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

浅谈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在一定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呈现出的新问题,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导致认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动机。

那么,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节果的问题很多,如果不加选择往往会使问题繁杂而缺乏中心,抓不住重点、难点,从而造成事倍功半。

教师设计问题时,首先要服从教学目标,考虑要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学会何种技能,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提炼出能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中心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调查显示,教师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目的不明确。有的教师夸夸其谈,问题一个又一个,枝叶繁茂,迂回曲折,就是问不到关键处;还有的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不交待清楚不走路,小问题用时不少,主要问题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突破、去强化。二是目标过多且分散,本想巩固知识但用在理解和应用上的时间却不足;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技能,连举一反三、反复训练都做不到。东一榔头西一棒,学习的内容不少,学生掌握的却不多。

贯彻目的性原则,就是要在重点难点问题上舍得花时间、下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它,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教学中,要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精心剪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重点问题,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形成众星捧月的态势,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指问题的设计既要适宜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又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实际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所预期的理想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师认为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很多教师往往从自身出发假定问题的存在,或者靠推测来假设学生存在的问题,以此来确定教学思路,结果往往造成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胸有成竹如先知先觉,学生却想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怎么想到要这样做?教师说得天花乱坠,学生茫茫然无动于衷。这种作法严重扭曲了教与学的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是教师认为所有内容和方法讲过了学生就都会了,其实很多学生离预想的效果还差得很远,还需要强化和巩固。教师认识上的偏差既造成夹生饭,又失去了纠差补漏的良机。

贯彻适宜性原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上提出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只有当所教的东西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感觉到问题,学生才能从事积极的思考和创造活动,才

会被有效地同化。因此,教师地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底数和认知特点,做到了如指掌;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研究证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又不能充分解决的问题,极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激发他们产生迫不及待的探求欲望,全身心投入到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2)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过易的问题,学生不需思考就可解答,根本不能构成问题情境;而过难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思维的起点,惘然不知所从。这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只有难易适中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构成有效的问题情境,引起思维的共鸣。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不应局限于对知识的简单理解和应用,而应走在前头,着眼发展学生的智力,创造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才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必须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努力创造那些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积极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

即不超越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向更高阶段发展,这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中的问题,也是教学中最适宜的问题。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带进精心设计的最佳激活状态,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3、顺序性原则

顺序性原则指必须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遵循知识的结构顺序。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组织者把新的学习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从而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和脚手架,便于对新知识的建构,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熟悉知识的形成、发展和相互联系,明确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根据知识的结构顺序设计问题,既要使重点逐渐分化、细致、清晰、稳固,又要适时将各类知识协调整合,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要考虑问题的衔接和过渡,使之井然有序,珠连壁合,在学生已知和未知识间架设桥梁,使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土壤上茁壮成长。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讨,逐渐形成一个有序的、灵活延伸的、具有生长力的、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善的结构把它们联系起来,那是一种多半要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最易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值得说明的是,很多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这恰恰是导致教学中重内容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的最根本原因。

教育学研究表明:知识的内容不仅包括概念性知识,还包括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不在于涵盖概念性知识的多少,更在于它蕴含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有效性,在于多方面知识结合而成的问题图式,即

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和模式。教学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要充分挖掘知识潜在的认知策略和程序规则,作为重要内容构建在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形成问题图式。

其次,问题要求的能力要有层次,要由低到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六类:(1)知识;(2)理解;(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并指出这六类目标按层次排列,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发展,整体构成了一个层次递进的认知过程。问题设计时,可先具体后抽象,先个别后一般,先易后难,先简后繁。按层次区分,可先提认知理解性问题,再提应用和分析性问题,最后是综合评价性问题。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将问题有机地分解成简单问题的组合,用辅垫或设台阶等方法设计成小步距问题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及时提供协助学生认识问题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表征问题,诱导学生打开思路,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提出各种解决的方案,引导他们及时分析评价,总结规律,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

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对启发的艺术掌握得不够熟练,经常造成启而不发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利用问题情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动性参与不足,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启动的方式不合理或时机不成熟。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过难,使学生无从思考;有的教师语言表达不明确,学生抓不住问题的要害,不知从哪开始思考;还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从而造成启而不发。

那么,如何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启发性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要设在学生的知识模糊处。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囫囵吞枣,“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对知识掌握了一点,但又不完全明了。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学生的知识模糊点提出问题,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知识不足,诱导学生明确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及时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取长补短中得到启发。

(2)问题要设在知识迁移处。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死板教条,不能灵活运用。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学过的知识置于新情景下,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把握其实质,并能在遇到新情境时,通过分解、比较、联想、类推、转换、重组等思维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灵活提取适用的原则、原则去解决问题。

(3)问题要设在学生的思维矛盾处。教师可利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认知特点相矛盾的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诱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和不同结果,通过讨论甚至争论,明辨是非,达到完善思维的目的。

(4)问题要设在学生思维的盲点。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后,往习惯于按常规的思路去解决问题,造成思维定势。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这种思维定势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思维困境,使学生进入欲想无路、欲罢不能的境界,及时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敲:①现在知道什么条件?②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③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看问题?适时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煅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5、新颖性原则

新颖性原则是指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要新颖,要能强化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的最初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然而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感兴趣,他总是有选择地接收一些信息,遗漏一些信息。只有那些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上可觉察到的新颖问题,才能称为有意义的刺激,才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因此,贯彻新颖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所提问题的内容要新。可以是考查旧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表现,也可以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延伸、扩展、生长出的新知识,要使学生听后感觉新颖别致,产生浓厚的兴趣。

②提问题的角度要新。对学生熟悉的一些内容,要认真研究问题的各个侧面,反复变换条件、角度和结果,寻找新的切入点。问题的设置,要引起学生从新的角度对知识重新审视或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倡导学生用新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③呈现问题的方式要新。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出问题。可以从日常事例、科学史料、有趣的故事、实验现象等多种材料上提出问题,也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模拟变幻事物变化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和材料的分析论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15-03-19T14:06:06.417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2月总第170期供稿作者:陈米兰 [导读]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 陈米兰广西桂平市金田镇古东小学537227 摘要: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切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不满足感。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尤其对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这样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但人们似乎又走入了一些“误区”,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与校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 二、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想“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能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要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1.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2.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就在于把人吸引住,既让你乐在其中,又使你焦虑不安,却又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矛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 3.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创设趣味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支持,因而贴近生活的实例既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2)采用新颖幽默的问题表达方式,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现代多媒体动感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理清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和产生误区的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 (1)要有真实性。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要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 (4)要有“吸引力”。如果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还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

浅谈新课标下的情境创设

浅谈新课标下的情境创设

浅谈新课标下的情境创设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事实往往不尽人意,想趣趣不起,想引导探究,学生却面面相觑无从下手,种种尴尬,使得教师无奈中又回到传统的一堂灌中来。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创设情境要顺应学生年龄特征,其次创设情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课的开始创设情境,启动探究。在新授内容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促进认知,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在课的结束时创设情境,拓展应用,发展学生的思维。第三、创设情境后教师适时组织引导,教师可以及时的提炼问题,也可以精心的组织活动。第四、创设情境要精心设计开放问题,拓展情境空间。首先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提出多样化的问题和发表不同程度的见解。其次,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促使学生通过资料搜集把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 关键词:情境建构主义课程标准有效 正文: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事实往往不尽人意,想趣趣不起,想引导探究,学生却面面相觑无从下手,种种尴尬,使得教师无奈中又回到传统的一堂灌中来。因此,研究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情境

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本次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突出地加以强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兴趣、积极良好的体验、主动参与的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第一位的,其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学生的参与。 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情境创设 ① 的形式是多样的,讲故事、做游戏和比赛等情境形式的恰当使用都能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但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不同,情境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年段有所侧重变化。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生活经验有限,所以更应用学生熟悉的,且比较容易引入课堂的内容、材料或生活情境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同时,再充分注意到颜色、声音、动作对他们的强大吸引力,就能创设生动有趣的、符合其年龄特征的情境。如教加减法,就可以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在每张桌子上都用粉笔画一个小圆圈,让学生同桌每人将这5个棋子,往圈里扔一次,(教师先演示),分别记下圆圈内、外各有几个,然后根据每次圆圈内、外棋子的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录下来。做的快的可再扔一次,看哪个小组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得出的算式既对又多,到学生反馈时,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就全部呈现出来了。接着再让学生玩“伸手指”游戏,再从发现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如;石头(0)、布(5)0+5=5;剪子(2)、布(5),5-2=3等。在学生“玩”中学习了加减法知识,整节课活而不乱,学生兴趣高涨,既发现并解决了数学问题,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当然,除了做游戏外,如讲故事、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也是比较能被低年级儿童所接受的。 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如教“统计初步知识”,让学生数出一分钟四种机动车通过情况。先创设一个情景:“公路局长让我们帮助统计一下十字路口一分钟机动车通过情况。”学生开始看录像,个个聚精会神的进行统计,可是汇报时,却发现几乎没有相同数据,于是学生主动开始寻找原因,接着就有学生提出能否多放几遍或者让汽车放慢速度,当排除这两种方法后,就有学生提出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同学们恍然大悟,马上自动组成小组,立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今年五月份的实习给我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的空间,实践的课堂操作让我发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我总觉得我的课堂是干巴巴的,没有感情,就像机器一样操作,循规蹈矩地按着教案的一步一步的上,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并没有如我所要求的体会到文本中的真情实感。后来我发现我的课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缺少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能力,没有感情,没有体会,哪里来文本的“悟”啊?语文是“有血有肉”的,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能力,达到情境交融,领略文本的真情实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美多媒体运用想象生活 实习的过程中,我上了两堂语文的教学课,一节是《嫦娥》的古诗教学,一节是《女娲补天》的阅读教学。两堂课都存在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课虽然上完了,该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大体上也能够掌握,但是情感领域上,学生都还没有领悟文本的真情实感,感受不是从内心而发,不是自己得出的,有时候甚至是教师的意志强压给学生所得出来的感受,教师一味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接受学习是被动的,学生来不及“消化”,常常会引起“反胃”,课堂上学生听起来也是“云里雾里”的。这样的话,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在《嫦娥》这节课时,我大概用了20分钟的时间就把这首古诗给上完了,后面的大概15分钟的时间,我就一味要求学生朗读,我是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带着嫦娥那个孤独寂寞的心情再去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这种孤独寂寞的感情了吗?学生自由朗读完以后,我再叫学生个别的朗读,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但是再让他们说一说从古诗中说一说这孤独寂寞的心情,学生就会无从下手,这样反复循环让学生朗读一直持续到了下课。到底学生体会了到了嫦娥那种孤独寂寞的感情没有?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的感情没有?我从学生迷茫的眼神中看出,没有用心体会到。我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终究还是失败的。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古诗教学重在渲染一种情境,难也难在情境的创设上。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好的感受到《嫦娥》这首古诗的真情实感,原因是没有身临其境地去感悟。这就要求我

浅谈对话教学情境创设

浅谈对话教学情境创设 福建省福州市潘墩中心小学王光华 【摘要】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一种高质量的对话过程。教师要着力于因势利导,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创设对话教学情境,成功架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通畅、生动、积极的“对话平台”。本文着重运用课例阐述对话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文本对话教学情境情境创设 一、绪论 “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话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如何因势利导创设对话教学情境,成功架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通畅、生动、积极的“对话平台”,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感悟、内化与迁移,是每个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命题──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与表达特点,从而实现教师、学生、文本有效对话,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身心受到美的陶冶,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针对不同文本创设恰当的对话教学情境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如何巧妙的把这“一切事物”教授给学习者?这又是一门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对话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学生能在真挚的情感世界中体验文本所带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冲击力,从而形成从感性认识深华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学习过程。 当然不同文本由于体裁内容上的差异,各自表达的侧重点和学习要点、难点也就不尽相同。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文本,精心创设恰当的对话教学情境,推进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进程。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主要构成是叙事文本、写景文本及诗歌等内容的文章。现尝试针对这三类文本的对话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论述。 叙事性文本对话教学情境的创设 叙事性文本通过描述一定故事情节,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借以讴歌人性的光辉、赞美事件本身表现出来的真善美或批判假丑恶,有较强的阅读性。

(完整版)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永胜县星湖中学子尧 (选自《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年第37期P40) 情境教学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思维模式形象化,把教学方式趣味化,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欲望。特别是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核心形成的教学氛围,教学要围绕问题转,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师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寻找求得新知的有效途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情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发展情境。胆怯型的学生需要亲和、安全、宽容的教学情境;厌学型和逆反型的学生则需要人文关爱、耐心交流、肯定进步的教学情境;内敛型的学生却需要鼓励支持、表现才华、展示自己的教学情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愉快的时候,说明教学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产生高效而快乐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教学情境,不只是由教师个人设计安排,重要的是要靠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 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丢掉刻板说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真情对待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努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营造出轻松、快乐、活泼的教学氛围,也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相互交往、共同发展。 第二,教学情境必须紧扣教材内容,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服务。创设教学情境不能偏离教材内容,教师应联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会出现冲淡教学主题和不突出重点的现象,导致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个性特点,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让学生发展其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只有适应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才能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第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具备创新求变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变化的、动态的情境,要让学生有自主发挥的机会。情境教学中,有可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如果不具备创新求变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就无法驾驭教学,更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影响教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五,结合学生的实际,注重情境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情境教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只有让他们的主动性和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_

新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_ 内容摘要: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切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不满足感。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误区问题情境数学课堂教学创设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尤其对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这样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但人们似乎又走入了一些“误区”,我们更应该开始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与较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更有兴趣。但现在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而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因而使情境创设变得牵强附会,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在教学中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一)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 海南农垦西达中学王慧莹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克服困难,进而获得成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式 数学新理念提出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习的最基本要素是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通过问题情境这个思维载体,让数学问题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或者是将数学问题迁移引伸到具体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促使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激发他们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即以此为主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动画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由于中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容易关注,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图、形、声、像等媒体演示,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使之变得新奇有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进而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一课的教学时,我用多媒体演示:古埃及人的金字塔。让学生猜测一下它的塔基可能的形状?(学生有的猜是四边形,有的猜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开启学生思维摘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能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问题的情境,能使课堂生动活泼、知识浅显易懂,其强烈的实践指向性是极其明显的。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想象能力,不断进取,不懈探索,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效。但有一些数学课上起来很沉闷,课堂气氛欠和谐,究其原因,这些课是没有创造好良好的教学情境。由此看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陶冶情操、拓宽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1传统上问题情境的创设近年来,我与同事们一道经过调查、实践,发现传统上课堂教学中传统上创设问题的情境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新颖、不生动。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有老师的活动,缺少创新精神,问题太繁琐。 (2)创设情境生搬硬套,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3)创设的问题情境层次不高,只限于数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很好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有时张冠李戴,缺乏对学生具有启发性的东西。

(4)创设的情境问题只是表面的、肤浅的,作用甚微,起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2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生活中场景是广阔的,生产实际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方程的应用、三角函数等章节的教学,教师应尽可能的把学生带到劳动工地去,测量、计算、统计,体验生活,学用结合,培养创新精神。 2.2趣味故事创设情境。有许许多多的趣味故事与数学知识相关,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语言描绘,情节会更加感人。带有感情色彩的故事,能够打动人心,使学生精神更加兴奋、精力更加充沛,灵感更会产生。 2.3身心体验创设情境。创设主要是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首先要进入情境之中,有必要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更能把学生带到理想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4音乐渲染创设。音乐语言是微妙的,是强烈的,给人带来丰富的情感。往往使人陶醉,它以特有的旋律创造出美好的形象,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能获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2.5图画创设。图画直观性强,一幅好的图画把问题展示的更加具体、形象。教师可根据剪贴、简笔画、白描等手法,把课本内容形象化。图案与初中数学密不可分,正方形、菱形的性质也广泛地应用到美术学之中。用图画创设情境,更形象、生动、具体。 2.6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运用网络互动创设多媒体教学中的情境,能够是学生快速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浅谈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情景的创设

浅谈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情景的创设 论文摘要:“对话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平日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多的关注了词句,忽略了情景的创设以及对话的运用和整体性的引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策略。 关键词:对话教学情景创设有效策略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目前正在使用的 PEP 小学英语教材中,情景对话和语篇阅读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对话容都是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因此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喜爱。通过对问好,喜爱的动物,购物等语言材料的学习,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因此,对话教学在整个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景教学的含义 情景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有情绪色彩,并且生动形象的场景,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最终帮助学生轻松、快速的对所学英语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情景教学中的情景是由“情”和“景”两部分组成。情是指具有感情色彩的各种人物角色,而景则是指各种行为或活动进行的场所、场景、氛围和背景等。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提高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效果。 二、实施英语对话教学情景创设的必要性 通过丰富的情景设计,实用易学的句型和表达法,以及与课文紧

密联系的话题和容,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欲望,增强了口语表达的自信,培养了他们自如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三、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情景创设的特点 英语对话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会话技巧,最终习得并自如地驾驭语言的能力的过程。现行的 PEP 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贴近生活的话题以及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的情景,为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生活化对话创新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兴趣,引入对话主题,很自然地融入进英语的对话教学,让学生自然习得语言。 四、英语对话课堂中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现状 虽然此种模式在现代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也被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但是情景创设的情况和结果却不尽人意,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困境: 1、由于部分教师素质偏低,设计的情景容易忽略学生的感受,个人主管成分太多,完全按照自己固有的教学理念进行情景的创设,单调枯燥,没有创新。另外就是对教材的主题、容挖掘不够深入,无法做到教材容与所创设情景的有机结合。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教师所做的情景设置也是云里雾里,无法深入到情境中去体验和学习。 2、还有些教师设置的情景不够全面,不能够顾及班上学习成绩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顾此失彼。这样就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班级的成绩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浅谈如何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

浅谈如何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 一、注意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好的导入语可以奠 定整堂课的基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激昂、幽默、淡雅、 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如教学一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 学生说说雪后的景象,用课件展示美丽的雪景图,然后问: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到了雪地里, 最想做什么?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联想后,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想象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 文的欲望,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二、创设活泼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 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仍然“唱独戏”占用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在 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让学生看一看, 说一说,做一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思考,勇于发问,大胆质疑,潜心探索,努力创 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如教《猫》一课,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生活当中真实的猫,上课时 候让学生说一说各自观察猫的神态是怎样的?感染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 怎样描写猫呢?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三、创设媒体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教 学图片以及实物,创设媒体情境,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 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看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又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有方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 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敢于摸索,创设良好的教 学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和境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境交融,从而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数学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但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而且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不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应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一、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依据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

浅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浅谈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发表时间:2009-06-04T15:02:55.437Z 来源:《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09年4月第2期供稿作者:余春萍[导读] 本文就生物“问题情境”教学中问题创设的途径方面做些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攻效。余春萍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第二中学(332000)“问题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景”教学的关键就是问题的设计,本文就生物“问题情境”教学中问题创设的途径方面做些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攻效。 1运用生物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生物学实验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探究。 在实验前教师首先对实验的关键步骤深入挖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动脑才能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和认真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提出以下问题:1.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2.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这样教师在实验前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学生将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2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内容可根据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设疑提问,就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如在“气体交换过程”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生活常识,直接提问:人是怎样呼吸的?完成呼吸需要经过哪些系统?氧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排出体外?这样学生会自然联系到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有关方面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尝试探索高等动物完成气体交换过程的途径,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出结论。3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思维定势或知识经验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有针对性的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或课堂问题,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时感到惊讶,激化认知冲突,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如可遗传的变异有3种来源: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否所有的生物都具有这3种变异来源呢?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是的”。但这与事实不符,答案是否定的。此时学生会感到惊讶,非常迫切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的集中状态。这时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细胞的结构”和“生殖方式及减速分裂”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冲突,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而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数学教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那么,怎样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一定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形象性强,对故事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趣中质疑,疑中生思,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编出了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并在课件中以flash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经过一片西瓜地,看到满地又大又圆的西瓜。这时正值四人口渴之际,于是八戒摘了一个大西瓜师徒四人分吃,八戒分得西瓜的四分之一,悟空分得西瓜的八分之二……八戒一听立刻嚷嚷起来“不公平!不公平!哥哥分得多,师傅偏心……”是不是不公平呢?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情绪空前高涨,参与探索的过程也尤为认真,课堂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用有效教学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问题的解决者。“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对学习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善于从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则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而教师就要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创设者、组织者、指导者。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我们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片断: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生:男生20人、女生25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生:男生是女生的4/5, 生:女生是男生的5/4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发表时间:2012-10-09T16:18:21.937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宫振波[导读] 成功的英语课堂应是在尽可能多的情境条件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口语训练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巩固所学,运用所学达到交际的目的。 宫振波(安图县朝鲜族学校,吉林延边133611) 摘要:成功的英语课堂应是在尽可能多的情境条件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口语训练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巩固所学,运用所学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课程实践 一、小学英语对话课的教学原则 1.对话课应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语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整篇理解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2.情境决定语言表述的意义,因此,应在情境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对话内容;在情境中讲解语言知识,突出重、难点;在情境中进行操练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对话课在语言知识方面应侧重于日常交际用语的学习,在技能方面应侧重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日常用语的文化背景及语言运用的得体性。 二、小学英语对话课程实践 小学英语课文中的对话贴近生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语言交际性、实践性的重要教学部分。对于它的学习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然而,目前大部分小学现状是班级人数多,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再加上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课堂难以组织,给对话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如果只是单纯地带读背诵,或仅仅停留在讲解对话中的知识点上,这样既单调枯燥,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又无法实现语言交际性。所以笔者认为,对话教学要通以下几个教学步骤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1.处理生词,打好对话基础 在小学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一切教育行为都要从良好的词汇基础出发,才可以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水平逐步提高。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增长的时期,接受知识、反应知识的能力还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因此他们在学习中的持久性和忍耐性是比较短暂和有限的。而英语学习中有大量的记忆工作。研究发现,“乐趣”中枢对学习和记忆影响极大。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模式特点,若学习伴有乐趣或成就,学习的效果就好。 单词的教授,是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而单词的教授和记忆模式,往往是很枯燥的,因此就更不适用于小学生。笔者认为,教授新的单词,可以先让学生听所学语言材料的录音,同时制作有趣生动的幻灯片或图片配合教学,使学生在听的同时同步理解所教授的词汇。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词汇的直接思维和理解,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翻译理解过程。以听觉、视觉两个渠道加深记忆,从小学抓起,从基础做起,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 2.跟读、朗读、强化教学重点 (1)跟读。让学生直接跟录音读,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力,而且能让学生学习和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感受英美国家的人在特定情境下说话的语气,进而提高其听说能力。在学生跟录音读的过程中,教师只在学生听不清读音时才予以帮助,并就一些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 (2)朗读。朗读可以分为几步走:集体朗读、将全班分为两组进行朗读,或者让学生分为若干组,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选几组同学分角色朗读,检测朗读效果。 (3)重点内容操练。重点句型操练应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对话,同时可以训练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图片、事物、电脑设计的动画效果都有助于情境教学。重点句型的操练要在活动中进行,以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应设计多种活动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内容。重点句型的操练要带有归纳总结的环节,便于学生巩固要点,认识知识要点的重要性。 3.对话表演,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对话教学的第三步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是否掌握了对话中的日常用语,要看他能否根据所给的虚拟情境或真实情境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交际。为了使学生能熟练自如地表达,表演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再根据课文进行自由对话。为教师提供建议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学生在操练中将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相结合,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重点内容,并使全体学生都进行有意义的操练。 例如,在学生进教师办公室交作业本这段对话中,可让学生模拟表演对话情境:一边敲课桌模拟敲门声,一边说:“May Icome in?” 然后双手递上作业本说:“Here is my exercisebook.”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 这样学生能体味到句子的意思,对话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境,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境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境,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这些对话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逼真地再现对话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总之,对话课的教学如果能通过日常用语对学生进行听、读的输入训练和说、写的输出训练,学生一定能够掌握听、说、读、写的内容,并能熟练运用这些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在重、难点上,教师可以采用故事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年龄,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变化多样地重复语言点,又不让学生感到厌倦乏味。成功的英语课堂应是在尽可能多的情境条件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口语训练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巩固所学,运用所学达到交际的目的。参考文献: [1]马晓玲.小学英语兴趣教学之创意与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4). [2]傅淑玲.小学英语情趣教学十法[J].教学与管理,2003,(08).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能力的提高 怎样科学地处理好教与学、知识内容与教学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课题。几年来的教改实践,我体会到协调好教与学、过程与方法的关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创造学的契机,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呢? 一、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 知识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对于反映基本概念、基本算理、基本方法的内容,应引导学生自学掌握。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的制约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自学新知时,观察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思维易受兴趣的影响而出现随意性。为此学生的自学需要教师架设阶梯,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在学习时思维能指向一定的目标。例如苏教版义务教材小数乘法例题:花布每米1.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例题展示了乘法的算理,是教学的重点。在要求学生自学1.5×0.5时,可设计如下有梯度的思考题: (1)要求1.5×0.5的积,可以变成求什么的积? (2)1.5是怎样变成15的?0.5是怎样变成5的? (3)15×5的积与原题的积比有什么变化?要得原题的积应该怎么办?(4)积是几位小数? 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大都能自学理解题中的算理。教师针对重点,设计思考线路,引导学生自学、讲座使学生过自学阅读课本、边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 二、精心设计感知材料,指导学生探索。 知识难点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难于理解的根源,一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知识的感性经验,二是知识内涵的综合性较强,抽象程度高。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遵循獐的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感知材料,指导学生操作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括,让学生充分参与过程,获取知识。例如“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倍数应用题。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倍的概念较抽象,“求一倍数是多少”的反叙应用题思路较难建立,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 1.动手操作,孕伏思路。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是第一行的4倍,第一行摆多少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