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瑞士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

瑞士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

瑞士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
瑞士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

瑞士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及其借鉴

廖日坤, 周辉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北京100871)

摘要:本文概述瑞士联邦大学与瑞士联邦研究所的研究联合体-ETH Domain依靠政府引导和协调进行区域创新的合作方式、组织架构及其发展模式,并总结其进行协同创新的借鉴经验,阐述联合体对瑞士科技创新的作用及贡献。

关键词:区域创新;协同创新;ETH区域;联合体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its Experience in

Switzerland

Liao Rikun, Zhou Hui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provides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method,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Swiss ETH Domain, which rely on its government guidance and coordination.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of ETH Domain co- innovation and its role on Swiss S&T innovation.

Key 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Co-Innovation; ETH Domain; Consortium

1 引言

在科研国际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成为必然趋势,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大型科研人员团队、大型科学仪器,更需依靠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加速融合,催生新的学科前沿,孕育新的学科方向。因此,协同创新也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在欧盟委员会最新公布的创新联盟实力中,瑞士的创新能力在欧洲一直保持首位、在全球也处于领先[1]。其中,瑞士ETH Domain研究联合体下的两个联邦理工学院和四个联邦研究所为瑞士保持创新上的领先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将通过瑞士ETH Domain区域协同创新的合作方式、组织架构及其发展模式进行展开讨论。

2 瑞士ETH区域创新联盟

2.1 ETH Domain研究联合体

ETH区域间的规模合作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保罗谢尔研究所成立Eco-invent中心,到2006年,ETH Domain联合体成立4个竞争力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of Competence in Research,NCCRs),展开大规模的区域协同合作。

如图1所示,ETH Domain联合体包括两个联邦理工学院、四个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的联

邦研究所。值得说明的是,这2个联邦理工学院也是瑞士仅有的2所联邦高校,其他则为州立或其他性质。[2]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及研究所联合体下属的6个机构拥有超过690名教授、18500多名员工,24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教学、科研、知识转化和技术转移,创造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1]。6个机构分别是: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 Eidgen?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 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保罗谢尔研究所(PSI: Paul Scherrer Institute);

瑞士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所(WSL: Eidgen?ssische Forschungsanstalt für Wald, Schnee und Landschaft,);

瑞士联邦材料科学和技术研究所(Empa: Eidgen?ssische Materialprüfungs- und Forschungsanstalt);

瑞士联邦水科学和技术研究所(Eawag: Eidgen?ssische Anstalt für Wasserversorgung);

图1 ETH Domain联合体组成框图

其中,保罗谢尔研究所PSI是瑞士最大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中心,1988年由瑞士原子核研究所与瑞士联邦反应堆研究所合并组建,主要研究在材料、人口健康、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拥有散裂中子源(SINQ,Swiss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世界上第一个连续波散裂中子源)、瑞士同步辐射光源(SLS,Swiss Light Source: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缪介子源(SμS,Swiss Muon Source:世界上最强的连续束流的缪介子源)等大型科研设备,对ETH Domain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放。

瑞士联邦WSL研究所景观、环境和森林领域的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为瑞士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它与两个联邦理工学院以实际为导向、开展许多跨学科的研究。

瑞士联邦Empa材料科学研究所主要在纳米结构物质表面、环境和能源可持续发展建筑

材料、生物和医学材料等研究领域,2012年,Empa研究所通过NEST(可持续建设技术)项目,加强与ETH Domain大学、研究所间的合作。

瑞士联邦Eawag研究所在水科学方面也是世界领先的,跨学科研究为它与联合体其它机构的合作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ETH Domain联合体成立了四个跨学科的竞争力中心,使在各自领域活跃的大学和研究所能够更紧密地合作。4个竞争力研究中心分别是:

(1)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竞争力中心(NCCBI)

NCCBI隶属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它与ETH联合体内外的各个成像实验室协同合作,使各项研究运用到对神经推行性疾病等科研中。

(2)能源和交通竞争力中心(CCEM)

CCEM隶属于保罗谢尔研究所,它与联合体下其他研究大学和机构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各种科研的项目合作。

(3)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中心(CCES)

CCES隶属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主要在自然资源、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气候和环境变化、环保和健康、以及自然灾害和风险等核心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CCES来自ETH联合体500多名科学家首轮17个项目中在Swiss Experiment技术平台上协同工作。2011年,7个新项目获得通过,其中一个是和CCEM的合作项目。

(4)材料科学和技术竞争力中心(CCMS)

CCMS隶属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要在材料科技领域,与联合体、瑞士电子和微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中长期合作。

2.2 ETH Domain联合体管理架构

联合体的管理机构包括:董事会(战略管理机构,如图2所示)和内部的上诉委员会(独立上诉机构),它们也属于联合体[1]。

在委任书的政治框架下,董事会制定联合体的发展战略,并且代表联合体和联邦政府机构对话。董事会定期汇报任务执行情况,联合体各机构的运营管理则由两个联邦理工学院和四个联邦研究所各自进行。

图2 ETH联合体董事会组织结构

董事会为促进两个联邦理工学院和四个联邦研究所间的合作,规范了以下宗旨:

联合培养科技领域未来领军人才;

通过科研合作扩大科研成果;

共同挖掘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

提供科学技术方面咨询服务;

开展面向公众的活动,开发利用科研成果。

3 ETH Domain协同方式及创新研究

3.1 ETH联合体稳定性及竞争性支持

ETH区域协同创新主要依靠政府直接引导和协调,并制定一系列区域协同整合的创新政策[3]。ETH Domain联合体的成功,瑞士联邦政府为此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包括稳定性和竞争性的经费支持。这些经费使得联合体的大型科学装置,如保罗谢尔研究所的高性能计算机、自由电子激光Swiss FEL等取得了长足进展。

由表1所示,联合体每年科研经费将近30亿瑞士法郎,稳定性的联邦资助经费与竞争性经费比例大致为7:3,竞争性经费2/3来自瑞士政府或欧盟政府,如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瑞士国家创新委员会、瑞士各联邦机构和FP7。2010年联合体通过竞争获得的第三方科研经费则增长了11.7%。[1]

表1 ETH联合体研究经费情况

2011年,ETH联合体向4个竞争力中心提供了1500万瑞士法郎的资助,并持续对这些中心投入。在董事会确定的2012-2016战略规划中,竞争力中心是进行先进制造技术、可持续能源技术、生命科学工程、环境系统和技术以及科学进步的方法和平台建设等5个关键领域协同创新研究的重要因素。

3.2 ETH联合体协同创新方式

在瑞士政府引导和协调下,ETH的联邦理工学院和联邦研究所的联合体保持持续合作,它们本着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区域协同创新中既是新技术的供给者,又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在合作中加快自身的科研发展。它们间的合作方式包括:(1)建设协同创新的重大研究平台

ETH Domain保持科技创新及领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研究平台的建设,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瑞士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保罗谢尔研究所的自由电子激光镭射装置SwissFEL、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神经信息平台Blue Brain,这三个项目都是联合体董事会战略优先项目。而联合体的四个竞争力中心,以及由联合体主要参与的国家SystemX.ch和Nano-Tera.ch项目也通过跨学科合作加强了科研实力。

因此,联合体依托优势学科和学科集群,建立了一批协同创新的重大平台,ETH Domain 科学家因此能够在大规模、大尺度、跨学科前沿性研究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有助于创新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

(2)优秀人才的共同培养

联合体董事会的宗旨中有2条专门针对优秀人才的共同培养:联合培养科技领域未来领军人才、共同挖掘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搭建人才培养合作平台。

ETH区域联合体的2个联邦大学和4个联邦科研院所还在教学中合作,主要体现在:强调教学质量,它不仅高标准要求自身教学水平,而且为培养优秀人才和激励学生学习创造环境,推进教学科研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3)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ETH Domain一直重视大学与研究所之间的合作,联合体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期合作的产物,而4个独特的竞争力中心则是创新群和一系列连续的创新的结果,因此构建一个长效合作机制,有利于形成一个强大的、持续的创新系统。

3.3 ETH联合体创新性合作研究成果

基于ISI的扩展数据库结果,如图3所示,EPFL(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与ETH Domain 其他1所大学(ETH Zürich,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4所研究所共同发表SCI论文805篇(截止2012年6月底),被引频次总计20511,平均每篇论文引用次数达25.48,大大高于EPFL自身14.76的篇均论文引用次数。

图3 EPFL与其他ETH联合体的合作SCI论文

EPFL 与联合体还共同发表5篇Science、2篇Nature、1篇Cell等8篇高水平论文,这8篇论文全部出版于2007-2012年,其中4篇发表于2011、2012年。这与2006年建立并设在EPFL的2个竞争力中心(CCMS和NCCBI)密切相关,同时也大力推动了ETH Domain 在清洁能源、阿尔茨海默氏症药疗机制、塑料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研究。

而ETH Zürich与EPFL情况类似,它与联合体其他大学、研究所共同发表SCI论文1228篇(截止2012年6月底),被引频次总计25391,篇均被引20.68,也高于ETH Zürich自身16.08的篇均引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瑞士2个联邦理工学院和4个联邦科研所建立的ETH Domain区域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通过成立竞争力研究中心、建设协同合作的重大研究平台、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等方式,统筹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形成合作网络,提升了区域创新水平,培养了高层次创新人才并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这种多元化、跨组织、跨学科模式值得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ETH Domain, http://www.ethrat.ch, 2012年-6月-28日,.

[2] Rolf Frischknecht, Niels Jungbluth, Hans-J?rg Althaus, et al. The ecoinvent Database: Overview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THE 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V ol.10, No.1 (2005), 3-9.

[3] Thomas Griessen, Dietmar Braun. The political coord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policies in Switzerland,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08) 35 (4): 277-288.

作者简介:廖日坤(1981 -),男,汉族,广东深圳,博士,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海外项目办公室,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广东省高等学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学习体会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关志强 2012年8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也提出,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促进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党和国家在战略高度上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期待。2012 年5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通过实施“应用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战略、“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双服务”战略、“社会化,国际化”的开放办学战略,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一、协同创新是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性院校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性院校。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广东省管理之前,一直由国家石油化工主管部门

或由行业集团公司管理。在长期服务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主要围绕石油化工产业链进行专业群设置,逐渐形成了与石油化工产业链对接的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鲜明的行业背景、行业特色、行业声誉和行业资源,在深入开展面向石油化工产业的协同创新中拥有行业办学积聚形成的先天优势。1998年,学校管理体制发生了改变,由国家部门(行业集团)划转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两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体制划转克服了传统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的弊端,学校也面临着体制划转后的转型定位问题。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与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地方化发展趋势同步进行的。行业划转地方的高校与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的并行发展与协同互动,是学校获得最佳发展的必要条件。显然,体制划转和合并升本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既是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学校,也是地方性院校,推动学校与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是学校必然的战略选择。当前,广东省打造世界级华南石油化工产业带,茂名市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不言而喻,学校服务地方与服务行业两者的定位是一致的。基于上述背景,学校的办学定位应是服务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继续发扬服务石油化工行业传统的基础上,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拓展发展空间,正确处理好发挥行业特色优势与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之间的关系,谋求两者的统一。因此,学校党代会提出的服务地方和服务行业的“双服务”战略定位是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这是学校参与和开展面向行业和面向区域协同创新的先决条件。

创新的7种模式

创新的7种类型 经过一番搜肠刮肚,我把我所能想到的创新大致归结为以下这7种主要类型,肯定不全面,但目前只能想到这么多了,欢迎大家来帮我进行补充。 1、开拓式创新——开拓式创新是最有价值、也最有难度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所创造的事物是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的,是全新的,并且对于历史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往往伴随着天才人物的灵光乍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牛顿开创的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开创的相对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乔布斯发明的个人电脑、iPhone,制药公司发明新药,等等。 2、升级式创新——开拓式创新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听说过“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句话,我们也看到很多开拓者没有赚到钱、模仿者赚了个盆满钵满的例子。比如说福特并不是汽车的发明者,但福特却靠T型车成为了当年的美国首富,比尔·盖茨虽然不是图形化操作系统的发明者(图形化最早的发明者是施乐公司、最早的商用者是苹果),但他的windows却几乎统治了个人电脑。升级式创新其实非常重要,因为早期产品往往是比较粗糙的,而且往往是价格昂贵的,升级式创新起到了完善产品、降低门槛的作用,因此他们同样值得尊敬。 3、差异化创新——大概10年前,定位理论开始风靡于营销界,颇有营销就定于定位、定位就等于营销的感觉。其实,定位理论所适合的,只是差异化创新这个领域。差异化的例子估计大家随便就可以举出来一

大堆,比如说专门给老人使用的手机,专门定位于办公的thinkpad笔记本,专门用来越野的Jeep车,专门用来约炮的陌陌……差异化创新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创新模式,它是由消费者驱动的创新模式。 4、组合式创新——要理解什么是组合式创新,想想瑞士军刀就明白了。当我们给一个拖拉机装上一门大炮的时候,我们就得到了一辆坦克。当我们给手机装上摄像头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扫一扫”的可能性。当我们给眼镜装上小电脑,它就成了google glass。当我们给牙刷装上发动机,他就成了电动牙刷。组合式创新同样是一种常见的创新模式,它依赖的不是技术进步,而是对于新需求的敏锐洞察。 5、移植式创新——所谓移植式创新,就是把在A领域所使用的技术或模式,移植到看似没有关联的B领域,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模式。例如,吉列在剃须刀领域发明了“刀架+刀片”的模式,把重复购买率低的刀架以极低的利润出售,提高市场占有率,然后再通过出售重复购买率很高的刀片来赚钱。亚马逊的kindle在策略上和吉列简直如出一辙,它以极低的利润率出售kindle,基本上没有在硬件上赚到多少钱,但是kindle的普及带动了电子书的销售,总体来看亚马逊还是赚到的。在电子书项目上,亚马逊没有学习纸质书的商业模式,反而学习了剃须刀的商业模式,这就是移植式创新。移植式创新依赖的是对于商业模式本质的理解。 6、精神式创新——在大部分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行业当中,不要说开拓式创新、升级式创新的机会没有了,就连差异化创新的机会也没有什么空间,这时候可能你仅仅能够依赖的就是精神式创新了,你只能通过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我自主创新能力 彭顺昌1、施瑜2、李波2、黄慧玲1 科学技术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市委在“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因此,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促进厦门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1、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是厦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抉择 科技发展对厦门经济的做强做大具有决定性作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厦门建设成为全省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全省产业集群研发基地的最佳选择地,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为主线,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城市管理创新等,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全市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厦门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从而发挥厦门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 全社会应正视自主创新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创新意识和科技素质,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_党文娟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党文娟,张宗益,康继军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0)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环境很不平衡。本文运用全国各个地区的数据,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ti ve-b i nom i a l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积极进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发挥各地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区域创新能力;计数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3-0052-06 The I mpact of Regional I nnovation Environ m ent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DANG W en-juan,Z HANG Zong-y,i KANG Ji-j u n (School of Econo m ics and Business Adm inistration,Chongq i ng Universit y,Chongq ing400040,Ch i na) Abstrac t:O ur na ti ona l econo m ic deve l op m ent i m ba l ance l eads to t he d iffe rent levels of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prog ress and government i nterventi on.T his paper ana l y ses t he e ffect o f reg iona l env iron m ent on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 ility a dopt N egative-bi no m ial m et hod i n counti ng mode l based on the reg i onal patent.It show s that the gove rn m en t has no d i sti nct infl uence on i m prov i ng t o ta l reg i onal i nnova ti on capab ility,but has the acti ve i n fluence on t he i nven tion patent wh ich i m prov i ng capability o f i ndependent i nnovati on and strengthen i ng orig i nal science and techno l ogy explo itati on ca pab ility.R eg i onalm a rke t deve l op m en t has an i m portant i m pac t on reg iona l i nnov ati on capability.The level o f reg i onal m arketization is an i m portant fac t o r o f reg i 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On l y i m prov i ng reg iona lm arke ti zati on degree and govern m enta l i nnovati on gu i dance f unc tion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reg iona l i nnovati on capability. K ey word s:t he leve l of m arketization;the level o f gove rn m ent 一、引言 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Todtli n g(1992)[1]对区域资源相同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有些区域资源相同,但是创新能力相差很大。说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仅由资源因素所决定,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行为主体能力、主体之间互动能力。不同产业创新能力可能不同,由于部门专业化、功能和组织特征,导致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别。Brac zyk、Cooke等(1998)[2]研究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差 收稿日期:2007-09-08 修回日期:2008-03-05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0525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 J L010)。 作者简介:党文娟(1972-),女,陕西韩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区域创新等。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谈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摘要: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区域创 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区域创新系统的成熟度等方面,主要的评价方法一般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DEA等方法及相关的改进。进一步的评价,需要从区域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Harmony)、创新能力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成熟度(Maturity)三个方面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体现系统的演化本质与整合。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引言 区域创新系统是根植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 中的,以、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与服务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按照知识生产、孵化技术、技术扩散、技术使用为主线,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依靠各种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等),借助各种创新条件(如基础设施、政策、法律等),利用各种创新手段(如制度、组织、管理等),按一定的秩和内部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空间结构并有助于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开放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络系统。区域经济 发展实绩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的创新系统在绩效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区域创新系统失效的关键在于创新系统发展的有效性、成熟度和协调性不足,导致 知识、技术生产、流动溢出成本加大,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能力。因此,需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支持。虽然自1992年P. N. Cooke提出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开始,国内外关于该系统评价的研究便受到理论界的关洼,但是由于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不同,采用的区域创耨系统评价方法也不同,导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理论进行梳理,以期对区域创新系统理 论的深化研究与区域创新系统有效性提高提供理论基础。 二、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评价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评价、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创新系统的发展进行成熟度的评价。 1.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或创新能力的评价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区域间整合科技资源、带动区域科技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及战略选择,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科技合作与融合,并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绩效因素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也是重要行为导向;内部因素是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外部因素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资源、环境、链接等相关因素。 关键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创新绩效;创新意愿和能力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26-065 一、引言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科技中介)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其他创新主体协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转化等科技

创新活动,共同调动、整合区域间的科技资源,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单独个体和单个区域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和创新绩效。通过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促进区域间创新系统有效整合,带动各个区域的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创新绩效导向下,创新主体具有一定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在外部环境、资源基础和链接条件等的共同作用下所开展的创新活动。因此,可以说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协同创新绩效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要素。内部因素指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主要是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意愿和能力,内因直接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外因主要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环境因素、链接

国内外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国内外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1.国内外本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概况和最新发展趋势 大型医院每天服务患者多达数千,每天消耗的医疗器械、物品更是成千上万。不同的患者的医疗服务流程各有差异,且需多个诊疗部门协同作业。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医疗物品和器械等流动错综复杂,对现有的医疗管理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由于医疗服务管理缺乏强有力的工具支持,依靠人工管理导致有限的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患者等候时间过长,医疗服务成本昂贵和质量偏低等问题。 1.1 医疗管理信息技术依然面临存在的问题分析 1.1.1 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处理使得医疗服务流程变得更加复杂,且增加了医疗服务成本; 1.1.2 医院内物品和人员流动的动态性,使得手工处理信息工作负荷庞大,容易出错、难以保证医疗信息和实际医疗服务的一致性; 1.1.3 无法实现对医护人员、医疗器械和物品的跟踪、状态监控,无法支持医疗资源的优化调度。 1.2 RFID技术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专家纷纷开展了医疗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开始应用于医院所为人员和医疗物品管理,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满意度。美国、英国、瑞士和日本等医院与各研究院校合作,开发了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资源管理系统和医疗资源优化调度系统,并已在医院内实施应用。国内,目前也有科研院校开始研发相应的管理系统,但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产业。由于,我国医疗体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异显著,因此,国外企业开发的医疗资源管理系统难以适用于我国医院的管理。而且,即使国外的发达国家也没有涉及医疗手术管理系统的开发。 2. RFID技术的物联网应用系统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2.1 研究目的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区域创新[论文摘要]提出区域创新是组织问学习过程,分析了创新主体的内部结构以及组织问知识转移过程。系统研究了区域刨新主体实现多样化、差异化知识聚集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中心突出、梯次带动、螺旋式上升的”提升模式。 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区域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的创新驱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无论处在哪一个阶段,创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这样背景下,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创新是创新组织间学习 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依赖于区域知识积累,而知识来自于学习与创造。创新组织借助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整合多样化知识而创新。 1学习在区域创新过程居于中心位置。区域创新是企业的R&D、生产、市场商业等部门之间以及知识提供者、金融、培训企业之间合作的集体学习过程.当地知识创造、开发或获取过程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主要特征是互动性和积累性。很多创新来源于厂商的

交互学习。创新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利用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和创意方面的资源包括内部研发、同顾客以及其他潜在创新用户的联系、同外部企业网的联系、同外部大学、政府实验室的联系等。当代公司几乎没有单独进行创新的客户、供应商和知识生产部门之问的密切交往以及知识交流很可能改善公司的仓新。 2创新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取决于新知识的多少而知识来自于学习。区域创新网络是创新组织问学习的平台。一个企业家不能单独创新创新网络是必需的。技术创新是多个组织结成网络、跨组织界面的合作创新过程。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化过程主要在区域内进行地理因素影响着知识生产、扩散和转化。创新网络推动创新组织互动,这种互动合作与协同打破了组织边界扩展为组织间学习。创新组织以合作为纽带加速了知识的聚集、流动、传播和创造.拓展了创新组织获取知识渠道。 3创新组织间学习特征。组织问学习是指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创新组织为获取需要的创新资源,采取双边或多边的互动学习行为。组织问学习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创新组织间学习平台是区域创新网络,仓0新网络将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中介等多种组织联为一体创新资源获取、知识共享是组织间学习的目的。组织间学习是多个组织学习价值观共享的过程,根据组织特征、学习层次、内容等形成多种学习模式。组织间学习是一种双向性的动态的多维度的集体互动学习的过程。创新组织问学习具有社会性、强公共外部性、途径依赖性和动态整合性。

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进展与展望_王志宝

收稿日期:2012-06-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99, 2009GXS3K03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2)作者简介:王志宝(1983-),男,山东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孙铁山(1978-),男,内蒙古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计量;李国平(1961-),男,黑龙江人,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城市管理、城市与区域经济。 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重新界定了区域协同创新的狭义与广义概念及其内涵,在综述相关研究理论、计量模型、评价方法和研究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区域协同创新今后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和三大研究难点。关键词:区域协同创新;区域创新;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1-0001-04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 WANG Zhi-bao ,SUN Tie-shan ,LI Guo-ping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71) Abstract :This paper redefines narrow and broad concepts of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 and its connotation ,and then ,based on over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theories 、econometric models 、rating methodsand case studies ,it proposes the fiv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three main research challenges of 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Key words :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nergy innovation 一、引言 典型“线性范式”的企业内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1] ,科技创新正逐步取代资本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 的主要源泉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增强自主创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 。进入21世纪,区域成为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利益体 [2] 和国际分工的重要主体,是全球经济中最活 跃的经济单元,其竞争优势来源于创新[3] 。区域创新体系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支撑性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4] ,而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则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单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无法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 而区域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地区之间各个生产环节的协同整合,促进各地区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5] ,是确保区域一体化良性发展、提升区域整体优 势的重要支柱,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高级阶段。 区域创新、区域协同是当前区域发展中应用较为广 泛的两个理念,而区域协同创新则是最近才被提及,其概念理解、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都存在很大差异。总结现有研究成果, 探讨其各部分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可以为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相关概念理解(一)相关概念辨析1.创新 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6] 。技术进步的关键就是创新,尤其是典型的 “线性范式”的创新[1] 。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7]。 狭义的创新,即企业内创新,属于典型的“线性范式”的创新,是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包括技术创新与外源因素等方面的关系 [1] 。 广义的创新是一种开放的非线性复杂系统,是一个 知识、 经济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动力过程 [8] ,是一种社会过程、非线性过程、各类行为主体通过相

1.创新方法重要性及国内外现状.

创新方法的重要性及国内外现状和趋势 二、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1、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 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企业的生命。 2、创新方法是加快企业创新进程减少创新成本的有效手段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创新方法不仅是解决发明创造问题强有力的理论工具,还是加快创新进程,缩短产品研发时间,减少创新成本的有效手段。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聚集创新方法科学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与服务的系统,它具有公共和共用性质,由技术装备与物理空间等硬件和制度政策机制等软件有机集成,能够在科技创新的某个环节或某个阶段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创新方法公共服务平台的类型,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从科技创新的环节划分,可以有服务于研究与开发的重点实验室等基础条件平台,服务于科技成果商用化的工程中心、中试基地等,服务于科技产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等;从创新平台建设的主体划分,有政府主办、企业主办、社会机构主办以及多方联合设立运营的平台;从科技创新的要素划分,可以有技术转移平台、人才平台、资本平台等;从平台所处

的地域划分,可以有国际层级、国家层级、区域层级等。创新方法公共服务平台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源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增添社会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也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民生改善。在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超前部署原始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学仪器设备等科学工具的自主研发,不断强化本国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工作重视相对不够,科学思维培育相对落后,科技活动仍未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自主创新成果较少,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极其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切实从源头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因此,创新运动大到国家,小到企业、个人迫在眉睫。 4、创新方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地方经济方式发展的有效手段。 **市创新方法公共服务平台是贯彻党的科技方针、政策的要求,是加快创新方法公共平台平台建设、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有效支撑传统产业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科技类公共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为科技类公共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创设良好的文化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616033709.html,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谢雅丽王晓光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3期 摘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通过对目前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基本状况的调查,寻找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要求和目标定位,探讨破解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为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保障措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120-02 一、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 1区域科技创新机构的发展不平衡。目前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相对较弱。普遍缺少综合服务能力强、有资源实力、形成品牌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多数机构小、散、乱,主营业务不明,存在无序竞争,尚未真正形成成熟的科技创新服务产业。 2科技创新服务市场的供需不旺。在现有的科技服务中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居多,开发转让项目较少,多数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层次较低、内容较单一,与企业的服务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反映了技术服务市场总体量小、层次低的特点,技术交易的状况与中国整体经济地位相比不相称。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滞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平台,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发展的巨大需求,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链不完整、不衔接,能量不强、质量不高,能从事高知识技术含量服务项目的机构很少;服务信息网络的公共技术信息量小,流通不畅,网络不健全。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区域间整合科技资源、带动区域科技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及战略选择,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科技合作与融合,并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绩效因素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也是重要行为导向;内部因素是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外部因素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资源、环境、链接等相关因素。 关键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创新绩效;创新意愿和能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6-065 一、引言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科技中介)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其他创新主体协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共同调动、整合区域间的科技资源,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单独个体和单个区域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和创新绩效。通过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促进区域间创新系统有效整合,带动各个区域的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创新绩效导向下,创新主体具有一定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在外部环境、资源基础和链接条件等的共同作用下所开展的创新活动。因此,可以说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协同创新绩效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是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结果要素。内部因素指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主要是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意愿和能力,内因直接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外因主要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环境因素、链接因素和资源因素,外因通过主体行为间接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见图1)。 二、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内部因素 对于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形成一个普遍共识,即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1]。因此,那些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内生性因素,便构成了影响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因。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分析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因素,可以从主体的需求动机、行为能力两方面展开。 (一)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需求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各个创新主体在创新中协调合作的内源性动力是主体自身的需求。只有创新系统内的行为主体对进行协同创新具有一定的需求,才有可能促成主体之间的合作,促进系统的协同创新的实现。 1.市场导向需求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场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载体,既能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反过来也能激励进一步的技术创新行为。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最基本的动机来源是关键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这要求处于市场前沿的创新主体――企业及时对其做出反应。同时,市场机制要求企业降低产品的成本、抵御市场波动的风险以及应对产品生命周期的负面作用。因此,企业在市场需求导向下,需要通过跨区域的合作创新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间接地受市场需求的影响,通过协同创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技术革新需求 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日益明显,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渐紧密。对科技研发的需求也逐步提高,演变为跨时空、跨领域的多元主体格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攻克科学技术难题,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多元化是满足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必然趋势,单个创新主体难以凭借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实现技术的多元化,必须利用外

全球100大最具创新力公司

全球100大最具创新力公司(排名不分先后) 美国化学制造业商3M公司 瑞士电力工程集团ABB(ASea Brown Boveri) 法国飞机制造商商空客 法国电信设备制造商阿尔卡特-朗讯 美国医疗产品制造商爱尔康 瑞典机械制造商Alfa Laval 美国机械制造商Applied Materials 法国化学企业阿科玛(Arkema) 荷兰机械制造商阿斯麦(ASML) 美国通信设备商Avaya 德国化学制造商巴斯夫(BASF) 德国制药商拜耳(Bayer) 美国飞机制造商波音 美国制药商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日本电脑硬件制造商佳能 韩国化学制造商第一毛织(Cheil Industries)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 法国的原子能委员会(Commissariat à l’énergie atomique) 美国半导体、电子组件制造商康宁 日本工业制造商大金 日本运输设备制造商电装(Denso Corporation) 美国化学制造商陶氏(Dow) 美国化学制造商杜邦公司(DuPont) 美国电力设备制造商伊顿(EATON) 瑞典电信设备商爱立信 美国医疗设备制造商爱惜康(Ethicon) 美国炼油企业埃克森美孚 日本电力设备商发那科(Fanuc) 日本电脑硬件商富士通 美国消费产品制造商通用 美国工业制造固特异(Goodyear Tire &Rubber ) 美国航空企业汉胜公司(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美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哈里斯公司(Harris Corporation) 美国电脑硬件制造商惠普 列支敦斯登(欧洲)机械制造商Hilti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南通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科技金融服务为支撑,科技服务中介为桥梁的深度结合、相互交融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着力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与市场对接中资金、信息、市场等不对称问题,推动区内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 一、强化扶持,让创业环境更加优良。强化政府机构在“四位一体”中的主导地位,整合提升政府在政策引导、人才引进、跨区合作的作用,促进提高科技企业组织化、产业规模化和产品市场化水平。一是在政策扶持中做大企业。加快制定自主创新、推进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等扶持政策,提供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优惠。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000万元,专项引导扶持一批初创期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积极组织这些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二是在人才引进中做优环境。大力实施“336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即3年内引进海外尖端人才(团队)30名,国内领军人才(团队)60名,

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基础上,在启动经费、创业投资、贷款融资、工作用房、人才公寓、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崇川,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构建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建立“隶属关系在单位,价值实现在崇川”的人才资源共享模式,为他们投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三是在联合中做强实力。根据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通过龙头带动、产业承接、区域合作、政府引导等形式,探索园区跨区域合作开发,加强与上海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集成电路孵化基地、南大苏富特软件园等园区深度合作。全力推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二、专注孵化,让创业企业健康成长。发挥科技孵化器在“四位一体”中的骨干作用,依托科技服务网络,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大载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服务外包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存量资产,以自建、收购、转租等方式,在南通商务核心地带世纪大道两侧全力打造崇川创新创业走廊,启动智慧谷、聚智谷、南通数字大厦、清之华园、狼山高科技产业园

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区域经济 我国通过研究,并没有对产业聚集能否对区域创新起到作用这方面得出结论,主要是因为都是以高技术产业聚集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没有对传统产业聚集作出总结。因此本文将研究大范围的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能力,并根据研究方法总结出经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从而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这不仅使理论的价值更高,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设计方法 (一)计量模型设定 由于影响区域创新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经费投入的多少和制度环境的变化是最基本而且最常见的因素。为了能对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精确的测度,就要把上面说到的几个变量 作为控制变量。那么我们把计量模型设为如下形式: 其中,PATENTit、AGGLOit、PINPUTit、EINPUTit 和INSTIit 分别表示不同地区各年度的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聚集指数、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向量,其它字母分别表示常数项、变量的系数和残差。这里的地区都是指我国的省级地理单元。 (二)变量说明 1.专利授权数(PATENT)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是以专利授权数来衡量的,这里所指的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在衡量创新效果上,专利受理数是低于专利授权数的,因为经过专利局审查的专利才能授权并确认为合格的专利。用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来衡量创新能力也存在很多研究当中,时间过长是发明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特点,因此就可以认为新产品产值的精确率比专利授权数要差。 2.产业聚集指数(AGGLO) 产业聚集指数通常是以区位商方法来计算的。用来衡量产业聚集的常用方法就是区位商,它的优点是用区域的角度来对产业聚集及其特性进行研究。t 时刻地区i 的产业聚集指数 AGGLOit 为: 其中,Mit为地区i 在t 时刻的制造业人口,Pit为地区i在t时刻的就业人口,Mt 和Pt分别为t时刻的全国制造业人口和全国总就业人口。那么由以上定义可知,不同地区制造业人口占全国份额与各地区就业人口占全国份额之比就是产业聚集指数的本质。通常情况下这个指标的数值越大,就表明在这各地区存在着非常高的制造业聚集度。由于还有些差异性在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还具有影响,那么就可以表明区域创新是受到产业聚集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3.科技人员投入( PINPUT) 能最直接影响到区域创新的就是科技人员的投入。只要投入越多的科技人员,就会获得越强的能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我们区域创新是受到科技人员投入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4.科技经费投入( EINPUT) 科技经费投入也是能够对区域创新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衡量的标准是各地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总额。我们可以假设区域创新是受到科技经费投入的影响而向好方面发展的。 5.制度创新( INSTI) 强调了制度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还认为定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制度创新,这就是以诺思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有学者认为,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必然是选择了好的制度,以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衡量制度变量。 二、结论 (一)对于科技人员投入的多少、科技经费投入的多少和制度创新的力度进行控制后,利用这几个条件进行产业聚集,能够使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更加稳定地加强的。从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贡献大小的角度来看,低于传统的科技人员投入和科技经费投入要高于产业聚集的作用,并略高于制度创新。 (二)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角度来看,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行业间差异,多数高技术产业聚集和传统产业聚集促进区域创新,而资源依赖型产业聚集抑制区域创新。 三、通过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获得的启示 (一)大力培育产业聚集式发展 为了能使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培育产业集群式发展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产业聚集有利于区域创新,尽管产业聚集不如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这些方式更能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 从上述几种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的因素来看,各地区可以通过加大科技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来带动区域创新,但是科技人员的数目和经费投入的总额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而且不同区域之间的科技人员和经费还是有差距的存在。相比较起来,东部地区会投入较多的科技人员和经费,但是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口总面积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只能够投入较少的科技人员,且严重缺乏科技经费。因此科技人员和经费投入这两个条件对我国区域创新的作用起到了不必要的限制性。除此之外,制度创新虽然能够促进我国区域创新,但是由于制度会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或与制度的变革而进行更改,且我国各级政府实行的制度都是以渐进式制度进行变革的,因此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在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变革当中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存在的。这也就说明这种渐进式的制度创新由于进程相当缓慢,需要经历的时间非常长,所以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也有一定的限度,一旦出现有限制性的制度就会对区域创新起到抑制的效果。 上述三种因素通常都会受到某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而对约束了我国区域创新的能力。在这些客观条件的约束下,培育产业聚集式发展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创新策略。 (二)培育各地区的特色产业聚集 能有效加快我国区域创新的途径就是产业聚集,但在这其中就有一个复杂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提高不同地区的产业聚集水平。能最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培育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 由于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是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能够更有效率 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崔小娜 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系不断进步,产业聚集开始对区域起到创新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区域创新的作用比科技经费的投入还要低,因此必须结合产业聚集的效果才能使区域创新能力发挥出作用。本文就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聚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427-02 42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