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政发[2011]304号“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宁政发[2011]304号“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宁政发[2011]304号“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宁政发[2011]304号“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宁政发〔2011〕304号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京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南京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南京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办好青奥会、建设新南京”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攻坚时期。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南京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本规划是市政府确定的基础性规划之一,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南京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

1、“环保优先”方针得到有效落实

“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出台了《中共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环保优先战略加快生态市建设推进科学发展的意见》、《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环保优先战略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等重要文件,将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将环保优先方针化成确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将创建生态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有效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了环保相关法规与政策。颁布实施了《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南京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部地方环境法规,环保法制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制和制度保证。

认真执行环评审批制度。充分运用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手段,严格建设项目审批,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的产生。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本实现新建化工项目入园,产业布局逐步得到调整优化。

环保小康、污染减排、环保投入等指标纳入全市核心指标体系,环境保护在法规、政策、规划、投入、考核等各个环节得到落实,环境保护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

了重要作用。

2、污染减排任务顺利完成

“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全市共实施减排项目621个,其中实施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58个,完成了华能南京电厂、南京热电厂、扬子石化电厂一期、上海梅山钢铁、南钢等一批重点脱硫工程;实施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46个,完成了金陵石化、扬子石化、上海梅山钢铁等一批重点COD减排项目。圆满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分别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9.2%和17.2%。

加快关停、搬迁污染企业。采取污染治理与环境综合整治等多种措施,加大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力度,累计关停小化工企业203家,搬迁改造南京钛白粉厂、南京化纤厂等重点污染企业24家,化工异味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实施重点工业企业废气、废水污染治理升级改造项目300多个,有效控制工业废气、废水排放总量,提高了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近300家企业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8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

核工作。

3、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

持续实施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全市相继制定并实施了“7344”、“2234”治水计划,完成了一批重点治水工程项目,主要河湖水质稳中趋好。开展了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实施了秦淮河、玄武湖等城乡河湖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郊县12条主要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对城区8条黑臭河道开展了新技术治理试点。

全面启动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实施了玄武湖流域、金川河流域、富贵山小区、广州路片区、珠江路、城北等片区雨污分流改造。

4、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

“十一五”期间,制定了南京蓝天行动计划,并开始启动实施。

继续强化工业废气治理。加强了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实施了一批重点工业废气治理项目,废气治理投入累计超10亿元,工业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全面控制城市扬尘污染。扬尘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实行部门、区级联动,基本形成“区级日查、市级周查、联合月查”的工

作机制,扬尘污染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积极推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针对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加大了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力度。在严把新车准入关、实施污染车辆区域限行、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和环保定期检测制度、淘汰高污染机动车、发展绿色公交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进一步巩固“禁燃区”建设等成果。扩大了禁燃区范围,拆除201台中小燃煤锅炉,并进行了清洁能源改造。集中整治餐饮企业1200多家,建成餐饮污染控制示范街75条,餐饮污染扰民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5、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新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9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8.82%。新扩建乡镇污水处理厂45座,基本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全市城乡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接近180万吨。

加快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设施建设。投资1.4亿元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已形成了处置能力。对工业危险废物焚烧设施进行了技术改造,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明显提高。整合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新建专业医疗废物焚

烧处置厂并投入运营,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新改扩建工程。对城市主要生活垃圾填埋场实施了扩容改造工程,建成高淳县与溧水县垃圾综合处置项目并投入使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进一步提高。

6、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优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编制了《南京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划定了11大类、67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全市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17%以上,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得到优先保护。

继续实施“绿色南京”工程。年均造林面积约1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7平方米,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加强了矿山宕口生态修复,实施了矿山宕口植被恢复工程,宕口植被恢复率超过80%。

积极开展各类生态创建工作。到2010年,江宁区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的首批国家级生态区。高淳县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浦口区国家生态区通过省级技术考核。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街)25个、省市级生态村176个。创建省市级绿色社区292家、绿色学校348家,在全国、全省名列前茅。

7、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开展

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省级环境综合整治村试点56个,实施农村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117个。进一步重视农村地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秸秆综合利用与机械化还田工程,秸秆禁烧工作取得成效,秸秆焚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作为国家环保部确定的七个试点省市之一,南京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高淳县和江宁区列入试点单位,我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8、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十一五”以来,我市重视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编制了环保系统能力建设规划,按照“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加大了对环保能力建设方面的投入,环保监管硬件和软件建设取得显著进步,监测仪器装备、污染源在线监控和信息化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强市、区(县)两级自动监控体系建设。全市污染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管理平台投入运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与水质断面监测点位覆盖率进一步提

高。

加快环境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建设进程。开发应用了南京环保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辅助决策系统,得到国家环保部和国务院法制办高度评价,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

强化机动车排气监管能力建设。建成机动车环保检测场站16座,在全省率先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和机动车区域限行。

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课题研究。先后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灰霾成因研究等科研课题。在农村小城镇污水处理、土壤污染评估修复、矿山宕口生态恢复等领域形成一批实用技术成果。圆满完成了全国首次污染源普查,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同步开发了污染源数据库。

9、环保投入大幅增加

认真落实“211环境保护”预算科目经费,加大了公共财政对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市级环境保护引导资金从3000万元增加到3500万元,用于支持郊区县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以及环境监察、监测体系等建设。市级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从1.1亿元增加到2.2亿元,用于支持重点污染源治理、区域流域性污染防治、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以及环保能力建设。部分区县也设立了环境保护引导资金。市财政用于城市河流综

合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等投入也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

10、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十一五”期间全市环境空气、水环境和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到85%以上,相比“十五”期间有所提升。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长江南京段水质保持优良,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继续保持着良好、安全状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2010年达77.5%。外秦淮河、玄武湖等主要水体水质有所改善。建成区声环境质量总体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安全,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2007年以来,全市小康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四年达到80分以上。

(二)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保工作仍处于负重爬坡阶段,还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居高不下

由于特殊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我市工业污染呈现出排

放量大、排放强度高、区域集中的特点。“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经济总量与城市规模将继续增长,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污染物的产生量将进一步增加,减排工作面临较大压力。

2、大气污染较为严重

城市大气污染的复合型、区域性特征日益突出,灰霾天气呈上升趋势,酸雨依然严重,扬尘和机动车排气污染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十一五”期间,从2009年开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年降低,空气质量有所下降。

3、水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虽有提升,但达标率仍然偏低。部分河流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城区较多河道存在黑臭现象,河流水质污染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城区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郊县湖泊富营养化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饮用水源地尚存在水质安全隐患。

4、污染扰民情况有增无减

“十一五”期间,全市污染接诉总量持续上升,建筑施工扬尘、噪声、餐饮油烟扰民等投诉仍然居高,已成为影响公众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5、环境安全尚存不少隐患

南京属于重化工生产基地,各种污染风险源较多,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仍时有发生。

6、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部分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差、社会责任感缺失,环保投入少,污染治理水平低,疏于环境管理,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恶意偷排等违法排污事件时有发生。

7、环保监管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基层环保能力和水平仍然十分薄弱,区县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基础较差、装备不足、水平不高,无法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环境监管与应急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接警处置为主的环境应急模式亟待向常态管理转变。

二、“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环境保护事业大有作为。

(一)面临的机遇

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坚持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环境保护已进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2、南京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南京确定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这一城市功能定位,提出了科学发展争第一、改革创新争第一、和谐稳定争第一的工作追求,指明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发展路径,确立了民生为先、统筹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方针。南京未来的发展既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又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机遇,环境保护工作将在全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事务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3、南京举办“绿色青奥”带来的机遇

作为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我市提出要努力办成一届“绿色青奥、活力青奥、人文青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赛会整个筹办、举办和会后进程中,建设绿色场馆,保护绿色环境,倡导绿色生活,举办绿色赛事,实施绿色保障,促进经济与城市的绿色发展,确保环境质量达到奥运赛事举办的要求。国家、省、市将对环境保护给予更大的关注与投入,

举办绿色青奥将为南京环保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

4、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市带来的机遇

江苏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战略任务。南京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国家生态市的目标任务,将举全市之力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生态市创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

5、公众对环保的普遍关心和积极参与带来的机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群众对高质量生态环境与舒适人居环境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低碳环保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环境保护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支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公众对环保的普遍关心和积极参与将成为环保工作的重要推动力。

(二)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市总体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资源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1、主要污染物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我市产业结构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工业仍占有较大比

重,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十二五”期间,我市能源需求持续增加,主要工业污染物新增排放将保持较高水平。减排因子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工程减排的空间日益缩小,减排工作进入结构减排的攻坚阶段,抑制增量、消减存量都将非常艰难,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压力极大。

2、城市化发展导致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大幅增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随着城市功能改造提升工程的实施,城市扬尘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尾气污染控制压力进一步加大;广大群众对改善环境的普遍诉求与提高环境质量的长期性、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3、环境风险防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作为南京的支柱产业,南京石油化工、冶金、能源等产业规模大、集聚度高,环境风险防范的压力也随之加大。重化工企业沿江分布,排污口与取水口交错分布,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产生隐患。大型重化工企业又处于城市上风向,废气排放对主城影响较大。防范环境污染事件、保障环境安全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4、化解环境矛盾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公众的环境需求不断提高,维护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重大。

“十二五”期间,战略机遇前所未有,环境压力极其巨大,但总体来讲,机遇大于压力,办法多于困难。只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攻坚克难,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环境质量就会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环境满意度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生态为基的方针,实施“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战略,以筹办“绿色青奥”和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机遇,执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推进污染减排,优化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环境权益,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保障“绿色青奥”顺利举行,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

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总体目标

以“争创国家生态市,保障绿色青奥会”为工作抓手,促进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严格保护,环境监管、风险防范与应急能力显著提升,灰霾天气、城市扬尘、化工异味、黑臭河道、餐饮油烟、噪声等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环境满意度不断提高。至2012年,实现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命名通过;至2013年,实现国家级生态市创建目标;以良好的环境质量确保2014年青奥会顺利举行;

至2015年,环境质量达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三)主要指标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指标体系包括环境质量、污染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等六大类23项指标,其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水环境质量与主要污染物减排等10项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其余为预期性指标(见表1)。

表1 “十二五”环境保护主要指标

四、主要任务

(一)环保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以污染减排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以环境整治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理念,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实现生产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资源使用减量化、生活消费节约化。发展南京特色的低碳经济,逐步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形成“高碳行业低碳化、低碳行业产业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格局。推进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的低碳企业。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逐步减少煤、石油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制度创新,探索碳交易和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机制。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到2015年,完成国家与江苏省要求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一次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占全市综合能耗1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到0.5吨标准煤。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加快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坚持扶大压小、扶优汰劣,开展化工、火电、冶金、建材等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实施“以新带

老”工程,淘汰重污染、高能耗、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以及使用或产生严重有毒有害物质的落后产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全市冶金行业小高炉、小焦炉淘汰工作,关闭现存立窑生产线,淘汰20万吨以下小规模水泥生产线。到2015年,基本完成落后产能淘汰工作。

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创新驱动、调整优化、集约聚焦、提升质量的思路,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调高、调优、调轻、调净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加快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对石化和钢铁等支柱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深度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污染、低能耗的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严格控制钢铁产能,重点发展特殊钢、优质钢等,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6%。

4、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发挥规划环评对产业布局的战略引领作用,严格环保准入要求,防范产业布局性环境风险。提高重点流域与区域的产业环保准入门槛。中心城居住区、清新空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节能管理环保综合规定国家产业政策 【发文字号】国发[2012]19号 【失效依据】国务院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国务院文件的决定(2016)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2.06.16 【实施日期】2012.06.1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

(完整word版)实验室建设规划

实验室建设规划 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我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十二五”发展计划,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 (一)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目前,我系实验室有高级实验师一名,聘用制实验员1名。有建材、测量、力学、土力学实验教师7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1名,工程师1名,助教1名。多名教师可担任建筑CAD、制图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主要问题是专职实验员较为短缺,多数实验室管理任务由教师兼任。 (二)实验室建设状况 实验室现有力学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建筑多功能机房5个实验室,面向土木工程和城市规划两个本科专业及工程造价专科专业服务。实验室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575万元。目前可开设的实验课程有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土木工程测量、材料力学、建筑CAD、制图实训等课程,可开设各类实验项目30余个。 (三)实验教学情况 实验室名称实验课程名称开出实验 项目数 面向专业 承担人时 数/学年 备注 测量实验室土木工程测量9 土木工程、城 市规划、工程 造价 8640 建材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 5 土木工程、工 程造价 8640 土工实验室土力学 5 土木工程4320

力学实验室材料力学 5 土木工程4320 建筑多功能 机房建筑CAD 土木工程、城 市规划 主要承担 实训课程 设计等任 务 (四)实验室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目前,实验室可承担少量的社会建设项目和部分校级科研项目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 二、建设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努力造就一支思想活跃、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完全能够胜任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实验符合教学评估要求,数量充足,实验设备完善,能满足学生实验、实训要求,初步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实验室。 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按照学院十二五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国家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要求,以学科建设和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依据,紧紧围绕“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以科研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四、建设内容 (一)建设项目 完善测量实验室、工程造价及建筑设计实训室、力学实验室,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

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产品少。 三是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市场监管不到位,一些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

关于“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说明.doc

附件1 关于“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说明 根据“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污染物总量减排及各项环境管理工作深化发展的需要,“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在“十一五”报表制度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及相关技术规定等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具体如下: 一、“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1、“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构成 按照环境统计调查频次将环境统计指标归结为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和定期报表指标。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包括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6个部分;环境统计定期报表指标包括国家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两部分。 按照统计指标内容将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归集成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含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六大类。其中工业源的范围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39个行业的企业;农业源的范围包括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城镇生活源的范围是指城镇范围内的生活污染源;机动车污染源调查范围为辖区内的载客汽车、载货汽车、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范围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处置厂和医

疗废物处置厂;环境管理的范围是指环保系统内相关业务部门管理工作和环保系统自身建设等方面情况。 按照统计指标特性将各类污染源指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基本信息指标、台帐指标、治理设施及运行情况指标和污染物产排情况指标。其中,污染物产排情况指标和治理设施及运行情况指标是核心指标,是环境保护部门参与宏观决策、反映环境规划和治理成效的指标;基本信息指标和台帐指标是为了支撑及核实核心指标准确性的辅助指标。 “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图1 “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2、“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1)环境统计年报指标体系 “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季报及快报 年报指标体系 工业源 城镇生活源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农业源 环境管理 污水处理厂 国家重点监控工业企业 机动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建设五年规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建设五年规划 为了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我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十二五”发展计划,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 (一)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计算机系成立于1996年,2000年开始招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已有10多年的办学历史。2001年招收计算机教育专业专科学生,根据高等教育专业规划,2005年开始专业调整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两个专业。2009年与太原师范学院联合办学,招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本科)”专业,2010年开办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面向全省招生,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2个专科专业,本、专两个层次的学生共13个教学班1350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1236人,专科学生114人;没有技术型的实验教师,目前,实验室的维护和维修等全部由教师兼任。 (二)实验室建设状况 计算机系现有软件基础实验室1个(60[2010]台),计算机硬件及维护实验室1个(50台微机(2003)、50套电路及接口实验箱[2006]),一个网络实验室(三套实验设备[2006]),实验用房300平方米,不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需要,缺少重要的实验室。

(三)实验教学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有实验室主要开设《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设计》、《数据库类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学校主办及国家主办的一些竞赛等课程实验实践的教学任务。 (四)实验室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实验室主要可以承担教师应用软件、数据库类、语言类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软件开发、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与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各类比赛实验基本条件。 二、建设目标 在我系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建设,使我系实验室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上质量,形成特色鲜明,辐射作用大,示范作用强的教学示范实验室。具体目标如下: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 2、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实验技术人才; 3、建设具备先进的、资源共享的、可以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和管理的软硬件环境; 4、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水平; 5、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经验,带动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努力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强化保护。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环保惠民,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将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等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实现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从源头预防,把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将解决全局性、普遍性环境问题与集中力量解决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问题相结合,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十二五十三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11-2015或2016-2020年 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一、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目前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人数大约在70人左右,一年 级学生是计算机大类招生,未分专业,按其平均人数35人左右计算,本专业每 年承担100人左右的专业教学工作。本专业目前主要的培养方向有:java软件 开发、.NET软件开发、网页设计三个方向,但涉及到的课程面很广,需要使用到的实训室包括:软件实训室、软件开发与测试实训室、网络实训室、硬件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 目前计算机系已建立校内实训室4个,如下表: 表-1现有校内实训室 目前计算机系已建立校外实训基地5个,如下表: 表-2现有校外实训基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虑本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人数情况,及将来本专业可能专升本的情况,现 有的校内实训室对于本专业而言存在如下问题:网络实训室设备落后,数量不足,不能跟上较新的网络技术的实训要求;硬件实训室组装机设备落后,缺乏相关电路板、焊接设备、硬件故障检测设备、打印机等,无法展开如电路板级别的维修、打印机常见故障的维修等实训内容;软件实训室设备不足;缺乏多媒体实训室和IT技术创业实习基地。 现有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还不够,没有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等方面的实训基地。 三、建设目标及建设内容 1. 建设目标:满足本专业教学的实训要求。实训室建设要根据教学、科研具体情况,务实建设,并能强有力的支撑实践教学,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顺利开展,还能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注重实训室教师队伍建设,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打造高质量的实训室;实训室建设经费在学校投入为主的前提下,争取校企联合、省、校共建等多种方法,多种渠道筹集经费。 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除了每年组织学生和教师赴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行之外,争取与企业签订项目开发协议,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学生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加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2. 建设内容: 表-3计划新建校内实训室 表-4计划新建校外实训基地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定性和定量分析

请各科室、站、队将资料收集后报给综合科,最迟在3月25日下班前。谢谢各位啦。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需收集数据 一、规划目标指标 注1:分年度填报2010-2013年数据 注2:各年排放量包括工业、城镇生活、农业源排放量。 注3: 2010年排放量数据,根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结果的核定情况填写。2、氨氮排放总量(万吨)(定量) (减排科) 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定量)(减排科)

注1:调整方案参见《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地级以上城市)设置方案的通知》(环发[2012]42号)。 注2:对于2013年水质为劣Ⅴ类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提供该断面2010年至2013年4年监测数据.为新增断面,提供2012年、2013年2年浓度数据。 6、七大水系国控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监测站) 注1:调整方案参见《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地级以上城市)设置方案的通知》(环发[2012]42号); 注2:对于七大水系内2013年水质劣于Ⅲ类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提供该断面2010年至2013年3年监测数据,如为新增断面,提供2012年、2013年2年浓度数据。 7、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监测站) 注1:SO2、NO2、PM10、PM2.5栏填写相应年份的年均浓度。 注2:未开展PM2.5监测工作的,可不填写“PM2.5”一栏。 2)分年度(2011-2013)评价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2013年,已执行新标准的区县,按照新、老标准分别评价达标比例 二、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1、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开展情况(定量)(减排科)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门 注:“企业名称”:对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填写 名单详见:《关于下达2011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1]161号),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 一、“十一五”实验室建设总结 按照“十一五”实验室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布实施,集中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建成了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十一五”期间,学校建有19个中心制的实验教学中心(下设87个分室)及1个工程训练中心,形成了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实验室为基础的结构层次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体系。制定和完善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开放等各类实验管理制度,并成立了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实验室建设有据可依,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十一五”建设期,学校新增实验用房面积约22000平方米,2007-2010年,共投入11366万元购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成多媒体教室10个,1162座,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语言实验室3个,256座。截止2010年8月31日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计22324台/套,总值已达24849万元。2007年以来,我校中地共建项目成效显著,共有13个中地共建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的资助,资助总额达4500万元。(2010年9月建成多媒体教室60个,6653座,语言实验室11个,660座) 学校加强了实验室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设置实验教师岗位,部分实验室主任由高职称的教师担任。目前,全校实验队伍总人数有209人,其中专职实验教师44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45.45%,兼职实验教师41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56.10%,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24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29.84%,本科以上人员占43%。 学校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本满足了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的实验教学要求,目前全校实验室承担实验项目2072项,年实验学时数约7693时(不含毕业设计),人时数达2839627人时,实验项目开出率达98%,其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课程459门,占总开出的实验课课程的77%,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936项,占总实验项目总数的46%。实验室还加大了开放力度,学校大多数实验室都不同程度地向学生开放。开放的形式包括:以开放实验项目为载体向学生开放;以选修实验课程开放;为学生社团完成课外科技活动开放;为学生实验竞赛、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实验预习、实验续做、实验重做、实验拓展研究以及完成毕业设计实验等。 二、目前学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的不断扩招使学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学校的实验设备与师资力量并未能实现同步增长,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只能维持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而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 前言 (1) 一、现状与问题 (4) (一)发展现状 (4) (二)主要问题 (7) 二、形势与需求 (8) (一)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将日益显著 (8) (二)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 (9) (三)公众对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 (9) (四)环境监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面临着新的形势 (10) 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0) (三)规划目标 (11) 四、主要任务 (13) (一)围绕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公众需求,加强环境质量监督考核与信息公开 (13) (二)围绕国家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和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14) (三)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和国家环境监督需要,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 (23) 五、重点工程 (26) (一)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工程 (26) (二)环境监测运行保障工程 (32) (三)环境监测人才建设工程 (32) 六、保障措施 (33)

(一)健全法规,完善制度 (33) (二)创新体制,理顺机制 (33) (三)加大投入,保障经费 (33) (四)重视人才,提升素质 (33) (五)加强科研,强化支撑 (34) 前言 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环境监测数据,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潜在的环境问题,及时响应突发环境事件。环境监测是各级人民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能、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人民政府监视环境状况变化、考核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实施环境质量监督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组织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重要内容,是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十分关心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温家宝总理要求"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列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明确要求"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县县具备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环境监测评估能力",明确了未来五年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5-2030) 资料清单 环保局: 收集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SO2、NO2、PM10、PM2.5、CO、O3),大气监测站位图;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监测图;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图;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区噪声、居住区噪声、商业区噪声、文教区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资料;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 xxx主要污染源分布现状,各污染源的分布图;主要工矿企业的排污资料;各单位危险固废产生量、处理量;工业固废排放总量年度计划,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统计;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年度计划(SO2,烟尘,粉尘,COD,氨氮);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xxx环境功能区划;xxx生态功能区划。 大型项目的环评资料(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和环评报告);各企业环评执行情况及环保验收情况;环评审批情况。 自然保护区规划报告(现有的及规划建设的)及图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气、水、噪声、固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xxx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近五年的环保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环境宣传教育材料及工作实施方案;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人大代表建议、政

协委员提案的受理、登记、督办和反馈情况。 计划取缔关停企业名录;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情况;近五年来xxx 企业监管情况总结;12369环保热线日常管理情况;排污费的征收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督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情况;环境检测网络标准化建设规划。 关于法规方面的制定或执行情况总结;未来的计划安排。 园区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园区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园区主要污染源统计资料;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 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工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或建设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各园区年、项目验收报告产审核工作的报告。 城区内重点企业的环评、环保规划、清洁生产报告、项目验收报告。 热电厂(能源梯级利用;炉灰、炉渣制建材项目;生物质热电余热大棚;蒸汽管网铺设等)相关项目等项目立项书、科研、初设、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等。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涉及指标:(规划基准年2014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

2017实验室“十三五”建设规划(正式发文)

景德镇陶瓷大学实验室“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及江西省关于高等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为贯彻落实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规划”,提升我校实验室建设水平,深化“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的教育改革,助推学校转型发展及内涵建设,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校实践教学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实验室层次明显提升,实训平台快速发展,实验室管理得到了一定加强,但在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1、实验室规模及层次明显提升 学校构建了教学信息、实验实训、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就业四类实践教学平台,以强化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动手、创新、国际交流、创业就业五种社会竞争能力。现有陶瓷材

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及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校级实验实训中心1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50个。同时建有引领陶瓷行业发展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37个及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意市集。实践教学平台的数量有较大增长,结构与布局趋于合理,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为师生开展科学研究、工程实训及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实验实训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开放性实验、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组成的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体系培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突破和转化,实现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初步形成到新创业能力突破和转化的渐次推进,形成了纵向覆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3个层次,横向跨越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拓展3个类型的“三创合一”实践教学体系。 3、平台及实验室开放初显成效 全校所有教学、科研平台都已面向学生开放,学校设立了开放性实验项目专项资金用以促进实验教学的开放及探索,开放实验项目涵盖了理工、艺术等专业,每年受益学生达500余人次。 4、实习实训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学校逐年增加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生均实习费用达(250)元;

2016至2020年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2016至2020年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环保规划回顾总结 1.“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评估 “十二五”期间,XX 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实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动工建设,环境能力建设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核与辐射管理合法规范,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大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县城空气质量和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主要体现在: ①染防治成效显著。 ①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十二五”期间,主要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治理。先后完成了XXXX 发电有限公司、XXXX 发电有限公司脱硫工程,XXXXXX 化肥股份有限公司、XXXX 化工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XX 煤业有限公司、XXXX 煤矿废水深度处理工程,XX 纸业造纸废水处理工程,XX 针织纺织废水处理工程,XX 实业、XX 养殖废水处理工程等一批重点治理工程的建设。完成工

业污染源治理投资XXXXXX 万元。 ②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实行了综合整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全县对水泥、采煤、矽砂、造纸、非煤矿山行业进行整治,淘汰、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企业。“十二五”期间关闭了X 家6.6 万吨小水泥企业及一条8.8 万吨水泥生产线;关闭了X 家3 万吨以下小煤矿;关闭了X 家小造纸企业;关闭了X 家3×0.2 万千瓦时煤矸石发电厂;关闭了X 家小矽砂厂;关闭了X 家地条钢厂;对石膏、磷矿非煤矿山采区进行了有效整合。 ③对重点区域进行了重点防治。特别是对XX 镇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XX 江流域进行了重点防治。县政府发布了《加强县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的通告》和《加强县城烟尘控制区管理的通告》。对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巡查制度,对饮用水水质中特征污染物砷进行周监测报告制度,严防饮用水安全事故发生。禁止城区新建1 蒸吨以下锅炉,县级财政拨付专项治理资金,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到2015 年底,县城区内窑炉由2010 年12 台减少到2 台,锅炉由2010 年39 台减少到13 台,其中5 台已改烧燃气,现有茶水炉全部使用型煤和木柴,大灶全部拆除。对县城各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进行集中收集送XX 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理,全县医疗垃

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终期评估报告

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终期评估报告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评估由来.............................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评估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评估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评估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评估时间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 评估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划实施总体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秀山县环保”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国家、市级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对本地区的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秀山县实施”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情况及总体成效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秀山县”十二五”环保规划终期评估工作组织安排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完成情况及数据来源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的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医学院“十二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学院医学院“十二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国家教委第20号令)及《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医学院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制定《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十二五”实验室建设规划》,对进一步推进实验室建设,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 实验室建设依据国家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办法》和《高等学校专业课实验室评估标准》的要求,结合医学院中长期发展目标和现有条件及专业特点,从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出发,坚持以学科群或专业大类为基础,按照实验室的性质、功能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实验室结构体系,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围绕教学中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服务。 2、原则 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遵循基础优先、教学优先原则,分期分批分层建设。既要突出基础,又要建设重点,以基础医学实验室、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实验室建设优先。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功能,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人才提供实验、实训平台,为教师开展产、学、研提供技术平台,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满足本科教学需要。 二、实验室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黄石理工学院实验室评估考核实施办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医学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室人文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搭建具有辐射、示范效应的医药学实践教学平台和科研基础平台。十二五期间,在完善现有实验室条件的基础上,做好后续新增本科专业及学科方向所需实验室的协调配套建设。到2015年,设备总值突破1000万,力争达到1200万,生均设备值达5000元以上,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领域,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关键设备可自主生产,电除尘、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烟气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采取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浔阳区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 2016-2020 )

《浔阳区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小组:组长:冷彧 副组长:万吉明 田国红 成员: 郭潇潇 蔡盛 贞 温晓敏 易康

前言 浔阳区位于省北部,是省辖市——市中心城区。浔阳地名,古代及近代称寻阳、浔阳。此间亦称柴桑、江州、湓口、湓城、蠡、德化。浔阳,因“南开六道,途道五岭,北守长江,运行岷汉,来商纳贾”,历来为国之州、郡、府、道之置地。浔阳,是历代文化墨客游历之盛地,留有丰富的诗文和佳句,亦有“九派浔阳郡,分明是画图”之美誉。浔阳,曾以中国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而著称于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认真编制、实施好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对构筑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实现“3785”目标,落实七大工程提供有力支撑,对进一步改善我区环境质量,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执行情况 我区“十二五”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和计划指标已基本实现。主要体现在: 1、全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良好;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稳定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明显下降。 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较好控制。全区“十二五”期末,四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达到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要求。 3、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工业“三废”处理能力不断提高。

二、环境污染预测及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我区人口密度高,机动车保有量大,中石化分公司及国电发电厂废气排放量基础大,造成环境压力持续增加,因此,“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工业污染防治的能力亟待提高。由于我区石化工业园目前尚未建设配套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大部分工业企业配套环保设施尚不能满足新环保法的要求,因此工业污染防治能力能力亟待提高。 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增加环境的压力。废水、废气、废渣、各类垃圾的排放量将逐年增加,城市机动车排气、交通噪声、饮食服务业污染日趋严重,如果不加强治理,水污染将会加重,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将会恶化。 4、城市环保基础设施薄弱,环保投入不足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污染纠纷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举,突出重点区域和行业环境治理,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大的环境容量,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的机遇,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努力构筑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格局,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