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论《简·爱》对童话的模仿与颠覆

孙胜忠

内容提要本文从《简·爱》的情节模式和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等方面论述灰姑娘等童话原型对该小说创作的影响;同时从人物性格塑造、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和婚姻关系以及角色定位阐述了小说对童话原型的颠覆。结合讨论成长小说的特征,文章指出《简·爱》在对童话的模仿和颠覆中构成了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关键词女性成长小说童话《简·爱》模仿颠覆

研究表明,著名的灰姑娘童话大约有700种变体,但在所有版本的灰姑娘中都有两个根本的特征:一位开始“受虐待的女主人公”以及她最终“通过一只鞋子获得确认”。①这些耳熟能详的灰姑娘童话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受众,灰姑娘的成长经历也几乎成了一种叙事模式和历代文学家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被他们改编甚至拷贝进自己的作品中以满足不同时代受众的心理需求。在这些以无数面目出现的灰姑娘故事中,女主人公的遭遇虽各不相同,但结局都是相似的:在遭受磨难、隐忍、等待之后,她们的命运及小说都以幸福的婚姻谢幕。

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至今仍受到众多读者的垂青。或许是由于受当下社会和文化语境,尤其是女权主义观念的影响,人们更多是被主人公简·爱自强不息、为独立和自由而抗争的精神所感染,而忽视了小说中的童话原

·49·

*本文为2007-2008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 AHSK07-08D90。

①转引自HuangMe,iTransforming the Cinderella Dream: From FrancesBurney to Charlotte Bron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RutgersUniversity Press, 1990) 2。

型。例如,有人认为,《简·爱》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名著,“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①其实,从整体架构来说,《简·爱》并没有跳出灰姑娘等童话故事的藩篱,而是从一开始就模仿童话故事的结构,倚重其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基本路径也是相似的,小说仍以所谓的幸福婚姻为结局。但《简·爱》并非是对童话的简单模仿和重复,而是在继承中有突破,最后不是王子式的男主人公搭救陷入困境的女主人公,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是灰姑娘式的女主人公来拯救男主人公。从这点来看,小说又颠覆了

童话的旧有模式。在这种既模仿又颠覆的过程中,作家赋予小说以新的内涵和意蕴,似乎昭示人们女性仅有婚姻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婚姻和自足才能构成幸福人生。但细读文本,我们又不难发现诸多好像出乎作者本意的东西,通过对童话的模仿与颠覆,《简·爱》构成了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一、《简·爱》对灰姑娘童话的模仿

布鲁诺·贝蒂海姆(Bruno Bettelheim)说,“童话以想象和象征的形式描写了成长和获得独立存在的基本步骤。”②童话的这一特征常常被作家们有意无意地运用于他们的创作中,尤其是被用来描写人的成长,因为它可以把一个人复杂的成长经历和社会化过程浓缩为一个基本的叙事范式。在成长小说中,这种范式有时就成了一种隐含的叙事结构。在《简·爱》中,女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走过的五个地点———盖兹海德府(Gateshead)、劳渥德(Lowood)、桑菲尔德(Thornfield)、泽庄(Marsh End)和芬丁庄园(FerndeanManor)———分别代表着主人公在步入成年前不同的人生阶段。而从简·爱同灰姑娘的相似经历中便可看出童话原型对创作的影响:二人从小就遭遇丧亲之痛;都得到男性长辈的关爱而受到女性长辈的虐待;都受到同辈的欺负;命运转机后都原谅了虐待她们的人;都以婚姻为成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克伦·罗(Karen Rowe)看来,这是传统理想化成长模式———“民间传说模式”( folktale patterns)———对诸如《简·爱》这样的女性成长小说的深刻影响。③

·50·

①祝庆英译本序,见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第6页。

②转引自Ellen Cronan Rose,“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WhenWomen TellFairyTales,”in ElizabethAbe,l MarianneHirsch, and Elizabeth Langland, eds.,The V oyage in: Fictions ofFemaleDevelopment(Hanover: University Press ofNew England, 1983) 209。

③参见GregoryCastle,Reading theModernistBildungsroman(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Florida, 2006) 22。

女性成长的这种已经被内化了的浪漫模式似乎在左右着女性作家的创作,不仅如此,“童话模式对成长小说的结构”以及读者和文学批评家的阅读期待也“施加着微妙但却广泛的影响”。作为论据,罗以《简·爱》为例,以杰罗姆·巴克利对典型成长小说的情节定义为依据,说明了童话模式对女性成长小说的影响以及女性成长小说同男性成长小说的区别:“一个‘有些敏感的孩子’(简·爱)遭遇到敌对的力量(里德太太和布洛克尔赫斯特神父),接受了教育(劳渥德),通过寻求独立(受雇当家庭女教师)克服了压抑的家庭所供机会的局限,不是在城市而是在闭锁的郊区———桑菲尔德偏僻的哥特式的宅第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促进简成长和成熟教育,而是遭遇男性和面对将简从相貌平平、地位低下的女孩变成漂亮的庄园女主人的变态爱情的诱惑。”①这种诱惑不仅作用于小说主体,而且作用于小说的创作主体。

有论者指出,简·爱在人生探索过程中极力抵制四种诱惑:在盖兹海德府抵制“迫害和歇斯底里的诱惑”,在劳渥德抵制“自我憎恨和自我牺牲的诱惑”,在桑菲尔德抵制“浪漫爱情和屈服的诱惑”,在泽庄抵制“消极自杀的诱惑”。②这里最重要的诱惑是童话般的浪漫爱情。如果此言不虚,那么简·爱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抵制诱惑的过程,而作家本人却最终没有能抵制住要写一部童话般浪漫爱情故事的诱惑。实际上,简·爱的抵制只是一种姿态,最终并

未成功,因为罗切斯特那神秘的呼唤轻易就将她召回到桑菲尔德。

简·爱有一种“要在一切方面都出人头地的愿望”,在她看来,“真正的世界是广阔的,有一个充满希望和恐惧、感动和兴奋的天地,正在等有勇气进去、冒着危险寻求人生真谛的人们。”③但她的探索和反抗往往振振有词,但却

·51·

①Karen E. Rowe,“…Fairy-born and human-bred?: JaneEyre sEducation inR omance,”inElizabethAbe,l MarianneHir-sch, and Elizabeth Langland, eds.,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FemaleDevelopment, 69-70.杰罗姆·巴克利在《青年时节———从狄更斯到戈尔登的成长小说》中有一个著名的成长小说定义,勾勒出了成长小说情节模式:“一个有些敏感的孩子在乡村或一个乡下小镇上成长,在那里他发现自由的想象受到社会和理智的束缚。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顽固地反对他富有创造性的直觉和奇想……于是,有时是在很小的时候,他就离开了家庭这个压抑的环境(还有相应的天真),独自在城里闯荡……在那里,他真正的‘教育’开始了,不仅是为职业做准备,而且———通常更重要的———是他对都市生活的直接体验。后者至少包括两场恋爱或性的遭遇,一个粗俗沉沦(debasing),一个激越飞扬(exalting),并要求主人公在这个和其它方面重估其价值观。到他做出决定……那种他能够堂皇地决定融入现代社会的时候,他已经超越了青春期,进入了成年。”见JeromeHamilton Buckley,Season ofYouth: The Bildungsroman from Dickens to Golden(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 1974) 17-18。

②Elizabeth R Baer,“The Sisterhood ofJaneEyre andAntoinetteCosway,”inElizabethAbe,l MarianneHirsch, andEliza-

beth Langland, eds.,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FemaleDevelopment, 146.

③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第105-106页。后文凡出自同一著作的引文(译文偶有改动),随文标明出处页码,不再另行作注。

没有明确的目标,物质和心理上的缺憾往往会削弱她的斗志和欲望,成为她前进道路上的羁绊,其愿望和行动或结果往往恰恰相反。例如,就在谭波尔小姐和纳史密斯牧师结婚之后,一种孤独感促使简·爱放弃劳渥德学校而去桑菲尔德,原本打算去寻求一个大世界,却接受了一个小世界:“我想望自由,我渴望自由;为了自由,我做了祈祷;祈祷似乎随着微风飘散了。我放弃祈祷,想出一个再低微一点的恳求。恳求改变和刺激。那个请求似乎也吹到茫茫的空间去了。‘那么,’我半带着绝望地叫道,‘至少赐给我新的工作吧!’”(第107页)值得注意的是,原文中的“servitude”本意并非“工作,”而是“奴役”、“束缚”的意思。在这里她所说的有关自由的话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她欲继承传统女性角色的倾向。如果说此时简·爱前往桑菲尔德去当家庭教师只是暂时的“工作”抑或“奴役”,那么,她最后重返桑菲尔德可就是要接受终身的奴役了———一辈子伺候残疾的罗切斯特。这是个充满讽刺的结局!其实,在“工作”(奴役)

与“自由”之间,简·爱认为前者更有道理,更实在:“我知道[一种新的工作]是有点道理,因为它并不动听。它不是和‘自由’啊、‘兴奋’啊、‘享乐’啊这类字眼不同吗?这些字眼听起来确实叫人愉快,可是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声音而已,而且是那么空洞,那么短暂,认真听它,简直是浪费时间。可是工作!那可是实实在在的。”(第107页)原来,“自由”对她而言只不过是“空洞”、“短暂”的声音而已,她实际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奴役!这就不难理解小说的最后结局了。回到桑菲尔德,简·爱称罗切斯特为“我亲爱的主人,”决定同他厮守终身,并直白这一决定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他希望而且要求我做他的妻子。我指望他会一下子就要求我归他所有。”(第573页)这一隶属欲望和自我物化的心态与小说开始时独立和反叛的女性形象大相径庭。不仅如此,她对罗切斯特的接纳还感激涕零,并认为为他效劳是她“最充分、最强烈的乐趣”:“在我的效劳中有一种虽然悲哀却是最充分、最强烈的乐趣……他如此真心地爱着我,他并没有感到不愿意从我的伺候中得益;他觉得我如此深情地爱着他,伺候他就是满足我自己最甜蜜的希望。”(第594页)这一带有自虐倾向的行为连简·爱自己都觉得“悲哀”。其实,这种倾向一点也不奇怪,这早在小说第八章她同海伦·彭斯的对话中就已明白无误地表露出来:“我知道我该看重自己;可是这还不够,要是别人不爱我,那我宁可死掉,也不要活着———我受不了孤独和别人的憎恨……为了博得……任何一个我真正爱的人的真正的爱,我会心甘情愿地让我的胳臂被折断,或者让一头牛用角把我挑起来,或者站在尥蹶子的马后面,让马蹄子踢着我的胸膛———”(第86页)这是何等爱的魔力竟至主人公自觉接受奴役乃至虐待?究其原因,这种为爱而甘愿受虐的倾向与其说是浪漫爱情对简·爱的诱惑,不如说是童话原型对创作主体的诱惑。这种诱惑促使作者在小说的结构和形式乃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上对童话的模仿,而这种模仿一如简·爱对各种诱惑的抵制,多半也只是一种姿态,小说更多体现的是对童话的颠覆。在一些女权主义者看来,灰姑娘之类的故事“通过使女性的从属地位显得像是一个浪漫而令人向往的命运”,从而使“父权状况得以持续”①。这是女权主义者不能接受的,可能也是小说颠覆童话模式的内在动因之一。

二、《简·爱》对灰姑娘童话的颠覆

如前所述,童话原型对《简·爱》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从表面现象来看,同灰姑娘类似,简·爱在社会地位上也实现了“从炉灶到王宫”的飞跃。但那种由浪漫童话故事提供的“有限的女性成长模式”( limited pattern for female maturation)只是一开始对夏洛蒂·勃朗特有吸引力,后来就被放弃了,因为它颠覆了女主人公的独立和人的平等。②因此,小说在模仿童话的同时又对民间传说模式和简向男性权威屈服有所抵制。众所周知,灰姑娘之类的童话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多半是逆来顺受型的女子,她们往往都能默默地忍受屈辱和欺凌,被动地等待命运的转机,而《简·爱》一开始就凸显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在小说的第一章,当简·爱遭到表哥约翰的欺侮时就怒斥道:“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个罗马的皇帝!”并“发疯似地和他对打”。(第7页)这是她反抗精神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展露。即便是面对盛气凌人的里德太太,简·爱也能对其本性予以无情的揭露:“你没有一点怜悯心。……别人以为你是个好女人,可是你坏,你狠心。”

此举居然让里德太太感到害怕,转而安慰她,给她水喝,并声称想做她的朋友。这使简·爱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感、胜利感”。(第41-42页)这种反抗精神似乎能在劳渥德学校里她对海伦·彭斯所说的话里找到注脚:“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

·53·

①转引自HuangMe,iTransforming theCinderellaDream: From FrancesBurney to CharlotteBront, viii。

②参见GregoryCastle,Reading theModernistBildungsroman,22。

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第69页)这种掷地有声的话语明显颠覆了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

“如果说[小说]一开始就将年幼的简定位为典型的遭受迫害的‘无辜者’和激烈反对盖兹海德府统治的叛逆者,那么,她的‘自传’的进一步展开则表明长大的简既是一个固执而浪漫的追求者,也是一个对古老的灰姑娘之梦提出严肃质疑的人。”①“叛逆”和“质疑”颠覆了童话原型,而《简·爱》对灰姑娘童话的颠覆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简·爱同罗切斯特的关系上。与童话不同,小说里包含着许多现实的因素,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例如,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不像灰姑娘和王子那样一见钟情,充满着浪漫色彩,而是多了许多世俗的成分。在他们的婚姻里金钱是重要因素,简·爱之所以最后能够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就是因为她当时已有了钱和养活自己甚至丈夫的能力。更有甚者,简·爱的爱情还是同有妇之夫的不伦之恋。就在即将成为罗切斯特的妻子之际,简·爱才得知了他有妇之夫的身份,同时阁楼上的疯女人———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也才得以曝光。“简把这个疯妻子看作是对她未来的可怕预言。”②如果小说止步于简·爱与罗切斯特在教堂举行的婚礼,那么,它就有可能落入童话故事的俗套。从表面上看,二者的结合似乎是一对平等男女之间的结合,通过这对看似平等婚姻的叙述让人们看到了女性独立的希望,而“实际上,‘浪漫故事’(romance)保持了主人/奴隶的关系。嫁给罗切斯特,简在性默许下深受其害,成了受人鄙视的情妇,而不是精神上平等的人。”③倘使她嫁给罗切斯特,简就有可能会落得被禁锢的疯女人的下场,这是一个令其胆寒,也是很及时的警告,于是,她选择了逃避。

罗切斯特似乎在以平等的姿态对待简,而其实他是父权社会的代表,尽管他已婚,他还反复要求娶简,把她控制在父权社会架构内,而简一开始似乎也心甘情愿,这完全是社会实用主义的自我教育观在起作用。简同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乃至后来的结合并没有使她成为成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而是把她引向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父权社会。小说最后让简充当一个她难以胜任或令人难以置信的天使角色来拯救罗切斯特,实际上是把她置于一个她自己极力要摆脱的被征服和

·54·

①HuangMe,iTransforming theCinderellaDream: From FrancesBurney to CharlotteBront, 107.

②Elizabeth R Baer,“The Sisterhood ofJaneEyre andAntoinetteCosway,”inElizabet hAbe,l MarianneHirsch, and Elizabeth Langland, eds.,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FemaleDevelopment,136.

③Karen E. Rowe,“…Fairy-born and human-bred?: JaneEyre sEducation inRomance,”inEli zabethAbe,l MarianneHirsch, and Elizabeth Langland, eds.,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FemaleDevelopment, 84.

被奴役的地位,从而使她失去了在同里德太太和布洛克尔赫斯特等人斗争中所凸显出来的反叛和独立的品性。因此,我们不能把《简·爱》简单地看作是以婚姻为结局的童话般的爱情故事,而应该看到作者颠覆童话的努力。

有论者认为,简·爱的变化同灰姑娘不同,后者的变化是“神奇的、短暂的和外在的,”而前者的变化是“内在的、彻底的”。简·爱获得与罗切斯特的平等地位不是由于有一只大小合适的鞋子,而是注意到了伯莎的警告,拒绝结婚,直至获得平等的地位。①其实不然,简·爱固然在成长过程中对诸多的诱惑作了抵制的努力,但她至少没能抗拒婚姻的诱惑。伯莎的死留下了空缺,正虚位以待,然而,她所获得的意外之财能否保证她的平等地位还很难说。简·爱的婚姻动机和她的未来都还是未定之数,作者以童话为原型,然后又加以新的包装,试图颠覆男性成长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成长模式,以女性的视角书写女性的成长故事,但在不意间又落入19世纪实用主义文化和社会语境布下的陷阱。简·爱并不是一个乐观、活泼、讨人喜爱的女孩,更要命的是,她没有一个像灰姑娘那样漂亮的外表———一个在父权社会中女人最重要的资本。小说通篇描写的似乎是她如何蔑视周围不喜欢她的人,如何在反抗和斗争中获得内在的精神力量,但她最终得到的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因为她拥有了这种精神力量,不是因为她形成了内在的自我,而是因为她拥有了一笔财富。她的回归令罗切斯特感激涕零,因为此时的他是个双目失明、身体残疾的废人,他需要她的爱,更需要她来养活自己。因此,简·爱的“成功”最终还是经济因素起了决定作用,她所追求的似乎不是平等夫妻关系,而是要当女主人,在19世纪英国的父权社会背景下这一梦想能否成真大可怀疑。

小说中包含了众多童话的成分,其童话模式大大制约了简·爱的成长与发展,但作者可能对此已经有所意识,所以在小说中有大量描述简·爱与命运抗争和反叛的情节,以至于评论界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反映女主人公追求独立与平等的故事。其实,从整个故事的情节模式来看,小说仍然没有摆脱童话故事模式的约束,没有跳出女性小说传统范式的桎梏,小说最后还是以婚姻收场,只不过这次男女主人公的位置来了个“乾坤大挪移”,是“灰姑娘”救“王子”于危难之中———简·爱“娶了”已经一无所有且残疾、丑陋的罗切斯特。小说的结尾显得造作,不合情理,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童话故事模式在无形中操纵着作家的创

·55·

①Elizabeth R Baer,“The Sisterhood ofJaneEyre andAntoinetteCosway,”inElizabethAbe,l MarianneHirsch, andEliza-beth Langland, eds.,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FemaleDevelopment, 147.

作,因此,小说中的简·爱始终“在叛逆性的独立与殉道者对命运的屈服,以及较严格的理性驱使与爱情和浪漫的冲动之间摇摆不定”。①实际上,在《简·爱》中存在着两个文本———“显文本”和“潜文本”。显文本是“一个原型童话故事,”是“作为女性成长常见模式的范式而存在的,或更准确地说,是童话中女性迟钝和被操控的准则。”潜文本是“梦境,”它“在不断地修正童话的表象”。梦境唤起主人公的意识,成为女主人公成长和觉醒的工具。在小说接近尾声时,“显文本与梦境文本融合,梦境成功地向主人公表明生活并不像童话那样,她们必须书写她们自己的故事。”②《简·爱》在两个文本的交替作用下实现了对童话的模仿与颠覆,从而书写了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史。

三、《简·爱》: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

在吉尔伯特和古芭看来,《简·爱》描写了女性成长小说主人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简·爱的故事是“一个包围与逃避的故事,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在主人公极力挣脱她童年时代的监禁,走向成年时期的自由,这一几乎不可想象的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表明了父权社会中普通妇女必然要面对和克服的困难:压迫(在盖兹海德府)、饥饿(在劳渥德)、疯狂(在桑菲尔德)和寒冷(在泽庄)。”③作为女性成长小说的《简·爱》同男性成长小说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揭示的主题都是“觉醒”,有所不同的是,女性成长小说的主人公试图在“一个由爱情和婚姻界定的世界里发现价值”。④实际上,《简·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女主人公追爱的过程。她迫切需要别人的爱,但她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爱是难以企及的,可以说这是对自身局限性的觉醒和意识,而正是这种意识促使她不断地前行:谭波尔小姐的婚礼及随后的远离让她觉得劳渥德再也呆不下去了;罗切斯特已婚的事实使她离开桑菲尔德;当确信圣约翰并非爱她而是要她成为一个合适的传教士的妻子时她毅然离开沼屋(MoorHouse),等等。从心理上

·56·

①Karen E. Rowe,“…Fairy-born and human-bred?: JaneEyre sEducation inRomanc e,”inElizabethAbe,l MarianneHir sch, and Elizabeth Langland, eds.,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FemaleDevelopment,70.

②Elizabeth R Baer,“The Sisterhood ofJaneEyre andAntoinetteCosway,”inElizabet hAbe,l MarianneHirsch, and Elizabeth Langland, eds.,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FemaleDevelopment,137-138.

③SandraM·Gilbert& SusanGubar,TheMadwoman in theAttic: TheWomanWriterand theNineteenth-CenturyLiterary I-

magination(NewHaven and London: YaleUniversity Press, 1984) 338-339.

④Susan J. Rosowsk,i“TheNovel ofAwakening,”in Elizabeth Abe,l MarianneHirsch, and Elizabeth Langland, eds.,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FemaleDevelopment,49.

来说,简·爱始终在两极之间摇摆不定,即“对爱情和自我实现的浪漫渴望”以及“一种不自然的禁欲主义,”这种摇摆状态“成了一种推动女主人公和她的故事前行的动力”。①简·爱一开始沉浸在浪漫的童话世界里,可当她走向社会,必须面对生活时,这个想象的世界与现实产生了严重冲突,于是在桑菲尔德最后一次从梦境中醒来时,她虽然梦见的是盖兹海德府的红屋子,但她不是发现儿时的幻想,而是面对一个“白色的人体”要求她逃离诱惑,这是奇特的顿悟形式,它超越了白茜和谭波尔小姐对她的影响,不仅促使简·爱在心理上成熟,抛弃儿时的浪漫幻想和家长式的监护人,做出从桑菲尔德走向荒野,寻找自我的决定,而且是小说结构上的分水岭,小说从灰姑娘、睡美人等典型的童话幻境转向荒野,“把简·爱置于人类失落天真后的景观(postlapsarian landscape)中,在这里基督徒的受难最终产生新的智慧和对浪漫的新的观念。”“然而,在放弃对美满婚姻幸福的天真追求的同时就开始了在堕落的世界中更为痛苦的向成年的自我认识的艰难前行。”②流浪在荒野中,大自然是她的母亲,上帝是她的精神之父,简·爱面对的是衣食和栖身之所等最基本的人类生存的需要,她从幻觉世界来到现实生活中。通过与里弗斯姐妹的结合以及从约翰叔叔那里获得的财富,简·爱获得了真正的身份和独立的资本,尽管这些充满着巧合,仍能看到童话的影子,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人间馈赠。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简·爱不再受制于童话故事中女主人公的想象,而是转向现实生活。她拒绝圣约翰的求婚便是一例,与罗切斯特如火的激情相比,圣约翰是理性的化身,为了完成他那“伟大的主的使命”,他要娶简,并要她全身心地依附于他,归他所有:“我要一个妻子———我在生活中唯一能有效地给予影响的伴侣,而且能完全保持她,直到死亡。”(第532页)其实,圣约翰只索取,不愿付出,对简没有真正的爱。他要娶的与其说是个妻子,倒不如说是他献身于宗教的一个帮手。如果简·爱接受这桩婚姻,她就会处于神权和夫权的双重统治之下,与她要做一个平等的人的理想相去甚远,更谈不上有爱。无论是罗切斯特咄咄逼人的激情还是圣约翰的基督义务对简·爱来说都是一种威胁,将会使她处于男主人的奴役之下,因此,拒绝二者意味着她试图获得“天

·57·

①HuangMe,iTransforming theCinderellaDream: From FrancesBurney to CharlotteBront,107.

②Karen E. Rowe,“…Fairy-born and human-bred?: JaneEyre sEducation inRomanc e,”inElizabethAbe,l MarianneHir sch, and Elizabeth Langland, eds.,The Voyage in: Fictions ofFemaleDevelopment, 85.

性、理智和精神之间的一种理想的平衡,”①这是她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同男性成长小说主人公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轨迹不同,女性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往往走的是环形的路径,她们通常重复着“母亲的故事”。当简·爱在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获得独立和自由的时候,罗切斯特却遭到命运的捉弄,或者说是对他好色的惩罚———他在大火中双目失明,处于孤苦无助的状态。此时,童话的因素再次发挥作用,简·爱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召唤,来到罗切斯特的身边。但勃朗特在这里颠覆了童话原型,不是王子救女主人公于苦海之中,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是女主人公救男子于危难中。虽然小说仍然没有跳出以婚姻为结局的俗套,但这次是灰姑娘“娶”王子。难怪简·爱不无骄傲地宣称,“先生,我不仅有钱,而且还是独立的:我是我自己的女主人。”(第572页)为了突出女主人公的独立意识和对平等的追求,作者不惜颠覆一个神话但又编造了另一个神话。此时的罗切斯特无论是容貌还是财富都远不及简·爱,一场大火不仅烧尽了他心中的贪欲,也烧掉了他的高傲与尊严。二者已不可同日而语,毫无平等可言。难道这就是简·爱要追求的平等婚姻?这是对罗切斯特的怜悯,还是出于报复心态,抑或是一种控制欲在作祟,都难以断定,或许兼而有之。倘若此,那么简·爱与其说“我是我自己的女主人”,倒不如说“我是你的女主人”。简·爱的回归或许还另有隐情,也或许是出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如果此推论成立,那么她就又回到了依附和从属的心理状态,而所谓的独立、自由、平等就无从谈起。这种依附感可能是主人公心灵深处的欲求,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男主人的依恋,使我们不禁想起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对她的男教师那无望的恋情。小说是否说明在男权社会中,妇女所追求的平等、自由和完整人格是不可能实现的呢?抑或作者在讲述一个“妥协和幻灭的故事”,这是女性成长小说的一个传统:它“记录一个年轻女子的认识:对她来说,生活提供的不是无限的可能性,而是她必须要努力发现一间自己的房子这一无情的环境。”②小说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局表明,简·爱长期以来对独立意志的强烈诉求只获得了社会对妇女的一个极其普通的角色定位———忠实的妻子和母亲。

甚或如前文所述,这是简·爱受虐倾向在作祟,但这种为爱而甘愿受虐的动

·58·

①Karen E. Rowe,“…Fa iry-born and human-bred?: JaneEyre sEducation inRomance,”inElizabethAbe,l MarianneHir-

sch, and Elizabeth Langland, eds.,The V oyage in: Fictions ofFemaleDevelopment,86.

②Maureen Ryan,Innocence andEstrangement in theFiction ofJean Stafford(BatonRouge:

Louisiana StateUP, 1987) 14-15.

机实在令人生疑,此时“独立”而“有钱”的简·爱(第571页)重返桑菲尔德到底是出于爱欲还是征服欲还真难说。或许后者才是主因,因为当罗切斯特对她明白表达依恋之情时,她的内心世界却是另一番景象:“听他这样公开承认自己的依赖性,我不禁热泪盈眶;那正像一只高贵的鹰给锁在栖木上,不得不恳求一只麻雀去给它觅食。”(第578页)眼下简·爱的泪水或许是征服后的快意宣泄,抑或是胜利的喜悦之泪。罗切斯特其实就是一条她欲“征服”的“蛇”,

(第580页)只不过她一直没有得手而已。由此可见,简·爱的性格是复杂的,既有受虐的一面又有反叛的一面;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浪漫的一面。她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在小说中有多种表现,但不够彻底,也未见有多大成效,只是通过疯女人伯莎的行为曲折地反映了出来,因为伯莎通常被认为是简·爱的“阴影”(dark shadow),或“未被公开承认的自我”(unacknowledged self),“无疑,勃朗特需要伯莎这个人物去为简做她不能让简亲自去做的事情。”①简·爱集受虐与反叛、现实与浪漫于一身的性格最后在她与罗切斯特的结合中彰显出来,这是《简·爱》作为女性成长小说独特的一面。

总之,《简·爱》以童话模式开始,又颠覆了童话模式,最后以改编后的童话收场,构成了一部独特的女性成长小说,反映了女主人公和作者的矛盾心理以及19世纪社会氛围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简介]孙胜忠,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英

美文学与西方文论。近期出版专著:《美国成长小说艺术与文化表达研究》;论

文:《二元对立的颠覆和文本结构的消解———解构<麦田里的守望者>》、《质疑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唯文化批评”》等。

责任编辑:冯季庆

·59·

①LeeR. Edwards,Psyche asHero: FemaleHeroism and FictionalForm(Middletown, Connecticu: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84) 88.

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_传承与变革_李琳

MOUNTAIN FLOWERS 化”:个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与社会“妥协”,融入社会,完成自我的“社会化”历程,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的主题特点则不尽然,“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至上,人们按照自己的自然天性行事,竭力表现出个人与众不同,因此,美国成长小说中的主体无法将融入社会作为成熟的最终奖赏”(孙胜忠,2005:322),也不崇尚“妥协”和“社会化”。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是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反映的主题之一,而这种困惑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而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反映出从世纪初的“迷惘”到战后的“垮掉”到八十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1919),通过乔治的成长反映出美国旧式文化的逐步瓦解,包括清教思想在现代的扭曲和传统男女关系的破裂。费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中年青主人公阿莫瑞(Amory)的成长困惑代表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整个一代人的“迷惘”。美国经典成长小说《麦田守望者》则反映出战后“垮掉的一代”的成长困惑。在多元文化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少数族裔文学中的成长小说,在主题上侧重于主人公身份的寻求与确定,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例如:非裔文学中的《看不见的人》、华裔文学中的《女勇士》等。二十世纪的美国女性成长小说力图呈现女性在现代社会遭受的多型态的压迫,以及女性在现代社会追寻解放与自我定位的主题,例如:《棕色姑娘、棕色砖房》、《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秀拉》等。 在小说结局的处理上,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传统的欧洲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的、对自我的认识,在小说结尾处,主人公成长为主流社会的模范或代表,小说一般以主人公与家人团聚、与恋人喜结连理等幸福圆满的结局收尾。但是从对大量的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文本的分析来看,美国成长小说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结局:主人公对社会、对人生的、对自我的这种认识也可能是不符合社会所约定俗成的那种所谓正确的理念,或者主人公最终并没有获得所谓的成长,他或她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彷徨、犹豫,或是拒绝成长,走向“反成长”,甚至死亡的道路。《麦田守望者》中的霍尔顿最后躺在精神病院里,对未来毫无打算,至于未来要做些什么,他认为这是个可笑的问题。 四 二十世纪的美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这种多元化也反映在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中:作为一种文学类别,成长小说不再拘泥于一种传统的模式,或者我们将这种变革称为“文类逾越”(Gen-erictransgression)。正如冯品佳(FengPin-chia)所说:“这种对传统文类的演绎、变奏并不宣示着文类的灭绝;相反地,这种‘文类逾越’又再赋予旧有文类新的契机”(1998:19)。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M].廖鸿钧,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165-195. [2]孙胜忠.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3]托妮?莫瑞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4]Coyle,William,ed.The young men in the American Litera-ture:The Initiation Theme.New York:The Odyssey Press,1969. [5]Feng Pin-chia.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by Toni Morrison and Maxine Hong Kingston:A postmodern Reading[M].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Inc.,1998. [6]Hardin,James,ed.Reflection and Action:Essaysonthe Bil-dungsroman.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1. [7]Howe,Susanne.Wilhelm Meister and His English Kinsmen [M].New York:AMS Press,1996. [8]Mullane,Janet,et al.,ed.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李琳,(1978—),女,河南安阳市人,英语语言文 学硕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 究英美文学。 作者简介: 家园,作为风雨、寒冷、恐惧和寂寞的庇护所与食物、关心、友好和爱情的保存地,自人类诞生起一直以来是历代人们的奋斗梦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男人和女人战胜各种苦难和克服无数挫折。文学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所以追求理想家园这一主题也是各个时代的文人墨客热衷于探讨和求索的话题。 英国女性小说产生于十七世纪末期,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开始繁荣起来。十九世纪是英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女性作家尤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活跃,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女性作家,这一时期的女性小说也因此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蓬勃发展。女人的自然天性使其对家园和爱情的感触总是要比男人厚重得多,十九世纪的英国女性作家及其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更是如此,寻求理想家园成为她们彼此之间的共享话题。不少英国女性作家以女性独有的敏感和细腻,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以婚姻问题为基点,再次对寻求理想家园这一普遍、永恒的主题进行了探讨,为广大读者创造出了一系列鲜活的艺术形象,比如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本内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简?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恩肖和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中的玛丽?巴顿。 一、西方文学中家园情结的由来与发展 据《圣经?创世记》记载,上帝创造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曾经纯真快乐地生活在天堂的伊甸园中,对世事一无所知。后来,夏娃禁不住化身为蛇的魔鬼撒旦的诱惑而偷尝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还给亚当也吃了一个,他们就此变得心明眼亮,能辨善恶美丑。于是,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犯下了原罪而被愤怒的上帝逐出天堂。从此,亚当和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代就永远失去了水草丰沃的美好乐园,不得不在茫茫大地上为自身的家园而奋斗。 数千年以来,无论是在耶稣诞生之前的未开化时期还是在耶稣诞生之后的文明教化时代,西方人对理想家园的向往和追求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而这一切必然会反映在作为生活写照而存在的文学之中。由此,寻找家园成为西方文学中的一个典型主题,许多作家以不同的文学形式不遗余力地讨论和研究它。例如:《旧约?出埃及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家园情结分析 万永坤 Detroit:Gale Research Inc.,1989. 154 15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成长的代价_初二作文

成长的代价 成长的代价是泪水浸湿的脸颊,是父亲对孩子的无言,是大雨拍打过的无情。 ——题记 路上的风飘飘扬扬,我站立在风中,摇摇晃晃,仿佛就要被狂风吹倒,冷漠无情的暴雨重重地拍打过我的脸庞,泪水中夹杂着雨水,划过眼前…… 你一定还记得,我因为不愿去上学,被你罚在家门口站了一天一夜,我们之间,一层薄薄的纱被你的冷言冷语割破,落下粒粒泪珠。“你给我在门口站一天!天黑前不许回家!”我呆呆地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好像被蜗牛那重重的壳压住一般,脚步沉重,似乎就要喘不过气来。“啪”一声巨响,门重重地关了,把你我隔开,也在你我心中隔下一道坚固不催的厚墙。 时间滴滴答答迅速流逝,夜幕降临,黑暗将我笼罩,吞噬,我的心像一块巨石,从天堂坠入悬崖。大雨突如其来,将我的理智冲走,我站在雨中,寂寞,凄冷。你终于在百忙中看了我一眼,急忙跑下去将我一把抱上楼。递热水,拿毛巾,找毯子,我从湿润的眼眶中模糊地看见了你忙碌的背影,心中却默默的大喊:“我恨你!” 从这之后,我好像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坏孩子,我不顾一切地到处玩闹。你不让我去网吧,我偏要去你不让我喝酒,我偏要偷喝……那段时光我几乎坏事干尽,不为什么,只为让自己更加恨你。

偶然一次,我路过你的房间,传出一阵阵哭泣声,我悄悄推开房门,月光洒下,照在你我的脸上,你那布满皱纹的脸庞,和那苍白的头发,泪花从你的眼眶中滑落,顿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你我之间的相处。将我带到这个世界,将我培育成人,教育我,领导我的人,不就是你吗!我不禁热泪盈眶,眼泪喷涌而出。原谅我,父亲。 成长的代价,与大雨的拼搏,与父亲的争吵,为自己的愚昧而留下眼泪,付出代价,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

浅论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周莉班级:10级汉语言文学12班学号:1225 [摘要]:琼瑶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她的作品便风靡了两岸,并部部都经改编拍成凄美的电影或电视剧。她的作品以爱情为主,同时也塑造了众多不凡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琼瑶女性美丽大方悲剧深情 台湾女作家琼瑶笔下的小说世界是现实生活一个奇幻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人性的向往和追求。其小说中的女性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传达出作者对高尚人格的赞赏与肯定。同时,这些女性人物身上又或多或少地呈现出琼瑶自己的个性特征。甚至可以说,她们是这位富有古典主义气质的女作家的化身。一.古典美丽 纵观琼瑶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兼有古典与浪漫的个性气质,她们又都遭遇了诸多的不幸,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她们没有退缩,也没有害怕,而是表现出坚强的人格力量。然而,悲剧命运总不会轻易放过这些美丽善良的女性,或让她们伤痕累累,或让她们孤独终生,给读者留下一声声沉重的叹息。而这些女性绝大部分都外表美丽,才华横溢,符合传统道德思想观和审美观。同时,她们又敢于冲破封建道德伦理的束缚,在爱情的驱使下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唱出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情赞歌。《人在天涯》中的高忆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她虽生在异国,却又有着中国姑娘特有的美“黑色的,像四段般光亮的长发,中间分开,从面颊两旁自然的披泄了下来,垂在肩上,一对温柔沉静的笑意盈盈的眸子”。“最特殊的他还是她浑身上下带着的那抹恬静与温婉的气质”,这种气质也是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的。 琼瑶笔下的女子几乎都是美丽的。她们可以是长发飘拂,轻灵如梦,不言不语,安静得如一幅水墨画,却在不经意间吸引了人们视线的女子;她们也可以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短发,声音响亮,眼眸闪亮得耀眼的靓丽女子。也有的时候,她并不直接描写女子的美貌,但从那些女子的举手投足、浅颦轻笑、机智聪慧中,或仅仅是从她们的名字中,便足以让你感觉到这些女子一定拥有着美丽的外表。在琼瑶的笔下,那些女子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还拥有着最为美丽的灵魂和人格。她们是骄傲的。这种骄傲是人格上的一种骄傲。如197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秋歌》中,棚户之女芷筠与富商之子殷超凡相爱至深。但贫富的悬殊,使殷父百般阻拦,妄图以50万重金买断。芷筠却不为所动。 二.深情浪漫 琼瑶笔下的女性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更是兼具着新时代女性的浪漫气息。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她们也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顾一切的追求幸福爱情。对琼瑶笔下的女子来说,爱是拥有对方的一切和让对方拥有自己的一切;反过来,她们的爱又是放弃,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放弃自己。当她们失去爱人,或者失去她们所爱的人的爱时,最有可能选择的,便是封闭自己,如《聚散两依依》中的贺盼云,在丈夫去世之后,黑色成了她所有的色调,她不笑,不多说话,将自己关在了一个安静沉默的世界里,自己走不出去,也不让别人走进来。又如《失火天堂》中的许曼婷,她出生在名门望族,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门第观念,她爱上了一个下人的儿子,在遭到封建家庭的极力反对之后,毅然决然的同自己心爱的人出走,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_

绪论 一概念厘定和要素分析 ㈠成长小说的概念厘定 “成长小说”这一小说类型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成长作为每一个体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的原发性问题,应是文学想像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文学史上,涉及了人的成长,并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出现的“成长小说”,最初肇始于西方启蒙时期,卢梭的《新爱洛绮丝》、葛利梅豪生的《痴儿西木传》算得上最早的成长小说。到18、19世纪的德语文学,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凯勒的《绿衣亨利》等作品使成长小说在主题内涵、叙事模式上基本成熟定型。相比之下,中国古典文学由于文化语境的制约和叙事传统的拘囿,始终未能产生出严格意义上的“成长小说”。直到现代以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个人主义启蒙话语全面开启了新的文学想像,成长小说在现代中国才得以初步开端。 成长小说从上个世纪初期被介绍和引入现代中国,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理论命名上的统一。研究者和翻译家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成长小说自我发挥为“发展小说”、“教育小说”、“修养小说”等等,直到近几年,仍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只有“类成长小说”而没有成长小说。[1]在中国,最早对成长小说进行概念分析和定位的是几位翻译家。1943年,冯至翻译《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时将成长小说译为“修养小说”、“发展小说”(Entuicklungsroman),他特别指出这类小说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修养,自然是与这个字广泛的意义:即是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外边的社会怎样阻碍了或助长了个人的发展,在社会偶然与必然、命运与规律织成错综复杂的网,个人在这里边有时把握住自己生活的计划,运转自如,有时却完全变成被动的,失却独立。经过无数不能避免的奋斗、反抗、诱惑、服从、迷途……最后回顾过去的生命,有的是完成了,有的却只是无数破裂的断片。”[2] 1979年,刘半九在翻译《绿衣亨利》时将成长小说译为“教育小说”,他认为:“‘教育小说’,顾名思义,首先来源于作者的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人决不是所谓‘命运’的玩具,人是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来充分发挥自然所赋予他的潜能。因此,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教育问题便成为这类作品内容的重

都市女性必读的情感励志文章

都市女性必读的情感励志文章 相信自己,学会坚强。一切困难,都是虚无。忘却过失,把握现在。失之坦然,争其必然。永远愉悦,无暇挑剔。永远豁达,不会忧虑。永远硬朗,不知畏惧。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都市女性必读的情感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好的爱情,是让彼此变成更好的人 在知乎上有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恋人身上的缺点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 底下有网友分享了一个故事:森林住着一个有礼貌的小孩,他认识了一只小熊,并很快和小熊成为朋友。但小熊的嘴太臭了,还喜欢凑近和他说话。由于小孩很喜欢这只熊,于是他就忍住了这股臭味。可是后来孩子开始嫌弃小熊的口臭,还为小熊改变口臭而生气。 终于有一天忍不了了,孩子对小熊大发脾气:“我再也不要和你做朋友了,你这个又脏又臭的笨熊!”小熊伤心地离开了。 小熊离开后,孩子开始怀念小熊的温暖和憨厚,怀念他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他甚至记不起熊的口臭了。可是小孩已经永远失去小熊了。 我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其实我明白,在亲密关系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恋人的缺点难以忍受会出现什么后果。其本质上讨论的是,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却发现和他并不合适时,我们该怎么办? 喜欢一个人,是喜欢他真诚,喜欢他眼神清澈,喜欢他笑起来像孩子,喜欢他给了你毛毯般的厚实感,喜欢他每一天睡前都会和你互道晚安。 总之,在谈恋爱的最初,吸引我们互相靠近的,一定是彼此身上的那些好的地方,那些闪着光的优点。 这些优点散发出的光芒很耀眼,挡住了隐匿在暗处的缺点,所以我们常常忽略了,眼前喜欢的这个人有一些真实存在的缺点,甚至可以说,这些缺点是往后长久相处中更应该引起注意的部分。 就像故事里的小孩,如果小孩想要经营好他和小熊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学会和有口臭的小熊好好相处,而不是怪小熊有口臭,怪小熊不改变他的口臭。

论鲁迅小说中子君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子君 吉木萨尔县马晓卿 【论文摘要】 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伤逝》中寻求个性解放的子君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封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也在对封建愚民政策无情批判的同时,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这个典型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鲁迅先生对受势力压迫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十分关注和同情,他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迫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关键词】:富有个性勇敢反抗揭露抨击 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发起之时,以反封建的如椽之笔首先对准封建礼教,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从他的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论雪锋塔的倒掉》等一系列著名杂文中足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反映妇女不幸和悲苦生活以及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但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它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旧中国妇女形象的艺术画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子君是鲁迅先生

中考高分作文6篇:成长的代价

中考高分作文6篇:成长的代价 01 成长的代价 风一直在吹,我的思绪也仍在逐条小路上飞扬…… 上个周六,父母拉着我去我已不再留恋的乡下爷爷奶奶家,那里已没了曾经的一切,彻底改头换面,我甚至都有些认不出这是我儿时生活的地方,但父母强拉着我去,我也便只好去了。一肚子无奈与怒火的我独自走在小路上,眼前无比空旷,惟有几个孩子在路边打闹,不时传来一阵嬉笑声,伴着一声又一声的玻璃碰撞的声音,如同天籁般清脆悦耳。在阳光的照耀下,玻璃珠闪闪发光,宛若天女的珍宝一般炫彩夺目。我停下了脚步,饶有兴味地看着这群孩子玩耍。明媚的阳光,婉转的笑声,清新的空气,一切都是如此美好,我的心渐渐松了下来,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这是,一个声音划破了天际:“我的弹珠弹飞了,快帮我一同找找!” “我的弹珠弹飞了”,这句话穿过我的大脑,挑动我的神经,使我脸上的笑容凝固了。它对我来说无比熟悉又无比陌生,无比现实又无比渺茫。什么时候听过这句话呢?想想,再想想。噢!仿佛七、八年前的我也说过这句话,仿佛也是在此地罢。 这使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小时候,每每看见商店边上有儿童玩的机器时,我总要缠着父母或爷爷奶奶,那几元钱出来,投进去,最后便能拿到几颗的弹珠。久而久之,便积攒了很大的一袋。那时,我视这些弹珠为自己的全部,有时不见了一颗,也要急上一段时间哩。而后来,在搬家时,这袋弹珠也不知了去向。刚开始几天,我还曾因此事与父母大加争执,而慢慢的,也就将此淡忘了。 现在的我,一直忙于学业,早已认为这弹珠仅仅只是负担、累赘,多一颗、少一个也没个什么所谓了,因为我明白,弹珠远没有学习重要,没有黄金宝贵,没有钻石闪耀,与它们相比,弹珠简直一无是处!我又转念一想,我曾与这一颗颗弹珠之间又多少情,它曾带来多少欢乐与悲伤,而我却将它漠然视之,我是何等不该!这时,我脑海中传出了一个声音:每个人不都是如此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_孙胜忠

外国文学与翻译研究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 孙胜忠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美国成长小说;自主;社会化;差异 摘 要:从小说主题,主人公性格特征、人生遭际、行为方式和文本的结构等方面,辨析德国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等视角分析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成因。自主和社会化的矛盾构成了人的自由的宿命;思与行的脱节、洞见的消失和混沌、委琐感的弥漫,构成了成长小说的当下魅力。成长小说仍在成长中,它不会衰亡。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3-0319-0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ican counterpart SU N Sheng-zho ng(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s,A N U,W uhu241000,China) Key words:G 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American Bildungsroman;autonomy;socializatio n;differ ences Abstract:T he paper ex plor 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 een German classical Bildungsroman and its Amer ican coun terpart and closely differentiates one fr om the other fr om the themes of the genre,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pro tag onists,their lot in life,their behav iors,and the tex tual structur e,and analyses the reaso ns for the ev olution of the genre fro m social,cultural,ex istential and psy cho-analyt ical perspectives.I t is argued that the contradict ion between autonomy and socialization predestinates the results o f human freedom,and that the disconnectedness of reflection and action and the alternat ion of insight w ith a sense of confusion and inconsequent iality in moder n Bil dungsroman appeal to the co ntemporary readers.It is predicted t hat Bildungsroman as a genre is still evolving, and w ill never come to its end. 成长小说 (Bildungsroman)这一术语同德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的一批作家创作的小说紧密相连。[1](P92)它的故乡无疑在德国,而歌德的杰作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Wilhelm Meisters L ehrj ahr e,)被公认为是这一文学样式的经典之作,可以说它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成长小说的一块试金石。后来,这种小说风靡欧洲,经英国传入美国,并在那里生根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一 成长小说的产生可追溯到德国18世纪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该运动的形成受英法启蒙思想的巨大影响。启蒙思想家强调教育,但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主张依靠反抗来改变社会,其方式是通过抒发个人在社会中的主观感受来揭露社会,表达他们在社会中的体验、经历和感受。特定的社会环境部分地说明了成长小说的诞生和发展。在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于1795 1796年间首次出版之际,德国被分成了数以百计由统治王朝成员所控制的独立国家。统治阶级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的崛起,感受到了法国革命的威胁,认为维护和平和秩序是每个公民的首要职责。18世纪下半叶欧洲德语国家拥有一批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在他们看来,早期教育至关重要,孩子们必须接受有明确教育目的的培训: 他们必须要成为自律的公民和在开明统治 第33卷第3期Vol.33 .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Anh ui N ormal Univ ersity(Hum.&Soc.Sci.) 2005年5月 M ay2005 收稿日期:2005-03-18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科研专项基金项目(2004xzx1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十五 规划课题(2002EWY004)作者简介:孙胜忠(1964-),男,安徽巢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香港言情小说家亦舒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因为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她在女性命运上的独特思考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女性的婚恋观念、女性的坚强自立、女性的金钱观念及女性的内心寂寞四个方面来分析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探讨亦舒小说揭示现代香港女性的精神心理特点,及对现代女性的深切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言情小说;生命体验;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思考 亦舒是一个天才女作家,她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写作,“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其时琼瑶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亦舒的言情小说则以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阅读其文章成为一种潮流,与金庸的武侠、其兄倪匡的科幻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是一个多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有《我的前半生》、《喜宝》、《流金岁月》、《圆舞》、《她比烟花寂寞》、《石榴图》《我们不是天使》《镜花缘》、《胭脂》、《香雪海》等二十多部。其作品基本上都是婚恋故事,题材比较狭窄,但其中的女性却是非常精彩的。生活上独立自主,最后急流勇退的唐晶,不把婚姻看做女性人生归宿,选择独身的杨之俊,美丽如玫瑰内心却寂寞无比的玫瑰、被丈夫抛弃后迅速坚强起来的子君,还有姚晶、徐佐子、马莉、承钰……这样一个个焕发时代女性的形象,在亦舒笔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将她们置于社会这样一个大潮流之中,置于充满竞争的现代都市——香港。其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现代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婚恋、工作、生活,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内心坚强、个性独立、有明确的金钱观念和婚恋观念、内心充满寂寞的特点。所以说,她的作品不仅仅限制于言情这样的婚恋的小说,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即将从现代都市女性的这些特点,来探讨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进而深入研究她对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她在女性问题上的独特思考。(注:本论文主要参见陈武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观点) 一、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大都以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而独树一帜。她们的独立,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她们人格的独立。她们完全区别于传统社会中在物质、精神方面永远处于从属的、被压迫地位的女性形象,而是根据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走

好看的都市职场小说排行.doc

好看的都市职场小说排行 好看的都市职场小说 01.《城市杯具》 讲述李纯的男友穆小白迫于就业压力而考研,结果在考研时作弊被开除,觉得无脸面见李纯而黯然独自离去;陆染与周傲结婚后,因为都市生存的压力,与周傲反目成仇,最终离婚;李纯的闺密兼同学赵米亚,一到北京,就被人物色中而落入一个巨大的圈套;李纯同事、相亲鼻祖、物质女景佳四年来,风雨无阻地奔赴在相亲路上,阅人无数,最终的解决却让人哭笑不得在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们该怎样生存?《城市杯具》以诙谐、幽默的文字,叙述了一群青年男女在国内一线城市的真实生存状态。 02.《下个路口遇见你》 讲述职场女白领何琳在出差途中邂逅俊气明朗的青年男子许维桀,就心猿意马了那么一瞬间,没想到几天后这个许维桀居然从天而降,成了自己部门里新来的下属。顿时,这个帅气多金的新晋职员成了公司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而一连串让人哭笑不得的行为不仅让何琳大为头疼,也活活熄灭了她对他曾经有的那么一丁点美好的印象。一见钟情,再见无情。就在两人之间误会步步加深的时候,何琳被公司委派加入某个竞争激烈的项目角逐,接触对象竟是早年曾经对何琳侵犯未遂的客户主管。在许维桀的帮助和解围下,何琳巧妙摆脱了自身面临的尴尬,并因此而与许维桀冰释前嫌,情愫暗生。然而,突然而至的泄密风波又意外地将他们推向了风口浪尖!究竟是谁泄露了公司高端机密?竞争对手中赫然涌现的新贵王迪非又是何方神圣?而许维桀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忠诚与背叛,信任与怀疑,犹如雾里看花,谁也找不准正确的方向。而所有这些,原来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的序幕。下个路口,他们还会找到宛如初见时的心动吗? 03.《等爱》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初一成长的代价作文800字精选

初一成长的代价作文800字精选 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很多挫折与逆境,什么叫成长?如果没有挫折与逆境,那么我们还是无知的孩子,也就不会再成长。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初二年级作文:成长的代价,希望你们可以喜欢哦。 成长的代价作文1 回忆像个说书的人,用充满相信乡音的口吻,诉说着相遇的缘分。题记 我的出生与所有人如出一辙,它所预示的是即将度过平凡的一生。 当年还在添着小手指奶声奶气地叫着妈妈,如今却手插裤袋一脸忧愁地望着远方。 或许,是时间太快。又或许,是我反应太慢。我就这样嘻嘻哈哈,毫无知觉地走过了十四年…… 一

外公已经走了,好像是无声无息的,我并不是像别人所说的那样痛彻心扉,反而很冷漠,甚至在外公的追悼会上没有掉下一滴泪,是太傻,还是太无情?我与外公的接触不多,他生活在农村,我生活在城镇,我们之间隔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我常伏在妈妈的膝上听她对我说,她们姐妹都很屈与外公的威严。可当她谈起外公时,眼里都闪动着激动的泪光。而在我的眼中,外公则是恰恰相反的,他是多么的慈爱,他常常指出我的缺点,但不批评我,而是在看到我羞惭地低头后眉开眼笑的将我拥入怀抱。他也曾笑着说,他要等他的乖外孙,考上大学,要外孙来孝敬他。我还小,满口的应承,却不知这样的事实还遥遥无期。 我没有料到,外公骗了我,他跟着天使去了比人间更加美好的天国,丢下了誓言,丢下了承诺,丢下了小小的懵懂的我。外公离开后的一天,下起了牛毛般的小雨,我没有觉得无比的悲痛,只是感觉到冷和一丝凄凉。 然而,我的身边就此少了一个人,心里就此多了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成长,那个身影在我的心里变得越发的高大,他依旧穿着笔挺的军装,依旧有着慈祥的面容。无数的夜里,那个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开始一点点地学会了领略爱,我也一点点地领略外公从前的举动,一点点地体会出其中蕴涵的博大的爱;我开始痛心疾首,我骂自己为什么不懂得去珍惜,我

琼瑶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台湾女作家琼瑶创作了60多部爱情小说,塑造了几百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身上大多兼有古典与浪漫的个性特征,具有真诚、善良、美好的理想人格。她们普遍遭遇了人生的挫折,在受到种种磨难时,表现出坚强的人格力量。在这些女性人物身上,折射出作家对理想人性的追求与理想人格的建构。琼瑶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性人物谱系,这是琼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所在。 关键词:琼瑶; 小说; 女性 Abstract:So far,the Taiwan female writer Qing Yao has produced more than 60 novels,and created several hundred vivid images of female characters.Most of these female characters usually embrace both the classical and the romantic nature with sincere,kind-hearted and beautiful ideal personality.Despite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m suffer great setbacks in life,they all maintain a strong personality when subject to hardships.All those female characters reflect the writer's pursuit of ideal human na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al personality.The female characters under the pen of Qiong yao form a unique character system which makes her works so unique,attractive and highly artistic. .Key words:Qiong Yao;novel;female 一、前言 由于出身于书香门第,琼瑶从小就有文学创作的禀赋。她一生中一共创作并出版了 52 部言情小说,既有长篇小说也有中篇小说,并身兼多职,是一个兼编剧家、导演和产业经营者于一身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被翻译成外文。由此可见,琼瑶的言情小说创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般来说,琼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所关注和探讨的主要还是女性本身,因此,在她的作品中

成长的代价高中范文参考800字5篇

成长的代价高中范文参考800字5篇 花之所以美丽,那需要短暂作代价;珍珠之所以珍贵,那需要痛苦作代价;烛光之所以明亮,那需要毁灭作代价。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获得成就必须有付出作为代价,这是生命永恒的定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以代价为话题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以代价为话题的作文篇1 上个星期六,我跟着自己的两个同学第一次来到了余老师的四真学堂,听了我作为弟子的第一堂课。 在这第一节课里,老师着重讲了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以及孩子们应该如何做一个身心都很健康的正常人。 正常人,就是指有恻隐之心,有羞耻之心,有惊惧之心的,有情感的人,而不是把自己从一个原本纯真的人变成另外一种人的人。 无论是在暑假的MPL夏令营,还是在我们的初中生活中,我已经见过太多的人因为过去的经历而变得封闭,就像身上一层又一层的裹着保护自己的“铠甲”,但这种“铠甲”,是没有用的。就像你每次犯错开始质疑自己的时候,就往身上涂上一层泥,当这些泥越来越多的时候,它就会形成一个厚厚的角质层,把我们的“内在”严严实实地隐藏起来,虽然把自己的缺点隐藏,但也将自己的优点隐瞒,有些优点甚至会被就此扼杀,这就是所谓成长的代价。当你变得成熟,成长起来时,你会不再幼稚,但以前的天真,无邪,善良,友善,热情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者直接烟消云散。 所以,有些时候我就会显得很迷茫,不知该如何是好,当我开始上初二时,

我妈要求我变得稳重些,不要整天嘻嘻哈哈,我就只能扳起我的脸,减少我的欢笑,增加我们沉着和冷静,我以为这只是一张面具而已,想摘下随时都可以。但一天下来,我惊恐的发现,我的脸开始僵硬,想笑都将近勉强,我突然明白过来,这确实是一张面具,可这是一张会“吃”人脸的面具,它开始吞噬我的情感,我害怕了,可是我却无能为力,因为我也喜欢我的沉稳样子,但我知道那不是我。我只知道,真正的江佑铭,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而不是一个冷静至极的人,我是一个正常的人。 我来上四真学堂的目的,就是来寻找如何可以在保留自己最珍惜的部分的同时,变得成熟,受人欢迎的人的方法。也就是“坚持自我,固守本心”的成长方法。 在这里,我向余老师正式请教:“老师,请教会我,成长的方法!” 高中以代价为话题的作文篇2 撒谎,一个多么不起眼的词啊,可又多少人有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舍弃了原有的诚信,犯下了不可弥补的罪。“撒了一个谎,就要去用更多的谎言去补这个洞。”不知道这是谁说的,但已经不重要了。正如这句话所说,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甚至是更多的谎言,这样一错再错,最终后悔莫及。前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感慨万千,这大概是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的。 那一天,我仍和往常一样坐在教室里做作业,老师走到前面,跟我们说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大概内容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把山寨手机拿到学校里显摆,熄灯睡觉时还在玩游戏,被查夜的老师看见了,把手机没收了,第二天班主任知道了,他们就窜通好了供词,说手机是捡到的,还收买了初三的人,让他们冒充手机的主人,最后还是被班主任知道了事实。班主任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保证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