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徐大同)

★D.L.

★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

★2008.6.1

说明:《西方政治思想史》为自己强烈推荐的课外参考资料之一(另外一本为《政治哲学关键词》),此部分笔记是自己整理的,希望对学弟学妹能有所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力求在对主打的三本书目滚瓜烂熟的前提下阅读课外资料

祝学弟学妹如愿以偿,顺利考入南京大学行政管理系~~~

绪论

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 、什么是政治?

社会内部那些以社会共同体的公共权威为核心的权力关系的总和。

2 、政治思想: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

(1 )政治现象纷繁复杂,其核心是国家。所有其它政治现象无不以某种方式与国家发联系。故,抓住国家问题,就抓住了政治问题的核心。

(2 )Political Thought 是人们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

3 、政治思想史:人类政治思想发展史。

4 、西方政治思想史。

二、研究意义

1 、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交叉的学科,它首先是人类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政治思想史,有助于完整地了解和深刻理解人类历史,特别是政治史。

三种类型的思想家

(1 )宗教气质

各大宗教的创始人,有对人生命运的终极关怀。他们往往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心灵体验,从而对宇宙和人生产生独到的理解,并据此创立了他们的教义。他们创立教派,成为教主或神,其思想为信徒所信仰,人们根据其教导去生活,(“宗教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根据这种理解去生活”)它可以统治一个民族许多民族一个时代,甚至上千年。(基督教二千多年,佛教更长)。

其特殊人格、气质、非凡魅力,信徒对其非理性信仰、皈依、如成为官方宗教,强制灌输。

世界上各种文化多都是由某种宗教孕育出来的。也就是说是建立在某一种宗教思想家思考的基础上的。(2 )学者型

其知识渊博,思想深刻。服膺其学说并按他们开拓的方向继续理性探索的人形成一个学派,使其思想得以延续发展,并传播到社会。以知识理性和逻辑的力量征服人,其渊博深刻,具有说服力。

(3 )实践型思想家

阐述一套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体现于政治运动和制度中,(杰斐逊,甘地),人格力量与理性力量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影响,

2 、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巨大的思想的宝库,学习政治思想史,可以丰富我们政治学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

3 、学习政治思想史,能帮助我们认识人类思想发展的规律、培养我们用发展眼光看待人类思想的发展,掌握先进的思维方式。

4 、西方政治思想史,有助于我们理解认识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政治思潮,政治生活。并过当中西比较,观自己,更深入地了我们自己。

5 、是政治学的基础学科,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掌握,是政治学者必要的知识准备,而政治学在中国是迫切需要发展的学科。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法律与“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推崇法律。主张“人民应当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自己的城垣而战斗一样”。城市应该“用法律武装起来”。

他把法律与逻各斯联系起来:“然而人类的一切法律都因那惟一的神的法律而存在,神的法律从心所欲地支配着,满足一切,也超过一切。”

“法律也要服从唯一的意志”,“唯一的神的法律”,“唯一的意志”指“逻各斯”。逻各斯(Logos )多种含义。在赫拉克利特,主要是指一种尺度、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后发展为一般原则或规律;理性的力量;定义或公式,表明事物本质。到BC4 世纪才具有这几种含义)赫拉克得特这里已接近于一般规律,理性的含义。认为在人间法律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准绳。

芝诺(Zeno )

芝诺四个悖论:

A .二分法(或你不能越过运动场)。一个物体由甲地到乙地运动,永远到达不了终点。因为物体到终点前,先须通过全程的一半,但到这一半前,又须通过这一半的一半。依此类推以至无穷。这个物体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惠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B .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中记载的全希腊跑得最快的英雄。他与乌龟賽跑,中人要乌龟先走一段,阿就永远追不上。因为阿在追前须到龟的出发点,可到达此点时,乌龟已走出一段路了,依此类推,阿只能一次又一次到龟的出发点,永远追不上。

C .飞矢不动:一支飞着的箭是不动的。因飞箭在每一瞬间只能占据空间上的一个点,不能同时又在另一个点上,每个点是静止的,把许多点连起来仍是静止的,故飞箭实际没动。

D .运动场或一倍时间等于一半时间:有三列物体。其中一列物体为A ,是静止的。另二列物体,以相等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在他们都走过同样的一段距离的时间中,B 越过C 列中物体的数目,要比它超过A 列中物体的数目多一倍。因此,它用来越过C 的时间要比它用来超过A 的时间长一倍。但是B 和C 用走到A 的位置时间却是相等的。所以,一倍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第六节苏格拉底的活动和思想

1 、历史背景和生平

苏格拉底(前468-399 )是雅典人。他的生活年代,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404 )。在这次战争中,雅典的民主制暴露了许多弊端,最终败于贵族制的斯巴达。这次战争使雅典民主制陷入深刻危机之中,成了雅典民主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时一些人开始怀疑和否定民主制,力图找到维护城邦制度的新的出路。苏格拉底就是他们当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和人讨论的方式很独特。他的母亲是助产婆。他说他从他母亲的工作中得到了启示,要做一个智慧的助产婆。他认为人头脑中本来就具有正确知识,教师作用就是把它引导出来(实际近似启发式)。他不是给人以现成答案,而是用一连串反问,逼你得出他所希望的结论来。或没任何结论但深化了认识。主要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治国是一门艺术,需专门的知识。他问道:人们修鞋,找谁?找鞋匠。作木器找木匠,掌握国家权力的公职人员应由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专门治国知识的人来担任。

他嘲讽雅典由抽签来选拔公职人员作法。在他看来,正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把国家事务交给了无知民众去支配,从而导致了愚昧的混乱。

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是多数,真理需要乘法,不是加法。

针对当时平民群众和智者派的自信心、自豪感,他强调德尔斐的阿波罗神殿匾额上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另一条是不要过分)还提出: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意为:人们有了关于善的知识,就会有德行。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没有人有意作恶或无意为美。由于美德是知识,所以它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后天的教育形成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它。这样,如果人们发现了关于善的真知识,并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来贯彻它,就能培养出优良的公民,创造出一个优良的社会。

苏格拉底把知识与美德简单地等同起来,有失于简单化。但他强调了知识和教育的作用,有合理的因素。第七节柏拉图的整体主义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

柏拉图( 前427 ~前347 年) 是希腊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留下完整著作的第一位政治哲学家。原名阿里斯托克勒(Aristocles) ,出生于雅典附近的埃伊那岛。其父母双方均系雅典的名门望族。据说其父是雅典末代国王的后裔,其母的家族谱系可上溯到雅典历史上的两位执政官,其中一位是著名立法家梭伦的兄弟。在柏拉图的时代,这个家族还产生过很有影响的政治家。

公元前387 年,柏拉图结束游历回到雅典。在朋友的资助下,参照毕泰戈拉学派盟会组织等经验,创建了自己的学园“阿卡德米学园”。该学园的创建具有明显的政治动机,它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政治咨询,培养精通哲学的政治家。此后40 余年,柏拉图的活动主要是主持学园的工作和著述。他传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学园时期写下的。学园存在达900 余年之久,以该学园为基地,形成了柏拉图学派。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多,并比较完整地流传了下来。其中大部分作品都与政治问题有关。集中阐述政治哲学的主要有三部,即《理想国》( 或译《国家篇》、《共和国》) 、《政治家篇》、《法律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一般认为写于学园创立之初,为柏拉图盛年的作品。《法律篇》写于晚年。(该书柏拉图生前没有完成,死后由其学生整理出版。)《政治家篇》居于两者之间而比较接近于《法律篇》的年代。

二、国家理念——城邦现实的逆反构思

生活于城邦普遍危机和混乱的年代,目睹寡头派和民主派的堕落与无能的表演,具有远大抱负和超凡脱俗的政治理想的柏拉图,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洞察到城邦危机的严重性和走向衰落的难以挽回的趋势,比任何人都更敏感地体验到失落与绝望。他要重建城邦的伟大原则,复兴古老的城邦精神。然而,一般的政治改革已经不再能引发他的激情,当他从现实的政治舞台退回到学园中去之后,他便把一种深思熟虑的国家理念推荐给人们。在他看来,只有无形的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能被某种高超的智慧所把握,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不属于存在的范畴,或者说,它只是一种虚假的存在。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只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因为理念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它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是纷繁复杂的现象界的稳定标准和范型。为了掌握关于国家的真知识,就必须达到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因此,柏拉图《理想国》一书的主题就是:什么是国家的理念?

从行文上看,《理想国》从探讨“正义”概念入手,又以关于正义的结论而结束。但是,柏拉图的思路是,道德与政治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正义的法则无论对个人生活还是对城邦来说,都是一样的。并且,作为城邦有机体的一员,个人正义只有在城邦生活中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他便很自然地由个人正义的探讨转向城邦正义的讨论,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结构和城邦生活。这个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它不存在于现实当中,而是现实城邦所应趋赴的目标,是现实各类城邦中合乎正义的因素的集中提炼和升华,是城邦本质或内在精神的真正体现和阐发。也正因为如此,它不会与现实中任何一个具体的城邦相吻合。柏拉图称这个理想国是哲学家“在彼岸所看到的原型”,或者是天上才有的“神圣的原型”。

城邦的本质和内在精神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柏拉图把它理解为公民内部或公民团体整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它是城邦现实的对立物,特别是他那个时代雅典城邦的对立物。事实上,他的国家理念不过是现实城邦种种弊端的一种逆反构思。凡是他对现实不满的地方,在他的理想国中就会有相反的构思。这样,现实城邦都是败坏的,堕落的,至少是有缺陷的,而理想国则是至善至美的。柏拉图把现实政治分为四种,他对这四种政治的批判是理想国思想的真正根源。这四种政治的种种弊病经过柏拉图魔镜的照射之后,全都在理想国中倒映了出来。弊病变成了与之相反的优点。理想国就是现实城邦的倒影。 这种对现实政治的逆反构思是柏拉图乌托邦主义的基本思路,也是后来许多乌托邦思想所遵循的共同思路。这种乌托邦主义企图救民于水火的高尚动机和热情( 甚至是偏执的狂热) 有其值得嘉许之处,但它不懂得,由于人自身是有缺陷的,所以人类社会注定不会臻于至善至美。勾画一幅美好蓝图容易,但现实生活的改善却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在通向美好境界的路程中,人们对一些社会弊病必须予以忍受。另外,乌托邦主义者也不懂得,人类社会的进化只能是人类自我选择的结果,不需要某个哲人智者或救星恩赐和强加一种理想国方案。

不过,柏拉图虽然描绘了理想城邦的细致蓝图,但是,由于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隔阂,他并不指望这个蓝图会在现实中不折不扣地实现。事实上,他的真正用意在于阐明国家的一般本质,指出真正的国家或作为一切国家典范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实的国家应依什么标准来评判和改造。至于这个国家理想能否实现则是个次要问题。

三、社会分工与正义

社会分工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柏拉图认为,人的天赋才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只有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得最好。但是,人的生活需要却是多方面的。

这就产生了个人才能的片面性与生活需要的多面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出路,就是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分工合作。每个人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相互提供服务。

根据柏拉图的理论,国家( 城邦) 本身就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起初,人们为了简单的经济需求而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最初的城邦,或城邦的雏型,由农夫、各类工匠、商人等构成。后来,由于需求的增加,分工的扩大,城邦的成分逐渐增加,最终产生了专门从事战争的军人和专门管理国家的统治者。至此国家便正式形成。因为国家是由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而产生的,或者说,社会分工是国家的基础,所以,理想的国家也必须贯彻社会分工的原则。

在柏拉图那里,国家起源的历史描述与国家基础的逻辑推演是结合在一起的。起初,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就需要有农民、牧人、各类工匠、商人等,他们构成生产者等级,其职责是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执行的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经济职能。随着城邦生活的扩充,人的欲望和需求的增长,就出现了城邦之间的战争。根据社会分工的原则,就需要一个专门从事战争的集团,即“护国者”或军人等级。他们的职责是执干戈以卫社稷,并充当统治者的辅助者。最后是统治者等级,他们是由军人等级中挑选出来经过精心教育训练而产生的哲学家,其职责是执掌国家权力、管理国家。柏拉图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别不它骛,互不僭越,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这三个等级的划分虽然有世袭化的倾向,但是从理论上说,它基本上还是依据人的先天素质以及由后天教育训练所形成的身体和精神状况。等级间界限并不是僵固不变的,一个人可以据其实际表现而由一个等级转到另一个等级。

柏拉图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这种等级划分的合理性。

(1 )他论证说,个人是城邦的缩影,城邦是个人的扩大。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灵魂与美德的要素与城邦相应的要素之间是同构的。一个人的灵魂中包含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要素,理性在价值上无疑

属最高层次,欲望属最低层次。相应地,在一个城邦中,也包含着三个组成部分。哲学家最有智慧,代表着国家的理性;生产者从事粗鄙的经济活动,谋衣谋食,代表着欲望;而军人处于两者之间,代表着激情( 意志) 。一个有德性的人应该使理性居主导地位,统帅激情,控制欲望,这是人的灵魂的最佳状态,一个城邦也就该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生产者,这也是城邦最理想的秩序。

(2 )一个人的美德包括四个部分,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在城邦各组成部分中,哲学家的美德是智慧,军人的美德是勇敢,节制则不专属于某一等级,它贯穿于全体公民,是天生优秀的和天生低劣的部分在谁应统治,谁应被统治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协调。而这几个等级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城邦就实现了正义。

(3 )在《理想国》的一个地方,柏拉图还以一种譬喻的方式虚构了一种说法,用以说服人们相信等级分工的合理性。根据这种说法,城邦的所有成员都是一土所生,相互之间亲如兄弟,但是,上天在铸造他们时,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因而这些人是最高贵的,是统治者;在有些人身上掺入了白银,他们次之,是辅助者( 军人) ;在另外一些人身上掺入了铜铁,他们便成为生产者。这个虚构神话的直接目的,是说服人们达到对等级分工和自己等级地位的认同,其深层含义则在于,以所谓金质、银质和铜铁质来象征人的心灵的不同素质类型,这是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这套社会分工论内含两个原则。

(1 )第一是效率原则。分配给每个人相应的工作和职位,完全是从效率出发的。个人的主观偏好、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原则就完全被否定了。

(2 )第二是国家利益原则。这套分工体系完全是从国家整体需要、国家的效率、国家的和谐与秩序来考虑构思的,个人的价值、利益、志趣则完全被抛在一边。人都是机械被动的国家的工具,像砖头和螺丝钉一般,被固着于国家整体结构之中。柏拉图实际上是在以唯美主义的观点欣赏这套分工制度。它把每个人牢固地镶嵌于整体结构的适当位置,每个人分别来说都是不完善的,如长短宽窄不同的石头,但大家砌合起来,互相补充、契合,则整体建筑是完善的。它是一种整齐划一、稳定不变的美,而不是流动和多样性的美。

四、“哲学家”治国论

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建构,哲学家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其它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这是理想国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最受柏拉图看重的一点。事实上,理想国的大部分具体制度都可在斯巴达找到其原型,唯有哲学家治国这一点是柏拉图的独创。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的实现,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哲学家—国王”是整个理想国大厦的拱顶石。

柏拉图给哲学家以如此特殊的地位,是由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决定的。他指出,现实城邦政制可分为四种类型,即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这四种政体一律都是坏的。柏拉图对这四种政治的批评集中在社会的分裂和混乱、统治者的无知无能和人的品性的堕落等方面。

柏拉图追寻根源,就是人的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国家非木石所造,是人类组织而成。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柏拉图相信,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

五、改造城邦和改造公民的方案。

“哲学家—国王”的独特素质和地位,意味着他肩负着非凡的使命。他要把他所看到的天上的国家原型在人世间予以实现,将绝对的正义、美,真正至善的理念和原则贯彻到人类生活。柏拉图意味深长地把哲学家改造城邦的工作与画家的工作相比。画家要先“擦净画布,然后再根据神圣的原型创作他的作品。哲学家与其他改革家——柏拉图指的可能是希腊历史上的立法家——不同之处,就在于把城邦和个人的素质视为他们的画布,首先要把他们的画布“擦洗干净”。他“在得到一个干净的对象或自己动手把它弄干净之前,他们是不肯动手描画个人或城邦的,也不肯着手立法的”。这个比喻清楚地揭示出他的改造社会计划的极端激进主义性质,也暗示了他对城邦现实的彻底否定以及重建城邦的唯意志论和唯美主义动机。 如前所述,柏拉图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开创了后世各种乌托邦主义的先河。它不承认,人类自身注定是有缺陷的,人类社会也永远不可能臻于完善,所以任何完美的理想社会的构思必然是空想。在现实中,人们应该对某些社会弊病予以容忍,有耐心来逐步予以改革,这种改革应该以原有的基础为出发点。它也不尊重普通人民对生活方式和道路多种多样的选择,而要把个别人的价值或某种理想强加给所有的人,用它

来模铸所有的人。它不是把政治的进步和走向完善看作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看作人类整体素质和价值观念变更的自然结果,而是求助于某种伟大人格,求助于他的知识和艺术的创造,诉诸于对人性的彻底改造。这种理想如果实施,必然是反民主的和极权主义的。

在谈到具体“擦洗”工作时,柏拉图指出,要“把所有十岁以上有公民身份的孩子送到乡下去”,以摆脱父母对他们的影响,用新的法律和习惯重新塑造他们。在《政治家篇》中,他更露骨地宣称,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清洗这个国家,无论是否依据法律、无论百姓是否同意,无论是放逐还是处死一些公民,都是正当的。任何经历过极权主义政治清洗和迫害的人或熟悉相关历史的人,看了这段话都会感到毛骨悚然。 在擦洗后的画布上,哲学家怎样去创造呢? 首先是构划理想城邦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就是前边提到的社会分工制度。此外,财产和妇女儿童公有的制度也应属于此项工作之列。

柏拉图把国家的统一和强盛、国家内部的团结与和谐及培养公民优良的道德品质作为理想国的主要目标。为了拆除妨碍实现这一目标的客观障碍,理想国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了私有财产和家庭。

柏拉图认为,私有财产是人们自私与贪欲心的根源,它使人们产生了“你的”与“我的”之想法,追求一己之私利,漠视他人和国家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与国家利益。它还造成了贫富的分化,使每个城邦都分裂为富人的城邦与穷人的城邦,双方互相仇视,党争频仍,这是国家动荡不宁的根源。因此,在理想国中,军人和哲学家等级不得占有任何私有财产。他们必须以国家利益为自己利益,完全献身于国家,过一种简朴的近乎禁欲主义的生活。其生活所需物品,全部由国家供给。他们绝不能拥有和接触金银,以防其灵魂受到玷污。他们的居室也属于城邦,连就餐也实行共餐制。而生产者等级却可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 哲学家和军人也不能拥有自己的家庭,不能有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柏拉图认为,个人的家庭感情会妨碍他完全献身于国家,并且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家庭还使占人口半数的妇女成为家庭动物。柏拉图非常开明地表示,妇女与男子一样也可以训练成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废除了家庭,可使妇女从家庭的狭小圈子里解放出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此外,柏拉图还考虑到了优生问题,他认为,传统的婚姻制度使男女随意结合,不利于优生,即不利于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哲学家和军人。

出于上述种种考虑,理想国应在军人和哲学家等级内部彻底废除家庭。妻子和儿女一律公有。男女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人物

1西方政治思想史著名人物 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复习,重要人物一定要总结出来,还有他们的学术著作,比如今年就考到了博丹的《共和六书》!!! 一、名词解释: 1.波利比阿(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 主要思想: 1.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 2.混合政体论,认为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而形成 3.主张:罗马国家应该通过执政官、元老院以及平民三种权力相互牵制,以保证政治上的持续与稳定。 主要著作:《历史》 2.格老秀斯:1583-1645,17世纪,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近代国际法学奠基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是主权学说的发展者。 主要思想: 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改变了古罗马以个人权利和契约为基础的万民法概念,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和主权学说,政治学方法论,否定人民主权原则。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法》 3.《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莫尔的著作。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集有理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即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力量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家庭是基本经济单位,农业劳动实行义务制,公民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文化学习或艺术活动,人人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实行政治民主制度,最高首脑是一位哲学王,城市权力在人民大会手中,法律极为简单明了,公民人人精通。此书深刻的批判当时的专制君主、封建贵族

和教会僧侣,指出国家无非是在为一伙私人利益谋划,法律不过是把富人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这个已经考过了,不知道会不会重新再考) 4.《上帝之城》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著作。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奥古斯丁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上帝与人的关系中来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借助于他的声望,这套政治哲学在整个中世纪对于人们的政治观念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论美国的民主》 是托克维尔的代表作。全书分六大部分,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 6.《论法的精神》 是孟德斯鸠于1784年写成的学术巨著,他在书中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地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指出法与各种事物综合就是“法的精神”表达了孟德斯鸠对影响改制和法律性质的规律性的理解。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了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波及到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7.斯宾诺莎 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伦理学说对近代西方思想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 他最早提出思想自由、无神论,系统阐释自然权利,他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和政体主张。 主要著作:《神学政治论》、《伦理学》、重释《圣经》、无神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分类:默认栏目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人类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各领域都反映社会的不同方面,含有各自的内容。关于政治领域,我觉得恩格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0页)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只有掌握统治权,才能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整合社会,协调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因此,如何夺取统治权,建立什么样的统治权,如何维持统治权,对现有统治权的态度等就成为政治领域的核心问题。从一定意义讲,政治思想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各阶级或集团实现上述目标“出谋献策”。这种“谋”或“策”,可因民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可因阶级、集团的不同而相异。由于各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形式,如理性的,科学的;抽象的,实践的,等。 西方政治思想的诞生地是古代的希腊。由于受希腊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起就是以探索社会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政治秩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特点之一。这种抽象的理论的思维模式,从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入手的政治观,在西方一直沿续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 西方政治思想史可以说是多元演变型的。从横向看,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基本都是派别林立,诸家杂陈;从竖向看,他则是经历了不同的政治观的演变。综观西方政治思想史,我认为大体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各种政治观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时期,而只是反映某一时期的典型政治观。 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希腊从一开始,就形成神人分治的二元格局。就是说人们按照人类世界的结构又创造出一个神的世界,而且二者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干扰。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以后又发展到探索社会、国家的本源和规律,政治秩序建立的原因。他们的基本答案大体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是说,无论认为社会、城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如柏拉图)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如亚里斯多德)他们都是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然而形成的。 罗马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他的思想观点包括政治思想基本是接受了希腊的思想用于罗马实际。有人说西赛罗是“希腊化的拉丁人”是将希腊文化传入后世的“中介”是有道理的。罗马人除提出共和国思想外,其他思想远远不如法律思想之发达和对后世影响之大。

西方政治思想史小抄

名词解释: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出生于雅典的一名门望族,师从苏格拉底。公元前387年建立阿卡德米学园,一生著述颇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理想国》。 《理想国》:作者柏拉图,书中阐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它以理念论为基础,认为城邦的理念就是合乎正义。其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实现贤人政治。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32年)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是希腊城邦政治思想的总结着,后来创立吕克昂学园,在政治学方面的著作有《政治学》,《雅典政治》。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该书有意识地将城邦作为研究的对象,系统的讨论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等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还对各种类型的城邦体制进行了分类和比较研究。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一生著作甚多,涉及历史、军事、文学艺术、政治各个方面。其代表做是《君主论》。 《君主论》:是马对佛罗伦萨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改革”,对历史和现实中各国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以及他本人多年从政阅历的理论总结。在书中他从人和人的经验出发,总结国家强弱、权力得失的原因。在西方他最早把政治的实质看作权力的问题,将法律、军队、权术等治国要策视为权力的工具,为近代西方政治学待定了基础。 洛克: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人之一,著有《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 《政府论》:洛克的精心之作,是他对多年的政治经验的理性思考和总结。书中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发扬了西方近代自由与宪政的传统,它被资产阶级奉为“圣经”。 孟德斯鸠:法国近代分权学说,地理环境论与历史方法的创立者,又是近代法理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其学术巨作《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的学术著作,书中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奠定了孟德斯鸠在近代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影响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卢梭:法国启蒙运动中特色鲜明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兼著名的文学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其政治思想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书中用公意这个学理概念和其他启蒙学者的理性论划开界限,全面阐述了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政府、法律理论,表明他激进的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成型。 托克维尔:法国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出生于贵族世家,深受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影响,其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的代表作,上卷的《绪论》部分阐述了全书的基本思想,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柏克:英国政治思想家,保守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出生于都伯林的一个律师家庭,代表作有《关于目前不满情绪的根源》、《法国革命论》等。 保守主义; 简答题: 什么是贤人政治?柏拉图在为其理想国家寻找理想政治模式的时候,首先考察了四种不完善的政体形式: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这四种政体均不合柏拉图之意,都构不成理想政体。他认为,理想国中应实行的政体形式是“贤人政治”,也就是哲学王的知识统治。在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的理想王国中,哲学王是高超的智慧,真是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权威的结合体,哲学王在国家中凌驾于一切之上,具有发号施令的绝对权威。因为只有他才拥有以永恒不变的概念为对象的真正知识,只有他才能够正确地区别开实在、本质和现象,过一种清醒的生活。 在柏拉图的这种贤人政体中,权力与知识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必须是经过特殊训练,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1.教材 (5)利维坦——《圣经》中所描述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在西方政治术语中通常用来指称权力不受限制的国家或者政府。 (6)社会契约——人们为了脱离自然状态以让渡个人权利、建立公共权威而换取社会和平与个人安全的协议。 2.《政治学核心概念》 (1) 主权,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指的是绝对与不受限制的权利原则。但是在使用时通常要对法定主权和政治主权进行区分。法定主权指无上的法律权威,即由法律规定的要求顺从不容置疑的权利。政治主权指的是不受限制的政治权力,即掌控服从的能力,这是通过对强制性力量的垄断来确保的。 (2)合法性,一般表示正当性。它赋予命令以权威或约束力的特性,从而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中的用法也并不一致。政治哲学家一般将合法性视为道德或理性原则,以及政府可以要求公民服从的根据。因此,对合法性的宣称要比公民服从的事实更为重要。政治科学家则通常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合法性,将其当成是依从某个统治系统的意愿,而不管该系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正如韦伯所言,这种视野下的合法性,表示的是对合法性的一种信仰,即对“实施统治的权利”的信仰。 (3)经验主义是这样一种学说,即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此一切假说和理论都应接受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检验。 (4)理性主义是这样一种观念,即世界有一种理性结构,而这种结构又能被人类的理性与批判性探索所揭示。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理性主义坚信知识来源于理性而非经验,并因而与经验主义形成了对照。但是,作为一种普遍原则,理性主义着重强调人类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寻找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

(5)功利主义是一种道德哲学,它指出任何一项行动、政策或制度 的“正确性”都能够以其增进幸福的趋势来确定。这一观点基于这样的假定,即个人是由自身利益驱使的,这些利益可以定义为追求快乐或幸福的欲望和避免痛苦或不幸的愿望。因此,个人总是通过计算每项可能的行动方案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数量来选择能保证最大快乐与最小痛苦的行为路线。 (6)宪政在狭义上就是有限政府通过宪法的存在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政府机关和政治过程受到宪法规章的有效约束,就存在宪政。在宽泛的意义上,宪政指的是一系列政治价值和期望,反映人们希望通过建立制约政府权力的内外机制来保护自由的愿望。(7)民主从字面上看就是由人民来统治,林肯在盖茨堡演讲中极力赞美他所称之“由人民构成、由人民通知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的优点。这一表述凸显了民主的三个核心特征的重要性。第一,对“人民”的强调意味着政治平等,即对政治权力和影响的平等分配。第二,政 府“由”着人民强调了大众参与的重要性。第三,政府“为”着人民突出了民主意味着按公共利益实施的统治理由。 (8)个人主义是一种认为个人的重要性高于任何社会群体和集体的价值观。个人主义作为描述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方法论个人主义,它认为个人是任何政治理论或社会解释的核心——任何关于社会的论断都应该以组成社会的个人为依据。作为规范性概念,其表现形式为道德个人主义,它意味着,个人的权利、需要或利益应放在优先地位;社会应该按照个人受益的目的来建设。 (9)正义是主张从道义合理地分配奖励与处罚的观念。简而言之,正义就是给予他或她“应得”的东西,这又常常被视为他或她的“正当报酬”。 (10)同意的意思就是表示赞同或作出应予。同意,作为一项政治原则一般与权威相联系,是人民答应接受统治并因而服从政治义务的一种方式。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简答题论述题测题较多

简答 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一、从政治思想的指导思想来看,基督教信仰是分析和解决政治问题的出发点,政治学成为神学 的分支和婢女(在中世纪神学解释一切、包容一切)。 第二、从政治思想的来源和形式来看,中世纪政治思想是多种文明成果的结晶。 第三、从政治思想的表现形式来看,中世纪的政治思想没有以独立的形式表述出来。 第四、从政治思想的内容来看,教会与国家、教权与教会的关系问题是西欧政治思想的主题。 城市的兴起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从11世纪末叶起,随着经济的复苏,商品经济的发展,真正意义的城市,也就是作为经讲中心 的商业城市开始发展超来。城市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新的因素,也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新的因素。 城市造就了一个新的社会集团,即市民等级。市民的突出特征在于其自由身份和相对平等的地位。 2、城市还是一种新的社会共同体,获得市民资格,就意味着成为城市共同体的一员,受城市法律 的约束和保护,能够参与市政官员的选举。城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在许多方面仿佛是古典城邦 的复活,也是近代国家制度的雏形、城市生活中培育出来的市民精神,是近代政精思想重要的和直 接的来源,罗马法的复兴,带来了对罗马法中公民身份的精细的研究。 3、受城市的商业活动影响,城市中孕育了一种世俗文化。市民教育程度较高,眼界丌阔,思想恬跃,他们虽然并不直接反对教会,但对教会及其宗教信条已经不再那样虔斌和驯服。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产生了反对教权的思想家和市民舁端政治思想,教会及其官方的神学理论遇到了真正强有力的对手。 简述格老秀斯的国际法原则 1、阐述国际法理论是格老秀斯的主要任务。格老秀斯同样把自然法说成是日际法的基础,认为应该按照 自然法的原则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国际法的来源是人类对于共同生活的自然要求。国际法不一定是一切民族共同遵守的,事实上往往是世界的一部分国家承认的兆同法律。 2、在格老秀斯看来,国际法的最终目的是寻求和平,尽力减少战争。他认为国家和人一样,都希望有一 个和平的社会秩序。他提出公海自由等等进步的主张,要求人们以最大努力防止战争。他主张各国在备战和作战时具有一些共同的权利,各国为了自卫和自救,都可以在必要时使用武力。此外,他提出战争的正义性要求手段与目的一致,即要遵循公平和人道主义。 3、格老秀斯的国际法理论在第一次改变了古代以来万民法含义。虽然他使用的概念仍是“万民祛”,但其 主体已是拥有主权的国家。国际间的战争与和平,取决于主权者的明确决定以及其它些条件。至此,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概念产生丁,国际法成为维护国家与国家之间,即国际关系的公法通则。古代万民法的主体是个人,近代国际法的主体是有主权的国家。这一转折是以格老秀斯为标志的。正是这一点区分开古代、中世纪的万民法和近代的国际法,表明了格老秀斯在近代国际法学说中的地位和贡献。简答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 1、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成是多个个人和若干家庭的聚集,是家庭扩大与分裂的发展结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合形式。独立的个人由于相互需要而联合成市民社会,他们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利用。个人的需要,通过个人和其他一切人的劳动与需要的满足而获得满足。这要有劳动,有分工的方式,有各个等级的形成。 2、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包含有三个环节:第一是“需要的体系”。第二是司法。由法律去规定和维系各种财产关系、契约关系,通过司法保护所有权和人格。第三是警察和同业公会。通过它们预防社会危险保护生命财产,把每个人的特殊利益作为共同利益予以关心。 简答柏克的保守主义的社会政治观: 1、他强调社会的有机特性,而且重视习俗、传统、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社会结合中的作用。他认为社会是人为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他没有完全否定社会契约说,只是对契约说进行了新的解释,并加进了历史感和道德感的成份。柏克历来反对抽象地谈论权利,他把依靠抽象学说的现象称之为“管理不善国家的一个可靠征兆”。他不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自然权利,相反,他把天赋的平等说成是一种社会虚构,把等级差别视为“习惯的社会纪律”,把权利看作是历史传统的产物。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正义(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它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追求城邦的整体和谐、统一,要求个 人无条件的为城邦服务。正义是个人内心的一种道德或品质,奠定了后来西方学者对个人正义的思考。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 会分工上,国家的三个等级,包括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只要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这从一定程度上给当权者一定的限制和不自由。 2.《理想国》(柏拉图) 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从而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所谓的合乎正义 的城邦就是实现或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理想国》主题是“什么是理想的国家”?,在《理想国》中 柏拉图描述了一个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个城邦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是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

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理想国》一书中还以大量篇幅详尽地讨论教育问题,提出对个人和城邦 进行彻底改造。 3.《雅典政制》 ① 它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学方面的著作,相当于雅典城邦政治制度 ②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和选择,并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研究方法。他运用了历史的和经 验的研究方法,他组织对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上升为具有普遍的一般理论。而 《雅典政制》正是这调查材料的一部分,对于认识城邦本质有重要意义,虽然这种调查远没有达到现代精确的定量水平,但 在当时确实是极有创见的做法。 4正义(亚里士多德) 正义有两种形态:对应当平等的方面给人们以平等的待遇;在不应当平等的方面,则对人们加以区别对待。因此,要努力实现分 配的正义,即根据个人不同的地位、财产、能力或贡献给予不同的待遇,另外也要无差别的均等对待每一个人,即实现矫正的正 义。城邦的正义在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体现,理想的政体混合了正义的各个方面。城邦正义要借助法律来实现。他认为,法律虽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逻辑框架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 1、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2、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荷马、赫西俄德 3、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来库古、梭伦 4、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和城邦制度 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三节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1、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和思想界的变化 2、智者的政治思想 3、苏格拉底的活动和贡献 ●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 3、哲学家治国思想 4、政体思想 5、第二等好的理想国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4、政体分类及其变革 5、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6、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 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第一节这一时期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1、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 2、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 ●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 1、斯多葛派的产生和流传 2、自然法思想 3、人的精神自由思想 4、人人平等思想 ●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1、政治学由希腊向罗马的转移 2、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3、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罗马法和罗马法学 2、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 1、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 2、奥古斯丁的双城论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观念 1、5—10世纪西欧社会政治状况 2、罗马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 3、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 1、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2、教权和王权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信仰和理性 3、教会和国家 4、国家的起源和目的 5、政体理论 6、法的性质和分类 ●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 治思想 1、城市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2、但丁的世界帝国论 3、马西略的政治思想 4、市民和农民异端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第一节社会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1、民族国家的兴起 2、文艺复兴运动 3、宗教改革运动 4、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1、生平和著作 2、权力政治观 3、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 4、君主的统治方法

西方政治思想史主要内容

1.柏拉图:古代希腊城邦的政治学家,理念论是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代表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乌托邦主义传统。哲学家执政是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理念”和“现象” (一)古希腊哲学的代表 (二)洞穴理论 (三)复兴城邦精神的愿望 (四)柏拉图乌托邦主义:现实政治的反面 (五)《理想国》中国家理念 ●合乎正义 ●整体主义传统 ●严格社会等级分工 ●哲学王治国 2.《理想国》:作者柏拉图,阐述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1)政治学中理想国家和现实国家对立 (2)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 (3)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4)论述等级划分的合理性 (5)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 3.亚里士多德:(一)首次进行学科划分 (二)创立政治学 (三)运用各种先进的方法 (四)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古希腊学术成就的集大成者; (五)著有《政治学》和《雅典体制》《伦理学》; 首次形成了自觉的学科分类意识,并对人类知识进行系统分类; 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研究领域; 政治学的对象是城邦,伦理学在广义上是其一部分。 (六)批判柏拉图 ●理想虚空(城邦像家庭、缺失个人的“整体幸福”) ●违背人性(自爱可贵、公有制难成功、没有个人利益范围) 4.(一)两大政治命题 1、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才得以实现,人类社会组织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也是人的本质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人类天生是合群动物必须过共同生活。人类为了适应更广大的需要,有若干家庭联合起来组成村社,进而联合起来组成城邦,城邦完全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2、城邦是一种至高而广涵的善在家庭和村社阶段,人还不是真正完善的人,只有在城邦里人的本性才得以体现,城邦的目的是至善,是公民“优良的生活”。个人价值依赖于城邦,城邦是平等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 5.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一、温和的整体主义二、有限的私有制三、肯定中产阶级的作用四、推行奴隶制五、主张中庸的民主选举六、倡导法治优先性 6.亚里士多德的贡献西方理性和科学传统的先驱 希腊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百科全书似人物 城邦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城邦时代公民政治信仰的忠实表达者 ●塑造了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倾向

笔记 西方政治思想史考试要点(徐大同)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和近代以来三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形成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三个发展阶段。为便于识记,具体需要掌握的知识线索整理如下。 1.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古罗马时期:斯多葛派(波利比阿与西塞罗)、罗马法学 3.中世纪时期:神权与王权的斗争、奥古斯丁、阿奎那、反教权思想 4.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布丹、宗教改革思想 5.资产阶级革命前夜:格劳修斯、斯宾诺莎 6.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霍布斯、洛克);法国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卢梭);美国独立运动(潘恩、杰斐逊、汉密尔顿) 7.19世纪时期:德国(康德、洪堡、黑格尔)、法国(孔斯坦、孔德、托克维尔)、英国(伯克、边沁与密尔) 8.19世纪末以来: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女权主义、绿色运动等思潮的形成或发展 9.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略) 重点章节:1古希腊时期2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重点问题:1政体学说2人性与国家观3自然法与权利观4契约论与政府观5民主与法治 应当积累的知识面:1时代背景及相应的政治思想特点2思想家国籍、生平3思想家的历史地位或曰影响 古希腊时期 基本概况: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政治思想就是在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社会中萌发的。城邦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与义务的政治体系。城邦最显著的特点是小国寡民,是一种小规模的政治实体,内部一般分为奴隶、无公民身份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三个身份集团,而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分是城邦制度的基础,只有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古希腊当时存在数百城邦,城邦政治是极为多元的。此时的政治思想具有下列特征,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2理性主义和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3以城邦政治为研究主题和范围,即关注城邦的起源、目的、性质、职能、管理等4公民的视角。政治思想最初的萌芽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经历了早期立法家、自然哲学家的阐释,到智者时期后开始正式形成和发展。 修昔底德: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深入剖析了希波战争,把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了历史研究之中,强调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实的原则、研究者必须坚持理智的和批判的态度,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开创了“范例历史学”,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研究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智者: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但他们是一批在希腊思想界开风气的人物,是第一批关注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者,代表人物如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智者实现了从现象和问题的客观的神的综合到主观的人的综合的转变,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人和社会,开始用人的眼光去考察社会,他们的思想构成了后来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已经萌发出了自然法思想和平等观念。 苏格拉底:苏氏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物,对哲学研究的兴趣转向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柏拉图有直接影响。1苏氏是西方科学理性主义的开创者,他主张研究事物的本性,探索普遍定义,在对道德和政治问题的讨论中他也将其提高到合乎逻辑的定义和解释的水平2伦理政治观,苏氏认为道德是城邦制度的基础,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因而统治者不能仅仅关注公民私欲的满足,而是应当把改造公民的灵魂当作首要任务,使人们有知识、有教养,过理性的生活。苏氏认为,人的灵魂和身体的善都表现为和谐有序,这是要经过知识训练才能实现的,因而治国就是一门专门的知识,政治家应当是有知识的人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 柏拉图: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其整体主义价值观和乌托邦传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代表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1理念论,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柏氏认为,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变动不居,而理念则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现象界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和虚幻反应。真正的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只能被高超智慧掌握。 2正义国家。政治哲学是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在柏氏看来,国家的理念就是合乎正义或曰体现至高善的国家,即理想国。理想国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整体主义精神贯穿其中,要求个人完全融入社会整体;一方面正义集中体现于社会分工,柏氏认为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也就国家的基础,即个人才能的片面性和生活需要的多面性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这就需要每个人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相互提供服务。柏氏依据人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形成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把人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生产者,分别对应人灵魂中所包含的理性、激情、欲望。他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分工互助,理性统帅激情并控制欲望,国家就能实现正义。另外,他还提出了所谓的“四主德”,即智慧(哲学家)、勇敢(军人)、节制、正义。 3哲学王。哲学家治国是柏氏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富有特色。他把哲学家置于社会等级结构的顶端,垄断全部权力,他的改造现实国家

中西方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周公吐哺: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三纲八目: 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双城论: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 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 孟子四心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柏拉图理想国的观点:1.理念论:理念是事务的形式和本质,规定了事务的基础和原则,洞穴之喻。2.哲学王: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绝对的权利3.国家观:柏拉图强调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幸福的国

家。4.教育观:他要求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文艺教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 地点:最早源于意大利 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教会势力的衰落,社会等级次序的改变,人文主义与自由精神的兴起 意义:为近代文化撒下可贵种子 莫尔的乌托邦: 政治制度:1.财产共有2.民主选举3.没有监狱没有警察。 社会制度:1.乌托邦岛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2.家族生活制度依族长制3.岛内实行六小时工作制4.乌托邦境内取消货币5.实行充分的宗教自由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普及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宗教教育。 六微:一曰权借在下,二曰利异外借,三曰托于似类,四曰利害有反, 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敌国废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中和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解读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思想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代表作《君主论》在二十世纪被西方舆论界列为当代最有影响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然而其在该书中所表达的以不关心道德、“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为核心的政治权术思想却使马基雅维里本人被标签为“罪恶的导师”。本文旨在通过对其权术思想的出发点、形成条件、理论基础和主要特点的分析,实现对马基雅维里政治权术思想的解读。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政治权术思想 一、政治权术的内涵 所谓“权术”即权变之术。就其本意而言,是因人、因时、因事而灵活运用的谋略、手段,并无贬义。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在封建社会,社会的公共权力被极少数统治者掌握时,权术逐渐兴盛并广泛地运用在政治斗争的场合。因而使权术一词获得了其特定的狭义即政治权术的专有含义。所谓政治权术,就是为了达到夺取并巩固政权,或获取并巩固权位(君权、官位)等政治功利目的而采取的具有隐晦秘密特点的谋略、手段等。由此,政治权术带有了明显的贬义色彩。而且人们习惯认为,倡导、运用政治权术者多是为了实现一己私利或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依仗权势运用应变之术,常常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以推行政治权术往往容易招致千古骂名。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是西方将政治权术加以系统化的第一人,他在《君主论》中系统阐述和全面论证了其政治学说中最具特色也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权术思想。该思想给马基雅维利本人带来了无尽的指责和诅咒。莎士比亚称之为“凶残的马基雅维里”,当代评论者利奥·斯特劳斯将之视为“一个邪恶的导师”。 二、马基雅维利政治权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思想充分展现在《君主论》后十二章的内容当中。马基雅维利从君主受赞扬或责难的原因、君主应具有的品质、君主怎样为人、如何避开谄媚者、如何识别大臣等许多方面所做的详尽阐述,构成了其以不关心道德、“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为核心的政治权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主张“一个君主如果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者不使用这一手”,“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挽回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他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人们评价君主也仅仅是依据其政绩,“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受到每个人的赞扬。” 马基雅维利还强调君主必须从实际出发,决不能让伦理道德逾越个人生活范围去干涉政治。为了得到权力和保持权力,君主完全可以摒弃道德,大胆使用权术,玩弄阴谋诡计。他提出了著名的狮子与狐狸的比喻,即君主应当同时效法狮子与狐狸,“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明智的君主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应当注意高压和怀柔、暴力与欺骗手段的灵活运用。君主应该不得人心的事情假借于手,而将示恩分惠的事情,自己来做。马基雅维利还告诫君主,“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的多的”,畏惧叫人心

国际关系综合考研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笔记

国际关系综合考研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笔 记 一、复习笔记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可以归结为: 1研究西方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观点、理论和学说; 2各种政治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合乎逻辑的历史联系; 3各种政治思想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具体联系; 4各种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在西方政治思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政治思想史就是通过对上述方面的研究,努力揭示西方政治思想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和特征及其客观必然性,对各种政治思想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学习、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是指导我们研究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政治思想作为社会政治实践的反映,它的发生、发展从根本上说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是与社会的历史发展相一致的。政

治思想又有其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相对独立发展的逻辑联系和规律。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就是坚持政治思想发展的源和流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 (1)要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以及政治实践的主要内容,从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从各个政治思想家的不同经历出发,去说明各种政治思想的内容,揭示各种政治思想所代表的特定阶级的利益。 (2)要说明政治思想家阐述其政治思想所特有的理论形式、方法,揭示各种政治思想之间,政治思想与哲学、宗教、科学之间的联系。 2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各种思想意识的基本方法。由于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坚持从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出发,从不同阶级的利益矛盾、冲突出发,揭示出各种抽象的理论、观点所包含的阶级内容。 3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在分析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包括思想意识时,总是将其视为一个历史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对其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在分析西方政治思想时,不仅要指出其阶级性质,而且要把它们放在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下和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看它们是否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坚持寓评于介的原则 寓评于介是在认识、描述、评价西方政治思想时应该采取的一种方法。寓评于介就是将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性质与价值评价与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完整、系统的认识、描述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寓评于介的原则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按照阶级分析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从政治思想与社会

西方政治思想史 (1)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探索: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政治观:从政治思想发展来看,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古希腊政治思想伴随着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而产生,并随着它的发展而演变。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奴隶制度与城邦制度,特别是希腊人对城邦生活的感受和认知,使得自然政治惯成为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政治观。自然政治观将国家起源与政治秩序的建立归因于自然,并依据是否合乎自然秩序来评价国家制度与政治生活优良与否,古希腊人很早就开始了对宇宙的认识,这促进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的经典命题。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也具有整体主义国家观与伦理政治观的特征,也是自然政治观的体现。古希腊人在哲学、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政治思想也不断丰富繁荣,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并深刻影响到中世纪和近代的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二)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将现存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关系都看做是由上帝创造并由教会批准的,其目的是维护上帝的权威与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神学政治观有三个特征:一是一切权威来自上帝,上帝的启示与《圣经》是唯一的真理,基督教的教义规定了基本的政治价值;二是教权与王权、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成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三是以既定的启示与教义为依据,通过形式逻辑的推理得出政治问题的结论,这是神学政治理论特定的论证方法。奥古斯丁为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王权进行了权威的论证,开创了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阿奎那创立了庞大的神学体系,是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阿奎那。。路德、加尔文) (三)近现代西方的权利政治观(文艺复兴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权利政治观是一种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政治观,以抽象人权为国家公共权力(政府)的基础,认为国家、政府来源于人们的同意或委托,其目的和作用不过是保障个人的权利,实质是一种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政治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提出自然权利的观念,并利用社会契约论来系统阐述其国家学说,从而完成了权利政治观的创立。权利政治观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它从人出发而不是神出发,用人权代替

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30年

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30年 高 建 高春芽 内容提要:作为政治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国内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改革开放过 程中也先后经历了恢复重建、初步繁荣等阶段,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回顾西方政治 思想史研究取得的学术成就,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不仅对于加强我国政治学学科建设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西方政治思想史;回顾与总结;30年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我国政治学的发展迎来了春天。1979年初,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①1980年底,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这成为我国政治学在新时期得到恢复的重要标志。作为政治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国内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先后经历了恢复重建、初步繁荣等阶段,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西方政治思想是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开展政治实践的思想理论总结,具体表现为各种政治主张、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②国内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深受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如下方面: (一)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开设了“西方政治学说史”课程,这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在新中国诞生。③但直到70年代末,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才逐渐恢复自己的学科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④第一阶段从1978年至1985年,是学科的恢复重建阶段;第二阶段从1986年至1989年,是学科 ①②③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0~181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第1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高建:《面向21世纪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载《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一辑),第24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有关国内西方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分期,本文参照了林尚立和杨海蛟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参见林尚立:《政治学与政治发展:中国政治学发展20年》,《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杨海蛟:《中国政治学30年》,《社会科学管理与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绪论 西方政治思想概貌及其发展阶段 ?从地域或者外延意义上说,西方政治思想主要指西欧和北美的政治思想。因为在这一地域范围内,关于政治的思考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可以识别的一致性与继承性,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体系。 ?西方政治思想活跃时期包括:古希腊时期(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古罗马时期(公元钱27年—公元476年)、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近现代时期。 古希腊城邦政治学 ?在古希腊,政治与作为基本政治单元的城邦即城市国家完全是同一个概念。 ?此时政治活动不仅尚未从社会生活的整个领域中被明确区分出来,而且作为公民基本的价值追求非常自然地延伸到了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 ?所以古希腊普遍存在“泛政治”的观念。 ?古希腊人为后世的西方政治思想提供了基本的思维模式、理论框架、概念体系即思维工具和基本的思想素材,特别是关于政体类型问题的思考,以及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 ?理性的思想方法是古希腊文明最突出的精神特质。而理性主义的思想方式与自然法理论这一希腊政治思想内容之间体现为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对比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通过对自然的类比和对人事的推演的出各种政治结论的特点,西方政治思想始终是从某种假定出发的,以此阐发逻辑体系,得出秩序与义务、权利、平等与自由等一系列结论。 古罗马时期自然法思想 ?古罗马时期由于国家统治范围的明显扩大,“小国寡民”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其结果是罗马帝国治下的公民已经完全不可能像古代希腊人一样,通过参与政治活动获得人格的完善。正因此,斯多葛学派那种崇尚自然的理论渐渐兴起。 ?古罗马时期由于疆域扩大,以及对外交流的匮乏,政体、比较政制领域研究相对缺少。罗马政治思想家关注最多的,除了自然法之外,便是政治道德的问题。 ?与古希腊推崇参与政治生活获得完整人格的方法不同,罗马人采用的办法,是在完善各项政治与法律制度的同时,强调一种被认为是基于自然法的、属于罗马传统贵族和公民的美德。 ?罗马对西方政治传统最大的贡献是它的法律制度与思想,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是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对公私界限的初步划分;二是它所体现的平等原则。 基督教的兴起 ?罗马帝国时期哲学与政治的分离,及其所带来的人们在思想上某种程度的空白,为基督教在整个帝国范围内的流行提供了非常适宜的精神土壤;而基督教的普遍传播,以及教会组织在各地的建立,又对帝国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带来了进一步的影响。 ?基督教对世俗政治权力采取了一种疏远乃至对立的态度,“上帝的东西归上帝,凯撒的东西归凯撒”(当然教权实际上一直是与世俗权力并立于世,互相影响)。如此,人类精神事务在国家职能内独立出来,教会作为一种事实上的世俗权力存在。 ?一方面,基督教关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教义有力的促进了罗马人的平等意识;另一方面,教会在特定时期内成为了文化的掌握者和解释者。 ?以宗教研究为基础的经院哲学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一是,基督教具有鲜明的、特有的政治观念。“来世”观中,精神家园与世俗国家的对立和无涉;将国家视为“必不可少”的恶,推崇市民社会,强调监督和控制国家等等都与以往的政治思想不同。其二是,对自然法理论的发展。自然法思想虽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但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认同和发展,直到基督教思想中,将理性与信仰进行了统一,真正确立了自然法的地位,并为其以后成为现实政治生活中作为主导原则奠定了基础。 封建国家的契约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