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20110808)

黄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20110808)

黄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20110808)
黄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技术大纲(20110808)

黄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工作大纲

(暂行稿)

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院二O一一年七月

目录

1 总则 (1)

1.1 目标与任务 (1)

1.2 主要原则 (2)

1.3 工作依据 (3)

1.4 技术路线 (3)

1.5 基本规定 (4)

1.6 工作要求 (5)

1.7 进度安排 (6)

2 资料收集与调查 (7)

2.1 资料收集 (7)

2.2调查 (8)

3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11)

3.1供用水变化及地下水用水需求分析 (11)

3.2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11)

3.3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4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 (13)

4.1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13)

4.2地下水超采区评价 (23)

4.3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对策措施 (26)

5 提交成果要求 (28)

5.1 文字报告 (28)

5.2 成果表 (28)

5.3 图件 (28)

附件1 超采区分类、分级、命名与编码 (59)

附件2 文字报告封面格式 (61)

附件3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62)

附件4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与评价成果图编制要求 (65)

附件5 制图图例 (68)

1 总则

地下水是我国许多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是维系区域生态环境的要素,对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引发了一系列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水利部组织了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国地下水超采的范围和规模,为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条件、地下水取用水情况等因素的变化,以及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的不断加强,我国地下水超采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需要组织开展新一轮评价工作,查清地下水超采状况,为强化地下水管理与保护,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1.1 目标与任务

1.1.1 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划分与评价工作,查清地下水超采现状及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掌握地下水超采区变化趋势;按照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地下水管理与保护、逐步消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的要求,提出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和监督管理的对策措施建议,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

1.1.2 主要任务

(1)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根据超采区划分相关要求,收集基础资料,补充必要的调查、评价,开展超采区划分工作。

(2)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开展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超采程度、地下水超采诱发的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超采区演化趋势等评价工作。

(3)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对策措施制定。主要包括禁采、限采区划分、超采区地下水压采、超采区地下水监测与监督管理建议制定等。

1.2 主要原则

1、依托现有,补充调查。充分利用水资源综合规划、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等已有成果资料,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工作。

2、统一要求,因地制宜。水利部统一工作部署,统一工作进度安排,统一技术要求。各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3、多种方法,互相补充。在超采区划分工作中,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法作为主要方法进行超采区划分,同时还应以其它方法作为辅助方法,进行补充划分。

4、科学评价,服务管理。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和评价力求科学、

严谨、客观,超采区划分与评价以及对策措施制定均以服务地下水管理为目的。

1.3 工作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 286—2003)

《水资源评价导则》(SL/T 238―1999)

《地下水监测规范》(SL 183―2005)

《水环境监测规范》(SL 219―199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1993)

全国及地方《水资源综合规划》、《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等。

1.4 技术路线

在广泛收集、充分分析现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辅以必要的补充调查、评价和计算工作,确定工作范围和工作分区。依据评价期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地下水大规模开发利用以来水位累计降幅或含水层疏干率、地下水开采系数、地下水超采诱发的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等指标,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工作。根据超采区划分情况,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可开采量、超采程度、超采诱发的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等方面进行超采区评价。结合超采区评价结果和超采区治理需要,提出超采区治理与监管措施建议。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地下水超采区划分与评价技术路线图1.5 基本规定

1、初始水平年:2001年。

2、现状水平年:2010年。

3、评价期:2001~2010年。

4、工作范围与对象:本次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的工作范围为黄河流域各省(区)主要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地区。进行超采区评价的含水层为评价期内开发利用的主要目标含水层。

一般情况下,根据水力特征,将含水层分为潜水含水层和承压水含水层两类,承压水含水层又分为弱承压含水层和深层承压含水层。本次工作原则上按潜水、弱承压和深层承压三个含水层组分别进行超采区划分和评价,资料不能满足要求的地区也可将潜水和弱承压水合并为浅层地下水,作为一个层组处理。

天然状态下,停采5年后地下水水位基本恢复到初始水位(或水位上升较明显)、或氚同位素年龄≤30年的承压水界定为弱承压水;天然状态下,停采5年后仍不能恢复到初始水位、或氚同位素年龄>30年的承压水界定为深层承压水。

1.6 工作要求

1、充分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查验和补充调查、评价等工作,为超采区的划分和评价奠定良好基础。

2、做好本次评价与前期成果的有机衔接。超采区复核要基于前期划定成果开展,分析超采区面积、地下水水位、超采诱发问题等变化趋势和主要原因。

3、严格控制工作进度。超采区评价工作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进度开展,根据工作进度安排,实行分阶段汇总,监督工作进展情

况,确保按时按量完成。

4、确保本次工作的成果质量。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院负责对流域内各省(区)地下水超采区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并组织开展评价成果的验收工作;各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本省(区)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的工作质量进行定期自检和质量审查,确保成果的质量。

5、加强跨区域超采区评价的组织与协调工作。跨省(区)的超采区划分和评价,由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院负责组织协调。1.7 进度安排

2011年7月: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资料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进行补充调查;

2011年8月:省(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在调查评价成果汇总;

2011年9~10月:省(区)超采区评价成果生成与汇总;

2011年11~12月:超采区评价成果流域汇总与协调,提交超采区评价文字总报告。

表1 工作进度计划表

2 资料收集与调查

2.1 资料收集

收集工作区内水文地质、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相关调查报告、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等成果。

(1)含水层信息资料

收集和整理评价期及地下水大规模开发利用前(或初期)工作区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层结构和厚度、含水介质岩性类型等。

(2)1980年地下水观测井分布及水位资料

将1980年作为地下水大规模开发利用前的代表性年份。收集整理工作区内1980年(或1980以前)地下水监测井分布位置和水位与埋深信息资料,主要包括监测井名称、编号、类型(专门监测井、开采井)、坐标、地理位置、监测的含水层和埋深等。

(3)评价期地下水监测井及水位监测资料

以已有调查评价和相关研究成果、地下水监测资料为基础,统计整理2001-2010各年地下水监测井位置分布与水位资料,包括监测井名称、编号、类型(专门监测井、开采井)、坐标、地理位置、监测含水层和埋深等。

(4)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

以已有调查评价和相关研究成果、监测资料为基础,统计整理区内本底地下水水质数据,可以大规模开发利用前的水质数据代表

水质本底值。收集整理评价期内地下水水质资料,水质数据应包含PH值、TDS、COD、K+、Ca2+、Na+、Mg2+、Cl-、SO42-、HCO3-和F-、As、Pb、Hg、Gd、Cr、Mn等,为各年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监测值的平均值。

(5)评价期内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和实际开采量资料

以本省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为基础,并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评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统计整理适用于评价期的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资料及评价期各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

(6)由于地下水开采诱发的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资料

以已有调查评价和相关研究成果、监测资料为基础,并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统计整理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诱发的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信息。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沙化、泉水枯竭、海咸水入侵、水质恶化等等。

2.2调查

(1)地下水资源量补充调查

根据地下水超采区划分与评价资料要求,在已有成果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地下水水源地、因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严重的地区、重要的地下水监测站点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其地下水开采、保护情况,了解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的严重程度。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不能满足要求的进行补充调查统计,可开采

资源量资料不能满足要求的进行补充计算。

(2)供水量调查

1)调查统计2010年地下水源供水工程(水井)的数量和供水能力,以反映供水基础设施的现状情况。填写地下水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表(附表2-1)。

2)地下水供水量调查应按照地貌类型(平原区、山丘区)、地下水类型(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矿化度(M≤2g/L和M>2g/L)等分类进行统计。其中对于无法准确区分浅层、深层的混合开采井,供水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进行折算。填写矿化度M≤2g/L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实际开采量表、矿化度M>2g/L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和实际开采量表(附表2-2-1~附表2-2-3)。填写深层承压水实际开采量表(附表2-3)。

3)城市和水源地地下水供水量可根据计量设施和资料进行统计;对于缺乏计量设施和资料的农村地下水供水量可根据配套机电井数量和调查确定的单井出水量(或间接根据单井灌溉面积、单井耗电量)等资料进行估算。

(3)用水量调查

1)地下水用水量按用户特性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4大类进行统计。对于缺乏资料地区,可采用与供水量相似的方法进行估算。

2)对集中傍河开采地区进行专项调查。集中傍河开采地区指的是集中开采(日开采量大于1万m3)的地下水傍河水源地。调查主

要内容包括:集中傍河开采地区地理位置、范围、所傍河流名称、实际开采量、袭夺地表水资源量等。填写集中傍河开采地区袭夺地表水资源量统计表(附表2-4)。

集中傍河开采地区的划定及相关数据请参考相关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傍河取水袭夺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可先依据《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确定傍河开采地区的地下水可开采模数,再用可开采模数与傍河开采地区面积的乘积确定地下水可开采量,袭夺地表水资源量即为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与地下水可开采量之差。袭夺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还可以采用水文分析法、地下水动力学法(剖面法)等方法,具体可参考有关材料。

3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3.1供用水变化及地下水用水需求分析

3.1.1供用水变化分析

以水资源二级区套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结合2001年~2010年水资源公报,收集整理单元内近期供用水总量、各类水源供水量、各行业用水量以及用水消耗量总量和各行业用水消耗量等资料,进行现状用水水平与效率分析。 3.1.2地下水用水需求分析

(1)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以《黄河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为基础,结合近期2001年~2010年供用水变化情况,分析各部门和各地区不同水平年对水资源的总体需求。

(2)统筹考虑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可供水量,合理确定对地下水的需求。

3.2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用地下水开采系数来进行分析,地下水开采系数指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与地下水可开采量的比值。见公式3-1。

可开

实开Q Q K

(公式3-1)

式中:K ——年均地下水开采系数;

实开Q ——评价期内年均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万m 3

Q——评价期内年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万m3)。

可开

其中:K>1.3,地下水严重超采;1<K≤1.3,地下水一般超采;K≤1,地下水未超采。

3.3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分析由于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和土地沙化等)。

4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

根据各省(区)的实际情况,已经划分超采区的省(区),需进行超采区复核和评价;未划分超采区的省(区),需进行超采区的划分和评价。

4.1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4.1.1 划分依据和标准

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造成地下水水位呈持续下降态势,或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了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是判定地下水超采的依据。

以评价期内年均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评价期内年均地下水开采系数、地下水位累计降幅或疏干率(与1980年相比)、地下水开采诱发的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共4项作为主要衡量指标,按下述标准划分超采区:

(1)超采区划分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区域划为超采区:

1)评价期内地下水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

2)评价期内年均地下水开采系数大于1.0。

3)与1980年相比,潜水和弱承压水水位累计降幅大于15m,或含水层疏干率大于50%;对于深层承压水,只要存在开采即为超采。

4)由于地下水开采诱发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

沙化、泉流量衰减、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等地质灾害或生态恶化问题。

(2)严重超采区划分标准

由于不同类型地下水对于开采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响应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判定严重超采区的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1)在孔隙水的潜水、弱承压水超采区、裂隙水超采区和岩溶水超采区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区域,划为严重超采区:

①评价期内年均地下水开采系数大于1.3。

②评价期内孔隙水水位年均下降速率大于1.0 m,岩溶水和裂隙水水位年均下降速率大于1.5 m。

③评价期内需要保护的名泉流量年均衰减率大于0.03。

④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诱发了地面塌陷,且100km2面积上的年均地面塌陷点多于2个,或坍塌岩土的体积大于2m3的地面塌陷点年均多于1个。

⑤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诱发了地裂缝,且100km2面积上年均地裂缝多于2条,或同时达到长度大于10m、地表面撕裂宽度大于

0.05m,深度大于0.5m 的地裂缝年均多于1条。

⑥由于地下水超采诱发了地下水水质污染,且污染后的地下水水质劣于污染前1个类级以上,或污染后的地下水已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要求。

⑦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了海水入侵现象。

⑧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了咸水入侵现象。

⑨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了土地沙化现象。

2)在深层承压水超采区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区域,划定为严重超采区:

①评价期内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速率大于2.0m。

②评价期内地面沉降年均速率大于0.01m。

③发生了地下水水质污染,且污染后的地下水水质劣于污染前1个类级以上,或污染后的地下水已不能满足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要求。

(3)一般超采区划分标准

超采区内未达到严重超采区标准的区域确定为一般超采区。4.1.2 划分方法

超采区划分方法主要包括水位动态法、开采系数法和诱发问题法三种。进行超采区划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划分方法,三种方法应互相补充、相互校验。

(1)水位动态法:以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速率或累计降幅(或疏干率)为评判指标进行超采区划分的方法。按评价期内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速率的大小,可将超采区进一步划分为严重超采区和一般超采区。

(2)开采系数法:以地下水开采系数为评判指标进行超采区划分的方法。根据评价期内地下水开采系数的大小,可将超采区进一步划分为严重超采区和一般超采区。

(3)诱发问题法:以地下水开采诱发的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为评判指标进行超采区划分的方法。根据开发利用地下水诱发的生态

与环境地质问题的严重程度将超采区进一步划分为严重超采区和一般超采区。

4.1.3 划分步骤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是地下水是否超采的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进行超采区划分时,宜首先采用水位动态法进行划分;如果工作范围内部分或全部地区的水位动态监测资料不能满足划分要求,则在该地区采用开采系数法进行补充划分;同时,在整个工作范围内,采用诱发问题法,依据划分标准,合理划分地下水超采区;最后对上述三种方法划分的超采区域进行整合,围括面积最大的、具有封闭边界的超采区域为一个独立的超采区。然后绘制相应图件。

进行超采区划分时,首先在各独立的基本工作单元内开展工作,再按不同含水层和所处地理位置,分别对各基本工作单元划分的超采区进行对接整合,完成超采区划分。

水位动态法、开采系数法和诱发问题法分别按照下述步骤和要求开展划分工作。

4.1.3.1水位动态法

按下述步骤划分,按附表4-1、附表4-2要求汇总整编资料。

(1)划分基本工作单元

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工作范围、工作分区、主要目标含水层,划分基本工作单元。

①根据多年来地下水实际开采情况确定工作范围,将主要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地区圈定为本次超采区划分的工作范围,在工作范围内开展超采区划分与评价工作。②以水文地质单元套地级行政区作为工作分区,水文地质单元的选取应与以往工作相衔接。③确定各工作分区的主要目标开采含水层位,工作分区套目标含水层即为基本工作单元。含水层一般分为潜水含水层、弱承压含水层和深层承压含水层,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细分,资料无法满足要求的地区,可将潜水和弱承压水合并为一层处理。④对基本工作单元进行编码。编码由6位行政分区编码、3位水文地质单元代码和1位地下水类型代码组成,其中行政区编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填写,水文地质单元代码由1位地下水类型区代码和2位水文地质单元代码组成。地下水类型代码由1位数字组成。若无该项时,则对应代码填0。如基本工作单元为西安市关中平原灞西渭河南洪积扇潜水,则基本工作单元编码为:6101001011。详见附表4-1填表说明。⑤按附表4-1汇总资料。

(2)选取典型监测井,统计水位

1)在各基本工作单元内分别选取典型监测井用于绘制埋深等值线图,典型监测井密度应满足相应比例尺底图的成图要求,较均匀地分布在工作单元内,且基本能够代表工作单元内地下水埋深整体情况。

典型监测井应尽可能选用具有长系列监测资料的专用监测井,如不能满足成图比例尺精度要求,也可以选用具有典型年水位资料

总结报告-2019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精品

2019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综述 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 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 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 2.6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 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 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 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 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 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 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 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 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为此, 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 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3、调查组织形式 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 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 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自XX年9月12日开始至XX 年9月25 日,历时13天。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西宁勘测局、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水文站、黄河沿水电站、龙羊峡水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评价 摘要: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极具重要战略地位,但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本文从黄河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角度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评价,以便于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实现供需的协调平衡,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水质开发利用展望 一、引言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中国人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与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称世界四大文明之河。 黄河是我国极具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条河流,它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横跨我国的西、中、东部,奔腾的黄河水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市自治区,并最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 黄河流域面积达752443km2,占国土面积的8.3%。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m,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沿途汇集了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如湟水、洮河等在其上游,由于下游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所以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黄河流域平均径流量5.8×1010m3,在国内河流中位列第八位,仅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2%,却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中等城市的供水任务,为流域内外广大城市和农村生活、生产、生态提供水资源保障,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重要意义。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理论进展 1、黄河流域水资源数量评价 黄河总体来说是一条水资源相当贫乏的河流,且面对着水资源总量紧缺的严峻局面。但由于其径流时空分布、河道控制工程和沿河区域特点等因素的复合状况相当复杂,各河段水资源的丰度、可靠程度和利用潜力都是有巨大差别的。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气候干旱,

山东黄河河道管理条例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告 (第10号)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的决定》已于2008年8月1日经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八年八月一日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 1997年12月13日山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2008年8月1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充分发挥黄河河道兴利除害等社会与生态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黄河河道,包括黄河干流及其河口、蓄滞洪区、展宽区及大清河河道。 第三条沿黄河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黄河河道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管辖范围内的黄河河道管理工作。 第四条省、设区的市、县(市、区)黄河河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黄河河道主管机关。 各级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机关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海洋与渔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做好相关的黄河河道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黄河河道管理,执行防洪和水量调度指令,维护水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六条各级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沿黄地区的实际,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生态,帮助和支持滩区、蓄滞洪区、展宽区群众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 第七条各级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及水利科研单位应当加强对减缓黄河泥沙淤积、黄河断流、滩区淤改和灌溉、科学利用黄河水资源和泥沙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黄河兴利除害的科学水平。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黄河河道及其工程安全和参加黄河防汛抗洪的义务,都有责任保护黄河水质不受污染,并有权对破坏黄河河道及其附属设施和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九条在黄河河道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河道整治与建设 第十条河道整治与建设必须符合黄河流域规划以及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工程安全,有利于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畅通。 第十一条在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跨河、拦河、临河、穿河、跨堤、穿堤的桥梁、浮桥、闸坝、码头、渡口、道路、管道、缆线及其他各

黄河水资源情势分析

黄河水资源情势分析* 贺伟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1. 引言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水资源先天不足。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流域内的水资源情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断流日趋严重。黄河水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中央领导、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域内耗水量和流域外引水量不断增加,直接造成各控制断面实测径流的减少,其减少量可以通过还原计算来处理。二是因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改变了流域内的下垫面条件(或许还有气温升高的影响),导致天然产水量的衰减,因其定量困难,在以往的水资源评价工作中没有考虑。90年代,我国北方河流断流现象严重,引起了水文水利工作者对径流衰减的关注。最近,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采用1956~1997年水文系列,并考虑产水量衰减因素对河 *参加本项工作的有黄永泽、马滇珍、张象明、卢琼和姚念念。 北省水资源量进行了核算,其结果与第一次评价相比,全省降水量只减少2.7%,而地表水资源量减少25%,水资源总量减少14%。这说明下垫面条件剧变的今天,系列一致性对成果的影响超过了系列代表性的影响。 这次,在以往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增的水文数据和水资源公报材料,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量和可利用量重新进行估价;重点分析了天然径流量衰减和河道损失水量增加情况,揭示了黄河断流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供有关部门及关心黄河问题的专家参考。 2 黄河天然年径流衰减分析 选择黄河干流兰州站和花园口站作为分析对象。兰州站控制全流域水量的59%,花园口站控制全流域面积的97%,其分析结果基本上能反映黄河径流的衰减情况。 2.1 分析方法 (1) 采用兰州站和花园口站1950~1998年的面降水量和天然径流量数据,分别点绘其年降水径流关系图(图1、图2)。从图上可以看出,在同量级雨量情况下,80~90年代的点据大多数位于左边,50~60年代点据大多数位于右边,年径流衰减趋势明显。

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收集资料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10年8月

目录 前言 概述................................................. 1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2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3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 4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5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8水资源质量特点........................................ 10重要水事.............................................. 11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16

前言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docx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河水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奠定了今日黄河流域的昌盛繁荣,成为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被我们称为“母亲河”。回顾历史这条母亲河给我们带来几多欢喜几多忧,曾几时黄龙肆虐,倾吞粮田,自新中国诞生,这条孽龙才被勤劳的治黄人扼制在九十八湾故道,给我们带来了不可比拟的欢乐,引黄灌溉滋润良田、补充水源托起一座座新兴的城市,然而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在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输沙需水量、蒸发渗漏损失量之后,已很难满足不合理超负荷的用水。黄河水资源供求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两岸引水急剧增加,由此发生了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的错纵复杂的各种水事矛盾,如何使用有限的黄河水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水要求,如何在黄河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综合、合理、有效地利用黄河水资源。 一、黄河水资源的管理现状 1. 黄河可供水量分配 1984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提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预测》,在水资源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省(自治区)水量分配方案。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在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对全河水资源进行了宏观分配,增强了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抑制了需水增长过快的势头。

1997年起黄委开展了不同来水年份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制 定工作,编制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将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进一步分配到年内各个月和不同来水年份的水量分配。 2.取水许可管理 实施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2002年黄委制定并颁发了《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审批的取水总量,扣除回归黄河干支流水量后的耗水量不得超过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的水量指标。这在我国流域取水许可管理中尚属首次。根据水利部、原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黄委还开展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对从黄河取水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论证工作的开展,对促进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建设项目用水、提高取水许可审批的科学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3.黄河干流水量实时调度 按照国家防总和水利部的部署,黄委分别于1992、1996、1997年实施了3次远距离调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8年黄委成立了专门机构并于1999年3月开始对黄河干流部分河段实施调度。 根据《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规定,黄河水量调度总的原则是:总量控制,以供定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总的调度思路是: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量断面控制,省(自治区)负责用水配水,重要取水

河南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

河南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申请书 项目名称 申请人(盖章) 申请日期年月日 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制

说明 1、申请人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向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提出河南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位置和界限(施工许可证)审查申请时,应填写本申请书。 2、本申请书所有栏目不得空缺,如不涉及请填“无”,申请材料目录栏不够可附页。 3、本申请书一式六份,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市级黄河河道主管机关、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各两份。 4、项目位置和界限:建设项目所在地点(行政区域、项目区中心点或重要位置坐标及相应黄河堤防桩号或距离附近防洪工程设施距离)、边界位置等。 5、申请缘由及主要建设内容:说明申请缘由、工程建设性质(扩建、新建、改建)、建设规模及内容等。 ? 6、申请材料(各六份): ? ⑴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建设项目审查同意书,投资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核准文件或项目备案通知书,申请人有上级主管部门的,还应出具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涉及建设规划、环保、土地等职能部门的,应提交批准文件); ? ⑵涉及河道管理范围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项目概况,施工部署及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图及结构示意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⑶跨汛期施工的建设项目须提交施工度汛方案; ⑷涉及防洪补偿工程的建设项目须提交补救措施专项设计(包括防洪评价报告及审查意见); ⑸涉及第三人合法水事权益的有关协议; 7、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查中,或项目法人在设计、施工中,对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建设方案等进行较大调整或变更的,应向作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决定(审查同意书)的机关征询意见或重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2018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综述 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XX年08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2.6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XX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

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3、调查组织形式 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自XX 年9月12日开始至XX年9月25 日,历时13天。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西宁勘测局、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水文站、黄河沿水电站、龙羊峡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以及沿途自然、生态、经济状况。通过实

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中英流域水资源管理综合研讨会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 薛松贵尚宏琦张会言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2002年3月26-27日

黄河水资源管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位于北纬32o~42o、东经96o~119o,流域面积79.5万km2(含内流区面积4.2万km2)。流域地势自西向东大体分为三个阶梯,西部位于青藏高原东侧,海拔3000m以上;中部的黄土高原海拔1000m~2000m;东部是海拔100m以下的平原。图1 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图1 黄河流域示意图。 2000年,黄河流域总人口1.1亿,其中城镇人口2900万;耕地面积1300万hm2;国内生产总值(GDP)6365亿元。 1 黄河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1.1 黄河水资源量 (1)河川径流量 根据1919年以来水文统计资料,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将历史上逐年的灌溉耗水量及大型水库调蓄量还原后,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559亿m3,计入花园口以下支流金

堤河、天然文岩渠、大汶河的天然年径流量21亿m3,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总量为580亿m3,其地区分布见表1。 表1 黄河流域天然年径流地区分布表(1919年-1975年56年系列) (2)地下水资源量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指参与现代水循环可以再生的潜水和浅层地下水,黄河流域及内流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404亿m3,其中与河川径流的不重复计算量为139亿m3,可开采量为110亿m3。 (3)总水资源量 黄河流域天然河川径流量580亿m3,地下水不重复计算量139亿m3,黄河流域及内流区总水资源量为719亿m3。 1.2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截至目前,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600多亿m3;修建引水工程约9860处,提水工程约2.36万处,机电井工程约38万眼;在黄河下游,还兴建了向两岸淮河、海河平原地区供水的引黄涵闸、提水站120多座。黄河供水范围从建国初期主要集中在宁蒙河套灌区、陕西关中地区、山西汾河流域,扩大到目前的沿黄九省(区)和河北、天津,引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80万hm2,发展到目前的753万hm2(含流域外引黄灌溉面积247万hm2),在约站耕地面积3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此外,黄河还担负着沿黄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城镇人口、晋陕蒙地区能源基地和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济津、济冀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多次实施了远距离调水。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解决了农村近3000万人的饮水困难。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承担了流域内和下游流域外引黄灌区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1988-1992年用水资料统计,黄河河川径流耗用量307亿m3,利用率已达53%。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 理办法 1

【发布单位】81502 【发布文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49号 【发布日期】1994-02-16 【生效日期】1994-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 (1994年2月1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49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为了加强黄河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黄河河道及各项治黄工程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河道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黄河河道(包括大清河河道、蓄洪区、滞洪区、展宽区及河口地区)。

第三条第三条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是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其所属沿黄市(地)、县(市、区)的黄河河务部门是该行政区域的黄河河道主管机关。 各级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机关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沿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黄河河道工程的安全和参加防讯抗洪的义务。 第五条第五条沿黄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黄河河道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管辖范围内的黄河河道工程管理工作。 第二章河道整治与建设 第六条第六条河道整治与建设必须服从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它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工程安全,有利于

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畅通。 第七条第七条在黄河河道上修建河道整治工程和跨河、拦河、临河、穿河、跨堤、穿堤的桥梁(含浮桥)、闸坝、码头、渡口、道路、管道、缆线及其它各类建筑物和设施,在堤岸设置引水、提水、排水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向黄河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报送工程建设方案,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须将设计文件及施工安排报送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经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开工。 工程竣工后,有关黄河防洪部分必须经黄河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并服从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第八条第八条在黄河河道上已经修建的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所列工程设施,如因黄河防洪标准变更或黄河防洪兴利工程加固改建,或由于黄河河床淤积、防洪水位抬高,影响防洪安全,需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的,原工程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必须按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的通知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并承担费用。 第九条第九条城镇、村庄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黄河河道滩地和各类堤防工程。城镇、村庄建设规划的临河界限由黄河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镇规划等有关部门根据下列标准划定: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教学教材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环境与规划学院 08级地理科学辛亮亮 080260029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及影响黄河水资源质量的因素的解释,从理论和实际实践中阐述黄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而为更好的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沿河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根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评价标准改善方法综合利用 一、引言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中国人民赞誉为"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与其他四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成为世界文明之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注入渤海。流程共5464千米,落差4480米。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闭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 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大, 水资源不丰富。全流域总水资源量为735

亿立米, 全流域1956~1979年年平均降水深毫米,其中约有20%男形成河川径流, 约有80%叮乡为蒸散发所直接消耗。。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黄河的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黄河的水资源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恶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研究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制定治理好流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 (一)资源量贫乏, 供需矛盾突出 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 但。1956~1979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只有659亿立米, 仅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大于淮河、海河和辽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占2.6%全国的,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间题。 (二)地区分布不均, 水土资源不平衡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均匀, 东南部多雨, 西北部干旱少雨,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贫减。 2.河川径流即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东南部秦岭山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 最高达功毫米西北宁蒙河套灌区年径流深小于700毫米, 基本上属无流区, 为流域的最低值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山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大于丘陵区, 岩溶山区大于一般山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小。 (三)年内分配集中, 年际变化大

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

黄建管〔2007〕48号 关于印发《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 (试行)》的通知 委属有关单位,三门峡库区各管理局: 为加强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范技术审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等有关法规、规范,结合黄委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各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我委制定了《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 1、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 2、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审查标准(试行)条文说明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附件1 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 技术审查标准(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规范防洪评价项目技术审查工作,保障河道防洪安全与建设项目的安全运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以下简称《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水利部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管辖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的技术审查,包括桥梁、浮桥、管线等建设项目。 第二章技术审查一般要求 第三条具备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且熟悉黄河基本情况的甲级资质单位,按照其资质承担的业务范围,可从事大、中、小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具备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或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且熟悉黄河基本情况的乙级资质单位,按照其资质承担的业务范围,可从事小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 第四条报送审查项目的防洪评价报告应列出项目建设所依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 环境与规划学院08级地理科学辛亮亮080260029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分析及影响黄河水资源质量的因素的解释,从理论和实际实践中阐述黄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而为更好的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沿河区域经济及农业生产提供充分根据。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评价标准改善方法综合利用 一、引言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被中国人民赞誉为"母亲河"。她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而且在世界上与其他四大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并成为世界文明之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注入渤海。流程共5464千米,落差4480米。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mm之间。黄河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闭流区,)干流全长5464公里, 绝大部分地处我国西北千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大, 水资源不丰富。全流域总水资源量为735亿立米, 全流域1956~1979年年平均降水深毫米,其中约有20%男形成河川径流, 约有80%叮乡为蒸散发所直接消耗。。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黄河的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黄河的水资源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水质恶化,供需矛盾突出等因此,分析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研究水资源变化趋势对制定治理好流域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特点 (一)资源量贫乏, 供需矛盾突出 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 但。1956~1979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只有659亿立米, 仅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大于淮河、海河和辽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占2.6%全国的,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及亩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间题。 (二)地区分布不均, 水土资源不平衡 1.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不均匀, 东南部多雨, 西北部干旱少雨, 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贫减。 2.河川径流即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东南部秦岭山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 最高达功毫米西北宁蒙河套灌区年径流深小于700毫米, 基本上属无流区, 为流域的最低值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山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大于丘陵区, 岩溶山区大于一般山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小。 (三)年内分配集中, 年际变化大 由于河川径流主要由降水所补给, 因此它的年内分配趋势与降水量相应, 也都集中于风期,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1502 【发布文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49号 【发布日期】1994-02-16 【生效日期】1994-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 (1994年2月1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49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为了加强黄河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黄河河道及各项治黄工程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河道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黄河河道(包括大清河河道、蓄洪区、滞洪区、展宽区及河口地区)。 第三条第三条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是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其所属沿黄市(地)、县(市、区)的黄河河务部门是该行政区域的黄河河道主管机关。 各级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机关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沿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黄河河道工程的安全和参加防讯抗洪的义务。

第五条第五条沿黄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黄河河道管理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管辖范围内的黄河河道工程管理工作。 第二章河道整治与建设 第六条第六条河道整治与建设必须服从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工程安全,有利于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畅通。 第七条第七条在黄河河道上修建河道整治工程和跨河、拦河、临河、穿河、跨堤、穿堤的桥梁(含浮桥)、闸坝、码头、渡口、道路、管道、缆线及其他各类建筑物和设施,在堤岸设置引水、提水、排水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向黄河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报送工程建设方案,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须将设计文件及施工安排报送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经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开工。 工程竣工后,有关黄河防洪部分必须经黄河河道主管机关验收合格后方可启用,并服从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 第八条第八条在黄河河道上已经修建的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所列工程设施,如因黄河防洪标准变更或黄河防洪兴利工程加固改建,或由于黄河河床淤积、防洪水位抬高,影响防洪安全,需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的,原工程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必须按黄河河道主管机关的通知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并承担费用。 第九条第九条城镇、村庄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黄河河道滩地和各类堤防工程。城镇、村庄建设规划的临河界限由黄河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镇规划等有关部门根据下列标准划定:(一)城镇建设应在护堤地或防洪水位线以外500米以上; (二)乡村建设应在护堤地或防洪水位线以外200米以上。 现有沿黄城镇、村庄临堤或临河距离小于前款规定的,在编制城镇、村庄规划和改建时应有计划地予以迁建。 第十条第十条黄河滩区一般不得建设新的村镇和厂矿;因特殊情况须建设的,须经黄河河道主管机关同意。

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617 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 查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xx关于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完整 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一、综述 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XX年1月《人民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精心整理 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部分地区带。 等雨);降水%,最12(强连阴雨)雨一般7生在840天上中下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不同时发生,同属中游的河口镇~三门峡区间和三花区间的大暴雨也不同时发生。 2.四川九寨沟的美景与水文的关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九寨沟海拔在2000m 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108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

九寨沟与水 喀斯特(KARST)?原为欧洲巴尔干半岛一个地名?那里是石灰岩分布区?因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形成各种奇特地形。后来?科学家们便使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因石灰岩的化学溶解而引起一系列地址作用和地貌现象。华南的亚热带地区?人们在地表看到主要是石灰岩被溶蚀、侵蚀峰林、峰丛景观?只在气温较低地下的溶洞中才能见到再沉积钟乳石等;而在九寨沟?地表常年气温远低于华南的亚热带区?地表的溶蚀景观不甚突出?除了上游地表有较多溶沟、石芽外?溶蚀主要在地下进行。相反?最引人注目却是地表大量堆积钙华?形成钙华堤、钙华池、钙华滩、钙华瀑等。在九寨沟地表的地理环境下,较强蒸发作用、地下水溢出后压力的减小、地形陡变处水流的流速增大、特别是水 ?厚 充沛降水 硫矿物? ?日 至' 地段。 华、黄绿色藻类对透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层次和变化。另外,九寨沟的湖泊处于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峡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时间或同一地段不同时间,太阳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对光的反射状况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变化,因而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变幻多姿。 独特的水循环系统 九寨沟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和北西向构造的展布是九寨沟水循环的基础,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循环构成了九寨沟水循环的主体,地下喀斯特通道在湖水的补给与排泄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黄河水资源的论文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性概述 水利与环境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二班温馨学号20100510228 简要:水资源可再生是由自然循环、社会再生、水质恢复和水量再生四种类型组成的耦合系统,具有多维层次性。根据水资源可再生性基础理论体系(包括水文循环、水量转换、与水量平衡、水质自然恢复、水资源社会可再生性)得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受气候、蒸发、径流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可再生、人类活动。 正文: 一、背景和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之一。没有水资源,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无从谈起。因此,水资源是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环境与发展的关键。由于水文循环的无限性,人们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不注意节约使用和保护,以致出现水资源短缺局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开采程度和破坏程度不断增加,水文循环受到严重扰动,水资源自然循环的途径和通量发生改变,其可再生能力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出现了一系列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缺、河道断流、水质污染等现象,不但严重影响流域内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水,还影响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水资源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Falkernmark对水压力度进行分级,认为每人每年再生水资源拥有量少于1700m3,就有水资源压力,少于1000m3则水资源稀缺,少于500m3则该地区注定生活在水贫线以下,甚至有巨大的水资源压力。黄河作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主要水源,其地下水资源量少,人均593m3每年,属于水资源稀缺地区。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一般在20%—40%之间,下游甚至达到70%,大多数河段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地表水合理开发标准(30%)和极限标准(40%),

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 黄河流域水环境现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柴成果1,3,姚党生2 (1.河海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3.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 摘 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的治水思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是黄河水资源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黄河流域水环境状况,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基本点以及原则,从保护黄河水资源的角度提出了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 完善黄河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 进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加强水量水质统一监测; 建立水量水质联防队伍; 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 开展洪水资源化研究; 开展污染物在汇流面上的运行规律研究; 加强清洁生产和节水减污工作; 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杠杆作用; 加强珍惜水资源的宣传工作。 关 键 词: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水环境;黄河 中图分类号:TV882.1;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379(2005)03-0038-02 水是生物圈内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的组成要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流域以水为纽带,上下游相互影响,左右岸互相制约。流域系统是由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构成的复合系统,水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水环境现状 随着黄河流域内外引用水量的增长,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日益严重。黄河水资源危机不仅表现为量的匮乏,而且还表现为因严重的水污染而造成的水质恶化、水体功能降低或丧失。 1.1 水资源短缺 黄河虽为我国的第二条大河,但河川径流量仅为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五位,缺水形势十分严峻,流域内及下游引黄灌区引用黄河水的人口占全国的12%,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5%。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67%。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断流、污染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河口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上中下游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与持续增长的供水要求,使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超过其承载能力。黄河首次断流出现于1972年,此后26年间,有21年断流,其中1990~1998年,年年断流,1997年黄河断流时间长达226天。实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虽然改变了断流局面,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性强,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出现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70%~ 80%,而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黄河流域内河川径流量主要由降水形成,在降水季节性变化极大的情况下,径流年内分配十分集中,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个别支流可达到85%。时间上的分配不均,使得非汛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1.2 水污染问题严重 黄河水质污染状况已从支流发展到干流,干流水污染也从上游兰州段、包头段发展到中下游河段。据2003年黄河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年报统计,在参加评价的断面中,多于3/4断面的水质劣于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02) 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黄河干流主要污染河段为石嘴山 乌达桥、三湖河口 喇嘛湾以及潼关 三门峡等,污染严重的支流主要有湟水、汾河、涑水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水量少、废污水排放量大,导致污径比增高,水污染严重。 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 2.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发展的真正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评价发展的标准不仅仅是区域,还要看到全局;不仅仅是现在,还要看到将来;不仅仅是数量,还应包括质量。重视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调整,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推行节水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转变工业污染末端治理的落后观念,建立节水优先,工业水污染防治过程控制为主、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资源环境新理念。 2.2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点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目前,黄河流域有些地区承受着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贫困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生态环境恶化又加剧了贫困。 收稿日期:2004-12-28 作者简介:柴成果(1963-),男,天津蓟县人,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 第27卷第3期 人 民 黄 河 Vol.27,No.3 2005年3月 Y ELLOW R I VER M ar.,200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