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_自己总结(按章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_自己总结(按章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_自己总结(按章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_自己总结(按章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学科。它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P1

第二章 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一、名词解释

石油:又称原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P11

原油灰分:石油燃烧后的残渣。P13

石油组分分析(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P17

石油的比重:

石油的相对密度:在105Pa下,2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用d420表示。P22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称为荧光性。P25

石油的旋光性: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P25

石油的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 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 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P16

干气:一般来说,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网络)

湿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网络)

天然气:从广义上讲,指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一切气体。在《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中研究主要对象是岩石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是狭义的天然气。P25

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P26

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P26

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当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简称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P26

伴生气:狭义的伴生气仅指油气藏中的气顶气和油藏及油气藏中的油溶气; 广义的伴生气还包括油田范围内分布于油藏及油气藏之间或其上方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气藏气。P28

非伴生气:是指那些与油藏及油气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 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但没有重要工业价值、以天然气占绝对优势的气藏气。P28

非常规油气藏:成藏机理不同于一般常规的油气藏的油气藏,往往具有隐蔽性和特殊性。

P213

吸附水:呈薄膜状被岩石颗粒表面所吸附, 在一般温、压条件下不能自由运动。P33

毛细管水:存在于毛细管孔隙- 裂缝中, 只有当作用于水的力超过毛细管力时才能运动。P33 自由水:存在于超毛细管孔隙- 裂缝中, 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 也称之为重力水。P33 底水:是指含油( 气) 外边界范围以内与油( 气) 相接触, 且位于油气之下承托着油气的油(气) 层水。P33

边水:是指含油( 气) 外边界以外的油( 气) 层水, 实际上是底水的自然外延。P33

气水化合物(96 97 03 05):是一种白色的固态似冰状的结晶化合物,又称气水化合物或固体气也叫“天然水合物”或“可燃冰”。

甲烷水合物(05):在特定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甲烷气体可容纳水分子形成一种具笼形结构、似冰状的固体水合物,又称固态气体水合物。P27

煤型气:是指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网络)

煤成气:含煤岩系中有机质在成煤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网络)

煤层气:指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P27油田水:广义上是指油气田区域(含油气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狭义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P32

油田水矿化度: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他处)

生物标志化合物(05):指沉积物和石油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又叫地球化学化石。

油气显示:是指石油、天然气及其石油沥青矿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和钻井的人工露头,又称油气苗。(赟姐)

同位素效应:物质在参与生物、化学和物理作用过程中, 由于同位素的分馏作用, 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被另一种同位素所取代, 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叫做同位素效应。

P38

碳同位素类型曲线:把原油不同组分的δ13 C 值变化连成曲线。P40

同位素分馏作用:物质在生物、化学和物理作用下其组成元素的同位素发生变化、转移或分离, 或者说在同位素比值不同的两种物质间进行的同位素分配作用。P38

API度(08):欧美各国用105pa,60。F石油和4。C纯水的密度比,通常称之为API度。美国石油学会(简称 API)制订的用以表示石油及石油产品密度的一种量度。P16

油溶气:溶解于石油中的天然气。

水溶气:溶解于水中的天然气。

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在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

天然气的比重:指在标准状态(1atm, 20℃)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空气的重量之比。

临界温度:是指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

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临界压力。

饱和蒸汽压: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汽压。

热值:单位体积天然气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称为热值。

二、问答题

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P12

答:由于石油没有确定的化学成分, 因而也就没有确定的元素组成。但其元素组成还是有 一定的变化范围。

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C) 和氢(H),其次是硫(S)、氮(N)、氧(O)。世界上大多数石油的元素组成一般为:碳含量介于80%~88%之间,氢含量占10%~14%,硫、氮、氧总量在0.3%~7%之间变化,一般低于2%~3%,个别石油含硫量可高达10%。世界各地原油的元素组成尽管千差万别,但均以碳、氢两种元素占绝对优势,一般在95%~99% 之间。

2. 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点(04) (P13)

答:组成石油的化合物有两类:

(1)烃类化合物:在化学上, 烃类可以分为两大类: 饱和烃和不饱和烃。

1) 饱和烃:在石油中饱和烃在数量上占大多数, 一般占石油所有组分的50% ~60% 。可细分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环烷烃。

正构烷烃平均占石油体积的15%~20%。在常温常压下, 正烷烃C1—C4为气态, C5—C15为液态,C16以上为固态(天然石蜡)。不同类型原油的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形态各异, 但均呈一

条连续的曲线, 且奇碳数与偶碳数烃的含量总数近于相等。正烷烃的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 因而常用于石油的成因研究和油源对比。

石油中带支链(侧链)的异构烷烃以≤C10为主,常见于C6—C8中;C11—C25较少,且以异戊间二烯型烷烃最重要。研究表明, 同一来源的石油, 各种异戊二烯型化合物极为相似, 因而常用之作为油源对比的标志。

环烷烃在石油中所占的比例为20%~40% ,平均30% 左右。低分子量(≤C10)的环烷烃,尤以环戊烷(C5-五员环)和环己烷(C6-六员环)及其衍生物是石油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一般环己烷多于环戊烷。石油中环烷烃以单环和双环为主。在石油中多环环烷烃的含量随成熟度增加而减少, 故高成熟原油中1~2 环的环烷烃显著增多。

在常温常压下,环丙烷(C3H6 ) 和甲基环丙烷(C4H8) 为气态, 除此之外所有其他单环环

烷烃均为液态, 两环以上(>C11)的环烷烃为固态。

2)不饱和烃:石油中的不饱和烃主要是芳香烃和环烷芳香烃。此外原油中偶可见有直链烯烃。烯烃及不饱和环烃,因其极不稳定,故很少见。

石油中已鉴定出的芳香烃, 根据其结构不同可以分为单环、多环和稠环三类, 而每个类型的主要分子常常不是母体, 而是烷基衍生物。

芳香烃在石油中以苯、萘、菲三种化合物含量最多, 其主要分子也常常以烷基的衍生物出现。

最重要的是四环和五环的环烷芳烃, 其含量及分布特征常用于石油的成因研究和油源对比。甾族和萜族化合物是典型的生物成因标志化合物。

(2)非烃化合物: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是指除C、H 两种主要元素外, 还含有硫或氮或氧, 抑或金属原子(主要是钒和镍) 的一大类化合物。主要是含硫、氮、氧的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

硫是碳和氢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元素, 含硫的化合物也最为多见。

石油中所含的硫是一种有害的杂质, 因为它容易产生硫化氢( H2 S) 、硫化铁( FeS) 、亚硫酸( H2SO3 ) 或硫酸( H2 SO4 ) 等化合物, 对机器、管道、油罐、炼塔等金属设备造成严重腐蚀, 所以含硫量常作为评价石油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常将含硫量大于2% 的石油称为高硫石油;低于0.5%的称为低硫石油;介于0.5%~2%之间的称为含硫石油。一般含硫量较高的石油多产自碳酸盐岩系和膏盐岩系含

油层, 而产自砂岩的石油则含硫较少。我国原油多属低硫石油和含硫石油。

2)含氮化合物

石油中含氮化合物较为少见,主要是以含氮杂环化合物形式存在。

3)含氧化合物

石油中含氧化合物包括有机酸、酚和酮类化合物。石油中的有机酸和酚( 酸性) 统称石油酸, 其中以环烷酸最多。地下水中环烷酸盐的存在是找油的标志之一。

除此之外,石油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结构极为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目前尚难以分离,统称其为沥青质。

另:简述石油的化合物组成。(5分)

答:组成石油的化合物有两类:

(1)烃类化合物,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2)非烃化合物,包括:含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

除此之外,石油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结构极为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目前尚难以分离,统称其为沥青质。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p13和网络

答: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分布的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烃分布特点不同: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

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子正构烷烃高于高分子正构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表成熟原油。

正构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常用于石油的成因研究、鉴别生油岩、研究石油成熟度和油源对比。

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P19

答:该分类主要是依据原油中各烃类的含量比例关系,以烷烃(石蜡),环烷烃,芳烃+ S、N、O 化合物三个参数作为三个端员,采用三角图解来划分原油类型。注意该方案中所用参数是原油中沸点> 210℃ 馏分的分析数据。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 p20

答:

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p22

答:

(一)颜色

在透射光下石油的颜色可以呈淡黄、褐黄、深褐、淡红、棕色、黑绿色及黑色等。原油颜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胶质、沥青质的含量, 其含量愈高, 则颜色愈深。

(二)相对密度和密度

石油的相对密度, 在我国和前苏联是指在105Pa下, 2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常以API 度为单位。API 度与60℉石油相对密度的关系可用下式换算:

API =(141.5/60℉时相对密度)-131.5

通常把相对密度大于0. 9 的称为重质石油, 小于0. 9 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相对密度主要取决于化学组成。就烃类而言, 相对密度随碳数增加而增大, 碳数相同的烃类, 烷烃相对密度小些, 环烷烃居中, 芳烃相对密度较大。与胶质、沥青质相比, 烃类较之为小。

密度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石油的密度与其本身的成分和体积变化相关。液体石油的体积, 在常压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增加1℉, 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称为膨胀系数。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 而是随相对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压力对石油的体积也有影响, 随压力增大体积将因被压缩而减小。压力每增加105Pa, 单位体积被压缩的体积数称为压缩系数。

在地下油气藏中, 温度和压力不仅影响石油的体积, 而且还影响到石油本身的物质组成, 从而影响其质量。一方面, 温度的增加有使溶解气逸出液态石油的趋势; 另一方面, 压力的增加, 将使原油中溶解气量增加。在地下油气藏中, 温、压同时增加时, 压力增加使溶解气增加的效应远大于温度增加使溶解气逸出的效应; 与此同时, 溶解气量增加引起体积增加的效应, 远远超过随压力增加而使体积减小的效应。因此出现压力增加时石油体积不是缩小而是增大, 直至达到饱和压力为止。

由此可见, 地下石油的密度不仅与温度压力有关, 还与溶解气量有关, 且后者才是影 响石油密度的本质因素。溶解气量增加则密度降低。地下石油含有较多的溶解气, 是地下石油密度较地表石油密度低的根本原因。

(三) 黏度

黏度是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的一个物理参数。黏度值实质上是反映流体流动时分子 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内摩擦力的大小。黏度大则流动性差, 反之则流动性好。

动力黏度又称绝对黏度。其定义为: 流体通过长度(L)为1m, 横截面积(F)为1m2 ,渗透率(k)为1m2的介质,当压差( Δp) 为1Pa, 流量( Q) 为1m3 /s 时, 流体的黏度( μ) 为

1Pa·s。其表达式为:μ=k·F ·ΔP/Q·L

动力黏度/ 密度, 称为运动黏度。

相对黏度又称恩氏黏度, 是在恩氏黏度计中200mL 原油与20℃ 时同体积的蒸馏水流出时间之比。常用Et 表示。

石油地质学上通常所说的黏度多指动力黏度。石油黏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小分子的烷烃、环烷烃含量高, 黏度就低; 而石蜡、胶质、沥青质含量高, 黏度就高。

石油黏度随温度升高、溶解气量增加而降低。

(四) 溶解性

石油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如氯仿、四氯化碳、苯、醚等。轻质组分对重质组分的溶解作用可能更明显些。有可能这种溶解作用正是重质组分得以实现运移的有效途径。

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很低, 通常随分子量的增加很快变小。其中芳烃的溶解度最大; 环烷烃次之; 烷烃最低。在碳数相同时, 一般芳香烃的溶解度大于链烷。苯和甲苯是溶解度最

内科护理学分章节试题库和答案解析

学科:内科护理用的药物是: A.链霉素 B.异烟肼 C.利福平学专业:护理 D.乙胺丁醇学 E.对氨基水杨酸章节:2.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5.肺炎球菌肺炎时产生的铁锈色A 型题痰最主要的原因是:1.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的特点: A.痰内有大量红细胞 B.痰内含A.呼气性呼吸困难,双肺布满哮大量脓细胞鸣音 B.端坐呼吸,双肺底水泡音C.白细胞破坏时所产生的溶蛋白酶C.呼气性呼吸困难,两肺散在干湿 D.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含铁血黄素性罗音 E.红细胞碎屑被巨噬细胞吞噬D.吸气性呼吸困难,呼吸音低 6.浸润型肺结核的病灶多位于:E.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痰中带 A.肺尖或肺上野 B.肺门附近血 C.肺中部 D.肺下野2.呼吸衰竭的治疗主要在于: E.全肺各处A.治疗原发病 B.祛除诱因 7.异烟份用量过大会引起:C.支持疗法A.眩晕、听力障碍 B.末梢神经D.纠正缺氧和 CO2 潴留E.纠炎及肝损害正酸碱平衡失调 C.胃肠道不适,尿酸血症 D.粒3.肺炎时可减轻胸痛的最常用体细胞减少 E.过敏反应位是: 8.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型是:A.患侧卧位B.仰卧位 C.坐 A.单纯型、喘息型 B.单纯型、位 D.健侧卧位 E.俯卧位喘息型、混合型4.在肺结核治疗和预防中,最常使 C.急性型、慢性迁延型 D.急性型、 1慢性型、迁延型 C.贫血或红细胞沉降率加速 D.痰E.急性型、慢性型、反复发作型中找到结核菌9.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

是: E.X 线检查找到病灶A.咳嗽 B.咳痰 C.咳血 14.哪项肺结核类型不相符:D.呼吸困难 E.胸痛 A.Ⅰ型——原发性肺结核10.低浓度吸氧、氧流量为: B.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A . 5-6L/min B . 2-3L/min C.Ⅲ型——浸润型肺结核 D.IVC . l-2L/min D . 1-2L/s 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E.2-3L/s E.V 型——干酪性肺炎11.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观察,下 15.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诊断依据列哪项对发现肺性脑病先兆极为重是:要: A.病史和临床表现 B.肺功能测A.皮肤及面部变化 B.神志与定C.痰液细菌学检查精神变化 C.呼吸变化 D.X 线检查 E.长期吸烟史D.心率与血压变化 E.瞳孔变 16. 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原因化是:12.肺癌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应考 A.感染 B.变态反应 C.粉尘虑:和有害气体吸入 D.肿瘤A.压迫食管 B.压迫颈交感神经 E.其他全身疾病C.压迫喉返神经 17.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是:D.压迫肥神经 E.压迫上腔静脉 A.呼吸困难 B.发绀 C.精神13.确诊肺结核的重要依据为:症状 D.心血管系统症状A.典型的症状、体征 B.结核菌素 E.消化系统症状试验阳性 18.刺激性呛咳或带金属音的咳嗽 2应首先考虑:A.上呼吸道感染有二氧化碳的氧吸入B.肺部病变早期C.支气管肺 23.肺炎球菌肺炎最具有特征性的癌 D.支气管扩张表现是:E.左心功能不全 A.呼吸困难 B.咳铁锈

体育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良好的心里个性特质和稳定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情绪、人格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情绪学说。 6.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刺激情境-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渐进性放松法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皮肤电。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氨基酸神经递质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息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认知过程,它在阶段变化的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的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意识,或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的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范围的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23、最早采用心理测量方法评定锻炼成瘾行为的学者是卡尔马克和马腾

石油地质学试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 单位面积的丰度高。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丰富的(>2 108m3/km2)中等的(0.2 108m3/km2—2 108m3/km2),贫乏的(<0.2 108m3/km2) ; 生烃是和

医学免疫学知识总结

第三章抗原(Antigen,Ag) 一. 基本概念 1.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3 .抗原性:能与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 .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 5.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二.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 .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非己的本质:胚胎期或未成熟免疫细胞发育期遇到的所有抗原,包括胚系及非胚系基因编码的产物为自身物质。免疫细胞未成熟期未遇到的物质为非己物质。 2 . 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1)化学组成及异质性:要求一定的化学复杂性。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2)分子量:10kD以上具有抗原性,100kD以上为强抗原。分子量大,抗原决定基越多。 (3)结构的复杂性:直链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稳定性差,加入苯环氨基酸后,免疫原性加大。分子构象、物理状态等对免疫原性都有影响。 3. 可递呈性:诱导细胞免疫反应所要求。 (二)生物学方面的因素 1 .宿主的遗传背景:相同的抗原在不同动物所诱导的免疫应答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动物的MHC背景有关。 2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的影响。 3. 引入抗原的剂量、途径与次数:剂量应适中;途径依次为皮内--皮下--腹腔、

静脉--口服;间隔适当。 三.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或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e)也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 表位的性质、数目、空间结构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上的不同抗原表位,故有T细胞表位及B细胞表位之称。 1 . B细胞表位的特性: 能识别天然抗原分子的表位,一般为不连续的、经三维折叠后空间构象上聚集形成的基团(构象表位),或抗原分子表面连续的氨基酸片段(长链弯曲折叠处,顺序表位)。 2 .T细胞表位的特性: 只能识别经APC处理过的,经MHC传递的小分子多肽(镶嵌在MHC分子的凹槽中)。它由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顺序表位)组成,在天然分子中是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 四. 抗原的种类 1.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区分:完全抗原、半抗原 2. 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而区分:胸腺依赖抗原(TD-Ag)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 3.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区分: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五. 淋巴细胞激活剂 指一类能使高比例活化淋巴细胞的物质,但它们不属于抗原,因为它们对细胞克隆的刺激不涉及抗原特异性。 1. 丝裂原: 包括多种成分。如植物凝集素(ConA、PHA、PWM),是一类含蔗糖的蛋白质,可以和各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起细胞活化、增殖。 常见的淋巴细胞激活剂

《内科护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个层次,即:(1)生理的需要;(2)刺激的需要;(3)安全及保障的需要;(4)爱与归属的需要;(5)尊重与自尊的需要;(6)自我实现。Maslow 的理论认为:人类基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当所有的需要被满足时,就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 2.应用:(1)生理的需要:例如空气、水、食物、温度、排泄、休息、避免疼痛等;(2)刺激的需要:例如帮助患者在床上活动、翻身,给予肢体或背部按摩以增进患者 独立的生活能力等;(3)安全和保障的需要:例如保持环境的安静、清洁、安全,防止感染,进行人院介绍、术前教育等;(4)爱和归属的需要:例如让亲属探视和陪伴,与患者建立友好的关系等;(5)尊重和自尊的需要:例如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个性,虚心听取患者的意见等;(6)实现“自我满足的需要”:例如为患病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让患者参加力所及适应过程→成功一身心平衡;失败一患病。其中,应激原含义可以是躯体、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应激反应为两类即生理、心理反应。适应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使个体行 为发生改变,以维持机体平衡。 2.应用:在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的应激原多是疾病,可使患者产生应激反应。控制心理应激反应的方法有:(1)正确对待问题;(2)正确对待情感;(3)利用可能得到的社会支持;(4)减少应容应依据患者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而定。她设计了三种护理系统:(1)全补偿系统:是针对没有能力自理的患者,要求护士给予全面帮助以满足自理需要;(2)部分补偿系统:是患者不能完成全部自理,要求护士和患者都参与才能满足自理需要;(3)辅助教育系统:即患者能完成自理,但要通过学习,护士指导患者学会自理活动。总之, Orem 自理模式认为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教会患者 学会自理,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2.应用:(1)全补偿系统多用于危重疾病如昏迷、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患者;(2)部分补偿系统多用于危重患者病情好转和稳定,或慢性病患者病情加重,但尚能完成部分自理活动;(3)辅助教育系统多用于康复期及慢性病稳定 及评价。护士所收集的资料不仅涉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评估在护士与患者第一次见面时就已开始,直到患者出院或护理 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说明。是计划、实施及评价的基础。护理诊断分为三类,即“现存的”护理诊断,“有……危险的”护理诊断和“健康的”护理诊断。护理诊断常用的陈述方式有:(1)三部分陈述,PES 公式:即健康问题(P)、原因(E)和症状体征(s); (2)二部分陈述,PE 公式:护理诊断一问题+原因。(3)合作性问题——潜在并发症:合作性问题是需要护士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一些生理并发症的发生和情况的变化,是要护士运用医嘱和护理措施共同处理以减小并发症的发生。合作性问题有其固定的陈述方式,如“潜在并发症:肺栓塞”。 (2)制 制定护理措施。 的是保证护士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针对患者具体需要提 供个性化的护理。 2.护理程序的运用需要护士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3.护理程序的运用是以护士与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其他健康保健人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基础的。 4.护理程序具有普遍适用性。 上呼吸道:由鼻、咽、喉构成。(2)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肺泡壁上有直径约5~10微米的小孔称肺泡孔,与邻近肺泡或细支气管相通。(3)肺泡上皮细胞由I 型细胞和Ⅱ型细胞组成,Ⅱ型细胞散在工型细胞间,数量较少,它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液膜,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容量的稳定性,防止肺泡萎陷是其重要的生理功能。(4)呼吸膜:工型细胞与邻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贴,甚至两者基底膜融合为一,构成气血屏障,是肺泡腔内与毛细血管血液内气体交换的场所。(5)肺循环:由右心室一肺动脉一肺毛细血管一肺静脉一左心房构成,执行气体交换功能。其特点为:肺循环是一个低压力、低阻力系统;肺毛细血管网最丰富,总面积约lOO 平方料,十分有利于气体交换;肺动脉携带脱氧血,肺静脉输送氧合血。(6)胸膜腔是由胸膜围成的密闭的腔隙。胸膜腔的脏层与壁层胸膜之间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以减少两层胸膜间的摩擦。 2.呼吸系统的功能:(1)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进入或排出呼吸器官的总气量,为潮气容积与呼吸频率的乘积。(2)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为有效通气量。(3)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血屏障(呼吸膜)以弥散的方式进行的。(4)肺的防御功能:上呼吸道的加温、湿化和机械拦阻作用;黏液、纤毛运载系统;肺泡的防御机制;咳嗽反射;呼吸道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3.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的化学调节主要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氧、CO2和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1)缺氧:缺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尤其是颈动脉体来实现的。(2)二氧化碳:CO2对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都有作用,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变化尤为敏感。(3)H+浓度:H+浓度的改变可以刺激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来调节呼吸运动,当浓度增高时,使呼吸加深加快,反之,呼吸运动受抑制。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

内科护理学各章节重点

内科护理学各章节重点

内科护理学各章节重点掌握部分 识记护理定义 领会医学模式转变对护理学的影响 识记护理程序的理念、内容 应用能够找出各章节重点疾病患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 识记上呼吸道、肺泡及呼吸膜的概念;Ⅱ型肺泡细胞、肺循环及胸膜腔的特点;O2,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动脉血气分析中pH、PaO2、PaCO2、BE的正常参考值 领会分钟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换气的概念及其意义;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 识记COPD、慢支、肺气肿的定义;常见病因领会吸烟对COPD的影响;临床表现;有关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胸部无力治疗包含的内容及意义 应用能够按护理程序护理COPD患者并进行健康教育(尤其是有效咳嗽、胸部叩击及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的指导) 识记支气管哮喘的概念;常见的病因及激发因素领会哮喘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哮喘的典

型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目标及常用措施应用能够按护理程序护理哮喘患者并进行健康教育(尤其是回避过敏原和正确使用定量吸入器) 识记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及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概念;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尤其是易患因素领会常见肺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常见肺炎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常见肺炎的首选抗生素及使用抗生素时的注意事项 应用能够按护理程序护理肺炎尤其是重症肺炎患者;能够采集合格的痰标本和血培养标本;能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识记肺结核的概念;肺结核的三个传染环节 领会浸润性肺结核及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表现;常用检查方法及其意义;常用抗结核药物的名称及其不良反应;化疗原则、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药物、疗程及用法);预防措施 应用能够运用护理程序护理肺结核患者;能够对肺结核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对大咯血患者进行急救护理 识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概念;常见病因 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肺心病的发病机制;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内科护理学题库 第5章

第五章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名词解释 1.尿路刺激征 2.肾性水肿 3.尿量异常 4.肾性高血压 5.无症状性菌尿 6.尿路感染 7.急性肾衰竭 8.慢性肾衰竭 9.氮质血症 10.透析疗法 二、填空题 11.肾性水肿常从( )处开始,逐步发展至( )。 12.尿路刺激征的主要表现为( )、( 、)、( )和( )。 13.正常人24小时尿量为( )。24小时尿量超过( )为多尿,少于( )为少尿,不足( )为无尿。 14.导致多尿常见的肾外疾病有( )、 ( )、( );少尿或无尿常由( )、( )和( )因素引起。 15.多尿可引起( )血钾;少尿、无尿可引起( )血钾。 16.少尿病人出现( )、( )、( )、( )及( )提示可能存在高血钾;出现( )、( )、( )、( )、(, )、( )等提示可能存在低血钠。 17.尿量异常的病人主要的合作性问题是潜在并发症:( )、 ( )。 18.导致肾性高血压的疾病有( )、( )、( )和( )等。 19.急性肾炎导致的高血压,多为( )、以( )升高为主的( )高血压;而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功能不全导致的高血压,常呈 ( )、( )高血压。 20.肾动脉狭窄或堵塞等疾病导致的高血压,在病人的( )、( )( )和 ( )部位可有血管杂音。 21.肾性高血压病人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时可发生( ),持久的血压升高可加速( )的损害和导致( )病变。 22.肾性高血压病人出现血压升高,或突然发生血压急剧升高时,常见的心理反应有 ( )、( ),甚至出现( )。 2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为广泛的( )形成。主要表现为进行性( ),肾功能数周内( )并发展至( )。 24.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包括:积极控制( )、限制食物中( )的摄人、应用( )药物、避免( )的因素。 25.慢性肾小球肾炎以( )、( )、 ( )、( )及( )为基本临床表现。26.慢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护理诊断有 ( ),( ),( );最重要的合作性问题是( )。 27.上尿路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好发于( ),致病菌以( )多见,治疗原则有( )、( )、( )。急性尿路感染治疗的疗程通常为( )。 28.尿路感染的感染途径有( )、( )、 ( )、( ),其中以( )最常见。 29.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有( )、( )、 ( )、( )、( )、( )。 30.膀胱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 )、 ( ),伴有( )不适,一般无( )感染 的表现。 31.慢性肾盂肾炎多见于有( )存在,多次 发作或迁延不愈超过( )的肾盂肾炎病人。 32.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类型有( )、 ( )、( )、( )( )。 33.肾盂肾炎病人出院后要增强( ),注意 ( ),避免( ),少( ),女性病人急 性期治愈后( )内应避免妊娠。 34,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治疗包括:预防和治 疗( )、营养治疗、防治( )、纠正( ) 和(。 )疗法。多尿期的治疗重点是维持( ) 平衡,控制( ),治疗( )和防治( )。 恢复期无需特殊处理,要定期随访( ),避 免使用( )。 35.急性肾衰竭起病急,尿量( )或( ) 或( ),伴( )、( )、( ),严重 者可导致( )、( )或( )。 36,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如持续( ),易出现 ( ),易发生( )、( )并发症和( ) 等。 37.急性肾衰竭最常见的护理诊断有( )、 ( )、( )。最重要的合作性问题是潜在 并发症:( )、( )、( )。 38.引起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肾脏疾病是 ( )。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症状是( ), 必有的症状是( )。常见的死亡原因是 ( )及( )。 39.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护理诊断是( )、 ( )及( )。 40.对慢性肾衰竭病人应给予( )、( )、 ( )易消化饮食,根据病人的( )来调节 ( )的摄入量。 41.肾穿刺术是诊断( )疾患的重要检查方 法之一,主要适用于( )、( )、( )、 ( )等诊断。 42.肾穿刺术后应嘱病人绝对卧床( )小 时,多( )。每( )分钟观测血压、心率 ( ),连续测量( ),如无异常改为 ( ),平稳( )后停测。术后连续留尿化 验尿常规( ),若( )小时无肉眼血尿, 病人可在床边活动。出现肉眼血尿者,延长卧 床时间直至肉眼血尿消失,并应予补液,防止 血块堵塞输尿管。注意观察病人有无( )、 ( )以及有无( )和( )。 43.血液透析适用于急性和慢性( )的治 疗,以及( )的急救处理等;同时也是病人 接受( )时必不可少的重要准备步骤。 三、简答题 44.列出肾性水肿的护理要点。 45,简述尿路感染病人常有的身体状况变化。 46.简述尿量异常病人主要的身体状况变化。 47.试述肾性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不同病 因肾性高血压的特点。 48.试述肾性高血压病人的护理要点。 49,列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目的及综合性 防治措施。 50.简述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常见的心理变 化。 51.试述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合理膳食原 则。 52.列出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出现高血压时的 护理要点。 53.试述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低蛋白饮食的目 的。 54,试述急性肾盂肾炎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55.列出对肾盂肾炎病人进行保健指导的要 点。 56.试述尿毒症病人的饮食护理。 57.阐述急性肾盂肾炎的护理要点。 58.简述肾穿刺术病人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 理。 5g.列出血液透析病人全过程的护理观察内容 和透析后护理。 60.简述腹膜透析病人的透析前准备及透析后 护理。 四、病例讨论题 61.肖女士,30岁,农民。畏寒、发热伴腰痛、 尿频、尿急、尿痛3日人院。护理体检: 体温39.6℃,脉搏120次/分钟,呼吸22次 /分钟,血压110/70mmHg。神志清,急性病 容,肾区叩击痛和膀胱区压痛。尿镜检见大量 粒细胞和成堆脓细胞,少许红细胞;血粒细 胞12X109/L,中性0.9。住院后烦躁不安,希 望早日康复。 问:(1)临床诊断。(2)主要治疗措施。 (3)主要护理诊断。(4)护理要点。 (5)健康教育要点。 62.刘先生,34岁,已婚。因反复浮肿6年, 头痛、恶心、呕吐伴头晕、乏力5日人院。护 理体检;体温36.6℃,脉搏80次/分钟,呼 吸20次/分钟,血压180/100mmHg,神志清, 两下肢明显浮肿。血红蛋白60g/L,尿蛋白 +++,蜡样管型0~1个/HP,尿红细胞2~3 个/HP,血尿素氮21mmol/L。家庭经济困难。 问:(1)临床诊断。 (2)主要护理诊断。 (3)健康教育要点。 63.周女土,38岁,已婚。因反复尿频、尿痛 12年,浮肿4年,尿少3日入院。护理体检: 体温38.2℃,脉搏58次/分钟,呼吸18次/ 分钟,血压180/100mmHg。神志清,皮肤黏膜 苍白,呼吸深大,两肺闻少许湿性哕音,心率 不齐,双下肢明显浮肿。血红蛋白45g/L,尿 蛋白十,蜡样管型0~1个/HP,尿白细胞>15 个/HP,(++),红细胞2~3个/HP,血尿素 氮21mmol/L,血清肌酐707~mol/L,血清钾 6.2mmol/L。 问:(1)临床诊断。(2)主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 问题。(3)护理要点。 五、选择题 (一)A型选择题 A1型题 64.肾性水肿最早常发生的部位是 A.眼睑 B.背部 C.髋部 D.尾骨部 E.下肢 1

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上篇试题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 下篇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运动兴趣 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

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 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 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 2.圈闭 3.溢出点 4.TTI 5.CPI 6.初次运移 7.流体势 8.系列圈闭 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最新《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科学的一部分,属于临床护理学的范畴。近年来,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行了“整体护理”,促进护理工作迅速走上了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学习内科护理学,是护士评估及护理病人的基础,根据护理程序过程要求,学习内科护理学的任务是熟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内分泌等系统及风湿性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临床特点,并以此作为评估分析资料,提出主要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对病人进行身心护理,促进病人尽快康复。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学,既要以普通的医学原理作为内科护理学的理论基础,又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护理对象的特殊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评估手段和护理措施。因此,学习内科护理学的基本要求如下: 1、熟悉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病因及临床特点; 2、熟悉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要点; 3、学会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评估、分析,并提出主要护理诊断; 4、根据不同护理对象的主要护理诊断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5、学会对不同护理对象进行保健教育。 三、学时分配表(理论教学72学时,实习54学时) 章节内容理论教学72学时实习54学时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14 9 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 18 9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 12 9 第五章泌尿系统疾病 6 6 第六章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6 6 第七章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6 6 第八章风湿性疾病 3 3 第九章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6 6 四、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内科学发展及对护理学的要求 (二)护理程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一)掌握护理程序步骤、护理诊断的定义及组成 (二)掌握护理计划的制定 (三)熟悉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四)熟悉护理程序的特性 (五)了解内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14学时) [教学内容]

体育心理学

(一)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A、强调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B、研究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A、集中研究心理因素(如动机、个性、焦虑、认知等)对运动员成绩的影响;B、不但研究运动员的心理和行为,还要研究教练员、观众的心理和行为;(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A、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作用;B、具体研究锻炼者参与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的坚持性、体育锻炼成瘾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三章: (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答:(1)强大的动力作用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3)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三)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运动需要的满足 (2)现有的运动技能的水平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4)成功体验的获得 (四)如何利用运动兴趣各种品质激发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答: (补充)兴趣形成经过是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 运动兴趣的特性:倾向性、广泛性、稳定性、效能 分类:根据内容分: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根据倾向性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根据广泛性分: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根据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分:有趣、乐趣、志趣 第四章: (七)如何学生体育成就运动动机的培养? 答:(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2)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3)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4)及时反馈,肯定评价 (5)端正体育态度 (八)如何保证竞争对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竞争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和提高体育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竞争有:个体间、团体间和自我竞争三种形式) (1)采用多种内容和形式,给学生展现自我 (2)在三种竞争形式中,以团体间竞争为主,培养竞争精神,激发集体责任感和合作意识(3)个体间竞争按能力不同分开,以便获得同等获胜的机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