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一单元第二十一节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创立印象派音乐及其做出的大胆尝试和伟大贡献。教材中提供了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和钢琴小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两首作品,由于印象派音乐变化很多,一课时完成两首作品的欣赏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作为重点欣赏曲目。

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最大型的一部交响乐作品,有三个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波浪的游戏》、《风与海的对话》。这三幅素描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描绘海的不同景象,使得整部作品显得特别统一。作品的和声语言相当独特。德彪西运用不同的手法以刷新音响色彩,笔法、节奏与力度变化都极精细。

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大海的画面:夜幕徐缓地揭去,大海从黑夜中苏醒,黎明的朝霞渐渐从阳光映照的水平线上升起,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美丽动人,充满生机:它时而是蓝,时而是绿,不停地闪烁着诡异的光,涌动着斑斓的色。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高中音乐鉴赏学习阶段,教师会安排学生模唱每首音乐作品的主题,分析音乐要素的改变给音乐带来的变化,并有相关系统的鉴赏能力训练。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随伴奏识谱,能够感受音乐的各种变化,能够较为理性的思考,这些为本节鉴赏课的欣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印象派音乐对于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学习积累下,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典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有的学生不喜欢在音乐课上深入探讨,所以学生的音乐素质会有所偏差。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本节课内容,教师采用“听”—“想”—“画(写)”——“对比手法”的形式鉴赏作品,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较为理性、清晰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准备:

一、准备、截取《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的视频片段,寻找印象派音

乐及作曲家相关音频、视频、图片资料并制作课件。

二、教师练习德彪西和贝多芬两首钢琴曲《月光》片段。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德彪西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主动探究德彪西音乐创作中充满个性的创作技巧和创新的追求,能够感知德彪西音乐展现的思想境界。

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学习过程以学生聆听、感受、想象、对比、探究交响音画《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为主,从理性的角度理解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德彪西的生平及贡献。

2、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3、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德彪西的其他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

赏析《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想象思维,把握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音乐风格特征。

二、教学难点

分辨作品的音色、速度、力度等的变化,以此来分析理解作品。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教学目标 一、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比较以勋伯格为代表的德奥传统的新维也纳乐派与巴托克为代表的民族表现主义的现代音乐及中国先锋派代表谭盾。 三、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站在时代的角度分析探索——现代主义音乐是否逐渐走向了边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音乐元素(无调性音乐及十二音音乐)的改变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现代主 义音乐时代。 难点:表现主义音乐的产生及价值。(艺术主张、表现技法、艺术风格远离大众走向边缘)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预兆》,了解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及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 二、观看绘画《生与死〉,思考音乐作品《预兆》与此幅画有何异同,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简要了解调性音乐、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等相关知识,培养创作兴趣,启发创作灵感。 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教材与音视频教学课件,多提供好版本的音响资料。 二、开掘网络资源,引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课上交流展示学习。 三、引导学生向其它艺术学科教师求教,了解表现主义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以“聆听——感受——体验——探究——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二、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强调聆听、体验、理解、鉴别,渗透相关文化,拓宽学生的音

乐欣赏兴趣。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教学民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展现创作成果。 三、课前要求学生分组搜集、丰富相关教学资源,分小组主持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帮助协调主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聆听与思考 (1)播放两段音乐《爱之梦》与《升化之夜》; (2)大家喜欢哪一曲,为什么? (3)作者分别属于哪个音乐流派的风格? 作曲家勋伯格早年时期根据德默尔抒情诗《净化之夜》所作的《升华之夜》。将瓦格纳的半音和弦与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的动机合二为一,使这两位生前水火不相容的作曲家,于死后将智慧深深凝集在了《升华之夜》。 2.表现主义音乐 伴随着现代工业的文明到来,人类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音乐家从理想的时代转向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音乐是伴随着变异后的另类与单纯,以新宇宙观影响音乐向既具象而更抽象的、现实返现是与超现实方向发展…… 3.引言导读[课本P152页] 20世纪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等,引发了社会心理的变化,个人主义充分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追求创新求异,试图与传统技法与风格决裂,因而在各类艺术中都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现代”风格和流派。表现主义是第一次大战前夕在德国、奥地利兴起的一个现代流派,它最先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领域。(如:康定斯基,绘画《即兴之31》;克里姆特,绘画《生与死》)表现主义艺术家常常把他们对世界所感悟到的内心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作品常与病态、失常、死亡等主题相联,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小人物,他们因饱受折磨和压抑而呈现出一种畸形、怪诞的形象。 (二)组织学习 1.出示课题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2.勋伯格简介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 勋伯格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教学内容:1. 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 2. 知识: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 3.拓展与探究: 教学目标: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初步知道表现主义音乐 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知识。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 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初步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知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 二.导入新课: 1.导言: 20世纪十一个充满矛盾和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等,引发了社会心理的变化,个人主义充分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追求创新求异,试图与传统技法与风格决裂,因而在各类艺术中都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现代”风格和流派。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德国,奥地利兴起的一个现代流派,它最先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领域,然后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艺术家常常把他们对世界所感悟到的内心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作品常与病态,失常,死亡等主题相联,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小人物,他们因饱受折磨和压抑而呈现出一种畸形,怪诞的形象。 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三位作曲家。勋伯格对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技法的探索,引起20世纪音乐翻天覆地的变化。 2.名人名言: 艺术家并不创作其他人认为是美得那样的作品,而只是创作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作的作品。 ------【奥】勋伯格 3.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展示: 《生与死》与克里姆特 《即兴》与康定斯基 4.出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代表人物为奥地利的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由于他们以维也纳为活动中心,又称“第二维也纳乐派”。受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主张按照作者自己的解释,将现实生活加以夸张,扭曲和变形,以表现作者主观的心理冲动,创作技法广泛使用无调性,代表作品有勋伯格作于1921年的《月光下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人民音乐家—聂耳》说课 教学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受、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作品情感内涵,体验到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通过学生演唱等活动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1、了解聂耳的生平与代表作。 2、通过聆听演唱《毕业歌》、欣赏对比民乐合奏与西洋乐 器合奏的《金蛇狂舞》在愉快中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与情感内涵,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 祖国与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念并能通过演唱等活动表达出 来 3、通过观看视频认识更多的中西方乐器。 教学重难点: 1、聆听《毕业歌》体会歌曲的情感并且把情感融入到其中通过演 唱的形式表达出来。 2、聆听《金蛇狂舞》对比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演奏的两个版本, 动手用身边的器乐表达出金蛇狂舞欢腾的气氛。 教具:多媒体,沙锤、碰铃等打击乐器。 一.导入 1.上课铃声响起之前在教室里播放《国歌》 2.上课前我们听到了一首什么歌曲?(《国歌》)它的作者是谁呢?(《聂耳》) 3.进入主题《人民音乐家—聂耳》 二、课题内容 1)、简介聂耳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云南玉溪人。作曲家,他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大革命期间曾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以后又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他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作曲。作品有《卖报歌》、《新女性》、《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另外还有一些战斗性的论文。 1935年他到日本准备到苏联留学,不幸在游泳时溺死。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他是第一个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2)、小组展示,成果分享(课后作业:分组的方式收集聂耳作品,各组依次向大家展示收集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所收集作品的创作背景。第一组收集关于百姓生活艰苦方面的歌曲第二组收集聂耳儿童歌曲第三组收集以工人阶级生活为题材的歌曲) 3.)学生展示收集作品后进入课本两首歌曲《毕业歌》《金蛇狂舞》的欣赏学习。 1、老师介绍《毕业歌》创作背景 《毕业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电影《桃李劫》的插曲,同时也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此歌作于1934年。描写“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观看视屏欣赏聂耳《毕业歌》,在观看欣赏同时思考三个问题(1)同学们欣赏了这段视频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视屏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3)仔细聆听体会歌曲我们在演唱时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歌曲的感情表达出来? 3、师生一同深情演唱《毕业歌》中前面一小段。 2)进入《金蛇狂舞》的欣赏学习 1、《金蛇狂舞》简介 《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传统乐曲《倒八板》改编的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乐曲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 2、欣赏民乐合奏版本的《金蛇狂舞》,欣赏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欣赏了这段视频,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呢? (2)视频中演奏的形式是什么呢? (3)演奏的乐器同学们都认识哪些? 3、欣赏西洋乐器合奏版的《金蛇狂舞》,欣赏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观看了这段视频,这个版本的金蛇狂舞一出来就给大家曾献出了怎样的气势呢? (2)和上一段视频中相比较演奏乐器有什么不同?演奏的乐器同学们认识哪些呢? 4、带领学生用一些小乐器一同来体会《金蛇狂舞》所呈现出的欢腾气氛。(教材第三段高潮片段)。 5、欣赏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李云迪与王力宏双钢琴演奏《金蛇狂舞》,在欢快的钢琴声中结束这堂课。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案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案 【篇一: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已编辑】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案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第七节《丝竹相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教学设计 第九节现代京剧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欧洲民间音乐拉丁美洲音乐 第十二节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教学设计 第十三节拉丁美洲音乐——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融合 第十四节《巴赫》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第十五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教学设计 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教学设计 - 1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教学设计 第十一单元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

——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二十三节爵士乐 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 第二十四节《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设计 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 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 教学设计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第二十八节《聂耳》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 第十七单元:新中国的歌 第三十节《祖国颂歌》教学设计 第三十一节《乐坛新曲》教学设计 第十八单元走向新世纪 第三十四节《新时代》教学设计 - 2 - - 3 - - 4 -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聆听 《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联 想与想像力,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并将音乐的形式要素溶入到作 品分析中。初步学习鉴赏的方法,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用其 他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完成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一、学习目标: 1、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比较舞台演出与原生态演唱带给人 不同的心理感受,认同民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对人们普遍存在情感的 真挚表达。 2、认真细致的聆听《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 能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走进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教材】人音版《音乐鉴赏》(必修)第十二单元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课型】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年级】高一 【教学分析】 “表现主义音乐”是西方近现代音乐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教材第十二单元是一个独立的“表现主义”单元。本课选择了勋伯格的两首管弦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不同,这为学生认识、了解表现主义的音乐风格特征提供了条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表现主义音乐无调性的风格特征,本课重点欣赏勋伯格的两首管弦乐。学生对现代音乐了解甚少,对无调性音乐了解的就更少了。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聆听分析作品,并且对作品进行评价成为本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已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创造的能力,有了一定追求美的愿望。且通过之前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欧洲创作音乐发展的脉络、各个流派的音乐风格,作曲家、代表作品等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已为学习表现主义音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表现主义音乐是近现代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音乐流派,这一流派对当代音乐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听辨能力。因此,这节课仍然“以音乐为本”,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和学习、感受勋伯格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勋伯格音乐创作中充满个性的创作技巧和创新主义追求,树立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通过两首管弦乐作品的对比探究对表现主义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对表现主义音乐美的鉴赏力。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勋伯格的生平、代表作及贡献;在聆听过程中,通过体验与感悟、分析与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思想内涵,进而从理性角度理解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三)知识与技能:分析并理解表现主义无调性音乐创作的特点,体会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感受和体验表现主义无调性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聆听、对比探究两首管弦乐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鉴赏两首音乐,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特征。理解表现主义音乐创作特征及其社会价值。 难点:围绕作品中心调动学生一切能调动的感官,引导学生有深度的鉴赏作品,体会作品的情感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比法、视听法、学科联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课前: 播放钢琴曲《月迷彼埃罗》音乐。 (设计意图:创设轻松愉快、表现主义音乐特点的音乐环境,暗示课题。有效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二)、导入 师生问好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一单元第二十一节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创立印象派音乐及其做出的大胆尝试和伟大贡献。教材中提供了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和钢琴小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两首作品,由于印象派音乐变化很多,一课时完成两首作品的欣赏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作为重点欣赏曲目。 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最大型的一部交响乐作品,有三个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波浪的游戏》、《风与海的对话》。这三幅素描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描绘海的不同景象,使得整部作品显得特别统一。作品的和声语言相当独特。德彪西运用不同的手法以刷新音响色彩,笔法、节奏与力度变化都极精细。 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大海的画面:夜幕徐缓地揭去,大海从黑夜中苏醒,黎明的朝霞渐渐从阳光映照的水平线上升起,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美丽动人,充满生机:它时而是蓝,时而是绿,不停地闪烁着诡异的光,涌动着斑斓的色。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高中音乐鉴赏学习阶段,教师会安排学生模唱每首音乐作品的主题,分析音乐要素的改变给音乐带来的变化,并有相关系统的鉴赏能力训练。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够随伴奏识谱,能够感受音乐的各种变化,能够较为理性的思考,这些为本节鉴赏课的欣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印象派音乐对于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学习积累下,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典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有的学生不喜欢在音乐课上深入探讨,所以学生的音乐素质会有所偏差。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走进现代主义音乐 教案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主要是欣赏体验现代主义音乐风格的作品,了解现代主义风格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危机等等,引发了社会心理的变化,因此音乐作品中常出现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和病态、死亡、失常的主题,启发学生对现代主义风格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现代主义音乐风格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往往超越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听众与作曲家常常出现很深的隔阂。但高中学生从音乐心理上看,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情感情绪体验强烈。对现代主义音乐风格作品有很强的好奇心,只要引导正确,学习起来应该能找到共鸣。教学目标 (1)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手和第二首以及《一个华沙幸存者》,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及十二音音列体系等知识。 (3)了解现代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流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用开放的心态理解多元的音乐文化,感受作品情绪。 (2)了解现代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流派。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与多媒体音像设备和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西方20世纪初绘画流派的作品来引发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思考,从而引入传统风格音乐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

二.表现主义音乐 对比欣赏 老师放三段音乐,让学生分辨哪一首(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往事)是与传统音乐感觉不同的,从而引入对表现主义音乐的介绍。 三.聆听《一个华沙幸存者》 1.老师先播放一遍,让学生们说说听完这首曲子的感受 2.播放第二遍的同时,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画出听完这首曲子的心情。 3.提示学生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作曲家要创作这种音乐。 四.介绍作曲家勋伯格和十二音列体系 奥地利作曲家,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表现主义”乐派代表人物。五.介绍无调性音乐的特点 利用学生对调性音乐的熟悉来对比得出无调性音乐的特点。 六.聆听《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预兆 总结出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 七.欣赏谭盾的《纸乐》 让学生用纸来表现情绪 小游戏: 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创编属于自己的纸乐。 八.偶然主义音乐——约翰.凯奇 1.老师亲自示范并播放“4分33秒” 2.介绍偶然主义音乐 拓展延伸 音配画练习 播放一段无声电影片段,让学生从老师给出的三段音乐中选出一段与之相符。 小结 学习了现代主义音乐,同学们有的会喜欢,有的不喜欢,但是这些都是作曲家的优秀成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解密现代主义音乐》 教学内容: 1. 欣赏:五首管弦乐曲—《预兆》 2. 知识: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 3.拓展与探究:现代主义音乐编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欣赏,从音乐风格的变化中探索、归纳总结出现代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感受这个时期对传统音乐的颠覆。(2)通过欣赏勋伯格音乐作品---《预兆》,以及分组创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和掌握勋伯格音乐的风格特点和创作技能。从而正确的看待勋伯格的音乐及其历史地位。(3)通过分组创编让同学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其根源都是现实世界和人的主观感受的折射。并运用这个观点正确看待和评价现代主义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与传统音乐的对比欣赏,用音乐要素总结出勋伯格音乐的风格。 (2)利用创编来检验学生对十二音音乐创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四段音乐片段(《哈利路亚》、《欢乐颂》《爱之梦》、《预兆》),请两位同学上台根据音乐风格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与表

情,然后根据之前的学习判断出这四个片段音乐属于哪个音乐时期的作品并进行简单的描述。通过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归纳出西方专业音乐的发展脉络。展示出这个新的音乐时期就是——现代主义音乐时期。 通过聆听《预兆》归纳出现代主义音乐时期的音乐情绪。 二、新课教学: 1、乐曲作者的介绍: 刚才听到的作品节奏多变,旋律不规则,创作于一位“华沙”幸存者,伟大的现代主义音乐家勋伯格,他的作品的创作中充满了恐惧,是因为当时在二战时期,作为一名犹太人,当时希特勒将犹太人赶到波兰集中营,进行了毒气等残酷方式的大屠杀,所以曲子中充满了刺耳的音响,重现了动荡的社会,揭露了法西斯的丑恶面目。 2、归纳传统音乐被颠覆的原因:社会的动荡、文艺复兴的影 响 3、听、感受,与传统音乐PK (1)老师代领同学一起从音乐要素上面回顾传统音乐风格。 (2)再次聆听《预兆》,由同学们自己通过音乐要素上的变化去理解勋伯格的音乐风格。重点介绍无调性音乐的概念。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勋伯格》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的新趋向。而之前从第七单元起已经依次学习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包括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等西方音乐史上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音乐及其特点。通过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已经给同学们勾画出了一个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综观西方音乐史,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的专业音乐就开始在人文主义的旗帜导引下,开始了从中世纪宗教音乐的统治之下开始了神性到人性的复苏,沿着这样的道路,发展到晚期浪漫派之后开始出现了个人主义的倾向,乃至后来发展到极端的个人化倾向。表现在音乐上,就出现了形形色色,新奇怪诞的现代主义音乐,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立的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创立的十二音体系,以及后来发展形成的序列主义,从观念和技法上颠覆了传统的调性音乐体系,宣告了传统风格的瓦解。并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现代主义流派。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因此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音乐素养以及指向音乐的兴趣来说,可能无法和好的学校同学相提并论。但我平时在教学一直努力的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因此,学生已初步养成较好的听赏习惯,学习态度也相对端正,这为上好这节课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从知识结构来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典主义时期,从体系上来说中间跳过了浪漫主义和印象派音乐。因此,可能会影响学生理解表现主义音乐的产生的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勋伯格音乐的特点,通过从时代背景入手,大量的阅读资料,听辩音响。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和第二首及《一个华沙的幸存者》,从旋律、节奏、和声、配器等因素中感受并归纳出勋伯格的音乐特点,充分感受他对传统音乐的颠覆。 2、通过对比聆听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的的相关知识。 3、说出表现主义音乐创作理念、方法、及其产生的现实根源。让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其根源都是现实世界和人的主观感受的折射,并运用这个观点正确看待和评价现代主义音乐。

五首管弦乐曲教案

五首管弦乐曲教案 【篇一:高中音乐教案】 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教学目的 (一)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二)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三)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赏析《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引导 学生积极发挥想象思维,把握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感受、体验印 象派的音乐风格特征。 (二)着重分辨作品的音色、速度、力度、节奏音型等的变化,以 此来分析理解作品。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大海》主题音乐片段,在音乐中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播放《大海》第一乐章音乐片段,并出示思考题; (1)你能听出这首作品的音乐主题吗? (2)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何不同?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 (旋律、音色、节奏等) 2、学生聆听音乐后思考问题。 3、结合作品学生交流和讨论,并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记录各 小组代表发言情况,作为学生模块结束时的评价依据。) 4、教师归纳: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 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 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展示法国印象派作家莫奈的美术作品《印象﹒日出》引出课题(课 件一) 《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 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三、作者简介:

1、学生代表发言,说出你所了解的德彪西。(记录学生发言情况) 2、教师归纳:视听作者介绍(课件二)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 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 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 四、印象主义音乐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1.展示印象派美术作品,学生讲述对画的理解。 2.老师讲述:(课件三)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 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 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五、作品赏析 1、分段赏析《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1)导入部:由加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和竖琴的持续低音奏出,加上 定音鼓极轻(ppp)的滚奏,描绘了黎明前大海的安祥。 (2)第一主题:从简单的双音音型开始,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吹出平 行五度的降d大调第一主题: (3)第二主题:由双簧管、第一竖琴和中音提琴组成混合音色奏出 第二主题:它与第一主题构成对答,逐渐进入发展部分。 (4)结束部:在这一乐章即将结束时,一个平静的但却令人难忘的 众赞歌乐句由英国管吹出:它从弱到强,好似整个大海从海底翻滚 而起,到达高潮的顶峰结束。 2、展示思考题: (1)这些片断分别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通过听赏音乐片断,请你说说音乐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吗?(3)根据你的听觉感受,请说出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3、根据讨论分析归纳: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课件四) 4、完整的欣赏作品:(课件五) 音乐对于德彪西就象绘画对于莫奈(印象派画家)、诗歌对于魏尔伦(象征主义诗人)一样,首先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因此,德彪 西的《大海》绝不是单纯的描景音乐。他要捕捉的是诡异的光线和 颜色,无常的海面与波涛,水的律动、光的闪烁、影的虚幻、风的 空灵,这一切都来自他的体验,大海究竟给他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勋伯格》 一、学习目标 (一)欣赏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知道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无调性音乐及十二音音乐等知识。 (三)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表现主义代表性音乐作品——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感受、体验表现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表现主义音乐知识。 难点:对表现主义音乐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预兆》和第二首《往事》,了解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勋伯格及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 (二)观看绘画《康定斯基作品31》和《生与死》《吻》《星空》《呐喊》思考音乐作品《预兆》与此两幅画有何异同,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表现主义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教材与音视频教学课件,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好版本的音响资料。 (二)引导学生向其它艺术学科教师求教,了解表现主义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以“感受——体验——讨论——尝试创新”为核心方法,以任务、兴趣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 (二)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强调聆听、体验、理解、鉴别,渗透相关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教学民主的理念,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教与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导入]: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二: 展开]:感受乐曲的艺术魅力 三;[ 深入]:进一步体验乐曲的风格特点音乐课堂才艺展示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忆一 下 我们鉴赏过哪些欧洲艺 术风格特点的音乐?让 我们师生共同走进现代 主义音乐——勋伯格表 现主义风格特点的音乐。 (一).现代主义的产生的 背景 (二).现代主义音乐 (三)现代主义音乐流派 (四)表现主义三位代表 人勋伯格,贝尔格,韦伯 恩图文简介。 (五)作品简介:勋伯格 最具有表现主义特点的 作品是《五首管弦乐曲》。 (六)作品赏析:播放《五 首管弦乐曲》第一首“预 兆”、第二首“往事” 思考: 1.聆听后的感受是什 么? 2.音乐的情绪是怎样 的? 3.旋律是怎样发展变化 的? 4.乐曲的速度、力度有何 特点? 讨论: 1.你能找出两首乐曲的 音乐主题吗? 2.它们的风格特点是什 么? 教师小结: (1)《预兆》是一首速度 很快的乐曲,表明了无调 性音乐非常适合于表现 恐惧和焦虑一类的情绪。 音乐展现了一个处于极 度痛苦的幻觉世界。基本 主题:上行旋律线条,以 各种方式反复出现在作 品中。 (2)《往事》具有抒情的 风格,表现了一种好像在 沉思的情绪。并带有晚期 学生随着音乐舞蹈《大 梦想家》寓意让青春的 我们追逐梦想。 听教师导入,思考并关 注要学习的内容 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 义音乐 聆听、思考 能够对所听到的乐曲 的情绪、速度、力度、 音乐形象等进行讨论。 讨论并回答 分别找同学表达对乐 曲的理解 学唱主题 聆听、思考理解 学生观看课件听讲 意图:引导学生主动 参与音乐,不同的音 乐体验和学习方式, 提高审美能力,发展 学生创造性能力,提 高课堂音乐情趣。 教师提问回思考 采用直接导入的方 法,引起学生对本课 学习内容的关注 完整聆听,感受音乐 情绪 激发学生兴趣,利于 进一步展开教学活 动 对比、思考并讨论 培养自我鉴赏的能 力 使同学们充分体验 无调性音乐的风格 意图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使学生对 “调性音乐与无调 性”音乐和“十二音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 ——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预兆》等现代主义音乐,基本了解表现主义音乐风格。 二、通过聆听、分析曲谱、个人创编、肢体感受等方式了解勋伯格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的创作技法。 三、通过学习现代主义音乐,了解音乐的多元化并且更充分地认识表现主义,了解现代主义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需求和更好地诠释情感。 四、通过本课学习,揭示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创新。 教学过程: 一、感受传统音乐风格和现代主义音乐 1、展示课题 2、通过聆听《献给爱丽丝》感受调性音乐 3、通过观看“美国抗日战争”的视频,想象出现的配乐。 二、学生通过聆听两段音乐,选择适合视频的背景音乐。 三、欣赏传统风格音乐 1、介绍传统风格音乐的发展时间以及调性的定义。 2、了解“调的主音” 3、通过聆听《小星星》,对比感受大、小调式带来的不同感受。 4、总结调性的定义 四、欣赏无调性音乐 (一)介绍传统风格音乐解体的原因 (二)欣赏无调性音乐 1、初听无调性音乐带来的感受 2、介绍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 3、通过欣赏教师演绎勋伯格发展时期的作品《预兆》片段,发现音乐中音乐术语对无调性音乐的影响。 环节1:介绍并且听辨音乐术语:颤音。 环节2:用双手二三指快速交替运动表示颤音,并再次聆听感受《预兆》中的颤音。 环节3:通过观看教师的肢体动作了解颤音的变化。 1、了解音域对无调性音乐的影响 2、环节1:聆听并且感受高音的颤音和低音的颤音的区别。 3、环节2:通过视觉的分析曲谱再次了解音域的跨度之大。2、总结无调性音乐的两个特别之处3、了解配器对无调性音乐的影响。 四、欣赏十二音音乐 1、聆听勋伯格十二音时期的作品,感受十二音音乐的特点。 2、通过“拍节奏”感受十二音创作技法——逆行。 3、听辨调性时期和无调性时期的音乐。 五、赏析美术作,了解与同一时期音乐作品的关系 六、结束课堂 课堂小结:用名人名言揭示本课主题(也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创新 布置作业:写一篇课后感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二单元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第十二单元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单元知识链接: 1、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是现代音乐的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初。强调直接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和心灵所见的客观姿态,在创作上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心,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表现创作题材。表现主义音乐的创立者是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在勋伯格表现“心灵世界”的音乐中,渲染着紧张、恐惧的气氛,反映出一种悲观、变态的倾向。 发自绘画方面的表现主义,其矛头所向是印象主义的客观性。他们认为艺术既不应该“描写”,也不应该“象征”,而应该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与体验,即艺术并非“描写客观眼前所见之物",而是要“主观地表现物体在我们眼睛中所出现的姿态”,也就是说要把作者的心灵世界、即所谓内在精神表现出来,而这种心灵世界和内在精神却是和疯狂、绝望、恐惧与焦灼不安等病态感情以及“人类的不可思议的命运”等结合在一起。 表现主义的音乐与旧有传统完全相反,它完全无视过去的调性规律。把八度中十二个半音给以同等的价值,舍弃传统的主音、属音等观念,因而使无调性占有绝对优势.由于旧有的旋律轨迹被破坏,使得旋律既无均衡,也无反复.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学案 一、看 本节是第十二单元第二十二节<<勋伯格〉〉,通过欣赏勋伯格《五首管弦乐曲》的第一首和第二首,应体验感受无调性音乐的风格

特征,探索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初步了解表现主义音乐、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知识。 1、乐曲介绍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德国、奥地利兴起的一个现代流派,它最先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领域,然后扩展到音乐领域.表现主义艺术家常常把他们对世界所感悟到的内心苦闷、孤独、恐惧、绝望等情绪,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作品常与病态、失常、死亡等主题相连,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是一些小人物,他们因饱受折磨和压抑而呈现出一种畸形、怪诞的形象。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三位作曲家。 《五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09年,是勋伯格从调性音乐转向无调性音乐的重要作品之一。音乐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风格,他在《五首管弦乐曲》中注入了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并加上了描述性的标题《预兆》《往事》《湖边晨夏:色彩》,《突变》和《带伴奏的宣叙调》. 第一首:《预兆》这是一首很快的乐曲,表明了无调性音乐非常适合于表现恐怖和焦急之类的情绪。音乐展现了一个处于极度痛苦的幻觉世界。在这首作品中,勋伯格还使用了各种新鲜的乐器音色和配器效果,如长号的刺耳声音,加弱音器的圆号等,形成十分突出、有趣的变化和对比。 第二首:《往事》表现了一种沉思的情绪,尚带有某些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余韵。旋律比较简单,但却有丰富的和声语汇和精致细腻的音色。 2、音乐知识

勋伯格音乐特征分析

勋伯格音乐特征分析 勋伯格音乐特征分析 摘要作曲家通过对节奏细胞的应用使作品的总体有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数理因素构成,在音响上有很强的感染力。勋伯格创作的十二音技法,为音乐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它的创作是极其严格的,是通过精密的计算来完成作曲家的构思,带有强烈的数理性。 关键词统一性;逻辑性;表现内涵 一、勋伯格与表现主义 阿诺德・勋伯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是关于勋伯格使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音乐是否属于表现主义音乐范畴的问题,音乐学界的说法都是众说不一。此问题关涉到勋伯格及其作品的根本定位,也涉及到十二音技法作品的定位问题,因此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表现主义强调人的内心感受,而十二音技法与情感表达能否完美结合,他的作品作为社会的一种需要,它将人内心的不安定、恐慌、焦虑甚至是很微妙的情绪变化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音乐本质释义:以数理逻辑为根底的音乐作品 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音乐和数学的联系,继而发现声音的质的差异都是由发音体数量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千百年来,研究音乐和数学的关系在西方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课题,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是以数字为根本符号的排列组合,它是事物在量上的抽象,并通过种种公式,揭示出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音乐那么是研究现实世界音响形式及对其控制的艺术,是以音符为根本符号加以排列组合,它是对自然音响的抽象,并通过联系着这些符号的文法对它们进行组织安排,它同样使用符号体系,是所有艺术中最抽象的艺术。由此可见,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着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补的一面,正是抽象这一点将音乐和数学连结在一起,通过有限去反映和把握无限,数学几何与哲学相契携行,渗进西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渗入到一切艺术领域而成为西方艺术的一大特色。 音乐本身显示出一种严密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在音乐领域中的渗透、在数理原理和审美理论中的应用显然成为事实,音乐理论的研究亦已出现关于“音乐力学〞、“音乐能量学〞等新的边缘科学。数理逻辑存在于音乐事件的各个层面,成为音乐作品整体动态结构中重要的活性结构因素,如任何空间物体、图形都可以简化、抽象为点―线―面―体几何图形,显示出数理统一与和谐的美。同样音乐作品也可据此进行简化和抽象:横向时间系列分为乐句―乐段―乐章―套曲;纵向空间系列分为音级―音程―和弦―和声;织体层次分为单音―单声部―声部层织体类型。 20世纪音乐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数理逻辑思维在创作手法中的具体应用,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音乐中的节奏形态和节拍的运动与组合关系,等比、等差的数理思维以及对于各种非格律化的、节奏紧张度的调控是音乐作品中最有特征的数理逻辑。作曲家通过对节奏细胞的应用使作品的总体有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数理因素构成,在音响上有很强的感染力。勋伯格创作的十二音技法,为音乐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它的创作是极其严格的,是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