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思维导图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思维导图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中国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中国地理之青藏地区 一、考纲透析 1.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在图上画出经纬线,确定其位置)。 2.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农牧业生产特点。描述该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并分析影响种植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4.能源和矿产资源。了解青藏地区能源的开发及矿产资源的分布。分析该地区太阳能和地热丰富的原因。 5.分析青藏铁路选线考虑的主要因素。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及意义。 6.主要城市。分析青藏地区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 7.了解青藏地区要的环境问题及措施。 二、体验高考 (2012 安徽卷)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 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1-2 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4.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 5.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三、自建基础 1.填注 (1)重要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巴颜

青藏高原构造

两种观点 第一种为印象派观点,即传统的用某种背景中主要构造的发展顺序来预测其它地区构造发展顺序的观点,具有主观性。本文强调了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过去50Ma来的演化历史,试图反映20世纪末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的研究程度。 第二种为新印象派观点,即识别出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导致发生造山作用的那些过程,并探讨在定义造山带行为时这些作用过程是怎样在一起进行活动的。其本质是要了解整体,必须先了解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对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而言,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今天定义这个特殊体系的行为时必不可少的作用过程是什么?它们在时间上能够向后回溯多远?它们能够告诉我们关于造山作用更多的什么样的信息? 目录 0 引言 (1) 1 地形特征 (2) 2 区域地质 (2) 2.1北喜马拉雅带 (2) 2.2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4) 2.2.1 北喜马拉雅组成 (4) 2.2.2 新特提斯洋底组成 (5) 2.2.3 印度板块组成 (5) 2.2.4 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外来岩块 (5) 2.3碰撞后的磨拉石盆地 (6) 2.4西藏带 (6) 2.5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 (7) 2.6高喜马拉雅带 (8) 2.7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 (10) 2.8低喜马拉雅带 (11) 2.9低喜马拉雅结晶异地岩体 (12) 2.10亚喜马拉雅带 (13) 2.11山间盆地 (13) 3 喜马拉雅和藏南的构造历史 (13) 3.1原喜马拉雅阶段(白垩纪~早始新世) (14) 3.2始新喜马拉雅阶段(中始新世-晚渐新世) (14) 3.3新喜马拉雅阶段(中新世早期-现在) (16) 4 喜马拉雅碰撞后缩短量的估计 (23) 5 中生代-第三纪的变质历史 (24) 6 一种新印象派观点 (28)

第八届(2013)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会议日程

第八届(2013)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会议日程 1月20日 1月20日上午 大会报告(912会议室) 08:30-09:00 开幕式致辞:姚檀栋,柴育成,张鸿翔等 20日上午 主持人:钟大赉 滕吉文 09:00-09:30 许志琴 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物质侧向逃逸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09:30-09:50 王二七 藏南冈底斯山隆升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09:50-10:10 侯增谦 青藏高原南部岩石圈三维架构及其对成矿系统的控制:Hf同位素填图结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0:10-10:30 张培震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过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0:30-10:40 茶歇 主持人:吴福元 王成善 10:40-11:00 王椿镛 环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岩石圈-软流圈变形的新视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11:00-11:20 徐锡伟 青藏高原运动学模型讨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1:20-11:40 丁 林 可可西里-松潘-甘孜盆地分析与古特提斯洋演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11:40-12:00 沙金庚 青藏高原中生代喜暖和喜冷软体动物的地质地理分布模式及其构造意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午餐(二楼) 1月20日下午 专题报告: 大地构造、地球物理、盆山演化(会场一:912会议室) 主持人:张进江李海兵 付碧宏 13:00-13:20赵俊猛 青藏高原东西向构造差异及其对中国西北部盆山系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13:20-13:40李亚林 唐古拉山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山脉隆升过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3:40-14:00付碧宏 新生代的东昆仑山脉何时崛起?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中国区域地理——青藏地区(含答案)

中国区域地理第八章青藏地区 主备人:胡露茹 班级学号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准确定位。主要矿产地及能源分布。 2.熟悉青藏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能分析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的形成原因。 3.了解自然资源(如主要矿产、能源)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地域类型,能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特点。 5.了解青藏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理解青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的区位。 二、重点难点: 1.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复习材料:《区域地理》P157-163;《图文详解》P199-200 四、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青藏地区概况 一、概况 (一)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全国1%,具有的特点。 (二)民族与宗教: 1、民族:主要聚居区 2、:青藏地区除青海省东北部汉族人较多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位置和范围: (1)青藏地区位于山脉以西、山脉以北、山-- 山脉—山脉以南。区内大体可以分为、、 、四个分区 (2)经纬度位置:大约位于N——N,属于纬度的高原; 位于E——E之间, (3)相对位置: 青藏地区西部和南部依次与、、、、、、等国接壤。

利:青藏地区是我国与亚、亚地区的交往的新通道,是我国通往西亚的陆上咽喉要道,将来可能成为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地处我国中巴经济走 廊、中缅经济走廊的起点区。 弊:①与印度存在土地争议,国防压力大。 2、地形、地质 【测一测】读图完成填空(青藏地区) (1)地形区:a______ _ _山脉、 b. 山脉、c 山脉。 (2)、河流:d 、e________、 f________。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 是指、、。 (3)城市:g 、h________、i西宁。 (4)在图中填上: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羊八井、雅鲁江布江;用铁路符号绘画出青藏铁路、兰青铁路。 (1)地形特征: 以、为主,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连绵、广布。由于海拔,空气,大气的作用和作用很,使青藏地区①紫外线特别;②光照,作物或花卉的色彩特别;③昼夜温差,作物;④空气,气压较,缺,易产生反应。根据青藏地区这种环境特点,如果各位青藏地区旅游,必需准备用品有:。 由于海拔,昼长比同纬度地区;加上四周高大山脉的,青藏地区降水,晴天,日照时间,所以青藏地区是我国(能源)最丰富的地区。 由于海拔,气候,不足,种植业集中分布在北部的和南部的,被称为(农业地域类型名称)。 ●雅鲁藏布大峡谷、横断山区:是板块、板块碰撞形成的一系列 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与、、形成“三江并流”景观。 利:①区内山谷,地形落差,蕴藏丰富的(能源); ②垂直地带性,物种,适宜发展农业; 弊:地形起伏,坡度,且多活动,岩层,多灾害,易发生流失。 ●藏北地区(即青海高原):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是我国地势最高的 内陆大盆地,蕴藏丰富的、石油、煤和,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供应地。 (2)地质特点: 青藏高原南面是山脉与横断山脉,地处火山-地震带上,是板块与板块碰撞地带(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多活动和断裂带。 利:(能源)资源特别丰富,拉萨附近有中国最大的地热能发电站。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研究专栏·(精)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研究专栏· 西藏普兰县马攸木砂金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 多吉1,温春齐2,刘建林1, 巴桑1,官辉1,霍艳2,格桑多庆1 (1.西藏自治区地勘局,西藏拉萨850000;2.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1999年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马攸木地区首先探查到砂金异常,进而通过预查、普查和详查,发现了砂金储量居目前西藏之首的马攸木砂金矿床。该矿床Ⅰ号矿体长为14196.3m,平均宽度为126.61m,平均厚度为11.25m,加权平均品位为0.5116g/m3,砂金资源总量属大型。介绍了Ⅰ号矿体砂金的形态与粒度、成分和成色。马攸木砂金矿床的发现,对西藏地区及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的找矿与成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砂金矿床;马攸木;西藏 中图分类号:P61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3)11~12-0896-04 Discovery of the Mayum placer gold deposit BurangCounty Tibet and its significance DUOJI1WEN Chunqi2LIU Jianlin1BASANG1GUAN Hui1 HUO Yan2GESANG Duoqing1 (1.Tibet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Lhasa 850000 Tibet China; 2.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Tibet China) Abstract:Placer gold anomalies were found in the Mayum area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in 1999 and then through regional appraisal and detailed reconnaissance the Mayum placer gold deposit whose placer gold reserves now rank first in Tibet was found. Orebody No. 1 of this deposit is 14196.3 m long126.61 m wide and 11.25 m thick on the average and has a weighted average grade of 0.5116 g/m3. According to the placer gold resources this deposit belongs to a large one. In the paper the shape grain size composition and fineness of placer gold in orebody No. 1 are introduced. The discovery of the Mayum placer gold depos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old prospecting and the study of the metallogenic theory in Tibet and the Tethys-Himalaya metallogenic domain. Key words:placer gold deposit Mayum Tibet 藏南特提斯晚侏罗世维美组的沉积环境 江新胜1,2,颜仰基2,潘桂棠2,廖忠礼2,朱弟成2 (1.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 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摘要:对维美组的沉积结构、构造、动物群生态特征、地层展布情况和放射虫硅质岩的产出

(完整版)高二区域地理—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定稿 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是青藏高原铁路两旁的热棒(一种特制的铁棒),形似“林带”,这些热棒的作用是( ) A.避雷电 B.阻止野生动物闯入铁路 C.防翻车 D.冷却路基,防止冻土融化 2.图乙为黄土高原某地的3D电脑图像,虽沟壑纵横,但植被的种类垂直差异很小,主要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小 B.纬度较高 C.降水量偏小 D.海拔较低 下图示意西藏自治区青稞(大麦)区域分布,X、Y、Z三类区域熟制不同。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Y 弯曲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3 A.光照B.热量C.地形D.降水 4.藏北大部分地区没有种植青稞的原因是( ) A.青壮年劳动力缺乏 B.种植其他产量更高的农作物 C.水热条件不足 D.自然保护区不允许发展农 图2示意“1981-2010年西藏平均霜冻日数和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单位:天)”。读图回答5-6题。

5.与西藏霜冻日数空间分布相关程度最大的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地势6.西藏霜冻日数变化趋势的影响是() A.雪线下降B.积温增加C.冻害加重D.牧业衰落 图3为青藏高原隆起前后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图模拟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 青藏高原隆起前后M地风向和N地风速变化正确的是 A.冬季,M地盛行西南风变为西北风 B.冬季,N地风速变大 C.夏季,M地盛行东北风变为东南风 D.夏季,N地风速变小 8. 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 A.我国冬季风变强,夏季风变弱且范围小 B.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 C.南亚夏季风变强,但却制约其影响范围 D.板块运动活跃,地震、火山灾害增多 9.(2017浙江省十校联盟3月适应性考试)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D A.蒸发强烈 B.降水充足 C.土壤肥沃 D.冰川广布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如下图所示),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 ℃时关闭,低于0 ℃时打开。该地一年中日平均气温的变化范围为-14 ℃~8 ℃,负温期(日平均气温小于0 ℃的时期)约6.5个月。据此完成10~11题。 10.通风管挡板( ) A.正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B.负温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C.夜晚多打开,储冷、降温 D.夏季多打开,通风、散热 11.与江汉平原相比,该地( ) A.负温期短B.气温年较差大 C.气温日较差大D.太阳辐射弱 12.(2017·山东德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沿途接纳多条支流,后绕过南迦巴瓦峰转向

揭秘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 3 惊天大揭秘,今天,如果有人说青藏高原形成于5000年左右,你可能认为他是不可理喻疯子,毕竟大陆漂移理论充斥着整个地理文化市场,这里提出了与大陆漂移完全相反的理论,向漫长的地壳运动提出了挑战。本文奔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探索论证,以事实的证据为依据,揭秘青藏高原形成于约5000年以前。当然,这是一种大胆的推测,实情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期待更多的读者参与,早日还原一个真实的地质历史真相。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有“世界屋脊”之称,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是以一系列东西横向的高大山脉为骨干的山地性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其南部地区山坡林立,高耸入云。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耸立在这里,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 大量的数据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那么究竟年轻到什么程度?它是怎么形成的?下面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对它的形成解释主要是大陆漂移理论;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挤压,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运动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使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 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 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以上这些借用了现代理论有关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以上这些年代数据资料似乎缺乏有力的证据,这些数据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根据是什么?比如;南极洲冰雪覆盖了多少年,一开始一些科学家认为不少于一百万年,但是,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南极洲冰雪覆盖大约在六千至一万年左右,前后误差一百多倍,青藏高原的形成推测与实际很可能有很大的误差。 这套理论源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他于1912年相对完整地提出了这套假说。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大陆漂移设想最初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与海洋的形成》问世,才引起地质界的震动。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板块理论被公认是20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五大成就之一,它的提出是一次重大的地质学革命。但是板块理论遇到很大的困难,就是版块分裂运动的强大动力来源问题。80年代末,以美国科学家为首提出的大陆动力学计划旨在解决“板块”没有解决的大陆地质难题,如何发展板块理论,使这一学科陷入僵持中。 大陆漂移的致命错误就是力源问题,然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探索,在现代强大的科学侦测技术,面对一个强大的、漫长的持续了数亿年的力都找不到,至今未形成科学的令人信服的依据。 大陆漂移与地球地壳结构存在一定的矛盾,从青藏高原地形结构来分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相对零海拔存在每平方米一万吨以上的力量。高原对低洼地带有一个由高向低的能量趋势,这个趋势压力超过了100Mpa,这种力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时间里,青藏高原的高度应该呈下降趋势。高原的地壳厚度为70-80千米,是普通地壳厚度的2.5倍,高原是地球上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其边缘地区地壳厚度均在40千米以下,很难想象,薄地壳推动厚地壳做加厚运动,实在是很难形成

青藏高原发展史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州、非州、澳大利亚、南极州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 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青藏高原抬升过程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态得以演进。 高原第一次上升,发生在距今340万年~170万年,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从1000米左右上升到2000米以上,此时高原已经形成,这次上升运动被称为“青藏运动”。 高原第二次强烈隆升发生在110万年~60万年左右,高原面在80~60万年平均高度达到 3000~2500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原上山地全面进入冰冻圈。高原的新旧断裂活动活跃,高山深谷地貌形成并发展。环流形势被打乱,气候从温暖湿润转为寒冷干旱,地域差异性明显增大。 高原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距今15万年左右,这段时间,高原的平均高度已达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过了6000米,使高原内部的气候更加寒冷干燥。 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4700米。高原的强烈降升,给亚洲东部的自然环境以深刻的影响,高原的动力作用和势力作用改变了周围地区的环境。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9个发展阶段

中科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科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是在1994年建立的“青藏高原生物适应性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基础上,以我所40余年对青藏高原进行的长期考察、监测和取得的成批研究成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2008年12月,经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建立,并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是目前以青藏高原生物及生态系统为专门研究对象的首家实验室,本实验室的建立为国际、国内科学家开展高原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也是我国高原生物科学研究走向国际的纽带。 研究队伍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5人,包括研究人员55人,技术人员7人,管理人员2人,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3人。学术

带头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人,博士生导师17人。实验室现有在站博士后3人,研究生90人,博士研究生37人,硕士研究生53人。已形成了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研究人员为核心、以研究生为主要力量的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通过对高原生物物种的进化过程,适应性与抗逆性的遗传及繁殖、生理生态特征、化学成分特征,生物与极端环境耦合关系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阐明高原生物的起源模式、种群分布式样与生存适应机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发现对人类有用的新生物学性状及其基因资源,为建立该地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进而保障该地区和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研究领域 1.高原生物适应机制与基因资源利用 利用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1)高原动植物的繁殖对策和生存机制;(2)生物对高原环境的生理生化应答及其化学成分特征;(3)高原习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4)功能基因的进化、表达与调控。 2.高原生物进化与多样性形成机制

(完整版)青藏地区(导学案)(含答案)

青藏地区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分析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对能源与地质构造的影响。 2.理解高寒气候的形成,分析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学会描述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 3.理解高原农牧业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4.形成以“高”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图 【学习重点】 1.青藏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描述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 2.高寒环境对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能源,资源等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山以西,山以北,山 和阿尔金山、山以南, 2、范围(行政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西部、甘肃部和南部边缘地区。 二、地形:主要位于我国地势________阶梯,地形以_______为主 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的高原,连绵、广布,平均海拔超过 米。有“”之称。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 2、大峡谷为世界之最。 3、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 三、气候: 1、由于高,形成独特的气候。 2、主要气候特征: ①结合青藏地区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分该地区的气温特点 ②结合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描述青藏高原区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四、水文特征 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资源丰富。尤其是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这里是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我国的_________、、都发源在这里。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湖为我国第一大湖,湖为海拔最高的湖泊。

五、植被和土壤 青藏地区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土壤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 六、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1、青藏地区气温低,但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藏地区地热能丰富的原因:,有我国目 前最大的地热能电站 3、“聚宝盆”盆地有察尔汗的(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冷湖的、 鱼卡的煤、锡铁山的。 【课堂检测】 一、基础自测 读我国沿32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3题。 1. A地形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是() A.山地畜牧业、绿洲农业 B.高寒畜牧业、河谷农业 C.河漫滩畜牧业、灌溉农业 D.农耕区畜牧业、生态农业 2.A地形区丰富的新能源是( ) A.水能、生物能 B.太阳能、地热能 C.石油、天然气 D.核能、生物能3.A地形区比B、C两地形区人口密度小得多,最主要原因是( ) A.开发历史较晚 B.自然条件恶劣 C.经济落后 D.交通落后 4.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大约20%,主要原因是() A. 冰雪融水增加 B. 冻土面积扩大 C. 青藏高原抬升 D. 湖面蒸发增加 下图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2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青藏高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青藏高原对全球变暖的三方面响应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积雪却出现了增加, 但是各地区积雪变化趋势可能并不一致,或者存在差异;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变暖幅度可能比周围平原地区高出一倍;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正在发生变化。 关键词:全球变暖高原积雪气候变化生态环境 引言:积雪的增加必然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区域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的高度上,如此大范围的积雪增加,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对中国的天气气候有什么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积雪增加的原因是什么?西方工业国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肇事者,而青藏高原是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导致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又表现出了哪些响应呢? 1、全球变暖引起的高原积雪变化是气候系统中比较活跃的因子,对气候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它既是最活跃的环境影响因素,也是最敏感的环境变化响应因子,青藏高原地处纬度低,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积雪是高原下垫面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它反射能力强,热传导性差;另一方面融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及其水文学效应,使土壤增湿降温,将会改变积雪地表面的辐射平衡和大气热状况,引起大气环流变化,从而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1] 。气候变化总是伴随着冰雪的演变。监测积雪的变化,检验积雪的变化趋势,在探测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欧亚大陆积雪出现了减少[2],而青藏高原积雪却在增加[3]。作为一种重要的陆面强迫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 80 年代, 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大约 0.6℃[4], 以

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可能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已经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已成为继南、北极之外又一个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5],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部分, 而且对全球气候波动也可能起到触发器和放大器的作用。随着80年代以来全球迅速增温,北半球积雪面积十分显著地减少,达到NOAA卫星观测以来的最低值;而高原积雪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则表现为增长趋势,年振幅从60年代到80年代明显加大。随着80年代全球迅速增温,北半球春、秋、夏三季积雪面积自1987年以来在显著减少,并且与北半球气温呈负相关,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近20年来北半球温带春季积雪面积的减少导致那里春季增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冬季积雪仍维持在多年平均值上下,并未出现减少趋势,虽然冬季升温最为显著。与此同时,雷达测高结果表明格陵兰冰盖表面高程在增加,南极冰盖从60年代中以来雪积累率也在增加。降雪量增加是极寒冷地区气候转暖的特征。根据李培基文章[3]所述, 青藏高原积雪和两极地区积雪一样,它与气候相互作用的性质与温带地区截然不同,这里增温将导致降雪量的增加。这种气温一降雪量之间的正反馈作用将不同程度地抵消积雪反射率一气温正反馈作用。虽然高原作为一个整体,积雪量是随全球增温而增加,但是各地区积雪变化趋势可能并不一致,或者存在差异。那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之下,北半球春、秋、夏季积雪面积减少,但是青藏高原积雪却出现了增加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刘华强等[6]认为东亚冬季风的减弱、高原南侧冬春季西风的增强及西风扰动的活跃是造成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显著增多的主要原因。只有弄清楚高原积雪增加的原因,才能预测积

中科院各所自然地理考研真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号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 自然地理学6554 8814 一、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课 二、分析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途径。院 三、根据蓄库不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主要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业 四、举例分析地方气候对地域分异的意义。200092 五、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2010年 纬度对流层季风河流地下水矿化度地貌土壤质地生物群落生态平衡地域分异规律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一般形态自然区划的原则气候变化的原因水循环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25)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5)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生试题自然地理学试题 2003年一名词解释 大气环流洪积扇土壤结构沙漠化植物群落定振波俯冲型板块干洁空气雪线潜水 二简答 1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简述地貌的成因。 4 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5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论述 1 试述影响流域水量平衡的因素及水量平衡方程? 2 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 2004年 一名词解释 承压水雅丹林德曼效率准平原3S ENSO 生物圈种群土地流量干燥度泥石流非地带性牛轭湖 二简答题 1、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 2、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4、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 5、简述风蚀作用的过程 6、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 三综述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

2、论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在水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 2004年 名词:1.生物圈2.气候3.太阳辐射4.降水5.径流6.风蚀作用7.植物群落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地域分异规律 简答:1.气候变化 2.基本地貌类型 3.水量平衡 4.成土学说 5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论述:1.试述地带性学说 2.试述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 2005年 名词:1.矿物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3.季风4.河流5.地域分异规律6.生物群落7.对流层8.土壤9.(忘了)10.(忘了) 简答: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自然区划原则 3.土壤的物质组成 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5.影响地貌形成因素 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以及各学科的联系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自然地理 一、分析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0分) 二、简述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30分) 三、举例说明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30分) 四、简述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30分) 五、简述河流补给的形式及各自特点。(30分)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1999年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综合自然地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节律性 2、地域分异 3、垂直带谱 4、自然区划

青藏高原的特征对金属矿产开发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特征对金属矿产开发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的金属矿产 截至2011年年底,西藏已发现矿床、矿点及矿化点3000余处,铬、铜保有矿产资源储量以及盐湖锂矿的资源远景储量列全国第一位。其中,铬资源已发现约60处矿(化)点,国内铬铁矿自供部分的75%以上来自西藏,而且属于高品质的铬铁矿;铜资源已发现矿床(点)共计329处,集中分布于冈底斯成矿带、雅鲁藏布江成矿带、三江构造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资源潜力达3000万t 铜金属以上,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铅锌银金属资源已发现矿床 35个,其中,查明铅资源储量197.52万t,查明锌资源储量 178.99万t;金资源已发现200余处金矿床、矿(化)点, 查明资源储量161.72t,已有近10处伴生金矿达到或接近大 型规模;锑资源已发现50余处矿床(点)和矿化点;铁资源已发现 矿产地160多处,初步探明资源储量25处,估算全区资源总量在 数亿吨以上,且品位高于全国平均品位。目前,青海已发现的矿产地 超过1500处,共有矿种125种,已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有42种,其中,铅锌资源列全国前十位,查明铅资源储量234.12万t,查明锌资源储量401.46万t;铁、铜、钴、金、银、钾等 金属也是青海的优势资源,找矿潜力巨大。青藏高原已查明的重要金 属矿区主要有:玉龙铜矿、罗布莎铬铁矿、唐古拉成矿集中区(铁矿)、驱龙铜矿、甲玛铜多金属矿、多龙铜矿、雄村铜矿、帮浦铜矿、厅宫铜矿、锡铁山铅锌矿区、肯德可克铁矿、德尔尼铜矿、滩间山金 矿等。 二、青藏高原的特征对金属矿产开发的影响 1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极其脆弱 青藏高原四周环绕着巨大的山系,高原上又延绵横亘着很多高山,高 海拔地质结构十分复杂。独特的高原地形地貌决定了气候条件以高寒、干旱、缺氧为主。青藏高原上冰雪和寒冻风化作用普遍,现代冰川和

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的探究

对青藏高原形成过程的探究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质地貌地质过程 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历经了复杂的地质运动,以远古海洋为起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内不断隆起,抬升,变化,历经了沧海桑田的演变,最终形成今日的“世界屋脊”。本文从青藏高原的某些地质状况入手,通过简单的引证、分析,试图得出青藏高原地质变化的清晰过程,从而加深我对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地质特征的理解。 一.青藏高原的地质状况 1.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基本特征 (1)地形概观 总览青藏高原的地形,它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山间高原面起伏和缓。其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 (2)地貌骨架 在青藏高原之上,纵横延展着许多高耸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东西向山系从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变向,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在这些平行的山脉之间,分别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切峡谷,构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岭谷地貌。1 2.青藏高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根据专家对青藏高原的考察报告,青藏高原主要被分为三大构造区,包括早古生代祁昆构造区、晚古生代——三叠纪羌塘——三江构造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喜马拉雅——冈底斯构造区2,三大构造区在形成时期,地貌特点、风化状况上各有不同。 二.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论与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变 (一)多岛弧盆系构造的概念 多岛弧盆系构造,是青藏高原地质构造的重要特点。多岛弧盆系构造是指“由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前锋弧及其陆缘一系列火山弧、岛弧、海山、地块和相应的弧后洋盆、弧间盆地及边缘海盆地组成,具有特定时空结构、组成和演化特征的构造系统称为多岛弧盆系构造”3青藏高原正符合这一构造特点。它的形成“受控于不同时期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演化,一系列弧后或弧间盆地消亡、弧-弧或弧-陆碰撞的岛弧造山作用实现大陆边缘增生”4 (二)多岛弧盆系构造在青藏高原的佐证 (1)青藏高原的岩石成分证实岛弧盆系构造: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岩石成分为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位于西藏中部,自西向东沿班公湖、改则、东巧、丁青和类乌齐一线分布,长约1500千米。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地质考察结果表明,有至少两类岩石产生于古代海洋。 第一类岩石是古代岛弧型花岗岩。这些岩石区别于一般花岗岩的成分,含有其它不相容元素如铅、铀、铷等,这些元素并不存在于一般的花岗岩中。这就说明这些花岗岩极有可能是古代海底岩浆凝结的产物。由于岛弧型花岗岩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的出现,古代青藏高原是海洋洋底,现今青藏高原是由古代海盆、岛弧在冲击下塑造而成,有了一定的证据。 第二类岩石是蛇绿岩。蛇绿岩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并不止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这里仅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为例。蛇绿岩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其蛇纹是由海水与岩浆在一定作用下形成的,带有明显 1摘自中科院对青藏高原的研究 2摘自青藏高原及临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3摘自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论 4摘自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论

中科院考核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创新岗位人员绩效考核办法 为了规范研究所职工评价体系,全面认识职工一年来的工作状况,帮助职工明确工作目标、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形成一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提升研究所的科研及管理水平,根据需要,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目的 科学评价创新岗位人员的工作成果和工作表现,为下一步的岗位聘任、薪资分配、教育培训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加强绩效考核与资源配置的关联度,强化职工绩效意识,促进团队与个人绩效的提高,推动研究所科研及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考核原则 1、考核工作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充分听取职工本人、其他职工、以及单位领导的意见; 2、被考核者应如实提供与绩效考核指标相关的数据、事实,不得虚报。 3、考核者必须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不得利用考核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三、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创新岗位人员(包括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技术支撑人员),对于项目聘用人员的考核由聘用部门或课题负责人参照本办法自行组织,并将考核结果上报所领导审批,人事处备案,临时聘用人员一般不参加考核,但要求部门负责人将其表现以书面形式报告给所领导。 四、考核方式 考核采取述评(考核委员会打分),综合评价(主管部门或领导打分),以及民主测评相结合的方式。 五、考核内容 1、科研人员:内容包括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及关键绩效行为等三大方面(详细说明请见《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说明》); 2、管理人员:内容包括关键绩效结果(主要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关键绩效行为两个方面(详细说明请见《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说明》); 3、科研支撑人员:可参照管理人员的办法进行。 六、组织领导 设立考核领导小组,总体领导绩效考核工作,并对考核结果及其使用、申诉处理有最终决定权。 分别成立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考核委员会,负责职工述评打分。委员会成员由领导小组指定。 七、考核流程: 1、填写考核表,确定考核指标及分配权重; 2、职工自述(制作Powerpoint,每人讲述15分钟,专家提问5分钟); 3、考核委员会打分; 4、民主测评(仅针对管理人员);

(完整版)高中区域地理青藏地区知识点

青藏地区 1.范围: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2.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农牧业主要集中在湖盆、河谷地区。 3.气候特征: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4.水文特征: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色林错。 5.植被: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6.土壤: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 主导因素:地势高 7.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积温较高,有水灌溉。②草场广阔,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 不利条件: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 农业活动特点: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青海、西藏)。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青稞(春小麦)、小麦、豌豆。 畜牧业-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8.工业发展条件: 农业基础-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交通运输-陆地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川藏、滇藏、青藏、新藏。铁路运输在青海较为重要。主要有兰青、青藏铁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①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柴达木盆地拥有铅锌、钾盐、池盐、煤、石油等多种矿产,素有“聚宝盆”之称。主要矿产地有:油田:冷湖。铅锌:锡铁山。钾盐:察尔汗盐湖。盐池:茶卡盐湖。②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藏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青海黄河上游,目前黄河上游已实现梯级开发,建有龙羊峡等大型电站。③藏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目前建有国内最大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工业生产: 突出特点-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畜产品加工业和采矿业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 重要工业城市和工业区-西宁(毛纺)、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纺) [补充]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青藏区(藏、青) 1、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2、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3、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4、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5、“西藏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现浓郁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特别是察隅一带。在肥沃的河谷地带,橘子树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随处可见,新辟的茶园散布在缓坡山岗上,人们称之为“西藏的江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