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科课程的特点

分科课程的特点

分科课程的特点
分科课程的特点

分科课程的特点。

分科课程的特点有:

(1)科目化。分科课程强调科学知识的分门别类,因而要求根据不同的科目编制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一内容对应某一科学领域。

(2)预设性。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预告设计的,这样可以保证科学知识的严密性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3)结构化。内容编排时强调根据学科逻辑进行编排,强调某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结构序列,而甚少考虑教学的逻辑,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发展。

(4)学问化。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学问,只有学问中包含的知识才是课程的恰当内容。

(5)专业化。分科课程强调独立的专门的学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着不同的结构,因而不可能将各种学科进行整合,而必须采取专业化的方式。

(6)系统化。强调某种学科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按学科组织教学内容,容易把相关知识割裂;

(2)学科内容往往与社会关心的问题及发生的事件相脱节;

(3)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简述考试焦虑症的分类及其表现。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考试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最初的状态为生理反应,例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额头出汗、手足冰凉等;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有时也会产生胆怯、缺乏信心和自我否定等心理。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伴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晕场?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主要有:

(1)互相访问和通信联系;

(2)家长会;

(3)开放日活动;

(4)家长学校;

(5)家长委员会;

(6)家教咨询。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有: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3)课程综合化;

(4)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

(5)课程管理民主化;

(6)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7)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8)课程建设法制化与开放化。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有:

(1)教师的人格魅力、业务水平、教学风格;

(2)良好的师生关系;

(3)课堂教学的组织;

(4)教师的控制,包括教师的自我控制、对偶发事件的控制和焦虑水平的控制。

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有:

(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简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并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

(2)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理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

(3)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应该抱着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和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简述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为:

(1)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

(2)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3)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4)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成倒?u?型。

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正确。要确保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知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原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注意的稳定与注意的起伏是有区别的。

参考答案:正确。

联觉与感觉对比这两种现象是一样的。

参考答案:错误。

德育要从知开始逐步形成情、意、行。

错误。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不断转化和提高的过程,从知到情到意到行的过程。知、情、意、行四个品德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知、情、意、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相互代替。但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性,并不一定从知到情到意到行的过程。可以从薄弱环节入手,既可以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或行任何一处开始。德育过程具有多开端性,从哪里开始要实际情况而定。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过程。

错误。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首先,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其次教学是人类许许多多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具体认识形式,具有其他认识形式所没有的特殊性。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间接性。教学认识的客体是教材,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的。

(2)引导性。教学认识是有教师引导的认识。学生的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简捷性。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往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的认识走的是一个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认识的再生产。

(4)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因此,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错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因为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

错误。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授信发展而共同活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正确。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自身言行、评价手段等有意无意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错误。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在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坚持集体教育就不能考虑个人情况。

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是德育的基本原则。教师要通过集体的活动、舆论、优良的风气等来影响个体,又要通过教育个人来促进集体的形成与发展。集体是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个人发展又是集体形成的条件。集体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考虑个人的具体情况,因此,必须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四川省某中学物理老师江天华教《轮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游戏:挑选身高相近的男女同学各一名,请他们上讲台掰手腕。女同学胆小,不肯与男同学掰手腕,引起部分同学的议论和笑声,认为不用比赛,肯定女同学输了。然后,江老师拿出一个啤酒瓶,再请这两位同学试一下,男同学握住瓶口的位臵,女同学握住瓶身的位臵,各自用力向两个方向旋转,结果女同学赢了。这一幕引起了同学们议论与大笑。这时,江老师问学生:?为什么力气大的男生反而比不过力气小的女同学呢??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问题】(1)写出材料所蕴涵的教学原则。【问题】(2)

简述这些原则的基本内容。【问题】(3)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有效运用这些原则。

(1)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创造性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传授和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学懂会用,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原则运用:

1、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江老师通过设臵男生输了比赛的意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江老师将为什么力气大的男生比不过力气小的女生,作为教学的启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江老师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同学们可以积极参与游戏,并大胆设想,也是达成游戏效果的关键因素。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运用:

1、联系实践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江老师运用男女同学扳手腕的方式轮轴与扳手腕结合;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握瓶的不同位臵会产生不同的力,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注重讲与练的结合。为使教学有效果,必须将两者结合;

4、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天,捷尔仁斯基公社社员彼特连柯上班迟到了。马卡连柯得知了这件事情后,不是和某些老师一样,把学生立刻找来,申斥一

顿或给以适当的惩罚,而是把彼特连柯所属分队的队长叫了来,对队长说:?你的队里有人上班迟到。是的,彼特连柯迟到了。?队长答。?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形。??是,以后不会有了。?可是彼特连柯第二次又迟到了,马卡连柯仍然不把他本人找来,而是把全分队集合起来,并责备他们说:?你们分队里的彼特连柯第二次迟到了。?马卡连柯责备了全分队,分队集体答应保证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形。散会后,分队立刻教育彼特连柯,并对他说:?你上班迟到,这就等于说我们全分队都迟到了。?该分队以后就把彼特连柯当作分队的一个成员,当做整个集体的--分子而向他提出了许多严格要求,而彼特连柯也在集体的影响下,逐渐克服了迟到的毛病。【问题】(1)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德育原理,并简述其内容;【问题】(2)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个原理。

参考答案: (1)材料体现了集体教育原则(平行教育)。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通过集体的活动、舆论、优良的风气和传统教育个人;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辩证统一起来。马卡连柯处理彼特连柯迟到事件,通过批评分队长、分队全体队员的方式,达到对彼特连柯的教育。(2)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罗杰斯治疗一名抑郁症患者的一段个案记录。受辅者:我做不到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我想我可能没有胆量……或没有力量……如果有人愿意帮助我解脱……或者发生什么个人意外什么的……我,我就不想活了。治疗师:现在这个时候,对你来说是一片黑暗,你看不出生活有什么意思。受辅者:是的,我但愿不要有这个治疗。当我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世界里,我很快乐。在那里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人……可是现在有这么深、这幺宽的鸿沟……在我的理想和我的真实之问……治疗师:这的确是艰苦的挣扎……就像你目前这样……有时你梦想世界的庇护所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也更舒服些。受辅者:我的梦想世界或自杀……所以我不明白我干嘛要浪费你的时间……一星期来两次……我不值得这样做,你说呢? 治疗师:这得看你……这不是浪费我的时间……无论什么时候你来我都乐意看到你……更重要的是,你怎么想……是否你不想一星期来两次……或者你想一用来一次?这全由你决定。受辅者:你该不是暗示我来得太频繁了吧?还是觉得我应该天天采直到没问题? 治疗师:我相信你自己可以做决定。只要你想来,我都会见你。受辅者:(声音中带有敬畏之意)我想你没有被吓倒,我可能为自己感到害怕……但你并不为我害怕。治疗师:你说你可能怕你自己……而且你奇怪为什么我好像不为你感到害怕? 受辅者:你对我比我

对自己来得有信。我下星期会再来见你……也许。【问题】试通过这段对话分析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思想。

参考答案: 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一种辅导方法。成功的当事人中心疗法,并非由咨询师单向负责"处方"以"治疗"当事人的"心病",而是借心理辅导的过程,协助当事人澄清自己的观念,修正前进方向,重定生活目标,在后继的人生旅途上,从生活实践中培养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只有坚持不断自我成长的人,才会有趋于自我实现人生境界的可能。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强调当事人自己对找出更好地应付现实生活的途径所负有的责任和能力,只有他自己才能找到什么是更适当的行为,教师应设身处地去理解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愿望,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事人的自我观念和对世界的观念上,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关系,学生才有可能不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成长。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随着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考焦虑的学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王某是某市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的一名男生,近段时间以来一直情绪不好。每天在家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流,睡眠不好,饭量减少,萎靡不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尽管每天学习时间很长,但学习效率低下,在最近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不升反降。因此他变得脾气暴躁,有时在家里无故摔东西,甚至无故不去上学。【问题】试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名学生的高考焦虑症状进行分析并加以辅导。

参考答案: 高考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其他种类的考试焦虑相比较,高考焦虑有其特殊性。(一)造成学生高考焦虑的主客观原因如下:1、客观因素:①学校及教师的压力。②家长的高期望的压力。③社会舆论及媒体的不当宣传及做法。2、主观因素:高考对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面临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关系到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面对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高考,学生必然会产生情绪的波动,甚至产生焦虑情绪。学生对高考重要性的认识片面、知识准备不足、以往的经历和体验的影响、人格特征上的缺陷等是高考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二)高考焦虑的辅导策略有以下几种:1、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学校应把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检测教育与教学质量的标准,把课外活动和节假日还给学生。2、寻求"社会支持"。寻求家长及社会对学生的支持,为学生的高考减压。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帮助孩子确立切实可

行的发展目标,不要在高考前制造紧张气氛,给孩子增加精神压力。此外,社会舆论要遵循教育规律,适当宣传与高考有关的内容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不要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和神秘感,也不要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宣扬高考状元,更不要过分报道与高考有关的内容,为减轻学生的高考焦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3、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由于学生个体因素是高考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可以指导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学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应对高考焦虑。4、学会自我放松训练。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考生目前的状态时,专门的放松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一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总之,高考焦虑辅导应本着"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指导自我教育,又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寻求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高考焦虑行为,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面记录的是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的一段关于?正义?的对话:?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格拉底问。?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格拉底问。?肯定有。’’尤苏戴莫斯回答。?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也有。?尤苏戴莫斯回答。?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也有。??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我们是不是也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当然不能。??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当然??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这也是正义的。?尤苏戴莫斯回答。……?既然我们已经这样放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限:这一类的事,做在敌人身上的正义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绝对忠诚坦白,你同意吗??苏格拉底问。?完全同意?,尤苏戴莫回答。【问题】(1)写出材料中所包括的教学方法,并简述其内容【问题】(2)结合材料说明这种方法的适用对象及组织策略。

参考答案: (1)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判断推理来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苏格拉底在尤苏戴莫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其思考什么是正义,通过推理判断获得正义的定义。(2)这种方法适合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学生。组织策略:第一,

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拟定谈话提纲,并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关键性的问题。第二,注意谈话的技巧。第三,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对学生的回答要耐心倾听,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善于引导。第四,谈话结束时要善于总结。教师要对谈话做出明确的结论,对知识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这样会使一些错误或模糊不清的问题得以纠正,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原始社会,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家庭生活或氏族生活、工作或游戏、仪式或典礼等都是"每天遇到的学习机会","这种自然的、非制度化的学习方式在世界广大地区一直流行到今天。这种学习方式仍是为千百万人提供教育的唯一形式"。【问题】(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教育发展阶段的现象?【问题】(2)这个阶段的教育有什么特点?【问题】(3)你对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见解?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中反映的是非形式化教育阶段的教育现象。(2)非形式化教育阶段的特征如下:○1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2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3教育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需要(如行为规范、习俗经验、原始的宗教艺术、劳动的技能、提个锻炼等);○4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5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活动中学习。(3)这种学习方式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只要人类社会继续存在下去,这种学习方式也会一直存在。非形式化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深远的和普遍的,当今非形式化教育是作为形式化教育的一种必要补充而存在着。在一些原始部落,非形式化教育仍然是唯一的教育形式。由此可见,非形式化教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说明,没有标准答案。)

某校初三学生丁某平时学习不认真,经常调皮捣蛋,是班主任老师刘某的重点教育对象。一天下午自习课前,刘某来到教室,发现丁某不在,刘某走到丁某课桌旁,打开抽屉检查丁某复习题的完成情况,结果发现了一封尚未寄出的信。刘某拆开信一看,是丁某写给另一所学校一位女孩的情书。这时丁某回到教室,看见刘某在拆看他的信,就向刘某索要。刘某不给,并说:?不好好学习,竟然在谈恋爱!我看不好好教育教育,你是不知道改正的。?于是刘某在自习课上向全班同学读了丁某的信,大加奚落嘲讽,以其为典型警戒全班同学。并告诉了

办公室的其他老师,给丁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本来就不好的学习成绩更加一落千丈。【问题】(1)试结相关原理分析班主任刘某的行为。【问题】(2)请说明如果是你会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1)在此案中班主任老师刘某拆看学生的信件,并在全班读,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刘某的做法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班主任应该有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刘某的做法没有尊重学生。班主任应该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刘某在于学生的沟通中,过于激烈,没有平静而理智地对待事情。班主任应构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遵守理解、尊重、宽容、平等对待学生原则;其次,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交往;再次,要注意与学生交往的技巧。(2)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教书第二年,学校就让我担任班主任。刚接到班级,激动和憧憬之余,心中也泛起了点点忧愁。我能否带好这个班呢? 整个暑假我都在设想我的班级的未来发展蓝图。我制定了详细的班级建设的方案,从教室布臵到班干部的选聘等我都制定了一些详细的规则和标准。暑假军训期间,我终于第一次见到了我的同学们。其间,我指定了临时班干部,在他们的协助下开始布臵教室。首先面向全班同学征求教室布臵的创意方案。接着,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开始自己动手布臵教室。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我们班教室终于布臵好了。教室的四面是四幅春夏秋冬的风景图,在前门进来的墙壁上挂了一幅?明日歌?,提醒同学们当天的事情要当天完成。在黑板的两侧,一侧是?宣传栏?,另一侧是我们班委设计的?心愿墙?,对周围同学的祝愿或者对自己的一些期待,随时都可以贴在心愿墙上。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班集体也应该有相应的规则,所以我特地和班干部策划了一堂主题班会课,特别讨论制定我们班的班规。因为只有让学生参与、理解、信服的班规条例,才能真正具有时效性。关于班规的实行我是这样做的:每周一次德育量化统计,由两位纪检委员负责,打分的标准严格按照班规上的条例。在执行中遇到?班规?中没有规定的内容,由班长和纪检委员提出讨论解决。此外,我们确定了班级的班歌《我的舞台》。班歌让学生们有一种归属感、集体感、自豪感。【问题】(1)写出这位班主任班集体建设的步骤。【问题】(2)请根据班集体建设的内容与步骤评价这位班主任的做法。【问题】(3)在班集体的初建阶段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1)材料中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步骤为:1、制定详细班级建设

方案;2、选举班干部3、班级物理环境布臵;4、制定班规等班级制度;5、营造班级氛围。班集体建设的步骤主要有: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设班干部队伍,健全班集体组织;3、营造舆论环境形成良好班风;4、培养集体荣誉感;5、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6、制订规章制度。(2)上面材料中的班主任是严格按照班级建设的步骤进行班集体建设的。首先,他对整个班级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划,为班级的发展确立了目标、任务;其次,他组建了班干部团队,并委派班干部开展布臵班级活动,通过布臵教室营造了温馨的学习环境;第三,制定班规,确立了实施的方法;有通过征集班歌活动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改班主任班级建设的步骤清晰、循序渐进。(3)班集体初建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要全面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档案、与学生交流沟通、观察等方法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性格,为建设良好的班级打基础;要制定适合的班级发展目标,目标要与班级整体风格一致,目标要可行、详细、全面,让每位学生都明确班级发展的目标;班主任要组织一些增进同学了解的班级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掘班级中的活跃分子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下一阶段委以班干部的职责。

有的家长在孩子取得高分时便给予金钱或者物质上的奖励,在孩子成绩不佳时就责骂处罚,甚至棍棒加身。【问题】请分析这种做法的利弊,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答案: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教育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手段。成绩好时的奖赏可能让学生保持这种学习的兴趣,争取下次发挥得更好。但是这种方式不好的一面是,一旦这种奖赏取消,可能会削弱学习动机。如果每次的奖赏力度一样也不能很好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因此,金钱或者物质上的奖励只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的维持。而成绩差时进行体罚,可能会让孩子为避免被打而努力学习,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方法的引导,成绩仍然提不高,孩子可能会习得性无助,削弱学习动机,无法持久学习投入和收到好效果。建议:强化量对孩子的行为反应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在教育上,强化要适量。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有效地利用各种强化方式,灵活安排各种强化形式。如:①设臵明确、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②反馈要明确、适当、及时、经常。③要进行正面的、积极的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有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关系的一段论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有长短,既都不全面,又都含有合理因素,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支持它们存在的条件。同时,它们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又都不一样的。搞单一化和绝对化是行不能的。一解决学科课程和

活动课程熟优熟劣之争,必须摆脱多年来影响教学论和课程论领域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地、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实际,不要把这两类各具特点、各有侧重的课程论搞成水火不容的两大营垒,不能像国外的‘现代派’或‘进步派’把学科课程论批判得一无是处。?【问题】(1)列出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优缺点。【问题】(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3)课程实施中应该如何处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活动课程的优点: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在与科学知识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世纪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活动课程的局限:过分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忽视儿童思维力和其他品质的发展,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的水平,降低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点: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递;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程的结构比较单纯,容易教学和评价。缺点:按照学科组织教学内容,容易把相关知识割裂;学科内容往往与社会关心的问题实际发生脱节;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学科课程以学科的逻辑经验为起点。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活动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价值,排斥的是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从而阻碍儿童的发展;学科课程也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所排斥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经验发展的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是非此即彼的态度,要综合起来运用。(3)加强活动课程的规范化;改善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观;统筹编排两类课程的内容;做好对学校课程的评价工作。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o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 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因此,分科课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二,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第三,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应该承认现行的分科课程这些缺点是比较突出的。为此,本次课程改革在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前提下,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分科课程本身进行了改革,使分科课程得以改善。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

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总之,新分科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 1. 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因此,分科课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二,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赫然其中。尽管世界各国的技术课程标准并不鲜见,但它对我国普通教育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我国技术学科第一个以课程标准形式呈现、并与其他学科同时颁布的国家课程文件。它是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背景下决战未来的战略举措,是我国适应社会转型和知识增长方式转变而对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构的历史抉择。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普通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标志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科技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新挑战,体现了未来社会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与时俱进、进行教育创新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立足于我国的教育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充分吸取近20年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把握当代科技发展及世界各国技术类课程改革趋势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我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及理念,明确规定了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在技术领域所应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并对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所有这些,将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提供具有规范意义的依据和蓝本,为广大的学校和

教师课程实施中的创造性活动提供理念上的有益引导和实践上的必要基础。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具有通识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1、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从三年级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劳动与技术与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它强调学生通过多种劳动实践和技术活动进行动手与动脑紧密结合的操作性学习,形成劳动方面的意识、技能及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帮助学生培养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素养,一方面包括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还包括发展学生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信息伦理。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性内容,是由国家指导、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经历的课程。

分科课程优缺点分析

学校课程优缺点探析 ——以分科课程为例 王爱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2021154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有教育就要实施教学,不管是刚开始的口耳相传式的教学还是后来的班级授课式的教学,以至今天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其内容主要是流行已久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等。这也是人们对于课程的最普遍的认识,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当然了,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的争论已经不是很新鲜的见闻了,东方的“大教学小课程”,西方的“小教学大课程”已经均被人所理解,也明白其中各有千秋,抑或取其精华,综合两种观点,把课程与教学看做目的与手段的并列关系。不过,我们这里所讲的课程还是把它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支撑教学活动的主干。 课程研究的100年来,对课程依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整合课程、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虽然学校中存在如此多的课程,但是从学校诞生以来一直到今天的学校教学,其主力和发挥的最好的,历史最悠久的当属于分科课程。 一、分科课程的界定 分科课程,通常又被称为科目课程(subject curriculum),不少人也把它称为学科课程。其实这是不确切的。现在课程理论中所讲的“学科课程”的英文是“discipline curriculum”,它含有学科综合性的意思,如数学学科,社会学科;而“科目课程”强调的是分科,如代数、几何、三角等。两者之间的区别应该说是明确的。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 二、分科课程的历史发展 从学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分科课程在所有课程的类型中,历史是最为长久的。若追溯其根源的话,分科课程从学校教育产生始即已存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从而定“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以教学生;这可以被看做是分科课程的雏形。古希腊智者派创文法、修辞、辨证法,柏拉图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与其并称“七艺”;后来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以“逍遥学派”之风,教给学生政治学、物理、天文、生物、历史等课程,这是西方分科课程之原始形态。到了文艺复兴后,随科学的发展日益精细化,至夸美纽斯集成“百科全书式”课程。其“百科全书式”课程是以培根对科学的分类为基础的,可以说,培根给了分科课程以科学发展自身及分类上的证明,其后,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分别给了分科课程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说明。赫尔巴特是以他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为基础来安排各学科的,斯宾塞则是根据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活动来安排课程。分科课程慢慢的变得成熟。 三、分科课程的优点及不足 分科课程作为历史最悠久的课程类型,在人类的教育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优点也是人们有目共睹的。 1.有利于系统的传承人类文化;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分科课程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而学科课程强调的是课程内容固有的属性。又称"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有较强的逻辑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相对独立。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 优点 第一,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 第二,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 第三,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教师易于组织教学和进行评价活动, 第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缺点 但是,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应该承认现行的分科课程这些缺点是比较突出的。 分科课程在近代的一统天下,而且越分越细,门类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容易将本来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割裂开来,使学生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分科课程的知识传授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形成被动学习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因此,近代教育中综合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以下几种: 一是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二是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学分制的优点和缺点

学分制的优缺点 优点:⒈ 相比传统的教学制度而言,学分制下的学习生活更为主动、独立,这样学生就不会因各种各样的要求而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让兴趣爱好融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我们所推行的学分之中规定,年段拥有统一的课表,什么时候听课,听那一节课,甚至连作业,也都由学生自己安排。这样的规定还可以锻炼学生对时间的调配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工作。 ⒉ 取消了升级、毕业的年限,便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不拘于课堂的限制,超前学习,提早完成学业,也能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及加深理解。此外,还方便了因特殊情况而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 ⒊ 在我们所构想的高中学分制中,学生是通过不断积累学分来随时获取与学分高低相对应的某高校的入学申请资格的,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制度中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相对减轻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另外,学分是通过自主性的阶段性测验获得的,也就是说,参不参加测验,参加什么科目的测验以及测验的难度系数,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避开了状态不佳、难度脱节等不利因素,使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同学,都能按自己所设计的方式来获取学分、完成学业。 ⒋ 学分制下的科目设置要比传统教学制度力所拥有的科目更为丰富。在学分制下,只要学校有办学能力,便可自由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校适量增开一些有关于世界热门科学问题的课程,将科技和生产中的前沿知识在课堂上作介绍说明,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培养、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⒌ 学分制要求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与此同时,增强了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实行学分制有助于教师竞争意识的加强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例如,学生不但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还拥有选择教师及对教师教学进行比较和批评的权利,于是教师便能够通过学生的反映,自发完成自我的完善。 缺点:⒈ 由于学分制大幅度的放宽了对学生的要求,致使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休息和娱乐上,从而荒废了学业。较为随意的课程安排使一些应自0觉遵守的纪律可能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 ⒉ 学分制在给学生创造了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等不利因素,还很容易使学生忽略了集体的力量,这些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都是很不利的。建议在实行学分制时,鼓励学生

学科特色课程

学科特色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拓展学生视野、重塑学校文化的机遇。近年来,我校紧跟新一轮课程改革政策,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并结合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文化发展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研究并开发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特色课程,逐步起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 一、我校学科特色课程开发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学科特色课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已不再陌生。各地不断涌现出来的优秀案例和宝贵经验,证明学科特色课程已在中国教育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我校教师紧跟这一潮流,探索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指导思想和课程体系。 通过学科特色课程建设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这才是学科特色课程的价值追求。因此学科特色课程的建设必须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课程开设的基础设施条件。我校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办学理念,经过多方考察研究,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现阶段知识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学科特色课程。 二、我校学科特色课程开发的现状 学科特色课程应是一种独立的课程类型,不是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延伸,更不是考试或学科竞赛的附属品,以学科特色课程为主体的学校课程应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构建出完整的三级课程体系。 在学科特色课程的开发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任务本位、教材本位、学科本位、教师本位、活动本位等不同的指导思想,这归根到底都是对学科特色课程认识不清楚的表现。只关注到任务、教材、学科、教师、活动等个别因素的作用,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课程意识,出现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比如: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一提到学科特色课程开发,就自然地想到要编教材,老师讲学生记,认为教材是学科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看似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实则增加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之外的工作负担。良莠不齐的教材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违背了学科特色课程开发的初衷。 学校要开发学科特色课程,必须研究学生的兴趣或需要,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该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也就是说,学校课程建设要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要,应开设什么样的学科特色课程,要考虑到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基础设施等,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 现阶段我校将“学科本位”作为学科特色课程开发的过渡阶段,以学科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作为突破口,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学科特色课程。比如: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开展的“动物的语言”特色课程,以历史学科为基础开展的“大运河的兴衰”特色课程等。 三、我校学科特色课程发展规划 我校在学科特色课程开展后,学生对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升,日常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风貌改变了,教科研水平提高了。我校的这一改革也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2013年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考试模拟试题及含答案

2013年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考试模拟试题及含答案一, 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C )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B)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 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BC)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 A.情境 B. 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 ABD)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 判断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 )2. 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6. 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7.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4. 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5.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缺点

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缺点 我们按照课题计划与研究目标通过实验法、行动法、分析法并结合具体课例分别对传统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实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如下结果:传统课程教学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知识结构与体系。传统课程教学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充分驾驭课堂,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提倡班级授课制,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意志品质、情态目标的培养,等等。传统课程教学不足为: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合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水平,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水平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仅仅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能让学生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水平能够得到较好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信息,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有些教学资源内容除了有每节课的精讲资源外,还包括教师的上课讲义、自学光盘、名师讲座、针对性专题讲座及各种相关的网站资源连接。这样使网络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个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而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形式多元化,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能够是实时的,也能够是非实时的;能够是在线的,也能够是非在线的,通过多种形式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学习论坛等能够随时随地地实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学生完全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水平和学习时间等客观条件来自主地选择需要。

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目结构特点: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使 学生有更全面的发展。 必修模块 化学1、化学2: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内容主题包括“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自成体系,代表了过去三年的内容) 选修模块 化学与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 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上述课程模块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有关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在各模块中都应有所体现。 设计思路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设计思路 高中化学课程基于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背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化学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 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应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王明耀张兆隆 内容提要: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有优劣,以综合课程完全取代分科课程,在实践中也是不行的。分科课程是从科学知识的整体中,选取关系紧密、性质相同的部分内容,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成一门学科,在每门学科内部都有严密的结构体系;综合课程是指把相关的学科组合起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全新的思维角度和方法,不仅从内容上包含更为广泛的知识范围,而且从结构和功能上达到较为紧密的整合。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实行多样化的、具有弹性的课程结构,建立起以弹性和综合性为特征、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综合课程分科课程课程综合化 课程,一般指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之一,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软件”,是学校教育全部活动的预定“程序”。因此,学校的全部教学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课程的价值,在于传递一定的文化,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由于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必需条件,它们的功能和价值观具有比较明显的分歧,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对促进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也各有优劣。 一、分科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分类,分科课程属于知识性课程。它的主要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助于保证学生的知识质量。近代以来课程的发展以学科课程为代表,而学科课程是分科设置的,最好地体现了年轻一代学习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的目标,最好地满足了近代教育的需求。分科课程虽有突出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例如,由于各学科自成体系,各科内容难以吐故纳新,相关学科之间也缺乏应有的横向交叉和联系;又由于知识分割过细,某些学科之间还存在不必要的重复,故占用了一些不该占用的教学时间。由于分科课程存在这些缺陷,因而它不能完全适应快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它面临着新世纪的严峻挑战。 二、综合课程的特点 综合课程,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分析,属于实践性课程。综合课程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周围事物的态度,使他们意识到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和自然环境中存在着的危机,从而产生强烈的人生使命,使他们充分发挥综合知识的优势,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方面的问题。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不再是明天生活的准备。他们的学习过程,也不是为将来生活而操练的纸上谈兵。当然综合课程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当课程设计侧重于某一方面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时,大多数课本均以一系列这方面的问题为主线,以专题的形式编排,其结果势必对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顺序性带来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前后知识的衔接,不如分科课程那么有序,那么严密。至于社会、学生和知识体系之间的合理综合化,虽然课程的设计

分科与整合课程

整合课程强调幼儿的学习是整体的学习,反对将各领域学习内容割裂开来或简单拼凑。一个主题中要绝对保持各学习领域的平衡是不必要的,但在一学期的总体规划中应相对平衡各领域学习内容。后来,我们在制订周计划时强调尽可能考虑整个主题的进程和幼儿的学习状态,不把一个主题中的各领域学习内容割裂开来?这样,教师头脑中基本形成了"主题教学"的观念,这也是我园课程迈向"整合"的第一步。 两位教师争论的焦点在于整合课程如何看待幼儿的学习。E教师的看法反映了当时我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即分科教学强调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实施整合课程时知识技能不再重要。大家在激烈的争论中逐渐认同了一种观点:一个教学活动如果没有知识经验的支撑,就不能称为"教学"。我们实施整合课程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总结和吸取其中好的经验。 H教师的思考反映了我园很多教师在使用整合课程几年后的创造性、反思能力和专业水平。H教师在分析课程生成线索时能结合本地区和本园的实际,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众多线索中寻找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适宜的内容生成新的主题,这种做法非常符合整合课程有关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课程理念。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老师们如何通过教材正确引导幼儿呢? 传统教材的弊端: 传统幼儿园教材实行的是分科编写,把幼儿园的上课作为主要的教育活动,变成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小学化的倾向;分科课程主要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忽视了幼儿本身的需求、兴趣、经验等心理特点;忽视了幼儿动手操作及通过游戏进行活动和学习;重视个别差异,不能因人施教,不能让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不分科综合教材的优势: 从幼儿长远发展来看,“不分科”综合教材更注重幼儿多元智能的培养,全面发展幼儿的的身体素质、思维素质和人格素质,按照幼儿生命中的关键期设置,按照幼儿年龄发展的阶段性,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提供特定领域的学习内容,将大容量的教育内容(日常生活教育、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课程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第一模块拓展资源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课程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赵亚夫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里所说的“综合课程”,既是指课程性质,也是指课程形态。关于前者在后面还有专题来讲,我们重点从课程形态方面说一说什么是综合课程。 为了深入把握综合课程的概念,还需要借助一点课程史的知识。 人类的文明有赖于教与学的进步。最初的人类学习全靠本能的模仿获取知识和技能。由渔猎、游牧生活进入到农耕的定居生活以后,口耳传习就不再是随意式的、仅为了生存而有的本能反映,它是上一辈人教育下一辈人的经常性、有着明确目的的人类教育行为。当人类社会完全脱去野蛮和蒙昧的外衣后,不仅出现了专门教授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及其机构,而且还使教育具有了以等级和功利为色彩的社会性。有学校,就有课程。学校的社会性,决定着课程的社会性。课程是为教育的目的而存在,亦是自古有之的道理。不过,古典教育特别强调“养成人(惟阶级的人)”和“学有功用”的功能罢了。以这两个“课程功能”为基础的古典教育,“教学”特重生活体验(从应对洒扫到身体力行),“课程”也相当的综合(“六艺”、“七艺”,皆属领域)。 如中国的孔子、孟子,以“仁爱”为中心,在教学中最提倡以观察、诱导二法为基本手段,去发展学生的“善”根。即所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音搜,藏匿)哉!人焉廋哉!”“不愤(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不启,不悱(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据此,孟夫子才有“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的雄心。 孔孟的教育虽有三格,“成圣”是一,“成贤”是二,“育才”是三。但“人可皆为尧舜”的理念,让三者在实践中即有分隔,又有联系。说其“分隔”是着眼课程学习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言其“联系”是着眼课程学习形式和内容的层次性。然而,针对性也好,层次性也罢,利用综合的内容和形式教养下一代,则是共同的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一、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是课程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它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了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也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①学习领域。普通高中的八个学习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群的发展趋势而规划的。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②科目。科目即学科,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它是学习领域的构成单位,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构成一个学习领域。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③模块。模块是基于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种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4、农村中学课程 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角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以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二、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在许多课程中有学科性的综合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再认识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再认识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类不同课程组织模式。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single-subject)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multi-subject)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性。单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两种课程组织形式各有其存在价值,学科的发展呈现分化和综合并驾齐驱的趋势。因此,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都有其存在的必要,这两类课程的组织形式都不能随意彼此取代。 一、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两种课程各有独特的优越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关而非对立的。 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我们知道,分科课程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一门学科既然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综合的基础之上的。而开发出一门综合课程并将之作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它也往往呈现出某种分科的形式。分科是综合的基础,只有在深入分化的基础上,才能有较高水平的综合。否则,综合就显得极为肤浅。例如,古代社会的科学是综合的,但因为缺少分科的基础,它也只能是低水平的综合。现代生命科学之所以在本世纪取得重大进步,是和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细胞学等本身的进步分不开的。 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孰优孰劣对两种课程进行评判。针对不同的认识特点、发展要求和社会背景,它们各有独特的优越性。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而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相对独立性,而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分科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分科课程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而综合课程则强调教学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概括地说,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而综合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经验,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知识和经验都是个体发展必需的条件,二者共存在实践情境之中,构成课程组织的资料来源。 第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不同分科课程之间其区别是明显的,但总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像目前课程实践中各学科之间相互封闭、相互孤立的现状并不是分科课程本来应当有的性格,而是许多不合理的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综合课程并不全然不顾学科逻辑,并不是以牺牲科学体系为代价,而是从某种观点、以某种方式对分门别类的学科逻辑的超越,牺牲了科学体系的综合课程必然是琐碎的、苍白的、无力的、肤浅的。 此外,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演变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古代社会“人类的知识还处在混沌初开的状况,所积累的有限知识在本性上就是综合性的”。在这种背景下,课程的形态也是以综合的方式出现的,但是随着知识总量的激增和人类认知能力局限性矛盾的日益突出,笼统的、直观的课程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认识世界的需求,人类探究的视野开始切入自然界和社会的深层,试图运用分析的方法,把自然界和社会分解成不同的部分,然后逐一研究、探析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功能,在这种趋势下,分科课程开始占据主流地位,并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发挥了巨大的功能。但是这种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地划分学科门类的方法,因其忽略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性,所以从产生之日起便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此后,随着分科课程局限性的逐渐暴露,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宽和人类行为手段与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要求更高层次的课程综合化的呼声也愈来愈高。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更高层次的综

教师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答案

教师考试新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目录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容是什么?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13、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1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容?15、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1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什么关系?1 8、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9、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20、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21、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2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23、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4、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25、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6、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27、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28、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9、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0、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3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涵是什么?3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3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六种学生?3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36、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37、怎样赞尝每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