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012·湖北随州)7.“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艺了春秋战国的纷争。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D

A .世袭制

B .郡县制

C .禅让制

D .分封制

◆(2012·山西)1.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

为唐侯,叔虞的儿子后改国号为晋。晋国的位置是右图中

的( )B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12·广东汕头)1.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

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

了( )D

A .封建制的法规

B .禅让制的规则

C .世袭制的传统

D .分封制的义务

◆(2012·广东)2.《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C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012·江苏泰州)30.“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 )B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12·山东聊城)2.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2012·江苏连云港)19.“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其中“周制”指( )B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2012·福建泉州)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C

A .分割诸侯的兵力

B .保证国家的兵源

C .巩固周王的统治

D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12·湖南怀化)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是( )C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奖励耕战

D .推行县制

◆(2012·湖南湘潭)2.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 )A

A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B .奖励耕织

C .奖励军功

D .推行县制

◆(2012·江苏扬州)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变法。他的变法措施中体现了( )B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012·江苏泰州)31.商鞅变法中对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措施是()B

A.编制户口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2012·江苏南京)2.商鞅变法中,把乡、邑、聚合变成县。这一措施是()B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 D.统一度量

◆(2012·内蒙古呼和浩特)1.商鞅变法中主要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是()A

A.建立县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严刑峻法

◆(2012·山东烟台)3.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C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2012·黑龙江鸡西)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是()A

A.秦国B.齐国C.燕国 D.赵国

◆(2012·山东德州)9.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

A.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工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2012·山东潍坊)1. 《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料反映了当时()B

A. 实行分封制

B. 建立县制

C. 推行郡县制

D. 确立行省制

◆(2012·湖南娄底)2.《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大多怨恨他)。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哪一内容造成的?()C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变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2012·湖南长沙)1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A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二、非选择题

◆(2012·山东聊城)31.阅读下列材料: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请回答:

(1)材料中的“商君”是谁?(1分)

(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2分)

(3)“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2分)其作用是什么?(1分)

31.(1)“商君”:商鞅(公孙鞅、卫鞅)。(1分)(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1分)“决裂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1分)(3)措施:奖励生产(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按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军功封爵)。(每点1分,共2分。)作用:激发生产者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军队战斗力;削弱贵族世袭特权;富国强兵;为兼并六国打下坚实基础。(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012·福建福州)2.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是()A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2012·山东滨州)1.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B

A B C D

◆(2012·四川成都)1.右图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

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图中方框空白处应为()A

A.“半两”钱B.刀形币

C.铲形币D.“五铢钱”

◆(2012·四川绵阳)1.光明中学正在组织历史知识竞赛。主

持人说:“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

家,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

影响的‘千古一帝’。”你认为主持人描述的人物是()B

A.禹 B.嬴政

C.杨坚 D.李世民

◆(2012·浙江宁波)11.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

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重要因素的是()C

A.大修驰道,使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统一文字,推行全国 D.建立皇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2012·四川南充)2.下列与秦始皇有关的是()A

①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②地方设郡县制③统一货币、度量衡④设立太学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12·广东汕头)2.历史小组的同学以“中央集权制度”

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右图是他们正在编制《秦朝行政机构示

意图》,请按图意给空白处选择正确的内容()B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A .诸侯

B .丞相

C .殿阁大学士

D .军机大臣

◆(2012·浙江温州)15.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A

A .分封制

B .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

D .金瓶掣签制

◆(2012·山东济宁)2.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A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采用科举制选官 ⑤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⑥修建灵渠

A .①②③⑥

B .②③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④⑤⑥ ◆(2012·广东)3.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

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

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 )A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2012·山东泰安)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B

A .临洮—咸阳

B .临洮一辽东

C .陇西一辽东

D .临洮一函谷关

◆(2012·山东泰安)5.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二人共同的历史功绩是( )C

A .修筑灵渠

B .在长安设立太学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统一文字 ◆(2012·江苏扬州)3.秦朝“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都是为了( )D

A.压制知识分子

B.推崇儒家经典

C.完善法律体系

D.加强思想控制 ◆(2012·浙江台州)11.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D

A B C D

◆(2012·广西玉林)1.他推行郡县制,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巩固了国家的统

一。此人是( )B

A .齐桓公

B .秦始皇

C .楚庄王

D .晋文公

◆(2012·湖北黄石)1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A

A .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 .开创王位世袭制

D .实行分封制

◆(2012·湖北黄冈)9.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为此,秦始皇时期设立了( )B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门下省

D .军机处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12·广东梅州)1.梅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2012年3月,五华狮雄山长乐台被考古专家确定为秦汉时期的城址。秦朝时梅州地域属于( )B

A .陇西郡 B.南海郡 C.桂林郡 D.辽东郡

◆(2012·广西贵港)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

A .秦朝

B .西汉

C .元朝

D .清朝、

◆(2012·山东德州)10.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D

A .博士

B .丞相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2012·广东佛山)1.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首创的是( )B

A .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2012·福建南安)2.对图1中文字的统一是以下哪

位?( )B

A .商汤

B .秦始皇

C .汉文帝

D .汉景帝

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2012·江苏淮安)13.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B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孝文帝

D .唐太宗

◆(2012·四川南充)3.“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提及的汉武帝,他统治的核心思想是( )A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2012·江苏泰州)3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下列选项与汉武帝有关的是( )B

A.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B.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

D.创立行省制度

◆(2012·湖北咸宁)13.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西汉哪一位统治者采纳了董仲舒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B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2012·江苏盐城)2.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C

A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拆分侯、王的封地

D .派张骞出使西域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12·四川成都)2.张骞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下列历史名词与他无关的是( )D

A .西域

B .匈奴

C .汉武帝

D .南方丝绸之路

◆(2012·江苏宿迁)19.下图所示的线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这条线路的开辟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首推( )B

A .班超

B .张骞

C .玄奘

D .郑和

◆(2012·山东泰安)6.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D

A .张骞出使西域

B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昭君出塞

D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2012·江苏扬州)4.2012年5月,疆独分子热比亚在日本期间奴颜婢膝地乞求日本右翼分子买下新疆,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早在____时期即归属中央政府统辖。( )A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元朝 ◆(2012·江苏南京)3.右图为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①”处应为( )A

A .长安

B .涿郡

C .临安

D .广州

◆(2012·广东深圳)12.近期热

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那么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 )B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2012·广西贵港)2.西汉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 )B

A .和亲之路

B .丝绸之路

C .反击匈奴路线

D .出使西域路线

◆(2012·湖北孝感)16.历史学家翦伯赞对生活在公元前 2 世纪某一人物的历史活动进行评价,认为他打通的道路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翦伯赞评价的这一历史人物是( )B

A .秦始皇

B .张骞

C .汉武帝

D .班超

◆(2012·福建泉州)3.曾两次出使西域,为开辟欧亚陆上“丝绸之路”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

A .张骞

B .玄奘

C .鉴真

D .郑和

◆(2012·湖北恩施)13.日本是中国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中日交往有文字记载始于( )C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唐朝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12·湖南怀化)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体现这一作用的主要措施是( )D

A .颁布“推恩令”

B .严惩贪污受贿

C .颁布均田令

D .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 ◆(2012·山东滨州)2.右面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产生

的作用是( )B

A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 .刺激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C .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D .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2012·广东汕头)3.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C

A .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 .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 .促进了民族融合

D .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2012·广东汕头)5.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D

A .迁都洛阳

B .改用汉姓,学习汉语

C .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D .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

◆(2012·江苏南京)5.龙门石窟中的宾阳中洞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B

A .昭君出塞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文成公主入藏

D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012·山东聊城)3.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这一诏令的是( )D

A .齐桓公

B .秦始皇

C .汉武帝

D .孝文帝

◆(2012·江苏连云港)29.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C

A .秦始皇统一文字

B .汉武帝独尊儒术

C .孝文帝厉行汉化

D .武则天重用酷吏 ◆(2012·广东梅州)3.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B

A.口大量南迁

B.孝文帝改革

C.张骞通西域

D.江南的开发 ◆(2012·广西贵港)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C

A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B .颁布均田令和迁都洛阳

C .建立八股取士制度

D .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012·山东青岛)5.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A

A .迁都洛阳

B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2012·福建泉州)4.下列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无关的是( )D

A .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 .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

C .为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D .为逃避北方连年战乱

◆(2012·湖南常德)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C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2012·山东菏泽)2.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最准确的描述是()C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多元文化碰撞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二、非选择题

◆(2012·江苏徐州)31.(6分)情境分析: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1分)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1分) 31.(1)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1点1分,共4点4分)(考生如答改汉姓、改用汉姓或姓汉姓,穿汉服、改穿汉服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语或学说汉语,与汉族通婚或与汉族结亲等,也同样1点给l分。考生如答改用汉族制度、改用汉族官僚制度、担任汉族官职、领取俸禄等,也给1分。直接照抄原材料扣去l分。只写改姓不给分。本小题不超过4分)(2)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答孝文帝改革或拓跋宏改革、元宏改革也可给l分)(3)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考生如答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鲜卑族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也可给1分)(考生如答汉化不给分,地域写错不给分,错别字不给分)

◆(2012·广西桂林)1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影响如何?(3分)

(3)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1分)

11.(1)丝绸之路的开辟或者张骞通西域(1分)。匈奴(1分)。(2)鲜卑族(1分)。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答出二点即可,2分)。(3)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意思相近即可,1分)。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汉朝分封制的意义

汉朝分封制的意义 分封制是古代一种非常常见的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影响之下古代君王的权力反而可以集中加强,而且还将统治阶级的一些矛盾进行缓解,这样一来便更有利于君王对各个分封地实行统治和管理。本文是汉朝分封制的意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汉朝分封制的意义汉朝是秦朝战争之后而形成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将周朝和秦朝的失败教训结合在一起,最终沿袭郡县制的同时也实行分封制。汉朝分封制和之前有些不同,因为包括分封王国和诸侯国所以又可以成为封国制,和郡县制结合之后就统称为郡国制,其实这就是汉朝分封制的另一种说法,但是若是分析起来就会发现汉朝分封制的地位已经处在郡县制之下了。 那么汉朝分封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汉朝开始面对的是秦国和其他六个国家都灭亡的现象,必须尽快的稳定住局面,但是当时异姓诸侯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所以为了使矛盾不再几乎,汉朝分封制中分别封赏了王国,可以这样的方式却无意中使矛盾更加突出,于是只好同时将郡县制实行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朝分封制只好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可是尽管如此限制汉朝分封制度的发展,最终的结局依旧是诸侯国打乱,汉朝的王国几乎名存实亡。 分封制最早的年代分封制的起源可以说在夏朝之前就已经出现

了,那个时代的分封制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也就是说分封制在那个时代已经开始慢慢发展了,而在之后的时间中才最终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制,那么分封制最早的朝代是什么时候呢? 分封制最早的时代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被完善之后,在哪个朝代才以最完整的姿态出现,如果这个问题想要这样问的话,那么分封制最早出现的朝代就是周朝。在西周时期当时刚刚推翻商纣的残暴统治,本国刚刚建立的政权也不太稳定,而前朝的残留势力还是有少量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君主只有实行分封制才能将政局稳定下来,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分封制最早的朝代。而作为分封制实行最早的朝代周朝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繁华,同时分封制也给国家和君主带来了许多的利益。 在分封制最早出现的朝代周朝,这种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君主将除了嫡长子以外的所有儿子都封为诸侯分封到国家的各个地区,当然与此同时也会封赏少量异姓的诸侯,然后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土上掌握一定的统治权,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君主治理土地和人民,也就是说在分封制最早的朝代中这种制度完全是为了君主而设立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可以加强君主的统治和地位,所以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受到了重视,并且也实行的比较成功,在分封制之下诸侯屈居在君主之下,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 西周分封制介绍分封制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政治制度,在许多王朝的君王都会用分封制赏赐自己的功臣或者亲属,这个词汇不知从多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再经过了漫长的时期演变之后,西周分封制可以

西周分封制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主要内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默写、背诵提示】 (1)分封制:含义、分封目的、对象,主要诸侯国(结合地图),受封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崩溃的原因和标志。 ①含义:封邦建国(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给王室贵族、功臣贵族和先代帝王后代。侯在封国 内有世袭统治权,对 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②目的:为巩固奴隶制统治 ③对象:A、同姓王族 B、异姓功臣 C、先代王族之后 ④主要诸侯国: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主要有鲁、齐、燕、晋、宋等。 ⑤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⑥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⑦分封制的影响:积极:A、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B、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C、扩大统治范围。 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⑧分封制崩溃的原因: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旧的分封制度不适合生产力发展) ⑨标志: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宗法制:含义、目的、最大特点、实质、宗法等级体系、影响。 ①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②目的: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家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简单地说,就是维系封建统治。(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中国夏朝时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但也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区别。商朝末年才完全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 ③最大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度;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④实质: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⑤宗法等级体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⑥影响:当时影响: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对现在社会的影响: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A、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B、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3)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利的原则。)B、以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高度集中。 【重点、难点破解】

论西周的宗法制

论西周的宗法制度 摘要:西周的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政治统治的核心,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宗法制度对当时的社会既有积极作用亦有消极作用,本文将从多个反方面剖析宗法制。 关键词:宗法制内容作用继承当代社会 关于宗法制度的理论,明确见于载籍的,为《礼记〃丧服小记》和《大传》中所记的几条,兹录《大传》所载如下: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的说法,可以作为对宗法制度的解释:所谓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即上天的儿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嫡长子的兄弟们则受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对周王而言处于小宗的地位。诸侯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兄弟们再分封为卿大夫,又为各封国的小宗,而卿大夫在其本宗族的各个分支中则又处于大宗的地位。诸侯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兄弟们再分封宗法制度的原始形式,就是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以父权家长制大家庭为基础的氏族和宗族组织的制度。 对于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商朝前期实行父死子继与兄终弟继二者并存的继承制度。到商朝晚期,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牢牢确立。西周确立宗法制度,严格确定了嫡长子的继承权,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各级领主的领地和身份只能由正妻(或称嫡妻)所生长子继承。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相对于嫡长子是小宗。在财产方面,其余庶子也只能由嫡长子分给,而无所谓“权”。至于女子,自然也说不上继承“权”,只不过,为了贵族的体面和联络感情,大多给予女子可观的嫁妆,但这同样只是出于父兄的赐与,而不是女子的法定权利。 宗法制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宗法制旨在通过划分宗族等级来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为此从宗族的角度对“大宗”和“小宗”做了明确的规定。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对卿大夫而言又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封建内对士而言又成为大宗。各大宗均称作“宗子”,掌握祭祀与财产,代表贵族统治人民。大宗与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虽然宗法制适应于同姓宗族内部,但异姓贵族往往与同姓贵族之间有婚姻关系,因而宗法制对异姓贵族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在宗法制度之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隶属。这种情况反映在政治上即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宗法制在各个社会等级之间划分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分国制的异同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分国制的异同 一、西周分封制 周朝时候流行两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流行的程度就跟今天我们的一些房地产口号类似,这两句易学好记的流行语,毫无疑问是自上而下流落民间,因为它强调国家的土地归属问题,普天之下,土地都是周天子的,个人无权拥有,有钱想买也没有。除非是天子分封给你,获得分封之后,世代享用,但是不能转让买卖。那么,周朝的分封制是什么呢?为什么周天子要制定此制度?它对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利弊?它为何鼎盛一时又为何走向衰落呢?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个等级之间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血缘上以宗法关系为主,姻亲关系是补充。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较长时期曾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周武王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其中王族是最主要的受封者。 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通过这种“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是一层接一层的。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二、西汉分国制(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亡经验,先后分封了一批功臣和子侄为王侯。高祖在世时,就削平了异姓王的叛乱。后来同姓王势力逐步壮大,西汉的分国制主要是分封同姓王族,异姓不王的传统也就从西汉开始了。那么,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西汉的分国制为西汉带来了什么?最后结果如何呢? 西汉初年,统治者继续采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治,刘邦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在各地建立王国,在地方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这些王国相对独立,掌握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逐渐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巩固,由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 一、考情分析 分封制在考试中是高频考点,考察的角度非常多,从分封制的目的、分封的对象、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衰败的原因及表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等方面的都会有所考察,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全面进行掌握。 鉴于分封制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历次考试中针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也比较多样,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等等,都有涉及,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重点掌握分封制的内容。 二、知识点呈现 1.分封制 (1)概念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巩卫周王室的统治。 (2)目的 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 ①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的纽带)等。 ②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功臣(齐)和先代贵族(杞、宋、陈、许、楚)。 ③诸侯的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④诸侯的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 ①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②消极作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特点 受封对象多样,但是以王族为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 (6)分封制被破坏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封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表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2.分封制xx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一:分封制 (一)。前提。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二)。目的:巩固周的统治,以藩屏周。 (三)。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 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 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四)。主要封国: 主要王族:燕鲁 功臣:齐 先代贵族:宋 (五)作用:1: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周享国800年) 2: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六):春秋末期分封制瓦解: 原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政治: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二:宗法制 (一):含义: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制度。 (二)来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三)目的:巩固王权,巩固父系家长制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是分封制得以延续的基础。 (四)基本内容:1按血缘关系划分大宗小宗。 2大宗小宗关系: (1)血缘上:兄弟 (2)政治上:君臣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五)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六)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七)影响:1宗法制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2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3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4对封建政治的影响(皇位继承) 5对社会生活影响(等级观念,重视人情) (八):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利的原则。

三:西周政治制度特点: 1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以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高度集中。 分封制和宗法制──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一)北京田子刚

西周的宗法制

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制度。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特点:把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实行族权与政权结合。 4.影响:实现族权、政权,国与家的结合,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提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来区别亲疏远近的制度。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必不可少的工具。 提示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等级森严的序列。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 4.王权与神权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制度。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特点:把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实行族权与政权结合。 4.影响:实现族权、政权,国与家的结合,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提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来区别亲疏远近的制度。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必不可少的工具。 提示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等级森严的序列。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 4.王权与神权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是什么

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是什么 分封制是古代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的一种政治制度,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西周分封制的实质,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分封制的含义指的就是将国家的一些地区土地用分封的手段分别赐予臣子或者宗室,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行使自己的统治权,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他们必须时刻听从君主的命令和号召,将君主作为唯一可以主宰的权力,其实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分封制实质上的含义,那么分封制实质是什么呢? 分封制在赋予诸侯藩王们一定权力的同时,依旧将最高的统治权放在君主的手中,不管诸侯国如何的出色始终要受到君主的控制,由此可以看出分封制实质上还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尽管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让诸侯更加自由和独立,可是分封制实质已经限制住了诸侯的地位,毕竟分封制的实质是为了巩固这宗奴隶君主制度的一种手段。 同时分封制的实质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分封制只能在君主强大的时候使用,否则一旦君主没办法掌控诸侯,这种奴隶制度会产生很大的反弹,甚至可以致使中央集权全部瘫痪,就犹如齐桓公上位之后,诸侯之间战乱不断的现象一样。分封制的实质已经将统治阶级的主要目的说了个清清楚楚,其实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然后将一些小的权利富裕各个诸侯,这样一来既可以将政权控制的更加稳

定,同时也让诸侯国之间不再发生矛盾。这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设想,但是可惜的是分封制的实质已经暗示了最后的结局。分封制的实质上还是有很多缺陷的。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从很早之前古代君主就实行了分封制,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延伸,分封制一直在古代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分封制不仅可以巩固国家君主手中的统治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统治阶级由于利益和权力等原因产生的矛盾,可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政治制度。那么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呢? 分封制的内容体现了君主对于臣子或者宗室的要求,同时也规定了这些人在享有权利时所要承担的义务。那么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呢?分封制的内容是君主将土地和人民作为赏赐给功臣、贵族的后代或者宗室的一种手段,然后在各个地区组成诸侯国或者藩地,那么这些诸侯或者藩王在当地就享有了一定的统治权力,当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依旧要保证他们随时听候君王的命令,并且要将赋税和产物上交给君王,在君王有需求的时候还要协同君王作战等等,这就是分封制的内容。 同时分封制的内容还显示出这是一种以子嗣为传承方式的分封制度,虽然在分封制的内容中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每个诸侯或者藩王都可以将这种地位传承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若是没有特殊情况诸侯或者藩王的地位将会一直传承下去。从分封制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出诸侯和藩王虽然在各自的封地上享有统治权,但是这种权力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才显示出来的,归根结底这一切最终还是集中到君主的身上。也

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意义

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意义 分封制的含义指的就是将国家的一些地区土地用分封的手段分别赐予臣子或者宗室,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行使自己的统治权。下面是有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意义,欢迎参阅。 西周分封制的实质意义 分封制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分析,首先分封制作为君主手中有力而重要的政治手段,可见对于君主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那么第一个分封制的目的就可以看出来了,主要就是为了加强君主对于中央集权的统治,分封制将一些功臣和宗族都分散到了各个地区,尽管他们手中开始掌握一些地方的政权,但是对于君主来说还是可以控制的,而君主通过他们治理这个地区的百姓也让国家的统治更加的稳定。 其次分封制的目的还在于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制度将国家的领土进一步的扩张,君主安抚这些功臣王族的时候,会将一部分的土地和人民交给他们,有的时候就会考虑一些深远的边区,这样的地区或许还有着一些少数民族,君主通过诸侯将这个地区进行治理,人民也在一定的程度上相互交流,这样分封制扩张领土的目的就达到了。 其实分封制的目的很好理解,既然这种制度可以持续这样长的时间,那么也就说明这个制度还是有利于君主的,不管是加强统治还是扩大领土面积,其实意义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分封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君主。 分封制的局限性介绍 在古代君主的权力总是处于最高领域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挑衅或者干扰君主实行权力,但是随着功臣和总是越来越多,君王也觉得这些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为了减轻这种

矛盾带来的伤害,君主开始将国家的领土分封给这些人,然后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权力,帮助君主掌控地方上的政权和管理,但是最高的决定权和统治权依旧掌握在君主手中,这就是分封制出现的原因了。不得不说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历来受到君王的喜爱,但是同时分封制局限性也暗示了这种制度始终是有缺陷的。那么分封制局限性是怎样的呢? 分封制的局限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先分封制的局限性要从君主的角度来考虑,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矛盾这一点是存在的,但是分封制也同样将君主权力中很大一部分外放,这样一来诸侯在自己的国土上权力就容易过高,相当于诸侯国有了自己的政权,那么在君主能力过低或者是政权空虚的时候,对诸侯国的制约相对就弱了。 另外分封制的局限性也要从诸侯方面来说一说,各个诸侯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政权,若是君主一直强盛或许还可以保持相安无事,可是若是君主权力相对较弱的时候,而诸侯国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就更加明显了,经济上独立政权上还处于较为自由时期,那么这样一来很容易引起国家政权的割据,诸侯间也难免会引起战争。 西周分封制原因介绍 分封制在古代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的君主为了维护对国家的统治力量,以及加强君主的中央集权的能力,所以将分封制作为一种主要的力量和制度,希望通过这种制度的推广将国家治理的更加稳定,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那么西周分封制原因是什么呢? 西周分封制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西周分封制原因就是在西周开始建立的时候,国家的政治还是比较严峻

西周的宗法制度、法律形式及礼与刑的关系

西周的宗法制度、法律形式及礼与刑的关系 (一)、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从广义上说,’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范体系,’宗法’即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西周宗法制度三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谓王位的继承者必须是正妻所生长子,无论其贤与不肖;如妻无子,则不得不立贵妾之子,不管其年龄大小。 小宗服从大宗、(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周天子为天下惟一的共主。周天子立嫡子为继承人,分封其余庶子为诸侯。诸侯立嫡子为继承人,封其余庶子为大夫。大夫立嫡子为继承人,其余庶子则为士。士立嫡子为继承人,其余庶子则为庶人。周天子居全国为大宗。诸侯对大夫为大宗,对天子则为小宗。大夫对士为大宗,对诸侯为小宗。士对庶人为大宗,对大夫为小宗。上面的一级只直接臣属下面与之相近的一级,隔了一级的臣下称为“陪臣”,不直接臣属)。 各级家族组织共同向周天子负责。西周的“封邦建国”,即常说的“裂土封王”。实行之的目的是“众建亲戚,以藩屏周”。把自己的同姓兄弟以及与之有缘亲关系、或在灭商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功臣分封到各地,代理王室管理这些地区。在各诸侯国内,诸侯也依例分封自己的子侄为卿大夫。周初封国七十一,其中同姓之国四十、兄弟之国十五。主要的封国有鲁、卫、晋、齐等。周朝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称“二王之后”。这些封国在自己的封地之内,享有有限的自治权力,但在政治上必须以周天子为共主。周天子掌握着朝聘、会盟和征伐的权力,各诸侯国对周王室负有纳贡、拱卫的义务。如此,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至于庶人,形成一个个金字塔式的政治结构。 分封制有以下优长: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制实际承认了包括商朝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统治的分封制,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何休说:“王者居土而诸侯分职,俱南面而治,有不纯臣之义”(《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各诸侯国有自己的领土、军队和民众,是实体性的政权存在。王朝要使诸侯有效的捍卫王室,必须向他们让渡权力,而诸侯要想保证自己的存在,必须捍卫王朝的权益。制度极富弹性,双方各取所需。从而形成天子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主要内容:⑴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 有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务。⑵受封者要定期到周王室朝见,向周天子交纳贡品,为周王室服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同出征,共同抵御或征讨其他民族。作用有: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对后世哪些朝代产生了影响所有朝代。。。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连续数百年的强国1.分封制 目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防止商代遗族叛乱 (3)适应人口的不断增多,社会的不断发展 (4)根本:巩固西周的统治 主要内容:1.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遗族 2.受封诸侯国须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受封诸侯在其疆域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

西周宗法制

西周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的关系如何 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嫡长制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并且,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因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可以在自己领地里进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和征派赋税,同时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对周天子定期进行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因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两者缺一不可。 礼乐制是西周文化的主构架,周礼强调要尊崇上天和先祖,同时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上下的尊卑关系,不得有所逾越,周礼有吉礼(祭祀礼)、凶礼(丧葬礼)、宾礼(交际礼)、军礼(征战礼)、嘉礼(吉庆礼)。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人事到祭祀,从日常生活到政治活动,都有与其身份相合适的礼仪规范。乐是辅从于礼的,乐以音乐节奏的艺术美,让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西周礼乐制作为一种通过礼仪和艺术表现出来的外在文化,本身就体现了分封制、宗法制的内涵。本质上说,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礼记》中的所谓“礼不下庶人”,《荀子》中的所谓“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就指出了礼乐制在维系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作业: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的分封制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制度属于西周的是() ①世袭制②禅让制③等级制④分封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山东省被誉为“齐鲁大地”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 A. 商朝甲骨文记载 B. 西周分封制 C. 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D. 秦朝郡县制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 ①交纳贡品②交纳田租③派兵作战④服从命令 A. ①②③④ B. ② C. ②③ D. ①③④ 4、西周的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产生的 A. 奴隶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5、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 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 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6、《荀子》载:西周“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7、西周时,周王通过()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8、“授民授疆土”反映了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等级制 9、有这么一种制度它使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种制度就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县制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候,诸候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下,诸候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3)你如何看待这一制度? 11、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左转》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有四十人。 材料二:《荀子? 儒效》说:周公……兼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回答,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 ⑵从材料中看出在西周,哪些人可能被分封为诸侯? ⑶西周的分封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⑷分封制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中你又怎样的认识?

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西周宗法制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宗法制从诞生开始,一直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敬仰名门大姓,标榜同姓同宗,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家庭结构,时至今日,宗法制

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宗教法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宗教的教义原则发展成为一种法律宗教法在欧洲影响比较深如一夫一妻就是宗教对法律的深刻影响 西周宗法制的渊源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如弟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微”,封为子爵,名启;因启的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宫,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正是这位辛使殷商走向灭亡。这说明殷商末期,嫡长继承制已经确立。 据黄河流域周原(今陕西岐山)生活的周部落,在古公亶父时,嫡长继承制还没完全确立。古公少子季历继承了王位,而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出奔长江三角洲,后来建立了吴国。季历传位于长子姬昌,姬昌又传位于长子姬发。姬发灭商后,大力推行嫡长继承制。自此宗法制度被作为立国的原则世世代代延续了下来。 根据宗法制,“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精神,周王朝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是继承王位或爵位的唯一合不者,庶子即使比嫡长子年长或更有才能,也无权继承。这就使弟统于兄,小宗统于大宗。庶子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含答案

(一)复习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单项选择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2.中国古代,在中央设相的官职以参与国王决策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 ()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3.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4.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 () A.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B.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5.《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 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 6.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不是 .. () A.私有制发展的结果B.阶级对立的产物 C.历史的进步D.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7.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8.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 A.实行分封制B.进行封建改革 C.实行宗法制D.任人唯亲 二、综合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材料二《荀子》记载周初分封71国中姬姓诸侯国所占比较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分封治国吗?并说明理由。 知识坊: 周朝诸侯国的类型

西周分封制的新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的新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分封制不是西周的独创。分封诸侯在夏代就有,商朝进一步推行,不过商代外服的君长虽有受封,但与商王没有血缘关系,而商王的宗亲多封授在内服区域。西周的分封制较之于夏商,又有制度的创新,被称为“封邦建国”,体现出出新的时代特征。成为周代巩固政权的一种重要政治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行,并加以完备,对西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西周分封制的新特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7.周公制礼作乐,从制度上规范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秩序。 二、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1.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麒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西周的分封制的目的

西周的分封制的目的、含义、概况、受封对象、诸侯义务、主要封国、意义及兴衰。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扩大疆域。 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 3.概况:武王建周后,进行了大分封;周公东征平叛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周公在推行分封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4.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周人还把一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行监督,便于管理。周人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5.诸侯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7.意义: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加上礼乐制度的制定,协调了贵族中的等级关系,社会得以稳定下来。这些受封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在天下各地,构织起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室分封宗亲贵族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利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的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或为同宗共祖的宗亲,或为彼此通婚的姻亲,横向联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8.兴衰:西周前期,达到了扩大疆域,巩固西周统治的目的。但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失去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更是偏居一隅,大部分王室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