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地生态人文景观的设计重点

湿地生态人文景观的设计重点

湿地生态人文景观的设计重点
湿地生态人文景观的设计重点

湿地生态人文景观的设计重点

摘要湿地是调节与修复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湿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备受各界关注。如今湿地环境被大量的利用,如旅游、水产养殖等,虽然我国一些湿地景观开发打着生态保护的旗号,但事实上大多都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忽视了湿地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些设计着在设计过程中多是重视湿地景观的视觉效应而往往忽略的其文化内涵,湿地景观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文景观的生态化、和谐化。

关键词湿地生态人文景观湿地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湿地景观设计可以具体到湖边的建筑,水中的廊道,水中的生物景观带,也可以是自然弯曲的景观驳岸等,它们多是提供某些功能,是真实存在的实物,人触手可及,看得到形体,摸得到质感,但是人文景观的意境却往往是隐藏着的,它需要人切身体会的,通过景观的实体表现,它可能是一种思想的传递,或者是某种情感的表达。合理的湿地生态人文景观的塑造能让湿地景观的生命得以延续,情感得以丰富,意境得以深远,因此把握湿地人文景观的设计对湿地景观设计而言是必要的慎重的。

湿地区域内的特色文化内涵的发掘,是景观设计师对湿地环境设计元素的深层次的利用,把握生态的湿地人文景观设计,不尽量保证规划区域内景观内容与当地的风俗民情和谐融入。避免湿地景观与当地文化环境的突兀感,首先要对景观规划区周边区域的人文环

曲靖市历史文化及人文景观介绍

曲靖市历史文化及人文景观介绍 珠江源头之城——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云贵高原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全区最高点在会泽县的大海梁子牯牛寨,海拔4017.3米,最低点在会泽县娜姑区王家山象鼻岭小江出口处,海拔695米,相对高差3322.3米。曲靖市地处东经 102°42′~104°49′,北纬24°21′~27°04′之间,东西距215公里,南北长302公里,总面积32565平方公理,其中南良坝子面积771.99平方公理,是全省最大的坝子。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热,东少严寒,四季如春。其东与贵州、广西两省区接壤,南连文山、红河州,西与昆明市交界,北达昭通,辖8县1市1区,139个乡镇。市委所在地曲靖城(传说中有麒麟仙女在此下凡造福于人故以称为“麒麟城”)距云南省会昆明市138公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梁子山蜿蜒纵横,奔流不息的南盘江(珠江上游)、牛栏江南北分流,自古以来便是进入云南的陆地要塞,史称“入滇锁钥”。 曲靖,人文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幽美,民风古朴。在中国书法上吏上有被康有为誉为“正书古石第一”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有战国至元明时期的庞大罕见的珠街八塔台古墓群,秦修“五道尺”、“七擒孟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演义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壮举。有绿荫怀抱,水碧如玉的花山湖、潇湘湖;有被称为“云南第二奇观”的地下艺术宫殿——天生洞;有美绝人寰的罗平风景区——九龙瀑布群、美丽的多依河、有“小三峡”之称的鲁布革峡谷;有地理奇观壮、秀、幽、绝的陆良彩色沙林;有被徐霞客称为“秀拔为此中之冠”的翠峰山、廖廓山、郎目大山……多少美丽的自然风景引你进入一个清爽的世界。 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五百多万汉族以及彝、回、壮、布依、苗、瑶、水等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7.8%的七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装、风俗和信仰。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苗族的采花山,布依族的“三月三”和“尝新节”……,这些具有特色的民族风情,给人们添了无限情趣! 全区铁路、公路纵横交错,是云南通往内地的“咽喉”,这也造就了曲靖的各行业逐渐走向繁荣。丰富的矿藏资源,使曲靖成为云南重要的粮、油、烟、煤等主要产区。曲靖是著名的云烟之乡,其优质烤烟出口总数几乎占全省一半;一汽红塔汽车销往全国各地;鲁布革电站“冲击波”辐射全球;新兴的云南天然气开发公司目前已经开发了保山、陆良两个气田,向保山市、陆良县输送民用和工业用的无污染天然气燃气,同时向汽车用气方向进行规划,现在其在云南省各盆地进行更深度的勘探与开发,希望能更快造福于人民…。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一) 摘要介绍了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并提出湿地重点攻关技术,以期为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以及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湿地保护技术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交互作用的区域,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仅占地球表面面积6%的湿地,却为世界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特别是为濒危珍稀鸟类提供了生息繁殖的基地,成为众多珍稀濒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经之地。 一个系统的面积越大,该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越有保证。因此,增加湿地的面积是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平稳的基础。严禁围地造田,对湿地周围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湿,恢复湿地生境,增加湿地面积1]。湿地入水量减少是造成湿地萎缩不可忽视的原因,水文条件成为湿地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相关水利工程加以改善,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积极进行各湿地引水通道建设,以获得高质量的补充水源;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固堤防,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 2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2]。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可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二是湿地生物恢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三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目前,在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应用方面,国内外均以水生植物类型为主,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在营养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人工湿地中的净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

人文景观定义及分类

人文景观定义及分类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人文景观在学术界中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定义: 定义1:人文景观是指历史形成的、与人的社会性活动有关的景物构成的风景画面,它包括建筑、道路、摩崖石刻、神话传说、人文掌故等。 定义2:人文景观是指历史、文化的古迹如文物古迹、宗教胜地、民族风情和古建筑等.据《三国志·魏书浩十八记:“庞德常乘白马羽(关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 定义3:所谓人文景观是指可以作为景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的景观.如用大黄与苏打配伍组成大黄苏打片,用于调理胃肠,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定义4:人文景观是指旅游资源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人文景观带给游客的是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色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共性 总结以上的定义,都有很多的共同点,就是人文景观具有 1、有旅游吸引力 2、历史性,要求要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积累。 3、文化性,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4、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实物载体,像文物古迹,也可以是精神形式,像神话传说,民俗风情。 人文景观可分为以下四类。 1文物古迹 包括古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和古墓、古建筑、古园林、古石窟、摩岩石刻、古代文化设施和其它古代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活动遗物、遗址和纪念物。例如,北京的故宫、北海,西安的兵马俑,甘肃莫高窟石刻以及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古长城等等这些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人文景观。 2革命活动地

景点介绍方案

旅游景点介绍方案 一、目标 景点介绍是一个景点除图片之外的第一感官印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景点介绍需要囊括两方面的信息: ①内容要全面而精简,既要把应该介绍的景点概括进去,又不能泛泛而谈使内容冗长 而无味。 ②内容要有吸引力。用精简优美的文字修饰。使文字读起来趣味性,可读性强。 二、现状 景点简介在现阶段基本上只有简单的一段200-300的摘抄截取性文字,单调而缺乏吸引力。 三、改进方法 综合网站资源,网上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种 ①简介包括概述,美食,购物,娱乐四种内容 ②简介内容以图文混排的形式 ③简介内容是一种组织性文字,不局限于哪一种的特定的格式的简单介绍 我的改进计划如下: 首先:以1~2段的内容介绍景点的概况;(以岳麓山为例):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系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位于古城长沙湘江西岸,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自然动植物以及文化古迹、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岳麓山海拨300.8米,连峦叠峰数十公里,有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长沙市区西面。主峰云麓石骨苍秀,廊殿楼阁依山畔石。凭栏远眺,湘江如带,桔洲浮碧江心,双桥飞架东西,古城新廓尽在紫气青烟之中。 岳麓山荟萃了湘楚文化的精华,名胜古迹众多,集儒释道为一体,革命圣迹遍布且植物资源丰富。白鹤泉、禹王碑、舍利塔、飞来石、自来钟、穿石坡等皆分布在山林岳壑之间。山中现有植物174科559属977种,其中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均系千年古树,老干虬枝,苍劲挺拔,高耸入云。枫梓、松栗,虬枝曲干,蓊郁青葱;山涧泉流终年不涸,颇有清幽之感。每到秋冬之交,红枫丛林尽染,红桔满挂枝头,麓山更加艳丽。

XX地区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XX县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设计报告 Word文档-可编辑 XX市水利勘察设计室 二O一八年一月

目录 1编制说明 (5) 1.1工程概况 (5) 1.2投资主要指标 (5) 1.3编制依据和主要问题 (5) 1.4编制依据 (7) 1.5编制过程及结论 (8) 2项目区基本情况 (9) 2.1自然条件 (9) 2.2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11) 2.3社会经济状况 (12) 3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4) 3.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 (14) 3.2项目建设的原则 (14) 4建设目标、任务与实施年限 (14) 4.1建设目标 (14) 4.2建设任务 (15) 4.3建设年限 (16) 5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1封禁方式 (16) 5.2生态修复措施技术设计 (16) 5.3监测方案 (23) 5.4监测表格 (26) 6年度实施计划 (35)

7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36) 7.1投资概算 (36) 7.2投资筹措方案 (39) 7.3分年度投资 (39) 8组织管理 (41) 8.1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41) 8.2组织管理措施 (41) 8.3政策保障 (42) 8.4资金管理 (42) 8.5质量管理 (42) 8.6施工组织与管理 (43) 9效益分析 (44) 9.1生态效益分析 (44) 9.2社会效益分析 (44) 9.3基础效益分析 (44) 1、附表: (1)生态修复项目区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现状表 (2)项目区行政区划与人口、劳力、耕地情况表 (3)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4)生态修复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表 (5)生态修复项目措施规划表 (6)生态修复项目分年度实施计划表 (7)投资概算总表

城市滨水区人文景观设计探讨

城市滨水区人文景观设计探讨 廖程程,贾德华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摘要 城市滨水区是有吸引力的空间,是城市的形象窗口,也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结合当前国内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及人文景观在城市滨水区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将人文内涵融入到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中去。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城市滨水区;人文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30-09513-01 Discussion o n the Hum anism landsca pe Design in Urban W aterfro nt LIA O C heng cheng et al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Gardenin g,Yangtze Uni versity,Jingzhou,Hubei434025) Abstract The urban waterfron t is a space th at has the attraction and is the i mage win dow of the city.And if i s one of the imp ortant residents m ovable places.In this text,the existent shortage of the cu rren t l ocal urban waterfron t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functi on that the hu manis m landscape in u rban waterfron t was anal yzed to inq uire how to m elt the hu manities content in to u rban waterfront to enrich ci ty content and promote the magic power of the city. Key w ords Garden;Landscape desi gn;Urban waterfront;Hu manism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发展最早的区域,是城市的形象窗口,具备深厚的文化积累和丰富的物质文明,是城市景观的精华所在。然而,现代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缺乏地方文化特色,滨水景观面貌千篇一律。北京宪章!指出了在新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景观趋于同化的危机,肯定了文化特色是构成城市多样化的重要因素[1]。因此,有必要就如何将人文内涵融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建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进行探讨。 1 人文景观及其内涵 人文景观是景园的社会、艺术与历史性要素,包括名胜古迹类、文物与艺术品类、民间习俗与节庆活动类、地方特产与技艺类,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较高,是文化中的瑰丽珍宝[2]。城市滨水区的人文景观设计是在广义城市滨水区环境设计概念中分离出来的以城市滨水区及其人文特征为特别指向,以滨水区各要素为蓝本构建的人文环境,包括场所精神、场地特征、哲学意蕴、滨水文化、历史文脉传承等不同形态的意境设计形式[3]。滨水区人文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是人文景观的塑造和水文化的延续。 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主要问题:?历史文化遗存缺乏有效的保护、挖掘和充分利用,未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滨水景观塑造缺乏整体观念和地方文化特色,目标单一、手法单调。?滨水景观面貌千篇一律,没有思想、没有中心,缺少自然美感和人文特色,无法展现水滨特色和城市风格。 3 人文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3.1 历史文化延续和活力 芒福德曾说过:%未来城市的职责是充分发展地区的、文化的和个人的多样性与个性&[4]。自然景观整治与人文景观保护利用相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新形象。 3.2 场所认知和情感认同 城市人文景观的塑造对于人的心灵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唤醒对城市的回忆与联想,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与感召,满足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3 体现地方特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任何伟大的 作者简介 廖程程(1986-),女,湖北襄樊人,本科生,专业:园林规划设计。 收稿日期 2007 06 22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诞生。同样的景观,因为蕴涵的文化内容不同而独具魅力,无形文脉与有形的滨水空间有机结合,方可显示城市滨水空间的独特个性。 4 城市滨水区人文景观设计 4.1 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修复 保持和突出建筑物及其历史特色,是满足怀旧的好办法。这些因素包括地理条件、景观构成因素、区域社会构成、历史建筑物现状、街区人文历史等。在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城市广场、景观节点、桥头、公园等处以民间传统、名人轶事、历史事件为题材,采用真实、形象的雕塑或以纪念碑形式,造型设计简练,尺度不宜过大。 4.2 人文景观的塑造 滨水区人文景观设计要求创造出一种与原有环境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相协调、充满生机的、表现人与自然融合的人文景观作品。能引导市民参与性设计,畅所欲言地表达对人文环境设计的看法与态度,此时就须借助载体。 4.2.1 利用建筑。不同的建筑风格及装饰材料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例如:日本盛风市区的中津川沿岸,利用具城市历史个性的银行、图书馆等建筑及古树,表达景观地区风格;无锡古运河景观规划时,专门将西水墩至南吊桥设计为%文化长廊段&,反映城市历史传统,哈尔滨松花江畔的俄罗斯古典玩具式建筑、罗马回廊无一不在体现着欧式风情,增加了公园的文化品味,使人联想起哈尔滨%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誉[5]。 同时,要注意建筑布置强调疏密有致,空间尺度适宜,体量与环境协调。原则上高层建筑面宽不宜超过40m,多层、低层建筑面宽不宜超过60m。靠水面的一边应注意视野开阔,建筑物不宜多,体量不宜大,且要保证不被洪水淹没。充分利用建筑层面,增加沿江观景空间。对两岸原有特色建筑加强保护,显示其固有文脉。 4.2.2 利用环境设施。作为城市基本要素的环境设施,是城市文化归属感的载体之一。作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环境设施自然地参与着市民社会生活的秩序、结构、规律与价值观,并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精神中,成为文化归属感的基础。如日本爱知县音乐桥,行人路过时,依次敲打栏杆柱子,便可奏出日本民谣故乡!,趣味无穷。灯饰、座椅、电话亭、 (下转第9515页) 安徽农业科学,Jou rnal of Anh ui Agri.S ci.2007,35(30):9513,9515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李菲菲

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的差异

考试序列号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 课程名称:世界旅游文化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0901 学号: 3209000766 姓名:陈晓雯 任课教师:俎喜红 2012年04月18日

中西方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的差异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 本文是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建筑、自然景观方面(具体是园林、自然山水风光)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差异 世界上的园林由于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从宏观角度看,园林可以分为东方的自然式园林和西方的几何规则式园林。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西方园林的渊源西方的园林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的园林就是模仿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其中的代表为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最初的西方园林是将院落以围墙围起,中央设水池,四周设建筑,并使用了草地、花圃、藤类植物及各色成排的树种等园林因素。西方古典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这类规则式园林风格,即使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也未改变。 而中国的园林在历史上曾深刻地影响了朝鲜和日本,共同构成了东方园林体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园林总体风格即是东方园林体系的总体风格。公元前11 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谓是最早的皇家园林。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园林各基本要素已初步具备。园林的功能由早期的狩猎、求仙,逐渐发展为游憩、观赏。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使得自然山水为主的园林意识增强,并在以后发展演变中逐渐扎根。这种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尊重自然、模仿自然的造园意识,与西方截然相反,形成了自然式园林。 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比较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从整体上来讲,西方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调整,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人胜自然的基本观念;而中国园林则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基本观念。这样就形成了两种鲜明的艺术风格。 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

人文景观翻译

地理志: Geography 南坑尾,五桂山办事处南偏东6.8公里处,为南桥行政村辖下的一个自然村。村民多姓甘,客家人,人数近百,其祖先于清康熙元年从(河源市)紫金县南塘村迁居于此。因有山沟自南坑村(同属南桥村)向南延伸至此,村子建于山沟之末端,故名南坑尾,聚落在蟾蜍塘山北麓呈微弓形线状分布。从地理位置上看,南坑尾算得上五桂山最为“深邃”的一个村庄,四面环山,山林成片,过去还是中山抗日根据地之一。更难得的是,这里还自然生长着10多棵目前极其罕有的沉香树。 Nankengwei, a sub-village under Nanqiao Administration Village, is 6.8 kilometers away from Wuguishan Office. Gan is a family name for most villagers, whose ancestors came here from Zijin County (the present Heyuan City) in 1662, the year when Emperor Kangxi assumed the throne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village is located at the end of a valley, hence its name. An anti-Japanese base, Nankengwei stands deep in the Wuguishan Mountains with rocks and trees all around, particularly there being more than ten eaglewood trees naturally growing right in the village. 五桂山是享负盛名的革命老区,辖下各个村庄均是涌现大批抗日英雄的村庄。诚然,广袤开阔的五桂山,赋予了这方儿女从未丢失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本栏目再次探访五桂山,走进当地最为偏僻的南坑尾村,回顾过去一批批保家卫国的英雄儿女,力求向读者呈现这个村庄古往今来的点点滴滴…… Long regarded as a revolutionary base, Wuguishan claims some anti-Japanese heroes in every village under its government, an explicit demonstr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and patriotism. Upon the arrival of the August 1st, a national celebration day for the Chinese army, we intended to revisit some patriotic heroes in Nankengwei and retell their heroic stories. 一路田园 Rustic scenery 其实,去南坑尾路途颇远,也难找。笔者一行开车经城桂路,过了逍遥谷路口两三百米远往右拐入一条小路,总算进了南桥村的地界。这条进南坑尾蜿蜒盘旋的小路,是从山间开出的水泥路,只容一车通过。不过,是日天气不错,明净的天空上白云舒展。沿途见到一两个村庄,大多为二三十户人家聚居,一些岔路伸向村民的果园、菜园及花田,显得幽静惬意。 It was actually no easy job to get to the sub-village. Passing Xiaoyaogu Valley at a distance of two or three hundred meters, we drove into Nankengwei territory by a single-lane road, which leads into the depth of the mountain. With a shining sun and some flowing clouds, we saw one or two villages with twenty or thirty households, while some paths go directly into the quiet fruit and vegetable gardens and flowers fields. 以前,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居住在南坑尾的村民,世世代代出入都依靠一条狭窄崎岖的泥路。前些年,南桥村委会审时度势,最终筹措30万元资金修成这条3米见宽的水泥路。尽管其规模无法与外头的城桂路相提并论,但南坑尾村民知足了,他们今后出村入村再也无须担心打雷下雨路难行。一路上,阳光、青山、翠竹、绿水、屋舍,似曾相识地逐一与我们打起招呼。(杨译) In the past, due to the out-of-the-way location, Nankengwei villagers had to depend on a muddy path for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But some years ago, the village raised about 300,000 yuan and built the present concrete road, though its three-meter width is out of all

对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性人文景观设计的引入思考

对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性人文景观设计的引入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两方面来详细的介绍了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性人文景观设计,一方面解释了地域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介绍了在地域性人文景观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的园林事业不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园林景观;地域性;人文景观;设计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人文景观设计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同时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行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进一步造成了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呈现出不断进步的情况。但是,这样飞速发展的状况却往往导致园林景观设计忽视了地域性人文景观的特征,丧失了当地的独特自然环境与人文特点,从而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工业化设计样品。基于这些原因,当前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的地域性人文景观设计的理念,充分地利用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以及自身景观特点来进行园林设计,从而创造出有特点、创意的自然资源,进一步营造出能够体现出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的园林设计。 1 地域性人文景观设计概念 1.1 地域性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地域性,即在一定的范围区域内,既包含空间特点,也包含时间特点。通过在长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自然特征以及人文特征。可以说,地域性既包括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态系统、水文环境、植被以及土壤等自然因素,也包含着当地的社会形态、人群分布、文化以及教育程度等人文因素。通过这些不同的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条件所共同影响的当地生态环境就构成了园林设计的基本要素,也是园林设计的主体。 地域性的人文景观设计内涵就是在当地人们通过对自然进行利用以及改造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不断的发展与改革。同时,在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渐渐积累、沉淀出属于当地特有的文化生活以及精神成果,进一步升华了当地人文景观以及文化内涵,从而使得当地的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稳定并且不断保存。同时对于当地的工艺、建筑、农业等其他产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1.2 风景园林地域性的概念 风景园林的地域性特征在于,在一定的空间内,通过当地的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人文环境所共同关联而表现出来的景观环境。也就是说,园林景观能够进一步突出当地的自然领土特征以及场地自身的景观特征,能够通过对于当地自然环境进行正确的合理安排,从而进一步增强园林景观的整体性、生态性以及艺术性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风景园林地域性能够对当地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生态特点的进行全面覆盖,而且还能够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对当地的土地环境进行整治,从而使得园林景观能够协调地发展。 2 园林景观设计凸显地域文化的艺术原则 2.1 整体性 整体性也是基于地域生态系统而言,园林景观设计时,地域生态是优于社会人文要素存在的,是园林存在发展的基础。设计时充分遵循地域环境的生态规律,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做整体性的统筹设计,保证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整体一致协调。 2.2 独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在整体性的指导下,着力彰显地域的独特性。在设计中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对特有的建筑风格、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加以挖掘,丰富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展现出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在不拘一格,独具匠心中释放景区魅力。 2.3 科学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自然景观、生态资源、人文景观的开发设计应体现出科学性,谋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对当地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在保持风貌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开发;另一方面园林建设使用的材质等,要保证绿色环保,以达到可持续利用。 3. 地域性人文景观设计的讨论 地域性人文景观的设计主要包含自然特征以及人文特征两方面的要求,并且能够根据当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1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 1.1 地域性原则 我国湿地分布广,涵盖了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各种类型的湿地。因此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功能要求、经济基础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恢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 1.2 生态学原则 生态学原则主要包括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位原则等。生态学原则要求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恢复,并根据生态位和生物多样性原理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使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达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谐演进。 1.3 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恢复是一项技术复杂、时间漫长、耗资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的后果以及最终生态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对被恢复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论证,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应尽力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益。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2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 湿地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但对于不同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其侧重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湿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如下: (1)实现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的稳定性。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发展。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中国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大都属于改变系统基底类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湿地的不可逆演替。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 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

⒈ 自然湿地 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但是并非高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此外,还有雪、 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

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 董哲仁,刘蒨,曾向辉 1 概述 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进行修复,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沿线的治污工程,量大面广,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技术迫在眉睫。 我国的江河湖库水体污染主要包括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污染两方面。另外,湖泊水库蓝藻及赤潮给水域生态、人体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危害。对于富营养化的控制,发达国家以控制营养盐为主,大多采取“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即控制外源磷污染负荷并配合生态恢复措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效。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三类:1〕化学方法:如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2〕物理方法: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但往往治标不治本;3〕生物-生态方法:如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热点。实际上,大自然在发展变化的长期过程中,本身已经具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强大能力,使得自然界得以持续而有序地运行。其中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在人类出现之前的远古时期,就保证了自然界江河湖泊的水体洁净。目前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生物-生态污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是处理效果好。其次,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所需的微生物具有来源广、繁殖快的特点,如能在一定条件下,对其进行筛选、定向驯化、富集培养,可以对大多数有机物质实现生物降解处理。另外,这种处理技术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所以,这种廉价实用技术十分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工作。用生物-生态方法治污,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在治理区建设休闲和体育设施,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 帖子28 精华0 威望25 土木币33 在线时间1 小时注册时间2006-1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2 主要处理工艺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利用细菌、藻类、微型动物的生物处理;利用湿地、土壤、河湖等自然净化能力处理等。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针对江河湖库污染大水体的修复技术。 2.1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生物膜法是指用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积大,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其反应过程是:1〕基质向生物膜表面扩散;2〕在生物膜内部扩散;3〕微生物分泌的酵素与催化剂发生化学反应;4〕代谢生成物排出生物膜。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它的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此外,运行管理时

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初步设计20100713

1 概述 1.1 设计依据 1.1.1相关批文及文件 (1)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勘察设计合同书,2010年2月12日 (2)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9年3月 (3)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4月 (4)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测量图,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3月 (5)关于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包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8月18日 (6)关于包头市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批复,包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0年7月20日 1.1.2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排水工程》(91SB4-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小型潜水排污泵选用及安装(含2003年局部修改版)》(01S305) (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0)《鼓风曝气系统设计规程》(CECS97:97) (11)《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BB/T14529-93) (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1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5)《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16)《港口工程测量规范》(JTJ203-98) (17)《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98-2000) (18)《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1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2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设计规范》(GB50069-2002) (2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2)《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032-2003) (2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修订版) (2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97-94)(2000版) (2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1995) (27)《防洪标准》(GB50201—94) 以及国家其他有关的现行规范、标准等。

沈阳人文景点现状分析

沈阳人文景点的现状及出路 班级14080402 学号 2011040804058 姓名王沫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质量提高有了新的要求,同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也离不开景观。城市景观有很多种,有以建筑为主的人造文明;有以植物为主的人造和自然园林,还有以历史人文、传说为主的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人类历史、文化有生命力的优良遗产,是人类灵魂的缩影。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大量吸收的外来新鲜事,或多或少的导致中国传统流失和消亡。千篇一律的现代钢筋混凝土城市让人迷失,城市也失去了自己的传统符号和特征,让人们感到了厌倦,疲劳和迷失。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怀旧对于传统的文化有了迫切需

求,人们意识到城市应该以本土传统文化作为符号来区别于其他城市,因此,!文化景观复辟和!文化掠夺时代悄然到来。 现状 沈阳人文景观的现状 沈阳现在的人文景观有许多:万柳塘、太清宫、七星山旅游风景区、水洞风景区、沈阳四塔、沈阳清真寺、太平寺、北塔碑林、南关天主教堂、日俄沙河会战碑园等等。 在当前的中国许多城市,无论大小,为了恢复传统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传统文化、建筑和景观进行浅层次挖掘和迫不及待的再现,人文景观的定位局限于表面或者经济层面上,人文景观的盲目上马,使得人文景观缺少深度,或者粗制滥造。主要表现是不探究自己的区位特征,也不探究人文景观的历史及传统,盲目投资,照搬模仿。沈阳也不例外。 人文景观建设与自然景观背道而驰开发人文景观时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点作为依托,使新造的人文景观与原有自然景观能和谐相处,布局合理,组合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情景交融,互相映衬。特别是新设的景点,必须以自然景观为主,以人文景观做为必要的点缀,统一构图,以达到与总体环境相协调,保持景区内景观资源具有完整性。在人文景观的开发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人文与自然协调的问题。常常遇水搭桥,遇山开路,使自然生态遭到破坏。本来风景秀丽的自然风景区,充满考虑了商业利益,搭建各种各类商业街或者小卖部,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人文景观的发展 人文景观的建设需要长远的规划设计和谨慎的建设,一旦走错了,失去的东西将永远的失去,或者只能在照片、书本或者博物馆里面看到传统的文化、景观和建筑。新建或者改建的景观应该有一些相应的对策。 政府部门的权利和义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