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空中接口UU

第四章 空中接口UU

空中接口UU
May 10,2011

UU空中接口
l l l l l l l l l
概述 UU接口物理层 UU接口MAC层 UU接口RLC层 UU接口PDCP层 UU接口BMC层 UU接口RRC层 信道 无线物理信道

UMTS系统结构
CN
UTRAN
UE
l l l
UTRAN: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 CN:核心网 UE:用户设备

无线接口(Uu接口)协议栈结构
GC Nt DC Duplication avoidance GC Nt DC UuS boundary C-plane signaling U-plane information
RRC
control
L3 Radio Bearers
control
control
control
control
PDCP
PDCP BMC
L2/PDCP
L2/BMC
RLC
RLC RLC
RLC RLC RLC
RLC RLC
L2/RLC
Logical Channels MAC L2/MAC Transport Channels PHY L1

无线接口协议结构
l l
无线接口是指UE和UTRAN之间的Uu接口 无线接口分成三层
l l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媒质接入控制子层(MAC) l 无线链路控制子层(RLC) l 分组数据控制子层(PDCP) l 广播/多播控制子层(BMC)
l
l
网络层
无线资源控制子层(RRC) l 移动性管理、呼叫控制、会话管理、补充业务
l

WCDMA系统中的信道类型
l
在WCDMA系统的无线接口中,从不同协议层次上 讲,承载用户各种业务的信道被分为以下三类:
l
l
l
逻辑信道:直接承载用户业务;根据承载的是控制 平面业务还是用户平面业务,分为控制信道和业务 信道 传输信道:无线接口层二和物理层的接口,是物理 层对MAC层提供的服务;根据传输的是针对一个用 户的专用信息还是针对所有用户的公共信息,分为 专用信道和公共信道 物理信道:各种信息在无线接口传输时的最终体现 形式,每一种使用特定的载波频率、码(扩频码和 扰码)以及载波相对相位的信道都可以理解为一类 特定的信道

UU空中接口
l l l l l l l l l
概述 UU接口物理层 UU接口MAC层 UU接口RLC层 UU接口PDCP层 UU接口BMC层 UU接口RRC层 信道 无线物理信道

物理层的功能
l l l l
l l
宏分集的分解/合成和软切换 传输信道上的错误检测,和到高层的指示 传输信道的FEC编码/解码 传输信道的复用和码组合传输信道(CCTrCH) 的解复用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上的速率匹配 码组合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物理层的功能(续)
l l l l
l l
功率的加权和物理信道的组合 物理信道的调制和扩频/解调和解扩 频率和时间同步(码片、比特、时隙、帧) 无线特性的测量,包括FER,SIR,干扰功率, 和到高层的指示 内环功率控制 RF的处理

扩频
l
物理信道的扩频包括两个过程:
l
信道化(Channelization)
l
把每个数据符号转换成多个码片,扩展信号的带宽,每 符号的码片数称为扩频因子SF。
l
扰码(Scrambling)
l l
用一个特别的扰码与扩频信号相乘 扰码操作在信道化操作之后,因此它不改变信号的带宽

信道化和扰码
l
通过信道化码,就可以区分来自同一个源的不同 传输。
l l
区分出一个小区不同下行信道 区分出一个UE的不同上行专用物理信道
UTRA的信道化码是基于OVSF l 通过扰码,可以区分不同的源,即UE和小区
l
Data
Bit rate Chip rate Chip rate
信道化码 扰码

各种编码的用法
专用用户信道
BTS
在上行链路(UEàNode B) 用户数据信令信息之间用 信道编码来分开
BTS
在下行链路(Node Bà UE) 小区用扰码来区分
在下行链路(Node Bà UE) 用户连接用信道编码来分开
在上行链路( UEàNode B ) 终端之间用扰码来分开

小区搜索
时隙同步
UE使用SCH的主同 步码PSC去获得该 小区的时隙同步
帧同步和 码组识别
UE使用SCH的辅助同步 码SSC去找到帧同步, 并对第一步中找到的小 区的码组进行识别。
扰码识别
UE通过CPICH对码组进 行相关确定小区主扰码, 然后检测PCCPCH,UE 读取BCH信息。

UU空中接口
l l l l l l l l l
概述 UU接口物理层 UU接口MAC层 UU接口RLC层 UU接口PDCP层 UU接口BMC层 UU接口RRC层 信道 无线物理信道

MAC层结构图
BCCH
PCCH BCCH CCCH CTCH DCCH DTCH DTCH
Mac Control
MAC-b
MAC-c/sh
MAC-d
BCH
PCH FACH FACH RACH CPCH
DSCH
DCH Iur or local
DCH

MAC层中的逻辑实体
l
MAC-b
l l
处理广播信道(BCH) 位于Node B
l
MAC-c/sh
l
处理公共信道和共享信道
l
PCH,FACH,RACH,CPCH,DSCH
l
位于CRNC 处理专用信道(DCH) 位于SRNC
l
MAC-d
l l

MAC的功能
l l
l l
l l
逻辑信道到传输信道的映射 根据瞬时源速率,对每一个传输信道选择一个合 适的传输格式 在公共传输信道上,标识不同的UE 在公共传输信道上,高层PDU复用到传输块集, 然后发送至物理信道;对物理信道发送来的传输 块集进行解复用,形成高层PDU 加密 为RACH发射,选择合适的接入服务级别(ASC)

UU空中接口
l l l l l l l l l
概述 UU接口物理层 UU接口MAC层 UU接口RLC层 UU接口PDCP层 UU接口BMC层 UU接口RRC层 信道 无线物理信道

RLC层结构图
Transmitting Tr-Entity
Transmitting UM-Entity
AM-Entity
Receiving Tr-Entity
Receiving UM-Entity
RLC
Transmitting side
Receiving side
MAC
l
RLC有三种模式:
l l l
Tr: Transparent Mode(透明模式) UM: Unacknowledged Mode(无应答模式) AM: Acknowledged Mode(应答模式)

RLC功能
l l l l l l l
分段和重组 级联 填充 用户数的传输 错误检测 高层PDU的数据传送 重复检测
l l l l l
流量控制 序列号检查(UM) 协议错误检测和恢复 加密 数据传输的挂起/恢复

Com 接口协议

Com 通讯接口协议(草稿) 概述 此通讯协议标准主要是规定了Reader与主机之间的通讯方式,此通讯协议是建立在RS232串行通讯基础上的,实现的是单点对单点的通讯,类似于3964通讯协议,通讯中有很多往返确认的控制信息,不大适合在网络环境中使用。 (一)报文格式 报文帧包含报文的不同字段和控制信息。实际数据字段的前面有首部信息,而后面有包含关于传输正确性检查信息的数据安全部分(故障识别) 一、编码方式: 协议规定以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模式通信,在传输过程中,除了标志字符和结束字符以外,其余字节按照16进制的数值拆分成两个ASCII字符表示。这样报文中的字节都是可见的ASCII字符,而且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如果有规定范围以外的字符出现,则为非法字符。 代码:(共计20个字符) ?十六进制,ASCII字符0...9,A...F (不使用小写字母) ?标志字符:开始符:’:’(0x3A)和地址标志符:’@’ (0x40) ?结束字符:CR(0x0D)和LF(0x0A) 二、报文帧格式: 协议规定有两种帧格式,不带地址码的短帧格式和有地址码的长帧格式。 1)如下表: 在这个地方程序实际发送数据长度已经按照编码结构,是这个展开的数据长度了,

就是2倍了。 报文帧的各部分说明如下: (1)开始: 协议规定以字符‘:’(Hex 0x3A)作为报文帧的起始标志。 (2)帧编号: 帧编号是由发送方设定的帧序列号。接收方收到帧以后,回发“应答帧”,“应答帧”必须带有相同的帧编号。帧编号从0开始,长度是1Byte,循环使用。 (3)功能码 定义长度为1Byte,编码范围0x00—0xFF。分为四种,定义范围和作用,如下 (4)数据长度: 标记数据包部分的数据长度。规定长度为2Byte。 (5)数据包: 是报文帧携带的状态和数据部分。数据长度不固定。 如果报文帧是指令帧,数据包部分就是指令参数。 如果报文帧是应答帧/数据帧,数据包部分就是传送的状态和数据,数据格式由主机指令规定。 状态部分就是接收报文的错误代码。如果接收正确,状态值为“00”。 (6)校验码: 校验范围是帧编号、功能码、源地址、数据包长度和数据包。不包括起始字符和结束字符。 计算结果是2字节,加入报文帧时,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 (7)结束符: 协议规定报文帧的结束标志是‘CR-LF’(Hex 0x0D和0x0A) 三、通讯方式: 协议支持规的通讯方式:主—从应答方式。

2.4G-RFID平安卡空中接口协议_v1.0

智慧平安城市"地网工程"项目 2.4GHz-RFID空中接口协议 深圳市海振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2016年03月

目录 1. 引言............................................................................................................................. 1-3 1.1 范围 .................................................................................................................................... 1-3 1.2 缩写和术语.......................................................................................................................... 1-3 1.3 参考文档 ............................................................................................................................. 1-3 2. 射频识别...................................................................................................................... 2-4 2.1 射频识别 ............................................................................................................................. 2-4 2.2 阅读器................................................................................................................................. 2-4 2.3 标签 .................................................................................................................................... 2-4 3. 空中接口协议 .............................................................................................................. 3-5 3.1 物理层................................................................................................................................. 3-5 3.1.1 射频芯片 .................................................................................................................. 3-5 3.1.2 工作频率 .................................................................................................................. 3-5 3.1.3 调制方式 .................................................................................................................. 3-5 3.1.4 空中码率 .................................................................................................................. 3-6 3.1.5 工作模式 .................................................................................................................. 3-6 3.2 数据链接层.......................................................................................................................... 3-6 3.3 握手协议 ............................................................................................................................. 3-7

12种无线接入方式

12种无线接入方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宽带需求的不断增多,原来羁绊人们手脚单一、烦人的电缆和网线接入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接入方式的需要。这时,因势而起的另一种联网方式消然走入了人们视线,并在新旧世纪交替过程中演绎着一场“将上网进行到底”的运动,这就是无线接入技术。借助无线接入技术,无论在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轻松地接入互联网。或许,未来的互联网接入标准也将在此诞生。本文特选出当前国内、国际上流行的一些无线接入技术,并对其进行一次大检阅,希望对大家今后选择无线接入方式有所帮助。 1、GSM接入技术 GSM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是目前个人通信的一种常见技术代表。它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GSM是199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到1997年底,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运营,成为欧洲和亚洲实际上的标准。GSM数字网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采用此项技术标准,此前一直是采用蜂窝模拟移动技术,即第一代GSM技术(2001年12月31日我国关闭了模拟移动网络)。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拥有一个GSM网,GSM手机用户总数在1.4亿以上,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 2、CDMA接入技术 CDMA即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的缩写,译为“码分多址分组数据传输技术”,被称为第2.5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采用这一技术的市场主要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全球用户达9500万。CDMA手机具有话音清晰、不易掉话、发射功率低和保密性强等特点,发射功率只有GSM手机发射功率的1?60,被称为“绿色手机”。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宽带技术的CDMA使得移动通信中视频应用成为可能。CDMA与GSM一样,也是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与使用Time-Divisi

空中接口协议栈

5.3 LTE系统接口协议 2013-06-08移动通信网 空中接口协议栈 空中接口是指终端和接入网之间的接口,通常也称之为无线接口。无线接口协议主要是用来建立、重配置和释放各种无线承载业务。无线接口协议栈根据用途分为用户平面协议栈和控制平面协议栈。 2.1 控制平面协议 控制平面负责用户无线资源的管理,无线连接的建立,业务的QoS保证和最终的资源释放,如图3所示:

控制平面协议栈主要包括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无线资源控制子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子层(Packet Date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无线链路控制子层(Radio Link Control,RLC)及媒体接入控制子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控制平面的主要功能由上层的RRC层和非接入子层(NAS)实现。 NAS控制协议实体位于终端UE和移动管理实体MME内,主要负责非接入层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的功能包括:EPC承载管理,鉴权,产生LTE‐IDLE状态下的寻呼消息,移动性管理,安全控制等。 RRC协议实体位于UE和eNode B网络实体内,主要负责接入层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的功能包括:系统消息广播,寻呼建立、管理、释放,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管理,移动性功能,终端的测量和测量上报控制。 PDCP、MAC和RLC的功能和在用户平面协议实现的功能相同 2.2 用户平面协议 用户平面用于执行无线接入承载业务,主要负责用户发送和接收的所有信息的处理,如图2‐4所示:

空中接口Um协议

在GSM的信令协议的结构分为三个一般的层。 Layer 1: 物理层, 这是无线接口的最低层,使用射频信道,提供传送比特流所需的物理链路、为高层提供各种不同功能的逻辑信道。 Layer 2: 数据链路层。 Um口使用的是基于ISDN的DM信道链路接入协议上的LAP-Dm协议。是LAPD的修改版本。 主要目的是在移动台和基站之间建立可靠的专用数据链路。 通过协议和ARQ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机制,保证两个终端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Layer 3:网络层,被划分成三个子层: 无线资源管理RR:主要存在于MS和BSC中。 它管理的是无线资源,包括不同逻辑信道的建立、维持和释放。在移动台中,主要是用来选择小区、在物理层测量的结果基础上监听信标信道。 移动性管理MM: 负责移动台的位置信息、鉴权和TMSI的分配。在BTS中是透明传输的。 接续管理CM:包括呼叫控制CC,短消息业务管理SMS和补充业务管理SS。在BTS中也是透明传输的。 物理层中定义了很多逻辑信道 TCH 为业务信道 用来传输语音和用户数据 BCH 广播信道 用来发送广播消息,频率校正信息和同步信息 RACH 随机接入信道

用来发送用户的各种接入请求 AGCH 准予接入信道 对RACH信道的应答信道 PCH 寻呼信道 发送用户的寻呼消息 SDCCH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 发送链接过程中的各种信令 SACCH 慢速随路控制信道 发送功率控制和定时提前消息 FACCH 快速随路控制信道 发送切换和挂机等消息 再来看看LAPDm协议 利用实现准备好的物理层的块,将每一帧插入一个单独的物理块,长为23字节。 a) 它可以在Dm信道上提供一个或多个数据链路连接。数据链路连接之间是利用包含在各帧中的数据链路连接标示符来加以区别; b) 它可以允许帧类型的识别; c) 可以顺序控制,以保持通过数据链路连接的各帧的次序; d) 可以检测一数据链路连接上的帧格式差错和操作差错; e) 可以把不能修复的差错通知管理实体; f) 还可以进行流量控制

空中接口技术

WCDMA的空中接口技术浅析 瞿水华 摘要:随着3G网络的走近,广大网络工作者面临新的挑战。与2G不同,3G 无线接入网采用CDMA技术,对大家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本文中,作者 根据自己对WCDMA无线接口关键技术的理解,,对扩频和加扰技术、上 下行链路、功率控制和RAKE接收等内容,向各位网络优化的同仁做简 要的介绍,抛砖引玉,希望能有助于读者对WCDMA无线接口技术的理解,未雨绸缪,为3G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WCDMA 扩频加扰传输信道物理信道比特符号功率控制 RAKE 接收 1无线接口协议结构 图1 UTRAN OSI MODEL 图1是WCDMA无线接入网(RAN)Un接口的协议结构图。无线接入网分成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用户平面负责数据的传送而控制平面负责信令接续。

Un接口分成三个协议层:L1、L2和L3,分别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其中L2又被分为媒体接入控制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LC),L3的最底层是无线资源控制(RRC),负责处理UE和RNC 之间的信令管理,并直接负责物理层的呼叫建立和释放等事务,它只存在控制平面。 无线接入承载(RAB)是在UE和核心网之间为UMTS提供支持QoS承载业务的连接分段,类似于GSM里根据话音或数据业务建立的手机到核心网的电路连接。每个RAB映射到一个或几个RB(Radio Bearer),而每个RB映射到不同的RLC。在UE和RNC之间,通过一个或几个逻辑信道在RLC对等实体之间通信。 关于Un口的信道分类将在第二节里细述。 二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 1 引入传输信道的意义 在WCDMA里,传输信道是按照数据在空中接口上传输的方式和特点来定义的,而逻辑信道是按照传输信息内容的类型来定义的,包含了用户数据和L3控制信令,将在后面介绍下行DPCCH和DPDCH的复用时会提到它的具体应用。 GSM系统将信道简单地分为逻辑信道和物理信道,这里多出了一个传输信道的概念。逻辑信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由于在高层协议中,控制信息和业务信息是分别由不同的实体处理的,而对于一个用户来说,在进行业务通信的同时,必然传送着相关控制信息,就涉及到要将业务信息和控制信息通过

物联网通信协议解析大集合

本文将对常用的通信协议进行剖析,重点面向市场上使用率较高的,且又不是诸如TCP/IP之类老生常谈的。 2 近距离通信协议 2.1 RFID RFID的空中接口通信协议规范基本决定了RFID的工作类型,RFID读写器和相应类型RFID标签之间的通讯规则,包括:频率、调制、位编码及命令集。ISO/IEC制定五种频段的空中接口协议。(1)ISO/IEC18000-1《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第1部分:参考结构和标准化的参数定义》。它规范空中接口通信协议中共同遵守的读写器与标签的通信参数表、知识产权基本规则等内容。这样每一个频段对应的标准不需要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规定。 (2)ISO/IEC18000-2《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第2部分:135KHz以下的空中接口通信用参数》。它规定在标签和读写器之间通信的物理接口,读写器应具有与Type A(FDX)和Type B(HDX)标签通信的能力;规定协议和指令再加上多标签通信的防碰撞方法。 (3)ISO/IEC18000-3《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第3部分:参数空中接口通信在13.56MHz》。它规定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再加上防碰撞方法。关于防碰撞协议可以分为两种模式,而模式1又分为基本型与两种扩展型协议(无时隙无终止多应答器协议和时隙终止自适应轮询多应答器读取协议)。模式2采用时频复用FTDMA协议,共有8个信道,适用于标签数量较多的情形。 (4)ISO/IEC18000-4《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第4部分:2.45 GHz空中接口通信用参数》。它规定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再加上防碰撞方法。该标准包括两种模式,模式1是无源标签工作方式是读写器先讲;模式2是有源标签,工作方式是标签先讲。(5)ISO/IEC18000-6《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第6部分:860 MHz - 960 MHz 空中接口通信参数》。它规定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再加上防碰撞方法。它包含TypeA、TypeB和TypeC三种无源标签的接口协议,通信距离最远可以达到10m。其中TypeC 是由EPCglobal起草的,并于2006年7月获得批准,它在识别速度、读写速度、数据容量、防碰撞、信息安全、频段适应能力、抗干扰等方面有较大提高。2006年递交V4.0草案,它针对带辅助电源和传感器电子标签的特点进行扩展,包括标签数据存储方式和交互命令。带电池的主动式标签可以提供较大范围的读取能力和更强的通信可靠性,不过其尺寸较大,价格也更贵一些。(6)ISO/IEC18000-7《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第7部分:433 MHz有源空中接口通信参数》。它规定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再加上防碰撞方法。有源标签识读范围大,适用于大型固定资产的跟踪。属于有源电子标签。 此外,还有3个常用的RFID协议:

无线接入解决方案

无线接入解决方案 篇一:成都阳城大厦无线接入网络解决方案 波迅WBS无线网络 Wi-Fi通信系统 成都阳城大厦 无线网络接入解决方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 ................................................... ...................................... - 2 - 商务中心无线网络 ................................................ ................................................... ................. - 2 - 厂商介绍 ................................................ ................................................... ................................. - 2 - 项目概况 ................................................ ...................................................

................................. - 3 - 第二章项目需求分析 ................................................ ................................................... .................... - 5 - 项目需求分析 ................................................ ................................................... ......................... - 5 - 方案设计 ................................................ ................................................... ................................... - 5 - 第三章工程实施配套要求 ................................................ ................................................... .......... - 10 - 设备安装方式 ................................................ ................................................... ....................... - 10 - 接

(完整版)LTE知识点梳理(一):网络架构及协议修改版

目录 LTE知识点梳理(一):LTE网络架构及协议 (2)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2) 1.2 LTE概述 (2) 1.2.1 LTE的主要技术特点 (2) 1.2.2 LTE设计目标 (3) 1.3 LTE网络架构 (3) 1.3.1 E-UTRAN(接入网) (4) 1.3.2 EPC核心网 (5) 1.3.3 LTE网络特点 (6) 1.4 LTE无线接口协议栈 (6) 1.4.1 LTE协议栈的三层 (6) 1.4.2 LTE协议栈的两个面: (7) 1.4.3 协议栈架构 (8) 1.5网络接口 (8)

LTE知识点梳理(一):LTE网络架构及协议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在学习LTE技术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是指采用蜂窝技术组网、仅支持模拟语音通信的移动电话标准,其制定于上世纪80 年代,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技术。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区别于第一代,使用了数字传输取代模拟传输,根据其特点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起源于欧洲基于TDMA的GSM系统和起源于美国基于CDMA技术的IS95系统。在技术的不断推进下,又出现了以GPRS、CDMA20001X为特征的2G升级版2.5G,它的业务包括了语音业务、低速数据业务。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最大特点是在数据传输中使用分组交取代了电路交换,电路交换使手机与手机之间进行语音等数据传输,而分组交换则将语音等转换为数字格式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包括语音、视频和其他多媒体内容在内的数据包传输。高度数据业务则是3G的主要特征,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2/3G 网络语音收入下降,网络成本高。营运商需要在吸引用户、增加收入的同时,大幅度降低网络建设和营运成本。话费赚钱时代结束,流量经营正成为核心。LTE 通过提升带宽,发掘新业务来弥补语音业务的下降;降低每 bit 成本来控制网络成本。而LTE 能带来更加流畅和便利的移动业务,大宽带确保了用户体验。 下面将给大家介绍4G LTE技术。 1.2 LTE概述 LTE是Long Term Evolution的缩写,全称应为3GPP Long Term Evolution,中文一般译为3GPP长期演进技术,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标准。 3GPP 发布的第一个LTE版本为R8版本,实际为 3.9G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4G技术,而是3G向4G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技术,是被称为3.9G的全球化标准,它通过采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作为无线网络演进的标准,改进并且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其能获得更高的峰值速率。对于LTE技术的研究历来已久,我国的LTE项目是基于3G时代的TD-SCDMA技术和WCDMA技术发展起来的,那么,其对应的也将发展成为TD-LTE和FD-LTE技术。后续的 R9/R10 版本为 LTE Advanced 才是实际的 4G 网络。 1.2.1 LTE的主要技术特点 LTE有如下主要技术特点: (1)实现灵活的频谱带宽配置,支持1.25-20MHz的可变带宽; (2)采用OFDM,MIMO等先进技术支持更高的用户传输速率,20M带宽时,实现下行峰值速率100Mbps和上行峰值速率50Mbps; (3)频谱利用率是HSPA(高速分组接入,是WCDMA的其中一种规范)的2-4倍,用户平均吞吐量(吞吐量指上下行流量)是HSPA的2-4倍;

12种无线接入技术类型全介绍

12种无线接入技术类型全介绍 无线发展,离不开无线技术的进步。那么我们现在的无线接入技术都有哪些呢?有些技术我们还在使用,有些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归纳下这些无线接入技术类型吧。 无线接入技术类型1.GSM接入技术 GSM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是目前个人通信的一种常见技术代表?它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GSM是199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到1997年底,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运营,成为欧洲和亚洲实际上的标准?GSM数字网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采用此项技术标准,此前一直是采用蜂窝模拟移动技术,即第一代GSM技术(2001年12月31日我国关闭了模拟移动网络)?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拥有一个GSM网,GSM手机用户总数在1.4亿以上,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 无线接入技术类型2.CDMA接入技术 CDMA即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的缩写,译为“码分多址分组数据传输技术",被称为第2.5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手机具有话音清晰?不易掉话?发射功率低和保密性强等特点,被称为“绿色手机"?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宽带技术的CDMA使得移动通信中视频应用成为可能?CDMA与GSM一样,也是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与使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技术的GSM不同的是,CDMA并不给每一个通话者分配一个确定的频率,而是让每一个频道使用所能提供的全部频谱?因此,CDMA数字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高效的频带利用率和更大的网络容量?简化的网络规划?通话质量高?保密性及信号覆盖好,不易掉话等?另外,CDMA系统采用编码技术,其编码有4.4亿种数字排列,每部手机的编码还随时变化,这使得盗码只能成为理论上的可能? 无线接入技术类型3.GPRS接入技术

DMR协议PART 1:空中接口

DMR PART 1:Air Interface(AI)空中接口协议 欧标ETSI TS 102 361-1 2006.09版

说明: 本标准总共由4个部分组成, 1.空中接口协议。 2.DMR语音,通用业务和设备 3.分组数据协议 4.中继协议 这里为第一部分,空中接口协议。由于英文原版的第1.2.3章主要为参考文献,词汇,缩写的介绍,故在此不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阐述,主体内容从第4章开始。

目录 4 综述 4.1 协议结构 4.1.1空中接口物理层 4.1.2空中接口数据链路层 4.1.3空中接口呼叫控制层 4.2 DMR TDMA结构 4.2.1 脉冲、信道结构概述 4.2.2脉冲和帧的结构 4.3帧同步 4.4时序参考 4.4.1基站时序系 4.4.2直接模式时间关系 4.5通用公告信道 4.6基础信道 4.6.1有CACH的业务信道 4.6.2带保护时间的业务信道 4.6.3双向线路信道 5 第2层协议描述 5.1 第2层的时序 5.1.1 信道的时序 5.1.1.1无时间偏差(即同时)的信道时序 5.1.1.2 有时间偏差的信道时序 5.1.2声音信号的时序 5.1.2.2 声音超帧 5.1.2.2声音开始 5.1.2.3 声音的结束 5.1.3数据的时序 5.1.3.1 单时隙模式的数据时序 5.1.3.2 双时隙模式的数据时序 5.1.4业务时序 5.1.4.1 BS时序 5.1.4.2单频BS的时序 5.1.4.3直接模式时序 5.1.4.4 时分双工(TDD)的时序 5.1.4.5 连续发送模式 5.1.5反向信道时序 5.1.5.1 嵌入呼出反向信道 5.1.5.2 专用呼出反向信道

COM接口协议

COM接口协议 1 概述 此通讯协议标准主要是用来说明RFID原理机开发平台与主机或其他控制器之间通讯协议的规定和通讯方式的介绍,通讯协议是建立在RS232串行通讯基础上的,由于RFID原理机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是主—从应答方式,所以主机与RFID原理机之间通讯也是主—从应答方式。 当主机按照发送格式发送一帧数据到RFID原理机时,RFID原理机如果校验通过将按照协议规定提取有效信息发送出去,如果可读卡范围之内有电子标签存在,并返回相应信息,RFID原理机再次校验接收到的数据,如果数据校验通过,RFID原理机会将命令字和接收到的数据全部上发给主机,这样就更接近ISO/IEC15693标准协议。 RFID原理机提供标准RS232和USB-B口方便二次开发和ISO/IEC15693标准协议的学习,可以通过原理机上的SW2开关进行选择两种接口;也可以通过自带上位机软件通过RS232或USB-B口进行读写数据或教学演示。 2 数据通信协议 2.1 通信协议概念 通信协议是指双方实体完成通信或服务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约定。协议定义了数据单元使用格式,信息单元包含的信息与含义等,从而确保网络中数据顺利着传送到确定地方并被有效识别。 a.协议是基于一次交换 ●上位机或其他控制器到RFID原理机一次请求 ●RFID原理机到上位机或其他控制一次响应 b.每一次请求包含在一帧内,请求中包括针头(0x02)、指令长度、标志、命令字、 数据域、校验位和针尾(0x03) ●指令长度(8bits):包括针头和针尾在内的整条指令的长度 ●标志(8bits):b2(数据编码模式选择),b1(数据速率选择),b0(位编码模式选择), 其他位未使用 ●命令字(8bits):同ISO/IEC 15693中的规定 ●数据域(不定):应用数据域 ●校验位(8bits):从指令长度开始到数据域结束,逐字节累加值,累加过程中 溢出不做处理,只取低字节 c.每次响应包括以下的域: ●命令字(8bits):与请求命令中的命令字相对应,作为请求指令应答对应标志 ●标志(8bits):同ISO/IEC 15693中响应域规定 ●强制和可选的参数:取决于命令,同ISO/IEC 15693中响应域规定 ●应用数据域:同ISO/IEC 15693中响应域规定

UHF超高频RFID标准详解 空中接口协议(物理层、MAC层)

超高频RFID空中接口协议 1RFID系统组成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电子标签安装在被识别的物体上,当被标识的物体进入RFID系统的阅读范围时,射频识别技术利用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来实现识别和数据交换功能。 标签向读写器发送携带信息,读写器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解码,通过串口将读写器采集到的数据送到后端处理,并通过网络传输给服务器,从而完成信息的全部采集与处理过程,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物体的目的。 RFID应用系统的架构如图1所示,基本由阅读器,天线和标签组成,另外还有后台的企业应用系统。标签和读写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非接触耦合。系统中有一个中间件负责完成系统与多种阅读器的适配,过滤阅读器从标签获得的数据,以减少网络流量。标签与读写器之间通过空中接口协议进行通讯,读写器与中间件之间的通信通过读写器协议进行定义,中间件与应用系统之间的通信接口由ALE协议规定。 图2为RFID系统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过程。读写器和标签通过射频电磁场进行数据交换。 阅读器首先发送连续载波信号,通过ASK调制等方式发送各种读写命令,标签通过反向散射调制的方式响应阅读器发出的命令,返回EPC(电子产品编码)等信息。

2空中接口协议 如图1所示,RFID系统涉及的协议从底层通讯到上层应用都有各自的规范,根据标签的供电方式不同,RFID系统可分为有源系统和无源系统两种;根据系统工作的频段不同,可分为低频,高频,超高频和微波频段的RFID系统。论文主要讨论超高频段无源RFID空中接口协议部分的关键技术。 当前超高频RFID空中接口协议主要是ISO18000-6TYPEB协议和EPCGlobalClass1GEN2协议(EPCC1GEN2协议,现已经成为ISO18000-6TYPEC)。两种协议的对比如表1所示。总体来讲,EPCC1GEN2空中接口协议定义更完备,现有的产品大多遵循此类协议。另外,ISO18000-6基本上是整合了一些现有RFID 厂商的产品规格和EAN-UCC所提出的标签架构要求而订出的规范。它只规定了空中接口协议,对数据内容和数据结构无限制,因此可用于EPC。所以EPC协议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事实标准。 空中接口协议包含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MAC)层,物理层包含数据的帧结构定义,调制/解调,编码/解码,链路时序等,MAC层包含链路时序,交互流程,防碰撞算法及安全加密算法等。 2.1物理层

RANAP协议

RANAP协议 1 引言 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 communications System)系统是无线技术采用WCDMA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其标准化工作由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组织完成,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出四个版本,即R99、R4、R5和R6。3GPP所规定的UMTS系统,从R4版本开始,在核心网最大的变化是在电路域引入了软交换的概念,将控制和承载分开,原来的MSC变为MSC服务器和媒体网关MGW(Media GateWay),话音通过MGW由分组域来传送。 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核心技术,为下一代网络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移动软交换是软交换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移动软交换是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也是软交换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而作为移动的主要业务之一的短消息业务,鉴于其为运营商和开发商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以及为消费者带来的方便,也成为了移动软交换的实现过程中必需支持的一项业务。下面将以短消息业务为例具体阐述移动软交换对移动网络的支持。 2 短消息实现原理 2.1 业务定义 短消息分为两类:小区广播短消息(CBS)和点到点短消息(SMS)。通常提到的短消息业务主要是指点到点短消息,本文此后的叙述中如非特别声明,都特指点到点短消息。 短消息是GSM/UMTS中不要求建立端-端业务路径的业务。即使移动台已处于完全电路通信情况下仍可进行短消息传输。通常短消息通信仅限于一个消息,换言之,一个消息的传输就构成了一次通信。因此,业务是非对称的,一般认为移动起始短消息传输(SM-MO)与移动终接短消息(SM-MT)传输是两回事。这并不阻碍实时对话,但系统认为不同的消息彼此独立,消息的传输总是由处于GSM/UMTS外部的业务中心(SC)进行中继。消息有目的地或起源地,但只与用户和SC有关,而与其他GSM/UMTS基础设施无关。 SMS通过SC,在GSM/UMTS MS与SME间提供传送短消息的手段。SC在MS与SME间负责消息传送的互操作与中继的功能。 2.2 网络架构 短消息业务在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过程中,主要涉及无线接入部分、MSC内部和核心网络实体间三部分的协议。链路1包括无线空中接口和Iu接口(GSM 中为A接口),其中Iu接口使用RANAP协议;链路2和3属于移动核心网,

LTE空中接口协议结构及RRC层研究

万方数据

图1E-UTRAN结构图 每个LTE基站eNB都通过Sl接口和MME以及SAE网关相连接。eNB功能有无线资源管理功能,用户平面数据服务网关的选择,调度和传输寻呼信息、广播信息,上下行资源分配,RB控制、配置信息的测量及结果报告,调度和传输ETWS信息等。接口s1功能有:SAE承载业务的设置和释放,在激活状态下的移动性管理功能,LTE小区切换以及与不同RAT系统间切换,寻呼功能,非接人层NAS信令传送功能,s1接口管理功能,漫游与地区限制功能等…。2.2协议栈层次结构 同UMTS系统一样,LTE的uu接口按协议栈的功能和任务来分,包括如下协议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无线资源控制层。数据链路层又分为媒介接入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MAC)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RLC)层、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acketdate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根据分层结构,低层通过SAP向高层提供服务,这些服务通过原语来实现。对于控制SAP,可以跨过不同的层或子层来向高层提供服务¨J。 3GPP改写了UMTS的网络和协议架构,图2所示为LTE空中接口协议结构图。 图2协议架构图 ——20——DIGITALCOMMUNICATION/2009.1 LTE是完全面向分组的技术,是根据3GPP系统架构演进(SAE)开发。eNB在空中接口上启动连接,它还分配空中接口资源并进行资源调度。LTE不再需要以前UMTS中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大幅减少网络内部接口的数量。 演进型URAN用户平面(U—plane)和控制平面(C—plane)协议栈架构如图3和图4所示旧1。在无线接入网用户平面协议栈中RLC和MAC层完成调度、ARQ、HARQ等功能,PDCP层完成报头压缩、完整性保护、加密等功能。RRC完成广播、寻呼、RRC连接管理、RB控制、移动型管理、用户设备测量报告和控制等功能。NAS控制协议完成SAE承载管理、鉴权、空闲模式移动性处理、LTE空闲状态下发起寻呼和安全性控制等功能。 i—U—E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ji—eN。一B一‘’…’一一一一一。’j;[亘[].卜[丑il[!二]}—斗[卫il[玉二]H[卫i{[!二)卜[卫i L—.一一—.一一一..—......—.—.....—:L—.一一—.一一..一..—.—...—.....—.—: 图3用户平面协议栈 i。U。E‘…一一一。…一j}eNBiMMEl[亟二】+—+———{_—忙卫l{[匝]卜i1I[固l l[亘[)_[固l l[亘[)卜—托]匝]i l[堕]÷—十[卫it——l‘'JP"Y]{L-……j 图4控制平面协议棱 3无线资源控制 3.1RRC概述 在空中接口中,RRC子层位于层3的最底层,属接人层。无线资源控制的目的可概括为:灵活分配和动态调整系统的可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无线频谱利用率,防止网络阻塞和保持尽可能小的信令负荷,同时又为网络内无线用户终端提供业务的QoS保证。 3.2RRC的状态简化 RRC状态在LTE中也简化了许多,将UTMS中万方数据

校讯通考勤_2.4GHz空中接口协议

校讯通考勤 2.4GHz空中接口协议 目录 1. 引言 ................................................................ 1-2 1.1 范围................................................................... 1-3 1.2 缩写和术语............................................................. 1-3 1.3 参考文档............................................................... 1-3 2. 射频识别 ............................................................ 1-3 2.1 射频识别............................................................... 2-4 2.2 阅读器................................................................. 2-4

2.3 标签................................................................... 2-4 3. 空中接口协议 ........................................................ 2-4 3.1 物理层................................................................. 3-5 3.1.1 射频芯片....................................................... 3-5 3.1.2 工作频率............................................... 3-5 3.1.3 调制方式............................................... 3-5 3.1.4 空中码率............................................... 3-5 3.1.5 工作模式............................................... 3-5 3.2 数据链接层............................................................. 3-5 3.3 握手协议............................................................... 3-6 1. 引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