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一秘”、“二书记”之类
- 格式:docx
- 大小:14.55 KB
- 文档页数:3
揭秘“河北第一秘”李真生命最后的24小时作者:乔云华来源:《资治文摘》2013年第01期当地狱之门向李真打开时,李真正在做什么呢?2003年11月12日。
8时,李真自己开始玩牌(李真常用扑克牌给自己算卦)。
11时30分,李真吃中午饭。
11时45分,开始躺下读书。
13时,睡午觉。
14时50分,起床,在监舍里散步。
16时,玩牌。
17时15分,看书。
17时30分,吃晚饭。
17时45分,看书。
21时20分,抄写家信。
22时50分,洗下身,洗脚。
23时05分,躺下看书。
2003年11月13日。
1时35分至2时50分,李真手舞足蹈地向看守他的管教人员和武警大谈过去“过五关斩六将”的风光历史。
这是李真进看守所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如此兴奋地讲自己的历史。
事后,有人开玩笑说;“这也许是回光返照”。
3时40分,睡觉。
3时45分,给李真注射死刑的行刑车开进看守所。
法警为找电源,调试行刑车上注射药液的气泵,把电话误打到关押李真的监合。
还没睡踏实的李真惊恐地问接电话的管教干部:“怎么回事?是不是关于我的事?”管教干部安慰他说:“不是,电话打错了,你好好休息吧。
”7时,李真还在熟睡。
管教干部叫醒李真:“起床吧,今天是亲属会见日,你妈和你姐姐、哥哥们看你来了。
”李真急忙起床,洗漱,换衣服。
7时10分,李真被押出监合,武警给李真摘了脚镣。
李真问:“不再回来了?”武警回答:“不回来了。
”7时15分,李真被押进家属会见室。
—道铁网把这间会见室一分为二。
铁网的一边是他坐在安全椅子上,手脚都被束缚着;一边是李真的家人,是想他、念他、终于和他相见的亲人。
母亲、两个哥哥、姐姐、姐夫,他们在公安干警监视下逐一与李真见面。
每人见面的时间为5分钟。
多么宝贵的5分钟!李真的姐姐哭了。
三年来,她为这份割舍不断的亲情,为李真的案子上下奔走,引来多病缠身。
她说:“只要能保住我弟弟的命,我就满足了。
”而今……李真也许朦胧感觉到死神的逼近,叮嘱姐姐:“我死了,请替我给爸爸烧炷香。
国民党第一秘书陈布雷工作经历作者:陈奇来源:《办公室业务》2017年第05期【摘要】陈布雷追随蒋介石22年,是蒋介石的“文胆”“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一方面,凭借丰富的新闻工作经历和深厚的新闻写作功底,陈布雷成为蒋介石的机要文字秘书,为蒋介石草拟过不少应用文告,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最高决策中心的首席“御用”笔杆;另一方面,他廉洁自律,不拉帮结派,不贪污腐败,颇有“贤相”之风,被蒋介石称为“完人”。
本文通过爬梳陈布雷1927-1934年初的秘书工作经历,系统呈现陈布雷作为名人秘书在这一历史阶段的经历与成就,既深化中国秘书人物及秘书史的研究,又为今天的秘书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陈布雷;蒋介石;秘书;民国时期陈布雷(1890-1948)一生经历了求学、新闻工作、教育工作及秘书工作等阶段。
1890-1911年为其成长、求学阶段,陈布雷于1911年以名列第四的佳绩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结束其求学经历。
1911年任上海《天铎报》撰述,开始了他的新闻工作与教育工作生涯。
一方面,他先后在《申报》《四明日报》《商报》《天铎报》担任译述、撰述、编辑主任、主笔等各种职务,在新闻领域颇具建树及影响力;另一方面,他在宁波实效中学任教9年,教学生英文、外国史、世界地理、法治经济,亦曾代舅舅在宁波师范学校教国文,后也曾在省立第四中学兼任法制、经济课。
自1927年见蒋介石后,陈布雷开始了他的秘书生涯。
陈布雷跟随蒋介石共22年,实际上可分为1927-1934年初与1934-1948年这两个阶段。
本文的研究对象——陈布雷的秘书工作经历,即发生于1927-1934年初,陈布雷主要在公文草拟方面辅助蒋介石的这一历史时期。
在1927-1934年初这一个阶段,蒋介石初遇并欲重用陈布雷,但陈布雷不愿从政为官,故陈布雷并非一直在蒋介石身边。
陈布雷依旧是客卿身份,蒋介石有重要事情,才会召见陈布雷并安排写作任务。
笔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陈布雷是否在秘书工作之余兼顾新闻工作,将这一时期又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那些“倒霉”的领导秘书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5年第3期有官场人士认为,要当好领导秘书,最好做到有思想无主见,有成果无形象,有权力无职位,有本事没脾气。
文_路思敏说起领导身边的秘书,人们总会有一层神秘感。
而许多当过秘书的人则说,这是一个劳神费力的活儿。
一名当过领导秘书的人曾向笔者讲述过关于端茶杯的细节。
据他介绍,领导出席会议前,秘书一般会提前到场,把会议材料与茶杯放到桌子上。
但他有个习惯,放下茶杯后,将盖子拧松一圈。
“把盖子打开,里面的茶水凉太快;盖子拧太紧,领导喝水时费劲。
所以只拧松一圈,不多不少正合适。
”领导调走,高调秘书成别人出气筒能当上领导秘书,在一般人看来是“找到靠山”,驶入仕途快车道。
但也有当过秘书的人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一名担任过领导秘书的人士表示,起码近二十年来,他见过的在领导身边当秘书的,都是平民子弟出身。
真正有背景的,是不会来做这个活儿的。
一来工作太辛苦,二来人家也不敢用。
他还解释,比如你是某领导的儿子或女婿,总不能在自己老爸身边当秘书吧。
去给其他领导当秘书,谁敢要?在官场里,谁也不愿意自己身边的秘书,是某名同僚或上司的亲属。
除此之外,这名人士还认为,当上领导秘书的人,未必就进入保险箱。
“谁要有兴趣,可以去做一个统计。
就以一个省或一个市做样本,看看历届领导的秘书,究竟有多少人最后在仕途上顺风顺水,走上了重要位置。
另外也可以看一看,某一地的现任高官中,秘书出身的究竟有几人?我敢打赌,比例六分之一都不到。
”在笔者的观察中,确实发现有一些倒霉的秘书。
西部某市市委书记在任内作风强势,他的秘书也颇为高调。
后来书记调回省城任厅长,秘书就到该市一个县里当县委副书记。
可书记当初得罪的人太多,自己远走之后,留在当地的秘书就几乎成为众人的出气筒。
这名秘书不到40 岁就当上县委副书记,后来辗转多地,到退居二线前,连个正处都没有解决,只是一个区里的人大副主任。
还有一名秘书的经历似乎更悲催。
我国古代秘书制度演变秘书素质与典型榜样组图在我国古代,秘书被称为史官、御史大夫、尚书、长史、主簿等,具有掌管图书典籍,收发奏章、草拟和上传下达的职责。
私人秘书始于清朝,称幕客,也称西席、馆师、宾师等,俗语称为师爷。
是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
A.古代秘书漫谈古代中国皇帝的身边也有秘书,为朝廷撰写公文。
公文的形式五花八门,诏书,圣旨,甚至墓志铭,所不同的是,古代秘书撰写的是有偿公文。
开皇年间,隋朝开国元勋郑译复爵沛国公、位上柱国。
郑译在几年前被贬为隆州刺史,这次回京治病,隋文帝设宴招待他,宰相高颍等人都来作陪。
在喝酒言笑中,隋文帝忆起旧情,便当众宣布恢复郑译的沛国公爵位,并当即指示内史令李德林起草诏书。
高颍见郑译喜事降临,便开玩笑说:“笔干了。
”言外之意是要花钱买笔墨了。
郑译回答说:“我出外做地方官,这次因病请求回京,承蒙皇上批准便打马回朝,无一文钱在身,拿什么给你们…润笔‟呢?”隋文帝听罢大笑。
据清代学者赵翼考证,润笔这个词儿便是从这里来的。
现在作文受酬俗称稿费,古代则通常叫做润笔。
古人作文受酬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为活人写寿序,给死者撰碑文。
如唐代大散文家韩愈,写碑文颇得润笔之利;北宋诗人王禹偁贬官外放商州时,也写过好些碑文,且自作诗云:“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二是为皇帝、大臣和朝廷、官府起草公文受赏赐。
这种公文可称作有偿公文。
古代秘书撰写公文,和作家撰写寿序碑文一样,有时是可以得到赏赐、获得酬劳的,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中说,在宋初,秘书写公文“皆有润笔物”。
宋太宗赵光义时,还“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秘书办公的地方),每除官(任命官员)则移文督之”。
秘书领了俸禄,写公文却还要另外获酬,而且在宋朝还订立制度要大家共同遵守,这种做法确实让人费解。
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那就是秘书的俸禄普遍很低,有的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杨亿是公文大手笔,长期在朝廷从事秘书工作,因为家贫,他曾经请求去地方上做官。
《蜗居》宋思明原型“上海第一秘”秦裕?(图)2009-12-12 04:09:00来源: 东南快报(厦门)跟贴2 条手机看新闻宋思明“江A00029”的车牌,与秦裕事发前的车牌号“沪A00029”相似。
巧合点1促使郭海藻走向宋思明的郭海萍,原型可能为SMG(上海文广)旗下知名主持人。
巧合点2周正毅因强行拆迁一处民居导致老年夫妇火中身亡。
此事最终牵出社保案。
巧合点3“江苏移动欢迎您!”海萍看着手机里刚收到的这则短信,一缕苦笑泛上疲惫的脸庞。
此时,她刚刚和妹妹海藻一起,坐了3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一个地处远郊的新楼盘看房——是市中心的房价狂涛将她们抛到了如此之远的地方。
电视剧《蜗居》中这一“灰色幽默”,激起荧屏前更多的苦笑。
“太真实了!”网络上叫好声一片。
艺术与现实的距离可以达到多近?这是这部电视剧10月底热播以来引发的饶有兴趣的舆论话题。
人们在津津乐道地猜测,以“江城”为故事发生地的《蜗居》的某些情节,是否在影射2006年黄浦江畔发生的那宗震惊海内外的要案?剧中一些重要人物,是否是以某些真实的公众人物为原型?被更多传言笼罩的,是《蜗居》的创作背景。
各大网络论坛上议论纷纷,说该剧改编自六六出版于2007年的同名小说,而该小说的创作背景正是当时震惊全国的上海社保案。
剧中男一号、身负要案的市长秘书宋思明,被指原型为上海市前宝山区区长秦裕。
剧中宋思明“江A00029”的车牌,与秦裕事发前的车牌号“沪A00029”相似。
秦裕曾担任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秘书,有“上海第一秘”之称。
2006年社保案爆发,秦、陈二人均涉案被查。
剧中女一号、宋思明情人郭海藻,则被指原型为SMG旗下一名主持人。
“社保案事发时,她因为与秦裕的关系,曾被传唤协助调查。
”SMG(上海文广)一位此事的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位主持人曾有一位在上海某高校担任教职的男友,该男友即是剧中小贝的原型。
”至于剧中女二号、促使郭海藻走向宋思明的郭海萍,这位人士称原型为SMG旗下另一知名主持人。
“河北第一秘”李真案侦破始末河北省国税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真中新网10月13日电2003年10月9日上午,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唐山对李真受贿、贪污一案公开宣判:依法裁定驳回李真上诉,维持一审对李真的死刑判决。
至此,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河北第一秘”李真经济犯罪案件,完成了终审判决。
李真是如何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其特大经济犯罪案件是如何查办的?中共河北省委机关报河北日报今天刊载深入采访文章予以记述如下:(一)1998年,河北省纪委对张家口卷烟厂厂长李国庭特大经济犯罪案开始立案调查,鉴于该案涉及有关河北政界的经济犯罪,该案被列为中纪委重点关注的案件。
1999年3月18日,畏罪潜逃的李国庭在天津被抓捕归案。
中纪委迅速派人奔赴河北,协助省纪委开展调查,并加大了对李国庭的审讯力度。
在经过长达3个月的审讯和政策攻心后,2000年2月6日,李国庭终于“吐”出一枚重磅炸弹:省国家税务局局长李真曾在纳税方面给烟厂以照顾;1995年至1996年期间,李真的妻子杨某赴新加坡学习之前,曾向其索要10万美元,李国庭向个体烟贩闫满常索要5万美元送给了李真。
经调查,李国庭的交待属实,李真显然已涉嫌受贿犯罪。
事实上,近年来,中央纪委、国务院信访局乃至中央主要领导都相继收到过反映李真劣迹的举报信件:———1995年1月28日,一封署名为“群众”的来信,反映河北省委办公厅秘书李真收受他人一部日产凌志400型黑色豪华轿车和为其妻杨某非法办理新加坡移民手续问题。
———1995年4月13日,一封署名为河北省委“部分干部”的来信,再次反映李真收受他人一部走私日本高级轿车和用巨款为其妻杨某办理向新加坡移民手续问题。
同时反映李真在生活上极不检点和收受他人贿赂等问题。
————1995年5月底,张家口市一位群众向中纪委反映,身为河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的李真,伙同省政府副秘书长兼驻京办主任王福友,自1993年以来先后从张家口卷烟厂厂长李国庭手中批条子26张,倒卖香烟,从中牟取暴利,并帮助李国庭活动成河北省劳动模范等情况。
办公史话office myth国民党第一秘书陈布雷工作经历——1934-1948年解读文/聊城大学文学院 陈奇【摘要】陈布雷素有蒋介石的“文胆”“智囊”“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作为蒋介石的秘书,他忠心耿耿为蒋服务长达22年。
本文通过爬梳陈布雷1934年-1948年的秘书工作经历,系统呈现陈布雷在这一阶段作为名人秘书的经历与成就。
通过陈布雷的秘书经历侧面呈现蒋介石侍从室的设立与作用,既深化中国秘书人物及秘书史的研究,丰富秘书陈布雷及蒋介石侍从室的血肉关系,又为今天的秘书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陈布雷;蒋介石;秘书;民国时期陈布雷(1890-1948)一生经历了求学、新闻工作、教育工作及秘书工作等阶段。
陈布雷共跟随蒋介石22年,实际上可分为1927-1934年初与1934-1948年这两个阶段。
本文的研究对象——陈布雷的秘书工作经历,即发生于1934-1948年,陈布雷全身心辅助蒋介石的这一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陈布雷全身心服务于蒋介石。
作为蒋介石实际上的私人秘书,陈布雷为蒋介石草拟了不少文告。
蒋介石建立了侍从室,陈布雷任侍二处主任,一直在蒋介石身边。
后侍从室被撤销,陈布雷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依旧担任政治上出谋、文字上执笔的角色,直至去世。
本阶段根据陈布雷的职务将其1934-1948年的秘书工作经历分为以下阶段:一、1934年秘书角色初定位1934年5月,陈布雷抵达南昌。
蒋介石欲于行营成立设计委员会,主要作研究、设计、审议、调查等工作,其成员主要是蒋介石搜罗的一批国外留学归来的专家学者,由陈布雷担任主任委员,助其笔札,负责文化宣传与理论研究,为其顾问。
这大大提高了陈布雷的政治、学术地位,蒋介石也进一步达到了一箭双雕笼络陈布雷与尊重名士的目的。
6月,陈布雷随蒋介石回南京参加中央军官学校10周年纪念,撰写《十年来革命经过之回顾》一文。
7月,陈布雷随蒋介石驻牯岭,每天给蒋介石修改讲稿。
9月,日本侵华野心毕露,全国各界抗日热情高涨。
中央第一秘书局密电在发出“起来,为祖国捐建一艘航空母舰”,引起全国民众响应之前,曾经有过一个后来成为策划大师的叫刘万奎的,他搞过一个企业家捐建航空母舰的策划,但是没有什么反响。
刘万奎在2006年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曾经谈过他的策划的过程。
刘万奎先是搞过一个打假的策划,期间结识了山东的一个叫卢恩光的企业家。
在一次饭局上,刘万奎发现当时美国打击伊拉克的时候,所有的飞机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
刚刚开始策划起步的刘万奎就跟卢恩光提议,如果他出1000万元捐建航空母舰,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能为增加国防实力做出贡献。
刘万奎和卢恩光草签了愿意出1000万元捐建航空母舰的协议,还专门找了专家,围绕航母的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论证。
那年春节前,刘万奎到北京找到了中央军委。
中央军委的接待部门说,你这个想法太幼稚。
刘万奎又找到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都没人接待他。
后来,刘万奎又找到几家中央级媒体,接待他的人都说刘万奎是疯子,没有政治素质。
刘万奎说:“我就纳闷了,我拿的可是真钱过来的啊!真的就没人愿意收这笔钱吗?”那时候,我们国家正在研制神舟一号载人飞船。
刘万奎又去了总装备部,想把钱捐给他们研制飞船。
后来他们又去了总政治部秘书处,一个少将接待他们,少将说,要过春节了,马上又是两会。
你们先回去过节吧。
军队不能接收你们个人行为的捐赠,必须从地方政府走。
这些情况,是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偶然从网络上看到的。
真不知道刘万奎之前还有这么多的曲折。
当《特周刊》策划“起来,为祖国捐建一艘航空母舰”时,我只知道,刘万奎之前曾经要求在我们的报纸上发表过一个《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致全国企业界的一封倡议信》,《倡议信》曾被很多媒体转载,还加了编者按,但始终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
今天我来说这些,一是为了说明,我的“起来,为祖国捐建一艘航空母舰”的新闻策划借鉴了刘万奎的想法,二是想通过这个事件说明,任何策划,不管是新闻,还是企业策划案,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激发点,都不可能成功,更不可能引起社会大的反响。
解读“第一秘”、“二书记”之类
河北年轻贪官李真的发迹史里,有些关键词很值得咀嚼。
试择其“一”、“二”析之。
“一”:“李真经常以‘河北第一秘’自居”;
“二”:“李真俨然是‘二书记’”。
这“一”、“二”之论,出自《了望》XX年第14期关于李真其人其事之文中。
这“一”、“二”之论,活画出李真嘴脸:牛、狂、横、狠,其结果便归结于、落实到“贪”。
这“一”、“二”之论,细较起来,不止于一个年轻贪官李真,扩而大之,又是当下所有大贪巨蠹的“群体嘴脸”。
首先,这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官本位腐朽意识的凸现。
秘书就秘书吧,因是省里主要领导身边的秘书,就变成了“第一秘”了。
按说,在有关干部排序表中,也许李真真的排在第一。
那又怎么样呢?不过是要求你更好地为主要领导做好
秘书工作罢了。
但李真却不这样想,他把秘书也“官位化”了:因是“第一秘”,靠近“第一官”,所以自己也位居别人之上,也是一个大官了。
其次,这是“拉大旗作虎皮”糊涂意识的凸现。
“第一秘”就“第一”吧,但李真不满足,第一才是“秘”,不过瘾,于是“俨然是‘二书记’”起来。
他的逻辑是,给“书记”做“一秘”,自己便是“二书记”了。
“二书记”多大,大得很咧。
小小李真,动不动就“摆谱”、训人,地市级、厅局级干部统统不在话下。
一句话:“一人得道,鸡犬飞升”哩。
再次,这是封建“尊卑有序”糟粕意识的凸现。
当秘书你就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守好本分吧,不,李真时刻想到的是排在第一;做秘书就是秘书吧,不,李真想象自己是“二书记”。
本来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有工作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你干你的工作,我干我的工作,都是为社会作贡献。
但李真的思路却是,上下有序,以上驭下,高视阔步,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
“第一秘”、“二书记”李真年纪轻轻的终于“栽”了。
现在“排在”哪儿?不得而知。
不知他自己作何感想。
但事
情似乎并不这么简单。
我们说李真的这些想法“封建”、“腐朽”、“糟粕”、“糊涂”,是不错的,但问题是,李真就靠这些烂七八糟的意识“凸现”,居然步步成功,1962年生人,“仅用了六七年时间,就从秘书升到厅级岗位”。
这又是何故?我想这才是致命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才能防止李真之后有李真第二、第三出现,才能防止李真一样的“张真”、“王真”之类出现。
关键在于比李真更有“权”的人。
何故那么相信李真,重用李真,难道看不出他的毛病来?关键在于我们的识人用人管人机制。
有无行之有效的考察、核查、监督制度?“‘双规’前3个月,李真居然通过了‘三讲’,还被评为河北省先进工作者,上台领奖”。
这种笑话屡屡发生,大贪官胡长清也上演过这出“戏”。
但我们要问:是一个李真之过吗?是一个胡长清之过吗?
关于李真的“一”、“二”之论,虽只有“一”、“二”,但要准确“破解”还真的不容易。
抛砖引玉,请有识之士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