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氯气》的说课稿

《氯气》的说课稿

《氯气》的说课稿
《氯气》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6大知识模块之一。本节之前学生虽然对氯气的制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节内容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次系统地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学生在此节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同时本节教学也为后面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中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了解过有关氯气的知识,加之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含氯的化合物,因此学生有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很好的展开课程,但实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以氯原子的结构特点作为切入点,认识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的本质;

能运用次氯酸的性质解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通过问题讨论,掌握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的原因,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利用氯气的毒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氯气性质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水的主要成分。

二、学法分析

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三、教法分析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碱金属导入新课

在第二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都具有相似性的金属元素

--碱金属,知道了一些研究金属元素的方法,在课的开始即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同样具有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卤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说明与学习碱金属相似,我们也先学习其代表“人物”--氯气,从而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展示一瓶氯气,向瓶中加入1/5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并穿插史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伊普雷战役中,德军5分钟释放了180吨氯气,致使15000人中毒,1/3人死亡,而这样世界上第一支专业的氯气部队就是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哈伯指导下建立的,他把自己的天才贡献给了法西斯。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氯气毒性的认识,而且适时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由此再演示和介绍正确闻氯气的方法可谓水到渠成。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出对氯气化学性质的探索。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三个演示实验①钠在氯气中燃烧②铁在氯气中燃烧③铜在氯气中燃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例如,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一面演示,一面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积极动脑。一面灼热铜丝,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呢?(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必须灼热活化铜,使其达到燃点)灼热的铜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反应后立即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棕黄色的烟是什么物质?(氯化铜晶体颗粒)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明电子转移。又设问:铜是不活泼的金属,为什么能够跟氯气剧烈反应?(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得出氯是非常活泼的非金属的结论)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观察到什么现象?(氯化铜溶于水,溶液变绿色--说明氯化铜易溶,氯化铜溶液颜色为绿色)教师进一步加水,稀释溶液,溶液变蓝。提醒学生浓度不同时溶液的颜色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点上,强调条件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设疑,氯气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性质。

(2)与非金属的反应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现象是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产生。反应生成的氯化氢气体,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呈现雾状。让学生书写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是氢气与氯气混合,在强光下,会迅速化合而爆炸。因此,工业制盐酸,是用点燃的方法来制备。适时地让学生讨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引导学生比较铁、硫、碳等在氧气中燃烧,以及铜、钠、氢气等在氯气中的燃烧,找出共同的特点并由此推出“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在此不仅发展了燃烧的概念,而且渗透了“真理是相对的,不断发

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大多学生知道自来水不能直接用来养鱼这一生活常识,那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这一性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氯气与水的反应。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可用实验探究法来突破。

设问:氯气能不能跟水反应,其产物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请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先实验氯水的酸碱性。用滴管吸取上面试验中得到的氯水,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1~2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学生联想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很容易提出硝酸银溶液,经实验确有盐酸生成。教师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使指示剂褪色了,还是生成了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使指示剂褪色了?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归纳出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氯气的集气瓶里、盐酸溶液里、上面实验得到的氯水里。前两者颜色不褪,后者颜色马上褪。即氯分子、盐酸没有漂白作用,惟独氯水有漂白作用。

既然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那么氯水里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到此,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教师根据上面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原理可以引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12+H2O=HCl+HClO

至此,学生对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氯水里不仅有未反应的氯单质,还有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教师出示久置光照分解的氯水证明这些溶液只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没有漂白作用。结合教材中演示实验,学生就能认识次氯酸不稳定,引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反应。

2HClO = 2HCl+O2

教师向装满氯气的瓶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经振荡,黄绿色立即褪净。由此过渡到氯气与碱的反应。

(4)与碱的反应

重点分析氯气与NaOH、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离子角度分析反应,分析漂白粉的制作原理和成分。不仅巩固第一章所学知识,也能加深学生对氯气化学性质的理解。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些实验演示及分析讨论,学生已对氯气的性质有了一个生动而鲜明的印象。这时再引导他们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去认识氯气化学性质所以活泼的原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归纳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典型的非金属。(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氯气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能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等反应。

(五)课堂练习:

1、某氯碱厂不慎将大量氯气逸出到周围空间,此时可用浸有一定浓度某物质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下列最适宜采用的物质是

A NaOH

B NaCl

C Na2CO3

D KBr

2、.氯气是有毒的,曾被法西斯制成毒气弹用于侵略战争;当这种毒气弹顺风爆炸时,通常可采用的防御办法是

A 人、蓄应躲到低洼的地方去

B 可用NaOH溶液浸湿软布蒙面

C 人、蓄应躲到较高的地方去

D 可用Na2CO3溶液浸湿软布蒙面

五、板书设计:

氯气的性质

一、氯气的物理性质3、与水反应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HClO的性质:

可溶于水,氯水呈浅黄绿色;a、弱酸性;

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b、不稳定性2 HClO=2HCl+O2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c、漂白性

1、与金属反应4、与碱反应

2Na+Cl2=2NaCl 2NaOH+ Cl2=NaCl+ NaClO+ H2O

点燃2Ca(OH)2+ 2Cl2=CaCl2+ Ca(ClO)2+ 2H2O

2Fe+3Cl2====2FeCl3 (工业至漂白粉)

点燃5、漂白原理

Cu+Cl2 =====CuCl2 Ca(ClO)2+ CO2+ H2O= CaCO3+ 2HClO

2、与非金属反应6、漂白粉失效原因

点燃Ca(ClO)2+ CO2+ H2O= CaCO3+ 2HClO

H2+Cl2=====2HCl 2 HClO=2HCl+O2

H2+Cl2=====2HCl(爆炸)

Cl2+H2O= HCl+ HClO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氯气使用要求

氯气安全管理技术方案 近年来,随着我国涉氯企业(生产、使用氯气的企业)的迅速发展,各地在氯气的生产、储存、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中毒、爆炸事故也逐渐增多。所以制定氯气安全管理技术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氯气危险特性 1.1氯气物化性质 液氯为黄绿色透明液体,相对密度1.468(0℃),沸点-34.6℃,熔点-100.98℃。气氯的相对密度是2.485(空气:1)。 1.2氯气危险特性 (1)毒性:氯气为第2.3类有毒气体。一般操作场所空气中含氯量不得超过0.001 mg/L。氯气对眼睛和呼吸系统的黏膜有极强的刺激性。氯气浓度大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2)火灾、爆炸性:氯气为助燃气体。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性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三氯化氮在设备中积聚,氯气设备超压或设备损坏,都有引起爆炸的危险。 (3)腐蚀性:干燥的氯气和液氯对铜、铁、铝和钢都没有腐蚀性,但湿氯气对一般金属腐蚀性都很大。 2安全设施和措施 2.1平面布置要求 (1)新建氯气储存、使用场所距人员密集场所的距离满足《氯碱厂(电解法制碱)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GBl8071-2000)的规定。 (2)氯气储存、使用场所集中布置在厂区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并成独立生产区,该区与相邻的其他生产装置、民用建筑的间距不小于30m。 (3)液氯钢瓶仓库、液氯储罐、使用场所之间的防火间距要满足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4)操作室与氯气储存、使用场所不能直接连通,要保持一定的隔离距离。 (5)涉氯设备的布置要便于隔离操作、通风排毒和事故处理,同时留有足够宽度的操作面和安全疏散通道。 (6)液氯钢瓶要求横向卧放,防止滚动,并留出吊运间距和通道。空瓶和重瓶分区放置,并设标志牌。重瓶单层放置,空瓶不超过两层。 2.2储存、使用场所安全要求 (1)液氯储罐或钢瓶必须储存在专用库内,远离火种、热源、可燃物。液氯钢瓶仓库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要相对封闭。 (2)液氯钢瓶仓库设置围堰、收集槽和事故池,并有防渗漏层。钢瓶安放在围堰内。 (3)涉氯厂房的结构,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条件换气,不能采用自然通风的场所,采用机械通风。 2.3预防事故的设施和措施 (1)厂区内设置风向标,其位置设在本厂职工和附近范围(500m)内居民容易看到的高处。 (2)每个涉氯岗位配备两套以上空气呼吸器。操作人员配备过滤式面具等防护用品。 (3)涉氯岗位配备洗眼淋浴器和急救药品。 (4)涉氯岗位配备相应的堵漏设施和工具。 (5)关键部位设置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信号接至企业控制室。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 本课是源头。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启第四章其余四节,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册书中具出突出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上对教材和对我校校情、生情、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掌握基础史实,把握历史概念,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从历史条件、主要内容、进程、影响等方面来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①通过对垄断现象的分析,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含义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联系晋江实际,懂得“博览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 (1)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 (2)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和垄断组织这两个问题,理论性较强,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处理。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

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 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 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 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 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 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 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 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 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 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说课稿

平面铰链四杆机构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铰链四杆机构,平面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它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平面铰链四杆是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所以在授课中要准确地把握它在各学科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现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来看教学分析,它共有4个部分: 一、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第四版《机械基础》中第七章的第3节。 整个第七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 而该章的第3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一共阐述了三大问题: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和曲柄存在的条件。本次说课中只对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两个问题进行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又正处于叛逆心理较重的青春期。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氯气处理系统运行总结

12万t/a氯气处理系统运行总结 高自建3 (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42) [关键词]氯;干燥;处理系统;工艺 [摘 要]介绍了12万t/a氯气处理系统的流程、设备性能及操作参数,总结了工艺技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T Q0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33X(2006)06-0016-03 su mmary on the runn i n g of the120kt/a chlor i n e ga s trea t m en t syste m G AO Z i-jian (Q ingdao Haijing Che m ical I ndustry Gr oup Co.,L td.,Q ingdao266042,China) Key words:chl orine;drying;treat m ent syste m;p r ocess Abstract:The fl o w path,equi pment perf or mance and operati on para meters of the120kt/a chl orine gas treat m ent syste m are intr oduced,and the p r ocess characteristics are su mmarized. 1996年,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海晶”)上6万t/a离子膜烧碱装置时考虑与原4.5万t/a隔膜电解装置将两套系统合并,共用一套氯气处理装置。该系统工艺简单,设备先进,布局合理,节能效果明显。采用DCS控制,主要控制参数氯气、氢气吸力等正常运行时均为自控。到目前为止,该装置操作平稳,氯气、氢气吸力控制稳定,波动很小,幅度在50Pa内,各项指标满足要求。氯气含水质量分数低于0.01%,硫酸消耗约12kg/t,生产能力已提高到12万t/a。氯气处理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为事故氯装置,当开停车或干燥系统出现故障造成氯气正压时,氯气可直接输送到事故氯系统,保证安全、无污染。 1 工艺流程简述 1.1 氯气干燥 来自隔膜电解与离子膜电解的湿氯气经过各自水封后进入缓冲罐汇合、缓冲,然后进入氯气洗涤塔与来自氯水冷却器的氯水逆向直接接触冷却、洗涤,除去大部分水分和杂质(盐雾等),再进入钛冷却器与冷冻水间接冷却,氯气冷却至12℃左右进入水雾捕集器。从氯气洗涤塔和钛冷却器下来的氯水进入氯气洗涤塔的氯水贮槽循环使用。通过控制氯水液位,多余氯水由氯水泵送离子膜电解的淡盐水系统,与离子膜的淡盐水一起经过脱氯,送往一次盐水化盐使用。氯气经水雾捕集器进入填料干燥塔,在塔内与经稀硫酸冷却器冷却的硫酸逆流接触,除去大部分水分,进入泡罩干燥塔与浓硫酸逆流接触。浓硫酸由浓硫酸泵打入浓硫酸高位槽,经冷却器冷却靠位差进入泡罩干燥塔,流过五层塔板至塔底贮槽,再经硫酸循环泵通过硫酸冷却器冷却送至最后一层塔板循环使用,多余的酸经溢流进入填料干燥塔塔底贮槽,通过稀硫酸循环泵将硫酸经冷却器冷却,送到填料干燥塔,塔顶分布器喷淋,与氯气逆流接触,硫酸吸水后流至塔底。经过泡罩干燥塔后氯中水含量低于0.028%,再经酸雾捕集器除去酸雾。干燥的氯气首先进入一级入口,经一级叶轮压缩,由蜗壳引出,进入一段冷却器,冷却后吸入二级叶轮压缩,再由蜗壳引出,进入二段冷却器,依此经过三级、四级压缩和三段、四段冷却,压力小于0.38MPa,送到液氯分配台。为保证吸力稳定,氯压机出口部分氯 61第6期 2006年6月 氯碱工业 Chl or-A lkali I ndustry No.6 Jun.,2006 3[作者简介]高自建(1971-),男,工程师,1996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在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从事烧碱生产管理工作,任氯碱厂副厂长,在《氯碱工业》、《中国氯碱》发表论文多篇。 [收稿日期]2005-08-15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016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易公教育资料平台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汽车机械基础教案完整版

汽车用材料概述 一、概述 汽车是由上万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而这些零部件又是由几百个品种、上千个规格的材料加工制成的,可以说材料是汽车的基础。 用于生产汽车的材料种类很多:有钢铁、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据统计, 近几年生产的一辆普通轿车,其主要材料的重量构成比大致为:钢铁65%~70%、有色金属10%~15%、非金属材料20%左右。 各种新型材料,如轻金属材料、复合材料、高技术合成材料等越来越多的用于现代汽车 二、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的性能 黑色金属材料 有色金属材料 三、金属材料的性能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四、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 指金属材料在各种物理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和抵抗各种化学介质侵蚀的能力 密度:单位体积的质量 导热性:传导热量的能力 导电性:传导电流的能力 热膨胀性:受热时体积增大的能力 熔点:由固态变为液态时的温度 磁性:金属材料能导磁的性能称为磁性 抗腐蚀性:金属在常温下抵御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而遭破坏的能力 抗氧化性:金属在高温下抵抗氧化作用的能力 五、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是指金属材料在各种载荷(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抵抗能力 机械性能指标: 强度 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称为强度 常用强度指标是屈服强度、抗拉强度 塑性 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而不被破坏的最大能力 常用塑性值的指标是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硬度 金属材料在抵抗比它更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即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 常用硬度试验方法有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 冲击韧性 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疲劳强度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产生疲劳裂纹,并导致断裂称为疲劳断裂 在无数次(钢铁约为106~107)重复交变载荷作用下不产生断裂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 疲劳强度值通过疲劳试验测定 当金属材料的应力循环次数达到107次时,零件仍不断裂,此时的最大应力可作为疲劳强度。某些高强度钢,应力循环次数达到108次时的最大应力作为它们的疲劳强度 六、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铸造性能:铸造性能是指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冷却凝固过程中收缩偏析的大小(金属凝固后其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以及对气体的排除和吸收等性能 压力加工性能:压力加工性能是指金属在冷、热状态下,进行压力加工时,产生变形而不发生破坏的能力 塑性越大,变形抗力越小,压力加工性能越好 焊接性能:焊接性能是指两块金属材料在局部加热到熔融状态下,能够牢固地焊合在一起的性能 焊接性好,易于用一般方法和工艺施焊,焊时不易形成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焊处强度能与原材料相近 切削加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是指金属材料被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热处理性能:热处理性能是指金属材料适应各种热处理工艺的能力

【CN109917740A】一种氯气氧化除杂智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14506.5 (22)申请日 2019.03.20 (71)申请人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737103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路98号 (72)发明人 胡继刚 许立佩 胡进宝 王安喜  周通 郑军福 刘军 苏荣  张世元  (74)专利代理机构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代理人 张克勤 (51)Int.Cl. G05B 19/05(2006.01) G05B 11/42(2006.01) G05D 27/02(2006.01) G05D 29/00(2006.01) C22B 3/44(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氯气氧化除杂智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氯气氧化除杂智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属于冶金领域,以解决在湿法冶金氯气氧化除杂过程中参数等控制不稳定,影响连续稳定除杂效果和溶液化学质量的问题。该系统包括PLC控制系统、氯气流量计、碳酸镍流量计、检测单元、执行单元,测单元包括电位计、压力变送器和pH检测计,执行单元包括氯气调节阀和碳酸镍调节阀;在除杂反应罐的第一个反应槽内装有电位计,电位计通过电位转换器连接PLC 控制系统;在除杂反应罐上装有pH检测计,pH检测计连接PLC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的关键在于提前预判的计算和设置与反应过程、末端检测反馈的数据进行联锁,为实现氯气氧化除杂过程连续 稳定的精细化控制创造了条件。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109917740 A 2019.06.21 C N 109917740 A

初中七年级历史精选整合说课稿

初中七年级历史精选整合说课稿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历史精选整合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至于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会在后面的说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初一学生 优势: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会比较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 不足:刚刚接触历史不久,还没有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所以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学生的学情,我运用了下列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谈话法和讲解法,对于重点内容将采用表格归纳法、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的方式,加上多媒体的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大一统”这个名词,所以我会在进入新课的学习之前向学生解释清楚“大一统”这个名词的概念,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确学习方向。然后我会用语言过渡到新课的学习:那么,汉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寻找答案。 这样的导入简单直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展开新课的学习。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三历史说课稿【三篇】 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 《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本课从“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昌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 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个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理解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准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点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因为初中阶段思维水平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实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为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水平,他们的思维往往存有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实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水平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协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增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机械基础说课稿

“轴系零部件”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轴的结构分析”,这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机械基础》这门课是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各学科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它为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基础理论,对生产实践也有着指导作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学生掌握好了这节内容,将对利于他们的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工作中的技术创新。为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准备了相关教具、挂图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等,把枯燥的授课内容以形式活泼、互动性好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节课分别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教材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钟丽萍老师主编的《机械基础》一书。第九章讲的是应用最广的一类零部件——轴系零部件,该章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分析零部件的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各类机械及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轴的结构分析””是《机械基础》这门课中的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该节主要阐述了三方面内容:轴上零件的固定、轴的结构及轴的结构工艺性。 2、教材内容的处理 所用教材的内容优点是知识覆盖面广,但系统及重点内容深度相对较浅。不利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本节教材中,虽然把各种轴上零件的固定方式都分别进行了介绍,但对轴的实际应用结构介绍的过少。因此,在授课中增加了介绍减速器的结构和轴的装配结构练习。 ◆教学对象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该课授课对象是机械专业高级工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构件的受力分析、机械工程材料基础、齿轮传动、联接等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轴的结构; 理解:轴的结构工艺性要求; 掌握:轴的结构安排和轴上零件的轴向与周向固定。 1

氯碱生产系统氯气压力上升的原因

氯碱生产系统氯气压力上升的原因 笔者从实际出发,对烧碱的生产实际状况进行考察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氯气压力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这些分析有利于生产。 标签:氯碱;生产系统;氯气压力;上升 氯碱企业生产过程中氯气压力的平稳对生产过程控制和各部门协调生产尤为重要,有些时候的氯气系统压力小幅度增高,是有计划安排的,而有些是突发的。在处理这些突发的氯气系统压力增高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几个方面便是笔者的总结和探究,希望对氯碱生产系统的安全运作以及提高生产效率有所帮助。 1 电流的升高 在吃氯部门或岗位增量生产时,系统压力就会降低,因此需要安装电解装置,这样电流就会得到升高,系统压力就会保持平稳,不会出现忽上忽下,不稳定的状况。 我公司液氨岗位使用的是3套LG20液化机组液化氯气,因此氯气系统压力的平衡主要靠液氨岗位,开2备1。当系统处于以下状态时,液化的效果是最佳的,即:系统压力是0.13~0.14MPa、原氯体积分数处于95%-96%之间、尾气体积分数是65%以及液化器回气温度处于-24~-22℃这个范围。可见,系统的压力会对氯气液化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2 吃氯部門或者岗位被缩减 当吃氯部门或者岗位处于减量生产的状况时,系统压力就会上升,而氯气系统压力就会有小幅度的增加。这是生产过程的需要,因此也是厂家的安排和规划。 3 冷冻机运行出现状况 在冷冻液化装置中,如果冷冻机的运作不正常的话,氯气的压力也会升高。冷冻机运行出现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电系统出现异常。氯碱生产系统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状况:冷冻机的循环冷水泵、油泵和主电机会断电停机,而有的工作人员对备机没有做到及时的开启,这时氯气系统的压力就会上升。因此,一定要对电器以及仪表进行管理和巡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冷冻的运转才会得到保证。(2)水系统出现状况。在冷冻液化装置中,有的冷冻机在冷却循环水水压方面比较低,因此机组水压压差保护动作就会产生。有的水系统的水中含有一些杂物,造成结垢。有的则水量比较低,而冷凝压力偏高,换热效果也不好,因此排气压力就会上升。最终导致机组停机。工作人员要对机组的运行加强管理,要多加控制,及时的排查问题。(3)油系统出现问题。冷冻液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二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本课是源头。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启第四章其余四节,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册书中具出突出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上对教材和对我校校情、生情、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掌握基础史实,把握历史概念,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 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从历史条件、主要内容、进程、影响等方面来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 ①通过对垄断现象的分析,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含义 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③联系晋江实际,懂得“博览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 (1)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2)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和垄断组织这两个问题,理论性较强,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处理。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及依据 1、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改变传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教师搭台”是指我制作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脉胳,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5个问题和配套练习;“学生唱戏”是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派代表上台发言和提交作业,并相互评价。在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活动情境,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路者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角。采用的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阶梯设疑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学生学习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2、主要依据 (1)学情分析: A、现有知识基础: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对主要人物及重大发明和事件起因、影响有所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细读课文,完成学案配套练习,编写教材提纲,掌握知识体系,总之,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此外,我校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较为突出。 B、学生心理特征:我校学生思想活跃,敢于表现自我,独立性强,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与学习伙伴合作讨论。但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改进。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初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说课人:XXX XXX中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氯气投加系统

氯气投加系统 正压管路的设计手册 本手册仅供参考 GA-170 Rev.10/24/2006

概述 此介绍是关于氯气投加中真空溶解气系统的应用。在这个系统中应用一个真空源(比如文氏管)产生真空。最典型的是氯气投加到水流中。在系统的真空部分,真空源的上游安装一个手动或自动的锐孔调节阀。在上游安装一个转子式流量计来指示真空管道中氯气的投加量。转子流量计的上游安装一个真空调节器,用来控制产生真空时氯气的投加和没有真空时停止投加。真空调节器的上游,氯气是处于压力下的,即所说的正压部分。 下面的讨论包括了从一个或多个吨瓶抽取氯气的正压系统的设计理念。此设备可以从一个或多个吨瓶抽取氯气并运送到真空调节器,而不让液态氯进入真空调节器。这个讨论也适用于二氧化硫和氨气吨瓶,在此氯气吨瓶被看作普通的吨瓶。 海卓建议,如果有可能应该避免使用正压管路系统。如果必须使用,则应该设计的尽量的简单而且短。这是因为正压管路的任何漏氯都有可能导致所有氯瓶中的所有氯气都泄漏到空气中。而且,每多一个接头在将来就多一个泄漏的潜在可能。 由于蒸发冷却的限制,一个吨瓶的蒸发量大概是10Kg/h(500lbs/天)。这个大概值与周围的温度有很大关系,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这是因为吨瓶内的液态氯需要热量来蒸发。在高投加量时,吨瓶温度的降低也会导致压力的降低。在较低的压力下,投加量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真空调节器也会因为吨瓶被抽空而关闭(见图1 Figure 1)。因此,10Kg/h以上的投加系统,要求使用一个以上的吨瓶同时投加。 为最大安全的考虑,海卓建议真空调节器直接安装在吨瓶上,系统要设计为负压安装管路系统。 应该指出的是,对于更大投加量的系统,且满足同时使用的吨瓶数量最小,从某点来说设计者认为液氯投加系统更加实用。液氯投加系统最常被考虑用在投加量40Kg/h以上的系统中。基于液氯投加系统的复杂性、成本及安全性的考虑,海卓建议尽可能的使用气体投加。这次讨论将不涉及液氯投加系统。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二、教法学法

人教版八年级初中历史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说设计理念 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是现阶段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改变的一种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养成自觉的探究性自主学习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九一八事变》学习网页,通过网页与教材互补来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要求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储备,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比较关注。根据以上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 (1)本课的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处理办法:通过组织学生查看教学网站资料及相关纪录片,使学生掌握事变的经过,并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