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王明耀张兆隆

内容提要: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有优劣,以综合课程完全取代分科课程,在实践中也是不行的。分科课程是从科学知识的整体中,选取关系紧密、性质相同的部分内容,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成一门学科,在每门学科内部都有严密的结构体系;综合课程是指把相关的学科组合起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全新的思维角度和方法,不仅从内容上包含更为广泛的知识范围,而且从结构和功能上达到较为紧密的整合。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实行多样化的、具有弹性的课程结构,建立起以弹性和综合性为特征、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综合课程分科课程课程综合化

课程,一般指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之一,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软件”,是学校教育全部活动的预定“程序”。因此,学校的全部教学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课程的价值,在于传递一定的文化,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由于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必需条件,它们的功能和价值观具有比较明显的分歧,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对促进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也各有优劣。

一、分科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分类,分科课程属于知识性课程。它的主要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助于保证学生的知识质量。近代以来课程的发展以学科课程为代表,而学科课程是分科设置的,最好地体现了年轻一代学习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的目标,最好地满足了近代教育的需求。分科课程虽有突出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例如,由于各学科自成体系,各科内容难以吐故纳新,相关学科之间也缺乏应有的横向交叉和联系;又由于知识分割过细,某些学科之间还存在不必要的重复,故占用了一些不该占用的教学时间。由于分科课程存在这些缺陷,因而它不能完全适应快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它面临着新世纪的严峻挑战。

二、综合课程的特点

综合课程,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分析,属于实践性课程。综合课程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周围事物的态度,使他们意识到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和自然环境中存在着的危机,从而产生强烈的人生使命,使他们充分发挥综合知识的优势,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方面的问题。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不再是明天生活的准备。他们的学习过程,也不是为将来生活而操练的纸上谈兵。当然综合课程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当课程设计侧重于某一方面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时,大多数课本均以一系列这方面的问题为主线,以专题的形式编排,其结果势必对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顺序性带来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前后知识的衔接,不如分科课程那么有序,那么严密。至于社会、学生和知识体系之间的合理综合化,虽然课程的设计

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但由于学科的综合程度发展很快,所以,对这几个要素的有效整合,还显得相当薄弱,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可见。综合课程对于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陈述都是为了展示科学思想的根本一致,找出各学科的内在联系,打破原来的分科体系,以便于学生统一掌握科学的普遍规律和研究方法,系统地观察、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以多门学科的共同点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综合课程,不是以客观世界某一种运动形式或某一种物质结构、物质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以许多不同的运动形式或许多不同的物质结构、物质形态的共同点作为研究对象。如机械制造技术,它是在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零体的加工工艺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通过“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这一共同点,它把机床、刀具、夹具、量具贯通起来,并在概念、语言、方法等方面筑起了一座座由此及彼的桥梁。显而易见,综合课程不是各科简单相加的拼盘,而是知识的共同点和其基本结构在统一规则下的重新组合。在综合课程的编制过程中,主要以来自相关领域的一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焦点组成基本的知识结构,把各种知识放在更大的认识框架的共同性关系上,这种课程由于注重通用原理和基本概念,故更能适应变化,有更大的迁移能力。换言之,它没有分科课程的僵硬性而更赋有柔韧性。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回顾学科课程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人类早期的课程都是综合课程。在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了分科课程,到十九世纪中叶又产生了新的意义上的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就是在课程的分化和综合的摆动中发展的,而课程的分化和综合的相互关联性又很强,两者互为基础,分科是为了更好的专业化,分科课程在综合课程的基础上脱胎而出。而综合课程的直接基础又是分科课程。没有学科的分化,课程的综合也毫无可能。

就学科的范围来说,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是相对而言的。如当代的物理学,相对于电学、光学和力学等属于综合课程,但对于包含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自然地理等内容的自然科学,物理学便是一门分科课程了。事实上,在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中,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学科界限,任何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突破。

两种课程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两种课程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将是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不论是分科的彻底取消与分科的唯一化还是缺乏综合与不加限制的综合都是同样有害和不适当的。就课程结构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全面的;就学习者的认识结构而言,包括了分化与综合两种方式才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认为,课程在今后的发展,仍将在分科与综合这一基本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两种课程也将共同存在。

综上所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有利弊且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两种课程将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共同存在。目前,学校的课程结构不仅以分科为基本特征,而且相当极端,不同学科各自为战甚至画地为牢,课程的综合基本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国家教育的课程改革将综合化作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正确的,也是实事求

是的。现在,最关键的是,我们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进程中,必须对学科的分化与综合的所受制约性有一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从而取长避短,互相促进和不断完善。

四、课程综合化注意的问题

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中心的价值观。它以解决单科突进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目的安排教学内容。但课本的编排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简约化了的学习,是对人类知识的再认识。它不同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实践、发现和创造。因此,必须在学生能够多快好省地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相对完美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在学生能够思考、创新的前提下,确定综合范围。综合毕竟只是一种手段,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一味追求高度综合,追求赶超世界综合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那么,这种综合最终将成为空中楼阁。

综合课程的编写可以依靠为数不多的专家、学者来完成,但学校教学则要通过广大教师来实施,教师的业务素质具有决定性。教师的业务结构是多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充实、完善是容易的,也是教师成长发展所渴求的。学科课程“综合化”是容易办到的,但综合课程的真正实施还必须在抓紧对教师的培训和加大师范院校教改的同时逐步进行。

六、结论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有优劣,以综合课程完全取代分科课程,在实践中也是不行的。因为综合课程知识面宽,反映内容比较多,比较适宜于综合概要性的知识,而不能使其中所包括的每一门学科都保持一个独立而严格的学科体系。我们在强调综合课程的重要性时,也要充分肯定分科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它们相辅相成,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而充分发挥作用。此外,为了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在课程建构中还必须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增设选修课,加大其课时比重,使选修课和必修课所占的比例更加合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举,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这是基本的课程模式。它既有利于保证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和科学知识的严密体系,又能够容纳新的知识;它既有统一要求,又有个性发展的余地。分科课程是从科学知识的整体中,选取关系紧密、性质相同的部分内容,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成一门学科,在每门学科内部都有严密的结构体系;综合课程是指把相关的学科组合起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全新的思维角度和方法,不仅从内容上包含更为广泛的知识范围,而且从结构和功能上达到较为紧密的整合。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实行多样化的、具有弹性的课程结构,建立起以弹性和综合性为特征、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4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oc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 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因此,分科课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二,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第三,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应该承认现行的分科课程这些缺点是比较突出的。为此,本次课程改革在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前提下,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分科课程本身进行了改革,使分科课程得以改善。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

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总之,新分科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 1. 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因此,分科课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二,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

分科课程优缺点分析

学校课程优缺点探析 ——以分科课程为例 王爱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2021154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有教育就要实施教学,不管是刚开始的口耳相传式的教学还是后来的班级授课式的教学,以至今天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其内容主要是流行已久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等。这也是人们对于课程的最普遍的认识,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当然了,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的争论已经不是很新鲜的见闻了,东方的“大教学小课程”,西方的“小教学大课程”已经均被人所理解,也明白其中各有千秋,抑或取其精华,综合两种观点,把课程与教学看做目的与手段的并列关系。不过,我们这里所讲的课程还是把它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支撑教学活动的主干。 课程研究的100年来,对课程依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整合课程、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虽然学校中存在如此多的课程,但是从学校诞生以来一直到今天的学校教学,其主力和发挥的最好的,历史最悠久的当属于分科课程。 一、分科课程的界定 分科课程,通常又被称为科目课程(subject curriculum),不少人也把它称为学科课程。其实这是不确切的。现在课程理论中所讲的“学科课程”的英文是“discipline curriculum”,它含有学科综合性的意思,如数学学科,社会学科;而“科目课程”强调的是分科,如代数、几何、三角等。两者之间的区别应该说是明确的。 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 二、分科课程的历史发展 从学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分科课程在所有课程的类型中,历史是最为长久的。若追溯其根源的话,分科课程从学校教育产生始即已存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从而定“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以教学生;这可以被看做是分科课程的雏形。古希腊智者派创文法、修辞、辨证法,柏拉图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与其并称“七艺”;后来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以“逍遥学派”之风,教给学生政治学、物理、天文、生物、历史等课程,这是西方分科课程之原始形态。到了文艺复兴后,随科学的发展日益精细化,至夸美纽斯集成“百科全书式”课程。其“百科全书式”课程是以培根对科学的分类为基础的,可以说,培根给了分科课程以科学发展自身及分类上的证明,其后,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分别给了分科课程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说明。赫尔巴特是以他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为基础来安排各学科的,斯宾塞则是根据人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活动来安排课程。分科课程慢慢的变得成熟。 三、分科课程的优点及不足 分科课程作为历史最悠久的课程类型,在人类的教育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优点也是人们有目共睹的。 1.有利于系统的传承人类文化;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分科课程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而学科课程强调的是课程内容固有的属性。又称"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有较强的逻辑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相对独立。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 优点 第一,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 第二,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 第三,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教师易于组织教学和进行评价活动, 第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缺点 但是,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应该承认现行的分科课程这些缺点是比较突出的。 分科课程在近代的一统天下,而且越分越细,门类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容易将本来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割裂开来,使学生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分科课程的知识传授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形成被动学习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因此,近代教育中综合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以下几种: 一是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二是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学分制的优点和缺点

学分制的优缺点 优点:⒈ 相比传统的教学制度而言,学分制下的学习生活更为主动、独立,这样学生就不会因各种各样的要求而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让兴趣爱好融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我们所推行的学分之中规定,年段拥有统一的课表,什么时候听课,听那一节课,甚至连作业,也都由学生自己安排。这样的规定还可以锻炼学生对时间的调配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工作。 ⒉ 取消了升级、毕业的年限,便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不拘于课堂的限制,超前学习,提早完成学业,也能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及加深理解。此外,还方便了因特殊情况而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 ⒊ 在我们所构想的高中学分制中,学生是通过不断积累学分来随时获取与学分高低相对应的某高校的入学申请资格的,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制度中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相对减轻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另外,学分是通过自主性的阶段性测验获得的,也就是说,参不参加测验,参加什么科目的测验以及测验的难度系数,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避开了状态不佳、难度脱节等不利因素,使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同学,都能按自己所设计的方式来获取学分、完成学业。 ⒋ 学分制下的科目设置要比传统教学制度力所拥有的科目更为丰富。在学分制下,只要学校有办学能力,便可自由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校适量增开一些有关于世界热门科学问题的课程,将科技和生产中的前沿知识在课堂上作介绍说明,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培养、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⒌ 学分制要求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与此同时,增强了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实行学分制有助于教师竞争意识的加强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例如,学生不但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还拥有选择教师及对教师教学进行比较和批评的权利,于是教师便能够通过学生的反映,自发完成自我的完善。 缺点:⒈ 由于学分制大幅度的放宽了对学生的要求,致使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休息和娱乐上,从而荒废了学业。较为随意的课程安排使一些应自0觉遵守的纪律可能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 ⒉ 学分制在给学生创造了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等不利因素,还很容易使学生忽略了集体的力量,这些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都是很不利的。建议在实行学分制时,鼓励学生

学科特色课程

学科特色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拓展学生视野、重塑学校文化的机遇。近年来,我校紧跟新一轮课程改革政策,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并结合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文化发展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研究并开发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特色课程,逐步起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 一、我校学科特色课程开发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学科特色课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已不再陌生。各地不断涌现出来的优秀案例和宝贵经验,证明学科特色课程已在中国教育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我校教师紧跟这一潮流,探索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指导思想和课程体系。 通过学科特色课程建设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这才是学科特色课程的价值追求。因此学科特色课程的建设必须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课程开设的基础设施条件。我校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办学理念,经过多方考察研究,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现阶段知识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学科特色课程。 二、我校学科特色课程开发的现状 学科特色课程应是一种独立的课程类型,不是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延伸,更不是考试或学科竞赛的附属品,以学科特色课程为主体的学校课程应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构建出完整的三级课程体系。 在学科特色课程的开发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任务本位、教材本位、学科本位、教师本位、活动本位等不同的指导思想,这归根到底都是对学科特色课程认识不清楚的表现。只关注到任务、教材、学科、教师、活动等个别因素的作用,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课程意识,出现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比如: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一提到学科特色课程开发,就自然地想到要编教材,老师讲学生记,认为教材是学科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看似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实则增加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之外的工作负担。良莠不齐的教材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违背了学科特色课程开发的初衷。 学校要开发学科特色课程,必须研究学生的兴趣或需要,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该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也就是说,学校课程建设要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要,应开设什么样的学科特色课程,要考虑到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基础设施等,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 现阶段我校将“学科本位”作为学科特色课程开发的过渡阶段,以学科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作为突破口,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学科特色课程。比如: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开展的“动物的语言”特色课程,以历史学科为基础开展的“大运河的兴衰”特色课程等。 三、我校学科特色课程发展规划 我校在学科特色课程开展后,学生对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升,日常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风貌改变了,教科研水平提高了。我校的这一改革也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缺点

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缺点 我们按照课题计划与研究目标通过实验法、行动法、分析法并结合具体课例分别对传统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实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如下结果:传统课程教学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知识结构与体系。传统课程教学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充分驾驭课堂,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提倡班级授课制,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意志品质、情态目标的培养,等等。传统课程教学不足为: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合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水平,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水平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仅仅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能让学生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水平能够得到较好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信息,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有些教学资源内容除了有每节课的精讲资源外,还包括教师的上课讲义、自学光盘、名师讲座、针对性专题讲座及各种相关的网站资源连接。这样使网络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个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而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形式多元化,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能够是实时的,也能够是非实时的;能够是在线的,也能够是非在线的,通过多种形式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学习论坛等能够随时随地地实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学生完全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水平和学习时间等客观条件来自主地选择需要。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王明耀张兆隆 内容提要: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各有优劣,以综合课程完全取代分科课程,在实践中也是不行的。分科课程是从科学知识的整体中,选取关系紧密、性质相同的部分内容,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成一门学科,在每门学科内部都有严密的结构体系;综合课程是指把相关的学科组合起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全新的思维角度和方法,不仅从内容上包含更为广泛的知识范围,而且从结构和功能上达到较为紧密的整合。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实行多样化的、具有弹性的课程结构,建立起以弹性和综合性为特征、多种课程形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综合课程分科课程课程综合化 课程,一般指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之一,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软件”,是学校教育全部活动的预定“程序”。因此,学校的全部教学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课程的价值,在于传递一定的文化,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由于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必需条件,它们的功能和价值观具有比较明显的分歧,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对促进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也各有优劣。 一、分科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分类,分科课程属于知识性课程。它的主要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助于保证学生的知识质量。近代以来课程的发展以学科课程为代表,而学科课程是分科设置的,最好地体现了年轻一代学习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的目标,最好地满足了近代教育的需求。分科课程虽有突出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例如,由于各学科自成体系,各科内容难以吐故纳新,相关学科之间也缺乏应有的横向交叉和联系;又由于知识分割过细,某些学科之间还存在不必要的重复,故占用了一些不该占用的教学时间。由于分科课程存在这些缺陷,因而它不能完全适应快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它面临着新世纪的严峻挑战。 二、综合课程的特点 综合课程,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分析,属于实践性课程。综合课程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周围事物的态度,使他们意识到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和自然环境中存在着的危机,从而产生强烈的人生使命,使他们充分发挥综合知识的优势,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解决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方面的问题。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不再是明天生活的准备。他们的学习过程,也不是为将来生活而操练的纸上谈兵。当然综合课程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当课程设计侧重于某一方面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时,大多数课本均以一系列这方面的问题为主线,以专题的形式编排,其结果势必对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顺序性带来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前后知识的衔接,不如分科课程那么有序,那么严密。至于社会、学生和知识体系之间的合理综合化,虽然课程的设计

分科与整合课程

整合课程强调幼儿的学习是整体的学习,反对将各领域学习内容割裂开来或简单拼凑。一个主题中要绝对保持各学习领域的平衡是不必要的,但在一学期的总体规划中应相对平衡各领域学习内容。后来,我们在制订周计划时强调尽可能考虑整个主题的进程和幼儿的学习状态,不把一个主题中的各领域学习内容割裂开来?这样,教师头脑中基本形成了"主题教学"的观念,这也是我园课程迈向"整合"的第一步。 两位教师争论的焦点在于整合课程如何看待幼儿的学习。E教师的看法反映了当时我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即分科教学强调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实施整合课程时知识技能不再重要。大家在激烈的争论中逐渐认同了一种观点:一个教学活动如果没有知识经验的支撑,就不能称为"教学"。我们实施整合课程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总结和吸取其中好的经验。 H教师的思考反映了我园很多教师在使用整合课程几年后的创造性、反思能力和专业水平。H教师在分析课程生成线索时能结合本地区和本园的实际,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众多线索中寻找与幼儿生活经验相适宜的内容生成新的主题,这种做法非常符合整合课程有关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课程理念。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老师们如何通过教材正确引导幼儿呢? 传统教材的弊端: 传统幼儿园教材实行的是分科编写,把幼儿园的上课作为主要的教育活动,变成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小学化的倾向;分科课程主要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忽视了幼儿本身的需求、兴趣、经验等心理特点;忽视了幼儿动手操作及通过游戏进行活动和学习;重视个别差异,不能因人施教,不能让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不分科综合教材的优势: 从幼儿长远发展来看,“不分科”综合教材更注重幼儿多元智能的培养,全面发展幼儿的的身体素质、思维素质和人格素质,按照幼儿生命中的关键期设置,按照幼儿年龄发展的阶段性,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提供特定领域的学习内容,将大容量的教育内容(日常生活教育、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课程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第一模块拓展资源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课程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赵亚夫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里所说的“综合课程”,既是指课程性质,也是指课程形态。关于前者在后面还有专题来讲,我们重点从课程形态方面说一说什么是综合课程。 为了深入把握综合课程的概念,还需要借助一点课程史的知识。 人类的文明有赖于教与学的进步。最初的人类学习全靠本能的模仿获取知识和技能。由渔猎、游牧生活进入到农耕的定居生活以后,口耳传习就不再是随意式的、仅为了生存而有的本能反映,它是上一辈人教育下一辈人的经常性、有着明确目的的人类教育行为。当人类社会完全脱去野蛮和蒙昧的外衣后,不仅出现了专门教授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及其机构,而且还使教育具有了以等级和功利为色彩的社会性。有学校,就有课程。学校的社会性,决定着课程的社会性。课程是为教育的目的而存在,亦是自古有之的道理。不过,古典教育特别强调“养成人(惟阶级的人)”和“学有功用”的功能罢了。以这两个“课程功能”为基础的古典教育,“教学”特重生活体验(从应对洒扫到身体力行),“课程”也相当的综合(“六艺”、“七艺”,皆属领域)。 如中国的孔子、孟子,以“仁爱”为中心,在教学中最提倡以观察、诱导二法为基本手段,去发展学生的“善”根。即所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音搜,藏匿)哉!人焉廋哉!”“不愤(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不启,不悱(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据此,孟夫子才有“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的雄心。 孔孟的教育虽有三格,“成圣”是一,“成贤”是二,“育才”是三。但“人可皆为尧舜”的理念,让三者在实践中即有分隔,又有联系。说其“分隔”是着眼课程学习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言其“联系”是着眼课程学习形式和内容的层次性。然而,针对性也好,层次性也罢,利用综合的内容和形式教养下一代,则是共同的特征。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再认识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再认识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类不同课程组织模式。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single-subject)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multi-subject)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性。单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两种课程组织形式各有其存在价值,学科的发展呈现分化和综合并驾齐驱的趋势。因此,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都有其存在的必要,这两类课程的组织形式都不能随意彼此取代。 一、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两种课程各有独特的优越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关而非对立的。 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我们知道,分科课程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一门学科既然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综合的基础之上的。而开发出一门综合课程并将之作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它也往往呈现出某种分科的形式。分科是综合的基础,只有在深入分化的基础上,才能有较高水平的综合。否则,综合就显得极为肤浅。例如,古代社会的科学是综合的,但因为缺少分科的基础,它也只能是低水平的综合。现代生命科学之所以在本世纪取得重大进步,是和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细胞学等本身的进步分不开的。 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孰优孰劣对两种课程进行评判。针对不同的认识特点、发展要求和社会背景,它们各有独特的优越性。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而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相对独立性,而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分科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分科课程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而综合课程则强调教学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概括地说,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而综合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经验,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知识和经验都是个体发展必需的条件,二者共存在实践情境之中,构成课程组织的资料来源。 第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不同分科课程之间其区别是明显的,但总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像目前课程实践中各学科之间相互封闭、相互孤立的现状并不是分科课程本来应当有的性格,而是许多不合理的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综合课程并不全然不顾学科逻辑,并不是以牺牲科学体系为代价,而是从某种观点、以某种方式对分门别类的学科逻辑的超越,牺牲了科学体系的综合课程必然是琐碎的、苍白的、无力的、肤浅的。 此外,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演变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古代社会“人类的知识还处在混沌初开的状况,所积累的有限知识在本性上就是综合性的”。在这种背景下,课程的形态也是以综合的方式出现的,但是随着知识总量的激增和人类认知能力局限性矛盾的日益突出,笼统的、直观的课程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认识世界的需求,人类探究的视野开始切入自然界和社会的深层,试图运用分析的方法,把自然界和社会分解成不同的部分,然后逐一研究、探析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功能,在这种趋势下,分科课程开始占据主流地位,并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发挥了巨大的功能。但是这种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地划分学科门类的方法,因其忽略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性,所以从产生之日起便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此后,随着分科课程局限性的逐渐暴露,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宽和人类行为手段与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要求更高层次的课程综合化的呼声也愈来愈高。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更高层次的综

(2020年整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doc

表三: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说明 1.表一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表三、表四是根据我省实际分别制定的义务教育分科类和综合类的课程计划实施表,供各地选择。各地在制定本地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范围内作调整。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各市、州依据本文精神,结合当地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3.地方和学校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共占课时总量的16%~20%,该部分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各地在课时的具体分配上要体现课程均衡性原则;其它学科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学校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4.课程的设置既有分科课程,又有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由各地依据当地实际选择开设。七至九年级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 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有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5.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具体要求按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鄂教基[XXXX]16号)执行。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矛盾倾向和存在价值 一、分科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分类,分科课程属于知识性课程。它的主要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助于保证学生的知识质量。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例如,由于各学科自成体系,各科内容难以吐故纳新,相关学科之间也缺乏应有的横向交叉和联系;又由于知识分割过细,某些学科之间还存在不必要的重复,故占用了一些不该占用的教学时间。 二、综合课程的特点 综合课程,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分析,属于实践性课程。综合课程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周围事物的态度,使他们充分发挥综合知识的优势,当然综合课程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当课程设计侧重于某一方面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时,大多数课本均以一系列这方面的问题为主线,以专题的形式编排,其结果势必对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顺序性带来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前后知识的衔接,不如分科课程那么有序,那么严密。 至于社会、学生和知识体系之间的合理综合化,虽然课程的设计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但由于学科的综合程度发展很快,所以,对这几个要素的有效整合,还显得相当薄弱,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可见。综合课程对于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陈述都是为了展示科学思想的根本一致,找出各学科的内在联系,打破原来的分科体系,以便于学生统一掌握科学的普遍规律和研究方法,系统地观察、思考、理解和解决问题。以多门学科的共同点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综合课程,不是以客观世界某一种运动形式或某一种物质结构、物质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以许多不同的运动形式或许多不同的物质结构、物质形态的共同点作为研究对象。如机械制造技术,它是在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零体的加工工艺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通过“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这一共同点,它把机床、刀具、夹具、量具贯通起来,并在概念、语言、方法等方面筑起了一座座由此及彼的桥梁。显而易见,综合课程不是各科简单相加的拼盘,而是知识的共同点和其基本结构在统一规则下的重新组合。在综合课程的编制过程中,主要以来自相关领域的一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焦点组成基本的知识结构,把各种知识放在更大的认识框架的共同性关系上,这种课程由于注重通用原理和基本概念,故更能适应变化,有更大的迁移能力。换言之,它没有分科课程的僵硬性而更赋有柔韧性。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回顾学科课程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人类早期的课程都是综合课程。在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了分科课程,到十九世纪中叶又产生了新的意义上的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就是在课程的分化和综合的摆动中发展的,而课程的分化和综合的相互关联性又很强,两者互为基础,分科是为了更好的专业化,分科课程在综合课程的基础上脱胎而出。而综合课程的直接基础又是分科课程。没有学科的分化,课程的综合也毫无可能。 就学科的范围来说,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是相对而言的。如当代的物理学,

分科课程的特点

分科课程的特点。 分科课程的特点有: (1)科目化。分科课程强调科学知识的分门别类,因而要求根据不同的科目编制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一内容对应某一科学领域。 (2)预设性。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预告设计的,这样可以保证科学知识的严密性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3)结构化。内容编排时强调根据学科逻辑进行编排,强调某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结构序列,而甚少考虑教学的逻辑,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发展。 (4)学问化。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学问,只有学问中包含的知识才是课程的恰当内容。 (5)专业化。分科课程强调独立的专门的学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着不同的结构,因而不可能将各种学科进行整合,而必须采取专业化的方式。 (6)系统化。强调某种学科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按学科组织教学内容,容易把相关知识割裂; (2)学科内容往往与社会关心的问题及发生的事件相脱节; (3)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简述考试焦虑症的分类及其表现。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考试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最初的状态为生理反应,例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额头出汗、手足冰凉等;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有时也会产生胆怯、缺乏信心和自我否定等心理。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伴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晕场”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各自优缺点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各自优缺点 学科课程优缺点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优点在于: 1、以浓缩的形式集纳人类在各个基本学科领域探索的成果,间接经验的容量较大,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便于按知识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主要缺点有以下几点: 1、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由于学科划分过细,造成知识面过窄,内容偏深偏难。 4、各学科相互分离,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相互分离甚至脱节。 5、具体的某门学科课程对于该学科的一位未来专家或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缺乏联系。学科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往往有冲突,学科教师面临这种冲突时,往往容易牺牲学生的利

益,迫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 综合课程优缺点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2、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3、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两大缺点: 1、编写综合性的教材书难度大; 2、教师难以胜任。 活动课程优缺点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优点:

分科课程的特点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分科课程的特点。 分科课程的特点有: (1)科目化。分科课程强调科学知识的分门别类,因而要求根据不同的科目编制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一内容对应某一科学领域。 (2)预设性。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预告设计的,这样可以保证科学知识的严密性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3)结构化。内容编排时强调根据学科逻辑进行编排,强调某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结构序列,而甚少考虑教学的逻辑,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发展。 (4)学问化。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学问,只有学问中包含的知识才是课程的恰当内容。 (5)专业化。分科课程强调独立的专门的学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着不同的结构,因而不可能将各种学科进行整合,而必须采取专业化的方式。(6)系统化。强调某种学科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学科课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按学科组织教学内容,容易把相关知识割裂; (2)学科内容往往与社会关心的问题及发生的事件相脱节; (3)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简述考试焦虑症的分类及其表现。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

焦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考试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最初的状态为生理反应,例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额头出汗、手足冰凉等;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有时也会产生胆怯、缺乏信心和自我否定等心理。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伴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晕场”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主要有: (1)互相访问和通信联系; (2)家长会; (3)开放日活动;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4)家长学校; (5)家长委员会; (6)家教咨询。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有: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班级授课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也叫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 ●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02 年,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它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班级授课有以下优越性: 第一,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第三,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可赢得教学的高速度。第五,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第六,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

品质。 第七、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第八、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相互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五大要求:应有一定的目标;全班学生同时做同样的功课;每个班级有固定的课本;每种科目与相关事项一起讲授;教学应保持学生的注意。 ③历史意义: A、班级授课制的提出大大加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和实际社会效益,使传统的个别教学转为集体教学,实现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符合资本主义发展从数量到质量,加强新人培养的要求; B、这一改革措施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完全符合近代学校教育,特别是普及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后来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八、有利于发挥班级体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的局限性表现为以下方面: 主要在于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师资力量不够等因素,使得班级规模过大,这使得教师一时之间难以兼顾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多种类多层次需

(完整版)学科课程的优点

学科课程的优点(简答) 1.以浓缩的形式集纳人类在各个基本学科领域探索的成果,间接经验的容量较大,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便于按知识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学科课程的缺点(简答) 1.现代学校的不少学科中的不少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需求缺乏联系,容易导致死记硬背 2.强调每一门学科课程的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课程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比优点(是简答) 1.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 2.主张把人类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与科学知识相互作用 3.强调课程与儿童现实生活的结合 经验课程的局限,缺点(简答) 1.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2.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 3.活动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学艺术,教师很难适应 综合课程的优缺点(简答) 优点1.体现了文化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作用2.有利于学生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3.综合课程能够为学习

者提供许多潜在的机会,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和兴趣 缺点1.知识琐碎化的问题2.教师的问题3.评估的问题 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简答) 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它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中学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简答) 1.选编教材要科学合理 2.图文并茂,结构新颖 3.内容组织内外有序 4.排列形式疏密有致 5.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课程改革的理念(简答) 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趋势(简答,论述)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