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

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进行科学的发现

D.探索未知领域

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

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

B.是教育的客体

C.是认识的主体

D.是学习的主人

15.195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6.198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

D.包括以上三者

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A.心理关系

B.教育关系

C.伦理关系

D.社会关系

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了解和研究学生

C.主动与学生沟通

D.热爱尊重学生

二、填空题

1_____________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

2.____________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

3.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____________三类。

4.____________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5.教师的专业情意具体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____________。

三、简单题

1.简述教师在教育中有哪些角色?

2.试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简述教师的专业技能。

4.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5.简述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有哪些。

6.简述现代学生观的观点。

四、论述题

(一)试述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

(二)试述如何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B 5D 6A 7C 8A 9B 10C

11B 12D 13B 14A 15C 16A 17D 18D 19C 20B

二、填空题

1.教师

2.教师个体专业化

3.实践性知识

4.师生关系 5专业自我

三、简答题

1、答:

(1)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角色

(2)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角色

(3)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角色

(4)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角色

(6)专业发展的自我促进者角色

2、答:

(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复杂的;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教师的劳动手段是复杂的。

(2)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机智上。

(3)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4)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教师劳动的成果是人的成长或精神生命的变化;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表现为教师劳动成果显效的时间长。

(5)教师的劳动具有合作性。在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中体现出合作性;在教师之间的分工中体现出合作性。

3、答:

(1)教学技巧。

(2)教学能力。

(3)交往能力。

(4)组织与管理能力。

(5)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

(6)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4、答:

(1)师范教育。职前师范教育阶段是师范生进行专业准备与学习,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时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

(2)入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一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思想业务方面的素质,二是进行具体教学指导;还有的学校在新教师中以研究问题的方式实施岗前培训,使新教师在联系中小学教育实际问题、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和能力。

(3)在职学习。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以是业余进修,也可以是校本培训(如集体观摩、相互评课、相互研讨)。

(4)自我教育。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5、答:

第一,师生之间存在代际关系。

第二,师生之间存在政治关系。

第三,师生之间存在文化的授受关系。

第四,师生之间存在道德关系。

第五,师生之间存在法律关系。

6、答案:

第一,学生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体。

第二,学生是未成年人。

第三,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

第四,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人。

第五,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四、论述题

(一)答: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由不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到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通过学习与探究不断拓展专业内涵以及提高专业素养,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这一过程又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1.“非关注”阶段

这是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经验对今后真正从教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不可忽视。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前科学”的教育教学知识、观念甚至一直迁延到教师的正式执教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该阶段时限一般是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该阶段专业发展的主体的身份是学生,至多只是“准教师”。

3.“生存关注”阶段

新任教师一般处于这一阶段。其特征表现为:在“现实的冲击”下,教师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专业发展集中在专业态度和动机方面。

4.“任务关注”阶段

在度过了初任期之后,决定留任的教师逐渐步人“任务关注”阶段。这是教师专业结构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了专业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同时教师已经可以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的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

(二)答: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更主要地取决于教师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

2.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教师还要注意和学生的心理交往,多和学生谈心、讨论问题,这样才能沟通思想,了解真实情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往不断深化而得来的。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赢得学生尊重,树立教师威信的重要前提。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填空:西方古代祭司就是教师。 填空:西方中世纪教师大多是神职人员。 填空:186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 填空: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一种趋势。 填空: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体现在哪几方面? 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3.专业训练和资格; 4.专业自主; 5.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6.专用地位。 填空:中小学教师这种职业的功能表现在: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使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伦理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填空:教师有两个专业:一个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个是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填空: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自主权。 辨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答:“此题正确,教师专业技能有技艺性、经验性。教学是一种艺术。 填空:教师的专业地位是指教师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政治待遇的高低。 填空:教师的经济地位分三种:高于型、相等型、低于型。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几方面?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5.劳动成果精神性。 填空: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填空:教师的角色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变化的。

现代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1.诊断者; 2.传授者; 3.指导者; 4.评价者; 5.管理者; 6.研究者; 7.协调员填空:诊断者:是指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解、分析和判断。诊断者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 教师怎样才能做好诊断者? 1.教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知识。 2.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教育诊断的工具和方法。 3.教师多做诊断性评价的工作。 填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是传道者。 传授者对教师的要求? 1.自己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行端正。 2.教师还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既要善于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填空:陶行知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传授者。 论述:指导者? 指导者角色,是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知道的主要内容是两方面,一是学习指导,而是生活指导。 教师为什么要做好指导者? 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对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更高了。现代社会是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需要教师给与指导和帮助。 教师怎样才能做好一个指导者? 1.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 2.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 3.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 4.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 5.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里的健康和身心的快乐。

教育学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 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进行科学的发现 D.探索未知领域 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 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第六章 课程 教案

第六章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目的的载体,回答“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论是有关课程的理论,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课程理论派别。课程问题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永恒问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历时最长、参加人员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课程改革。 回答“教什么”的问题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就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一位教师说:“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这次课程改革,我表示支持并积极参与。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我也非常赞同。但是,理论家告诉我们,课程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经验;既有教材内容,又有教师、学生、环境;既有看得见的,又有看不见的;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总之,我感觉理论家似乎在告诉我们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这样的课程概念似乎有点玄、空。真到了实际工作中,我还是不知该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还是不知该怎样做。”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定义的维度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我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集合、音乐、天文学 局限: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忽略智力发展、创造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因素;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经验;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的诠释等。完整的课程,应该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个性发展。 2.课程即学习经验 代表人物:杜威(美) 主要观点: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试图把握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被视为有很大潜力的、独特的学习者,因此学生的经验是最为重要的。 局限:理论上讲,这种课程很具有吸引力,但是在实践中却很难实行。这种课程定义的维度未能指出何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会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系统化知识的学习; 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可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经验;未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果,似乎以学习经验为目标。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帝斯 主要观点: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施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需要来规定所教的知识、技能等,专业教育者的任务是要考虑如何把它们转换成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课程。换言之,课程就是从某种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局限:认为课程应该不加批判地再生产社会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现实社会文化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合理。倘若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须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那么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教育学第六章_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复习教师与学生 一、选择题 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进行科学的发现 D.探索未知领域 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 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6、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 为学生具有() 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 7.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8、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 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10、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 学生有()

A、身心健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自由权 11、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3、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学生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力,并受到法律保护 B、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是学生的一项义务 C、学生的家境贫寒,家长可允许学生辍学,这并不违法 D、偷看学生的私人日记,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14、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 B、学生是以学习为主 C、学生的发育不健全 D、学生缺乏直觉性 15、下列哪种课桌摆放方式不利于师生的交流() A、秧田式 B、圆桌式 C、马蹄形 D、蜂巢式 16、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17、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这体现了儿童个体发展的什么特点()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18、在我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对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 A、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B、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C、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与较高的专业技能 D、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19、人们常说:“教育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C、创造能力 D、观察能力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 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2. 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3.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C 进行科学的发现 4. 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 示范性 C 引导性 D 长期性 5. 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创造性 B 示范性 C 复杂性 D 长期性 6.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 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 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8. 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9. 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 )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0. 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 ) 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D 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B.发展学生的智力 D.教书育人 ) B.进行技术的发明 D.探索未知领域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1.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A. “虚拟关注”阶段 B. “生存关注”阶段 C. “任务关注”阶段 D.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 B.是教育的客体 C是认识的主体 D.是学习的主人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 D.包括以上三者 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A.心理关系 B.教育关系 C.伦理关系 D.社会关系 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 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___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 的体现者。 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 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https://www.doczj.com/doc/761760293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 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进行科学的发现 D.探索未知领域 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 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A.教师的专业理想 B.教师的专业知识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专业自我 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 2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价值性知识 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性向 D.专业自我 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A.“虚拟关注”阶段 B.“生存关注”阶段 C.“任务关注”阶段 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 B.是教育的客体 C.是认识的主体 D.是学习的主人 15.195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6.198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儿童权利公约》 B.《儿童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利益公约》 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 B.入职教育 C.自我教育 D.包括以上三者 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A.心理关系 B.教育关系 C.伦理关系 D.社会关系 3

教育学第六章学生与学生学习要点

教育学第六章学生与学习知识点 一、学生 学生教育活动对象三特点,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主观能动三表现,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层次渐升“创”第一高; 1989,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四原则,最佳尊严,尊重尊严、观点与意见,无歧视; 二、教师 教师职业是专业,1966国际定,( 19)94我国教师(法),法律角度定专业,教书育人目的数第一; 教师作用三方面,文化传播、灵魂工程、成长促进; 教师职业角色多,父母朋友传道授业者,榜样示范设计组织管理和研究,新课程解放知识传授成促进,立体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和开发; 教师劳动特点共有四,复杂和创造,长期和间接,主题与示范,连续和广延;复杂创造皆因,目的全面、对象差异、任务多样定,因材施教显创造,教育机智要用好; 教师职业专业化,职业能力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两方面,能力素养有分三,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素养),其中,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 一教师的内涵 (一)教师的含义 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二)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1966年,国际劳动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育工作者视为专门的职业。” 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 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三)教师的作用 1.文化的传播者; 2.灵魂的工程师; 3.成长的促进者。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传道授业者; (二)父母和朋友; (三)榜样示范者;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五)研究者; (六)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七)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与学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解释 1.教师----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2.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选择题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 A.创造性B.示范性C.公共性D.模糊性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的特点。 A.教育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创造性 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 A.1986年B.1994年C.1995年D.1999年 4.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5.“内发论”学生观的代表是()。 A.柏拉图B.卢梭C.赫尔巴特D.杜威 6.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7.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 A.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C.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往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D.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主体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9.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存在的。 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 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1.美国霍姆斯小组发表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有()。 A.《明天的教师》B.《明日之学校》 C.《明日之教育学院》D.《教师专业标准大纲》 12.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弗朗西斯·富勒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划分为以下()。 A.教学前关注阶段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C.教学关注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 13.“外塑论”学生观的代表有()。 A.洛克B.赫尔巴特 C.斯宾塞D.卢梭 14.行动研究的倡导者有()。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1、具有主观能动性; 2、具有各自的思想感情; 3、具有独特的个性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具有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2、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 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2、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对学生地位的传统认识——从属和附属地位;(二)正确认识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学生的身份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公民;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青少年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公民(2)学生的法律地位 学生享有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受教育权、

(3)学生的义务 受教育的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义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遵守所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第二节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接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专职人员,即是我们所称的教师。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二)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 A. 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C. 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 B. 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D. 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2. 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 A.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 发展学生的智力 C.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 教书育人 3.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 A. 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 进行技术的发明 C. 进行科学的发现 D. 探索未知领域 4. 教师的“楷模” 、“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 创造性 B. 示范性 C. 引导性 D. 长期性 5. 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 A. 创造性 B. 示范性 C. 复杂性 D. 长期性 6.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 ) A.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B. 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C.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D. 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 7. 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 ) A. 教师的专业理想 B. 教师的专业知 识 C. 教师的专业能力 D. 教师的专业自我 8. 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 ) A. 本体性知识 B. 条件性知识 C. 实践性知识 D. 价值性知识 9. 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 ) A. 本体性知识 B. 条件性知识 C. 实践性知识 D. 价值性知识 10. 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 )

A. 本体性知识 B. 条件性知识 C. 实践性知识 D. 价值性知识 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 A. 专业理想 B. 专业情操 C. 专业性向 D. 专业自我 12. 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 A. 专业理想 B. 专业情操 C. 专业性向 D. 专业自我 13.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 A. “虚拟关注”阶段 B. “生存关注”阶段 C. “任务关注”阶段 D.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14.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A. 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 B. 是教育的客体 C. 是认识的主体 D. 是学习的主人 15.1959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 《儿童权利公约》 B. 《儿童保护公约》 C. 《儿童权利宣言》 D. 《儿童利益公约》 16.1989 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 A. 《儿童权利公约》 B. 《儿童保护公约》 C. 《儿童权利宣言》 D. 《儿童利益公约》 17. 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 A. 师范教育和在职培 训 B. 入职教育 C. 自我教育 D. 包括以上三者 18. 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 尊师爱生,民主平 等 B. 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 相互促进,共同成 长 D. 包括以上三者 19. 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A. 心理关系 B. 教育关系 C. 伦理关系 D. 社会关系 20. 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 A.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B. 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 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和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人 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 自我意识正确; 2. 人际关系协调; 3. 性别角色分化; 4. 社会适应良好; 5. 情绪积极稳定; 6. 人格结构完整 二、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的概念: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到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疾病模式和健康模式; (三)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 1. 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 2. 评估性会谈:是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评估性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 理和行为,又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情绪、态度施加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主要场所; 2.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和补充;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途径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1)使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3)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 育能力;(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以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2.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2)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3)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2)学科渗透;(3)班主任工作;(4)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5)家庭教育;(6)环境教育;(7)社会磨砺;(8)其他途径(少先队、板报、校报、 广播等)。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2.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的内容;3.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5. 小组辅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