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同步练习(I)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8题;共42分)

1. (5分)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横线上

再在

现________ ________见 ________次 ________此 ________三

2. (6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鼓琴善听善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音泰山流水

3. (6分)一一对应,选一选

A.好像B.再,重新C.于是,就D.断 E.弹 F.说,道

绝 ________ 曰 ________ 鼓________

复________ 若________ 乃________

4. (10分)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1)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5. (1分)读课文《伯牙绝弦》,按要求补全句子。

伯牙遇到子期就像________。(补充比喻句)

6. (3分)给划线的字断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峨峨兮若泰山!________ A.假若;B.若是;C.像。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________ A.读;B.想到、提到的;C.怀念。

③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________ A.再;B.打击;C.复习。

7. (6分)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A.擅长,长于 B.好,表示赞同 C.言行、品质好 D.容易,易于 E.办好,弄好 F.熟悉

①伯牙善鼓琴。 ________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________

③这个叔叔很面善。________

④心怀不善。 ________

⑤他这个人狡猾善变。________

⑥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 ________

8. (5分)补写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1)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

(2)________,皆兄弟也。

(3)四海之内存知己,________。

(4)相识满天下,________。

(5)________,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莫逆之交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13分)

9. (13分)理解运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____!”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______!”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______ ,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1)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请找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句子。

(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三、课外阅读, (共1题;共15分)

10. (15分)课外阅读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1)成连先生带伯牙到岛上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文中的话说一说。

(2)伯牙来到岛上有什么变化吗?请你说一说。(3)伯牙真正的老师是谁呢?

参考答案一、基础运用 (共8题;共42分)

1-1、

2-1、

3-1、

4-1、

4-2、

5-1、

6-1、

7-1、

8-1、

8-2、

8-3、

8-4、

8-5、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13分)

9-1、

9-2、

9-3、

三、课外阅读, (共1题;共15分)

10-1、

10-2、

10-3、

201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的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问题。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实处”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角度

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原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原文)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小学新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新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为切实让广大教师学习好新课程,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实施好新课程,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1、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抓新课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研教改制度,建立教科研工作制度,定期召开新课程研讨会,组织研究课,作好研究记录,保证研究探讨的连续性和完备性。 2、完善考评制度。学校制定出详细的考评细则,对教师实践新课程进行考核,对教师成绩并入本学期综合考评,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1、严格学习制度,规定每周三下午为固定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落实保障措施,将学习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量化。本学期的重点学习内容是各科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及有关新课程方面的理论文章,每位教师本学期做新课程学习笔记不少于5千字。 2、积极组织有关新课程方面的论文撰写、评选及征文活动

和教案评选活动,要求教师围绕新课程的内涵、目标、任务、措施等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并结合自己在实践新课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有独到见解的优秀论文,鼓励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实践好新教材,对优秀论文和优秀教案及时向上推荐和上报。 3、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促进新课程的学习,本学期打算请区教研室的领导就新课程方面进行理论讲座和发表指导建议。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外出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力求达到三个认识和四个转化:(1)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增强教育改革的责任感。(2)提高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提高能力意识,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实现四个转变:(1)传授知识教学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转变。(2)实现由单向交流向多维互动转变。(3)实现有封闭性课堂向选择性、开放性、实践性课堂转变。(4)实现由重结果教学为重知识形成过程的转变。 三、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1、把年轻的教学能手、教学骨干作为实践新课程的领头兵,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为他们创造展现才能的时空。 2、有重点的培养。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大型的或较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和研讨会,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

(完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二年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二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2020年整理)部编版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0年整理)部编版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二、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感受与鉴赏二、表现三、创造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教材编写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4.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 (一)总:六大理念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6、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分六大理念的解读: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 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完整版

揭题导入 1、师: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好听的乐曲,播放<高山流水>这首乐曲不仅好听,它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2、师: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砍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后来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 3、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在弹了现在他弹完的这一首曲子之后就这一生再也不弹了 师: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介绍背景,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里的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1、读准哉”和“兮” 师:课文当中有哪些字音特别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预设哉”和“兮” 生:善哉——,峨峨兮—— 师:读得真准!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大家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 师:哉字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咱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怎么读呢?

(出示原文,二、三句字体变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句子,读出了停顿,颇有古文的味道) 【指导读好语气词,突破了本篇古文朗读教学的难点。】 2、师: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 (一生读全文。) 师:真不简单!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注意到了词句间的停顿,真不错!谁再来? (再请一生读全文,生读得流利且抑扬顿挫。全场掌声。) 师:不仅同学们给你掌声,在座的老师们也给你掌声了,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卧虎藏龙呀!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师:咱们来合作比赛读。(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句子。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学生听了老师的朗读后语调、语速发生了变化。)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感觉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 (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师:善哉!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

25.伯牙绝弦

25.伯牙绝弦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心赵华目标: 1.在读通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并初步学会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重点: 1.把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学会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朗读。 准备:课件、布置课前预习 课时:1课时 过程: 课前活动:(2分钟,第二分钟) (出示词语,自由读、齐读、轮读引导积累) 徐徐清风、淙淙流水、依依杨柳、茵茵芳草、皎皎明月、灼灼霞光、皑皑白雪、绵绵春雨 一、导入:(3分钟,第五分钟) 1.(出示音乐《高山流水》)师:“我请大家欣赏一首曲子,请同学们边听边想一想听到这样一曲音乐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形容它的特点。” 2.师导语引入:“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6分钟,第十一分钟) 1.自由大声读课文3遍,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并指名读: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指名生读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完后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强调) 4.指导读出节奏:“文言文与我们的白话文不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通顺还得读出它特有的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出示标了节奏的文章)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生勾出节奏并自由练习。(2)师配乐范读,生小声跟读。 (3)生自由练习后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三、引导读悟: (1分钟,第十二分钟) 1.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是谁为谁绝弦?”(伯牙再也不弹琴了。伯牙为子期绝弦。)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于是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了。)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还向世人宣告了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6分钟,第十八分钟) 3.(1)师:“何为‘知音?’简单说就是相识还必须相知的朋友。那请请同学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从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子期和伯牙是知音呢?” (生自由读后知名交流,并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变化 在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发生惊人的变化,迫切需要建造成一所乐园。孩子们在这所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天地里,不再机械地识记生字,不再乏味地朗读课文,不再听那灌输式的讲解,不再死背古诗意思,不再心中有话不敢说……他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 一、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一)入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我鼓励并带领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再看看菜场热闹非凡的景象,然后到学校北边的建设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学生在学习课文是更好地把握文章思想情感,领略小镇早晨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就把最感人的内容先介绍给学生,也可设计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深深的吸引过来并锁定。(二)动情。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例如:《黄山奇石》,精读

课文第三段时,从“抱着、蹲着、望着”和“一动不动”等词让儿童体会此时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顽皮。接着出示“猴子观海”的教学挂图,引导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会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促使观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会到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个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教师应注重创设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特别是学生个体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实践操作、创设情境、语言训练、组织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准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一)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过程的教学完全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和表达的需要,教师的指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