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年广东省东莞市高考历史最后一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交战于邲。晋国大败,在逃跑途中,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狼狈不堪。楚国士兵不但没有乘机追杀,反而跑上前去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这反映了当时

A. 战争破坏性得到控制

B. 楚国以儒学作为治国理念

C.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D. 礼乐制度仍然具有影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礼乐制度的影响,中国贵族文化的首要标志是“礼”,在春秋时代的社会,“礼”无处不在,在战场上,人们也要遵守“战争礼”。春秋时代的战争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材料内容体现了战场上“礼”的表现,故D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礼,无法得出战争破坏性得到控制,故A选项错误;春秋时代儒学没有被作为治国理念,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春秋时代战争所共同遵守“礼”的体现,没有体现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的信息,故C信息错误。

2.如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下面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A. 铁犁牛耕的应用

B.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在汉代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汉代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犁耕的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

3.唐末五代时期,军阀争相“收养”部将为义儿。终五代之世,不仅有百余平民子弟以军阀义子的身份留名史册,更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对军阀养子之风的解读合理的是

A. 彻底抑制和改善了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

B. 军阀养子之风是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

C. 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

D. 五代皇位继承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收养”“义儿”可知是宗法伦理关系,军阀收养“部将”为义儿,可知是军阀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故C项正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善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不能做到彻底,故A 项错误。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是“方镇太弱,君弱臣强”,故B项错误。只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这不能说明五代皇位继承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故D项错误。故选C。

4.如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

A. 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

B. 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

C. 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

D. 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江南地区亩产量高于北方,政府田赋中对江南地区实征麦、米的比重也很高,说明江南重要性凸显,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北方和南方的米麦收入,不能体现各地经济结构差异,A错误。表格内容主要提现了税赋的征收,没有涉及到区域一体化,故B错误;题目中没有体现粮食结构逐渐分化,故C错误。

5.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候未成”,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此举

A. 化解了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

B. 反映了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C. 体现了加强东南海防战略目的

D. 扫除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障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惟沿海仅数县之地”“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等可知,刘铭传强调东南沿海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体现了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刘铭传强调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要求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并没有化解列

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故A选项错误;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时提出的口号,材料无法体现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上述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推动台湾经济的发展,但不能够说扫除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障碍,故D选项错误。

6.1923年,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曾举行过一次民意测验,当问到“现在中国流行关于政治方面的各种主义你相信哪一种”时,被调查的426个男生中,社会主义获得203票,其他主义如三民主义得103票,民主主义只有51票,合作主义仅1票……以上民意测验结果说明了当时

A. 部分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渴求

B. 国共合作

的思想条件已具备C. 统一战线策略受到国人排斥D. 马克思主义排挤了其他学说【答案】A 【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这次民意测验中,选择支持社会主义的人占多数,结合材料中时间“1923年”及所

学知识可知,这与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国人表现出对社会主义的渴求有关,故选A项。材料只是提到部分国人对社会主义和三民主义的认同度,并不能反映国共合作的思想条件已具备,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形成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会排挤其他学说,排除D项。

【点睛】在阅读历史史料的时候切记不可以偏概全,如材料中的“426人”,显然这只代表了这部分人的看法,我们不能把它替代为全部国人。

7.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

A. 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 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C. 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D. 打破了同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在1942年建立的,A错误;国共力量的对比不可能因为报道而改变,B错误;美国人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报道,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C正确;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报道不可能打破经济封锁,D错误。

8.如表是中央部属企事业单位数目的变化表

这表明

A. 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

B.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 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

D. 实施“八字”方针任务完成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中国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央进行调整,经济有所好转;材料题干涉及的时间信息正是曲折发展时期,故B正确;A项“全面”说法不能体现,排除A。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不符合表格的信息主旨,C错误;D项“完成好”说法不合史实,排除D。

9.希腊史学形成之初,历史叙述多涉及公众的记忆,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希罗多德也承认,《历史》需要保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据此可知古希腊

A. 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

B. 推崇人文主义精神

C. 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

D. 忽视历史的真实性

【答案】A

由“《历史》需要保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可见古希腊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故选A ;材料没有涉及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排除B ;C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保存人类的丰功伟绩,并非忽视历史的真实性,排除D 。

10.18世纪末,同法国作斗争几乎成为欧洲各国一切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的

中心问题。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A. 工业生产领先欧洲 B. 实行殖民扩张政策 C. 掀起反封建的浪潮 D. 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极大的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因此干涉法国大革命成为

欧洲各国封建主的主要任务,C 选项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是英国,A 选项排除。当时的法国主要忙于革

命战争,实行殖民扩张政策的说法不符当时的史实,B 选项排除。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11.如图为部分年份俄国的工业生产情况图(以1913年为100)图中1920年工业生产情况出现的因素是

A. 推行五年计划刺激工业发展

B. 当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C. 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的国有化

D.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 【答案】B

【详解】从图中可知,1913—1920年俄国的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当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故B正确;AD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排除;C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

【点睛】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2.1975年至1989年,欧共体依据《洛美协定》共向非洲等落后地区提供了约422.5亿埃居的发展援助。20世纪90年代欧盟发展总司发布的评论中指出:“1989年的巨变使得《洛美协定》变得不再重要”。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 力图弥补经济全球化弊端

B. 对外援助受到冷战思维影响

C. 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 经济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989年的巨变使得《洛美协定》变得不再重要”可得出,欧盟对非援助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能抗衡苏联等东欧国家,争取更多中间地带新兴国家支持欧洲。这种对外援助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故答案选B。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材料无法体现这种趋势的弊端,排除A。当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是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而不是先进的欧洲提出来的,C选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出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是否提高,故D选项错误。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以“家书”或“令”的形式为主,世家大族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内容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柳氏家规》是家训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统、完整的家法。宋《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求子弟修身养徳,“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同时还有宣扬勤道、诚实等商德准则的,比如清代官商胡雪岩的“五字商训”。此外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记录手工艺和科技的家训。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等材料二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以其严格的家风著称。在他写给家人的115份家书中,谢觉哉常教育子女:“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也希望你们这样,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你们的培养。”建国初,儿女们得知父亲做了“大官”,希望得到一些“照顾”,到城里工作。谢觉哉写信告诚说服子女们,在农村老家搞好生产生活,安分守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谢老的家书,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红色家风”

——摘编自郝建良《做官就要做“焦官”——从<谢觉哉家书>看家风(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红色家风”的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设家训家风的社会意义。

【答案】(1)特点:创作主体: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身份多样。

呈现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家书”“家训”“家训诗”等。

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家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家训中引用朱元璋圣谕等;中国古代家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家训流行。

主要功能: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传承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期人的经验,形成了特色表达;中国古代家训的传播借助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印刷术等。

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群体壮大;程朱理学是官方正统思想;文化教育发达,民众受教育程度较高;手工业与科学技术取得突出的成就。

(2)内容:注重革命传统教育;强调廉洁自律的为官做事原则;(或弘扬公仆精神);立足于培养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3)意义:家风家训建设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风家训建设有利于社会风气建设、社会安定和社会文明进步;继承发扬红色家风有利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政风建设。

【解析】

【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说明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身份多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以‘家书’或‘令’的形式为主”说明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家书”“家训”“家训诗”等;“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说明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等结合所学知识从创作主体、呈现形式、主要内容、主要功能、传承发展等方面入手回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方面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群体壮大,思想方面程朱理学是官方正统思想,文化方面是文化教育发

达,民众受教育程度较高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技方面分析回答。

第(2)小问,根据材料“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你们的培养”可知强调廉洁自律的为官做事原则即弘扬公仆精神;“安分守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可知立足于培养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材料中的“红色家风”注重革命传统教育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3)小问,材料中提到的建设家训家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从家庭的角度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风家训建设有利于社会风气建设、社会安定和社会文明进步;注重革命传统教育,强调廉洁自律的为官做事原则的“红色家风”有利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政风建设等角度分析回答。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部历史著作的目录

第一章西方的兴起一世界均势的变动

——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1988年)书评是介绍并评论书籍的文章。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标题,为该书写一篇简短的书评。(要求:可以是对全书作总体式评述,也可以针对某个角度进行点评。史论结合、分析合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标题:世界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历程评述:该书讲述了1500年至20世纪末期500年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大国兴衰的历程。1500年以来,欧洲开始开辟新航路,西班牙、葡萄牙是先驱。伴随而来的是殖民扩张带来的巨额财富,这使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先崛起的大国。但西葡的巨额财富却没有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进入17世纪后,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依靠海外贸易,荷兰称霸海上,成为17世纪的大国。18世纪末期,英国国力上升,在殖民战争中相继打败荷兰和法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称霸世界。19世界末期,德国崛起,对英国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导致一战爆发。一战后,欧洲整体开始衰落,美国开始崛起。二战后,欧洲、日本衰落,美苏崛起,两极对時格局形成。但20世纪末期,两界格局受到冲击,美苏力量相对削弱,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

小结:500年来国际力量的对比推动了大国的兴衰。

评述:在500年来大国兴衰的历程中,战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500年以来,西班牙葡萄牙崛起。但1588年英国消灭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西班牙开始衰落,英国开始崛起。17世纪荷兰崛起后,英荷矛盾逐渐激化。三次英荷战争英国的胜利使荷兰开始走向衰落。18世纪后,法国与英国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使得英法爆发七年战争。战争使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19世纪末以来,德国开始崛起,英德矛盾突出,导致一战的爆发。一战后,欧洲开始衰落,美国日益崛起。二战使传统的欧洲强国全面衰落,苏联和美国崛起,形成了两强对峙的世纪格局。

小结:各国的矛盾导致在大国崛起过程中战争不断,战争的胜负又推动国际力量的重新洗牌,加剧了大国的兴衰。

(还可以从科技、经济、金融、东西方关系等角度去评述。也可以专写英德、美苏、英荷等局部大国兴衰的历程。)【解析】

【详解】根据试题“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 要求,并结合材料所提供的目录来写书评。考生可通过材料著作名称《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确定主题为“大国兴衰”,再结合目录“第一篇前工业社会”和“第二篇工业时代”可拟定标题为“世界近代以来大国兴衰历程”。考生可结合目录的时间与世界史实来点评,如目录“第二章哈布斯堡家族争霸(1519—1659)”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葡崛起;“第三章金融·地理·战争(1660—1815)”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成为海上强国:“第四章工业化与力量对比(1815—1885)”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殖民帝国;“第五章“中等强国”的危机(1885—1918)”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崛起引发一战后等,从而梳理500年来大国兴衰历程。论证时要史论结合,史实正确,分析合理,逻辑严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国务院自1985年3月10日起实施新的《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海关进出口税则》。前者规定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按照国际通行的商品分类目录进行编排,是《关税条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1951年,1985年税则的进口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近10%,55%的税目降低了税率,比如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料、食品等。对一些我国自主生产已能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新税则适当调高了税率。此外,对绝大多数出口商品都不征出口税,只对30多种商品征收10%—60%的出口税。1985年税则强调关税独立自主,国家主权、利益不受侵犯,关税税率的世界协调。它的颁布是海关税则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摘编自尉亚春《中国海关关税税率的变迁(1912—2001)》(1)根据材料,概括1985年关税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适应时代发展,与国际接轨;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强调关税的独立与自主;制度化与法制化;鼓励出口。

(2)意义:推动了经济发展;扩大了对外交往;有利于发展外贸;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对比1951年,1985年税则进口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近10%,”“1985年税则强调关税独立自主,国家主权、利益不受侵犯,关税税率的世界协调。它的颁布是海关税则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步骤。”等信息可得出其特点有适应时代发展,与国际接轨;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强调关税的独立与自主;制度化与法制化;鼓励出口。

(2)意义: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与国际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概括。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善兰,字壬叔,浙江海宁人。他出身书香门第,九岁开始自学《九章算术》,15岁通览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前六卷),17岁得到《测圆海镜》和《勾股割圜记》,潜心钻研,到30岁对数学已颇有研究。

鸦片战争爆发后,李善兰立志要科学救国。1852年后,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续几何原本》《谈天》等著作,把西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多门学科首次引入中国。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许多名词,如“代数”、“函数”、“圆”、“点”等都沿用至今。1868年,李善兰任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总教习,著有《测圆海境解》一卷,《考数根法》三卷。1867年,《则古告高算学》刻成,收录了李善兰二十多年的各种著作,集聚了许多数学家的心血,是中国传统数学之大成,融合了中国西方的数学。

——整理自赵尔巽《清史稿》(1)根据材料,概括李善兰在数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善兰在数学领域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

【答案】(1)贡献:①翻译与介绍西方数学;②创造性翻译了大量西方数学术语;③教书传道,培养数学人才;④撰写数学著作,推动中国近代数学的起步。

(2)原国:①李善兰勤奋好学,潜心钻研数学;②近代民族危机的出现,立志科学救国。③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④洋务运动的开展。

【解析】

【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续几何原本》《谈天》等著作”、“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许多名词,如“代数”、“函数”、“圆”、“点”等都沿用至今”、“李善兰任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总教习”、“著有《测圆海境解》一卷,《考数根法》三卷”可概括出李善兰在数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是:翻译与介绍西方数学、创造性翻译了大量西方数学术语、培养数学人才、撰写数学著作等。

(2)原因:根据材料“九岁开始自学《九章算术》,15岁通览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鸦片战争爆发后,李善兰立志要科学救国”、“把西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多门学科首次引入中国”、“1868年,李善兰任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总教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善兰在数学领域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是李善兰勤奋好学,潜心钻研数学、近代民族危机的出现,立志科学救国、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洋务运动的开展等。

【强烈推荐】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大揭秘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大揭秘 一、历史材料题的特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设问”组成。材料解析题作为一种考察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不管有几个材料,总有一个中心,我们可以称其为题眼,也可以说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往往想通过这一题考察学生的哪些知识。一般的命题意图思路是:材料一指出了……;材料二指出了……;材料三指出了……;几个材料,分别从_、_、_等方面提供了关于_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出此题是想考察考生的_知识,这就是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题眼。因此,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来回答题后所提到的问题。把握题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2)先阅读题后的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3)答题要简练,为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历史材料分析题按选择的材料可以分为:(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3)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的综合)。这四种形式的设问结构可以分为: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等。 二、历史材料题的类型及分析: 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 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材料解析题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史料文本的解读。目前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有以下几种文本:(1)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但高考命题者一般避开这个问题,难以读懂的都加上注释,但对文言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2)国际关系条约文本。主要存在语法上的把握问题。(3)近代文言,这类材料高考比较多。(4)一些难懂的名词。回答此类题目,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应注意两点:第一,认真阅读,理解史料,抓住题眼。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弄明白。将原文不妨看个两三遍,对似懂非懂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再和中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第二,针对所问,归纳概括。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来回答问题。这一步的关键是扣紧问题,语言要简练,高度概括。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31年刑部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鸦片战争》 材料二:1840年1月18日,澳门新闻报纸报道:“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口所得最多……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然亦有将鸦片准折,每次自一箱以至一百五十箱为止,却无定数。—《鸦片战争》 材料三:“中国人在道义上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海关职员和一般的官员。渗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箱一起从停泊在黄浦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何关系?简要说明之。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解题分析:这道题的题眼实际上是鸦片走私的危害(主要是对中国政治产生的危害)。前面这个设问都是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有用的相关信息,最后一问是关键也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卿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从中可知西周实行: A察举制B军功爵制度 C宗法制D郡县制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 B.专制主义体制开始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 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 3.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4. “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应为: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C.格物致知D.致良知,知行合一 6.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 A.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 B.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D.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7. 明清时期,江苏苏州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这表明: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8.“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而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辛亥革命的促进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国民政府的推动 9. 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完整版)2019高考全国一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领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 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8.表 表1是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的错误 1

高三历史的答题技巧分析

高三历史的答题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 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 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来说,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 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 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 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 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 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个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 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 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 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个要求,选择的 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 主题内容能够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 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 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 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 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 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 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 根据要求实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 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实行综合考查,它既便 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 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从解答方法上看,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 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 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水平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实 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 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 出准确阐释的水平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实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能够划分为 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 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 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实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理解。 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行综 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人相互谦让,非常惭愧。姬昌断虞、芮之讼,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诸侯纷纷拥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姬昌成功缘于他的礼信公正 B. 西周礼乐制在当时影响深远 C. 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 D. 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主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周人相互谦让,诸侯纷纷拥戴姬昌”说明姬昌的礼信公正影响大,故A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周公作周礼,此时西周及礼乐制还没有建立,故B项错误;“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C项错误;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次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下表为东汉邓禹家族和据《景君碑》记载部分官吏概况表,据此可知 A.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B. 朋党集团势力膨胀 C. 门第成为选官标准 D. 专制皇权受到威胁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汉的社会危机包括土地问题、宦官专权等政治经济问题,题中未体现此问题,故A项错误;东汉功臣邓禹家族封侯和将军者不可胜数,以及《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可知东汉时已形成家族集团、官吏集团等利益集团,故B项正确。《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不能体现“门第成为选官标准”,故C项错误;专制皇权主要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此表未体现,故D项错误。 3.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 政府鼓励土地买卖 B.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C. 均田制瓦解加剧小农经济破产 D.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控制松驰 【答案】D 【解析】 【详解】干描述了唐宋人身、土地关系的变化,由“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不能得出“政府鼓励土地买卖”,故A项错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偏离题干主旨,故B项错误;均田制破坏于唐中期,宋代人身、土地关系的变化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对人身控制趋向松驰,故D项正确。

2018年最新中考历史材料分析专题拟试题(含答案)(20200420020527)

?1.历史素养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甲乙 (1)甲中为英国每年专利数的变化,分析其重要原因是?(1分)在此时生产变革中发挥重 大作用的机器是(1分)根据材料乙,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1分) 答:原因:工业革命;机器:瓦特改良蒸汽机;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务进行理性分析评判的能力。 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废除农奴法令》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 丙丁 (2)说出材料丙的核心内容(1分)材料丁中,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梦想成为现实,与中国哪 一正确的革命道路有关(1分)后又通过哪一文件提高了农民的地位(1分)1978年中国农村再次变革的措施(1分)两段史料,丙更具权威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答:废除农奴制(1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改革法》(1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丙为一手史料,具有客观、真实性(1分)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 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二战结束 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1971年尼克松的讲话》 戊 (3)概括材料戊的主要观点(1分)说出西欧与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答: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或西欧日本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1分)原因:美国经济援助;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科教兴国;国家干预经济;(任两点2分) (4)上述特性给我们学习历史史实,提供了哪些启示?(2分) 答:利用史料理解史实;利用时间和空间分析史实;注意多角度分析史实等(任两点,给2分) ?2.有位伟人说,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完成问题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帝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对分封制的认识,考查角度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26.表2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2020山东高考文综历史卷试题分析

2020山东高考文综历史卷试题分析 考生对山东今年新高考的历史试卷的材料题的评论几乎是一个声音———难下手。难道真如高考网友所言,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认真的从选择题到材料题开始做了一遍,感受如下: 一、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紧扣考纲,难度系数设置合理,体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纵观15道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设置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第一题考查诸子百家对义的理解,学生不难得出各家对义的共同实质。第二题考各代政府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的管控的力度,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强化管控力度强化,。第三题由材料去联系教材,分析得出在内部权力分配上的变化。第四题由今年的新冠疫情映射王安石变法中对灾民的赈济,当然也体现了政府的民本思想。第五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加深对重农抑商的理解。第六题考查西学东渐,两种文明相互碰撞中,我们该如何去学习西方,拿来主义固然要不得,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第七题考查五四运动思想上给国人带来的影响,觉醒这个历史核心概念是考查重点,第八题考查学生分析数据能力,图标类型选择题,学生要学会分析数据,注意表头的时间限定,联系当时国内情况,不难得出当时日本支持的段祺瑞政府的影响力。第九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根据地图左下角的标注,运用排除法很容易得出是考查国民革命

运动知识点。 从前面十题的中国历史看,山东历史试卷的考查是紧扣提纲,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考查方式灵活,注重学生各种素养考查,比如地图,数据,文史资料的理解等。而且这几道题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难度系数始终,知识点考查不偏,都是高三一线教师老生常谈的知识点,再一个亮点就是紧扣时代脉搏,不回避热点。 从第十题开始的世界史部分对学生考查也是“平易近人”,第十题考查对普罗泰格拉所说的一句话的理解能力,结合雅典的民主政治,不难得出答案。十一题如出一辙,用一些思想家的话引出启蒙运动的矛头指向是封建社会制度的阻碍,因此必须改造这个社会,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理想状态。第十二题考查一战对欧洲各国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考查,是送分题。第十三题用不同年份的耕作方式的比例作为材料,考查学生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深刻理解,学生通过分析数据,不难得出在当时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史实。第十四题考查二战苏台德事件的知识,学生只要对课本这个知识点有所了解,很容易找到答案。最后一题考查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美国对外政策在经济领域表现,从他们对外经济政策不难看出是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衰落。 世界史部分的考查也是注重基础知识,用新的史料,数据,地图等考查方式,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没有偏题和怪异题。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报告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 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4分 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分 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

高考全国卷II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B.木德 C. 水德D.土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问题。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本题的关键词是“禅让”。而“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根据五行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火德”后应为“土德”。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3.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 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 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D.铸造技术更精良 【解析】据史实,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故本题答案为C。 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宋代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试赋策论 C. 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15.宋人刑昺上疏称:“大臣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题中关键词“今(雕)板……之幸也”,说明,是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故C正确。 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谓《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后山把菊花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逼酌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解析】重阳节是中原传统,属于中原文化精粹之一。而金朝也有重阳节,说明金朝吸取了中原的优秀文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 第 1 页共6 页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XX年:石门六中杨敏 一、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20XX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6、27、34、45、48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二、20XX年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XX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第十九次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历史第十九次考试试题 24.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 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25.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改原有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 定期发行。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这一变化 A.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 B.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C.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 D.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 26.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已、礼让、仁恕等美德, 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27.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3日开播。第一期节目中的石 鼓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选送的“中华第一古物”,学术界基本认同“石鼓乃秦物”,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石刻文字,从字体看应该属于 A.小篆到大篆的过渡 B.大篆到隶书的过渡 C.小篆到隶书的过渡 D.大篆到小篆的过渡

28. 据材料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合理的解释是 A.中国海军建制落后 B.中国海军力量分散 C.中国封建体制腐败 D.日本海军战斗力强 29.192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在民众暴动胜利的地方,应避免与列强发生直接冲突”,但 时隔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则主张“会师武汉”,并在与英美的海军冲突中受挫。该情形有利于 A.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 B.苏俄革命模式在华的传播 C.收回列强攫取的国家主权 D.改变列强在华的利益格局 30. 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 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C.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 D.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31.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卷Ⅱ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解析全国卷Ⅱ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2015·全国卷Ⅱ(历史) 24.O1、O2[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4.C [解析]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B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故答案为C项。 25.A2[2015·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5.A [解析]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

治制度的影响。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 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 26.H1[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26.C [解析]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B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 27.H2[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高三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通观试卷,绝大部分题目设计较好,符合高考题的风格,看似很难,细细考 虑很容易。通过这次训练是学生从做题思路和做题规范上都有了一次很好的提 高。 一、就统计情况看,学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选择题看:一方面学生缺乏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另一方面不能对材料 有透彻的理解。出错率高的题目是25、28、33、35。 2、从材料分析题看:出错率高的题目主要是第41题,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抽象分析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选做题上,学生完成情况比较良好。 二、从阅卷环节看,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机读卡有破、脏、折的现象; 2、学生在粘贴条形码的时候,位置不符合要求; 3、学生的条形码信息有误,系制作的失误,需及时修正; 4、部分教师对于阅卷系统不能熟练操作; 5、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效果。 根据以上答卷中失分现象与原因,概括总结出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 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不能迅速有效地提取平常积累的知识来解答试题中的问题。如选择题基本都是需要依据相关基 础知识才能确定正确答案,间接考查了有关基础知识。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1)迁移知识的能力差。试题设问的角度和情景大多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 但解决这些新角度、新情景问题所依托的知识却是在教材之中的,作答时只需按题目要求,从时间、空间范围上与教材内容加以对应,稍加归纳整理即可。(2)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一是找不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对有效信息缺乏概括归纳。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设计新问题是高考卷的主要特点,必须加强训练、减少失误。 (3)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首先是概括归纳不够精练、 准确,答案内容多而得分少;其次是分析评价能力差,不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思 考问题,思维角度单一、片面。 (4)审题能力差。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而学习能力 的高低最终主要表现在审题能力上。学生审题能力差表现在缺少解答问题的一些 基本方法、技巧,如怎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内容词、条件限制词,如何确定回答 内容的主次、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3.行文答卷仍缺乏答题技巧 一是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问题的答案要点让人分辨不清;二是无谓的文 字重复;三是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 效果;四是围绕答案的一个方面“揪住不放”,使用大量文字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条道跑到黑”,无暇顾及其他答案内容。

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5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l.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一国(诸侯)一天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 )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2.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渗之乡,所乏粮耳…… (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做人村闯”。他们共同强调( )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3.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加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 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4.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 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5.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6.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中华民族此时更加深重的灾难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B.“一系列运动”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普及的结果 D.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 7.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 ) 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不外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 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9.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 A.仍是以神为中心 B.并不对反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10.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 ) A. 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11.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 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政治行为的根源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 B.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C.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D.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地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 12 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