

武汉市二环线高架桥施施组
武汉市二环线高架桥施施组

目录

第一章武汉市二环高架桥工程工程说明及概况 -------------------- 4

第一节编制说明------------------------------------------------------------- 4

1、编制依据 ------------------------------------------------------------------ 4

2、编制范围 ------------------------------------------------------------------ 4 第二节工程概况------------------------------------------------------------- 5

第三节施工条件------------------------------------------------------------- 6

1、交通条件 ------------------------------------------------------------------ 6

2、施工用水 ------------------------------------------------------------------ 6

3、施工用电 ------------------------------------------------------------------ 7

4、施工通讯 ------------------------------------------------------------------ 7 第四节工程材料------------------------------------------------------------- 7

第五节本施工段工程综合简介------------------------------------------- 7

1、下部结构 ------------------------------------------------------------------ 9

2、主线高架桥加宽段桥梁结构 ------------------------------------------ 9 第二章施工总体部署 --------------------------------------------------- 12第一节人员组成原则------------------------------------------------------ 12第二节主要人员来源------------------------------------------------------ 12第三节施工队伍来源------------------------------------------------------ 12第四节施工队伍安排及任务划分--------------------------------------- 12第三章施工准备 --------------------------------------------------------- 15

第一节施工现场布置 ---------------------------------------------------- 15

1、布置原则 ----------------------------------------------------------------- 15

2、施工平面布置 ----------------------------------------------------------- 15

第二节工程试验室 ------------------------------------------------------- 15

第四章高架桥主体工程施工方法 ------------------------------------ 18

第一节施工方案确定原则------------------------------------------------ 18

第二节主要施工工艺------------------------------------------------------ 18

1、道路管线的拆迁 -------------------------------------------------------- 18

2、路面拓宽 ----------------------------------------------------------------- 19

3、施工第一次搭设施工围拦(12米)-------------------------------- 19

4、桩基工程施工 ----------------------------------------------------------- 19

5、承台施工 ----------------------------------------------------------------- 26

6、墩身施工: -------------------------------------------------------------- 28

7、第二次搭设施工围挡 -------------------------------------------------- 32

8、搭设桥面支撑 ----------------------------------------------------------- 33

9、支架系统预压 ----------------------------------------------------------- 35

10、桥面主体工程---------------------------------------------------------- 36

11 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及附属 ----------------------------------------- 45

12、桥梁附属结构---------------------------------------------------------- 58

13、地面道路施工。------------------------------------------------------- 59

第三节收尾配套及竣工验交--------------------------------------------- 59

1、收尾配套 ----------------------------------------------------------------- 59

2、拆除临时设施与恢复场地 -------------------------------------------- 60

3、竣工验收 ----------------------------------------------------------------- 60 第五章施工进度计划 --------------------------------------------------- 62第一节工程工期------------------------------------------------------------ 62第二节施工进度计划管理------------------------------------------------ 62第六章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 65第一节质量目标------------------------------------------------------------ 65第二节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职责--------------------------------------- 65第三节保证质量奖罚办法------------------------------------------------ 65第四节质量保证的主要措施--------------------------------------------- 67

第五节创优规划------------------------------------------------------------ 71第六节砼质量保证措施--------------------------------------------------- 78第七节隐蔽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82第八节主要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措施--------------------------------- 86第七章安全保证措施 --------------------------------------------------- 89第一节安全目标------------------------------------------------------------ 89第二节安全保证体系------------------------------------------------------ 89第三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89第四节安全生产奖罚办法------------------------------------------------ 92第五节安全保证措施------------------------------------------------------ 93第八章冬季施工安排及措施 ------------------------------------------ 97

一、冬季施工安排------------------------------------------------------------ 97

二、冬季施工措施------------------------------------------------------------ 97第九章雨季施工安排及措施 ------------------------------------------ 99

一、雨季施工安排------------------------------------------------------------ 99

二、雨季施工措施------------------------------------------------------------ 99第十章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 10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措施------------------------------------------------- 103第一节建立环境与水土保护保证体系------------------------------- 103第二节环境保护措施---------------------------------------------------- 106第三节水土保持措施---------------------------------------------------- 107

武汉市二环高架桥工程

唐家墩—二七桥高段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武汉市二环高架桥工程说明及概况

第一节编制说明

1、编制依据

1、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施工图纸

2、武汉市三眼桥—二七路沿线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

3、国家现行路桥工程施工规范、技术标准;

4、我公司现有的机械设备、施工技术水平;

5、我公司从事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及资源情况;

6、业主、监理单位下达的有关工作指令。

2、编制范围

武汉市二环高架桥工程K8+675(暂定桩号)~K11+700。

编制原则

针对该二环高架桥工程的特殊性,为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地完成工程任务并把它建成一流质量的精品工程,按照如下原则进行编制:

1、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与验收标准;

2、自始至终对施工现场坚持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严密监控,

动静结合、科学管理的原则;

3、强化精品意识,以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为指导,向武汉人民交一项优质工程,献一份厚礼;

4、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经济适用性、安全可靠性与实事

求是的原则。

第二节工程概况

工程简介

武汉市二环线是鉴于城市中心区不断扩展、交通流量向外围逐步扩散及内环与中环间距过大等因素,而在内、中两条环线之间增设二环快速路,确立了主城以“环线+放射线”为骨架的主城道路系统。

二环线是武汉市快速路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活动区的交通保护环和交通输配环;是缓解中心区客货运交通压力、减少车辆穿越中心城区的重要交通疏散通道;是联系两江四岸、组织过江交通的快速交通走廊;是联系主城各功能区的重要纽带。二环线建设是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心城区三十分钟畅通工程的重要保证。

二环线汉口段工程技术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

设计车速:主线设计车速60~80km/h;辅道设计车速为40km/h;高架桥匝道30~40km/h。

净空:二环线主线及沿线主要干道通行净空不低于4.5m。

二环线主线标准断面为双向6车道布置,地面辅道为双向4~6车道布置。

本施工段长度全部为高架桥,其中包括竹叶山立交桥。

地形、地貌

本标段从汉口二七路经竹叶山高架桥走发展道路接唐家山立交,为现在市区道路上新增的高架桥,施工过程中对现在城市交通影响较大,在施工中须合理组织。

不良施工条件

本高架桥工程在是繁华市区既有道路是修建高架桥工程,其中二七路段—竹叶山段现有道路宽度仅有26左右,高架桥施工桥面宽度也达26米,因此该段施工须占用两侧人行道道;竹叶山—唐家墩段现在道路宽度约为50米,但该段为市区交通主干道,交通流量极大。

气象、水文

武汉地区属于我国华中地区,具有冬寒夏热,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冬季少雪等主要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3°C,极端最高气温41.3°C,极端最低气温-18°C。多年平均降水量1261.2mm,降水多集中在6-8月,占全年的41%;最大年降水量2107.1 mm,最大日降水量332.6 mm,年平均蒸发量为1447.9 mm,绝对湿度年平均16.4mb,相对湿度75.7%。4~7月多东南风,其余多为北风或东北风,最大风力8级,风速27.9m/s,大气影响深度为3.0m,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m。

第三节施工条件

1、交通条件

本工程为武汉市内环线高架桥工程,运输条件比较便利,只是工程处在城市中心区,交通量大,现况道路交通条件不是很好,车辆拥堵比较严重,且施工中又得拆迁和占道及修筑临时便道,对现在交通影响较大,这给施工带来不利影响,在此施工中,施工路段要进行合理组织,进行车辆分流及管制,以方便施工。

2、施工用水

本桥施工用水可联系桥旁附近就近水源,需我们施工前进行现场考察,寻找到合适的水源后与之协调好,以方便施工。

武汉市三环线某立交主线高架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_secret

武汉市三环线某立交主线高架桥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综合说明 1 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 1.1.1 “武汉市三环线北段某立交主线高架桥(三)桥梁工程(XXX)”招标文件、设计图纸、补遗书、参考资料等招标资料。 1.1.2 由招标文件明确的现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及技术规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验收办法。 1.1.3 施工现场考察及调查周边环境所了解的情况和收集的信息。 1.1.4“武汉市三环线北段某立交主线高架桥(三)桥梁工程(XXX)”中标通知书。 1.1.5 我公司现有的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1.1.6 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当地政府有关施工安全、文明施工、劳动保护、土地使用与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1.2 编制范围 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范围为“武汉市三环线北段某立交主线高架桥(三)桥梁工程(XXX)”招标文件所明确的工程内容。即里程桩号KXXX~KXXX,全长923.54米的桥梁工程(双幅桥结构,单幅桥宽13.25米)。施工内容为:两联5×32m和四联5×30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该施工范围内的钻孔桩、承台、墩柱、桥台(不含HZ53#墩的钻孔桩、承台、墩柱及伸缩缝);现状机耕道路的恢复以及交通预埋管线、防撞护栏等附属工

程(不含桥面防水层和沥青面层)。 1.3 编制原则 1.3.1 全面响应并严格遵守该项目招标文件的要求,施工组织涵盖文件所规定的全部内容。 1.3.2 本施工组织设计力求采用先进可靠的工艺、材料、设备,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安全可靠。 1.3.3 本施工组织设计根据“世行贷款武汉市城市交通项目三环线北段某立交主线高架桥(三)桥梁工程(XXX)”设计方案,结合桥址的地质、水文、气候、气象条件及工程规模、技术特点、工期要求、工程造价多方面的因素而编制。 1.3.4 严格遵守有关设计、施工规范、技术规程和质量评定及验收标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业主的要求。 1.3.5 严格遵守国家、湖北省、武汉市关于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地治安、劳动保护、土地使用与管理以及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和技术标准。 1.3.6 实施项目法管理,通过对人力资源、材料、机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成本及社会信誉的预期目标。 2 工程说明 2.1 工程概况 武汉市三环线北段工程主要经过后XXX和规划XXX城两个大的居住区,从其北部边缘通过。工程起点为XXX立交(XXX立交设计终点),设计止点为XXX铺立交(XXX铺立交设计起点),设计全长约8222.701米。本工程

改革开放35年来武汉交通线路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35年来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的影响分析 ——以城市主干道分析为例 (从武汉城市的主要交通要道对总体城市形态及对要道周边环境(建筑高度和人口集聚等)的影响入手) 一、80年代初。城市形态变化更多的是以轴状发展为主导。武汉以旧城为核心沿城市主干道向外轴状延伸 ①在解放大道沿线向两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总体上形成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之间狭长的沿江轴状空间形态; ②沿汉江的十里铺西延,利用水运发展工业和居住,因此主要以旧城、七里庙工业区为基础,沿鹦鹉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呈现出“L”形的沿江轴状形态。 ③武昌地区由于受众多湖泊的挤迫,向东沿武珞路-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向南沿武咸、武金公路发展、向北沿和平大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E”型轴状发展态势。 二、80年代中后期。 武汉空间形态变化整体上呈现轴向变粗、轴间填充的趋势。 ①汉口地区建设大道、发展大道、青年大道相继建成,使城市得以大规模沿路向纵深腹地发展。站北、常青、古田等地区建设起来,汉口沿江两轴之间的空旷地带被逐步填充饱满。 案例分析:随着解放大道的兴起,1989年,位于汉口解放大道球场路口,武汉供电调度大楼落成,高137米,成为全市第一幢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 (武汉供电调度大楼)(晴川饭店) ②汉阳地区用地依然沿汉江拓展,向墨水湖以北、琴断口、升官渡地区发展,形成了大规模的江汉二桥居住组团,钟家村、墨水湖以北等地区建设密度变大,汉阳沿江两轴变粗; 案例分析:汉阳地区,其中晴川桥与晴川街的繁荣,促使1984年三镇第一幢超高层建筑晴川饭店的建成,一度占据全市最高楼的桂冠,初次改变了武汉空间结构范畴里立体的高度,具有标志性意义。 三、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空间处于圈层布局和多方向蔓延拓展阶段。 一是主城继续填充发展并向外蔓延。汉口地区,沿发展大道两侧发展,并跨越张公堤形成规模巨大的常青组团;汉阳地区,以汉阳大道和318国道为轴继续向西、向南发展。 二是依托交通干道推动了城镇建设。主城周边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吴家山金银湖地区、汤逊湖周边地区、黄家湖、谌家矶等临近主城的地区。 案例分析:由于解放大道与发展大道的进一步发展,两大道附近进一步繁荣以及人口的进一步集聚,为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进一步改变奠定了基础。1997年1月,位于汉口解放大道与武胜路交汇处的东南侧,高226米的武汉世贸大厦落成,成为“武汉第一楼”,周边配套综合商场武汉广场、世贸广场、新世界百货、武汉展览馆等,再度改变了武汉的城市高度与集聚度。可仅过6个月,位于汉口的中山大道,江汉路步行

武汉市地铁总体规划

据记者了解,从2012年至2017年,我市每年都将建成开通一条地铁线。2012年,开通地铁2号线一期,从常青花园至鲁巷广场。2013年,开通地铁4号线一期,从武昌火车站至武汉火车站;2014年,开通地铁4号线二期,从汉阳黄金口至武昌首义路;2015年,开通地铁3号线,从沌口至三金潭;2016年,开通地铁8号线一期,从三金潭至梨园广场;2017年,开通地铁6号线一期,从三角湖到东西湖区假日广场。建成7号线,从金银湖至南湖 研究了下12号线各地区的人都照顾到了,这个图仔细看了看,很完美,很好非常好,1号线大汉口线,2号线连通汉口武昌,3号线连通汉口汉阳,4号线高铁线,实现高铁地铁无缝换乘,连通武昌汉阳,5号线大武昌线,六号线连通金银湖沌口未来两大卫星城,7号线是武汉未来的机场线,实现飞机地铁无缝换乘,8号线连接盘龙城,南湖两大居民区以及华侨城和大学城,9号线横跨汤逊湖,贯穿整个东湖高新,打通光谷到纸坊的直线,带动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片发展,10号线联动常福,沌口,阳逻三大卫星城,11号线实现蔡甸和豹澥到中心城区首尾相应,12号线为1号线大汉口线的补充,在汉口地区和一号线组成一个内环线,汉口同时拥有1号线和12号线实现汉口小循环 武汉唯一的三条地铁线转乘站香港路超级地铁站即将开建咯。 根据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2005-2012年为城市道路网与轨道网打基础时期,推进地铁网络建设控制走廊。建成轨道1号线(轻轨)、过江地铁2号线一期和地铁4号线一期,共计70公里,构成“工”字型轨道骨架。 到2013年,地铁2号线和4号线建成后,常青花园、武广、江汉路、中南、鲁巷、徐东、建二等七大商圈将连成串,形成武汉一条新的“地铁经济带”。届时,只要40分钟,就可以把从江汉路到鲁巷的武汉七大商圈转个遍。 当2015年,武汉将建成地铁1号线、2号线一期、3号线—期、4号线、8号线一期5条地铁,形成近150公里的轨道网,比2013年“工”字形轨道通车里程翻了一番。 2017年,待连通三环线外围的地铁6号线建成后,武汉地铁线路又将新增32.8公里。届时,6条快速轨道贯通江城,三镇通车地铁网络将超过180公里。 ◆地铁1号线 横穿汉口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和东西湖区,沿长江和汉江北岸横贯汉口东西城区。全长29.7公里,设站27座。 一期工程于2000年12月开建,全长10公里,沿京汉大道,从东往西设10座站点:黄浦路站、三阳路站、大智路站、循礼门站、友谊路站、利济北路站、崇仁路站、硚口路站、太平洋站和宗关站。二期全长19.468公里,西段设汉西一路站、古田四路站、古田三路站、古田二路站、古田一路站、舵落口站、竹叶海车站、额头湾站、五环大道站、东吴大道站至金山大道站止,全长12.478公里,设11座车站;东段自一期工程黄浦路站起,沿解放大道向东,设头道街站、二七路站、徐州新村站、丹水池站、新荣站至堤角站止,全长6.99公里,设6座车站。 ●2010年7月建成试运营。 ◆地铁2号线一期 一期工程线路贯穿武汉市西北-东南,是武汉市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起点为汉口常青花园北侧的金银潭站,终点为武昌鲁巷站,线路全长27.98公里,全线设21座车站。 分别为:金银潭站、常青花园站、金色雅园站、汉口火车站站、范湖站、青年路站、航空路站、中山公园站、循礼门站、江汉路站、积玉桥站、螃蟹甲站、小龟山站、洪山广场站、中南路站、宝通寺站、街道口站、广埠屯站、虎泉站、名都站、光谷广场站。

武汉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蓝图

武汉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蓝图 一、整体概述 自古以来有“九省通衢”之美誉的武汉位于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具有“得中独厚、辐射四周”的区位优势。武汉市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大铁路动脉的十字交汇点,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武汉市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 武汉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武汉是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也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随着天和机场第二航站楼的投入使用,武汉将成为全国四大枢纽机场之一。 这样武汉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战略大支点。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武汉初步形成了公、铁、水、空及城市交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二、陆路运输现状及蓝图 (一)公路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公路枢纽,武汉公路总里程达到1.1039万公里(含通村公路),其中有316国道、318国道、106国道、107国道

经过武汉,另外有16条省道在这里交汇。在高速公路方面,京珠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市内又有天河机场高速公路、武汉外环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公布的《武汉市综合交通规划(2009-2020)》,提出要逐步将武汉建成面向世界的全国性交通枢纽。规定中指出公路方面要增加内环线硚口路至常青路、二环线发展大道至硚孝高速公路、珞狮南路至文化大道、珞狮南路至高新一路、友谊大道至三环线、墨水湖北路至三环线等环线切向快速放射线和联络线,提高环线交通节点交通疏散功能。三条环线与快速放射线、联络线相交成网,形成“环网结合、轴向放射”的快速路系统。 汉口要新增9条连通路,这样就能完善三镇内部道路系统。汉口地区打通建设渠路、建设大道延长线、中一路、塔子湖西路、新华西路、三眼桥北路、金墩路、银墩路、古田四路等9条穿京广、汉丹铁路的连通路,强化京广、汉丹铁路沿线地区南北向道路建设。 汉阳地区完善四新、汉阳旧城等地道路网络,增加至黄陵、大集方向的出口路。 武昌地区重点建设垂江道路,增加武昌中心区与杨春湖地区、关山地区的连通路,改善环东湖风景名胜区交通条件。完善三镇次、支路网,改善交通微循环。 另外,在部分客流低于轨道需求的发展轴上先修建快速公交系统(BRT)作为轨道交通的替代方式。2020年规划BRT线网方案由6条线

武汉市近三年来发展状态调查

武汉市近年来发展状态调查 武汉市作为湖北的省会,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长江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了“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2007年12月,武汉获批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3年多来,武汉城市圈进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产业格局和经济结构正在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化目标调整,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而武汉近年来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民生和交通方面。 一.武汉市民生建设 以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武汉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猛,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仅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亲眼目睹了武汉的发展过程,发自内心的感到骄傲。 武汉向来以“火炉”闻名中国,十年前的武汉,城区有条件使用空调的家庭所扎局的比例很低。十年后,空调的普及率几乎达到百分之八十,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90年代的武汉人都是骑自行车上学,上班。近五年来,随着武汉经济的发展,私家车的数量每年以的速度增长,购车人士除了医生,教师等收入较高人群,身为工人阶级的老百姓也开始加入这个行列中。正是在很大程度上因为轿车增长过快而导致交通拥堵不堪,所以政府近几年大力改造城市建设,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从前,武汉人的生活模式就是早九晚五的工作,下班后就回家休息,没有考虑如何丰富生活。这些年,老百姓的思想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人们除了工作,休息,开始思考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发挥余热。特别是退休的中老年人,吃完晚饭后大多都喜欢出门散步,跳舞,锻炼身体。以下图片拍摄于武昌江滩,生活小区等。

武汉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

“十二五”武汉轨道交通规划一览“十二五”武汉轨道交通规划一览 根据武汉地铁规划,武汉轨道交通分三期目标。一期目标至2012年,建成2号线和4号线一期,串联起武汉三大火车站。 二期目标至2017年,建成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7号线和8号线,基本覆盖武汉市区。这一阶段,地铁2号线将从光谷广场延伸至江夏流芳,地铁3号线将从沌口体育中心延伸至蔡甸区的文岭,8号线修进黄陂区的盘龙城。 第三期目标是远景规划,武汉将建设12条地铁线路,其中1号线(轻轨)从堤角至黄陂;7号线连通黄陂天河机场和江夏的纸坊;8号线在黄陂继续延伸,从盘龙城延伸至横店;地铁4号线从武汉火车站穿越长江延伸至新洲区的阳逻;10号线连接汉南和新洲;11号线进蔡甸城区。 武汉轨道交通线路总长540公里,共12条线路(如图一),其中1号线(图一中的U1)为轻轨,其它均为地铁,其中主城340公里;过江通道7条,其中主城6条,轨道交通线网将由3条市域快线和9条市区线路构成,共设站309座。 3条市域快线连城郊 E1——由蔡甸向东沿汉蔡公路、四新大道过长江,经雄楚大街至豹澥(xie),实现汉阳与武昌的快速直达联系。线路全长61公里,设站24座。 E2——由黄陂向南,经天河机场、王家墩,沿三阳路过长江,然后转向武昌火车站、经南湖组团至纸坊,实现汉口与武昌的快速直达联系。线路全长76公里,设站21座。 E3——由蔡甸常福向北沿318国道,经沌口沿芳草路过汉江,沿发展大道、二七路过长江,之后沿友谊大道至武汉站、经化工新城到阳逻。全线贯通武汉三镇,连接了汉口站、武汉站。线路全长80公里,设站28座。 5条骨架线路跨两江 跨长江线路3条 分别为U2(金银潭—鲁巷)、U7(黄家湖大学城—盘龙城)和U4(永安堂—武汉站)。 跨汉江线路2条 分别为U3(吴家山—博览中心)与U6(军山—三金潭)。 镇间骨架线路进一步加强三镇之间的紧密联系,均衡三镇发展格

二环线道路工程中央防撞墩施工方案(优秀)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工程实施情况 (3) 三、工程特点 (3) 四、拟本工程项目组织机构 (5) 五、施工准备工作 (5) 六、施工方法 (6) 1、原路面沥青破除和植筋 (6) 2、防撞墩施工流程 (6) 3、主体工程主要工序施工方法 (6) 4、涂料工程施工方法: (7) 5、主体工程施工要点 (8) 6、涂装工程施工要点 (9) 七、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2) 八、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13) 九、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5)

东湖路中央防撞墩方案 一、工程概况 二环线东湖路段(东湖宾馆-中北路延长线)道路工程一标段中的中央防撞墩南接东湖隧道终点(K5+62020北至梨园广场(K7+600),全长1980m。二环线主线XX市快速路,设计车速60km/h,黄鹂路XX市次干道Ⅰ级。包括1.9km道路拓宽改造,1座地下车行通道及6座地下人行通道。 东湖路设计主线双向6车道,主线中间设置0.566m宽的中央防撞墩,两侧各设7m宽辅道,路幅宽55m,如图1所示。 图1 东湖路断面图 东湖路中央防撞墩构造见图2。 图2 中央防撞墩构造示意图

东湖路中央防撞墩涂装结构层为:30μm厚881-D05环氧封闭漆+881-D02刮涂型环氧腻子+100μm厚881-D01环氧云铁中间漆+70μm厚881-D01丙烯酸聚氨酯面漆。如图3所示。 70μm厚881-D01丙烯酸聚氨酯面漆 二、工程实施情况 1、工程开工时间:2020年5月26日。 2、对于防撞墩主体结构,原设计中央防撞墩采用C00A07设计图纸,但根据《武汉大道综合改造现场指挥部关于东湖路中央隔离墩变更意见》,2020年12月21日对中央防撞墩进行了变更,变更编号为C00A07B;2020年4月29日,对检查井进行了优化设计,变更编号为C00A07C,原编号为C00A07B的变更作废;对于防撞墩涂装施工,设计通知采用图3结构进行施工,设计变更图纸后续下发。 3、原状东湖路路面结构:30cm厚水泥石灰石屑+2020厚素砼+6.5cm厚AC-25C粗粒式沥青砼+2.5cm厚AC-13C细粒式沥青砼,如图4所示。为了保证防撞墩与原有道路形成一个整体,需在原道路砼基层进行植筋,采用32020长的φ16钢筋,间距150mm,植入砼基层16cm,同时植筋后有利于结构钢筋的绑扎和固定,植筋如图5所示。 三、工程特点 1、防撞墩施工长度较长,工期紧,故需分段(2020为一段)循环施工,所以必须合理安排各阶段的工作时间及相互交接时间,且明确各工序的最迟交接时间,

武汉市路名规划

关于武汉市路名规划的公示 按依照《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武汉市地名管理办法〉的决定》(2011年第222号)第十三条的要求,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武汉市路名规划》,通过了专家咨询,现按要求向社会公示,广泛收集民众意见。 一、规划目标、范围、年限 规划目标:适应武汉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路名为城市服务的整体水平,构筑一个易于接受、辨识、记忆和流传的路名标示系统,打造一个展示武汉地域文化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延续城市空间线索的城市符号系统,形成一个开放、大气、包容、意蕴深远的城市形象展示窗口。 规划范围:武汉市主城区范围。 规划年限:远期至2020年,近期至2015年。 二、路名现状 目前,武汉市主城范围内有法定名称的道路约1092条(不含巷、里等级),主干路以上规划道路144条,其中有法定名称的137条。武汉的路名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局部和区域表现出一定特色和规律,但在总体布局上显得比较零散、规律性不强。 三、道路通名规划 基本保留现有的通名系统。

第一级为大道、大街,第二级为路、街,第三级为里、巷。环线作为特殊通名。 大道、大街主要针对城市快速路和骨架主干路,一般要求路宽在60米,长度在5千米以上,可以“大道”、“大街”为通名。现状未达到上述要求,但原以“大道(街)”作通名的道路,沿用原通名。 路(街)为介于“大道”和“巷(弄、里)”之间者,包括城市规划中除大道以外的主、次干道,宽度在15米以上的支路。 巷(里)用于生活便道。 环线仅针对城市三环线、四环线、外环线使用,一环线、二环线仅作工程名,不做法定名称,其它道路不得以“×环”作专名,以免混淆。 汉口平行于长江、汉水方向的以大道、路为通名,垂直于长江、汉水方向以大街、街为通名;汉阳平行于长江方向的以大道、路为通名,平行于汉水方向以大街、街为通名;武昌平行于长江方向以大道、路为通名,垂直与长江方向以大街、街为通名。由于历史原因,现有部分区域的现状道路通名使用一般不区分走向,为避免造成混乱和更名带来的一系列工作,原则上维持现状。 四、道路专名规划 (一)骨架道路 根据武汉的特点,将汉口、汉阳、武昌分别作为一片,形成各自的快速路、主干路专名系统。

武汉市交通影响评价编制规程12

武汉市交通影响评价编制规程12 武汉市交通影响评价编 制规程武汉市规划局2008年12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 第一部分交通影响评价编制................................ 2 第二章交通影响评价对象............................................ 2 第三章交通影响评价类型............................................ 2 第四章交通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3 第五章选址阶段的交通影响评价...................................... 3 第六章规划方案阶段的交通影响评价.................................. 4 第七章交通设施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 4 第八章交通

影响评价的成果文件...................................... 4 第二部分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准则............................ 7 第九章评价范围与年限确定.......................................... 7 第十章交通需求预测................................................ 7 第十一章静态交通评价.............................................. 7 第十二章交通影响程度评价 (8) 第三部分实施与审批.................................... 11 第十三章交通影响评价的实施与审批................................. 11 附录A 技术术语.................................................... 12 附录 B 强制性技术指标.............................................. 13 I 附录 C 参考技术指标 (17)

武汉市四大板块规划———大武汉的经济地理

武汉城市发展四大板块规划 ——大武汉经济地理的四大板块 独立成市产城联动城城互动园园互补 “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板块规划初定。从武汉地图上来看,恰好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成四个犄角。 新增产业及人口在哪里落地?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与新城市格局配套?如果说武汉2049远景规划描绘了城市发展大纲,那么四大工业板块规划就是具体行动指南。昨日,市长唐良智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了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规划。加上此前已通过的大临空规划,至此,我市四大板块规划已全部出炉。按照“独立成市、产城联动、城城互动、园园互补”的总体要求,四大板块规划为武汉2019年达到3万亿工业总产值指明实现途径,也为今后10年、20年武汉发展格局明晰了路径。 大光谷板块将依托东湖高新区、江夏区、洪山区,未来重点辐射鄂州、咸宁部分区域。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及汽车、生物产业和环保节能产业等。发展策略上将落实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 大车都板块涉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区、蔡甸区、汉南区全域以及江夏区、洪山区部分区域,未来辐射仙桃—潜江、汉川—天门、洪湖。将以整车生产为主导,以零配件为支撑,以电子电器、新兴产业等为补充,配套布局生产性服务设施、居住及生活性服务设施。 大临港板块主要涉及新洲区南部、化工区、黄陂区东南部、青山区东部以及洪山区、东湖高新区的局部区域。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开放开发,统筹安排港口、产业、新城、交通及公共设施、市政配套、生态环境等各类要素;通过跨江联动、区域协调,统筹配套生产和生活设施。 不走产城脱节、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四大板块规划同步制定了交通、市政设施、生态功能区建设计划,并明确了各自的新城中心,以防“摊大饼”。行政体制方面,各板块不会再增设领导机构,采取现有行政区领导之间的协商制,争取在建设、招商、产业布局上协同发展。 “四大板块规划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拓展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促进城市跨越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和行动指南。”唐良智强调,各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规划为蓝本,高度自觉、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要立刻展开,并纳入明年城建攻坚计划予以推进。

武汉城市规划汇编

《武汉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 2011-04-01 国土资源部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 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出《关于严格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严格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严格执行招拍挂出让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强房地产用地监管,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针对近期少数城市部分优质地块出让溢价率偏高的情况,《通知》指出,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敏锐性,密切关注当前土地市场动向,抓紧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住房用地供应总量,把握供地节奏和时序,优化供地结构,调整供地方式,坚决抑制地价过快上涨。 《通知》要求,完善调控措施,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未完成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任务,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三类用地”供应总量未达到住房用地供应总量70%的市(县),年底前不得出让大户高档商品住宅用地。要严格把握居住用地出让的总量、结构和时序,坚决防范受多种因素驱动的岁末年初放量供地。凡可能出现“高价地”的地区,必须事前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高价地,稳定市场预期。对招拍挂出让中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分别上报国土资源部和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招拍挂出让制度和操作程序,规范房地产用地出让行为。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市、县招拍挂出让公告的审查,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竞买人资格审查。各地要在坚持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政策性住房面积”、“在商品住宅用地中配建保障性住房”、网上挂牌、用地预申请、一次竞价、综合评标等多种交易形式,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改进和完善招拍挂制度内容。 《通知》强调,加强房地产用地监管,严格落实制度。保障性住房用地改变用地性质进行商品房开发的,必须依法没收违法所得,收回土地使用权,由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重新招拍挂出让。坚决制止擅自调整容积率行为。2011年1月中旬前,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将因政府原因闲置土地尚未完成整改处置的市(县)和具体地块信息、闲置原因向社会公告,并采取措施督促市(县)抓紧落实闲置土地清理工作。 十二五”加大地标建设力度武汉打造六大高层建筑集中区 正努力建设“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武汉,呼唤更多代表性的“城市地标”。日前,市政府常务会审议《武汉市近期建设规划》及《“十二五”规划第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推进“城市地标”建设成为一大亮点:武昌滨江、江岸临江、王家墩、建设大道、四新中心区、杨春湖地区等六片区域,将集中打造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 据初步规划,已知六大片将汇聚1栋600米的国际金融城、3栋300米以上、10栋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市规划局介绍,我市高层建筑群的具体规模、详细布局等尚在研究中。 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项目在武昌滨江商务区开工,以606米的高楼跃居中国第二高楼、世界第三高楼。“武汉高度”再次刷新。

武汉市二环线高架桥施施组

目录 第一章武汉市二环高架桥工程工程说明及概况 -------------------- 4 第一节编制说明------------------------------------------------------------- 4 1、编制依据 ------------------------------------------------------------------ 4 2、编制范围 ------------------------------------------------------------------ 4 第二节工程概况------------------------------------------------------------- 5 第三节施工条件------------------------------------------------------------- 6 1、交通条件 ------------------------------------------------------------------ 6 2、施工用水 ------------------------------------------------------------------ 6 3、施工用电 ------------------------------------------------------------------ 7 4、施工通讯 ------------------------------------------------------------------ 7 第四节工程材料------------------------------------------------------------- 7 第五节本施工段工程综合简介------------------------------------------- 7 1、下部结构 ------------------------------------------------------------------ 9 2、主线高架桥加宽段桥梁结构 ------------------------------------------ 9 第二章施工总体部署 --------------------------------------------------- 12第一节人员组成原则------------------------------------------------------ 12第二节主要人员来源------------------------------------------------------ 12第三节施工队伍来源------------------------------------------------------ 12第四节施工队伍安排及任务划分--------------------------------------- 12第三章施工准备 --------------------------------------------------------- 15 第一节施工现场布置 ---------------------------------------------------- 15 1、布置原则 ----------------------------------------------------------------- 15 2、施工平面布置 ----------------------------------------------------------- 15 第二节工程试验室 ------------------------------------------------------- 15

武汉市城镇发展规划

第三章城市的发展规划 3.1城市规划性质 根据国务院对武汉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武汉市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3.2 城市发展目标 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建立起一个第三产业发达,第二产业主导优势明显,第一产业结构合理,与我国中部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以主城为核心,由内向外的第三、二、一产业圈层式布局结构。 2、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合理布局各类功能用地,保障城市协调发展;建立层次多样、网点均衡的现代化商业、文化、游憩设施体系;建成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增强城市交通辐射能力;加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绿化水平,严格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3.3 城市规模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预计武汉市城市人口规模如下: 3.4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根据武汉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武汉市将逐步形成以主城为基础,以阳逻、常福、蔡甸、纸坊、宋家岗、金口、北湖七个新城为支柱,由内向外的第三、二、一产业圈层式布局,实现生态平衡、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格局。 武汉主城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汉口、汉阳、武昌相对独立的三镇。利用江、河、湖、山等自然条件分隔,建设江北、江南两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周围布局10个中心区片,在主城边缘布局10个综合组团,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之间以轨道交通线、快速路及主次干道相联系,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核心区要集中体现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和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重点布局以商业、金融、贸易、办公、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用地。其中江北(汉口)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大智路、兰陵路,南至长江、汉水,西至武胜路,北至京汉大道,面积6.35km2;江南(武昌)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武青三干道,南至中山路,西至长江,北至规划的武车路过江隧道,面积3.50km2。各中心区片重点布局行政、文化、娱乐、体育、商业等公共设施及居住用地。各综合组团重点布局大中型工业区、居住区、大型对外交通设施、市级商业副中心、教育科研设施、博览中心、体育中心和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市场用地。 主城三镇规划结构、职能分工和人口分布为: 汉口地区包括江北核心区,二七、三阳、新华、宝丰4个中心区片,古田、常青、后湖3个综合组团,总用地118.27km2。主要承担金融贸易、商业服务和市级行政中心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170万人,其中核心区15万人,中心区片58万人,综合组团97万人。 汉阳地区包括晴川片和十升、四新、沌口3个综合组团及墨水湖、龙阳湖风景区,总用地88.55km2,重点发展汽车工业、港口和旅游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76万人,其中中心区片14万人,综合组团62万人。 武昌地区包括江南核心区,首义、晒湖、中南、徐东、杨园5个中心区片,青山、关山、白沙、南湖4个综合组团和东湖、南湖风景区,总用地205.25km2,重点发展金融贸易、省级行政中心、教育科研、钢铁、机电、高科技产业及旅游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204万人,其中核心区为4万人,中心区片为80万人,综合组团为120万人。 3.5 城市道路路网规划 2010年主城路网密度达到7.0km/km2,道路面积率达到12%,人均道路面积9m2。 2020年主城路网密度达到7.3km/km2,道路面积率达到17%,人均道路面积16m2。 2020年主城道路技术指标汇总表

武汉市二环线汉西高架桥项目部质量体系.doc

武汉市二环线汉西高架桥项目部质量体系 质量目标 项目部应根据合同、业主的管理要求,局、公司质量控制目标,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具体质量控制目标的制定如下:工程竣工一次交验合格率100%; 顾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 工程质量检验执行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本标段在招标文件中相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1.1.质量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对项目部质量管理的控制,成立项目部工程质量领导小组。项目部质量领导小组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如下: 组长:项目经理冷佩章 副组长:常务副经理王斌波、项目副经理罗吉祥、总工程师赵子龙 组员:工程部长朱智泉、安质部长李良晨 物资设备部长张林、预算合同部长吕琳、综合管理 部长刘彦平、财务部长陈彬

外协队伍综合管理部财务会计部预算合同部物资设备部 安全质量部工 程 技 术 部项目总工 项目副经理常务副经理 项目经理 1.2. 质量生产责任制 1.2.1. 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对工程施工质量全面负责。 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对工程重要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招标,工程质量管理和工程竣工验交等全面负责。 负责建立健全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和工程质量责任制,督促责任部门制订质量管理、考核、评比及奖惩等办法。 负责组织召开施工质量工作会议,讨论并决定重点工程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参与组织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会,并督促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做出正确处理,及时如实上报。 负责审定工程质量的优劣,组织季(月)度质量考核、评比、奖惩。

武汉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

2009年武汉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简要材料 2009-11-02 交通院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迎来了“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大机遇,同时也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全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等一大批重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城市建设大规模提速,铁路、航空、港口、公路、桥梁、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体系日趋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小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交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形势依然严峻,加上城市建设进入高峰期,交通组织任务更加繁重。 1.城市发展 2008年,武汉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60.08亿元,较上年增长15.1%,高于2008年全国平均9.0%的平均增长幅度,人均生产总值为44290元(约6300美元)。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791.31亿元,较上年增长24.8%,增幅同比降低1.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6.91亿元,较上年增长25.1%。 2008年,武汉市全市户籍人口达到833.2万人,较上年增长0.6%,其中7个主城区人口为477.3万人,较上年增加了0.7%。全年人口自然增长2.04万人,净迁移人口1.72万人。 2008年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2.1亿元,较上年增长30.0%,其中基础建设投资592.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6.3%。全年交通建设投资总额达269.2亿元,较 上年上升29.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约6.8%;轨道交通建设投资总额达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对改善交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起

205-城市新区路名规划——以武汉市东西湖区城市发展区为例

城市新区路名规划研究——以武汉市东西湖区城市发展区为例 孙靓雯 罗超 【摘要】路名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了城市的文化,更与居民出行密切相关。随着路名编制工作从后期补充科学地转变为前期规划,道路交通规划之初路名规划也作为重要部分参与区域整体规划。城市新区因其大量的路名空白性,成为路名规划中的重要部分。本文首先追溯路名规划的发展,盘点路名规划的工作原则。然后以武汉市东西湖区城市发展区这一典型新区为案例,考察其现状路名详情,梳理东西湖区城市发展区现状路名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遵循一定的路名规划方法,对新区的整个路名体系进行完善规划,使武汉市东西湖区城市发展区路名饱含城市文化的同时给予市民最大的便利。 【关键词】路名规划;东西湖区;城市文化;城市新区 路名作为一种城市文化形态,记录了城市社会发展的历程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和时代精神,也是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本市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逐渐关注身边地名环境的优劣,对路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路名规划的发展 路名编制工作一直是城市道路规划体系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在我们多年行政体制中,职能划分将路名编制归为城市民政局区划地名部门管理。在道路开工建设或周边重大项目建设之初,一般由建设方为工程项目随意为道路取名,进而此名长期被周边民众使用,最后交管部门认定后,成为约定俗成之名,渐渐成为既定事务。而后,民政部门再从整个区域整体性路名出发,参照地区历史沿革、名人事件等文化因素,确定一个新路名。于是,冲突产生:弃用旧名,百姓深有不便之感,仍然维持原来叫法,令不熟悉者产生很大不便;维持旧名又不符合当地情况,不尊重道路命名的系统性原则,难以体现本土文化特色,对地区形象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在空白的城市远城区尤为突出。 随着社会发展,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完善、相互配合,经过行业专家建议,路名编制工作开始由后期填补朝先期介入发展,体现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新区道路规划之初,随着道路细节的确定,路名规划紧跟其后,系统有效地为后续建设提供便利,同时也保留路名规划的系统性。因此,近年来,在规划部门进行道路规划时,民政部门就已参与其中,合作确定路名规划,成为职能部门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 2.路名规划命名原则 2.1整体性、层次化、系列化原则 提升和加强城市路名整体布局的系列化、层次化水平,是当代路名命名采词的原则要求之一,也是路名命名管理的时代特征之一,是提高路名实用性的主要手段。层次化要求实体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总则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

(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 (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武汉市城市规划区以规划的外环公路为基本界线,结合自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