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资料】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讲稿

【论文资料】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讲稿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各位老师:下午好!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把立德树人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立德树人的提出,有什么背景、内涵和意义呢?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有什么新提法、新要求、新举措呢?我们又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呢?下面我就把我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立德树人的背景、内涵和意义

(一)、立德树人的提出

立德,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树立,德:德业。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

树人,出自《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不容易。今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到清华大学演讲时就引用了这段话。

中华民族素有立德树人的传统,特别强调道德精神的弘扬、精神境界的追求;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德”成为中国伦理和民族文化的核心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毛泽东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邓小平提出了“四有新人”的人才观,江泽民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胡锦涛在08年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首次提出了把立德树人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上升为党的教育方针,写进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这一教育方针论述进行了重点强调。

(二)、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1、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十七大正式写入报告,包括四方面基本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有利培养学生国家观念、公民意识,增加民族认同感。

2、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习近平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得却出现了问题。

我们来看一个视频:

事情到此还没结束,不久前,武汉一男子受此启发,在车展上高举标语牌跪求“宾利丈母娘”并附上内容长达10条的《承诺书》。其中表示,未来家庭事务全包、老婆所有的决定都是正确的,甚至连老婆有外遇都会原谅她三次。这封《承诺书》可谓是底线全无,也充分反映了当下一些人的心态和价值取向。

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梦,少年追梦,则国家兴旺。共同坚守理想信念,追逐百年以来的中国梦想,希望在少年,重任则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伟大中梦的必然需要。

3、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然而我们的实际工作,与中央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表现一:学校德育工作不尽人意。

——在德育认识上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不少学校对德育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因为德育是个软指标,学习成绩

是个硬指标。学生要拿成绩交差,教师要凭成绩评职,家长要看成绩赏罚。相对于智体美劳,德育处于弱势,因为德育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量化指标,缺乏评价机制,抓不抓都一样。

二是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许多老师只注重教,却忽视了实践体验,学生缺少实践和必要的指导,教育效果不好。

三是重校内轻校外。许多教师只管校内,不管校外,致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难以形成。

——在德育方法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倾象

一是灌多导少。许多老师习惯灌输,不善引导,缺乏趣味性,启发性和针对性。

二是管多放少。有的老师习惯于管学生,而不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单一的说教,效果较差。

三是堵多疏少。有的老师直到学生出了问题才进行处理,而不是在问题出现之前加以疏导和预防。

——在德育实施上存在着三个"不一致"

一是言传与身教不致。有些老师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致,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是班主任与课任不一致。许多课任老师没有担负起育人的责任,把班级管理等工作全部推给班主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