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一、导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民族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青年一代~就已经处于文化的断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不了

解~要么有严重的误解~面对的这样一种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倒金字塔形状的格局~

如果任其发展~将有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传统文化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做为国家的未来~一

方面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又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体验~这极为不

利于传承我们祖先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进行此次调查~旨在分析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同时对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唤

醒大学生、学校~乃至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Preambl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s a national foundations, but because of many reasons, traditional culture presents

great faults. Youth is already in a culture rup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r do not know, or has serious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face of such a is already very serious pour pyramid pattern, if allowed to its development, will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Especially traditional culture on national undertake thought

morality education process will t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ety, and college students act as the most vigorous, creativity and vitality of the group, they as the country's future, on one hand,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some knowledge on the one hand, and lack of comprehensive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this extremely detrimental to inheriting our ancestors essence and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conducted the survey, this article aims at analyzing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traditional to China culture cognition. At the same tim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gnition problems brought forward some new Suggestions, and hope that through

this investigation sensei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and social

traditional to China culture attention,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1

二、研究方法

本报告以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状况为对象~2010年12月

6日至12月12日在2所高校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包括五部分:一、大学生对

中国古代文集的基本了解情况~包括古典诗词、四大名著、《论语》、《大学》、《中庸》等。二、主要为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侧重于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

三、大学生对中国的许多现存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状况~具体指自然遗产~昆曲~皮影戏等。四、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例如清代科举的考试等级~老子的思想等。五、关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看法。

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馈率100%~其中有效问卷80份~占回收总数的80.%。本报告以80份有效问卷作为主要数据来源~以中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1.对当今的影响

虽说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但从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看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为中国原有的精神文化还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强大的~中国弱就弱在物质文化方面~所以要赶上西方只要在物质文明上积极学习和发展就可以了~这就是洋务运动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但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搞了30年的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当时非常强大的北洋水师~可是在一场甲午战争中就被打败了。于是我们开始考虑体制、机制的问题~考虑制度文明的问题。儒家的文明不行~就要批判~就要改~所以要进行制度改革。西方提供了我们两种榜样~一种就是像英国、荷兰那样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把国王架空~实权放到议会当中~这就是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可是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在随后的第二个阶段中~孙中山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彻底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制度。但辛亥革命既成功又不成功~因为虽然把皇帝拉下了马~但是旧军阀势力又非常强大。于是人们开始思考精神文明层面的因素。新文化运动就是要改造精神文明~当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儒家文化~所以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这些

实际上还是停留在社会政治层面~对于一般世俗生活中传统的东西并没有冲击多少。最后到了“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铲除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很多生活习俗消失了。经过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在基本的家庭生活中也把我们的传统割断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基本的家庭伦常观念不是很清楚~有的根本不认同。所以我们根据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的作用,图一,可看出有52.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重要~有41.25%认为这有一定的作用。这些比例就占到了93.75%~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的作用还是持有积极态度的。

2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的作用

有消极作用

0%与现代精神

格格不入,

可有可无 5%1.25%1

2

3很重要有一些作用

52.50%41.25%4

5

图一

2.对未来的态度

的学生表示很乐观~从调查中来看,图二,~对未来传统文化的发展有15%

有37.5%的学生认为比较乐观~但是也有11.25%的学生并不看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1.25%的人觉得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很悲观~还有一些同学持中立态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持消极看法。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态度

很悲观很乐观

1.25%15%不乐观

11.25%1

2

3

很难说4比较乐观35%537.50%

图二

就这一现象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和未来世界的关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来

世界的发展合宜~中国传统文化前途就光明~如果不合宜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前途~

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发展的道路是合宜的~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有前途的。[1] 然而~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老子和庄子~不仅意识到这种文化困境~而且深

刻地顿悟到文化对人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所导致的人类与自然界的疏离~从而构想

出依据理性的引导复归于自然之“道”的理想出路。老子和庄子曾依据认

3

识的相对性十分尖锐地提出人类知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问题~即人类知识的基

础和是否能给人以幸福的问题。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

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善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具有现实

意义。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

的面前。一个世纪来连续不断地更替着的动荡不安~把个人、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

的不安全都展现在人类面前。这种世界性的社会危机正是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

文化对人的严重异化的表现。对待当代世界文化危机的态度~依然如历史上所表现

的那样~即理性与反理性对立。这种对立的新特点是~反理性从怀疑科学理性走到

了明确反对科学的地步~从而导致科学人文主义诞生。就是当时传统文化对未来发展起到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对其抱有积极的态度。当代大学生也应该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便会有一定的前景。

,二,大学生心中的传统道德

尊老爱幼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传统儒家思想更是通过将长幼等级化来推行这一道德标准~如《荀子〃君子篇》中有“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调查结果显示。有47.5,的大学生在家庭内部认同“长幼有序”的道德标准~这也是大学生对传统道德标准认同最高的一个方面。

谦让一直是传统文化推崇的美德~从孔融七岁让梨到管鲍之交~再到羊角哀与佐伯桃的生死之交~都已经成为世代传颂的典范~但这一美德与当今崇尚竞争的社会风尚有冲突。

孔子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中国传统待人处事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又作了这样的调查“假如你钱包中有20元假钞你会如何处理呢?”调查结果很有意思~51(2,的学生选择了交给银行或者自己留作纪念~剩下的学生选择了伺机花掉或者不好说。这一结果再次显示了传统道德标准与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大学生所受到的传统教育

50.00%自小耳濡目

染40.00%课外书上有47.50%看过30.00%

41.25%难以判断

被教育是过20.00%10%

时的东西

10.00%1.25%

0.00%1234

图三

以上结果显示了大学生在处理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方面与传统道德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可能很

4

复杂~既有大学生对传统道德的疏远~也有相关教育不足的问题。但我们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有些传统道德标准可能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这些标准并未及时作适应性改变~这集中体现在谦让与竞争的选择上。因此~如何调整或重新解释传统的道德标准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将是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三,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集的了解

大学生对古代经史子集的态度 1.

问卷调查中,见图四,~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偶尔翻阅。对于出现的这一现象~主要是这些书籍有的太过深奥~不是白话文~而是文言文来叙述的。这就造成了有27.5%的大学生对于这些经史子集敬而远之。庄子的思想是那种奇思妙想~让人出其不意的~所以大学生在还没有走进社会之前~有些庄子的思想并不能引起共鸣~这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

对于古代经史子集

深恶痛绝42.50%

敬而远之327.50%偶尔翻阅

263.75%

爱不释手16.25%

1234

系列16.25%63.75%27.50%2.50%

图四

2(大学生能背诵的课外中国古典诗词数量

吟诵对大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大量的吟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于是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根据调查,见图五,~当今大学生能够背诵的课外古典诗词并不是很多~造成的原因可能有:对诗词不感兴趣,高中时因为考试只背课内的~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看课外的,到了大学~认为没必要再看这些了等。

当然~也有学校的一些原因~例如大学不开设语文课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还是应该开设语文~这样让大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5

背诵课外古典诗集数量

3很少27.50%

2不是很多60%

1很多12.50%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

123

系列112.50%60%27.50%

图五

(四)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中国戏曲的生存空间 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春潮涌动~在许多文化领域都出现了复苏和复兴的迹象(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戏曲却始终无法融入到即将到来的大发展之中。有识之士奔走呼吁~并开列了振兴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药方”:要给戏曲“松绑”者有之。要让戏曲“回归民间”者有之。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更提出了将戏曲、话剧、电影、电视剧全部归入“大戏剧”概念~希望给中国戏曲注入更为鲜活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戏曲的当代生存环境~也希望能引起戏曲理论研究者正视这种现状~使戏曲避免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珍藏”。[2]

大学生中70%的人对中国戏曲的生存空间表示并不乐观,图六,。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对戏曲并不十分了解~不太喜欢听这些传统艺术。喜欢听的是那些流行音乐~这就给中国戏曲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戏曲的生存空间

50%

40%不是很大

47.50%很小30%

18.75%很大

20%没有30%

3.75%10%

0%1234

图六

6

因此~有识之士奔走呼吁~并开列了振兴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药方”:要给戏曲“松绑”者有之。要让戏曲“回归民间”者有之。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更提

出了将戏曲、话剧、电影、电视剧全部归入“大戏剧”概念~希望给中国戏曲注入更为鲜活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戏曲的当代生存环境~也希望能引起戏曲理论研究者正视这种现状~使戏曲避免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珍藏”。

[2]

,五,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中国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年数量情况

25

2009年20 22个

15

10

2005年2003年52010年 2个 1个

2个02001年

1个12345

年份

表一

由表一可知~中国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还是占到全部不小比重的。由此看出非物质文化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高峰佚起、美不胜收的非物质文化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然而在新社会变革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不可忽视的速度衰落~潜伏着灭绝的危机。然而根据调查现在的大学生对于非物质物化遗产并不太了解~只有12.5%的大学生了解~其余的87.5%的大学生都不了解或尽了解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大学生不能再坐以待毙了~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2.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其特征为:? 总类繁多~总量丰富,? 区域特色鲜明~分布相对集中,? 能反映当地历史文化~艺术文化价值高,? 流动变化频繁~动态变化发展。

7

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部分)

140传统戏剧

120125民间音乐100 89曲艺传统美术80 6161

60

传统医药40 1420

12345

表二

根据表二看出~长期以来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相应阻止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殆尽的步伐。但我国幅员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不均~在管理保护方面仍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六

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

老子的思想 52.5% ---- 47.5%

科举考试 76.25% 11.25% 12.5%

魏征的提议 12.5% 11.25% 76.25%

总计 47.08% 11.25% 45.42%

表三

当然~传统文化不是快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如果没有长期的学习与思考~没有大量的阅读积淀~没有冷静的分析与拓展~那就始终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传统文化,“于丹论语热”不过是一种对其最浅层的论述罢了~有的人一生都在读《论语》~读《三国》~读《史记》……但也不敢说自己是在品~或者有什么心得。

通过表三~看出其中有47.08%的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11.25%的学生一般了解~其余为不了解。可见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高~造成的原因为:当代的大学生正对传统文化认识和重视是不足的~是读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跨掉的一代”~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却俗化了人们的精神领域~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冲击、诱惑着当代的大学生们。在其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讲求个人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等。所以要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识。[3]

8

四、对策探讨

通过对不同专业、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探究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现状产生的原因~我们提出了相关建议:

1(设臵传统文化教育选修课

可在大学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组织各种讲座和竞赛~并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文学协会或组织。凭借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让同学们自觉、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传统文化中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2(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支持学生们自己建立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团~或是鼓励学生社团组织相关活动等一系列丰富校园文化的行动例如: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组织他们观看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演出~尽可能地使他们多接触不同门类的传统文化现象。还可以定期举办讲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最终完成学生对传统文化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政府的努力

政府要加强对各种社会媒体的管理。不仅要对国家主流文化进行宣传~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同时有效控制“西化”、“韩化”的泛滥~防止国粹变味和中国文化走样~在宣传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宣传国外优秀文化和新兴事物~有必要的话可以对各种媒体建立奖惩机制。资本的力量,权利,与现在的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形成一个十分庞大和有力的领域~因此~要借大家喜闻乐见的电视娱乐节目来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 大学生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

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另外~大学生应消除“功利主义”的思想~花点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人文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文化资本~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它是国家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

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文化发展、强根固本、打下文化创新基石的必由之路。

,1,加强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2,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形成相应的传承保护的法律体系,让工作制度化。

,3,统一思想~建立传承机制~吸引广大人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优秀文化。

五、结论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一个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一个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民族。中华民族就是如此。

1. 认同

9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许多媒体很商业化~“西化” 、“韩化”宣传使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淡化~正处于社会化阶段的大学生从服饰发型、饮食和歌舞到对国外生活价值观都极度模仿推崇~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但绝大多数大学生也都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肤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但总体上大学生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知晓 2.

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分不清~在对传统文化以中医四诊为例的调查中~有20%的大学生并不清楚中医的四诊为望、闻、问、切。然而以

清代科举考试是为例的调查中,还有11.25%的大学生并不完全了解在通过乡试、会试后还应参加殿试,有1.25%的学生不知道获第二名的为榜眼。

追根究底~中小学学校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很重要的阶段~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主要形成于这个阶段~但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也不为时过晚~但这个阶段的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学科的专业性造成大学及其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不重视~除了中文系学生没有人愿意专门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就业需要以及国家对大学生英语的硬性要求~使得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英语上~无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学校也忽略这方面公共课程的设臵。

3.感悟

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保护措施的不完善~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古文化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已刻不容缓。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发掘它、传承它、保护它不但体现着现代人类对于自己祖先的尊重~也更体现着对于我们自己历史的善待。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去保护我们的文明~政府也在2006年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大学生会把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光大:

现在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应该去从现在开始去认真的读我们一直没有正经读过的东西~我们应该一直读下去~不要急着高谈阔论~也不要把它当作资本与荣誉~而是用心去读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更应该学着去保护~去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不愧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何兹全~中国历史学家。1935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史学系~后留学日本。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并在该系讲授“中国通史”课。1941—1944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编审。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7年赴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并受霍普金大学资助~协助法兰西斯教授将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翻译成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回国~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何先生主要集中研究汉唐

10

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国内最早倡导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之一。主要著作:《中国文化六讲》、《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三论一谈》、《爱国一书生》、《三国史》、《中国古代社会》、《读史集》、《魏晋南北朝史略》、《秦汉史略》等。何先生担任过秦汉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唐史学会和北京史学会的理事、副会长和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兼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西方文化研究》主编。他发表的论文~一部分已收入《读史集》和《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

[2]许蓉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摘自《中国戏曲的现代化生存方式与研究方向初探—兼与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商榷》

[3]宋薇薇摘自《让中华文明之花再放光华——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品德教育》

11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数据统计表

12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 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 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 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 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 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 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 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 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 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积淀起来的、传承下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人伦性和传承性,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材料,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建立和建设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主体精神。 第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整体至上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稳定和团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文化倡导的个人位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袭和泛滥起到了批判和抑制作用,也激发了当代中国大学生不断高涨的爱国主义热忱。 第三,传承和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崇尚和谐统一。归纳起来,和谐统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方而有二:其一,和谐统一思想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和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而非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主张用和平手段而非暴力手段来解决争端。这种以一贯之的思想教化,造就了一个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一个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更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二,主张家庭内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倡导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团体意

识、宽容精神、家庭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传承和发扬“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提倡对人的爱护和尊重,一贯把“仁爱”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首先要有“爱亲”之心,从爱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由己推人,由近及远,达到“泛爱众”的道德境界。通过对“仁爱”的倡导和践行,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仁者爱人”的理念,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仟感,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感。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与三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高校的人文知识的科学教育、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家庭的良好传统教育、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支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勤奋工作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全力作用的结果。 总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短期、短效行为,而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长远发展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切实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载体,努力营造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长效机制,在自由民主、活泼开放、和谐创新的环境中哺育一代又一代素质高、方向坚定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形成于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并具备多种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质。随着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愈演愈烈,现代人更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以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定位,对传统社会进行研究,并认真思考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社会文化特质当代社会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

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

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形势政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要对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的观点进行重新认识。儒学在南宋有了发展。以吕祖谦、叶适为首的儒学家提出了“义利并重”的思想使得南方经济有了大发展。亚洲四小龙就是用我们南孔儒学的“义利并重”取得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等于是我们老祖宗的理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检验。这是我们的祖传秘方。我们用起来肯定比人家还要灵。只要我们一旦领会了理论的实质,别人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因这个理论孕育、生长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几千年,它已经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宏扬我们民族传统的道德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道德中的精华。今天光做一个好人还不够。我们要好人的基础上学会做一个能人。等我们做了能人之后。就象彼尔。盖茨。我们要根据今天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 我们现在的困惑在于,我们好象感觉到老祖宗的道德标准已经过时了。但我们却不知道今天怎样的标准才是正确的,适时的,有效的。于是我们的道德就失去了准星。我们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很多的问题和麻烦变由此而出现了。我们今天要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老祖宗原有的五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 原有的五德依然是很有效,今天还要强化。 但同时要在这基础上予以发展,新加上现代人应具备的品德: 自信自律敬业合作宽容 原有的五德加上新增加的五德就构成了现代道德标准。 忠诚,就是对你好的人你不能对他坏。谁对你最好?国家,母亲。秦桧后裔秦涧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我与中国传统文化英语13-1班王一涵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看到中国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我梦想有一天,会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把中国介绍给更多的外国友人,让中国走向世界。因此,在我看来,我们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十分重要和必要。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的文化稳定性或保守性。有一点是我们必须看到并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与动荡。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有狂热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而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争斗又往往只是声势浩大的论争与批判,到最后也并未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大地上,反而激烈的战争留下的是无尽的荒凉,双向矛盾导致了中国文化不知何去何从。也正是这种迷茫与彷徨,导致了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文化上的无归属感。 但是我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会沦丧,只是在一个阶段,当传统文化找不到融入当代社会恰当的形式时,就会自然的潜伏起来,潜伏于书经典籍,潜伏于国人民心,随着中国经济日盛,泰安日久,时间也会让人们的心境归于平和,从而更加冷静的思考,除了舶来的价值观,到底什么才是历史传至我们手中的精神财富?什么才能够让我们的民族灵魂得以延续?在文化氛围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理性地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种回首不是自恋式、复古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巩固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形成了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与民族气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博大,匡正驱邪。古有岳飞、文天样,今有张治中、杨靖宇,皆此类人物之楷模。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学生广泛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陶冶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操。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美的享受和爱的教育,使我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无限的挫折与挑战。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进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美德,从自己做起,孝敬父母、长辈,以一颗仁爱之心面对身边的人,做到长幼有序、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守信用,遵守自己的承诺并积极地去履行,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 胡锦涛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就是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 学期的选修课就这样匆匆的告于段落了,我感慨。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格物致知,发展社会经济!而我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因为传承让我们更加理性的了解历史而发展会要我们更加理性的创造未来。因为文化影响着后来者,后来者又传承、修正并补充着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稳地发展与进步着,波澜不惊。而现代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固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

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

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收获现代意义 一、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识、探究及看法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前言 说到传统文化,我们脑海里第一个想到谁?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孔子。不过,孔子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每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定义都有所区别。老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多得保留了原本,春节,元宵,中秋等等等等。而年轻一代犹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观念似乎渐渐淡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正在迅速扩散。每逢洋节,商场随处可见洋气息。这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年轻一代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传统的端午、中秋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今年起,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在人生态度上,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的 “吾善养浩然之气”,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 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 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4年11月20日-12月4日 调查人:成媛大二英语一班 前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文明结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这次调查是有必要性和其针对性的。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一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网上问卷调查(仅以长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问卷的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为什么要继承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其对大学生的借鉴作用。学校平时会从哪些方面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参与?另外具体还有团委组织的团日活动的主题有没有

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当地政府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有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 调查报告: ①研究思路与方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我们先通过软件问卷星制作了我们组的调查问卷表,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电子版通过网络,qq,人人网以及贴吧向长安大学的学生广泛传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目的,大部分同学表示理解并给予了支持。纸质版打印出来以后由组员分三天在食堂门口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完毕后统一录入电脑。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是多渠道的,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是随机的。调查大体上做到了定性,定量和质量控制。 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难点是样本的选取可能有局限性,但是我们尽量让更广泛的同学参与问卷的填写。 ③描述: 1.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样本全为当代大学生,符合目的,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 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 积极参与。 2.历史对比:从以前的大学生同现在的对比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阔,头脑比较灵活。从小接触的人,事都比以 往的大学生多。最主要的是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在今后很多年里引导整个中国的文化走向。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 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 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 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字:大学生传统文化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