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肠镜诊断大肠癌及腺瘤420例分析

结肠镜诊断大肠癌及腺瘤420例分析

结肠镜诊断大肠癌及腺瘤420例分析
结肠镜诊断大肠癌及腺瘤420例分析

结肠镜诊断大肠癌及腺瘤420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全结肠镜对大肠癌及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全结肠镜检出的大肠癌及腺瘤患者420例。结果:1927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癌137例,检出率为7.1%,大肠腺瘤283例,检出率为14.7%。两者均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随着年龄的增大,大肠癌检出率也逐渐升高。大肠癌病理分型以腺癌为主。便血是大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结论:全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大肠腺瘤对减少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全结肠镜大肠肿瘤大肠腺瘤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西方化,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渐升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大肠癌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而全结肠镜是检查大肠癌最敏感的手段之一。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我院肛肠科肠镜室行全结肠镜检查1927例,检出大肠癌及腺瘤420例,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1 927例中,男1023例,女904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90岁,平均(50.0±11.9)岁,有33例进不到回盲部,除因肿瘤过大、肠腔狭窄难于进镜外,其他原因进不到回盲部的有14例,成功率为98.2%。检出的大肠癌及腺瘤患者共420例。

1.2 方法日本奥林巴斯电子结肠镜CF2401型,由熟练掌握内镜操作的肛肠科医生进行,按照循腔进镜的原则,对全结肠进行检查。

术前要求进行充分的肠道准备,以免微小病变被掩盖。对肠腔无狭窄的,直接到达盲肠。对有狭窄,难于进镜的,不勉强通过。对息肉直径<0.5 cm的,直接钳夹;对息肉直径≥0.5 cm的先取活检,待病理明确后,再进一步处理。多发的息肉若数量不多,可逐个取病理活检,若过多,取大的息肉活检。肉眼可以直接判断的恶性肿瘤,在进行内镜诊断同时,也需活检四个以上的部位,进行组织学上的病理诊断,明确病理分型。对肉眼上不好判断的黏膜隆起或黏膜下肿物也一律取病理活检。

2 结果

在420例大肠肿瘤中,大肠癌137例,男97例,女40例,男女比例为2.4:1。大肠腺瘤283例,单发腺瘤218例,其中管状腺瘤175例,绒毛状腺瘤18例,混合性腺瘤25例。多发腺瘤65例。腺瘤性息肉术后复发32例,肠癌术后复查有腺瘤性息肉12例,腺瘤恶变4例。大肠癌和大肠腺瘤均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见表1)。两者发病高峰时间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见表2)。大肠癌中以溃疡型多见,共83例,肿块型40例,浸润型14例。病理上以腺癌为主,中分化的腺癌最多,其次为高中分化、高分化、低分化腺癌等(见表3)。临床症状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痛等(见表4)。

3 讨论

大肠癌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大肠癌无明显症状,而当出现症状时,基本上是中晚期了,所以寻找一种能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检查手段是当务之急。在众多的检查手段中,结肠镜是值得

肯定的能早期检出结直肠癌的手段。在结肠镜不断发展过程中,由最初的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目前常用的电子结肠镜,甚至更先进的还有:扩大电子结肠镜、超声结肠镜,不仅使人们的观察范围扩大,而且对黏膜的分辨率越来越高。结肠镜的最大优点在于直观性,通过它能够用肉眼看到肿瘤的大小、形状及分布。由于癌肿本身的特点,90%以上癌肿可以在肉眼中分辨出,但最终靠病理诊断。而可直接在结肠镜下取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是其另一优点。当前,结直肠检查手段日新月异,CT仿真结直肠镜(CVTV)是近十年来新兴发展的一种检查技术。但有学者[1]对CVTV与电子结肠镜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CVTV不能显示黏膜的细微表现,也不能提供结肠黏膜的真实颜色,更无法显示结肠镜下清晰所见的黏膜下血管,因此它在评价浅小溃疡和直径<5 mm的扁平隆起性病变时具有局限性,故至少目前来说结肠镜的地位是完全不可取代的,CVTV只是结肠镜的补充。其他检查手段如MRI和CT的优点在于能检出大肠癌有否转移至其他脏器,并判断结直肠癌浸润的深度,对TMN分期有帮助,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如结肠镜。结肠造影准确率受肠道清洁程度影响,对结直肠癌诊断的特异性不如结肠镜,故全结肠镜是目前检查结直肠癌最敏感的手段[2]。

年龄是结直肠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3]。本组资料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结直肠癌检出率也逐渐升高,80岁以上检出率高达45.1%。这与国内外的报道相符合。国外学者[4]做过统计:小于4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少于2%,50~59岁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30~

39岁人群的18~20倍,在60岁以上人群,年龄每增加7岁,患结直肠癌风险增加一倍。故国外高危人群筛选一般从50岁开始。但对有便血等症状或是结直肠癌或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近亲者,我们要求从40岁开始,用结肠镜检查。而对患结直肠癌或腺瘤的患者,建议术后3~6个月或1年内复查结肠镜。

大肠腺瘤是癌前病变。Morson提出“腺瘤-癌”顺序学说[7],认为大肠癌是由腺瘤发展而来的,这一观点已经普遍被人们所接受。而由腺瘤→癌需要经历大约10~15年的时间。本组资料统计显示:①大肠癌与腺瘤的好发部位具有一致性,都是直肠和乙状结肠。②两者发病高峰期的时间有先后顺序,间接证明了这种学说的正确性。因此早发现和处理大肠腺瘤,对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要降低大肠癌和大肠腺瘤的误漏诊率,需要做到:①医生不要被患者所描述的症状所蒙蔽,尤其患有“痔疮”多年的便血患者,不能简单地主观臆断患者每次便血都与痔疮有关,而要通过客观检查后再进行诊断。②对于有肠腔狭窄的患者,要行CT或MRI的检查,了解狭窄段以上的大肠有无其他占位性疾病。在肿瘤切除后要复查结肠镜,大肠癌合并大肠腺瘤的情况并不少见,对术前因狭窄而检查不到的近端肠管重新检查,若发现腺瘤则可避免漏诊。③无论是腺瘤术后或肠癌术后,术后第1年的复发率最高,有学者[5]报道大肠腺瘤切除后1年内镜复查有30%~35.8%新腺瘤发生。故大肠腺瘤切除术后至少每年随访1次,连续2年,然后每三年1次[6]。

【参考文献】

[1] 李泉,张洁,张澍田.CT仿真结肠镜与电子结肠镜对结直肠疾病诊断的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3):1047- 1048.

[2] 张建斌,牛印会.结肠镜检查100例结肠癌诊治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06,8 (19):17.

[3] Corman主编,吕厚山主译.结肠与直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72-573.

[4] 许哲,黎介寿.结直肠癌的筛查[J].中国癌症杂志,2006,16(1):75-77.

[5] 吴子刚,全华斌,张秋生.大肠腺瘤恶变的主要危险因素[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0,7(2):50-51.

[6] Grassi A,Casale V,Fracasso,et al.Mediumlarge polyps of thecolon.a contribution for their clinical profile and a proper surveillance[J].J Exp Clin Cancer Res,1997,16(2):313-319.

[7] Morson BC.Genesis of colorectal cancer[J].Clin Gastroenterol, 1976,5(3):505-5251.

结肠腺瘤术后饮食

结肠腺瘤术后饮食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为了工作而忽略了饮食,长时间不按时吃饭就为日后的疾病埋下了病根。饮食不规律很可能导致结肠腺瘤,如果发现的及时是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术后的恢复也很重要,特别是饮食方面,由于手术前都是空腹,所以术后会有饥饿感,但是切不可立即吃很多食物,可以先吃一些小米粥润润肠胃,再逐渐吃一些有营养的食物。 ①结肠肿瘤患者手术后不能立马进食最好是禁食3-4天,待到提排气后,肠道恢复正常的蠕动再进食,此时的饮食应以易吸收、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全流质食物为原则;尽量让病人少食多餐、每日进餐6-7次、2-3小时时食一次为主。以免增加胃肠道的负担,经患者增加痛苦,加重病情。结肠肿瘤患者出院后要保持生活饮食规律,结肠肿瘤术后饮食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煎炸、腌制食物,禁忌烟酒,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②合理的脂肪摄入。实践证明,高脂肪膳食(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会促进肠道肿瘤的发生。虽然胆固醇本身并不致癌,但与胆石酸反应后便可产生促癌作用。所以,结肠肿瘤患者,不要吃过多的脂肪,每天脂肪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30%以下。此外,动、植物油比例要适当,在一天的膳食中,食物本身的油脂量,加上烹调中用油量,每日应控制在50克以下。有的人对于动物脂肪的控制很严格,经常以植物油为主,甚至不吃动物油,这样会造成体内

过氧化物过多。所以,结肠肿瘤术后饮食应注意油脂的合理摄入。 ③膳食纤维不可少。结肠肿瘤术后饮食应注意多吃些含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萝卜等,这些含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可刺激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粪便中带走致癌及有毒物质。如果发现结肠肿瘤肿向肠腔内凸起,而使肠腔变窄时,就要控制膳食纤维的摄入,因为摄入过多的膳食纤维会造成肠梗阻。此时,应给予易消化、细软的半流质食品,如小米粥、浓藕粉汤、大米汤、粥、玉米面粥、蛋羹、豆腐脑等,这些食品能够减少对肠道的刺激,较顺利的通过肠腔,防止肠梗阻的发生。 ④选择合适的牛奶。牛奶是人们十分喜爱的饮品之一,牛奶中有鲜牛奶和奶粉,鲜牛奶多为全脂牛奶,奶粉又分为全脂和脱脂。研究报道指出:牛奶中含有的维生素A、维生素C、钙等物质,具有抗癌作用。维生素A能使人体鳞状细胞癌及其他细胞癌消退,并刺激人体抗肿瘤的免疫系统;维生素C能抑制内源性亚硝胺的合成,并抑制致癌化合物对人体组织细胞的影响;钙能改变结肠粘膜的增殖,降低结肠肿瘤的发生。但是,牛奶中所含的脂肪却具有致癌作用,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为脱脂牛奶的4倍,故常喝脱脂牛奶可降低患口腔、结肠、膀胱、肺、乳腺、宫颈癌的危险性,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因此,术后的结肠肿瘤患者更适于饮用脱脂牛奶。但对于正常人,适当饮用全脂牛奶对身体并无明显不良影响。

结肠癌病理知识

病理 (一)大体形态分型 1、肿块型结肠癌 2、浸润型结肠癌 3、溃疡型结肠癌 1、肿块型(菜花型、软癌)肿瘤向肠腔内生长、瘤体较大,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该型多数分化较高,侵润性小,生长较慢,好发于右半结肠。 2、侵润型(缩窄型、硬癌)肿瘤环绕肠壁侵润,有显著得纤维组织反应,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易引起肠腔狭窄与梗阻。该型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出现转移早。好发右半结肠以远得大肠。 3、溃疡型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发生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细胞分化程度低,转移早。就是结肠癌中最常见得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二)组织学分型 1、腺癌大多数结肠癌就是腺癌,约占四分之三,腺癌细胞可辨认,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级,Ⅲ级分化最差,细胞排列为片状或索条状。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粘液,在细胞内可将细胞核挤到一边(状似戒指,有称作印戒细胞癌),在细胞外可见间质内有粘液以及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在片状粘液中似小岛状。分化低,予后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细胞小,形状与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润明显。分化很低,愈后最差。 (三)临床分期

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 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 Ⅲ期(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 C1期:近处淋巴转移(肠旁) C2期:远处淋巴转移(系膜) Ⅳ期(Dukes D期):已有远脏转移 (四)扩散转移 1、大肠癌扩散得特点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且累及肠段一般不超过10公分。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结肠癌得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得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得系膜内。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得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得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就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

结肠息肉病概述

结肠息肉病概述 1 结肠息肉的概念 结肠息肉系指生长自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通常源于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并从粘膜表面向腔内扩展。无论其呈广基、亚蒂或长蒂等状,均仅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病理性质,故临床上在病理性质未明之前,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通常用。息肉。来描述。结肠息肉自然病程较长,症状不甚典型,位于不同部位的息肉,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幼年型息肉可自行脱落,成年型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部分可以发生癌变或与癌肿关系密切,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有些具有遗传性或伴随全身疾病。 2 结肠息肉流行病学及发病情况 世界各地区的不同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亦不同,在结、直肠癌高度危险的国家中,结肠腺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在美国年龄超过60岁者40%~50%发现有结肠腺瘤性息肉,西欧同样多见。而在大肠癌发病率低的地区,结肠腺瘤性息肉少见,南部非洲黑人中几乎为零,在日本、哥伦比亚地区则可达10%,南亚地区较少见。低纤维、低蔬菜、高脂肪餐与息肉的发生及结肠癌的出现有密切关系:因为饱合脂肪酸增多,粪便形成减少,使致癌物质等有害成分在肠腔内存留时间延长,结果导致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行毕氏式手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者,因为改变了生理状态下的排泄过程,延长了排泄时间,使胆酸含量增加,高浓度胆酸作用于胃肠粘膜可使息肉及癌的发病率增高。长期大量饮酒,免疫功能低下及冠心病患者息肉发病率高。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肠蠕动加快,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作用时间减少,息肉发病率随之降低。因此大肠息肉的发生原因,主要与环境、饮食结构及结肠运动等诸多因素有关。 年龄的增长与息肉的发生呈正相关,>30岁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增加,55~80岁发病率最高,病理尸检及结肠镜检证实男性多于女性,笔者20余年经结肠镜检发现2561例结肠息肉中,男性1842例,女性719例,男女之比为2.6:1。息肉的好发部位依次是直、乙状结肠→降结肠→盲肠,近年来右半结肠息肉有增多趋势,50~65岁腺瘤性息肉癌变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65岁多发生在右半结肠。有人报道直、乙状结肠息肉30%患者同时伴有右半结肠息肉。所以在直、乙状结肠发现有息肉,必须行全结肠镜检,避免遗漏其它部位息肉。另外有人认为31%结肠息肉患者只限右半结肠有息肉,而乙状结肠、直肠无息肉。3 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除幼年性息肉外,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41%患者可无症状。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及腹痛。>2.0cm的息肉尤易出血,如用结肠镜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其息肉检出率为5.8%~21%,<60岁者如有便血、腹泻等症状进行结肠镜检查,息肉检出率为34%,>60岁者息肉检出率更高。其检出的息肉中约60%为管状腺瘤,20%~30%为绒毛管状腺瘤(或称混合性管状腺瘤),10%为绒毛状腺瘤。从粪便隐血试验和粪便血红素隐血试验及免疫隐血对比法看,后两者检出率较前者明显提高,且可以判断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隐血试验阳性,结肠镜检查阴性者,气钡双重造影的检出率高,可使漏诊率下降到13%~15%,但单纯钡灌肠的误诊率可达33%;经单对比和双重对比钡灌肠发现息肉诊断的概率分别为3.6%(86/997)和15%(142/947),显然后者优于前者。普通CT对息肉诊断没有临床意义。目前公认的是全结肠镜检为最佳方法,其对结肠息肉的诊断准确率达92%~100%,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对于息肉的性质做出初步的诊断,同时可做活检和进行内镜下的治疗。笔者经结肠镜检诊断治疗结、直肠息肉2561例中,增生性息肉185例(7.2%),炎症性息肉565例(22.1%),淋巴性息肉31例(1.2%),腺瘤性息肉775例(30.3%),幼年性息肉1005例(40.2%)。 4 结肠息肉病理学特征 起源于结肠上皮的息肉有三种类型,增生性(化生性)、炎症性、肿瘤性(腺瘤性)。 411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较小,其直径90%以上小于1.0cm,常为多发、无症状,约占全部结肠息肉的1/5,但占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的大多数。这种息肉只是正常粘膜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非肿瘤性,属良性病变。 412 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出现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也不属于肿瘤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溃疡愈合之后形成的假性息肉,呈岛状、丝状、柱状突起或粘膜桥形成,这种炎性息肉与小腺瘤样息肉难于区别。另外,淋巴性息肉和类脂性肉芽肿均属炎症性息肉范畴。 413 腺瘤性息肉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绒毛管状腺瘤三型。可发生于结肠、直肠的各个部位,可单发亦可多发,有带蒂、无蒂、亚蒂。有的乳头状或分叶状,形成桑椹样外观。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典型的管状腺瘤较小,球型,有蒂,其表面可呈分叶状;绒毛状腺瘤大,无蒂或短蒂,表面绒毛状。混合型腺瘤由两种形态混合组成。所有腺瘤均为异型增生,其增生程度分轻中重三级。大多数学者认为,结肠癌一般需经过腺瘤期,然后再癌变。Kuzulea 等研究表明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演变成早期癌需3~5年。故腺瘤性息肉被明确为癌前病变。经组织学检测证明,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绒毛状腺

结肠癌的护理

结肠癌病人的护理 一、结肠癌的病因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的。好发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男性比女性多,男女之比为2:1。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癌前疾病、及其他疾病有明显的关系。 一、环境因素结肠癌的发病与生活习惯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高脂肪饮食和食物纤维不足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饮食,特别是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促进肝中胆固醇和胆酸的合成,进入肠腔内增加,结肠细菌作用使之转变成胆固醇代谢物及次胆酸,有致癌的作用。 二、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结肠癌的发病原因之一。家族史:一级亲属得过结直肠癌的,其下一代在一生中患此病比普通人群要多。大约1|4的新发病人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 三、炎症性肠病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比普通人得结肠癌要高得多,多见于幼年发病病变范围广病程长的患者,癌变常发生在扁平粘膜。炎症的增生性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常可伴有息肉形成,进一步发展为肠癌;克隆氏(Crohn)病时,有结肠、直肠受累者也能引起癌变。克隆氏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会是常人的30倍 四、血吸虫病、血吸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结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有明显区别,过去认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因肠壁血吸虫卵沉积与毒素刺激,导致大肠粘膜慢性溃疡,炎性息肉等,进而引起癌变。 五、息肉大部分结肠癌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的,发病的主要诱因是不良息肉。其中绒毛样腺瘤样息肉更容易发展成癌,癌变得发生率为25%左右;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3%左右. 六、有关资料报道了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发病率也在增高,有关学者认为与次级胆酸进入肠腔增加有关系。 二、结肠癌病理与分型 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区分为: 1.肿块型: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好发于右侧结肠,特别是盲肠。 2.浸润型:沿肠壁浸润,容易引起肠腔狭窄和肠梗阻,多发生于左侧结肠。 3.溃疡型:其特点是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是结肠癌常见类型 显微镜下组织学分类较常见的为:①腺癌:占结肠癌的大多数。②粘液癌:预后较腺癌差。 ③未分化癌: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最差。 三、结肠癌的转移途径\临床分期 主要有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侵润与种植等方式: 1.大肠癌扩散的特点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且累及肠段一般不超过10公分。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结肠癌的淋巴转移 3.血行转移 4.侵润与种植 临床分期 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 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结肠息肉到结肠癌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结肠息肉到结肠癌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发表时间:2019-08-20T10:36:44.7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7期作者:马泽忠 [导读] 肠道出现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出现结肠癌的几率就会升高,而我国近几年的结肠癌发生几率和死亡率持明显上升的趋势, 大邑县人民医院,四川省大邑县611330 肠道出现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出现结肠癌的几率就会升高,而我国近几年的结肠癌发生几率和死亡率持明显上升的趋势,而美国却持明显下降的趋势,经过研究发现,我国和美国在结肠癌的发病率上之所以有这样明显的差异,主要的原因为:美国实行了“每年普查结肠镜:这一医疗政策,导致美国人民能够通过定期的普查,有效的降低了结肠镜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保障了社会人口的健康水平。 那么结肠镜的检查怎么来降低结肠癌的发生几率,主要的原因是根据结肠癌的临床症状来进行普查,当人们自身存在结肠癌的临床征兆时,及时的进行检查,则会使人们对于自身的肠道有一个了解,这样就能有效的预防结肠癌的发生,毕竟结肠癌的发生并不是一下形成的,一般都是很多肠道疾病没有经过及时的治疗,导致病情不断的发展所导致,其中就包括结肠息肉,对于结肠息肉来讲,很多人都不知道该肉是什么肉,在临床上很好听说,也没有较多的概念,那么什么是结肠息肉呢? 1.结肠息肉的含义 息肉也就是组织上多出来的一块肉,用肉眼能够看出(如果是早期,息肉较小,则很难通过肉眼看出,需要结合临床的相关检查手段),其主要是指局部增生或者是黏膜隆起而形成的一种肿物,随着病情的发展,这块息肉会越长越大,再通俗的点来描述息肉就是:一块肉疙瘩,而结肠息肉就是指长在肠道内的肉疙瘩。 临床上结肠息肉分为两种,一种为炎性息肉,一种为腺瘤性息肉,不管是哪种息肉,如果不及时的治疗,都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几率,主要是因为息肉会损伤肠道,导致癌变,其中,腺瘤性息肉还分为三种,分别为: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最大)、管状腺瘤以及混合性腺瘤。有临床数据显示,有90%以上的结肠癌都是因为结肠息肉所导致,那么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到底有多远的距离,它的演化过程是这样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所以结肠息肉与结肠发生癌变有很近的距离,但是也并不是说发生后,就能立刻导致结肠癌的发生,其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需要注意的是,当出现息肉后要及时的进行对症治疗,以免病情延误,发生结肠癌,且最好当息肉还较小时就进行对症治疗,以免息肉增大后,治疗的难度也加大,但是上述也有说到过,息肉较小的时候,很难发现,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定期的进行结肠镜的检查,也就是为什么当美国推行每年普查结肠镜的措施后,结肠癌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都较我国有了明显的降低。所以定期筛查结肠息肉是很有必要的。在此之前,需要了解自身是否属于结肠癌的高危人群,使得自身能够提高警惕的意识,加强检查的意识。 2.结肠息肉的高危人群 (1)有慢性腹泻、慢性胆囊炎、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以及黏液血便的人群 (2)接受过阑尾炎切除术以及胆囊切除术的人群 (3)长期情绪压抑的人群 (4)长期吸烟和过度饮酒的人群 (5)有肠道疾病史或者有癌症史的人群 (6)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 3.结肠息肉的临床症状 在结肠息肉早期时,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只有少部分的患者会出现粘液便、腹痛、大便次数的改变、大便性状的改变、便秘、腹泻、便血等情况,而便血是最主要,也是最明显的疾病前期特征。

结肠癌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结肠癌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结肠癌的诊断依据是什么?随着我国结肠癌患者的越来越多,给其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严重时更会并发出其他疾病。而其实患者只要早点结合结肠癌的诊断依据,就能及时缓解病情。因此,我们先要了解结肠癌的诊断依据,才能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下面就来介绍结肠癌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结肠癌的诊断依据有: 1、无痢疾、肠炎、痔疮、瘘等病史,出现便频、粪便伴脓血、粘液、血便。 2、近期出现持续性腹痛、胀气、腹部不适,经一般治疗无效者。 3、有肠梗阻症状逐渐加剧者。 4、原因不明的贫血、消瘦、或体重减轻者。 5、腹部出现包块,左或右下腹部尤为多见。 6、连续出现黑色或柏油样粪便,潜血试验阳性,镜检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者,均应作进一步检查。 此外,结肠癌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乙状结肠镜检查:该项检查适用于肿瘤部位较高,指诊不能触及和指诊触及而术前无病理诊断者,应采取组织活检,明确诊断,以免漏诊或误诊。 2、双重对比造影:钡或气钡双重灌肠造影是结肠癌不可缺少的临床检查。其目的是观察大肠形态的全貌,有无多发性息肉和多发癌瘤。 3、内镜检查:凡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经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者,应常规进行乙状结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4、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查:对检测诊断结肠癌无特异性,但对估计预后、监察疗效和复发,特别是肝转移者具有一定帮助。 5、CT或MRI检查:主要适用于了解肿瘤对肠管浸润的程度及有无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可为术前分期及术后复查。 结肠癌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以上所说的内容就是结肠癌的诊断依据,希望大家能一一了解。只要尽早结合结肠癌的诊断依据,就可以让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到时就能很好的控制病情。所以请大家多多参考结肠癌的诊断依据,这对患者的

结肠腺瘤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结肠腺瘤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归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患者201例,其中结肠腺瘤者36例作为病例组,无腺瘤者16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史和脂肪肝等临床特征,分析与结肠腺瘤发生有关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腺瘤组男性(P=0.02)、年龄>50岁(P=0.01)和脂肪肝(P=0.01)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伴有脂肪肝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是结直肠腺瘤的易感人群。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危险因素;临床特征 结肠腺瘤泛指所有生长在结肠和直肠黏膜表面并向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总称[1]。根据腺瘤—腺癌顺变假说,超过95%的结直肠癌起源于结直肠腺瘤,因此寻找与结肠腺瘤相关的危险因素对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回归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结肠腺瘤患者临床特征与腺瘤危险发生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归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患者201例,其中结肠腺瘤者36例作为病例组,无腺瘤者165例作为对照组。腺瘤组男23例(63.9%),女13例(36.1%),平均年龄(66.8±9.2)岁,吸烟者19例(5 2.8%);对照组男71例(4 3.0%),女94例(57.0%),平均年龄(5 4.1±8.1)岁,吸烟者91例(5 5.2%)。 1.2 方法结肠镜检查,拟诊为结肠病变患者术前1日晚清洁灌肠,术晨于结肠镜室进行结肠镜检查。检查部位包括从直肠到回盲部的全部结直肠,对内镜下发现的所有可疑病变均进行活检,记录病变数量和位置,病变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或盲肠。活检病变经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并确诊为结直肠腺瘤。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结肠镜检查结果共201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结肠腺瘤患者36例,结肠腺瘤检出率为17.9%。 2.2 结肠腺瘤患者临床特征腺瘤组男性(P=0.02)、年龄>50岁(P=0.01)和脂肪肝(P=0.01)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表1)。 3 讨论 结肠腺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性病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为10%~20%,随着年龄的增值,其发病率可能会增高[3]。本研究中结肠腺瘤组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6.8±9.2)岁,明显高于对照(54.1±8.1)岁,进一步说明,高龄可能是结肠腺瘤的一个危险因素。大量研究显效肿瘤具有恶变潜能,随着腺瘤生长时间的延长,部分腺瘤可以发生恶变,演变为结肠腺癌[4],同时有研究显示结肠腺瘤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度明显增高[5]。因此,及早发现结肠腺瘤患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本研究回归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患者201例,其中结肠腺瘤者36例无腺瘤者165例,分析结果显示腺瘤组男性(P=0.02)、年龄>50岁(P=0.01)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doc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结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 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结肠癌 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又称lynch综合征。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拟诊结肠癌病例结肠癌门诊继续随访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纤维结肠镜、组织或及 X 线摄片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 病理学检测 确定诊断排除诊断可根治性切除术前评估不可根治性切除有梗阻、出血、穿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再次评估可切除放、化疗姑息性手术 随访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结肠癌发生的因素可 归纳为: 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 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上常表现有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消 瘦、低热等。早期偶有腹部隐痛不适,后期在60%~70%病人中可扪及右侧腹部质硬肿块。 左侧结肠癌患者早期临床上可表现有排便习惯改变,可出现 便频、便秘或便频与便秘交替。肿瘤生长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 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约10 %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或慢 性肠梗阻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 及贫血最为多见。左侧结肠癌患者则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 为多见。 5.3.2 直肠指诊

结肠癌的CT诊断

结肠癌的CT诊断 发表时间:2011-05-13T09:43:44.1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喻鲁饶[导读] 结肠癌原发灶的主要CT征象有肠壁的增厚、肿块、肠腔狭窄和局部肠壁的异常强化。喻鲁饶 (黑龙江省饶河县中医院 155700) 【中图分类号】R7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211-02 【关键词】结肠癌诊断 CT (一)结肠癌的CT表现 1.原发灶 结肠癌原发灶的主要CT征象有肠壁的增厚、肿块、肠腔狭窄和局部肠壁的异常强化。利用水灌肠法进行增强CT扫描,可更好地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 早期结肠癌的CT表现常常类似于腺瘤性息肉,当CT显示有肠壁的局限性增厚并伴有强化时,对于诊断有重要意义。 Borrmann 1型癌表现为伴有肠壁增厚的肠腔内大的广基偏心性分叶状肿块。与胃癌不同的是,结肠的溃疡型癌(Bomnanon 2,3型)常常表现为环形或半环形肠壁的增厚,伴有肠腔的不规则狭窄。Borrmann4型癌在结肠癌中很少见,表现为肠壁弥漫均匀性增厚、僵硬,称为革袋状结肠,此时应注意与转移癌和克罗恩病鉴别。 2.浆膜及临近器官受侵的判定 由于结肠周围有较为丰富的脂肪组织,因此更易于对浆膜是否受侵作出判定。通常将肠壁的浆膜面在CT上的表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肠壁外缘光滑锐利,表明癌肿仍局限于肠壁之内。②肠壁浆膜面模糊不清,或伴有浆膜外的索条状影,表明癌肿已穿透壁外。③临近脏器间脂肪层消失,表示周围脏器受侵。采用此标准判断的准确率可达60%~80%,对于癌肿穿透肠壁判断的准确性更高。 癌肿与邻近器官间脂肪层的消失,作为判定受侵的标准时,应当注意参考上下层面脂肪层的情况。当输尿管受侵时,可发现受累部位上方的输尿管扩张。 CT还可显示结肠癌所形成的穿孔、腹腔脓肿、套叠和窦道。 3.淋巴结和远隔转移 局部淋巴结转移(肠系膜上淋巴结和肠旁淋巴结)是结肠癌的常见转移方式。 盲肠和升结肠的淋巴主要是回流入结肠上淋巴结和结肠旁淋巴结,其中盲肠的淋巴还可流人中结肠淋巴结及肠系膜根部的主要淋巴结,而且肠系膜根部的淋巴结可以播散到腹膜后,并且沿主动脉旁淋巴结或主动脉腔静脉淋巴结群上行。右结肠动脉是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常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的前方,因此,升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可在十二指肠降部的前面及外侧观察到。由于解剖变异,升结肠的淋巴可以伴随边缘动脉沿着升结肠流人中结肠淋巴结,在此胃结肠干在胰头前方引流入肠系膜上静脉。主淋巴结的转移可以在肠系膜动脉附近或胰头部观察到。在大多数病例中,肝曲和右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可以出现在边缘动脉和胰头前面的胃结肠干。脾曲和左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常出现在沿左、中结肠血管走行的肠系膜内。横结肠癌转移可达胰周淋巴结并侵犯胰腺。对于乙状结肠癌,应当注意乙状结肠系膜左右支走行的不同区域这一特点。 (二)结肠癌的分期诊断 结肠癌有许多种分期方法,这些分期方法常常造成临床应用上的混乱。Thoeni、 Moss等曾提出了结肠、直肠癌的CT分期,但由于注重的仅是病灶对肠壁内外的浸润和有无远隔转移,而对淋巴结转移未做评估,因此其在临床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较为常用的是改良的Dukes分期和TNM分期。 原始的Dukes分期是1932年提出的直肠癌分期,仅分为三个阶段:A:癌肿局限于直肠;B:癌肿侵及直肠外;C:伴有淋巴结转移。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对这一分期进行了许多修改,最流行的是Ast|er-Coller分期或称为改良的Dukes分期,虽然这个分期仍沿用Dukes的名称,但已与原来的分期有很大不同。改良的Dukes分期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结肠、直肠癌分期方法,在决定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方面显示出很高的价值。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分期方法是UICC—MCC提出的TNM分期,通过这一方法能对肿瘤更好地定义。TNM分期包括:T:肿瘤的原发灶;N:局部淋巴结;M:远隔转移。I~Ⅲ期大致相当于原始的Dukes分期,Ⅳ期相当于D或远隔转移。这一分期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大致为:Stage 0:>95%;StageI:75%~100%;StageⅡ:50%~70%,StageⅢ:30%~50%,StageⅣ:<10%。参考文献 [1]綦先成,张海英,高晓云.结肠CT透明法及仿真内镜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年08期. [2]张安田.结肠癌临床误诊原因探讨(摘要)[J];肿瘤学杂志;1980年04期. [3]罗词文.结肠癌的发生过程[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3期.

大肠癌试题试题(含答案)

大肠癌试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结、直肠癌改良的Dukes B1期是指: A.癌肿局限于粘膜层 B.癌肿侵入肌层而无淋巴结转移 C.癌肿穿透肌层而无不淋巴结转移 D.癌肿在肠壁内淋巴结已有转移 E.癌肿已穿透肠壁,淋巴结有转移 2.直肠癌被误诊的主要原因是: A.早期症状不明显 B.可疑病例未作直肠镜检 C.可疑病例未作直肠指检 D.可疑病例未作钡灌肠 E.未经常作大便隐血试验 3.直肠癌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 A.钡剂灌肠X线检查 B.CEA测定 C.纤维结肠镜检查 D.腹部B超 E.直肠指诊 4.关于结肠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结肠癌可伴有贫血和发热 B.根据肿瘤形态,可分为肿块型,浸润型 .溃疡型 C.左半结肠癌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 D.结肠癌的血行转移,多转移至肝 E.结肠癌淋巴转移首先转移到结肠旁淋巴结 5.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时,下列措施中哪项不恰当? D A.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B.注意腹部情况,预计病变严重程度,早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C.稍准备好便手术,先作横结肠造口术,二期再作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D.胃肠减压后,待梗阻解除便作左半结肠切除术 E.急诊作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应初步纠正酸中毒后手术 6.下列哪项不符合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C A.常发生低位急性肠梗阻 B. 肠刺激症症状可较早发生 C. 常伴有明显贫血 D.腹部可扪及肿块 E. 常便血 7.结肠癌Dukes分期中B期是指 C A.癌达粘膜下层 B.癌累及肠壁肌层 C.癌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D.有淋巴结转移,仅局限于结肠旁淋巴结

E.有淋巴结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 A2型题 8.男,45岁,右中上腹持续性隐痛3个月,逐渐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近1个月来解稀 便2-3次/天,贫血。查:中腹可扪及可移动的肿块,血红蛋白80g/L,大便隐血试验(++)。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肠结核 B.胆囊癌 C.结肠息肉病 D.克隆病 E.右半结肠癌 9.女,50岁,右下腹隐痛月余。查:右下腹可扪及一移动性肿块,钡灌肠示该处充盈缺 损,血红蛋白85g/L,大便隐血试验(++)。可诊断为: A.结肠癌 B.结肠巨大息肉 C.克隆病 D.回盲部结核(增殖型) E.直肠癌 10.男,28岁,近半年来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近3个月来腹部隐痛,近2天解鲜血便, 腹部触诊和直肠指诊末发现肿块,钡灌肠示降结肠肠壁僵硬,可见充盈缺损。应诊断为:A.乙状结肠癌 B.直肠壶腹癌 C.肠结核 D.溃疡性结肠炎(增殖型) E.降结肠癌 11.男,55岁,阵发性腹痛月余。经常便秘,大便偶带血或粘浴液,以往曾有腹部手术 史,体查:腹膨隆,全腹轻压痛,未扪及肿块,肠鸣音增多,直肠指诊阴性。X线检查:乙状结肠段局限性充盈缺损,粘膜破坏,肠壁僵硬。应诊断为: A.直肠癌 B.慢性痢疾 C.乙状结肠癌 D.肠粘连 E.溃疡性结肠炎 12.男,72岁,因乏力,消瘦近一年而来院就诊,查体:贫血貌、消瘦,右下腹可扪及 一4cm×3cm大小的肿块,界清,质硬,无明显压痛,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为盲肠癌,对该患者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应包括下述范围,除了 A.右半横结构 B.升结肠 C.盲肠 D.左半横结肠 E.长约15~20cm的回肠末段 13.女,60岁,解脓血便2个月。近3天后腹胀、腹痛,呕吐1次。腹部检查:满腹压 痛,无明显肌紧张与反跳痛,有气过水声。立位腹部平片有3个液平面,肠管胀气,钡灌肠示降结肠有充盈缺损区。应诊断为: A.肠套叠

亚甲蓝对结肠癌的早期诊断

万方数据

亚甲蓝对结肠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吴玉海, 赵章树, 林国英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人民医院,平阳,325400 刊名: 江西中医药 英文刊名: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39(4) 参考文献(2条) 1.姜泊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期刊论文]-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05) 2.葛连英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期刊论文]-中国内镜杂志 2002(0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杨宏志.张传珉.张涌泉.许景洪.李立志青年人结直肠癌71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6) 2.刘大鹏.任宏.刘刚.LIU Da-peng.REN Hong.LIU Gang胃癌切除术中、术后亚甲蓝染色检测前哨淋巴结[期刊论文]-临床外科杂志2007,15(4) 3.吴汉挠.林生贵.曾伟金.黄小雄.林锡洲.WU Hannao.LIN Shengui.ZENG Weijin.HUANG Xiaoxiong.LIN Xizhou 气钡双重造影及螺旋CT对结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刊论文]-临床医学工程2010,17(3) 4.王康远.李丰德.于宏伟.陈志俊.宋静琴.范振荣亚甲蓝染色在腮腺肿瘤及腺体切除术中的运用[期刊论文]-海南医学2001,12(1) 5.王志远.罗小林应用亚甲蓝染色测定手烧伤早期削痂深度[期刊论文]-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9) 6.樊宇靖.王立东.刘宾.FAN Yu-jing.WANG Li-dong.LIU Bin亚甲蓝染色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23) 7.陈远光.陈道瑾.杨元华.陈启清大肠癌淋巴结亚甲蓝染色检查法的应用及改进[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6) 8.吴耀忠.黄天斌.黄超亚甲蓝染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2010,7(4) 9.齐心亮.郄建良.张全华.张萍.彭俊华.Qi Xin-liang.Qie Jian-liang.Zhang Quan-hua.Zhang Ping.Peng Jun-hua TSGF与CEA、CA19-9联合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评价[期刊论文]-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 10.王建华低剂量64层螺旋CT成像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期刊论文]-中国医学装备2010,7(3) 引证文献(1条) 1.曹峰瑜.童仕伦.郑勇斌.刘克杰.何小波.甘宏发亚甲蓝对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1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613849056.html,/Periodical_jxzyy200804033.aspx

怀疑结肠癌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https://www.doczj.com/doc/7613849056.html,/怀疑结肠癌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怀疑结肠癌需做那些检查项目?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结肠癌的诊断方法亦日益完善,至今为止,已有多种实验室检查用于结肠癌的诊断。下面就介绍一下结肠癌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1、结肠癌的诊断方法:肛管指诊和直肠镜检:用于检查有无直肠息肉、直肠癌、内痔或其他病变 2、结肠癌的诊断方法: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虽长 25cm,但75%的大肠癌位于乙状结肠镜所能窥视的范围内。镜检时不仅可以发现癌肿,还可观察其大小、位置以及局部浸润范围。通过乙状结肠镜可以采取组织作病理检查。操作熟练者可将纤维结肠镜插至盲肠和末端回肠,还可进行照相,确是一种理想的结肠癌的诊断方法。 3、结肠癌的诊断方法x线检查 腹部平片检查和钡剂灌肠检查:腹部平片检查适用于伴发急性肠梗阻的病例;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癌肿部位的肠壁僵硬,扩张性差,蠕动至病灶处减弱或消失,结肠袋形态不规则或消失,肠腔狭窄,粘膜皱襞紊乱、破坏或消失,充盈缺损等。钡剂空气双重对比造影更有助于诊断结肠内带蒂的肿瘤。 4、结肠癌的诊断方法:癌胚抗原试验:这种结肠癌的诊断方法对早期病例的诊断价值不大,但对推测预后和判断复发有一定的帮助。 结肠癌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值得一提的是:结肠癌主要为腺癌,其余为粘液腺癌及未分化癌,大体形态可呈息肉状、溃疡型等。结肠癌可沿肠壁环行发展,沿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可经淋巴管、血流转移和局部侵犯外,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线、切口面扩散。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由腺瘤息肉癌变者,发病年龄较轻。所以结肠癌的早期诊断较关键。 怀疑结肠癌需做那些检查项目?以上就是结肠癌的诊断方法。专家提示:如果您的身体健康出现了疾病的症状,您可以针对自己的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不过千万不要耽误诊断,千万不要让自己的生命毁在犹豫中,您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还有其它问题,请咨询我们的的在线专家或者打电话进行咨询。相信奇迹的发生,祝您健康幸福,开心快乐!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613849056.html,/jca/2015/0721/226737.html

最新肿瘤学试题库大肠癌

大肠癌 1.结、直肠癌改良的Dukes B1期是指:B(3. 2.1) A.癌肿局限于粘膜层 B.癌肿侵入肌层而无淋巴结转移 C.癌肿穿透肌层而无不淋巴结转移 D.癌肿在肠壁内淋巴结已有转移 E.癌肿已穿透肠壁,淋巴结有转移 2.直肠癌被误诊的主要原因是:C(5.2.1) A.早期症状不明显 B.可疑病例未作直肠镜检 C.可疑病例未作直肠指检 D.可疑病例未作钡灌肠 E.未经常作大便隐血试验 3.直肠癌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 E(5.1.1) A.钡剂灌肠X线检查 B.CEA测定 C.纤维结肠镜检查 D.腹部B超 E.直肠指诊 4.关于结肠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3.2.1) A.结肠癌可伴有贫血和发热 B.根据肿瘤形态,可分为肿块型,浸润型 .溃疡型 C.左半结肠癌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 D.结肠癌的血行转移,多转移至肝 E.结肠癌淋巴转移首先转移到结肠旁淋巴结 5.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时,下列措施中哪项不恰当?D( 6.3.2)A.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B.注意腹部情况,预计病变严重程度,早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C.稍准备好便手术,先作横结肠造口术,二期再作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D.胃肠减压后,待梗阻解除便作左半结肠切除术 E.急诊作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应初步纠正酸中毒后手术 6.下列哪项不符合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C(3.2.1) A.常发生低位急性肠梗阻 B. 肠刺激症症状可较早发生 C. 常伴有明显贫血 D.腹部可扪及肿块 E. 常便血 7.结肠癌Dukes分期中B期是指 C(3.3.2) A.癌达粘膜下层 B.癌累及肠壁肌层 C.癌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D.有淋巴结转移,仅局限于结肠旁淋巴结 E.有淋巴结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 A2型题

结肠癌

结肠癌的护理 摘要 本文通过了解结肠癌的定义与分期、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检查、疾病治疗及照护重点,来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使临床更完善、对病人的护理更优质化。 前言 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年龄41-50岁。是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九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或地区结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因结肠癌死亡者,男性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5位,女性居第6位。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结肠癌的发病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遗传因素有关。年龄、结直肠息肉史、溃疡性结肠炎及胆囊切除史也是结肠癌的高危因素。 文献查证 一、结肠癌的定义与分期 (一)、定义:结肠上皮黏膜细胞因长期处在不正常内在环境,或外在环境的刺激下,导致基因多重突变,易引发结肠癌,通常是腺癌。 (二)、分类: 1、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分为: (1)、肿块型:肿瘤向肠腔生长,易发生溃疡。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好发于右侧结肠,尤其是回盲部。1] (2)、浸润型:肿瘤沿肠壁呈环状浸润,易致肠腔狭窄或梗阻,转移较早,好发生于左侧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1]

(3)、溃疡型:肿瘤想、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四周浸润,早期可有溃疡,边缘隆起,中央凹陷,表面糜烂,易出血或穿孔;转移较早,恶性程度高,是结肠癌最常见类型。 (三)临床病理分期: A期:癌肿局限于肠壁,可分为三个期:A1:癌肿侵及粘膜下层;A2;癌肿侵及肠壁浅表肌层;A3:癌肿侵及肠壁深肌层。 B期:癌肿穿透肠壁或侵及肠壁外组织、器官,尚可整块切除,无淋巴结转移。C期:癌肿侵及肠壁任何一层,但有淋巴结转移。 D期:有远处转移或腹腔转移,或广泛侵及邻近器官无法切除。 二、结肠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饮食和运动:与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食物有关。 1.脂肪刺激胆汁分泌,胆汁和脂肪酸在肠道厌氧菌的作用下,形成致癌因子。 2.动物蛋白中的氨基酸分解后产生致癌物。低纤维饮食导致形成粪便的物质减 少,肠蠕动减慢,增加了粪便和肠粘膜的接触时间。 3.过多食入腌制食品可增加肠道中的致癌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均可能 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 4.缺乏适度的体力劳动,导致肠蠕动功能下降,肠道菌群改变,肠道中的和胆 盐含量增加,以致引起或加重肠粘膜损害。 (二)遗传因素:20%-30%的大肠癌病人存在家族史,常见的有家族性息肉病和家 族性息肉结肠癌直肠癌综合征。 (三)癌前病变:多数大肠癌来自腺癌病变,其中以绒毛状腺瘤及家族性息肉病 变率最高;近年来大肠的某些慢性炎症改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 病及血吸虫肉芽肿也被列入癌前病变。 三、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明显的症状,随着病程发展可出现一系列症状: (一)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便秘、便中带血或脓、粘液。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诊断 大肠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正确处理对病人的预后,生存率,治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早期大肠癌常无明显症状,一旦确诊多属中晚期。据文献报道早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进展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仅50%—60%,有远隔转移者5年生存率仅有10%[1-3]。因此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关键在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但目前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在各国差异较大,日本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居世界首位,约为17%-53%[4-6],而在欧美国家,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约为9%[7-9],我国早期大肠癌的资料并不完善,各地文献报告为 1.7%-26.1%[10-16],差异较大,较之日本报道的早期大肠癌检出率明显偏低。因此如何发现早期大肠癌,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已成为消化系疾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7]。目前内镜检查在大肠癌的诊断中具有各种影像学检查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其原因之一是内镜检查不仅能直观的发现大肠黏膜的早期病变,而且能借助活检对病变进行组织学评价,结肠镜检查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随着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平坦型病变,且具有比隆起型肿瘤更高的恶变倾向,尤其是凹陷型病变甚尤。平坦型病变包括:IIa、IIb、IIc、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等。据报道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文献报道其癌变率从8.4 %-52.5 %不等[18-19 ] , 已有动态观察表明LST可在3 年内发展为大肠癌,而隆起型腺瘤发展成癌要经过5-10年[20]。平坦型病变镜下表现为下列征象中的一种或多种共存:黏膜发红,黏膜苍白,黏膜灰暗,易出血,血管网消失,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病变周围白斑,中央凹陷,黏膜表面凹凸不平和肠壁轻度变形及吸气变形存在。常规内镜检查若发现上述征象,应先用充气和吸气试验观察是否存在黏膜变形,随后用染色内镜技术观察病变表面形态和病变范围,再应用放大内镜仔细观察大肠腺管开口的形态,基本可以判断是否为肿瘤性病变及病变浸润的程度,从而确定治疗方案。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图像清晰,能够减少微小病变的漏诊。 染色放大内镜在结肠癌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技术的应用[21]检测大肠黏膜微小病变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