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改革的大潮把我们推进到一个崭新时代。教研、教改成为时代的主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齐头并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明白,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的一个核心,只有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造就符合时代潮流的栋梁,结合实际,从教改、教研的角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人的创造能力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科学文化知识是前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是人们进行思维的根本,一切现象和事实表明,不管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必须通过思维才能产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没有思维,就不可能认识世界,也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所有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是他们创新的智慧结晶,是思维成果的体现。也就是说,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越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效果也就越明显。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而且具有创新和开拓性,是创造性智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独立支配学习的一种动力。只有学生有了自主性,才会主动学习,思想才会解放,思维才会活跃,潜能才能得以发挥,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学生学习时,才能在课文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课文时,能深入地去体验作者的生活、思维、以及语言的表达,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让学生大胆去想象、去创造,应从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早有“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的说法,从一些教育现象中得知,还有一部分教师教学的观念还难以更改,教学的过程大多被教师主宰着,学生却被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用信息时代的语言描述,学生就是一套纯粹的输入设备,输入什么,他就只有什么,甚至被动得什么也不知。这样,无意中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就会被禁固,变得呆板,成为固定性思维模式,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去研究、去设想,只能原地踏步,教育的改革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痛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形式应以独立自主学习为主,强调独立思考,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 【摘要】: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能力,提出新异的独到的见解,发现和掌握别人尚未知晓的知识并能运用。 【关键词】:培养创造性思维探讨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课应注重引导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发展思维训练, 同时强调:课堂教学是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语文,应如何培养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并总结出点滴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让学生主动求知 俗话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采用一切可能采用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都能心情愉快 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图画等手段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 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字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 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互相渗透、强化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在希望的田 野上》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倾听这首歌并提问:“你觉得这首歌给你的感觉怎样?”、“在祖国 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们怎么样呢?”启发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给学生一片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这样,演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探求,为以后学习创设的氛围。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创造思维开启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主动思维的火把,需要老师来点燃。老师应善于挖掘教材 中的创造性因素,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独见、创见,品尝创造思 维活动的乐趣。如在讲《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小金花在推动妈妈没有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告别时却哭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国土是亲爱的土地?”等,这些问题提出之后在课堂上讨论,引 导学生自己解答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老师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清楚老师也不是全知全能的人,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不可怕丢面子而模棱两可地应付学生,对说不清的 问题,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回答,待课后认真翻阅有关资料、询问同事、认真思考之后再给学 生解答,在教学中老师还应介绍与教材相关内容的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拓其知识视野,培养其创新求异的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解答 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寻找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 创造性思维特征。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思路流 畅开阔,从中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要指 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听、说、读、写,把创造性思维训练富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之中。如,我在讲《詹天佑》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有 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傣天佑当时为什么选择了人字形路线? 这样引导学生分析人字形铁路的美中不足,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了学生对 人字形铁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保杰出的创造才能。 四、启发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谈语文课堂的美感教学

谈语文课堂的美感教学 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 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 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 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 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 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 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 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 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 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 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 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 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得清新俊逸,十分动人,教学时我们应抓住 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 例如,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小通迅员 在护送路上腼腆害羞的神情,在枪筒上插树枝和野菊花的天真淳朴的样子,以及他挂破衣服、赠送馒头和掩护伤员光荣牺牲等场面,使学生真正窥视到了小通迅员那颗金子般的心灵。 又如,分析新媳妇拿被、铺被和缝衣以及献被等几个感人的细节,学生就能被新媳妇纯朴、 善良、洁白无瑕的崇高感情深深打动。这样,让学生在饱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无产 阶级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 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 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 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那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可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 如,把握魏巍《我的老师》一文的材料安排:“难忘——依恋——思恋”,首尾呼应,提示中心,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展现出老师的美好心灵。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 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又如,学习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诗,作者用鲁迅和反动剥削阶级作对比:在对人民的态度上,前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对人生的目的上,前者活 着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后者是利己主义;在最终结果方面,前者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而后者是遗臭万年。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思考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思考 很少有人说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艰难性了,除了谈到写作时,会有人露出一句“读写一家”或“读是写的基础”。 这里有客观原因。阅读在高考试卷中要分四个部分:科技说明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典诗歌阅读,现代散文阅读(新课改卷又将其设置为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阅读),其中有客观性选择题,也有主观性表述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掩盖了他们作为阅读题的共性。当然忽略它们的更主要原因在主观方面。阅读题考查既要考查师生的阅读经验,也要考查师生的阅读技巧,加上阅读时见仁见智的歧见。所以,阅读题的解答,下了功夫也不一定见效。因此,长期以来许多人讳言于此,即使有,堂而皇之又空洞无物的一句“多读”便大而化之地塞住众人之口。基于上述原因,了解阅读的过程,探讨阅读的规律,让学生对阅读能够心中有数,从而取得好的成绩,是我们应当思考的。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随实践而发展的,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便不应当一味的沿袭小学初中一贯的串讲课文的语文教学法。的确,文选式的教材编写惯例让我们的语文课本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

也促使我们的教师习惯于从入选的几篇文章中追寻微言大义。一学期下来,匆匆忙忙的学习,紧紧张张的练习,还没有读几篇文章,时间就过去了。 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情感体验,老师的指导尽量简要,甚至只要点拨即可,这或许是高中语文应当走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我们给学生讲了那么多,分析了那么多,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个目的,这个认识,只有从实践中产生,并随实践而发展。没有学生大量的感性认识、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便是一句空话。毕竟,澡盆里练不出游泳健将嘛!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便应认识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绝不是一个短暂的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如上所述,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两年(以前是两年半)的时间都是在这种少慢差费的文选式教学中的“精心研读”中度过的,在剩下的一年时间里由老师的精讲细讲要转变为学生的理解分析,直至写出正确答案,除了几个有天赋的几个有运气的,大多数的人只能牺牲了。 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从高中入学开始,语文学习就应当从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教师要适应这一点,并切

浅谈语文课的美感教学

浅谈语文课的美感教学 发表时间:2011-08-19T15:56:15.81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作者:李文忠 [导读] 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 河南虞城县第二高级中学李文忠 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不喜欢语文课呢?魏书生在乌鲁木齐市一中上《反对自由主义》时问学生:“如果三天不上课,你最着急的是哪门课?”学生回答的结果是英语排第一,语文排第五,而且在其他的一些调查中也显示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 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的组成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那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 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代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扇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总之,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治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上)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培养(上) 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有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均属创造性思维范畴。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分为表现特点和发展特点两部分。 (一)表现特点 对小学生来说,其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表现是零碎的、隐隐约约的,教师必须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发现。 1、知识和技能。学习中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的教学内容,且有较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提出一些老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从自己解题中得到满足;学习上有不服输的精神,且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不太看重分数却迷恋于自己的爱好;成绩不一定最好,但对小制作特别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

2XXX年初期,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主见起来。 2XXX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随着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们发现老师家长讲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学,开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现在学校,就是对老师上课评头品足。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看问题比较浅,到了五六年级,便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低年级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经常会出现。如果引导得法,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时,主动思维较少,大多是被动思维,也就是思考的问题都是由老师提出的。到了三四年级,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他们不断认识到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摘要: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一直忽视阅读尤其忽视课外阅读。这样,许多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学功底薄,考试时最头疼阅读分析题,另一方面,课外阅读结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是个重要问题。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看一些知识性强又喜闻乐见的课外书籍,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孩子们对文学的爱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一、教给孩子合适的阅读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水平,减少盲目性,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潜移默化积累学习方法,领悟学习规律,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理解,全面提高语文学习,使字词句、段篇章融为一体。做到读有作用,用有所长。 1、浏览,要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大概意思,主要人物。这就要求速度,要想提高速度就要学会浏览、跳读等技能。学生阅读时经常停顿必然影响阅读速度。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逐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细读。细读就不必读得太多。只要在第一步把握

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取出有用的或有兴趣的文段来读,逐字逐句地分析。其意义在于练习选取有用的,可训练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不能调动积极性,就不能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 3、回味。对文章进行“全面理解综合分析”。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主线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以练习。最后形成对文章的最终评价。由于建立的第二步基础上,这次的认识程度将比第一次深刻得多。然后再总结阅读心得,通过心得积累经验,逐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 1、多读。每篇课文都先叫学生回家预习,让学生能大体知道课文讲什么。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把不太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每篇课文都会有生字,待学生自主学习后,同桌互相纠正。这样,学生读书水平就可以大幅提高。 2、多说。精读课文则是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尽量多让学生说,这样老师就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让老师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每次课文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也逐渐有所提高。

谈语文课堂的美感教学

谈语文课堂的美感教学 发表时间:2014-07-22T09:04:38.233Z 来源:《教育学》2014年5月第5期(总第66期)供稿作者:张海涛 [导读] 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 张海涛河北省滦平县职教中心068250 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 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得清新俊逸,十分动人,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 例如,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腼腆害羞的神情,在枪筒上插树枝和野菊花的天真淳朴的样子,以及他挂破衣服、赠送馒头和掩护伤员光荣牺牲等场面,使学生真正窥视到了小通迅员那颗金子般的心灵。 又如,分析新媳妇拿被、铺被和缝衣以及献被等几个感人的细节,学生就能被新媳妇纯朴、善良、洁白无瑕的崇高感情深深打动。这样,让学生在饱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无产阶级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那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可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 如,把握魏巍《我的老师》一文的材料安排:“难忘——依恋——思恋”,首尾呼应,提示中心,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展现出老师的美好心灵。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又如,学习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诗,作者用鲁迅和反动剥削阶级作对比:在对人民的态度上,前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对人生的目的上,前者活着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后者是利己主义;在最终结果方面,前者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而后者是遗臭万年。 通过多层次正反对比上的相宜搭配,抑扬褒贬的感情色彩修饰成了“鲁迅先生崇高伟大精神的大厦”。这就是显示了其建筑形式的美。诸如此类所讲的文学形式的建筑美,能给人以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 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空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的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 如教学《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扇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 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花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的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总之,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治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个人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审美能力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个人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1 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

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2 在朗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有描绘美丽大自然的,有歌颂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有赞颂人类美好品德的,有揭露生活中丑恶一面的。这些作品蕴含着作者或激昂、或悲壮、或含蓄、或憎恨、或兴奋的强烈情感。教师应抓住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情感,扣击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体验课文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朗读,即“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探求美的一把金钥匙。《二泉映月》一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阿炳杰出的艺术才华以及他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阿炳借“乐声”倾吐自

创造性思维与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它是人创造力的核心成份,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 独特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思维结果的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以提供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为标志。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解决问题方案,必须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 或重建,独辟蹊径,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思维成果。例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 平同志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代表。它在香港、澳门回归 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必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划时代的伟大构想,新颖独特,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必将记入社会发展的历史史册。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当然,对于以掌握继承前人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生来讲,如果所解决问题对其来说是新颖的,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不因循旧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尽管不一定提供前所未有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物,也属于创造性思维。 2.运思过程的非逻辑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对事实材料进行 分析,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般思维。创造活动需要一般思维,但更需要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探索未知的实践领域,提出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主体经验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使未知事物带有较大的模糊 性和不确定性,给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仅利用一般思维就很可能缩手无策,人们就需要打破思维的逻辑规则,发挥创造想象的补充和预见功能,通过自由、灵活地联想,把抽象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明朗化,提出预测性假说或模型,确定创造 性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带有极大的非逻辑性和跳跃性。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和灵感。 3.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是靠某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由 多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度统一的结果。其中,既有与事物具体情境相联系的形象 思维,又有与抽象概念相联系的抽象思维;既有作为新观点、新设想产生基础和准备阶段所 进行的分析思维,又有新观念产生瞬间所表现出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形式(它们和逻辑思维前后为序、相互补充);既有为力求创新而进行的发散、多向思维或求异思维,又有为攻克难关而进行的收敛、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形式多样,表现各异。各种思维形式之间都分别构成一组对立面,其中都存在着既互相区别、否定、对立,又互相补充、依存、 统一的矛盾关系。在这一对对的矛盾关系中,各种形式的思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富有活力、逐步深入。 4.强烈的目标指向性。在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创造性问题会象磁石一 般地吸引着创造者,使其着迷,使其忘掉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活动中。对于一个着了迷的创造者,创造就是其生活的最终目标,其它的一切都会被放到注意的范围之外。正如普希金在谈其创作体会时说过的“我忘掉了世界”;俄罗斯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说过“当我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谈话时,我都想着它”;牛顿在专心研究问题 的时候,竟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到锅里去煮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对问题的迷恋和强烈的目标定 向作用的结果。如果创造的成果对整个社会的意义越重要,对创造者的吸引作用也越大,其

浅谈语文教学与情商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与情商培养 情商是一种无法象智商那样可用一整套题目量化的素质和潜能,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人格魅力、精神火花和道德力量,包括人的宏观视野、思维、感情、意志与情怀等“情商指数”。美国心理学家把这种比智商更为重要的、决定事业成功的个性特征称之为“情商”。近几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的“情商”与人的成长关系。有的学者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因素只起20%的作用,80%靠情商。这一研究结果是令人震惊的,也是符合实际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而是由不良情绪等情商因素而引起,情商不高的人,往往不被周围的人所接受,自然也就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在人们普遍重视智商的情况下,有必要把情商提到更为空出的位置,重视情商的开发,以培养出“情智双全”的新世纪人才。 语文作为智、情、意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情商培养时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商呢? 一、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商素材 语文教学注重情感陶冶,更多的要借助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身陷绝境却吟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豪迈壮歌的陈毅;坚持真理、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念念不忘“北定中原”,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词人陆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先驱鲁迅;“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广州起义;面对特务的暗杀敢于拍案而起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哪一个不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 老愚公移山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人力车夫关心他人胜于自己的坦荡胸襟,郭全海分马时的大公无私……这些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为人类酿造最美最甜的生活;他们不辞艰辛,不怕牺牲,爱憎分明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其优良品质给人以美的享受、启迪、熏陶。 教材中的壮美情景也信手可得、处处可见。如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那“鸟鸣山更幽”的幽雅;荷塘月色里的朦胧夜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南国秋色,“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和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绘形、绘声、绘色、绘情的渲染讲解,再经学生反复的朗读,咀嚼品味和心灵体验。这些震人心弦的高大形象和沁人心脾、诗情画意的景象,对学生都具有激动人心的巨大感染力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行……。无形中,学生的“情商指数”得以提高,情商得到有利的培养,培养了学生对英雄志士的仰慕、对美好境界的热爱与向往、对青春华的珍惜、对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专题学习感悟 阿城市小岭镇一中李升义今天学习了“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专题,感触很深。作为教师教学方面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我认为,创新教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首先,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思维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其次,要引导学生站在高处观察事物,“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反过来,“不识庐山真面目”不正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吗?教学也象登山一样,只有攀登到最高处,眼界才放得开,才能看到壮阔无比的大千世界,才能领略无穷的风光。站得高,想象才能丰富,思维才开阔。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不论长文短课,都应有个制高点,并且引导学生在这个制高点上,鸟瞰全文,驾驭全篇,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被错综复杂的事物所迷惑,才能有所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写得很简练的散文,课题以“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这个回答百分之百的准确,而在于形成这个答案的过程:为什么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便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制高点),从这一点出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战斗场面)、国际主义(抢救儿童场面)和爱国主义(防空洞里吃雪场面)才被一一地发掘出来。可见,引导学生站高望远是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思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事倍功半的可能。 而以上这些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轻松愉快,开放探究似的课堂,使学生更好体验合作、竞争的成功乐趣。我在上《曹刿论战》时,分析完了“论战”一段,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引用兵书上的一句古语让学生补充,“两军相遇,()者胜”,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七嘴八舌地说,答案包括“勇敢”、“有勇气”、“强大”、“抓准时机”等等,再经点拨引导学生用一个字填时,大多数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都想到了“两军相遇,(勇)者胜”。但我还不肯罢休,进一步追问:“勇者相遇,()者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得出了更多的答案,如“有能力”、“聪明”、“强大”等,当我再引导学生一个字填写时,大多数学生也想到了“勇者相遇,(智)者胜”。当时我很兴奋,便心血来潮地追问:“那智者相遇,()者胜?”,一时之间,学生交头接耳,面面相觑,仅有几个答案也不尽准确和完善。我建议学生再分组探讨,其中有两个小组联系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便顿悟起来:“智者相遇,(仁)者胜”。我又补充讲了老子的名言:“勇者无畏,智者无惑,适者有寿,仁者无敌”。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改革的大潮把我们推进到一个崭新时代。教研、教改成为时代的主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齐头并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明白,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的一个核心,只有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造就符合时代潮流的栋梁,结合实际,从教改、教研的角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人的创造能力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科学文化知识是前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是人们进行思维的根本,一切现象和事实表明,不管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必须通过思维才能产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没有思维,就不可能认识世界,也不可能有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所有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是他们创新的智慧结晶,是思维成果的体现。也就是说,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越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效果也就越明显。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而且具有创新和开拓性,是创造性智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独立支配学习的一种动力。只有学生有了自主性,才会主动学习,思想才会解放,思维才会活跃,潜能才能得以发挥,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学生学习时,才能在课文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课文时,能深入地去体验作者的生活、思维、以及语言的表达,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让学生大胆去想象、去创造,应从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早有“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的说法,从一些教育现象中得知,还有一部分教师教学的观念还难以更改,教学的过程大多被教师主宰着,学生却被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用信息时代的语言描述,学生就是一套纯粹的输入设备,输入什么,他就只有什么,甚至被动得什么也不知。这样,无意中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就会被禁固,变得呆板,成为固定性思维模式,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去研究、去设想,只能原地踏步,教育的改革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痛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形式应以独立自主学习为主,强调独立思考,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

美育语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一切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收到“润物细无声”般的功效。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赏美生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有力的内趋力。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地予以美育渗透,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教师采用范读(或放录音、录象),把文中所描述的美丽、神奇的“天上的街市”展现出来,使学生如亲临街市,感受着蓝天流云,小溪潺潺,仿佛自己提着通红的灯笼逛夜市:看到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华灯初上,光彩夺目,把一条条街道照得如同白昼。家家商店陈列着奇珍异宝:这是绚丽的北斗,那是精巧

绝伦的天鹅……何其富庶的地方,令人神往。此时,学生被这奇妙的境界所陶醉,促使他们饱含深情地学习这首诗,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探究诗中其它美的东西,这就会有力地促进对课文的教学。 二、赏美得乐。 “乐”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先决条件,求乐爱美是人的基本心理特征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寓教于乐”的原则,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产生乐学的情绪。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形象地挖掘文中的美,使学生得到愉快和熏陶。这时,学生体会文章内容就会容易得多。例如,在教学《变色龙》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时,根据课文的特点,将课堂变为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小狗咬了赫留金这个问题的舞台,让学生扮演文中出场的人物,着力把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围绕小狗主人是谁而产生的六次变化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学生通过形象、风趣的表演,能直观地感受到警官奥楚蔑洛夫善于见风使舵的特点。而在观看人物的滑稽表演中,学生又深刻地领会到了小说的主题。这就是揭示文中故事情节的美,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美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学生产生了快乐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进而他们会去仔细品味人物的细节和性格特征,这无疑会有效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追美探新。 好奇喜新是少儿的天性,表现美乃至创造美是少儿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学生在新颖的实践和创造活动中才能体会到:任何其他活动都无法取得由于实践和创造而领略到的愉快和欢乐。因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上津镇初级中学阮家利 人之初,每个人都一样,知识和能力如同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成人后,有些成了专家、学者,对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而有一些却不学无术,成了无能之辈。这样的结果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就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所造就出来的。但是,同等的先天条件,同样的学校和授课教师,其结果为什么还是有天壤之别呢?其实,每个人所接受到的教育和培养还是不同的,学校教育和培养仅仅是他所接受到的教育和培养的一部分,每个人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而正是这种教育环境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的学生,这种教育环境包括了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归根结底是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他从他周围人群中,不自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和培养,这种教育和培养的效果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强于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在人的思想观念上起到一个根基的作用。也就是说,不同的教育环境可以造就出不同的学生。 本文想从教育环境的角度浅析目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的问题。 回顾我们那代人的成长经历,看看现在学生的所处的教育环境,很容易发现现在教育环境的不足之处。 以我为例,我1951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刚上小学就碰上了大跃进,大炼钢铁,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学校参加过三街镇西峰山建造炼铁土炉的工地劳动,绿化学校种果树,种水稻,种蔬菜,打烧水泥的石头,上山砍柴烧炭等等集体劳动,在家里做过椿米做饭挑水洗衣等等家务劳动。寒暑假还要帮生产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开学时还要交上生产队出具的劳动表现鉴定书。(以上所述,已退休的灵川县教育局长庾绵训可以作证。当年他是我们的小学校长。)这些经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是绝对不相信的。 另外,自制玩具也是极好的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好途径。现在的孩子几乎不自制玩具,想玩什么就闹着要买,我在小时候,家里就从来没帮我买过玩具,想玩就得自己做,不做就没有过玩。儿童时期自制的玩具如陀螺,转轮、风车、弹弓、木制手枪、弓箭、鱼枪、直升飞机、打结子炮的手枪、用子弹壳做的火药枪、用榄木籽作子弹的连发冲锋枪、笛子、二胡、万花筒、望远镜等等。制作每一样玩具时,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喻说,做笛子时,发现了音阶不准与孔距有关,做望远镜找不到透镜,做二胡时找不到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