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活动,早产儿则较差。吸吮动作是复杂的先天性反射,严重疾病可影响这一反射,使吸吮变得弱而无力。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粘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明显增多。但婴儿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因此常发生生理性流诞。

(二)食管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粘膜仟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三)胃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ml,后随年龄而增大,1~3个月时90~150ml,l岁时250~300ml,5岁时为700ml~850ml,成人约为2000ml。故年龄愈小每日喂食的次数愈多。但哺乳且不久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陆续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胃容量不完全受上述容量限制。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引起幽门痉挛出现呕吐。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含凝乳块的乳汁排空慢;水的排空

时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或为坐高的10倍。小肠的主要功能包括运动(蠕动、摆动、分节运动)、消化、吸收及免疫保护。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进一步吸收水分以及形成粪便。小肠粘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故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肠粘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大便次数多于成人。

(五)肝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其正常功能。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六)胰腺出生后3~4个月时胰腺发育较快,胰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出生后一年,胰腺外分泌部生长迅速,为出生时的3倍。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至成人每日分泌1~2升。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新生儿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2岁~3岁时才接近成

人水平,婴幼儿时期胰腺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七)肠道细菌在母体内,胎儿的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从空气、奶头、用具等经口、鼻、肛门入侵至肠道;主要分布在结肠和直肠。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许多内外界因素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八)健康小粪便食物进入消化道至粪便排出时间因年龄而异:母乳喂养的婴儿平均为13小时,人工喂养者平均为15小时,成人平均为18~24小时。

1.胎粪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即会排出胎粪,3~4日内排完,胎粪色黑绿或深绿,粘稠,无臭,是由脱落的上皮细胞、浓缩消化液及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所组成。若喂乳充分,2~3日后即转为正常婴儿粪便。

2.人乳喂养儿粪便为黄色或金黄色,多为均匀糊状,或带少许粪便颗粒,或较稀薄,绿色、不臭,呈酸性反应

(pH4.7~5.1)。每日排便2~4次,一般在增加辅食后次数即减少,1周岁后减至1~2次/日。

3.人工喂养儿粪便牛、羊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因牛乳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大便1~2次/日,易发生便秘。如果只是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不伴任何不适,不应称为便秘。

4.混合喂养儿粪便喂给人乳加牛乳者的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相似,每日1~2次。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 学习要点 1. 儿童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 鹅口疮及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要点。 3. 儿童腹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 4. 轻型腹泻与重型腹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 5. 脱水程度和性质的判定以及儿童腹泻病治疗中液体疗法的运用。 第一节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口腔为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等功能。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和吞咽功能。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感染。 3 个月以下婴儿唾液中淀 粉酶含量低,故不宜喂淀粉类食物。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但因婴儿口底浅,不 能及时吞咽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二、食管 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发育不完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故10个月以下婴儿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三、胃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松弛、张力低)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特别是吸奶时常吞入过多空气,故易发生生理性溢乳和呕吐。胃黏膜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胃酸和各种酶的分泌少且酶活力较低,消化功能差。儿童胃容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新生儿期约为30?60ml ,1?3个月时为90 ?150ml ,1岁时为250 ?300ml , 5 岁时为700?850ml。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水的排空时间为 1.5?2小时,母乳 2?3 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 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为身长的5?7倍(成人仅为4倍)。肠黏膜富含血管和淋巴组织,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但由于肠壁薄、通透性高且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易经肠黏膜吸收入血,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婴幼儿肠黏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固定性差,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婴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 结肠反射,故大便次数常多于成人。

解剖学实验报告-总

《正常人体结构》 实验(实训)指导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前言 一、实验课的目的及要求 正常人体结构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本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本模型,使学 生掌握掌握人体九大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巩固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自学、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学生: 1.重视实验课,实验前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方法及步骤并结合实验内容复 习有关理论。 2.实验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操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思考。如:(1)椎骨的形态特 ?(2) 各部椎骨的特殊结构 ?(3) 椎间盘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4) 脊柱的侧面的四个生理弯曲及意义。 3.实验后,认真整理实验物品,如有损坏及时交给实验老师。 二、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每次试验后要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文字简练、通顺、书写整洁。主要项目要求如下: 1.注明姓名、班级、组别、学号、日期、代教教师。 2.实验号数和题目(如:实验室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基本组织。 3.实验目的。 4.实验器材。 5.实验内容。 6.实验结果:将实验过程所观察到的内容认真得用铅笔绘画于实验报告上。 7.讨论和结论:实验讨论是根据已知的理论知识对结果进行解释与分析,实验结论是从实验 结果中归纳出概括性的理解与判断,即达到使实验结果能验证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知识的目的。 三、实验室守则 1.遵守学习纪律,准时到达实验室。实验时因故外出或早退应向教师请假。 2.要严肃认真地进行实验,实验期间不得进行任何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3.保持实验室安静,讲话要低声,不要影响其他人实验。 4.实验时严格遵守代教教师及课代表的指示,实行各组器材自己使用的原则,不得与别组调换,以免混乱。

消化系统生理.

第八章消化系统生理 1.消化系统生理概述 2.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3.吸收 4.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 第一节概述 一、消化吸收的概念 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二、消化的方式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食物磨碎、变小,并将其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使三大营养物质进行化学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 两种方式同时进行,互相配合。 三、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生理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自律性 3.紧张性 4.富有伸展性 5.对某些理化刺激较敏感

(二)电生理特性 1.静息膜电位:不稳定,波动较大。 2.动作电位:时程长,幅值低,其产生主要依赖Ca2+内流。 3.慢波电位:消化管平滑肌细胞在静息膜电位基础上可自发产生节律性去极化,由于这种周期性波动的发生频率较慢而被称为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 胃平滑肌慢波——3次/分 四、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五、胃肠激素 概念:胃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生理作用: 1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 2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3 营养作用。 脑肠肽: 第二节机械性消化 一、咀嚼和吞咽 蠕动:食管肌肉的顺序舒张和收缩形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二、胃的运动 (一)胃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 1.紧张性收缩

2.容受性舒张 食物→咽、食道感受器→胃底和胃体部肌肉舒张→胃容积增大 意义:使胃容量适应于大量食物的涌入。 3.蠕动 (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概念: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排空速度:流体食物>固体食物 小颗粒食物>大颗粒食物 糖>蛋白质>脂肪 混合食物需4-6小时 机制: 胃运动→胃内压↑→胃内压>十二指肠压→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胃的排空取决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1 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 胃内容物→胃扩张→胃运动↑ 胃内容物→胃泌素释放→胃运动↑ 2 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 (1)肠—胃反射 食糜→肠壁上感受器→胃运动↓ (2)肠抑胃素 食糜→小肠粘膜→促胰液素、抑胃肽→胃运动↓ 胃内因素→胃运动↑→排空→十二指肠因素→胃运动↓→排空

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材料指导

《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指导》 解剖教研室编写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目录 第一章绪言 一、实验课的目的及要求………………………… 二、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三、实验室守则…………………………………… 第二章实验指导及报告 任务一观察躯干骨及其连结………………………… 任务二观察颅骨及其连结…………………………… 任务三观察四肢骨及其连结………………………… 任务四观察头颈肌(系解+局解)…………………… 任务五观察躯干肌(系解+局解)…………………… 任务六观察四肢肌(系解+局解)………………… 任务七观察消化系统………………………………… 任务八观察呼吸系统……………………………….. 任务九观察泌尿系统……………………………….. 任务十观察男性生殖系统……………………………….. 任务十一观察女性生殖系统……………………………. 任务十二观察腹膜分泌系统……………………. 任务十三观察心脏模型…………………… 任务十四观察全身动脉…………………… 任务十五观察全身静脉…………………………..

任务十六观察淋巴系统……………………………. 任务十七观察眼模型……………………………… 任务十八观察耳模型…………………………………任务十九观察脊髓模型………………………………任务二十观察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任务二十一观察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任务二十二观察脑的被膜、血管……………………任务二十三观察脑神经…………………………………任务二十四观察脊神经…………………………………任务二十五观察脏神经……………………………

实验三 蟾蜍肠系膜系统微循环标本制作及蟾蜍消化系统的解剖

实验三蟾蜍肠系膜系统微循环标本制作及蟾蜍消化系统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实验所用的器具,掌握实验器具的使用法则(尤其是手术剪的使用)。 2.练习双毁髓法,熟练掌握双毁髓技术。 3.重复练习并熟练掌握蟾蜍的解剖技术。 4.学会制作蟾蜍肠系统微循环的标本并仔细观察,通过实验了解蟾蜍的循环系统。 5.学会取出蟾蜍的完整的消化系统,通过观察来学习蟾蜍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实验原理 1.双毁髓法麻醉蟾蜍:用金属毁髓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蟾蜍处于 一种麻醉状态,四肢瘫软,从而对 蟾蛉进行解剖,取出消化系统,观 察各个组成部分。 2.微循环区是血液与组织液直接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其血流情况 可以借助于显微镜来观察。蟾蜍的 肠系膜部位的组织薄,适合于直接 观察微循环区血管的舒缩与血流情 况且毛细血管透明,近乎无色,最 细的毛细血管在高倍镜下可见到单 个红细胞流动。 三、动物器材 1.实验动物:蟾蜍一只 2.实验器材:光学显微镜一台, 手术刀两把,普通剪刀一把,解剖 针一根,蜡盘两个(一个中央有圆 孔),镊子两把,大头针若干个。 四、实验步骤 1.左手握住蟾蜍,中指抵住蟾蜍 胸部。拇指按压其背部。右手拿着 解剖针自双眼之间沿中线刺入凹陷 处,即枕骨后凹。将解剖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刺入颅腔,搅动,捣毁脑组织。然后将针退回枕骨大孔,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插入椎管,旋转解剖针,破坏脊髓。直至蟾蜍四肢僵直而后又松软下垂。即表明脑和脊髓破坏完毕,拔出解剖针。 2.正确使用剪刀(右手握剪刀,食指和无名指握住剪刀,食指抵住剪刀

中部)从蟾蜍下部的皮肤开始向上剪,剪至胸骨处,然后剪开腹部露出蟾蜍内脏,用镊子翻找蟾蜍的胃,找到后拉出拉伸固定在蜡板中央圆孔处(光线穿过便于观察)。 实验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剪到血管出血,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 3.将固定好的切片放在载物台上,蜡板圆孔对准通光孔,调节显微镜直至看清 膜系统的微循环,可以看到血液(血细胞)在微循环的毛细血管中流动,拍下照 片。 4.将蟾蜍从载物台取下,沿开口继续讲肌肉剪开,剪至蟾蜍的口咽腔,将蟾蜍从口咽腔到泄殖腔之间的器官全部取下。去掉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等,保留消化系统,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并拍照。 5.实验完成,将蟾蜍及其内脏放在指定回收桶内,洗净实验器具,放回原处。 五、实验结果 肠系膜系统微循环观察图

鱼类解剖实验报告

实验室开放实验鱼类的分类识别与内部解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鱼类外部形态的观察,熟悉鱼类外部形态的特征,掌握鱼类的外部测量方法,掌握形态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编制检索表的技巧;正确识别常见鱼类。 2、通过对鱼类内部构造的解剖和观察,熟悉鱼类躯体内部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代谢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的主要特征及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3、学习硬骨鱼类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及用品 1、不同种类鱼类样品,鱼类浸制标本和骨骼标本; 2、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解剖针、镊子、解剖镜、培养皿、直尺、投影仪、笔记本电脑、乳胶手套 3、甲醛、酒精、乙酸乙酯、乙醚 三、实验内容、方法与步骤 (一)鱼类外形的观察与测量 1、鱼类的一般测量和常用术语 全长:自问吻端至尾鳍末端的长度 体长:自吻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 体高:躯干部最高处的垂直高 头长:由吻端至鳃盖骨后缘(不包括腮膜)的长度 躯干长:由鳃盖骨后缘到肛门的长度 尾长:由肛门至尾部基部的长度 吻长:由上颌前端至眼前缘的长度 口裂长:吻端至口角的长度 尾柄长:臀鳍基部后端至尾鳍基部的长度 尾柄高:尾柄最低处的垂直高度 2、体型 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棍棒型、不规则型 3、口式 前口式、下口式、上口式 4、鳍与鳍式 1)奇鳍:背鳍、尾鳍、臀鳍

2)偶鳍:胸鳍、腹鳍 鳍的结构 鳍式:一般用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用罗马数字表示鳍棘数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条数目。鳍式中的半字线代表鳍棘与鳍条相连,逗号表示分离,罗马字或阿拉伯字中间的一字线表示范围。 鲻鱼:D.Ⅵ,1-8;AⅢ-8;P.16-17;V.1-5;C,14; 5、侧线与鳞式 侧线:躯体两侧从腮盖后缘到尾部的小孔排列成的点线结构 鳞式:侧线鳞数与=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 (二)内部解剖与观察 解剖步骤 1、将鱼置于解剖盘,腹部向上,用手术刀在肛门前与体轴垂直方向剪一小口。 2、使鱼左侧向上侧卧,自肛门向背方剪到脊柱,沿侧线下方前至鳃盖后缘,再至鳃盖后缘剪至下颌。 3、将左侧体壁肌肉揭起,暴露心脏和内脏;拭净器官周围血迹及组织液,置于盛水解剖盘内观察。 注意:揭开左侧体壁前先将体腔膜与体壁分开,以免内脏器官与体壁分开时被损坏。 4、原位观察 (1) 在胸腹腔前方、最后1对鳃弓腹方为围心腔,内具心脏; (2) 胸腹腔脊柱腹方为白色囊状鳔,前、后鳔室之间暗红色组织,为肾脏一部分。 (3) 鳔的腹方为长形生殖腺,雄性为乳白色精巢,雌性为黄色卵巢; (4) 胸腹腔腹侧盘曲管道为肠管;肠系膜上,具暗红色、散漫状分布肝胰脏;肠管和肝胰脏间细长红褐色器官为脾脏。 5、生殖系统 (1) 生殖腺 雄性有精巢1对,性未成熟时往往呈暗红色,性成熟时纯白色,呈扁长囊状; 雌性有卵巢1对,性未成熟时呈淡橙黄色,呈长带状,性成熟时微黄红色,呈长囊形, 几乎充满整个腹腔,内有许多小型卵粒。 (2) 生殖导管 生殖腺表膜向后延伸短管,即输精管或输卵管。 6、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咽、食管、肠、和肛门及肝胰脏、胆囊等。 (1) 食管 肠管前端接于食管,较端,其背侧有鳔管通入,以次为食管和肠分界点。 (2) 肠 展开肠管,肠为体长2-3倍,前2/3段为小肠,后部为大肠,最后为直肠,以肛门开口与臀鳍基部前方。 (3) 胆囊 暗绿色椭圆型囊,位于肠管前端部右侧,大部分埋在肝胰脏内; 7、鳔 位于腹腔消化管背方,银白色,分前后2室后室前端腹面发出细长的鳔管,通入食管。8、排泄系统 (1) 肾脏 紧贴腹腔背壁中线两侧,1对,红褐色;

青蛙解剖实验报告

2012 级应心班《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内容 一、人体基本组织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观察并掌握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二)实验材料四大基本组织的永久装片;显微镜 (三)实验要求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组织的基本特征。注:实验前请复习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二、人神经系统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脊髓的形态结,了解脊神经的组成。 2. 观察脑干的的形态结构和脑神经进出脑干的部位,了解脑干中的主要神经核团和纤维束的位置。 3. 观察间脑、小脑和大脑的形态结构,辨认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回和分叶。 (二)实验材料脊髓模型;脑干模型;人脑模型;脊髓横切片;显微镜 (三)实验要求观察各模型加深对神经系统的认识;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脊髓横切片。注:实验前请复习神经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三、反射弧的分析和脊髓反射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成为脊蛙)分析屈肌反射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2. 观察脊髓的反射活动并研究脊髓反射中枢活动的若干特征。 (二)实验原理 (三)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青蛙 1.2 器材蛙类手术器械 1 套,铁支架,电刺激器,刺激电极,秒表,棉球,纱布,培 养皿 2 个,烧杯 1.3 药品 0.5% 硫酸, 1%硫酸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2.1 制备脊髓动物:取青蛙一只,用剪刀横向插入口腔,从鼓膜后缘处剪去颅脑部,保留下颌部分。以棉球压迫创口止血,然后用止血钳夹住下颌,悬挂在铁支架上。 2.2 正常脊髓反射的观察 2.3 搔扒反射:将浸以 0.5%硫酸的小滤纸片一块,贴在青蛙腹部下段的皮肤上,可见四肢向此处搔扒,直到去掉滤纸片为止,之后用清水冲洗皮肤。 2.4 反射时的测定:用培养皿分别盛 0.5%和 1%硫酸溶液,将青蛙左后肢的脚趾尖浸于硫酸溶液中,同时用秒表记录从浸入时起到发生屈腿发射所需的时间,即反射时。观察后立即将该足趾浸入清水中浸洗几次,然后用纱布拭干。按上法重复三次,求其平均值,此值即为反射时。 2.5 将两对电极连接到刺激器 2.6 反射弧的分析 2.6.1 剥去左肢皮肤:在左侧后肢趾关节上方,将皮肤作一环状切口,将足部皮肤剥掉。 2.6.2 1% 硫酸刺激左趾尖,观察腿部活动情况。 2.6.3 1% 硫酸刺激右趾尖,观察腿部活动情况。 2.6.4 1% 硫酸滤纸片贴在左小腿切口上面的皮肤上,观察活动情况。 2.6.5 分离右侧大腿背侧坐骨神经干,两侧结扎,中间剪断,1%硫酸刺激右趾尖,观察腿部活动。 2.6.6 刺激神经两端:以连续方式分别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中枢端和外周端,观察腿部反应。 2.6.7 破坏脊髓:以探针捣毁青蛙脊髓后,以连续方式分别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中枢端和 外周端,观察腿部反应。 2.6.8 刺激腓肠肌:直接刺激右侧腓肠肌,观察有何反应。

宠物犬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汇总

宠物犬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宠物犬为食肉目、犬科,其解剖生理特点与之相适应。 一、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颧骨腺、腮腺、舌下腺、颌下腺)、肝脏、胰腺。 图1:宠物犬消化系统组成 二、解剖生理特点 犬的牙齿,上下颌各有一对尖锐的犬齿,体现了肉食动物善于撕咬猎物的特点,犬的臼齿也比较尖锐、强健,能切断食物,啃咬骨头时,上下齿之间的压力可达165千克,但不善咀嚼。因此,犬吃东西时真是“狼吞虎咽”,很少咀嚼。 犬的食管壁上有丰富的横纹肌,呕吐中枢发达。当吃进毒物后能引起强烈的呕吐反射,把吞入胃内的毒物排出,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防御本领。犬的唾液腺发达,能分泌大量唾液,湿润口腔和饲料,便于咀嚼和吞咽。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在炎热的季节,依靠唾液中水分的蒸发散热,借以调节体温。因此,在夏天我们常可以看到犬张开大嘴,伸出长长的舌头就是为了代替发汗散热。犬胃呈不正梨形,胃液中盐酸的含量为 0.4~0.6%,在家畜中居首位。盐酸能使

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分解消化。因此,犬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很强,这是其肉食习性的基础。 图2:宠物犬牙齿组成 犬在食后5~7小时就可将胃中的食物全部排空,要比其他草食或杂食动物快许多。犬的肠管较短,一般只有体长的3~4倍,而同样是单胃的马和兔的肠管为体长的12倍。犬的肠壁厚,吸收能力强,这些都是典型的肉食特征。 犬的肝脏比较大,相当于体重的3%左右,分泌的胆汁有利于脂肪的吸收。 犬的排粪中枢不发达,不能像其他家畜那样在行进状态下排粪。 犬对蛋白质和脂肪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但因咀嚼不充分和肠管短,不具发酵能力,故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差。因此,给犬喂蔬菜时应切碎、煮熟,不宜整块、整棵地喂。

青蛙解剖实验报告

2012级应心班《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内容 一、人体基本组织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并掌握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二)实验材料 四大基本组织的永久装片;显微镜 (三)实验要求 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组织的基本特征。 注:实验前请复习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二、人神经系统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脊髓的形态结,了解脊神经的组成。 2.观察脑干的的形态结构和脑神经进出脑干的部位,了解脑干中的主要神经核团和纤维束的位置。 3.观察间脑、小脑和大脑的形态结构,辨认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回和分叶。 (二)实验材料 脊髓模型;脑干模型;人脑模型;脊髓横切片;显微镜 (三)实验要求 观察各模型加深对神经系统的认识;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脊髓横切片。 注:实验前请复习神经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三、反射弧的分析和脊髓反射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成为脊蛙)分析屈肌反射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2.观察脊髓的反射活动并研究脊髓反射中枢活动的若干特征。 (二)实验原理 (三)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青蛙 1.2 器材蛙类手术器械1套,铁支架,电刺激器,刺激电极,秒表,棉球,纱布,培养皿2个,烧杯 1.3 药品 0.5%硫酸,1%硫酸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2.1 制备脊髓动物:取青蛙一只,用剪刀横向插入口腔,从鼓膜后缘处剪去颅脑部,保留下颌部分。以棉球压迫创口止血,然后用止血钳夹住下颌,悬挂在铁支架上。 2.2 正常脊髓反射的观察 2.3 搔扒反射:将浸以0.5%硫酸的小滤纸片一块,贴在青蛙腹部下段的皮肤上,可见四肢向此处搔扒,直到去掉滤纸片为止,之后用清水冲洗皮肤。 2.4 反射时的测定:用培养皿分别盛0.5%和1%硫酸溶液,将青蛙左后肢的脚趾尖浸于硫酸溶液中,同时用秒表记录从浸入时起到发生屈腿发射所需的时间,即反射时。观察后立即将该足趾浸入清水中浸洗几次,然后用纱布拭干。按上法重复三次,求其平均值,此值即为反射时。 2.5 将两对电极连接到刺激器 2.6 反射弧的分析 2.6.1 剥去左肢皮肤:在左侧后肢趾关节上方,将皮肤作一环状切口,将足部皮肤剥掉。 2.6.2 1%硫酸刺激左趾尖,观察腿部活动情况。 2.6.3 1%硫酸刺激右趾尖,观察腿部活动情况。 2.6.4 1%硫酸滤纸片贴在左小腿切口上面的皮肤上,观察活动情况。 2.6.5 分离右侧大腿背侧坐骨神经干,两侧结扎,中间剪断,1%硫酸刺激右趾尖,观察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活动,早产儿则较差。吸吮动作是复杂的先天性反射,严重疾病可影响这一反射,使吸吮变得弱而无力。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粘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明显增多。但婴儿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因此常发生生理性流诞。 (二)食管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粘膜仟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三)胃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ml,后随年龄而增大,1~3个月时90~150ml,l岁时250~300ml,5岁时为700ml~850ml,成人约为2000ml。故年龄愈小每日喂食的次数愈多。但哺乳且不久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陆续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胃容量不完全受上述容量限制。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引起幽门痉挛出现呕吐。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含凝乳块的乳汁排空慢;水的排空

时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四)肠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或为坐高的10倍。小肠的主要功能包括运动(蠕动、摆动、分节运动)、消化、吸收及免疫保护。大肠的主要功能是贮存食物残渣、进一步吸收水分以及形成粪便。小肠粘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故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肠粘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大便次数多于成人。 (五)肝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其正常功能。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六)胰腺出生后3~4个月时胰腺发育较快,胰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出生后一年,胰腺外分泌部生长迅速,为出生时的3倍。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至成人每日分泌1~2升。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新生儿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2岁~3岁时才接近成

消化系统实验报告

消化系统实验报告 篇一:消化系统实验报告 篇一:蟾蜍的消化系统(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光镜下显微观察蟾蜍肠系膜毛细血管,蟾蜍消化系统的解剖实习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蟾蜍肠系膜毛细血管 2,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 二,实验原理: 1,蟾蜍的正确握拿方法,动物探针的正确使用 2,蟾蜍的“双毁髓”手术技术 3,两栖类动物的解剖技术及手术剪的使用 三,动物与器材: 实验动物:雄性蟾蜍一只 实验器械:显微镜,手术剪,骨剪,镊子,吸水纸,大头针,解剖针,解剖盘,有孔的蜡板。四,实验步骤: 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蟾蜍,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0.5~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然后再将毁髓针撤回至枕骨大孔,反向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检查蟾蜍四肢肌肉完全松驰后处死成功

2,将蟾蜍置于有孔的蛙板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左手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用手术剪前端1/3处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部皮肤剪开至下颚前端。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再将皮肤向两侧拉开。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部中线剪开腹壁,拉出一段小肠,用大头针将肠系膜展开并固定在有孔的蜡板上。将肠系膜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找到毛细血管,观察血液的流动并拍摄照片。 4,向两侧拉开蟾蜍的腹部肌肉找到蟾蜍的消化系统,小心地用剪刀和手术剪将其分离,置于解剖盘上并拍摄图片。 5,处理掉蟾蜍,洗净解剖盘和实验器械,将显微镜收好放入柜中。 五,实验结果: 1, 2, 六,实验结论: 1,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口径最小的血管,仅能容纳1个红细胞通过。其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在内皮外面有一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血流很慢,通透性大。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2,蟾蜍的肝脏在体腔的前部,呈红棕色,不完全地环绕着心包,一般蛙类至少有中,右,左三叶。在中叶的腹面靠近右叶的一边有一颗黄绿色或墨绿色椭圆形的胆囊,具有导管引入胆总管而与小肠相通。 3,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在外形和构造上,都有很多变化,肺的稍后,有一个j字形的胃。胃壁富含肌肉,前端称,在之前有一段很短的食管,直接向咽腔开

马匹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马匹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马匹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采食、咀嚼、吞咽、分泌、消化、吸收和排泄,其各部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马匹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消化系统疾病是马匹最高发疾病,发病率占到马匹内科疾病的一半以上。这与马匹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有关E消化系统解剖生理有以下特点: (一)马匹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其一,马匹牙齿坚硬发达,咀嚼肌发达,有灵活的上下唇。坚硬发达的牙齿,强壮的咀嚼肌使马匹能采食、咀嚼粗硬的饲料,灵活的嘴唇使马匹采食容易。因此,马匹采金运围比较宽,从柔软的青草到坚硬的树枝、树皮、秸秆都能接受。摄人食物的多样性特别是摄入过多粗硬的食物易导致马匹出现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 其二,马匹口裂较小。马匹口裂较小导致其每一-次进食动作摄入的食量有限。因此饲喂马匹时应少量多次饲喂。 其三,马为单胃,胃容积小约为其消化道总容积的8 5%,相当于生置的人分之一至七分之一。马匹单胃,胃容积小的解创特点导致其单次进食量有限,因此,马匹要少量多次地饲喂,每次喂食量不能太多,防止胃急性胀大,发生急性胃扩张等胃部疾病。 其四,马的肠道发达,相对容积大,是马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马匹肠道总长度达到33米左右,总容积达到200升左右,可以容纳大量的食物,是马匹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其五,马匹盲肠发达,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与人类小肠是主要的营养吸收器官不同的是,马匹小肠不是很发达。而盲肠是马的重要消化器官,素有“发酵罐”之称。育肠租结图1-2-30马胃(塑化标本)肠容积大约占肠道总容积的62%左右,寄生着大量可以分解纤维的微生物菌群,马匹食物中80%左右的纤维在结肠、直肠中完成消化吸收。 其六,马匹各段肠管内径粗细不均。马匹各段肠管内径粗细不均,尤以相邻肠管的结合部更为明显,如盲结口、回盲口、结肠起始部更细。这导致食物残渣在通过这些相邻肠管间结合部时非常容易滞留,引起肠道阻塞。所以马匹饲养管理或使役不当,非常易引起肠道阻塞或大便秘结等肠道疾病。

解剖学实验报告-总

《正常人体结构》实验(实训)指导 专业: 班级: : 学号: 日期:

前言 一、实验课的目的及要求 正常人体结构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本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本模型,使学生掌握掌握人体九大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巩固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自学、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学生: 1.重视实验课,实验前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方法及步骤并结合实验容复习有关理论。 2.实验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操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思考。如:(1)椎骨的形态特?(2)各部椎骨的特殊结构?(3)椎间盘的结构及临床意义。(4)脊柱的侧面的四个生理弯曲及意义。 3.实验后,认真整理实验物品,如有损坏及时交给实验老师。 二、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每次试验后要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文字简练、通顺、书写整洁。主要项目要求如下: 1.注明、班级、组别、学号、日期、代教教师。 2.实验号数和题目(如:实验室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基本组织。 3.实验目的。 4.实验器材。 5.实验容。 6.实验结果:将实验过程所观察到的容认真得用铅笔绘画于实验报告上。

7.讨论和结论:实验讨论是根据已知的理论知识对结果进行解释与分析,实验结论是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概括性的理解与判断,即达到使实验结果能验证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知识的目的。 三、实验室守则 1.遵守学习纪律,准时到达实验室。实验时因故外出或早退应向教师请假。 2.要严肃认真地进行实验,实验期间不得进行任何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3.保持实验室安静,讲话要低声,不要影响其他人实验。 4.实验时严格遵守代教教师及课代表的指示,实行各组器材自己使用的原则,不得与别组调换,以免混乱。

人体解剖学实验报告指导

实验报告 实验课的目的及要求 系统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本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本模型,使学生掌握掌握人体九大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巩固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自学、表达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学生: 1.重视实验课,实验前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方法及步骤并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理论。 2.实验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操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思考。 如:(1)椎骨的形态特征? (2)各部椎骨的特殊结构? (3)椎间盘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4)脊柱的侧面的四个生理弯曲及意义。 3.实验后,认真整理实验物品,如有损坏及时交给实验老师。 班级: 组别: 日期: 实验指导教师: 实验室守则 1.遵守学习纪律,准时到达实验室。实验时因故外出或早退应向教师请假。 2.要严肃认真地进行实验,实验期间不得进行任何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3.保持实验室安静,讲话要低声,不要影响其他人实验。 4.实验时严格遵守代教教师及课代表的指示。 实验内容 任务一观察躯干骨及其连结 一、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

1.能在骨标本上说出躯干骨的组成,胸廓的组成。 2.能在骨标本上辨认椎骨、胸骨的形态结构。 3.能指出躯干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二)实验器材 分离躯干骨标本完整脊柱和胸廓标本 (三)实验步骤 1.分组取标本 学生需提前分组,每组成员需按照课代表及组长的分配确定座位,未经代教教师允许不得擅自更换桌位。各组组长到课代表处领取骨标本,分发给每位组员作好记录以便回收。 2.保持安静,听代教教师讲解椎骨的一般结构和各部椎骨的特殊结构、脊柱和胸廓结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本过程要求学生要保持安静,如有问题等教师讲解完毕再行询问。 3.观察并记录结果每位同学需认真观察标本,结合理论知识理解椎骨的一般结构和各部椎骨的特殊结构、重点理解脊柱侧面观、椎间盘结构和胸骨角,最后绘图,书写实验报告。 4.还标本,打扫卫生实验完成后将标本还给组长或课代表,检查物品是否有损坏,如有问题及时向代教教师反映情况,按实验室相关规定提供赔偿。服从课代表分配搞好实验室卫生。 (四)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是观察躯干骨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观察躯干骨连接时,重点认识椎间盘的结构,椎骨间的韧带,脊柱侧面的生理弯曲和胸廓的组成及形态。认识胸骨角。 (五)实验结果 任务二观察颅骨及其连结 一、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 1.能在骨标本上说出颅骨的组成、分类和名称。 2.能在骨标本上辨认颅骨侧面、颅底内、外面及颅骨前面的主要结构。 3.能指出颅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二)实验器材

消化系统实验报告

篇一:蟾蜍的消化系统(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光镜下显微观察蟾蜍肠系膜毛细血管,蟾蜍消化系统的解剖实习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蟾蜍肠系膜毛细血管 2,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 二,实验原理: 1,蟾蜍的正确握拿方法,动物探针的正确使用 2,蟾蜍的“双毁髓”手术技术 3,两栖类动物的解剖技术及手术剪的使用 三,动物与器材: 实验动物:雄性蟾蜍一只 实验器械:显微镜,手术剪,骨剪,镊子,吸水纸,大头针,解剖针,解剖盘,有孔的蜡板。四,实验步骤: 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蟾蜍,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0.5~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然后再将毁髓针撤回至枕骨大孔,反向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检查蟾蜍四肢肌肉完全松驰后处死成功 2,将蟾蜍置于有孔的蛙板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左手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用手术剪前端1/3处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部皮肤剪开至下颚前端。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再将皮肤向两侧拉开。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部中线剪开腹壁,拉出一段小肠,用大头针将肠系膜展开并固定在有孔的蜡板上。将肠系膜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找到毛细血管,观察血液的流动并拍摄照片。 4,向两侧拉开蟾蜍的腹部肌肉找到蟾蜍的消化系统,小心地用剪刀和手术剪将其分离,置于解剖盘上并拍摄图片。 5,处理掉蟾蜍,洗净解剖盘和实验器械,将显微镜收好放入柜中。 五,实验结果: 1, 2, 六,实验结论: 1,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口径最小的血管,仅能容纳1个红细胞通过。其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在内皮外面有一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血流很慢,通透性大。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2,蟾蜍的肝脏在体腔的前部,呈红棕色,不完全地环绕着心包,一般蛙类至少有中,右,左三叶。在中叶的腹面靠近右叶的一边有一颗黄绿色或墨绿色椭圆形的胆囊,具有导管引入胆总管而与小肠相通。 3,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在外形和构造上,都有很多变化,肺的稍后,有一个j字形的胃。胃壁富含肌肉,前端称,在之前有一段很短的食管,直接向咽腔开口。胃的后端称幽门以一圈凹隘的部分与小肠分界。小肠从幽门起弯向前方的一段,称作十二指肠,随即折向后,称为回肠,合称小肠。回肠比十二指肠长得多,经过几个曲折之后,通向一根正中宽阔的大肠。蟾蜍的大肠也就是直肠。直肠的末端下连泄殖腔。从后肢带的腹面经过,开口于体外,称为肛门。 4,脾靠近大肠的前端左侧,连附在肠系膜上,呈暗红色接近圆形。脾的着生位置在消化道的

青蛙解剖实验报告记录

青蛙解剖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2

3 2012级应心班《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内容 一、人体基本组织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观察并掌握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二)实验材料 四大基本组织的永久装片;显微镜 (三)实验要求 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组织的基本特征。 注:实验前请复习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二、人神经系统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脊髓的形态结,了解脊神经的组成。 2. 观察脑干的的形态结构和脑神经进出脑干的部位,了解脑干中的主要神经核团和纤维 束的位置。 3. 观察间脑、小脑和大脑的形态结构,辨认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回和分叶。 (二)实验材料 脊髓模型;脑干模型;人脑模型;脊髓横切片;显微镜 (三)实验要求 观察各模型加深对神经系统的认识;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脊髓横切片。 注:实验前请复习神经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三、反射弧的分析和脊髓反射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成为脊蛙)分析屈肌反射的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2. 观察脊髓的反射活动并研究脊髓反射中枢活动的若干特征。 (二)实验原理 (三)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青蛙 1.2 器材 蛙类手术器械1套,铁支架,电刺激器,刺激电极,秒表,棉球,纱布,培养皿2个,烧杯 1.3 药品 0.5%硫酸,1%硫酸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2.1. 制备脊髓动物:取青蛙一只,用剪刀横向插入口腔,从鼓膜后缘处剪去颅脑部,保 留下颌部分。以棉球压迫创口止血,然后用止血钳夹住下颌,悬挂在铁支架上。 2.2. 正常脊髓反射的观察 2.3. 搔扒反射:将浸以0.5%硫酸的小滤纸片一块,贴在青蛙腹部下段的皮肤上,可见 四肢向此处搔扒,直到去掉滤纸片为止,之后用清水冲洗皮肤。 2.4. 反射时的测定:用培养皿分别盛0.5%和1%硫酸溶液,将青蛙左后肢的脚趾尖浸于 硫酸溶液中,同时用秒表记录从浸入时起到发生屈腿发射所需的时间,即反射时。 观察后立即将该足趾浸入清水中浸洗几次,然后用纱布拭干。按上法重复三次,求 其平均值,此值即为反射时。 2.5 将两对电极连接到刺激器 2.6 反射弧的分析 2.6.1 剥去左肢皮肤:在左侧后肢趾关节上方,将皮肤作一环状切口,将足部皮肤剥掉。 2.6.2 1%硫酸刺激左趾尖,观察腿部活动情况。 2.6.3 1%硫酸刺激右趾尖,观察腿部活动情况。 2.6.4 1%硫酸滤纸片贴在左小腿切口上面的皮肤上,观察活动情况。 2.6.5 分离右侧大腿背侧坐骨神经干,两侧结扎,中间剪断,1%硫酸刺激右趾尖,观察腿部活动。 2.6.6 刺激神经两端:以连续方式分别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中枢端和外周端,观察腿部反应。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口腔:足月新生儿在出生时已有舌乳头,唇肌、咀嚼肌、两颊脂肪垫发育良好,故生后即具有较好的吸吮能力和吞咽功能;早产儿则较差。新生儿出生时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及唾液中淀粉酶分泌不足,导致口腔粘膜干燥而易受损及不宜喂淀粉类食物。此外,婴儿可出现生理性流涎。 2.食管、胃:新生儿食管下端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不能有效的抗反流,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一般九个月时消失。婴儿胃呈水平位,奔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婴儿吸奶时常同时吸入空气,故易导致溢乳和呕吐。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胃容量出生时30~60ml,1~3个月90~150ml,1岁时 250~300Inl。 3.肠:婴儿肠道相对较长,分泌面及吸收面较大,有利于消化吸收。但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早产儿肠乳糖酶活性低、肠壁屏障功能差和肠蠕动协调能力差,因此,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细菌经肠粘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和粪便滞留或功能性肠梗阻。 4.胰腺:出生时胰液分泌量少,3~4个月时增多。但胰淀粉酶活性较低,1岁后才接近成人,故不易过早地(生后3个月以前)喂淀粉类食物。新生儿及幼婴胰脂肪酸和胰蛋白酶的活性都较低,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完善。

5.肝: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新生儿肝在右肋缘和剑突下易触及;但肝细胞和肝功能不成熟。解毒能力差。在传染病、心功能衰竭、中毒等情况下易发生肝肿大变性。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6.肠道细菌:胎儿消化道内无细菌,出生后细菌很快从口、鼻、肛门侵入肠道,大多集中在大肠及直肠内。而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母乳喂养者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者以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为主。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桔抗作用。消化道功能紊乱时,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可进入小肠甚至胃而致病。 7.健康小儿粪便:新生儿最初排出的大便为深墨绿色、粘稠、无臭味,称胎粪。胎粪由胎儿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消化液及吞下的羊水组成,多数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便,总量为100~ 200g, 2~3天渐过渡为黄糊状粪便。如24小时内无胎粪排出,应注意检查有无肛门闭锁等消化道畸形。母乳喂养儿粪便为金黄色,糊状,不臭,呈酸性反应,每日2~4次。牛、羊乳喂养儿粪便为淡黄色,较干厚,有臭味,呈中性或碱性反应,每日1~2次。添加谷类、蛋、肉、蔬菜等辅食后大便,接近成人,每日1次。

关于消化系统的实验报告

关于消化系统的实验报告 篇一:消化系统实验报告 篇一:蟾蜍的消化系统(生物技术实验报告) 光镜下显微观察蟾蜍肠系膜毛细血管,蟾蜍消化系统的解剖实习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蟾蜍肠系膜毛细血管 2,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 二,实验原理: 1,蟾蜍的正确握拿方法,动物探针的正确使用 2,蟾蜍的“双毁髓”手术技术 3,两栖类动物的解剖技术及手术剪的使用 三,动物与器材: 实验动物:雄性蟾蜍一只 实验器械:显微镜,手术剪,骨剪,镊子,吸水纸,大头针,解剖针,解剖盘,有孔的蜡板。四,实验步骤: 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蟾蜍,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0.5~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然后再将毁髓针撤回至枕骨大孔,反向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检查蟾蜍四肢肌肉完全松驰后处死成功

2,将蟾蜍置于有孔的蛙板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左手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用手术剪前端1/3处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部皮肤剪开至下颚前端。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再将皮肤向两侧拉开。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部中线剪开腹壁,拉出一段小肠,用大头针将肠系膜展开并固定在有孔的蜡板上。将肠系膜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找到毛细血管,观察血液的流动并拍摄照片。 4,向两侧拉开蟾蜍的腹部肌肉找到蟾蜍的消化系统,小心地用剪刀和手术剪将其分离,置于解剖盘上并拍摄图片。 5,处理掉蟾蜍,洗净解剖盘和实验器械,将显微镜收好放入柜中。 五,实验结果: 1, 2, 六,实验结论: 1,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口径最小的血管,仅能容纳1个红细胞通过。其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在内皮外面有一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血流很慢,通透性大。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2,蟾蜍的肝脏在体腔的前部,呈红棕色,不完全地环绕着心包,一般蛙类至少有中,右,左三叶。在中叶的腹面靠近右叶的一边有一颗黄绿色或墨绿色椭圆形的胆囊,具有导管引入胆总管而与小肠相通。 3,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在外形和构造上,都有很多变化,肺的稍后,有一个j字形的胃。胃壁富含肌肉,前端称,在之前有一段很短的食管,直接向咽腔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