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无菌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生物工程、食品安全等领域。本文将介绍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包括准备工作、材料选择、消毒方法、操作步骤等方面。

一、准备工作

1. 工作环境:选择一个洁净的实验室或操作台,保持室内清洁干燥,避免灰尘和细菌的污染。

2. 人员着装:穿戴干净整洁的实验服或无尘衣,戴上手套和口罩,避免人体细菌污染。

3. 器具准备:准备所需的培养皿、移液器、吸管等器具,并保证其干燥和清洁。

二、材料选择

1. 培养基:选择适合所需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并检查是否过期或受

到污染。

2. 试剂:选择纯度高且经过消毒处理的试剂,并检查是否过期或受到

污染。

3. 细胞系:选择经过认证并且不带有细菌或真菌污染的细胞系。

三、消毒方法

1. 热消毒法:将需要消毒的器具放入高压灭菌器中进行高温高压灭菌

处理,一般为121℃,15-20分钟。

2. 化学消毒法:使用化学消毒剂对器具进行处理,如70%乙醇、过氧化氢等。

3. 紫外线消毒法:使用紫外线灯对器具进行照射,一般为15-30分钟。

四、操作步骤

1. 打开无菌操作台或灭菌箱,启动紫外线灯进行预热。

2. 消毒所需的培养皿、移液器等器具,并放入无菌操作台或灭菌箱中

等待使用。

3. 打开培养基瓶盖时,注意不要将手指接触到瓶口,以免污染培养基。

4. 使用移液器或吸管时,避免将其接触到非无菌区域或空气中。

5. 操作完毕后及时关闭无菌操作台或灭菌箱,并对使用过的器具进行

处理和清洁。

总结:

无菌技术是一项需要严格控制环境和操作流程的实验技术。在进行无

菌操作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消毒方法,严格遵守操作步骤,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用于防止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污染。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1. 实验室准备 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之前,首先要准备好实验室环境。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干净,操作台面和仪器设备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同时,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培养皿、试管、移液器等实验用具,并确保其无菌。 2. 消毒操作 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之前,必须进行消毒操作,以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用75%乙醇擦拭操作台面、试管架和实验器皿,并对培养基、培养皿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3. 空气净化 无菌技术操作时需要保持操作环境的空气净化。可以使用超净工作台或无菌层流罩等设备,保持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低于一定标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应注意尽量减少对操作空间的污染,避免摇晃操作台面,以减少气流扰动。 4. 穿戴防护服 无菌技术操作时,操作者必须穿戴防护服,包括实验服、帽子、口

罩、手套和鞋套等。防护服的目的是防止操作者的皮肤、呼吸道和头发等对操作环境产生污染。 5. 操作技巧 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操作者应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首先,要保持双手的清洁,使用无菌手套,并经常更换新的手套。其次,要注意避免操作过程中的直接接触,使用无菌的移液器等工具进行操作。此外,要注意避免试管口与环境接触,以防止试管口的污染。 6. 培养基接种 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常常需要进行培养基的接种。接种前,首先要将培养基加热至液态,并在无菌条件下打开培养皿盖。然后,使用无菌的移液器将待接种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皿中,并迅速将盖盖好。接种后的培养皿要进行彻底的密封,以避免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 7. 培养条件控制 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要控制好培养条件,使微生物能够正常生长。通常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等因素。不同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可能有所不同,操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8. 结果判断 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后,需要根据培养结果来判断是否成功。通常,如果培养皿上出现了细菌、真菌或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说明操作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实验操作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生物学、医学和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微生物研究和生产过程中。下面将介绍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准备工作、无菌操作区的准备、无菌操作、无菌操作区的清洁和消毒。 进行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所需的实验用品和设备,如培养基、培养皿、试管、移液器、显微镜等。同时,需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实验环境的无菌。 进行无菌操作区的准备。无菌操作区是实验操作的封闭空间,可以通过紫外线灯进行消毒。在无菌操作区内,需要摆放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并将其进行无菌处理。 接下来,进行无菌操作。无菌操作时要保持操作区域干净整洁,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在进行无菌操作前,需要先进行手部消毒。然后,使用无菌的器材和试剂进行实验操作,如制备培养基、接种菌液、分装培养物等。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器具和试剂的接触,以防止交叉污染。 完成无菌操作后,需要对无菌操作区进行清洁和消毒。首先,将使用过的器材和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如无菌废弃物放入专用垃圾袋

中。然后,对无菌操作区进行清洁,包括清洁操作台面、工作台、设备和仪器等。最后,使用消毒剂对无菌操作区进行消毒处理,确保下次实验的无菌条件。 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和要求。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和无菌,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操作技巧,以避免自身对实验的污染。 总结起来,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包括准备工作、无菌操作区的准备、无菌操作、无菌操作区的清洁和消毒。通过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和要求,可以有效地保持实验环境的无菌状态,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无菌技术在微生物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有效判读具有重要意义。

无菌技术的名词解释_基本操作_适用法

无菌技术的名词解释_基本操作_适用法 无菌技术的名词解释 无菌技术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的一系列操作技术。无菌技术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技术,医护人员必须正确熟练地掌握,在技术操作中严守操作规程,以确保病人安全,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 (一)工作帽的应用 戴工作帽可防止头发上的灰尘及微生物落下造成污染。护理传染病人时,也可保护自己,工作帽大小适宜,头发全部塞入帽内,不得外露。每周更换两次,手术室或严密隔离单位,应每次更换。 (二)口罩的应用 戴口罩可防止飞沫污染无菌物品。口罩应盖住口鼻,系带松紧适宜,不可用污染的手触及。不用时不宜挂于胸前,应将清洁面向内折叠后,放入干净衣袋内。口罩一经潮湿,则病菌易于侵入,应及时更换。 (三)洗手、刷手、消毒手 1.洗手执行无菌操作、取用清洁物品之前,护理病人前后,接触污染物之后均应洗手。方法:用肥皂搓洗手掌、手背、指间、手指及关节,以环形动作搓擦。而后用流水冲洗双手,将皂沫全部冲净,必要时反复冲洗,最后用清洁小毛巾擦干双手。 2.涮手即利用机械及化学作用去除手上污物及微生物的方法,是做好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方法:取无菌刷蘸肥皂乳(或肥皂块),先刷指尖、然后刷手、腕、前臂、肘部到上臂下1/2段,特别要刷净甲沟、指间、腕部,无遗漏地刷洗三遍,每遍3分钟。刷洗时,双手稍抬高。每遍刷完后,用流水冲去肥皂沫,水由手、上臂至肘部淋下,手不能放在最低位,以免臂部的水返流到手。刷洗毕,用无菌小毛巾依次拭干手、臂。手、臂不可触碰其它物品,如污染必须重新刷洗。 3.消毒手消毒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是指在实验室中进行微生物培养或其他实验操作时,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措施,保持操作环境的无菌状态,以防止外界微生物的污染。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包括消毒、无菌操作、无菌检测等多个环节。 一、消毒 消毒是无菌技术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杀灭实验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以保持操作环境的无菌状态。常见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 物理方法主要有高温灭菌和紫外线灭菌。高温灭菌是指通过使用高温蒸汽或高温烘箱,将物品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一定时间,以杀灭微生物。紫外线灭菌则是利用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的特性,对实验室工作台面、试管、培养皿等进行照射,以杀死微生物。 化学方法主要有酒精消毒和漂白粉消毒。酒精消毒常用于对操作台面、手套、培养器具等进行擦拭,以杀灭微生物。漂白粉消毒则是将漂白粉溶液喷洒在实验室工作台面等物体表面,经过一定时间后进行清洗,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二、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指在消毒后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以防止实验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无菌操作应该在无菌工作台或无菌箱中进行。无菌

工作台是一种带有高效过滤器的设备,可以过滤空气中的微生物,保持工作区域的无菌状态。无菌箱则是一种密封的容器,通过紫外线照射和高温灭菌来保持内部的无菌状态。 在无菌操作中,操作人员需要穿戴无菌衣、戴口罩和手套,以防止自身的微生物污染。操作时应注意手法规范,避免操作过程中的接触污染。同时,实验用具如培养皿、试管等也应经过高温灭菌或酒精消毒处理后再使用。 三、无菌检测 无菌检测是为了验证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状态是否得到了保持。常见的无菌检测方法有接种法和滴定法。 接种法是将待检物品接种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基上是否出现微生物生长来判断物品的无菌状态。滴定法则是将待检物品滴入含有指示剂的培养基中,根据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物品的无菌状态。 无菌检测是无菌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及时发现无菌操作中的污染情况,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包括消毒、无菌操作和无菌检测三个环节。通过这些操作,可以保持实验室的无菌状态,有效防止微生物的污染,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无菌技术在生物医学、食品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项操作技术,用于保证实验过程中无外源性的微生物污染。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包括无菌操作准备、无菌操作过程以及无菌操作后的处理。本文将详细介绍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 一、无菌操作准备 1. 实验器材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无菌操作所需的实验器材,如培养皿、试管、移液管、试剂瓶等。这些器材在使用前应经过高温高压灭菌或采用其他合适的方法进行无菌处理。 2. 工作台清洁:清洁工作台表面和周围环境,使用75%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擦拭工作台面。确保工作台表面干燥无尘,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3. 个人防护:进行无菌操作前,必须进行个人防护,包括佩戴无菌手套、实验服和口罩等,以防止人员对实验物品的污染。 二、无菌操作过程 1. 灭菌操作: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培养物或其他实验物品后,将其放入高温高压灭菌器中进行灭菌处理。确保在灭菌过程中,温度和压力都能达到需要的标准,以保证灭菌效果。 2. 无菌操作技巧:在进行无菌操作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例如,使用酒精灯对操作器具进行烘烤,使用无菌吸管或移液器进行液体的移取,使用火焰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等。这些技巧能有效

减少外源性微生物的污染。 3. 空气质量控制:无菌操作过程中,空气中的微生物也是一种潜在的污染源。因此,需要注意控制实验室的空气质量,可以通过空气过滤器、超净工作台等设备来净化空气,降低微生物的含量。 三、无菌操作后的处理 1. 废弃物处理:无菌操作后产生的废弃物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以避免对环境和他人的污染。例如,将使用过的无菌吸管、培养皿等放入专门的废弃物容器中,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或其他合适的处理方式。 2. 设备清洁和消毒:无菌操作结束后,需要清洁和消毒使用过的实验器材和操作区域。使用75%酒精或其他合适的消毒剂对器材进行彻底清洁,以确保下次使用时不会造成污染。 3. 记录和整理:无菌操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如操作时间、操作人员、实验物品名称和编号等,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 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上所述,通过准备、操作和处理三个步骤,能够有效地保证实验的无菌条件,减少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在进行无菌操作时,需要注意操作的细节和技巧,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和整洁,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无菌操作后的废弃物处理和设备清洁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以保护环境和他人的安全。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流程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流程 无菌技术是生物实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可以 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本文将介绍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的流程,帮助读者掌握无菌技术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准备工作 1、准备培养基: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并按 照配方要求称取恰当量的各种原料,在蒸馏水中充分溶解,并过滤后进行灭菌处理。 2、准备培养基试管和平板:灭菌处理后的培养基需要分 装装入试管或平板中,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前进行无菌检测。 3、准备培养器材:无菌技术需要用到多种培养器材,包 括移液器、空气口、无菌柜等,需要在实验之前对器具进行无菌处理。 4、准备外生抽样物或培养物:需要准备外生抽样物或培 养物,可以从口腔、皮肤、肠道等部位采集。如果使用培养物则需要在培养之前对细菌进行单克隆分离。 二、实验操作 1、洗手:在实验开始前,必须首先进行洗手,并戴上实 验服、手套、口罩等无菌防护设备。 2、无菌柜操作:在进行无菌技术实验时,需要在无菌条 件下进行操作。首先需要将无菌柜打开,进行预热和消毒处理。然后使用无菌移液器将需要处理的样品放入无菌柜内。 3、培养基测试:在使用培养基之前,需要进行无菌测试 以保证培养基的无菌性。可以使用试管和平板两种方法进行测

试。试管测试需要将无菌培养基放入蒸汽消毒柜中进行消毒处理,然后逐一打开试管检查是否有杂菌污染;平板测试需要在无菌柜中将无菌培养基倒入平板中,并在倒入前将平板稍微倾斜,避免细菌进入,然后放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4、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外生抽样物或培养物进行处理,并进行少量移植。可以选择不同的移植方法,如涂布法、均匀涂布法、滴定法等,根据实验需要进行选择。 5、涂布培养:将处理后的样品移植到无菌培养基上,根据不同的涂布方法,将样品摊开或均匀分布到培养基表面,然后放到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6、培养箱操作:在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时,需要注意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等环境条件的调节。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观察培养盘上的菌落情况。 7、细菌分离:在培养完毕后,可以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进行检查。根据实验需要,可以对菌落进行分类、分离并进行存储或提取。 三、实验结束 1、清洁设备:实验结束后,需要清洗无菌柜、培养皿、吸管、试管等所有与实验接触设备并进行消毒处理。 2、保存实验结果:将实验数据和实验材料做好标记、分类、存储和备份。可以用各种方法来保存细菌,如液体保存、固体保存和冷冻保存等。 3、撤消无菌条件:实验结束后,需要关闭无菌柜,撤消无菌条件,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总结: 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法包括准备工作、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束三个环节。需要注意细节,如无菌柜和平板的无菌测试、

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用于防止和控制微生物的污染。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无菌工作区域 确保工作区域是干净的,并且经过适当的消毒处理。使用70%乙醇或其他合适的消毒剂对工作台面和器械进行消毒。同时,确保工作区域没有任何可能带来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如开启的食品、花卉等。 2.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之前,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室外套、手套、口罩和护目镜。这些装备能够保护操作者免受微生物的污染,并防止操作者将微生物带入工作区域。 3. 准备无菌培养基和试剂 无菌培养基和试剂是进行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材料。在实验开始之前,需要准备好无菌的培养基和试剂。使用灭菌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微波炉等设备对培养基和试剂进行灭菌处理,以确保其不含任何微生物。 4. 操作前的预消毒处理 在接触无菌培养基或试剂之前,需要对操作者的手部进行预消毒处理。将手臂裸露的部分用70%乙醇或其他合适的消毒剂擦拭,然后

戴上手套。避免将不消毒的手部接触到无菌材料,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5. 开展无菌操作 在进行无菌操作之前,需要将培养基和试剂摆放在无菌工作区域上。打开培养基和试剂的盖子时,要尽量避免将盖子放在工作台上,以免引起微生物的污染。同时,要注意不要将无菌材料放在空气中停留过久,以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 6. 严格控制操作过程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需要严格控制操作过程,避免发生意外的污染。避免将无菌培养基和试剂的开口直接对准操作者的面部或其他可能带有微生物的物体。同时,要注意避免呼吸到操作区域上方的空气,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7. 消毒工作区域和废弃物处理 在无菌操作结束后,需要对工作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使用70%乙醇或其他合适的消毒剂对工作台面和器械进行消毒,以保证下一次操作的无菌性。同时,将已使用过的培养基和试剂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避免引起环境的污染。 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能够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微生物的污染,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需要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流程3篇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流程 第一篇:无菌技术基本概述 无菌技术,是指在无菌环境中进行的实验技术,目的是 在不受到细菌污染的情况下,进行生物学实验。无菌技术应用广泛,如生物药品生产、细胞培养、微生物检测等。下面是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法流程。 第二篇:无菌技术基本流程 1.准备工作 无菌技术的实验室要求洁净、干燥、通风良好。实验前 应将操作台面、工具消毒,并穿戴无菌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2.取样 取样要注意无菌操作,在操作时最好使用火柴头消毒器 进行干热灭菌,接口经过消毒后才能进行取样。将取样环快速取出,焚烧消毒,然后打开培养基,将取样环浸入培养基中。取样前,先检查培养基是否有异物,如有应先移除。 3.传菌 将灭菌好的无菌匀种棒或吸管在取样时快速取出,进行 消毒灭菌处理,再用匀种棒沿着培养皿的边缘依次撇带。传菌时要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4.孵育 将培养皿装入无菌培养箱,设定好温度、湿度和时间。 注意防止培养皿从无菌操作区带到外面的污染区。 5.观察结果 观察培养皿是否有细菌生长,通过颜色、数量等判断菌

株的生长情况。观察结果要进行记录,比较不同培养基和不同菌株的生长情况。 第三篇:无菌技术注意事项 1. 穿戴防护用品,确保环境的无菌操作。 2. 取样前应先消毒灭菌处理。 3. 消毒灭菌过程在环节间要进行。 4. 避免种植时发生污染。 5. 种植完毕后要及时回收器材,保持环境的无菌操作。 6. 在洁净的环境下观察结果,避免扰动培养物。 7. 减少取样次数,避免使用已经有了细菌的针头或环。 8. 良好的观察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暂时未能看到细小的细菌,需要心怀持久,遵循预期时间来进行观察。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是在实验室和医疗领域中常用的一项技术,用于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它的基本操作流程包括:准备工作、穿戴无菌服、清洁操作区域、消毒操作工具、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和结束后的处理。 准备工作是无菌技术操作的第一步。首先,要将实验室或医疗环境进行清洁,确保没有明显的污染源。然后,准备所需的试剂、培养基、培养皿等实验用品,并确保它们都是在无菌条件下保存的。此外,还需要准备好操作所需的无菌工具,如无菌棉签、无菌移液器等。 接下来是穿戴无菌服。穿戴无菌服的目的是防止人员将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带入操作区域。穿戴无菌服前,要先将双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净,然后再使用无菌消毒剂进行消毒。穿戴无菌服时,要注意避免与无菌服接触的部位接触其他物品,以防止交叉污染。 清洁操作区域也是无菌技术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操作区域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以防止外界的微生物进入。在清洁操作区域时,要使用无菌酒精消毒液对操作台面、试剂瓶盖、培养皿等进行消毒。同时,要注意避免在操作区域内进行不必要的移动,以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 消毒操作工具也是无菌技术操作中的重要一环。在使用工具之前,要先用无菌酒精或无菌水进行清洗和消毒。对于一次性使用的工具,

如无菌移液器、无菌棉签等,应在使用前检查是否有明显的污染或损坏。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工具,如无菌培养皿、无菌离心管等,需要先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以确保其无菌状态。 在进行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要避免与非无菌物品接触,防止交叉污染。其次,要避免过度移动和喷嚏,以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此外,要注意操作的顺序,按照从无菌到有菌的顺序进行操作,以防止无菌物品被污染。在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使用无菌技术所需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束无菌技术操作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首先,要清洁操作区域,将使用过的无菌工具进行丢弃或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然后,对操作区域进行彻底清洁,使用无菌酒精或无菌消毒液进行消毒,以确保下次操作的无菌状态。最后,要将无菌服进行处理,可以选择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或用无菌袋封存,以防止微生物的传播。 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是确保实验室和医疗环境中微生物无菌的重要步骤。通过准备工作、穿戴无菌服、清洁操作区域、消毒操作工具、注意操作过程和结束后的处理,可以有效地防止微生物的污染。无菌技术的正确应用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医疗操作的安全性。

医疗卫生护理学重点考点: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医疗卫生护理学重点考点: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同时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基本而重要的技术,下面我们就一起系统学习一下无菌技术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 (一)使用无菌持物钳法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取、放无菌持物钳时应闭合钳端,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 3.使用过程中 (1)始终保持钳端向下,不可触及非无菌区; (2)就地使用,到距离较远处取物时,应将持物钳和容器一起移至操作处。 4.不可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油纱布,防止油粘于钳端而影响消毒效果;不可用无菌持物钳换药或消毒皮肤,以防被污染; 5.无菌持物钳一旦污染或可疑污染应重新灭菌; 6.干燥法保存时应4小时更换1次; 7.无菌持物钳如为湿式保存,除注意上述1~5外,还需注意: (1)盛放无菌持物钳的有盖容器底部垫有纱布,容器深度与钳的长度比例适合,消毒液面需浸没持物钳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长度的1/2; (2)无菌持物钳及其浸泡容器每周清洁、消毒2次,同时更换消毒液; (3)使用频率较高的部门应每天清洁、灭菌(如门诊换药室、注射室、手术室等); (4)取、放无菌持物钳时不可触及液面以上部分的容器内壁; (5)放入无菌持物钳时需松开轴节以利于钳与消毒液充分接触。 (二)使用无菌容器法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移动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手指不可触及无菌容器的内面及边缘;

3.从无菌容器内取出的物品,即使未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中; 4.无菌容器应定期消毒灭菌;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三)使用无菌包法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无菌包包布通常选用质厚、致密、未脱脂的双层棉布制成; 3.打开无菌包时手只能接触包布四角的外面,不可触及包布内面,不可跨越无菌区; 4.包内物品未用完,应按原折痕包好,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限24小时内使用; 5.无菌包应定期消毒灭菌,有效期7~14天;如包内物品超过有效期、被污染或包布受潮,则需重新灭菌。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在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为了防止院内感染,在临床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以上就是无菌技术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无菌技术根本操作方法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技术根本操作方法:①无菌持物钳的使用②无菌包的使用③铺无菌盘④无菌容器的使用⑤取用无菌溶液⑥戴、脱无菌手套 操作中的无菌观念:1、进展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2、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3、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 4、手部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 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5、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 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6、防止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7、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操作前的准备:1、护士自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 3、环境准备①操作环境应清洁、宽阔、定期消毒。 ②操作台清洁、枯燥、平坦、物品布局合理。 ③无菌操作前半小时应停顿清扫工作、减少走动、防止尘埃飞扬。 1、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目的:用于取放和传递无菌物品 步骤:①检查检查有效期 ②开盖将容器盖翻开

③取钳手持无菌持物钳上1/3,闭合钳端,将钳移至容器中央,垂 直取出,关闭容器盖 ④使用保持钳端向下,在腰部以上视线范围活动,不可倒转向上 ⑤放钳用后闭合钳端,翻开容器盖,快速垂直放回容器,松开关节, 关闭容器盖 考前须知:①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②取放无菌持物钳时钳端闭合,不可触及液面以上局部或罐口边 缘;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钳端向下,不可触及非无菌区。 ③到远距离取物时,应将持物钳和容器一起移至操作处,就地取出 ④不可用持物钳夹取油纱布,不可用持物钳换药或消毒皮肤 ⑤枯燥法保存应每4小时更换1次 ⑥无菌持物钳一经污染或可疑污染应重新灭菌 2、无菌包的使用 目的:用无菌包布包裹无菌物品用以保持物品的无菌状态,供无菌操作用步骤: ①检查检查无菌包的名称、灭菌日期、灭菌指示胶带,检查有无潮湿或破损 ②解**口胶带〔系带〕将无菌包平放在清洁、枯燥、平坦的操作台上,解开系带 ▲取出包内局部物品 ⅰ、开包:将系带卷放于包布下,按顺序逐层翻开无菌包 ⅱ、取物:用无菌钳夹取所需物品,放在准备好的无菌区内 ⅲ、包扎:按原折痕包好,系带横向扎好,并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 ▲取出包内全部物品

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

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 无菌技术是指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胞培养、细菌分离等操作时,通过一 系列的操作步骤,使得操作环境和操作工具都达到无菌状态,以避免 外来微生物污染实验结果。下面将介绍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 一、准备工作 1.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包括培养基、培养皿、移液器、离心管等。 2.清洗工作台和其他使用的器具,使用70%乙醇或其他消毒剂进行消毒。 3.穿戴好实验室必须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手套、口罩等。 二、操作步骤 1.洗手消毒 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必须先进行手部消毒。应先用肥皂和流动水清 洗双手,然后再用75%酒精或其他消毒剂彻底擦拭双手。

2.工作台消毒 使用70%乙醇或其他消毒剂对工作台进行彻底清洁。注意不要让任何物品接触到已经消毒过的表面。 3.器具消毒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其他消毒设备对使用的器具进行消毒。在无法使用消毒设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70%乙醇对器具进行消毒。 4.操作过程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保证操作环境和操作工具都处于无菌状态。应尽量减少开启培养皿、移液器等容器的次数,以减少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5.避免交叉污染 在进行多个样本的处理时,要避免交叉污染。应使用不同的移液器和培养皿,并在每个样本之间更换手套。 6.垃圾处理

所有用过的培养皿、离心管等容器都必须被妥善处理。应将其放入专 门为无菌废弃物而设计的垃圾桶中,并定期清理。 三、注意事项 1.遵守实验室规定和安全标准,注意个人防护。 2.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不要随意更改。 3.定期检查实验设备和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并及时维修或更换损坏部件。 4.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实验室干净整洁。 总结: 无菌技术是实验室中非常重要的操作技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步骤, 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必须 遵守基本原则,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并注意个人防护和环境 卫生。

无菌技术几种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无菌技术几种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无菌技术是在实验室和医疗环境中非常重要的操作技术,它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微生物的污染,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无菌技术中,有一些基本的操作法是必须掌握的。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1. 消毒操作法 消毒是无菌技术中最基本的操作法之一。它的目的是杀灭或去除物体表面的病原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以保持实验中的环境无菌。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热消毒和化学消毒两种。 热消毒是指使用高温将物体加热到一定温度以杀灭细菌的方法。常见的热消毒方法包括干热炉烘烤、高压蒸汽灭菌和明火灼烧等。化学消毒则使用化学物质来灭菌,常见的化学消毒剂有酒精、过氧化氢和漂白粉等。 2. 操作无菌台 操作无菌台是进行无菌技术操作的重要工具,它能够提供一个无菌的工作环境。在操作无菌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将需要操作的物品和培养基等材料放置在无菌台上。在打开无菌台时,务必先用酒精或消毒液将工作区域彻底消毒。 其次,要正确佩戴手套,并将手套的袖口紧贴袖子,以防止微生物从外部侵入。

最后,要注意不要在无菌台内晃动过多,以免扰乱无菌环境。 3. 灭菌操作 灭菌是指在操作过程中,对使用的器械、培养基和试剂等进行无菌 处理,以避免污染。常见的灭菌方法有高温灭菌、滤过灭菌和紫外线 灭菌等。 高温灭菌是将器械和培养基等物品高温加热一段时间,以达到杀死 微生物的目的。滤过灭菌则是通过使用微孔滤膜过滤掉微生物,常用 的滤膜有0.2微米的滤膜。紫外线灭菌则是利用紫外线照射物体表面杀 灭微生物,常用于对工作台面、试剂瓶口等进行灭菌。 4. 无菌操作注意事项 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持操作环境的干净和整洁,避免尘埃和杂质进入。 其次,要注意手部和身体的卫生,在操作前要正确洗手,并保持良 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最后,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和接触,减少微生物的污染。 无菌技术是实验室和医疗环境中非常重要的操作技术。只有掌握了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施 无菌技术时,要注意消毒、操作无菌台、灭菌和一些操作注意事项。

执业护士基础护理学考点: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执业护士基础护理学考点: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执业护士基础护理学考点: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知识的宇宙需要勤奋的飞船去探索。接下来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执业护士基础护理学考点: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1. 无菌持物钳使用法 (1) 目的:取放或传递无菌的敷料、器械等。 (2) 操作方法:① 持物钳应浸泡于盛有消毒液的大口有盖容器内(或干置),液面以浸没钳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的1/2为宜。② 工作人员及环境准备。③ 取钳:打开容器盖,将钳移至容器中央使钳端闭合取出。④ 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⑤ 使用后,仍保持钳端向下并闭合,垂直放回无菌容器中。 (3) 注意事项:① 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但不能夹取无菌油纱布。② 远处物品,应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就地取出使用。 2. 无菌容器使用法 (1) 目的:保持已经灭菌的物品处于无菌状态。 (2) 操作方法:① 工作人员及环境准备。② 开盖:打开无菌容器盖,将盖内面向上置于稳妥处,或拿在手中。③ 盖严:用毕即将容器盖小心盖严。④ 持容器: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 (3) 注意事项:不可污染盖内面、容器边缘及内面。无菌容器应每周消毒灭菌一次。 3. 倒取无菌溶液法 (1) 目的:保持无菌溶液的无菌状态。 (2) 操作方法:① 工作人员及环境准备。② 核对检查药液。③ 打开瓶盖,用2%碘酊和70%乙醇消毒瓶塞,取出瓶塞。④ 倾倒溶液:手握标签面;拿起瓶子,先倒少量溶液于弯盘内,再由原处倒所需液量于无菌容器内。⑤ 盖瓶塞:倒后立即塞上橡胶塞,消毒边缘后翻下。 ⑥ 记录开瓶日期、时间。已打开过的无菌溶液瓶内的`溶液只能保存24小时。

无菌技术 几种 无菌技术 基本 操作法

无菌技术:几种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一)工作帽的应用 戴工作帽可防止头发上的灰尘及微生物落下造成污染。护理传染病人时,也可保护自己,工作帽大小适宜,头发全部塞入帽内,不得外露。每周更换两次,手术室或严密隔离单位,应每次更换。 (二)口罩的应用 戴口罩可防止飞沫污染无菌物品。口罩应盖住口鼻,系带松紧适宜,不可用污染的手触及。不用时不宜挂于胸前,应将清洁面向内折叠后,放入干净衣袋内。口罩一经潮湿,则病菌易于侵入,应及时更换。 (三)洗手、刷手、消毒手 1.洗手 护理病人前后,执行无菌操作、取用清洁物品之前,接触污染物之后均应洗手。 方法:用肥皂搓洗手掌、手背、指间、手指及关节,以环形动作搓擦。而后用流水冲洗双手,将皂沫全部冲净,必要时反复冲洗,最后用清洁小毛巾擦干双手。 2.涮手 即利用机械及化学作用去除手上污物及微生物的方法,是做好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 方法:取无菌刷蘸肥皂乳(或肥皂块),先刷指尖、然后刷手、腕、前臂、肘部到上臂下1/2段,特别要刷净甲沟、指间、腕部,无遗漏地刷洗三遍,每遍3分钟。刷洗时,双手稍抬高。每遍刷完后,用流水冲去肥皂沫,水由手、上臂至肘部淋下,手不能放在最低位,以免臂部的水返流到手。刷洗毕,用无菌小毛巾依次拭干手、臂。手、臂不可触碰其它物品,如污染必须重新刷洗。 3.消毒手 消毒液泡手能有效地去除手上的微生物。常用泡手的消毒液有:0.2%过氧乙酸、碘伏、洗必泰等。 方法:刷洗后,双手及上臂下1/3伸入盛有消毒液的桶内,用无菌小毛巾轻擦洗皮肤5分钟,手不可触及桶口。浸泡毕,拧干小毛巾,揩去手、臂、消毒液,晾干。双手保持于胸前半伸位准备穿手术衣。 无菌持物钳(镊)的类别和使用法: 1.持物钳(镊)的类别 临床常用的持物钳(镊)有卵圆钳、三叉钳和长、短镊子。 卵圆钳:钳的柄部有两环,使用时手指套入环内,钳的下端(持物端)有两个小环,可用以夹取刀、剪、钳、镊、治疗碗及弯盘等。由于两环平行紧贴,不能持重物。 三叉钳:结构和卵圆钳相似。不同处是钳的下端为三叉类,呈弧形向内弯曲。用以夹取盆、盒、瓶、罐等较重的物品。 镊子:镊的尖端细小,使用时灵巧方便。适用于夹取棉球、棉签、针头、注射器、缝针等小物品。 2.无菌持物钳(镊)的使用法 (1)无菌持物钳(镊)应浸泡在盛有消毒溶液的无菌广口容器内,液面需超过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1/2处。容器底部应垫无菌纱布,容器口上加盖。每个容器内只能放一把无菌持物钳(镊)。 (2)取放无菌持物钳(镊)时,尖端闭合,不可触及容器口缘及溶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手指不可触摸浸泡部位。使用时保持尖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图5-8),以免消毒液倒流污染尖端。用后立即放回容器内,并将轴节打开。如取远处无菌物品时,无菌持物钳(镊)应连同容器移至无菌物品旁使用。 (3)无菌持物钳(镊)不能触碰未经灭菌的物品,也不可用于换药或消毒皮肤。如被污染或可疑污染时,应重新消毒灭菌。 (4)无菌持物钳(镊)及其浸泡容器,每周消毒灭菌1次,并更换消毒溶液及纱布。外科病室每周2次,手术室,门诊换药室或其他使用较多的部门,应每日灭菌1次。 无菌容器的使用法:经灭菌处理的盛放无菌物品的器具称无菌容器。如无菌盒、贮槽、罐等。无菌容器应每周消毒灭菌一次。 无菌包的使用法:无菌包布是用质厚、致密、未脱脂的棉布制成双层包布。其内可存放器械、敷料以及各种技术操作用物,经灭菌处理后备用。 1.无菌包的包扎法将物品置于包布中间,内角盖过物品,并翻折一小角,而后折盖左右两角(角尖端向外翻折),盖上外角,系好带子,在包外注明物品名称和灭菌日期。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班级: 姓名:学号: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流程 操作前准备(护士、用物、环境) ↓ 无菌持物钳使用:检查(名称、有效期)→开盖(将浸泡无菌持物钳的容器打开)→取钳(手持 无菌持物钳上1/3、闭合钳端,将钳移至容器中央,垂直取出,关闭 容器盖)→使用(始终保持钳端向下,在腰部以上视线范围内活动,不 可倒转向上)→放钳(闭合钳端,打开容器盖,快速垂直放回容器,松开 轴节,关闭容器盖) ↓ 无菌包使用:检查(名称、有效期、灭菌指示胶带,有无潮湿或破损)→解开系带(将无菌包平放在清洁、干燥、平坦的操作台上,解开系带)→开包(逐层打开) →取物(所需物品夹至无菌区内)→包扎(原痕包好、横向扎好)→ 记录(日期、时间、签名) ↓ 铺无菌盘:擦治疗盘→检查(名称、有效期、灭菌指示胶带,有无潮湿或破损)→开包(打开无菌包,用无菌持物钳夹取一块治疗巾放于治疗盘内)→铺盘(单层底铺 盘法、双层底铺盘法)→折巾→放置无菌物品→盖巾→记录(日期、 时间、签名) ↓ 无菌容器使用:检查(名称、灭菌日期)→开盖(取物时,打开容器盖,内面向上置于稳妥处或拿在手中)→取物(用无菌持物钳从无菌容器内夹取物品)→关盖(取物后, 立即将盖盖严)→手持容器(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容器底) ↓ 取无菌溶液:清洁(取盛有无菌溶液的密封瓶,擦净瓶外灰尘)→查对(认真检查并核对瓶签上的药名、剂量、浓度和有效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纹;检查溶液 有无沉淀、浑浊或变色)→开瓶盖(用启瓶器撬开瓶盖,用拇指与示指或双 手拇指将瓶塞边缘向上翘起,一手示指和中指夹住瓶塞将其拉出)→倒溶液 (另外一手拿溶液瓶,瓶签朝向手心,倒出少量溶液旋转冲洗瓶口,再由原处 倒出溶液至无菌容器中)→盖瓶塞(倒毕塞瓶塞盖,消毒后盖好)记录(开瓶 日期、时间、放回原处) ↓ 戴脱无菌手套:查对(号码、灭菌日期)→打开手套袋(放于清洁干燥的桌面上,用滑石粉包,涂擦上手)→戴手套(分次取手套法、一次取手套法)→调整(将手套的 翻边扣套在扣套在工作服衣袖外边)→冲洗(用无菌水冲净手套上的滑石粉) →脱手套(清水冲洗脓血后翻转脱下)→处置(手套放入医用垃圾)→清洁双 手 思考题 1、什么是无菌技术、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 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物品:指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精选五篇)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精选五篇) 第一篇: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一、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必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是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4、工作人员面向无菌区域,用无菌取无菌物品,手臂须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5进行无菌操作时不可面对无菌区讲话、打喷嚏。怀疑无菌物品被污染,不可使用。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可,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人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二、准备质量标准 1、工作人员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 2、备齐用物。 3、治疗盘、无菌持物钳或镊,浸泡于消毒液溶液内,无菌溶液、无菌包布、无菌容器及物品、无菌手套、弯盘、75%酒精、无菌棉签。 4、查对无菌物品、灭菌日期及手套好。5用物排放有序,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三、操作流程质量标准 1、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2无菌持物钳使用法:

无菌持物钳须置于无菌容器内,有效期限4小时;取、放无菌持物钳时,应将盖打开,钳端闭合,不可在盖孔中取、放;如需取远处物品时,应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就地取出无菌物品。 3、无菌包使用法: 1)、查看无菌包的名称、灭菌日期,查看化学指示胶带粘贴。 2)、将无菌包放在清洁、干燥处,撕开粘贴。3)、用拇指和食指先揭开左右两角,最后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 4)、用无菌钳(镊)取出(首先查看化学指示卡是否合格)所需物品,放在事先备好的无菌区域内,剩余部分按原痕包起扎好,并注明开包时间,24小时内可在使用。如包内物品污染或包布受潮,须重新灭菌。 5)开包递送无菌物品时,一手托起无菌包,另一手打开无菌包一角,将带子卷起夹在托包的手指缝内,另一手依次打开其他三角并抓住递送或稳妥地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容器中(无菌区域内)一次性物品开包法: 1)、查看无菌包的名称、灭菌日期,如有破损则不能使用。2)、打开一次性注射器或输液器:在封包上特制处用手撕开,暴露物品后可用手取出。 3)、打开一次性敷料或导管等:用拇指和食指揭开双面粘合封上下两层(或常规消毒封包边口,再用无菌剪刀剪开),暴露物品后用无菌持物钳取出。 4、铺无菌盘 单巾铺盘:双手拇、食指捏住治疗巾两上角外面,轻轻抖开,双折铺于治疗盘上,内面为无菌区,盖的半幅成扇形折到对面无菌盘上,开口边向外,放入无菌物品后,边缘对齐盖好。将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翻一次,以保持无菌。 双巾铺盘:双手捏住无菌巾的左右两上角的外面,轻轻抖开,由远向近铺于治疗盘上,无菌面向上,放入无菌物品。依上法夹取另一块无菌巾,由近侧向对侧覆盖于治疗盘内上,边缘多余部分反折,不应暴露无菌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