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语境中现代性在传统中的生成

全球化语境中现代性在传统中的生成

全球化语境中现代性在传统中的生成
全球化语境中现代性在传统中的生成

全球化语境中现代性在传统中的生成

作者:金德万

任何社会价值体系和文化环境的稳定发展都离不开历史传统作为基本的制度资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改革无不对本土固有资源具有路径依赖;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上许多民族国家可以提供例证以证成对传统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可以促进和完善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

近代以来中外文化开启冲突与交融的历史过程已经一百多年,新文化运动至今也已九十年,更深入细致地思考这一历史过程中被前人讨论过无数次的问题现时再次表现出紧张与焦虑。经过长期封建的皇权专制社会,一脉相承而又形态各异的统治文化经由意识形态对中国学术的道统施加的干预与掌控已然成为一种深刻的、具有制度性定势的文化形态。在这样一种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中任何原本比较纯粹、比较能够保持自身独立价值标准的观念形态,都有可能因政治的干预、因治统的牵制而失去原初形态,并以意识形态的建构而成为一种政治权力的工具。所谓治统,乃指统治权力的运行方式及其利益需求。所谓道统则是文化本体性的价值追求和传承路径。这一历史脉络原也有理论逻辑支撑。战国晚期荀子阐明君权所以神圣至上乃有言曰:“君者,民之原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这就是说统治者乃天下万民最终的归属,而君权即最高权力,最高权力即最高真理。思想的运思之路依循这样的理论逻辑:民之原者君也,君之所道者道也,民以君为最终归宿,道则出于君,是君为至上,最高权力,君所道者道,道即最高真理。后来宋程颢乃言曰:“君道即天道”。明刘宗周亦曰:“王者,宪天出治,……君道即天道也。”不仅君道合一,治统与道统合一,而且整个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乃出于君,须由统治权力来把持和掌控。

在中国思想史上,原始儒家讲究“法先王”,他们把政治理想的设计集中到古代圣王身上,这些圣王或是实有其人,或是传说性假托,但全都具有固定的标准,那就是具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高尚道德和关注人民的圣衷圣意。这就是道德的具体化。天真的儒家者流希望通过“法先王”把当世君王引入符合其政治理想的领域。孟子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为明显,他希望通过宣传圣王,把现实中那些不合格的君王改造成符合儒家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圣人。在成仁成圣后统一天下,使人们得以在圣王统治下,享受仁政的幸福生活。这种道统与治统之间的紧张,在权力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时,道统非但不能引导治统,而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治统,学术理性和精神思想的传承不得不被意识形态的演进所代替,表现在历史事件上就呈现出王道和霸道的紧张。荀子崇尚权力,他提出的“法先王”被法家接手,为学术理论谄媚当道者,为道统臣服于君王之治开了无数法门。从孟子之学到荀学的道统传承上虽然有了这样巨大的裂缝,理论的逻辑链环并不能以弃荀而就孟就可以维系其演绎和展开。儒家学说本质上就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而宗法制度的基础乃是家国合一的宗子制、家长制。儒家主张君王好比一家或一族之长,权力并非是人民授予的而是天授的,天赋的君权实质是血缘的脉绪,这样一种亲亲尊尊贤贤的制度安排自有一整套政治文化资源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来维系。这一治统,同时不断地掩饰、消除、修正与此不相适应的道统,从而巩固和延续君臣父子的万世一表。儒家思想中最为进步的说法是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乃视天意为民意,敬天无异于爱民。但儒家却并未能从这里引申出君王应该由民众决定的理由,更不可能设计出以民权或人的权利来限制统治权力的有效制度。道统要影响治统,使君王成仁成圣,如果没有人的权利或民权作为基础、通过相应的制度对权力予以制约,那么什么学术理论,什么样的道统影响力都是难以干预或者说引导治统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典型例证。比如著名学者黄宗羲,他认识到统治权力导致的腐败黑暗,乃以其过人的学识而设计出限制皇权的种种方式,这包括扩大地方权力以分散中央集权、以学校的公共舆论监督政府等等。但是这些设计仍然无异于水中月、镜里花。黄宗羲的尊人黄尊素等一大批敢于议论朝政的朝官们,被魏宗贤及其党羽诬以贪脏的罪名,先后惨死于特务衙门的酷刑和屠戮之下。横遭如此惨祸,黄宗羲却连放声痛哭的权利都没有,只能在惨淡月色中伏枕而饮泣吞声。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惨烈的重压啊。

还有一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由于权力的需要高于一切,所以文明的文化所具有的正面价值非但得不到彰显,反而倍受压抑,道统自掩或扭曲以适应治统;而那些消极的甚至劣质的文化因素却可以在权力的强烈刺激下迅速膨胀、壮大,从而对社会的价值构建施以巨大的负面影响。治统干预、修正道统。治统对道统的强力干预十分明显地表现在政治权力对意识形态中正面价值的强大销解力量。汉儒对社会风气有这样的描述:“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守道循礼者,不免于饥寒之患。”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明代著名儒家学者和政治家邵宝,他勤于著述,定期聚集生徒研讨“义利公私之辨”,并修复白鹿书院以作为研修儒学的场所。当时的宦官头子、文盲刘瑾掌握大权。某天邵宝与同僚见刘瑾,那同僚偶然失言惹得刘瑾大怒拍了桌子,这就吓得邵金当场尿了裤子。邵宝退出后,刘瑾指着地上的尿迹嘲笑说:“这就是你们无锡邵宝撒的尿。”像邵宝这样的硕学宏儒、身居高位的道德领袖,其读经修身继往圣绝学的功力毫无疑问非常人所能比侔,但就是他也要被地痞流氓吓得尿裤子,岂不令人喟叹,实在是莫名于权力的力量竟然如此巨大。

夏商周三代,臣下在朝堂坐而论道,素为先儒所津津乐道,那是因为君权尚未达到绝对化的地步。秦朝开启了皇权至上,连辅助始皇帝一天下的宰相李斯都得像小臣一样低三下四,最后还被赵高这样的阉竖害死。后来相权逐渐衰解,明代干脆废了宰相一职。明清两代的内阁大学士,雍正后的军机大臣,虽有相国之名,实际上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明代的廷杖制度、清代官员在朝堂上的长跪制度,都极大地摧毁了臣工的自尊心。这既是治统所乐于见亦是为道统承载者的历代儒者所设计。道统影响力的卑微渐次发展到道统不得不为适应治统而自甘于沆瀣一气,道统乃统一于治统。

王夫之一身极苦,可是这样一位在野的博学士人,只要涉及君臣关系必是尊君抑臣。他坚决反对“士大夫自护其类,以抗上避害。”他认为绝对的君权乃“天下之公理”,君王就是“公”,不能“以私乱之”。明清时代的极端专制其实正是在道统的辅佐下形成的。王夫之还曾总结历史规律,他认为,百姓平日里受暴君和官府百般搜括欺凌之时,都盼天降神威,将头顶上的这些施暴者统统诛灭。但是一旦社会大动乱来临,百姓们如鸡猪、青蛙、蚯蚓一样被任意宰割,这时候

遥想当初自己被官府用刑具锁着追逼租赋的日子,反觉得那样的生活真是甜蜜享受,而回过头来看那些暴君和贪官污吏,就会感到他们如尧舜时代的统治者那样真是难得的圣明。这就反映了治统对道统干预、修正,乃至于道统成就这样一种可怕的、颠倒了的法理逻辑。

道统不仅被治统随意修正和干预,以使皇权极端和任意地伸张,道统还被下层社会的游民文化所瓦解。道统的各种叙述是以文字记载在各种经典文献的文本之中的,清代钱大昕竹汀有言:“六经三史之文,世人不能尽好,间有读之者,仅以供场屋饾饤之用,求通其大义者罕矣”。文人士大夫尚且如此,下层社会的影响更可以想见。对于广大民众影响最大的无非是自宋代以来开始流行的大众通俗小说和由此改编的戏剧。鲁迅先生就说过“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钱大昕在其《正俗》中指出:“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个小说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实际与儒释道并不相同,不如说就是游民文化。

游民由于自己的生活处境和经历有了不同于宗法人的思想意识,生存乃是他们最为迫切的追求,为此他们可以冲破许多既定的规范,把本来具有非规范倾向的文化推向极端,他们缺少是非观念,总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划线标准。他们具有反社会性,只有社会动乱才能改善自己的地位。这些反映到通俗文艺作品中,不仅影响着广大民众,而且也波及到其他阶层。道统的理论环链的断裂和崩毁其实不完全是强力的政治文化和西来的异质文化所致,更多的倒是被民众文化所瓦解。在社会安定时还不甚明显,到社会动乱时期,下层社会人们求生、上层社会的人士求安都会形成一种心理合力不约而同地要采用游民的办法,于是道统的圣贤经传就丝毫不能有所作用了。

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正面价值因素被封建的政治体制的不断侵蚀已是几近于无,这一问题亟待引起世人的重视。多年来曾有过这样的说法,新文化运动是文化激进主义,这个运动对西化的提倡和对传统的否定导致了民族精神的缺失,甚至于引发几十年后的文化革命。其实持这种看法的人对传统者何所是,是并不了然的。梁启超曾沉痛地描写八国联军入北京后的景象:“‘顺民’之旗,户户高悬,‘德政’之伞,署衙千百!”当时的国人对国家、对自己的传统的信心竟至脆弱到不堪一击。梁氏的结论是,正是自古以来国民权利的缺失,才导致了国家和文化信念的崩毁:“其能受阉宦、差役之婪索而安之者,必其能受外国之割一省而亦能安之者也;其能奴颜婢膝乞怜于权贵之间者,必能悬‘顺民’之旗、箪食壶浆以迎他族之师也”;后来鲁迅揭示为奴隶而不得的历史悲剧,胡适强调一个自由的国家不是一群奴隶所能建造起来,也是这个意思。

恢复道统也好,重建民族传统的自信也好,要使这一努力得以成功,首要的前提乃是真正摆脱严复所说的那种千百年中“(百姓)无尺寸之治柄,无丝毫应有必不可夺之权利”的状态;也就是康德所说的“对所有人来说,首先的责任就是进入文明社会状态的关系。”

全球化语境中的翻译

全球化语境中的翻译 译题一:“过劳死”事件余波未了白领弃高薪裸辞 日前,一位刚入职场半年的年轻女白领早逝的新闻引发较大关注。好几位供职于"四大"和500强企业的白领在论坛里发帖,表示受到此事触动,已放弃原本数十万年薪的“超高压”岗位,打算休息一阵子或再去寻找一份低薪、环境轻松的新工作。伴随微博上"珍爱生命,远离四大"的声音,这股"裸辞潮"成为当下求职季的热门话题。针对这一动向,人力资源专家指出,职场人不必矫枉过正,而企业方面要学会采用多种可行方法来帮助员工释放压力。 参考译文: After Kaloshi, the Naked Resignation Stung by the news of a rookie white collar cut off in her prime who had just graduated for half a year, several employees have given up, according to their posts in forums, their "pressurized: positions that may earn each of them an annual pension of more than RMB 100, 000 at "Big Four" (PWC, DTT, Ernest &Young, and KPMC) and top 500 enterprises. The "quitters" say they need to take a rest or find an alternative job of low pay but with little pressure. The call for "a life away from Big Four" echoed on the microblog heats up the "naked resignation wave" in a season of job hunting. However, employees are warned by HR experts against overacting to the incident, while employers are prompted to take viable measures to help relax their employees.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华为中兴国际化中所遇到的问题

华为和中兴如何解决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来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进程 日益加速的同时,以华为,中兴为首的通讯制造企业扩大海外市场的脚步却不断 受阻。本文通过陈述华为、中兴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反倾销、反收购、反干预等 问题,分析其中的经济、政治、以及自身原因,认识到良好的自由竞争环境以及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提出了政府支持、国际援助、品牌战 略、技术创新、拓展业务等解决方案。 Abstract: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WTO,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increases ceaselessly, as well as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is also accelerated. However, the footstep of some communications manufacturers such as Huawei, ZTE expanding overseas market has been blocked.The passage states that Huawei, ZTE have been facing the problems of anti-dumping,anti-takeover, anti-interventionism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personal reason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s of good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roducts for enterprises, to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such as a government support, international aid, brand strate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xpanding business and so on. 关键词:反倾销反收购反干预国际化 一.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从2009年12月8日开始,印度财政部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同步数字传输 设备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最高为产品进口价格(CIF)的236%。这意味着,中国通 信企业出口印度市场的SDH设备,成本和价格将至少提高近30%,华为的成本增 加了50%,而中兴和烽火通信的成本增加了2.36倍。 2010年,应比利时一家小公司的起诉, 欧盟发起了对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 反倾销调查.华为中兴遭遇外企恶意投诉.我国20亿美元的产品面临欧洲贸易保 护。 2011年2月,华为收购3Leaf的举措被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否决。 2011年6月3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数据卡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 两项调查,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若调查认定可采取两项措施,欧盟对每单位 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可达60欧元以上,而目前欧洲市场上无线网卡的均价只有 20欧元至30欧元。 2012年5月28日消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欧盟将对华为和中兴提出诉 讼,指控其从非法政府补贴中获益。 欧盟认为中兴和华为因收受非法政府补贴后在欧洲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 产品。报道称,欧盟正就此搜集证据,并已将此事知会各成员国。倘欧盟判定中 国的行为属违法,华为和中兴将可能需支付惩罚性的欧盟关税。 2012年10月8日美国国会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为中国情报部门提供了 干预美国通信网络的机会,并建议相关美国公司尽量避免同华为中兴合作,以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共产党宣言》全球化语境解析

《共产党宣言》全球化语境解析 刘明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作为传播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自1848年问世以来,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1]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从全球化角度解读《宣言》,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本课题组认为:对《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研究,应以文本为依凭,坚持“信”的原则,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才能按照“达”的原则,进一步探讨“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因此,从全球化语境揭示、考究《宣言》文本的整体架构和行文逻辑,便成为研究《宣言》全球化思想的奠基工程。 《宣言》文本除七篇序言外,其本体可分为:绪言、主体、结语三个大的层次。虽然,目前所见的各种《宣言》文本,均将马、恩生前所写的七篇序言置于正文之前,但从时间上看,它们则是在《宣言》发表之后,依次顺延。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序言文本做最后解析,并和《宣言》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梳理,比较恰当。而对《宣言》整体架构的把握,应该大处着眼,通观透析,注重文本的开头、结尾和主体部分纲目的总体性考察,以厘清系统结构为要旨,以获得宏观脉络为目的。 一、《宣言》绪言的全球化语境 绪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宣言》诞生的背景和发表的目的。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从全球化语境看,信息却很丰富。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联合起来了。”[2]仔细品读开头这段话,至少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共产主义幽灵的游荡,它一开始就是一种泛欧现象,而不是某一个民族国家的现象。第二、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相对于旧势力而言,它是一种更进步的革命性新势力。第三、共产主义幽灵一出现,就受到了旧欧洲一切势力的联合围剿。 绪言接下来写道:“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3]这段话同样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宣言》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的。其二、《宣言》是各国共产党人在伦敦集会拟定的。其三、《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即荷兰语)和丹麦文等主要语言向全世界公布。《宣言》公布所选择的这些语言,恰恰是当时主要殖民国家的语言,同时也是广大殖民地的官方语言。 可见,绪言的行文逻辑,对《宣言》产生背景和目的的表述,以及对《宣言》公布语言的选择,都是全球性的和世界性的。这正好说明:“共产主义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4] 二、《宣言》主体部分的全球化语境 《宣言》文本的主体由“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以及“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四章构成。

论中国现代性_杨春时

2009年第2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22009 (总第192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 General Serial No.192 论中国现代性 杨春时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个层面。中国现代性存在着感性现代性不足、理性现代性片面和反思现代性薄弱的结构性缺陷。同时,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之间存在 着冲突,致使现代性发展受阻。中国现代性具有未完成性,因此当前还要坚持启蒙主义,不能认同 后殖民主义理论。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启蒙主义;后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9)02-0005-07 现代性在中国的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问题,一直是颇多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启蒙主义与“新左派”有根本的对立,其理论根源就在于对中国现代性的阐释不同。本文就中国现代性做出论证,以反驳“新左派”的现代性理论。 一、中国现代性的结构性缺陷 现代性作为现代的本质,一般认为区分为社会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我认为,更准确的是,其中社会现代性又分为感性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这样,现代性就具有三个层面: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也就是说存在着感性现代性、理性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人类精神的分化是现代性的历史过程。欧洲传统社会(中世纪)是由神学统治世俗的时代,人的感性和理性都受到神学的压制,处于隐匿不彰的状态。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宗教统治瓦解,神圣与世俗分离,感性和理性也冲破宗教蒙昧而独立,同时也产生了对感性和理性的反思和超越(哲学、艺术等)。这就是韦伯所说的“祛魅”和“诸神不和”,现代性由此发生。 在现代性的感性层面上,存在着被释放出来的人类生存欲望,它获得合法性,成为现代化的深层动力。人的欲望的解放必然体现到理性层面上来,被理性所肯定和规范,现代性也就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形成理性现代性。理性包括科学精神(工具理性)和人文精神(价值理性)。对社会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又形成反思现代性。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具有神性,它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也 收稿日期:2009-01-30 作者简介:杨春时,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厦门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其策略》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 其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获得较大的利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环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影响尤为突出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挑战是严峻的。应对挑战的策略可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宏观调控、制度健全完善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外,还对国家经济主权、金融市场、产业结构、市场占有份额、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经济安全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或者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利用社会主义特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优势,深化改革,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设施、基础经济宏观调控。 具体说来,第一,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第二,我国要抓住机遇,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治理

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治理 一、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2.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国家内部社会矛盾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几率都在增大。 3.大国对抗。部分大国实行霸权主义,战略扩张,军备竞赛,遏制其他新兴国家。 4.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5.文化冲突。全球化将使得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消长不等、凸显不一。这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更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演进原则。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有些在相互冲突和撞击中形成了新质——世界大文化,有些则会改变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特性。 二、逆全球化 1.表现 (1)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 (2)全球经济陷入持续的结构性低迷,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的移民、投资、监管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去全球化趋势明显。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

浅论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一)

浅论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一)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传播文化 【论文摘要】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文化传播已经势不可档,但在跨文化传播中处于弱势的国家由于持续的文化逆差有可能面临文化殖民的危险。这与其经济基础薄弱、不注重保护本土文化、缺乏文化创新有直接关系。这种形势之下,弱势国家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首先要接受跨文化传播,其次对输入的外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在自身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还要讲究传播策略。 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第一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这一术语。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传播科技促进下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广泛涉及各个社会领域的一种社会行为。匡从学理上说,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Communica-lion)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跨文化传播的核心是它的“跨文化”。您队形式上讲,跨文化传播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而进行的传播,这种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贴近,也更容易被接受。 跨文化传播给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机会,文化的输人方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是文化的输出方,为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文化的输人与输出之间,同样存在一个“剪刀差”的问题。客观的数字表明,跨文化传播双方的文化流通量并不是对等的,甚至是差异悬殊的。以电影为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制品的出口值,“仅在欧洲地区就达到300亿美元,超过了航天工业”。欧洲电影市场的75%以上是被好莱坞电影控制的,欧洲电影票房收人的75%以上也是被美国制片商拿走的,光是一部《泰坦尼克号》,收人就达IS亿美元。虽然欧洲有着比美国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在跨文化传播上却败下阵来。就像一位法国学者所言:虽说法国也是强势国家,但在美国文化面前法国文化依然是弱势文化。 欧洲尚且如此,中国当然也不例外。2000年浙江省共投放市场22部进口影片,除四部系香港拍摄外,其余18部均为美国影片。其中占据2000年进口片票房前10名的有《碟中碟续集》、(恐龙》、(黑客帝国》等8部美国影片,其票房收人基本每部都在200万元以上;1998年浙江放映《泰坦尼克号》时,观众更是高达206.5万,票房收人达3654一万元。而杭州的浙江庆春电影大世界2000年放映22部进口片的票房收人为813.6497万元,竟然超过了该年度该影院放映的其余107部国产片票房收人的总和。虽然该数据显示的只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文化对我国电影市场的巨大冲击,以及所占有的巨大经济份额,但更深层反映的却是我国及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形式之下,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文化输人大干文化输出,出现了严重的文化逆差。 其实这种文化逆差对输人方来说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甚至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威胁。因为多年的文化逆差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外国文化的呈几何数增长,而本土文化却被一再稀释,最终在外国文化的包围下消解。文化殖民也就此产生。 所以,跨文化传播对那些处干传播弱势的国家来说,只能是一个经历了文化逆差和文化渗透之后走向文化殖民的过程。虽然这听起来有点悲观主义的味道,但确实可能。文化殖民不仅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个严重的威胁,更对于本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凝聚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这时的国民无异于外国的文化奴隶,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精神脊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文化逆差甚至文化殖民的出现呢? 第一,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承受跨文化传播之战。跨文化传播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无论是产品的生产还是市场的开拓,每一环节都是以大量资金投人为保障的,没有经济支持,跨文化传播就像是一座空中楼阁。例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作为美国最大的传媒公司之一,为了

中国现代性问题 政治

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及建构途径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王丹泽 20134603008 【摘要】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文化矛盾,种族冲突,贫富差距等。这些问题给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境,蒙上了沉重的阴影。这些困境反映了人类发展理念和道路的危机,其本质就是现代性的危机。同时,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深入发展,不断地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矛盾,既有资源环境方面的,也有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方面的。以上问题的出现在不断的拷问着学者:中国应该构建什么样的现代性?中国应该如何走好现代化道路?这些问题都迫切的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做出探索和论证。现代性问题是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同时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当今学术焦点问题。本文就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及其建构途径进行了论述。文章首先阐述了现代性的基本概念,其次对中国现代性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我对中国如何建构合理的现代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现代性,中国现代性,问题,建构 一、现代性的含义 从社会理论的常识看,现代性是伴随着现代化社会运动而产生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从中就概括出现代性就是现代化运动的一种属性。在后现代理论中,现代性是以文化哲学、社会批判、文艺审美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有的学者就提出,现代性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民主自由、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资本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就理性和主体性。但是不管如何看待现代性,它总是需要一定的理论背景支持。作为从哲学角度来认识的现代性,就需要从哲学的内在逻辑发展来看现代性。 综上所述,现代性是指支配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变迁的规范和理想,它的核心是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由主体所支配世界的发展。 二、中国现代性的实质-----利害并存的“双刃剑” 每个事物都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并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才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国现代性也是如此。现代性的历史功绩是难以否认的,它促进了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民主法治,实现了人类社会进步。然而,现代性也是利弊并存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进步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理性专制、人性淡化、生态灾难等,对于现代性我们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反思。 中国在世界上一直所处的优越地位,这使得中国人在借鉴西方的现代性经验时有一种急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大环境。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且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一些认识和观念。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近,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外国企业以更大规模涌入中国,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对中国的企业形成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国企业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把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无疑是坐以待毙,在同国际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他们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必将丧夫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中国企业必须摈弃旧有的观念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从长计议,制定竞争战略,走出国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扬长避短,寻求比较利益,创造比较优势,把握机会,大胆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 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中,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由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中国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总之,我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在“走出去”的要求下,我国企业具有以下优势: 1、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

政策支持,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发展选择目标。 2、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我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4、海外华人众多的优势 上百年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信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广泛开展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在此过程中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和信誉,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如此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做到以下战略目标与要求:1、企业应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方伟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美国,几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人没有了中国商品似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那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得益良多吧!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未从中获益多少。

经济全球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兄弟姐妹们: 经济全球化专题很重要!!!所以在此集中总结一下,其中的题对比自己的课本,没抄的抄 到九下第八单元目录,大部分应该是抄了。 1、含义: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加强 2、历程: 第一阶段:起源 1)时间: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2)原因: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早期殖民扩张 3)方式:商贸往来 4)表现:各洲之间的贸易扩大;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出现 5)影响: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阶段:起步 1)时间:19世纪中期 2)原因:工业革命和早期殖民扩张 3)方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表现:机器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推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 5)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加强 1)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扩张 3)方式:资本输出 4)表现: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 5)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第四阶段:发展 1)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 2)原因:①(根本因素)科技革命的推动;②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趋 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国谋求合作,取长补短;④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⑤跨国公司的推动;⑥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明;⑦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立;⑧二战后民族国家独立,南南合作,影响: 3)南北合作;⑨市场机制普遍被认可。 4)表现:国际投资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 势加强;世贸成立。 A对世界来说: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反:带来了很多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恐怖主义,资源问题,粮食问题,等。 B对发达国来说:利大于弊。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C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重点):利弊共存,机遇与挑战共存;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3、经济全球化中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答: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在全球化语境里文化的自我品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65729762.html, 在全球化语境里文化的自我品格 作者:梁静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6期 摘要:时代的步伐已经阻挡不了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民族文化也渐渐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特征。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彰显文化的自我品格便成为电影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方向。我国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众多国内国外的电影里都有展现,在世界这个大的语言系统里,用自己个人化的表达去展现民族的融合与碰撞。 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学;民族文化;差异;融合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不仅在为历史语言学的探索和传播作贡献,而且在酝酿着一整套新的语言理论,这就是后来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那么,在世界这个大的语言系统中,用言语化去表达民族文化在发展进程中的融合与碰撞。 一、民族文化的碰撞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文化电影不时有佳作呈现。在这些电影里,夹杂着一缕淡淡的哀愁,如张扬的《洗澡》,孙周的《心香》,霍建起的《暖》,当然也有郑晓龙的电影《刮痧》表现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传统文化很无奈的作品。在这些民族电影中,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淡然而去的哀愁的载体,它们的所传递出的情感与当下的生活保持着冷静的距离。 影片《刮痧》将传统文化置于西方文明的语境之中加以表现,后者对前者的压力能够被人清晰的感受到。以家庭、传统、亲情、文化为主题,同时以特别视角关注普通中国人在美国的情感状态、生存状态和文化传承。在影片中,虽然使用民族文化的传统符号,但是在西方文明的对照中似乎在表达着民族文化的困境,在现代与西方的二位一体的比照下,也显露出民族文化符号中人文蕴含无力的表达。 男主角许大同在业内的颁奖礼上自豪地说:“Iamasuccess fulAmerican!”(我是一个成功的美国人)在这句话中表现出他对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和实现自己美国梦的渴望和自豪。但却由于中美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两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矛盾与冲突在华裔美国人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和强烈。许大同兼有双重文化身份,为了在两大文明的交汇地带求得生存,他无法避免地要选择对中美文化各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当他在经济上获得极大成功之时,却发现要成为“真正的美国人”远比事业的成功困难得多。当美国社会、西方文化的正面冲撞来临时,许大同便陷于一种尴尬的局面,茫然不知所措。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格独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身处这个时代难以忽略的一个问题。西方语境里的人格独立,平等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伦关爱本来就具有各自不相同的人文意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下)(一)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下)(一) 黄遵宪的《今别离》全篇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在现代快速度下,人的生活必然会呈现出相应的快节奏。我们知道,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换言之,速度等于空间距离除以时间长度。显然,现代快速度必然会意味着新的时空体验。人的“别肠”在孟郊时代随着那马车车轮“一日一万周”,但在现代火车时代又会怎样呢?黄遵宪开篇就告诉说:“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这直接道出了现代离别体验的新内涵:由于现代火车的车轮行驶速度远远快于古代马车车轮的旋转速度,所以,人的“别肠”也就会运转得更加快捷。这表明,随着交通工具的现代化,现代人的时空制度改变了,时空高度压缩,而人的离愁别绪也就随之发生改变,变得比古人更为新鲜、丰富而复杂。“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人内心的忧愁在滋长。诗人不禁生起一种怀旧情绪:“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别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钟声”显然是现代的,是现代时间的象征物。“须

臾”、“及时”用“顷刻”三个时间词语的高密度重复出现,正突出了现代时间的迅捷变换特性。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然会催生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今日舟与车,并丈生离愁”两句,凝练地表达了全诗的基本题旨: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度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力”,它导致时空高度压缩,加倍地增生人的离别体验。可以说,这首诗的焦点在于揭示现代交通制度转型在时空制度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离别体验的深刻影响,透露出诗人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权力的深切优虑。地球上不同位置间必然产生或大或小的时差,这在今天自然是平常事,但在黄遵宪时代,却是巨大的时空裂变。如果说上面这首诗讲述时空压缩如何导致离别体验的变化,那么,《今别离》之四则突出了由地球空间的阻隔而造成的相思错位:“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昨夕人君室,举手搴君帷,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人扉,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诗从东西半球间的现代时差,联想到现代人彼此相思时可能出现的空间错位状况。这种在全球性境遇中激发的相思错位联想,在古时自然是不可能有的。黄遵宪想象道,妻子思念远在西半球、三万里之外的丈夫,禁不住要追随他不畏险阻地跨越沧海。但想象中寻到他的卧室时,却发现他不在:“披帷不见人,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确保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在这这次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也遭受了损失,但仍然以的增长率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一道强心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年的一篇经济发展报告指出,通过激进的贸易和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融合的鼎盛时期。这一股新的全球化浪潮对所有的收入阶层以及各地区居民的经济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备受争议。 如今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加深,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应该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展示自己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交流中。然而正当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时,却屡屡受到西方国家的阻难。面对这样的重重阻挠,中国经济又该如何发展呢?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楼市 一说起中国的楼市,大家都是有说不完的话,中国的房价自从年开始就是一路飙升,现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很难找到万元一平米以下的房子,深圳的高档楼盘的房价只用半年时间就涨了倍,从均价的万元涨到了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是非常的不合理,也是非常的不正常的,这不仅有大量的国际游资的涌入,也就是海外的热钱冲入到中国的楼市中,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操控造成了中国楼市当前的局面,政府批地卖地,再加上政策上不允许老百姓自己建房,所以造成房地产行业一场火爆,但是很危险的是,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泡沫,如果这个泡沫一旦破裂的话,那对中国的经济将是灾难性打击。 根据郎教授的观点,中国房价暴涨的真正原因就来自于制造业的资金,也就是说制造业在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之下,他除了炒股之外,就只有炒楼那么年开始到年,为什么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会开始恶化,简单的讲就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国际通货膨胀所引发的成本上升,《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及宏观调控误判等问题,使得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急速恶化。而这个恶化的结果,使得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流出,然后冲击楼市,造成房价飞涨。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认为中国政府首先应该予以正确的政策引导,将那些大量的本该投入到制造业的资金从楼市里面给引导出来,消除一部分的楼市泡沫,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楼市的监管,土地的买卖,以及首付,银行利率的调控,这样慢慢把楼市的温度降下来。楼市,这个最坚硬的泡沫,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楼市仍然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是楼市的泡沫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国家不加以正确的宏观调控,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