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

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

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
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

【标题】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

(陈平着徐赳赳译)

⒈引言

本文将对过去所提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即:汉语中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the relative construction)之间的关系,并非在句法的特征方面,而是在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方面得到最好的论述。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就跟句法话题有关的关系化(relativization)来说,现在定义的句法话题在汉语中并不能表现出一致的语法功能。跟话题结构的句法特征无关,本文从语用角度将句法话题分为三种,即事例话题(instance topic)、框架话题(frame topic)和范围话题(range topic),每一种都由涉及话题结构的特殊主题结构表现出来。我认为,本文提出的语用差异,在论述汉语话题结构是否以及如何转变为关系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三节分别简要讨论汉语话题结构,包括三种有句法依据的句法话题,还将简要讨论汉语的关系结构。第四节将证明,如认为句法话题具有一致的语法功能,那就无法对汉语的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之间的关

系作出令人满意的论述。第五节将讨论对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并且表明如何确定对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

释。第六节将根据第五节中列出的句法话题的语用差异,对汉语的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之间的关系作出简洁

的论述。第七节是结论。

⒉话题结构和三种句法话题

句法话题是话题结构的结构上的成分,在英语和汉语中,句法话题用NPS(名词词组+句子)的一般的形

式来定义,例如:

(1)This proposal,the review committee does not likeat all(这个计划,审查委员会完全不喜欢

(2)John I haven't seen him for a long time(约翰我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

(3)香蕉我很爱吃

(4)那件事,你最好把它忘掉话题结构中的最前面的名词词组,如(1)-(4)中的斜体或黑体部分,是句法

话题。Gundel(1985:86)认为,句法话题在形式上定义为:

(5)一个成分C,是某个句子S的句法话题,当且仅当C是由S直接控制的,而且,C邻接于也由S直接控制的

某个句子S的左或右。

在过去的研究中,三种句法话题的区分,取决于跟该句子的其他成分的句法关系。众所周知,首先,(1)

和(2)在英语中属于两种不同的话题结构,(1)是话题化(topicalization)话题结构,(2)是左置话题结构。话

题化话题结构的特征是句子的其他部分中有一个空位(gap),句法话题能够回到句子中去而不影响句子的命题

内容。另一方面,左置话题结构中句子其他部分中没有空位,却有一个代词跟句法话题同指(Chomsky 1977,

1981)。由于上述区别,(1)和(2)中的句法话题可分别称为话题化句法话题和左置句法话题。

这两类话题结构通常都可在汉语中得到证实,(3)是话题化句法话题,(4)是左置话题结构。再举几例:

(6)那几封信他快写完了 (8)那个人我以前见过他吗

(7)这些事我从来没听说过 (9)你说的那些人,他们都来了

(6)和(7)中的句法话题属于话题化类,而(8)和(9)中的句法话题属于左置类。

除了以上两类句法话题外,还有第三类句法话题,这种句法话题在汉语中很常见,例如:

(10)这本书我读得很累

(11)那场火幸亏消防队来得快

(12)象鼻子长

(10)-(12)很明显跟(6)-(9)不同,(10)-(12)既没有句法话题的句法上的空位,在句子的其他部分中也没

有同指的代词。对话题结构的其他部分中的谓语动词来说,句法话题在语义上既可以是一个参与者,如(10)

所示;也可以是一个场景,如(11)所示;也可以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如(12)。

(12)是鼻子长,而不是象长

。如果这类句法话题在英语中有对应的表达式的话,那经常是由介词短语充当,这从英语翻译中便可看出。(

10)-(12)被Gundel(1988:224)称为典型的话题一述题结构,它们在过去研究中也被看作“汉语式”的话题结

构,跟典型的、由话题化句法话题和左置句法话题表现出来的“英语式”的话题结构相对立(特别参看Chafe

,1976:50-51;Xu和Langendoen 1985),下面就把(10)-(12)中句首的名词词组称作汉语式句法话题。

这样,我们已经确定了话题化句法话题,左置句法话题和汉语式句法话题这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的差异

是建立在句法话题和话题结构的其他部分之间的句法关系之上的。

⒊汉语的关系结构

在探讨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的关系前,让我们首先简要讨论一下汉语关系结构的特征。

关系结构,正象Lehmann(1992:333)所定义的那样,是由一个(可能是空的)称为中心词的名词性成分和

称为关系小句、在语义上是修饰这个名词性成分的从句组成,人们分出了两种关系结构:一种带有一个充当

中心词的名词性词组,另一种不带充当中心词的名词性词组。在过去的研究中,后者也称作缺少中心词的关

系小句或自由的关系小句(参看Grimshaw 1978;Lehmann 1986,1992)。在汉语语言学里,它通常指的是名词

化结构(参看Li和Thompson1981)。在下面讨论中,关系化指的是带有一个中心词的关系结构;名词化指的

是不带中心词的关系结构。

汉语中关系化的标记是小词“的”,“的”把一个缩短了的小句与紧接的中心词词组连接起来:

(13a)旅行团提早出发了 (13b)[提早出发的]旅行团

(14a)小王请来了客人 (14b)[小王请来的]客人

(15a)那些事你们不知道 (15b)[你们不知道的]那些事

(16a)这些人我们雇他们来当顾问 (16b)[我们雇他们来当顾问的]这些人 (17a)这棵树叶子大 (17b)[叶子大的]这棵树

以上例子明显看出,汉语中的关系结构有的是从非话题结构转变而来的,如(13)-(14),有的是从话题结

构转变而来的:有的是话题化话题结构,如(15);有的是左置话题结构,如(16);也有的是汉语式的话题结

构,如(17)。

Li和Thompson(1981)详细阐述过汉语名词化,他们认为,把小词“的”放在缩短了的小句之后,这就是

汉语名词化,与关系化不同的是,汉语名词化结构后面并不带中心名词。跟关系化一样,汉语中的名词化结

构既可以从非话题结构转变而来,如(13c)-(14c),也可以从话题结构转变而来,如(15c)-(17c):

(13c)说到旅行团,[提早出发的]反而最后到

(14c)[小王请来的]后来都走了

(15c)[你们不知道的]还多着了

(16c)[我们雇他们来当顾问的]其实都是些外行

(17c)[叶子大的]好看

根据定义,以上例句中的名词化结构,它的语义中心在词汇上是零形式。它的所指取决于关系小句中没

特别指出的参与者。如果只有一个未出现的参与者,那么,名词化结构的所指对象就跟这个未出现的参与者

相同,如(13c)-(17c)所示。如果未出现的参与者不止一个,那么,名词化结构可指几个未出现的参与者中的

一个,如(18c)所示:

(18)他非常喜欢这个国家 (18b)[非常喜欢这个国家的]

(18a)[他非常喜欢的] (18c)[非常喜欢的]

当话题结构转变为名词化结构时,未出现的总是句法话题,换句话说,从汉语话题结构转变而来的名词

化结构的所指,跟相对应的话题结构的句法话题相同,如(15)-(17)。

必须注意,在汉语中,凡能名词化的句子,都能关系化,能关系化的句子却不一定能名词化。有许多能

关系化的句子不能名词化,尽管名词化结构的所指可以从语境中推导出来,请看(19):

(19a)那次比赛老李得了冠军

(19b)[老李得了冠军的]那次比赛,我没参加。

(19c)说到比赛,*[老李得了冠军的],我没有参加

⒋以前对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之间关系的论述

⒋⒈句法观点

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这两种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在以前早有研究(参看:Chomsky1977,1981;Jiang 19

91;Justus 1976;Kitakawa 1982;Kuno 1973; 1976;Schachter1976,等等)。例如,Kuno(1973:2

54)认为,日语中,关系小句是从话题结构转变而来的,关系化的成分并非是一个一般的名词词组,而是原结

构中的主题(theme)[句法话题](名词词组-wa),汉语情况也是如此,尽管汉语中没有象日语wa之类形态

上的话题标记。汉语中,如果一个名词词组充当句法话题,那么,这个名词词组便也能关系化(Tsao 1990:43

0)。Jiang(1991:140)进一步指出:只有句法话题才能关系化,而非句法话题不能关系化。此类观点已被汉语

语言学界认可,就我所知,至今无人对此提出挑战。

必需指出的是,话题结构与关系化和名词化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从句法话题的句法类型角度来描述。虽然

,话题化类型和左置类型的句法话题,能被关系化和名词化,就象上面所述的那样,但是对汉语式的句法话

题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某些带有汉语式句法话题的话题结构能被关系化或名词化,而另一些却不能。请

看下例:

(20a)水果我最爱吃香蕉 (21a)物价东京比北京贵

(20b)*[我最爱吃香蕉的]水果 (21b)*[东京比北京贵的]物价

(20c)说到水果,*[我最爱吃香蕉的](21c)说到物价,*[东京比北京贵的] (19)中看出,某些句子能关系化,却不能名词化。

(19a)(20a)(21a)中句首名词词组都归于汉语式句法话题,虽然这三类句子在是否能关系化或名词化方面

,具有不同的表现。要想解释汉语中话题结构与关系化和名词化之间的关系,人们就会发现:仅仅从句法话

题的句法类型出发,很难说清汉语式句法话题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

必需强调的是,这里所争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它已超出了解决下列问题的本身:话题结构和关系

结构的关系,是否只能在句法方面以及只能在句法话题方面得到解决。对此类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还将有

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中句法话题的地位。

自Li和Thompson(1976)发表了很有影响的那篇论文以来,作为语法概念的话题引起了许多语言学家的兴

趣,特别是引起研究诸如汉语类语言——现在一般看作话题明显(topicprominent)类型的语言——的语言学

家的兴趣。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句法过程的关系化,自60年代以来,得到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因为它被看作

是一种句法机制,便于我们深入了解语法结构。关系化和特定的语法功能(如主语、宾语)的关系,建立在K

eenan和Comrie(1977)的“可及性等级”(accessibilityhire rarchy)之上,这个等级说明了特定语法功能在

特定语言中是如何有规律地适合于特定的句法策略的。①人们把Keenan和Comrie的发现看作是理论上的一大

贡献,因为这一发现证明了特定语法功能的存在。虽然,Keenan和Comrie没有提到象汉语这种话题明显语言

中,一个由基础生成的句法话题,是否可以以及如何在可及性等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人们都认为,

句法话题应该看作和主语相等,至少就关系化来说是这样(特别参看Chen 1986,1994;Jiang 1991;Tsao 1990

)。

如果就象我上面所证明的:对汉语中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之间的关系,仅从句法话题的句法类型无法作

出适当的论述,那么,可以这样断言:至少就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的关系而言,句法话题的定义在汉语中无

法形成一种一致的语法功能。

⒋⒉语用观点

(1976)和(1976)最早从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的角度来研究这种现象。( 1976:305)对日语的这个问题的讨论具有深刻的见解,他指出:能关系化的名词词组的种类除了受句法因素制

约外,日语中(限制性的)关系小句,可以由跟事例话题相对应的名词词组的关系化来形成,而不能由跟范

围话题相对应的名词词组的关系化来形成,如(22)和(23):

(22a)Nihon wa syuto ga sumi-yo-i(事例话题)

日本首都居住-好-现在时

“至于日本,它的首都是个好住处。”

(22b)(syuto ga sumiyoi) kuni

国家

(23a)Nihon wa Tookyoo ga sumi-yo-i(范围话题)

“至于日本,东京是个好住处。”

(23b)*(Tookyoo ga sumiyoi) kuni

“它的东京是个好住处的国家”

这种区别在其他语言里是否得到了验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验证几乎还没人进行过研究。

⒌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

综上所述,汉语的话题结构是否能关系化或名词化,无法从三种句法话题——即话题化话题、左置话题

和汉语式话题——的区别来得到解释,因为它们是通过结构的句法特征来确定的。在我证明句法话题的语用

差异能对话题结构跟关系化和名词化之间的关系作出简洁的描述之前,让我们首先讨论一下汉语句法话题的

语用解释,以及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即事例话题、框架话题和范围话题,是如何独立于话题结构的句

法特征而确定的。

⒌⒈语用话题的定义:关涉(aboutness)

下面我们将看到,句法话题跟语用话题的关系很密切。在过去的研究中,话题通常由语用“关涉”所定

义。Gundel(1985:86)的论述如下:

(24)一个实体E,是一个句子S的语用话题,当且仅当S的用意是提高接收者有关E的知识,索取有关E的信

息,或者使接收者做出涉及E的行为。

同样的观点,参看Dik(1978),Kuno(1972),Reinhart(1981)等人的论着。

过去几十年来,语用话题是如何在句子平面上表现的这一问题,人们已经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参看Chafe

1976,1994;Davison 1984;Dooley 1982;Gundel 1977;1985,1988;Halliday 1967;Kuno 1972;Li& Thompson

1976,1981;Prince 1981,1985,1992;Reinhart 1981;Tsao 1990;van Dijk 1977,1981;van Oosten 1986等等

)。人们一致公认,诸如(25)这类句子可能由不同的句法成分充当语用话题: (25)Felix invited Rosa to dance with him (Felix邀请Rosa跟他跳舞)

在(26A)和(27A)的语境里,(25)可以是关涉Felix的断言,他邀请了Rosa 跟他跳舞;或是关涉Rosa的断言

,Felix邀请她跟他跳舞。

(26)A:How about Felix(Felix怎么样)(27)A:How aboutRosa(Rosa怎么样)

这一看法也适用于汉语。(28)用于(29A)和(30A)的语境中都很恰当,只要把不同的句法成分解释为语用

话题:

(28)老赵把客人们都带出去了

(29)A:老赵怎么了

(30)A:客人们怎么了

面对这些证据,对判断一个名词词组是否具有语用话题的性质,目前几乎没有几个人坚持句首位置是必

要和充分条件(参看Halliday1967,1985;Huddleston 1988)。另一方面,人们通常认为,但有时是断言:所

有类型的话题结构中的句法话题总是被看作是语用话题(参看Gundel

1988:211)。如(31)和(32)这类话题结

构:

(31)Felix,it's been ages since I've seen him (Felix,我已经很久没见过他了)

(32) Your second proposal,the board found unfeasible

(你的第二个计划,委员会认为不适用)

Reinbart(1981:63)发现,在标准的语调模式和重音模式下,只有当位于前面的名词词组看作是语用话题

,也就是说,当这个句子所作的断言是关涉句法话题的所指时,(31)和(32)这类话题结构才能恰当地在某个

特定的语境中使用(参看Davison 1984;Gundel 1985:86;1988:211,他们持同样的看法)。

⒌⒉汉语中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

句法话题和语用话题这种关系在汉语的话题结构中是否跟英语一样密切,这虽然会有争论,但没有理由

怀疑,其他所有的条件都一样,在汉语的话题结构的所有句子成分中,句法话题是最有可能成为我们上面所

定义的语用话题这一角色的候选者。然而,我们关注的是,对汉语话题结构中的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作出较

细致的区分,因为在讨论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的关系中,这些区分将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同时,还要表明

这些区分是如何跟有关结构式的主题结构的特征相联系的。

一般来讲,(24)中语用话题的定义适用于汉语的句法话题。因此,假定有下列三种汉语话题结构,我们

把黑体部分的句法话题看作是语用话题:

(33)老李我们已经请出来了

(34)上次郊游孩子们都累极了

(35)物价纽约最贵

根据(24)的定义,可以认为,说(33)-(35)三句的用意是分别想提高我们对“老李”“上次郊游”“物价

”的认识。

尽管(24)的定义大体上适用于(33)-(35),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个定义事实上没有指出,在解释句法话题

跟句子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时,这三个句子之间具有哪些重要的区别。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33)和(34)。一般可以说这两个句子是有关“老李”和“上次郊游”的,但严格地

说,只有在(33)里,句法话题才是断言所关涉的唯一对象。在(34)里,“累极了”是关于“孩子们”,而不

是关于“上次郊游”的断言。(34)中的句法话题实际上为有关孩子的断言提供了一个框架。

就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来说,(35)是另一个次类。一方面,(35)与(34)相同之处在于句法话题跟话题结

构的剩余部分的谓语动词没有格的联系,只不过提供了对另一个成分作出断言的框架。另一方面,(35)中的

句法话题又跟(34)不同,它表现出话题结构中特殊的焦点结构的特征,这种焦点结构用来识别一个集合中的

一员,这个集合是由句法话题规定的所有可能的值。举例来说,(35)说明了:谈到任何地方的物价,纽约是

最贵的。我在下面还要详细谈到这一点。

我们已经确认,虽然汉语话题结构中的句法话题一般来说可解释为语用话题,对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可

以作出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我将在下面谈到,正是这些细微的语用差异,在阐述汉语话题结构和关

系结构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看Chafe 1976;Dooley1982; 1976; 1976;J

iang 1991等等)。按通行说法,(33)-(35)中所示的这三种语用话题分别称为事例话题,框架话题和范围话

题。下面是对这三种语用话题所作的更确切的定义:

(36)事例话题是对它作出断言并进行评估的一个事例,它通常是语境中全部所指实体的认知总藏中的一

个定指的实体。

(37)框架话题是提供时空和具体框架的话题,在这个框架里,由话题结构其他部分表达的命题(通常是

对句子中另一个成分——一般为主语——作出的断言)为真。

(38)范围话题是划定作为断言对象的一个变项的范围的话题。拿句子(35)来说,句法话题“物价”是范

围话题,用(1976:304)的话来说,它“将变量‘x高’中的x限定在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然后谈

到那个范围内的事情。对纽约的物价水平来说,命题‘x高’是真的。”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已经清楚地区分了事例话题和框架话题,但没有区分框架话题和范围话题,事实

上,在过去的某些研究中,框架话题和范围话题是混为一谈的,如(1976)和Jiang(1991:12)。如

上所述,这两种语用话题,都具有界定句子其他部分中的断言为真的特性,但整个话题结构的主题结构却不

相同。另一方面,必须指出,具有通常的语调和重音升降曲线时,带有一个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具有新信息

的范围不定的特征,而带有一个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必须解释为新信息的范围是固定的。事实显示:带有一

个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能对多种问题作出合适的回答,这些问题要求了解作为新信息的话题结构的不同部分

,而带有一个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正好相反,并未表现出这种灵活性。对比下列句子:

(39)这次考试小李错了三道 (40)水果小李买了香蕉

(39)是带有一个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用于(41A)-(43A)的语境都很合适:

(41)A:这次考试小李错了多少

(42)A:这次考试小李怎么了

(43)A:这次考试怎么了

相反,(40)是带有一个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用于(44A)的回答很合适,用于(45A)-(46A)的回答不合适

(44)A:水果他买了什么

(45)A:#水果他怎么了

(46)A:#水果怎么了

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的特点是焦点范围狭小,这个特点,明显反映在汉语话题结构中的“是”(或者是

疑问式“是不是”)所处的位置。作为汉语焦点标记(参看Li和Thomoson 1981;Teng 1979),“是”用于句

子成分前,以标示该成分是新信息的焦点。请看下列例子:

(47)他租了两套公寓 (47a)他租的是两套公寓

(47b)他是租了两套公寓 (47c)是他租了两套公寓在Li和Thompson(1981)和Teng(1979)研究的句法制约因素里,“是”在框架话题结构里出现相当自由,

如(48a-d)所示。然而在带有一个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里,“是”局限于提供变量的值的名词词组之前这个位

置。如(49a-d):

(48)这次考试小李错了三道题 (49)水果他买了香蕉

(48a)这次考试小李错的是三道题 (49a)水果他买的是香蕉

(48b)这次考试小李是错了三道题 (49b)水果他是买的香蕉

(48c)这次考试是小李错了三道题 (49c)#水果是他买了香蕉

(48d)是这次考试小李错了三道题 (49d)#是水果他买了香蕉人们一旦认识到,象(49)这类带有一个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其他部分内指明一个

所指是由句法话题规定的范围内的最高成员,那么,由(49a-b)所描述的固定的焦点结构也就正在意料之中了

(参看 1976:953)。另一方面,由于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不受这种特殊功能的限制,因此它不受

焦点信息的位置这种制约因素的影响。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我们将在第6节中讨论到,这里划分的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的差异,在论述汉语

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的关系时,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⒌⒊句法话题种类和三种语用语题之间的联系

汉语话题结构中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之间的区别,跟在这种结构的句法特征的基础上区分出来的三

种句法话题,既联系紧密又相互独立。话题化话题结构和左置话题结构通常有一个解释为事例话题的句法话

题,而汉语式句法话题可能是三种语用话题中任何一种,请看例句:

(50)这本书他写得太匆忙了 (53)他身体很好

(51)这些事情你们不必放在心上 (54)身体老赵最好

(52)上星期三,老钱去了日本 (55)海鲜,我最爱吃龙虾

(50)和(51)都是事例话题,因为在句子的其他部分既没有空位,也没有和句法话题同指的代词,根据定

义,它们是带有汉语式句法话题的话题结构,尽管事实是,在话题结构所表达的情况中,句法话题扮演了参

与者的角色,而不是环境的角色。当句法话题在此类格框架方面跟谓语动词相联系时,这个句法话题通常看

作事例话题。当句法话题扮演了某个情况中环境的角色,如(52),或当句法话题不直接跟谓语发生联系时,

如(53)-(55),句法话题可看作框架话题或范围话题。

以上论述显示,就以上区别的语用解释来说,归在汉语式句法话题名目下的句法话题,内部是不一致的

。正象我们上面指出的,这对认识这种语言的语法组织中的句法话题的地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⒍汉语中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和话题结构之间的关系

对前面列出的各个例子进行仔细的研究显示:要简洁论述汉语的话题结构是否能转变为关系结构和名词

化结构,关键取决于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的差别。

带有一个事例话题的话题结构,不管三种句法话题之间的句法区别如何,都能被关系化和名词化。(13)-

(16)都具有句法话题是事例话题的特征,它们都属于这一类。

另一方面,带有一个范围话题的话题结构,这一类既不能被关系化也不能名词化,如(20)和(21)所示。

带有一个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跟关系化和名词化之间的关系不这么严整。这些话题结构都能关系化,但

只有一部分能名词化,条件是已删除的中心名词的所指可以从语境中找回,如(17)。而另一些却不管语境如

何,也不能名词化,如(19)。什么是构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有当句法话题的所指,跟句子其他部分的另一个所指之间有一种拥有—被拥有的

关系时,带有一个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才能名词化。比较下列带有一个框架话题的句法话题:

(56a)这种西瓜,籽大 (56b)说到西瓜,我不喜欢[籽大的]

(57a)那位先生,我忘了名字了 (57b)[我忘了名字的],当然没法叫了 (58a)那次旅行他带队 (58b)说到旅行,*我不喜欢[他带队的]

(56)-(57)中,句法话题“西瓜”和“那位先生”分别跟“籽”和“名字”之间有一种拥有-被拥有的关

系,而(58)中句法话题和句子的其他部分之间没有这种关系。凡带有一个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能名词化的

和不能名词化的之间都有同样的区别。

以上讨论的关系可归纳为表1:

关系化名词化

事例话题可以可以

框架话题可以(可以)

范围话题不可以不可以

表1 汉语中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和话题结构的关系化/名词化之间的关系

(*在句法话题和句子其他部分中的名词词组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的条件下)

现已证实,从三种语用解释——即事例话题、框架话题和范围话题——的角度对句法话题的区分,对合

理论述汉语中话题结构和关系化名词化之间的联系是至关重要的。

⒎结语

本文证实,在汉语中,跟相关话题结构的句法特征无关,就能区分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释,每一种都

各自表现出相关话题结构的特定的主题结构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本文证明,汉语中的话题结构是否能转换

为关系结构,带或者不带充当中心词的名词词组,完全取决于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带有一个事例话题的话

题结构,既能转换为带有一个中心名词词组的关系小句,也能转换为名词化结构,而范围话题却做不到这一

点。框架话题的话题结构能转换为带有一个中心名词词组的关系小句,但只有当句法话题这个名词词组和话

题结构的其他部分中另一个名词词组具有拥有-被拥有的关系时,才能名词化。从上述发现中,我们可以得

出这样的逻辑推论:至少就关系化和名词化而言,按现有定义的句法话题在汉语中并没有一致的语法功能。

汉语中句法话题的语用差异如何跟其他语法过程有联系,以及在其他语言中,是否存在这种差异,如何证实

这种差异,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Bresnan,Joan and JaneGrimshaw, syntax of freerelatives in Inquir y 9:331-391.

Chafe,Wallace

L.,,contrastiveness,definiteness,subjects,topics,and point of v

:Charles ,ed.,1976,25-55.

Chafe Wallace L.,,consciousness,and ,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 o Press.

Chen,Ping, introducing and tracking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Chen,Ping, lun Hanyu zhong san zhong juzi chengfen yu yuyi chengfen de peiwei yuanz

e(On principles of argumentselection in Chinese).Zhongguo Yuwen(Chinese Language andWriting]3:1

61-168.

Chomsky,Noam, :Peter Culicover,ThomasWasow and Adrian

Akmajian,eds.,Fo

rmal syntax, York:Academic Press.

Chomsky,Noam, on government and :Foris.

Davison,Alice, markedness and the definition of sentence 60:79

7-846.

Dik,Simon, :North-Holland.

Dooley,Robert A., in the pragmatic structuring ofGuarini 58:

307-331.

Gundel,Jeanette, role of topic and comment in

【英文标题】nguistic theory 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Linguistics Club.

Gundel,Jeanette,1985.'Shared knowledge'and Pragmatics 9:83-107. Gundel,Jeanette, of topic-comment structure,In:Michael Moravcs

ik and Jessica Wirth,eds.,Studies in syntactic typology,:Ben-jamins. Halliday,Michael .,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of Lin

guistics 3:37-81,177-274.

Halliday Michael A,K., introduction to :Edward Amold.

Huddleston,Rodney,,multi-functionality andgrammaticalization in Halliday's

Functional Linguistics 24:137-174.

Jiang,Zixin, aspects of the syntax of topic andsubject in 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Justus,Carol, and topicalization in :Charles ,ed.,1976,215 —245.

Keenan,Edward Bernard Comrie, phrase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uistic Inquiry8:63-99.

Kitakawa,Chisato, constructions in :175-214.

Kuno,Susumu, sentence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from Japanese and guistic Inquiry 3:269-230.

Kuno,Susumu, structure of the Japanese ,MA:MIT Press.

Lehmann,Christian,1986,On the typology of relative 24:663-680. Lehmann,Christian, Bright,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 inguistics,: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Charles N.,ed., and York:Academicpress.

Li,Charles Sandra , and topic:Anew typology of :Char

les ,ed.,1976,457-489.

Li,Charkes N,and Sandra , Chinese:Afunctional reference

eley and Los Angeles,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cCawley, Shibatani ed.,Syntax and generative grammar,

York:Academic Press.

McCawley,James, syntactic phenomena of Univer

sity of Chicago Press.

McCawley,Noriko A., of The structure of theJapanese language by Susumu

uage 52:942-960.

Prince,Ellen,,focus movement and Yiddishmovement:A pragmatic differentia

of BerkeleyLinguistics Societjy 7:,Ellen, syntax and

‘shared knowledge’.Journalof Pragmatics 9:65-81.

Prince,Ellen, and rhetorical :William Bright,ed.,Internationa

l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inhart,Tanya, and linguistics:An analysis of sentence

27:53-94.

Schachter,Paul, subject in Philippine

languages:Topic,actor,actor-topic,or none of

the :Charles ,ed.,1976,493-518.

Teng,Shou-Hsin,1979,Remarks on cleft sentences 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7:

101-114.

Tsao,Feng-Fu,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Afunctional :S tudent Book Co.

Van Dijk,Teun, and context:Explorations in the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

:Longman.

Van Dijk,Teun, in the pragmatics of :Mouton.

Van Oosten,Jeanne, nature of subjects,topic and agents:A cognitive 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Linguistics Club.

Xu,Liejiong and Langendoen, structures in 61:1-27.

注释:

* 非常感谢Sandra 在旅欧期间,百忙中抽空看了本文的初稿,并提出了

详细的意见。感谢O

ne-Soon Her,李行德,孙朝奋,徐烈炯和徐云扬,他们在我研究汉语话题结构时给予的各种帮助。还要感谢

Malcom Skewis的帮助。本文的撰写也得到昆士兰大学专项研究计划基金的赞助。我本人对本文所有的观点负

责。——作者

原文题目是Pragmatic interpretations of structural topicsand relativization in Chinese,刊于

Journal of Pragmatics(语用学杂志)1996年第3期。——译者

① 句法功能的这个“可及性等级”就是“主语<宾语<旁语”——译注

通讯地址:陈平 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QLD 4072

Australia

徐赳赳 100732 北京建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小学阅读 理解词语和句子含义

阅读方法指导 从书面获得信息的过程叫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果你的阅读仅从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出发,那么这样的阅读,将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如果你能在阅读时既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章,你就能与文章对话,与作者沟通,因为你的阅读不仅是读文字,而是一种思想碰撞。阅读既能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又能增强听说读写的能力。 词句的阅读 1.理解词义的方法 理解词义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有以下两种: (1)借助字典和词典,联系上下文,弄清词语的意思。如:齐国人怎么这么没出息,干这种事?出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有四个义项:○1指发展前途或志气;○2长进;○3培养 使有出息;○4收益。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这里的出息选第一 个意思. 结合句子或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孤立的就词解词,应结合句子或联系上下文揣摩词义。如: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立了!” 句子的“废寝忘食”,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做事勤奋专心。但这样理解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词语。“废寝忘食”

在文中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为攻克世界级难题勤奋工作。 2.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所谓句子含义,指的是有些句子除了能够表达出字面所具有的意思之外,还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更深刻的意思。 理解句子含义,主要包括: ○1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句话所要说明和揭示的道理; ○3它与全文思想内容的关系; 这句话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等。 理解句子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结合时代背景。如: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 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为什么一个中国工程师在 自己国土上修铁路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联系当时的时 代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当时中国饱受外国人的欺压,这 一次清政府敢于任命自己国家的工程师,而詹天佑敢于接受 这项艰巨的任务这就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所以全国都轰 动了。 (2)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有些句子抓住了关键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也就理解了。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词就是这个意思。如:老师暗示大家先不管他,开始上课。理解时我们抓住“暗示““暂时”

华师大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2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构词的备用单位。 3兼类: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 法功能的词。 4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两大类。 5零声母:有一些音节的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这就是说,它们的声母是“零”,所以把不用辅音充当声母的字称为“零声母字”。 6离合词: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洗澡”、“理发”合起来算一个词,分开用时“我洗了个澡”,“我这个月理了两次发”,算两个词。这类词称之为离合词。 7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三方面。 8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语气上紧,隔开分句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结构上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9辅音的发音部位:指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分,例如发辅音【p】时,上下唇形成对气流的阻碍,因此,双唇就是【p】的发音部位。 10成词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成词语素,能够单独成词,也能够跟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11活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适应某种修辞上的需要,将甲类词偶尔或临时用在乙类词 上,这就是词的活用。 12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即根据句法成分的配置格局分出来的类。共分成两个大类:单句和复句。 13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14语义场: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以义项为单位)构成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又叫词汇场,有时简称义场或词场。 15语法功能:词与词相结合的能力和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16语义指向:是句子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指非连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汉语中完整的句子结构

汉语中完整的句子结构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要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 主语功能被描述,谓语最爱说主语; 宾语多在谓语后,配合谓语来描述, 定语只在主宾前,限制修饰不含糊; 状语有时在句首,谓语前面常光顾; 补语天生胆子小,谓后宾后小嘀咕; 的前为定得后补,地字前头是状语。 明确概念常练习,学习语法莫怕苦。 主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发出人; 谓语即一句话中的表示具体动作的部分; 宾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是句子中动作状态进行修饰; 定语是对句子中名词性的词语进行修饰的部分; 状语是对句子中的动词性词语或全句整体进行修饰的部分。例如: 我打他 主谓宾 我打得他头破血流

主谓宾补 我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主谓定宾补 今天我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状主谓定宾补 今天我痛快地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状主状谓定宾补 完整的句子结构:(定)主//[状]谓<补>+(定)宾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如:“(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 如:“辨认<仔细>” 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华东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6考研经验

复试终于尘埃落定,这一年的辛苦终于有所回报。回来以后很多学妹希望我能写一写今年的考试经验。结束一切之后匆匆打开电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记录来告诉你们我的过程,作为最微不足道的借鉴。 我是2015年报考的2016届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研究生,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方向),初试成绩402分第一名(政治68,英语83,专业课一127,专业课二124),复试成绩第二名(267.6),综合成绩第一名。 我是二战华师,第一年的时候九月份回国着手准备考研,由于本身是跨专业,再加上自己没能做到彻底地静心学习,导致考试的时候准备非常不充分,只考了351分,其中最重要的专业课二语言学基础只有98分。 第二年我在九月份开始正式复习。可能对有些同学来说九月份稍晚,这个我觉得因人而异,因为对我来说战线拉得太长不是一件好事,而且第一年复习的专业课还没有完全忘记,所以我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建议时间还是依照大家自身情况而定。 下面主要谈一谈各科的复习计划和自己的经验。 政治68 其实我感觉政治我是最没有发言权的,第一年政治考了61分,经过一年的努力政治也只考了68分。说来惭愧,和我一起复习的同学在政治上花费的时间普遍比我要少,但分数都在70+。 我个人认为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考研大纲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卷。期间其实我做了很多题,但是最后似乎对我作用不大。本着不误人子弟的原则,建议大家还是百度一下各种政治大神的政治考研经验,不要像我一样背了两年还是六十多分。英语一83 我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出身,再加上考研之前已经考完了专八,所以英语对我来说需要花费的时间不大。整个准备期间英语资料我只用了全套考研真题和一本《经济学人》。 九月份开始到大概十一月初,我每天早上自己翻译一篇《经济学人》中的文章,然后把生词记录下来,晦涩的长难句摘抄下来,大约半小时。到十一月份整本《经济学人》翻译完,再回去每天背一张自己写的生词表,分析背诵长难句,时间大约也是半小时。这样算是把词汇量巩固了一遍。 十一月初我开始做真题,每天一套。做真题的时候要给自己采用模考的方式,不能看手机不能查资料,只能是一份真题,然后再自己对答案,改错。真题做了大概不到十套,其中2010年往后的是重点。 所有真题做完以后我又开始每天做一套,这时候做的只是2010年之后的题目。虽然大部分题目已经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第二遍的目的在于了解出题思路而不是判断对错。这样反反复复真题做了四五遍。 上面谈到的做真题不包括作文。因为我觉得作文是一件很费脑费力却提高缓慢的过程。直到考试之前我也没有练习作文,其中不乏英语专业出身的优势。但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作文相对其他部分来说却是最重要提分的项目,建议大家如果英语基础不是太好的话还是多搜一搜英语写作的经验贴,多练习,这样才能提高。 专业课一127 说实话专业课一我几乎是没有准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我不擅长的政治和专业课二了。专业课一写作和上面讲到的英语写作一样,是一个非常考察功底的项目。我觉得我的分数还是得益于我平时喜欢写些东西,看的书也比较杂。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_王道英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 王道英 (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200032) [关键词]语用学;语法;语义;语境;篇章 [摘要]随着句法、语义研究的深入,语用学独特的解释能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的引进,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以及从语境、语篇的角度等方面对汉语语用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简要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4-0046-07 The Survey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WANG Dao-ying (Shanghai Xuhui Community College,Shanghai200032) Key words: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 t Abstract:As the further studies on sy ntax and semantics w ent on,the unique feature of prag matic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 pts to survey the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in follow ing aspects:the orig in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 na,apply ing pragmatic theory to Chinese,and individual field and the pragmatic studies in tex t and context.Meanw hile,w e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it. k1引言 传统语法分析研究的语料是孤立的句子,可以是自造的,也可以是经过一番剪裁改编的实例。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类型的异同上。研究的对象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成品(陈平1987)。因此,在以往的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语用学结合语境研究动态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有其独特的解释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k2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 /语用学0(pragm atics)这个术语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 orris)1938年在他的5符号理论基础6(Foundations of the T heory of Signs)一书中首先提出。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 matics)。语用学研究的是/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0(1938),后又易为/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0(1946)。莫里斯对符号学的划分得到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R.Carnap)的支持。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语用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 lel)1954年提出的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由J.C.Urmson1962年整理成书),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5言语行 1 o[作者简介]王道英,女,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研究。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范开泰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现代汉语词汇全部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题目:“铁路”是词,“铁锅”是词组。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可以分别与不同的词构成反义关系。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关联性联系形成的新义是词的比喻义。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啤酒”“芭蕾舞”是合成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词的本义又叫基本义,是词的最初意义。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叠音词属于合成词中的一类,如"莽莽”"姥姥”。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虚义语素”是指“子、儿、”等无具体词汇意义的词缀。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找茬儿”中的“茬儿”是单纯词。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固定语在结构、意义、作用上有自己的特点,但仍是词汇的组成部分。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鼓掌”“睡觉”都是离合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语素在构词中的特殊变异主要表现之一是语素义变得模糊。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构词能力强是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共同特点。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 MTV、WTO都是带字母的词语。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可以是词义,也可以是语素义。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由于成语意义的整体性特点,构成成语的语素义直接相加不能显示成语的整体义。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同音词即声、韵、调相同或相近的词。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同义词是概念义与附属义完全相等的词。 正确答案:错误 题目:常用词可以是基本词汇中的词,也可以是一般词汇中的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 "摩托车”是半译音半译义外来词 正确答案:正确 题目:词都有概念义,同时也有附属义。 正确答案:错误 【第二次作业】 1、简答四音节的成语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成语绝大多数是四音节的,有一部分后来成为成语的词语,原来就是四音节的。如"一息尚存”,出自《朱子全书?论语》:"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一息尚存”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②但大多数成语为四音节,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同汉语语言片断双音节化有关相当关系。双音同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而绝大多数成语都用了这种节奏。各种长短不同的词语形成四音节的成语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2)用四字概括事情、故事、寓言等的主要内容。 (3)省略句中虚词而成。 (4)增加成分(多为虚词或重义成分)于原句而成。 2、简答语素在构词中的特殊变异主要有哪些表现? 答:(1)语素义完全消失。这指的是某个语素原有的意义在它构成的一些词中完全没有表现,词义完全由另一语素表示,例如"国家”中之"家”,"忘记”中之"记”的意义完全消失了。 (2)语素义模糊。这指的是某些语素原有的意义在其构成的某些词中完全没有表现,但词义又并非完成由另一语素表示,因此不能说这个语素完全没有意义,却又不能说词义减去另一语素的意义等于这个语素新获得之义。这里语素的意义是模糊的。例如"捣蛋”中之"蛋”,"电池”中之"池”在这里的意义是模糊的。 3、简答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1)新旧词并存可以构成同义词,如:文法——语法,母音——元音等; (2)标准语和标准语吸收的方言词可以构成同义词,如:馒头——馍,玉米——棒子等;(3)外来语词和本民族语词可以构成同义词,如:幽默——诙谐,海洛因——白面儿等;(4)外来语言的译音词和意译词也可以构成同义词,如:公尺——米,连衣裙——布拉吉等;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发展、思想的发展,语言的词

肖临骏:汉语中结构话题的语用解释和关系化

⒈引言 本文将对过去所提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即:汉语中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the relative construction)之间的关系,并非在句法的特征方面,而是在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方面得到最好的论述。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就跟句法话题有关的关系化(relativization)来说,现在定义的句法话题在汉语中并不能表现出一致的语法功能。跟话题结构的句法特征无关,本文从语用角度将句法话题分为三种,即事例话题(instance topic)、框架话题(frame topic)和范围话题(range topic),每一种都由涉及话题结构的特殊主题结构表现出来。我认为,本文提出的语用差异,在论述汉语话题结构是否以及如何转变为关系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三节分别简要讨论汉语话题结构,包括三种有句法依据的句法话题,还将简要讨论汉语的关系结构。第四节将证明,如认为句法话题具有一致的语法功能,那就无法对汉语的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之间的关 系作出令人满意的论述。第五节将讨论对句法话题的语用解释,并且表明如何确定对句法话题的三种语用解 释。第六节将根据第五节中列出的句法话题的语用差异,对汉语的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之间的关系作出简洁 的论述。第七节是结论。 ⒉话题结构和三种句法话题 句法话题是话题结构的结构上的成分,在英语和汉语中,句法话题用NPS(名词词组+句子)的一般的形 式来定义,例如: (1)This proposal,the review committee does not likeat all(这个计划,审查委员会完全不喜欢) (2)John I haven't seen him for a long time(约翰我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 (3)香蕉我很爱吃 (4)那件事,你最好把它忘掉话题结构中的最前面的名词词组,如(1)-(4)中的斜体或黑体部分,是句法 话题。Gundel(1985:86)认为,句法话题在形式上定义为: (5)一个成分C,是某个句子S的句法话题,当且仅当C是由S直接控制的,而且,C邻接于也由S直接控制的 某个句子S的左或右。 在过去的研究中,三种句法话题的区分,取决于跟该句子的其他成分的句法关系。众所周知,首先,(1) 和(2)在英语中属于两种不同的话题结构,(1)是话题化(topicalization)话题结构,(2)是左置话题结构。话 题化话题结构的特征是句子的其他部分中有一个空位(gap),句法话题能够回到句子中去而不影响句子的命题 内容。另一方面,左置话题结构中句子其他部分中没有空位,却有一个代词跟句法话题同指(Chomsky 1977, 1981)。由于上述区别,(1)和(2)中的句法话题可分别称为话题化句法话题和左置句法话题。这两类话题结构通常都可在汉语中得到证实,(3)是话题化句法话题,(4)是左置话题结构。再举几例: (6)那几封信他快写完了(8)那个人我以前见过他吗? (7)这些事我从来没听说过(9)你说的那些人,他们都来了 (6)和(7)中的句法话题属于话题化类,而(8)和(9)中的句法话题属于左置类。

小学语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方法大总结

小学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如何读懂文章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读懂文章”:即读完文章后,(1)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现代汉语模拟试卷D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现代汉语》试卷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跟汉语同属汉藏语系的语言是() A马来语 B老挝语 C蒙古语 D侗语 2.声母g k h不能拼的是() A开口呼 B齐齿呼 C合口呼 D撮口呼 3.下列各组词语,辅音声母为清浊对立的一组是() A鼓劲 B蛮荒 C男篮 D资质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音高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B妇女的声带比男子要厚。 C汉语中音长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D汉语“天”、“空”两个音节的音高不同。 5.“雷峰塔”、“塔吉克族”、“一座塔”中的“塔”分别是() A词、语素、字 B语素、字、词 C词、字、语素 D语素、词、字 6.属“词缀(前缀)+词根”的一组派生式合成词是( ) A老乡、老婆、老鹰 B老屋、老师、老几 C老鼠、老板、老少 D老外、老人、老友 7.“我跟老张商量了一下,感觉还是稳妥一点好。”中,划浪线的“跟”字是()A连词 B副词 C介词 D助词 8.“激动得掉下了眼泪”属于() A述宾短语 B述补短语 C偏正短语 D连谓短语 9.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他是一名翻译 ..。 ..还专家 ..,翻译 ..了很多文章。 B他比专家

C他花.了三块钱买了一盆花.。 D这位代表代表 ....大家发了言。10.“一树梅花就是一树诗。”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方式是( ) A明喻 B借喻 C暗喻 D拟物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语流音变 2.语义场 3.语法功能 4.语义指向 三、判断说明题(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不必说明理由;错误的打“×”,必须说明理由。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社会变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上。() 2.语音的强弱跟说话时用力的大小没有关系。() 3.“清晨登程”这四个字的韵母,都是后鼻音。( ) 4.“象、悉、鼎、澳”这4个字的笔画数分别是11、11、12、15。() 5.“呼和浩特的小孩儿”中的语素有4个。() 6.“触电”原来指“人或动物接触电流,造成肌体受损,甚至死亡”,现在又可以表示“戏剧演员参与演电影,拍电视剧”,这种现象属于词义的转移。 7.形容词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8.“我们打算去北京。”这句话的谓语是连谓词组。() 9.“屋顶飘着一面红旗。”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红旗”。() 10.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 四、操作题(共34分) 1.有的方言区的人把“鱼翅”说成“鱼刺”,把“没有权”说成“没有钱”,请分析其发音错误,并指出在发音方法、发音部位或舌位、唇形上如何帮助他们纠正(6分) 2.给下列外来词语分类(8分) 蒙太奇 BBS 丁克敌敌畏托福(指一种考试)摩托艇取缔因特网3.请将“初六、唠叨、雪白、有限、拼搏、打倒”这7个词,按构造类型,分别填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 (1)单纯词:(2)派生词: (3)联合式:(4)偏正式: (5)述宾式:(6)述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判断文言文倒装句式的方法2011.05.18 (公开课资料) 导入:现代汉语句子成分介绍: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主语:是句子中的称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称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补语:是谓语动词的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 的领属、质料、数量等。 状语: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时间、处所或形状的程度等。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修饰宾语)、宾语句子成分按以上次序排成的,称为常式句。但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或打破一般次序,排列次序较特殊的句子在现代汉语称为变式句,古汉语中则称为倒装句。 语法功能:变式句对于常式句而言,能保留常式句的基本句义,与此同时,变式句又能在保留常式句基本句义基础上,通过语序的变化,衍生出了一些常式句所没有的语义,因此,就具有了修辞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当人们在一定的语体、语境、情景中需要突出、强调句子某一个句法成分时,就可以在汉语句法运作的机制的基础上,将这个句法成分调离原来的位置,同时按照汉语的句法规则,将之置于可以出现的位置上,从而,达到突出、强调这个句法成分所负载的语义的作用。 文言文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⑤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现代汉语“语法、语用”概要

1语法概说 1.1语法和语法学 语法√、语法学√ 1.2语法单位 语素√(语素的检验方法(替代法)、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词√ 短语√(短语和词的分界)(扩展法) 句子√ 2词的分类 2.1词类概说 划分词类的标准(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词的组合能力)、 词类(词的语法类别);词性(词的语法特征) 词类系统表5-1 2.2实词(能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的词) 2.2.1体词√ 2.2.1.1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1.名词可以受量词修饰,一般不能直接受数词修饰,要在 数词之后加上量词,才可以修饰名词 2.一般不受副词“不,很”修饰 3.名次经常用做主语,定语、宾语(包括介词宾语),一般不能做状语。 【4.名词无单复数之分,不论单数复数,形式上是一样的←严格意义上不算 名词特点,是汉语特点】) 名词的特殊用法(部分名词可以充当谓语、状语、可以重叠) 名词的附类:方位词(是名词的一个附类,单纯/合成,黏着、定位、封闭) 2.2.1.2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但数词不同于数目) 数词(有限的、封闭的 eg.一、二、三、十、百、千)、数目(无限的、开放 的 eg.十一、二十三、四百零五)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但数词不同于数目。) 2.2.1.3量词(表示计量的单位) 物量词(名词前)、动量词(动词后)、时量词(兼有物量词和动量词的特点) 2.2.2谓词√(主要充当谓语,有时也可以做主语、宾语) 2.2.2.1动词 动词的语法特点(A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宾语,不能带宾语的和只能带施事宾 语的是不及物动词 B多数动词可重叠。【单音节AA(第二音节轻声) 双音节ABAB(第二、四音节轻声)】【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短暂,如“你休息 休息就会好的”;同时也表示尝试,如“这辆车让我先骑骑”】 C动词 前一般不能加“很”等程度副词 D大多数动词可以受“不,没(有)”修饰, 构成“V不V”或“V没V”肯定否定重叠形式 E动词经常加上“了、着、

现代汉语语法:语素、词的结构

现代汉语语法:语素、词的结构 第一节语素 什么是语法 1.语法: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共同理解、共同遵守的语言的结构法则。这种法则构成一个系统,就叫语法系统。 2.五级语言单位(由小到大):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第一节语素 一、什么是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二、语素有两个特点: 一是最小的,不能再分割的;二是有意义的。 三、语素的种类: 根据音节的多寡来考察,可以将语素划分为三类。 1.单音节语素 如子、民、大、小、前、后、天、地、江、河、日、月、金、木、水、火、土(基本事物的概念)等。

2.双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既是语素也是词,二者合为一体) 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①联绵式 A.双声式: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B.叠韵式: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啰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等。 C.非双声非叠韵联绵式: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②外来词 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哒爹等。 ③专用名词 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英语主谓结构与汉语主题结构比较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经过几年学习并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系统的语法知识后,困扰他们英语的问题不再是如何牢记单词和语法的对与错,而是他们不能正确地用英语思维和英语语言习惯去正确地表达,总感到表达出的英语不够地道。无论从文章的结构安排,还是在语言的遣词造句,总摆脱不了其母语—汉语的思维及其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影响。如:常常看到这样的句子“Myworks are quite busy”。显然,这不是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正确地纠正为“I am quite busywithmyworks”。学习者为什么会写出这种是对又非对的句子呢?这都是受了汉语思维的影响,只从汉语的语言习惯去组句,而没有用英语思维和英语语言习惯去表达。众所周知,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从语法结构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同属主谓结构。但有所不同的是英语是主语性语言而汉语是主题性语言。本文就此类问题从英语主谓结构与汉语主题结构方面作一些英汉语言语法对比的研究与探讨,希望对英语学习者在表达地道的英语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也为教与学提供一点理论依据。一.英语主谓结构与汉语主题结构的根据从英汉语法结构句式来看,张今教授对语言的发生问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原始动词假说,他说最早的原始语结可能是一样的,现在有许多不同的语言,是由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语结的分化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原始语结可以分化为动作、施动者、受动者。基于张今先生的语言生成观,英语语法结构句式为三分,即SVO;且三分结构是语法的,注重形式的严谨性,即注重主谓一致关系,动宾的支配关系等。而汉语语法结构句式为两分,即TC (话题和说明)。而且汉语句子的二分结构是语义的,其注重内容的意会性,就是句子的意思需要由意境去意会的,话题虽是主要的,但不一定是必有的,结构上可以省略。因此,从英语传统语法对句子的定义(一个含有主语和谓语的语言单位(Jes-person, 1949))到60年代出现的英语转换生成语法,即Chomsky的句子基本生成规则: S———NP+VP。这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认识:主谓结构是英语句子的普遍形式,因此英语是主谓结构(subject-predicate)的语言。而汉语的传统语法虽受西方语法分析的影响,有部分句子为主谓结构,据分析和统计发现,汉语中主谓结构只占50%左右,另外的50%是主题结构,即话题—评论ic—comment 换句话说,汉语中的:主语大多数可以被看作是话题,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位置上的话题进行叙述和评论。二.英语主谓结构与汉语主题结构的对比分析1.真假主语就句子结构而言,西洋语言是法制的,中国语言是人制的,法制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总要讲求句子形式的规律,保持其主语的位置;人制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因为汉语大多数句子是主题结构,注重主题而不是主语,而非主谓结构,为了求得句子意思的清楚表达,有没有逻辑主语无关紧要,因此,以下三种情况引起真假主语的形成:A:作为句法关系上的施事主语往往是可以省略的。在汉语的实际表达中,许多主题结构省略了主语,而置于主语位置的却是话题,而非句子的逻辑主语,受此汉语主题结构的影响,学习者在具有语言运用中常常把主题错当作主语,造成一种真假主语的现象。如;(1)今年将比去年取得更大的进步。F: This yearwillmakemore progress than lastyear.T: Wewillmake more progress this year thanlastyear.(2)学好任何东西都要用心去做。F: To learn everythingwell shouldmake oure-fforts.T: We should make our efforts to learn every-thingwel.lB:汉语的主题结构强调人的思想过程,说话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然后再去考虑如何评价和解释,因此汉语在句首必定是有实意的名词性话题。但英语是以主谓结构为主的,其句首位置不一定是“话题”,它是从句子的结构着手考虑的,这就是英语句法中常用的there be句型,有时结构需要,它可以用代词做主语,或代词it代替。因此这对有些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他们没有考虑这种差别,不知道利用英语中的固有格式来取代主语,一味用实意东西做主语,造成一些错误句子的出现。(3)明天就是实验的关键时刻了。F: Tomorrow is the keymomentof experimen.tT: It is the key moment of experiment tomor-row.我们完全可以用中文来这样表达,其表时间的“明天”是主题,后面对它进行说明,句子的主语被省略了。但在英语里却不能省,这时就需借助相应的句式和代词来代替。同样,在英语中there be句式和一些特有的句式中需用代词作形式上的主语,而真正的主语却放后或用相应的结构来充当。如:(4)当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汉语听课笔记(1)讲课稿

现代汉语 导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现代汉语的含义见教材*第2页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见教材第2-3页 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见教材第4-5页 3.1.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赣方言(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 客家方言(客话)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福佬话)以福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次方言: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以建瓯话为代表、闵中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以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3.2.九大方言区(新增): 徽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原属江淮官话。 晋语山西保留入声调的地区,原属北方方言。 4.现代汉语规范化见教材第6-7页 语言规范的两层含义:形成规范、遵守规范 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语言规范):保障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语言规范的可能性(实现语言规范的两个基本条件):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北京音为基础,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语言规范化的持续性 第二节现代汉语课程第一章语音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音概述 1.语音的属性 1.1.语音的三种基本属性:物理属性(与语音四要素的关系,详下)、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语音的本质属性) 见教材第14页 1.2.语音四要素见教材第14-15页 音高主要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音强主要取决于发音体的振幅 音长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 以上属语音的韵律特征,与音色相对 音色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音色又分绝对音色和相对音色,相对音色主要取决于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结合以下元音、辅音的发音原理) 1.3.语音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区别于其它声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7页

中文句子结构分析

------------------------------------------------------------精品文档-------------------------------------------------------- 中文句子结构分析 篇一: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一、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 (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

)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2(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 二、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他‖[只]答应了。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南海一中‖留下(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我‖[最近]去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 如: 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人参这种植物,‖娇嫩。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 说话‖[要]简洁。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